如何看待最近國產 Android 應用程序紛紛放棄 Android Design 的現象?

包括但不限於之前一直使用 Android Design 的網易新聞、Bilibili(現在官方宣稱改回MD)、餓了么,更新之後都變成了 iOS 設計風格,當然還有更早的微信。

理由不外乎 Android Design 的側滑抽屜可見度太低,相比 iOS 設計的下欄,抽屜的設計是否真的有其劣勢?國外的應用又是如何克服的?


關於 Material Design 視覺與交互上的內容, @NovaDNG 已經說的很好了,我來寫一點別的。

首先明確一個共識:Material Design 與 iOS HIG 所定義的設計風格並沒有高下之分,一個精心設計的、遵循兩種不同設計規範的應用程序都可以在視覺與交互方面取得相當不錯的效果。

為什麼一個平台需要設計規範?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理由無非就是提供一致性,減少用戶的學習成本,讓這個平台更易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平台的設計規範是由發行商定義的,並且第一方的程序也都是這個規範的忠實執行者。因為這最符合他們的利益。然而第三方的開發者沒有任何動機與必要去維護這一利益,他們需要的是讓用戶使用自己的產品時更舒服。

除了要考慮美觀度與易用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 branding,要讓你的用戶意識到他們正在使用你的的產品而不是其它,並能對你的產品產生一個足以與其他產品做區分的印象。典型的例子是之前的 Filpboard 和 Instagram,沒人會吐槽他們的產品不符合設計規範,他們的 branding 效果也強到沒話說。

對第一方程序來說,為設計規範背書的行為,就是在 branding。但第三方程序若是死板的套用規範,或這模仿第一方程序,那麼最大的贏家根本就是第一方,第三方的存在感完全被剝削了。

在這一矛盾中,對用戶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每個第三方產品都自己玩一套,這樣 branding 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對平台的傷害非常大——除非每一個第三方程序都能拿出 Flipboard 或 Instagram 那樣傑出的方案,但這顯然不現實。為了避免這一現象,平台的所有者往往會許諾好處,比如減少學習成本等等。絕大多數設計實力沒那麼強的公司,比起自造輪子,往往也會接受這一限制,拿出一個至少不會難看,用戶也知道該怎麼用的東西出來。

由於 Android 平台的開放性,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設計規範可能多得令人髮指(各大廠基本有一套,各種奇奇怪怪的定製則是數不勝數)。我們說 Windows 有自己的一套(雖然第一方似乎沒有什麼去嘗試解決設計上的歷史包袱的跡象),Mac 有自己的一套,但從來沒有人說過 Linux 有自己的一套,最多可以說 Ubuntu Unity 風格,或者 Gnome 風格等等——這點和 Android 的情況非常相似,市場上缺乏統治性的玩家,這裡沒人說了算——這就是開源的魅力,不爽不要玩啊。

從這個角度來看,Material Design 取代 Android Design 更像是一種妥協:Material Design 不是 Android Design,而是 Google Design,這點從它的域名(http://google.com/design)以及跨平台的願景與實踐上都能看出。蘋果則不存在這個問題,iOS 就是它的,iOS HIG 也不是 Apple HIG,Mac 上的傳統也是第三方忠心耿耿的遵守老大哥定下的規矩。Google 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蘋果那樣的獨裁者,那麼只能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管好,然後利用自己在各個平台上巨大優勢——每個用戶應該都至少會用數個 Google 產品——來向第三方兜售這套風格:如果你的程序遵循了 Material Design,那麼它就會與無處不在的 Google 保持一致,用戶的學習成本也就會大幅降低。

在國外,這一套方案運行的不錯,但在這樣一個 Google 缺位的國家裡,老大哥是騰訊,是 MIUI,以及老大哥們的宗教偶像:神壇上的蘋果。所以我們會看到有微信特色的支付寶界面(早先的幾個版本),以及有 QQ 特色的百度貼吧界面。

作為一個十分年輕的設計規範,Material Design 顯然還沒像 iOS HIG 那樣被玩出花來,其背後的推手 Google 本身的產品也並沒有做出堪稱完美的示範(這點誰否認誰就不客觀),各大廠商的設計師基本都要自己大刀闊斧的去設計一些東西。如過是風險成本較高的公司,那麼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 iOS HIG 則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在 branding 方面相對來說更為豐富的成功案例,這點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誘惑,跟從總比開拓要來的簡單。(什麼?你說設計師本來就應該去設計新東西?)

當然,在 modern minimal 大行其道的今天,在內置控制項再一次變酷的今天,在平台提供商成為設計行業領頭人的今天,在設計規範的框框里去做一套好看的 branding,比起在那溫潤晶瑩的過去,已經變難太多了。即使是 iOS HIG,在這一點上也常常被人詬病,比如 Eli Schiff 的 Fashionable Nonsense,如果你覺得讀英文比較麻煩,可以參考我的翻譯。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對 Bilibili 與餓了么等公司做出這一決定的理解是:他們認為接受 Google 的許諾所帶來的收益小於自己選擇保守所帶來的。畢竟(在他們眼中)受傷的不是他們,是一小撮 Material Design 的擁躉。


商業訴求優先於用戶強需求所產生的結果。

儘管微信改版已經有段時間,但是在國內app底部tab的精神領袖是它,諸多擁躉的數據支撐也是基於微信給出的論述。因此,就以微信為例。

在微信中,多數人頻繁使用功能是什麼,是首頁的「微信」、發現頁的「朋友圈」和個人頁的「相冊」。如果不贊同這一點,看官已不必繼續。如同當前(6.2)版本微信這樣,把強需求功能與其他功能一起塞在四個入口,以同一權重粗暴的甩在底部,所謂為了用戶體驗,那也只是強x時讓受害者更爽一點。

前文所述的強需求點,我並不認為drawer加float button的設計無法處理好。然而泛平台的追求使得微信塞入了且會繼續塞入更多的功能,自然也有商業的訴求而創造的平台需求,如錢包。在不做引導動畫再次教育用戶的前提下,如今的形態就成了增加導流數據的更優解。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任意功能入口的流量增多並不就說明用戶體驗好,只能說明更好的滿足了商業訴求。

微信錯了嗎?或許完全沒有,畢竟我們不能拿純粹的理念當飯吃,但是硬要為商業訴求出發的東西冠以用戶體驗為先的託詞則就不可接受了。


1.

問題描述中提到的三個應用 (網易新聞, 餓了么, Bilibili 客戶端) 之前都從沒有過 ?遵循 Material Design? 的版本. 實際上, 就我個人的了解, 目前尚未發現有 ?遵循 Material Design 的應用倒退回類 iOS Design? 的應用.

建議題主修改問題描述.

2.

Material Design 並沒有強制要求應用採用 Drawer 進行導航.

Material Design 並沒有強制要求應用採用 Drawer 進行導航.

Material Design 並沒有強制要求應用採用 Drawer 進行導航.

頂端 Tab 是官方推薦的導航方式, 擴展性也很強, 與 Drawer 結合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Drawer 有其適用的場合, 沒有任何一條規定強制應用使用 Drawer 作為導航方式. 別讓 Drawer 和 ?可發現性不強? 背鍋了.

在國外是怎麼解決的?

  1. 合適的引導. 方法非常多, 不贅述;
  2. 巨量的灌輸教育 (當用戶手機里所有的應用都有 Drawer 的時候, 這個問題當然不復存在 — 開個玩笑);
  3. 合理安排應用導航結構. 之所以加粗, 是因為個人非常非常非常討厭底部 Tabs + 頂部 Tabs 這樣的導航結構, 而, 很多國產應用都採用了這樣的結構. 個人認為, 雙層 Tabs 是層級安排差勁的體現之一;
  4. 不用 Drawer 改用 Tabs. 很多時候, Drawer 都不是必須的. 在 Play Store 瀏覽排行靠前的非遊戲應用, 其中採用 Drawer 和 Tabs 作為頂級導航的應用大概是對半開.

3.

一些濕貨.

規範提供的只是一條及格線. 沒人說完全死守規範就一定會是個優秀的應用, 但, 如果一個應用完全遵循規範, 那它至少不會是一個糟糕的應用.

底部 Tabs? 沒人說不能用啊: An Exclusive Early Look At Hangouts 4.0; Google.

不遵循規範? 你當然可以這麼做. Android 畢竟是一個開放的平台, Google 不會阻止你上傳非 Material Design 的應用到 Play Store. 用戶為什麼會罵不遵循規範的應用? 除了一部分原教旨主義者外, 主要的原因還是這個應用做得太爛. 舉個例子, Instagram for Android 算是個典型的 ?iOS Design on Android? 應用, 然而罵他的用戶並不多.

好多用戶都不知道什麼是 ?遵循 Material Design?, 看到應用里有一個長得有點兒像 FAB 的按鈕和採用了所謂的 ?沉浸式狀態欄?, 就歡呼 ?Material Design 了!? 讓人覺得煞是可笑.

怎麼看待 Google 在其 iOS Apps 中使用 Material Design? - NovaDNG 的回答

不要給自己找借口. 不要拿規範來做替罪羊. "No One Is To Blame"? - thoughts.dng - 知乎專欄

是的, 我很憤怒.


最近在做一個實際項目的MD化正好在考慮這個問題。

(手機碼字不便,排版還請包涵)

以下均為私貨。

所謂的「可見行不強、用戶難以感知」只是各大PM和設計師想當然得出的結論。我認為

對於用戶來說,不存在所謂的可見性成本,當用戶使用之後便能夠記憶,然後只有在【用戶】需要的時候才會切換到另一欄目。國內的曲解在於混淆了【產品自身、運營需要】 與 【用戶需要】。大家可以回憶使用舊版iOS知乎時,點進發現和其他幾個界面時更偏向自我主動驅動,對於用戶而言,我想看的時候自然知道去哪裡看——並不是國內產品相當然的用戶找不到去哪裡看(假如真的發生用戶找不到,那隻能證明自己產品的引導做的有多稀爛)。

所以,說側邊欄導航影響用戶體驗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影響的只可能是產品運營需求。

在補充一點,有人經常拿去年WWDC上Design Session里一個痛批漢堡包菜單的做例子。這隻能說明他根本沒有仔細看那篇session。那篇講之所以他認為tab要優於漢堡包菜單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花費大量篇幅的一點,是tab可以一直常駐在下面,即使你進入二級、三級界面仍然可以很方便的切換一級欄目。而看看自己手機中的app,除了iOS系統內建app,國內的有幾個做到了這一點?況且使用Play Store那種全局邊緣右滑出側邊欄菜單也同樣很好的規避了這個問題。

假如實在真的看不起側邊欄導航,大可以用頂部tab。Android明明可以使用頂部tab的卻非要以各種奇葩理由拒絕那真的沒什麼好說的。

所以,再一次。認為側邊欄是一種不好的導航方式的有兩種情況:一,考量了產品自身運營價值的(不是他們所說的用戶體驗);二,根本沒想明白。

至於以各種理由強行用底部tab的,那隻能成為業界毒瘤。


首先是追求iOS和Android UI一致,所以在設計上傾向於iOS端,如早期的微信,完全就是iOS風格。

其次是國內主流app風格不是Android Design,而且用戶已經適應了目前的這種設計模式。

最後想說一點,我接觸的一些Android App設計師,根本不知道Material Design,並且各種iOS元素想在Android App中體現,每次評審時心裡都是一萬隻草泥馬飄過...


除非谷歌下一部兒子手機變回實體按鍵,否則有下底欄的安卓應用就是他媽的耍流氓。


國產應用紛紛。我覺得這個題主誇大了,才3個APP就得出國產應用紛紛。 這個標題突然嚇我一跳,好像大部分國產應用都知道MD一樣。 另外我覺得大家要擺正一個觀念,MD不是每個廠商都要用的。有些APP界面界面設計沒有遵循規範,但依然體驗非常出色的。 個人認為小公司,沒有真正的UI設計能力的公司老老實實用各個平台下的規範做,效果不會很差,看到好多應用設計的爛的要死還不按照人家給你設計的規範來,我真是呵呵了。 至於你說的底欄谷歌的規範好像是因為虛擬按鍵存在的原因是不建議使用的。另外MD目前個人覺得國內公司對他的理解停留在比較淺層次上,可以去http://www.materialup.com這個網站看下,MD絕對不是簡單的搞個測滑加個FAB,你會看到裡面的設計是非常精美的。

最後吐槽下谷歌,其實即使是谷歌自己其實目前也沒真正理解MD,MD現在谷歌一直在改,包括FAB按鈕覆蓋遮擋頁面怎麼處理,谷歌一直沒找到答案,Google Keep已經取消使用FAB了。

我知道的有網友給的方案是滾動時候朝滾動方向隱藏,可以部分完美解決,但是無法解決頁面沒那麼長而且不滾動時候怎麼辦。這個方案谷歌也一直沒採納。


從現實層面考慮:

1.市場上的應用,除了金字塔尖的大廠,絕大多數是小團隊的產品,對小團隊而言,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可能團隊里一共就一個產品經理,本來就有一堆事情要忙,抽出時間畫兩套原型產生的收益並不明顯,而ios的交互是可以直接復用到安卓的(反過來則不可以,因為蘋果手機沒有返回鍵)。

2.當小團隊變成大公司之後,資本市場往往會希望產品要有更多「想像空間」,這時產品就會開始背負很多原始需求之外的kpi,比如社交啊營收啊什麼的,這些功能從信息架構上就要求有更直觀的展示,而ios式的設計無論從展示還是使用習慣上都有優勢。

至於要不要遵守規範,要不要考慮體驗的一致性,這類問題對解決了溫飽問題的開發者才有思考的價值。

很難想像擠在金字塔中下層還在為「活下去」苦苦掙扎的開發者們會有時間考慮這些。

畢竟,產品想要活下來,先要在功能上滿足用戶需求。


前網易新聞Android開發(3年)

在我們技術開發建議主導下,在4.2版本開始使用Google官方建議交互和控制項,到4.4版本引入基本的一些MD元素,本想是繼續深化完全做到MD,但是有了目前5.0的版本規劃,所以相關的開發進展暫停,目前交互上可能有點差別,一些視覺風格上還是MD樣子的……

一直來做Android應用開發一些想法:

1.一個應用交互不應該隨你系統如何就變成怎樣,應該是隨各種運營數據需求引導你的交互,所以該怎麼改他們說了算,而且也是合情合理的。

2.Android應用產品交互設計本身在考慮時就沒想過這個,說不定連MD是啥都不清楚,也沒覺得Android應用應該設計成這樣。

3.在國內Android生態環境下,別說應用開發了,手機廠商有幾個用原生MD的?有幾個用戶會在意你用不用MD,用戶也不管,可能這個會隨時間變化,但至少目前不重要。


折騰著玩唄,不改版開發產品設計都閑著,搞基啊。。。


最近國產安卓應用程序紛紛放棄安卓設計風格??

我就上倆鏈接...(幾個月前看到的文章,都是講怎麼把自己的APP改成MD風格的,其中就有莫名其妙變成了「IOS設計風格」的網易新聞)1、Material Design實戰!Feedly創始人聊聊改版實戰經驗

2、重磅改版!網易新聞安卓客戶端Material design實戰


試想一個material Design和Android Design的APP如飯本知乎……它們跑在小米、三星、華為、步步高、聯想、oppo、鎚子、魅族…的時候,是那麼 不!協!調!

因為material Design和Android Design只存在於Google的服務體系中:如Google原生系統,nexus5(Lg)、nexus6(moto)等等……眾所周知,Google的服務體系被封了→ →

所以各類中國特色(殺馬特)的Android ROM得以大行其道……他們都是模仿ios系統的(比如米UI之於iOS7,鎚子os之於ios6)……

顯然,你的APP如果要跑在miui上肯定要長得像小米原生APP才能獲得小米系統下的一致體驗,所以……

下圖為Android手機中國市場份額排名(圖片來自友盟)——

  • Android設備活躍趨勢

Android設備佔有率


因為設計師大多用的ios的手機,他們業務能力太單一了,根本不知道android該如何設計。


樓上的兄弟們說了這麼多 其實總結來就是一句話 為什麼放棄material Design?因為產品商業化訴求大於用戶需求;以及,開發成本大於開發獲益。不過,也有針對目標群體專門遵循material Design的產品,因為用戶群體年輕化個性化,比如b站安卓客戶端。其實對於所有的應用廠商而言,只要投入產出平衡,才是是否遵循某種設計規則的重要考量因素。


國內很多的app風格不是Android material Design,而且大眾已經適應了目前的這種設計模式,反而都會覺得ios設計更好看,其實是他們是迎合了大眾,因為谷歌的開放。


Android design(尤其是material design)學習成本較iOS高,比如滑動。廣大中國用戶不能適應這種界面,所以在設計風格改變後之後罵聲居多——微信就是一例,啟用Android design後因為種種原因還是倒回了iOS風格。

附一張Android design的微信截圖(某某寶的水印請自行忽略( ′△`) ),來源為36氪(http://36kr.com/p/209316.html,侵刪)


向老闆妥協了


我只介懷兩點

1、圖標都是圓角矩形

2、桌面鋪滿圖標沒個二級菜單

說到底,都是懶。

畢竟出個應用兩邊都是要上架的。

國內又是出了名的舶來主義為上,所以幹嘛那麼累呢?


說兩點:

1.有沒有發現,你身邊的ui設計師,基本都用的ios機,所謂的高端用戶,真正每天花50%以上的時間用安卓機的設計師屈指可數,真正紮根學習安卓規範的設計師也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會因為平常使用蘋果機受影響,這可以回答你「抽屜的設計是否有劣勢」的問題。

2.ios設計還是android設計,規範制定者會制定規範的邊界,但用戶使用行為是沒有邊界的,你的規範再牛,也不會統治到所有用戶的習慣與期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魅藍 6?
MIUI比aosp有何優勢?
為什麼Windows系統不能像安卓那樣把控軟體許可權?
如何評價《甲骨文:Android 是破壞開源的罪犯!》?
為什麼有人說MIUI是小米的優勢?

TAG:用戶界面設計 | Android | Material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