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法蘭西王國首相黎塞留?

聯動 法國人如何看待黎塞留? - 歷史


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模板領導人。

也就是政治實踐本身的絕對中立化者,以國家主義本位為主導來建立他的權力機器,宗教意識反而非常曖昧。以至於即拿宗教意識打壓國內新教徒(斯格諾派),也不妨礙他與烏爾班八世的宗教意識之爭---所謂王權大於神權。而其周旋的外交政策,將德意志撕成碎片,利用新教帝選侯與哈布斯堡本身的矛盾挑起結構之爭,將西班牙拖入萬劫不復,使得法蘭西獲得了長足意義的陸權優勢。王室,貴族以及整個市民社會都被壓在這個權力機器之下,他本人也稱不上一個基督徒意識的人士,從權力謀略起步,並且以此為合理,大部分內政精力都花在如何控制貴族,把控南方,以及逮捕反對者的工作上,卻實質性做了歐洲真正意義的中央集權體系,並將此傳遞給了後來的路易十四,成了主流歐洲封建王朝轉向民族國家前的一個高峰,他據此塑造了一個龐大的法蘭西,排斥著一切英國遺留在歐洲大陸的任何一根刺,卻又溫和與之相處。如此信奉國家間現實主義和國家利益的人士,卻同樣是一個人文情懷的人,自己有散文話語和詩歌,藝術收藏;大貓奴一個,養著幾百隻貓;對於家人更是無限關懷,對於外人只要此人對法蘭西權力中樞沒有染指,也是盡最大而由衷地善意;善待高乃依,卻又如同一個市井文人一般對於這位才子又嫉妒又欣賞。

所以說,紅衣主教本人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雙手沾滿這法蘭西的陰影和歐洲人的鮮血,並將這一切澆築在鐵一般的法蘭西陸權體系中。所以他本人就是一個政治無道德論,權力中立論,國家至上論的三位一體信徒,以至於他臨終時給自己下了一個最悲愴的總結,那就是「我一生沒有任何敵人,除非是國家公敵。」

其主要功績首先來自於以下:

1,中央集權。

瓦盧瓦王朝時代遺留下的問題有兩個:1,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宗教之爭。2,以此衍生的法蘭西地方貴族的之爭。這個在前朝的亨利二世達到了頂峰。

而在吉斯家族的亨利率領天主教徒對巴黎全城的新教徒進行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一夜之間有兩千新教徒被殺,所謂「聖巴托羅繆慘案」之後,無論巴黎本省的貴族,包括凱瑟琳美第奇體系(後黨),後波旁體系(王黨),吉斯體系(本土貴族派),以及教會糾葛,以及地方勢力(通過設總督制開始壓制地方貴族)的糾葛已經達到了頂峰。

所以在路易十三從母親手中親政的時候,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貴族穩定問題,路易十三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幹掉太后,但他本人雖然有心,卻無法逾越王黨和後黨兩者間不言自明的妥協條約,但是黎塞留做到了,路易十三沉迷宮廷享樂一定程度是默契,也一定程度是被黎塞留架空,路易十三將貴族束縛於宮廷,而紅衣主教將一切可以收歸的權力都瘋狂集中,客觀意義上,整個前朝都不安分的貴族和後黨就徹底被框在了王權之下,並且黎塞留的一切警察機關對於市民階級做到了極大的控制。

2,斯諾格教派。

內戰爆發,胡格諾派和地方貴族聯合,一定程度想取得先機,但是在王軍的絕對優勢下,完全兵敗,首相大軍攻佔La Rochelle。1629年6月簽訂阿蘭和約,胡格諾派僅保留信仰自由,而完全喪失軍事優勢,總督制隨之繼續加強,對於地方和宗教的控制達到了頂峰。

3,控制國務議會。

在吏制、 財政改革。 中
央設立各部大臣 , 在首相直接領導下掌握實權 , 決斷日常行政大事 , 使貴族權力機構共「 國務會議」 形同虛設。 並在全國各省設置監察官制度, 各省監察官直接對中央負責, 取消斯諾格派召開全國性會議的資格。至此,全國司法,財政,行政大權全部在王權之下,而且各部長官均不可世襲,全國統一任免,以此掌管國家財政。拉攏「穿袍貴族」,也就是資產階級貴族,為主要的官僚系統成員,一定程度將法國官僚系統改革到了近代化程度。

4,新政的經濟改革。

推行重商主義經濟政策。 他獎勵工商業,以發放補助金,授於特權 , 豁免租稅等辦法促使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甚至開放貴族頭銜贖買政策,一則保護擁護王政的資產階級,二則削弱貴族勢力。關稅保護政策 , 以保護法國本國工商業的發展,嚴格把控近海貿易。同時監督造船業和國內航運事業的發展,以國家財政創立對外貿易機構,發展法國西岸的港口。同時通過租稅改革,強制壓迫農民階級,以至於農民階級必須為新興市民階級服務,形成了近世莊園主經濟。

5,三十年戰爭和外交政策。

首先,黎塞留超越了他當時主流的外交理念,即通過宗教聯合,結姻,王室結盟來處理地緣政治的方式,開始完全擁護了早期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的方法論,也擁護了國家主義的立論方式,這在當時是很有進步性的,至此,黎塞留的目的就很直接的轉向了一個---那就是保護法蘭西在歐洲大陸鐵一般的陸權。

所有的外交周旋都是延續這個思路而來的,正式如此,他必須打壓西班牙,分裂德意志,以至於完全拋開宗教意識,同時拔出英國在歐洲大陸留下的各種據點;但是同時也與英國,荷蘭交好,戰略上是遠交(非陸權國家)近攻,戰術上可以保證法蘭西剛剛發展起來的海洋貿易。他看穿了哈布斯堡體系結構內的不穩固,以至於可以依照這種裂痕來謹慎獲取利益。

三十年戰爭更是秉承這個原則,早早斡旋英國,荷蘭,丹麥形成聯盟,資助丹麥出兵德意志。但是在戰爭初期普法爾茨帝選侯事件導致的衝突,波西米亞數次易手和薩克森-波羅的海沿岸的膠著,使得戰爭結果還不明朗的時候,絕對不會參與其中。當瑞典開始擊敗華倫斯坦,並最終互相陷入僵持,《布拉格協定》和瑞典軍兵敗雙重枷鎖鎖定了局勢以後。

法國就開始出兵了,最後南北雙向出擊,加上荷蘭盟友的海上配合,以及瑞典的反撲,瞬間壓死西班牙,順手搞得神羅元氣大傷,最後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與《布拉格協定》,以及後世路易十四的法西合約共同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至此,法國以陸權為利維坦的陸權均衡外交體系至此建立,並且整合了歐陸幾十年的大框架,並將法蘭西這個封建王朝推向最後的高峰。

最後,謝謝邀請。


Armand-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Cardinal de(1585.09.09--1642.12.04)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黎塞留,他的頭銜是樞機主教,法國樞密院樞密大臣,首席樞密大臣(1624—1642),航海和商業總監,封布列塔尼公爵,政治家,外交家。

他是權相、是軍人、是教士、是外交家、還是文人和愛貓者,傳說他甚至是法國王后的崇拜者。也有人說他釣名沽譽、奢華虛偽、荒淫無恥,道德敗壞。他譽滿天下,卻又謗滿天下。

無論在什麼時代,黎塞留都是個毀譽參半的人物。

黎塞留的主子路易十三曾說,紅衣主教一天做的事比其他人一周都要多。在《三劍客》中國王是這樣形容紅衣主教的,我睡覺、他守夜,我娛樂、他工作,在法蘭西與歐洲指揮一切的那個人。火槍手隊長特雷維爾揶揄道:您指的一定是上帝了。這話雖然刻薄,但卻與實情相差不遠。

毋庸諱言,黎塞留統治的時期幾乎就是上帝在法蘭西的代表。他狡詐到近乎卑劣,嚴酷到近乎殘忍,他把謀略看作是掌權的合法手段,把殘忍看作是治國的必須素質。他對待敵人永遠比敵人對待他更殘酷。國王被他架空,太后被他驅逐,王后被他打壓,親王被他流放,公爵被他處死,整個王室乃至整個法蘭西王國都在他的壓迫下喘不過氣來。

他最大的敵手,西班牙首相奧利瓦雷斯評價,法國的首相堪稱基督降世以來最傑出的政治家,也是最令人恐懼的對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則評價黎塞留是西方現代外交學之父,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外交家。伏爾泰稱他是最不能忍受的獨裁者,思想激進的盧梭則直截了當地說,紅衣主教黎塞留的雙手沾滿了歐洲人的鮮血。

而最為準確的一個評價應該來自大仲馬之筆,他在《三劍客》里借用人物阿多斯之口評價黎塞留:他把國王變小了,卻把王權變大了。

作家一語道破真相,黎塞留無疑是王猛、張居正之類的權相,但他在位時的所作所為,卻沒有威脅和動搖王權,而是極大地強化了法國的君主專制。

黎塞留實現了中央集權化。在他統治的18年中,法國解決了困擾國家近百年的胡格諾教派武裝割據,拔除了英國人在法國沿海的那顆毒刺,切斷了不列顛干涉法國內政的爪牙;在他的有意唆使和鼓勵下,寬容的路易十三將主要精力放在宮廷娛樂上,貴族們要麼沉溺於巴黎的奢華生活,要麼被黎塞留一一剪除,桀驁不馴幾百年的大貴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再也不能目無法紀。法蘭西只服從一個人的聲音,那個聲音不是發自國王,而是紅衣主教。

黎塞留實現了國家現代化。雖然他是一個教士,但同時卻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推動下,法國有了第一隻遠洋海軍,經過10年努力,法國的大西洋艦隊已配備了38艘軍艦,其中12艘噸位已達500噸以上,地中海艦隊也擁有25艘艦艇,法國海軍已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 他不惜餘力地獎褒實業,法國有了第一個殖民貿易公司,第一份官方報紙,第一個官方郵局,法蘭西文學院也是在他手中建立的。

黎塞留實現了政府官僚化。他取消胡格諾派的政治特權,召開顯貴大會,進行以捐稅、預算、國王債務的贖買為內容的國務改革,取消或者削弱王公顯貴們的年俸,用節省下來的錢建立現代化的行政機構,建立強大的艦隊和商船隊,以及一支實力雄厚的軍隊。他還在各省設檢察官,控制地方行政、司法和財政,並獎勵工商,鼓勵航海和殖民掠奪。

黎塞留實現了外交利益化。黎塞留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奠基人,跳出了王室聯姻與宗教派系的束縛,他高喊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將西班牙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使得法蘭西保持了近兩百年的陸上優勢。他運用高明的外交策略擊敗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哈布斯堡王朝,奠定了法國今後的大陸霸權,也徹底粉碎了哈布斯堡統一德意志的夢想,並將德國的統一推遲近三百年。

最重要的是,他創立了法國此後三個世紀的主要戰略思路:與英國議和、打擊西班牙、分裂德國和義大利。如果把二戰之前的歷史重按一遍的話,凡遵循黎塞留戰略執行的法國,都是當時歐洲大陸上的最強者;而逆其道行之的法國,必然陷入內外交亂的不利局面。

能夠徹底掌握歐洲局勢,並為後人留下豐厚遺產的大陸政治家,唯有鐵血宰相俾斯麥能夠比肩。

在黎塞留身故兩百年後,歐洲大陸上另一個權相,普魯士的俾斯麥的領導德國徹底擊垮了法蘭西,解體了200多年的德意志帝國瞬間復生,這個國家壓倒了法蘭西成為了歐陸的新霸主。法國人這才發現,正是黎塞留時期的外交政策使得德意志四分五裂,法蘭西才能維持兩百餘年的相對優勢。

而俾斯麥與黎塞留是如此相似,一樣狡詐、一樣殘暴、一樣雄才偉略。法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歷史,黎塞留統治法國的時期雖然內憂外患不斷,但卻是國家最為榮耀的時期。法國將德意志撕碎,將西班牙打垮,路易十四時代的光榮正是在此時起步,而這一切都是在黎塞留的統治下完成的。

法國人初時畏懼他、仇恨他,而後污衊他、鄙視他,現在又開始懷念並尊敬他。但無論如何,他都是法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偉人,也是歐洲大陸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

實際上,紅衣主教在臨終前對自己做了最公正的定義,當禱告牧師問他,您是否原諒這一生中的敵人時,這位被世人稱作魔鬼的老人用自己最後的氣力回答:我從來都沒有敵人,除非是國家公敵。

他本質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馬基雅維利者,自始至終都是。


用基辛格的話說:黎塞留是第一位意識到國家利益要高於政治理想的現代政治家。身為天主教的紅衣主教,他一邊清剿法國國內的新教徒,一邊卻支持德意志的新教諸侯同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即使是意識形態相同的國家之間,也有國家利益的衝突,這個道理即使到了20世紀仍有很多政治家沒想明白。這等眼光和魄力,在那個時代簡直就是驚世駭俗了。

黎塞留死時,教皇曾說:如果上帝是沒有的,那還好說。但是假如上帝是真實存在的,那黎塞留紅衣主教可得在他老人家面前好好解釋解釋了。臨終前,神父問他:要不要寬恕你的敵人?他答道:"除了公敵之外,我沒有敵人。"真是霸氣外露的一代梟雄啊!

我覺得法國近代政治家中,能跟黎塞留紅衣主教相提並論的,只有為了王位而改變信仰的亨利四世。

若您覺得喜歡,敬請關注同名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首先商務出過兩本一套的黎塞留傳寫的和翻譯的都不錯值得一看。

其次黎塞留原本是不需要去當教士的,他爸爸在家鄉決鬥還是報仇殺了人,被判刑還是追殺沒辦法流亡到波蘭去,正好趕上去當波蘭國王的亨利三世,兩個人同是天涯淪落人亨利又有點那方面的傾向於是成了亨利三世的寵臣,亨利當上法國國王之後黎塞留他爹成了法國宮廷大元帥,如果你們經常看關於三亨利之戰的電影,那麼一定記得亨利三世遇刺的時候亨利四世抱著亨利三世說「國王死了」然後有個人站出來喊「國王萬歲!」那個人就是黎塞留他爸爸。他對波旁王朝是有佐命功的元勛。

但是那個時代從國王到貴族都缺錢,作為賞賜國王承認了黎塞留家族對呂松主教管區的獨佔權,也就是允許黎塞留家族世襲呂松主教區,然後從主教區的收入里分成。老黎塞留跟著亨利四世幹了一輩子,死的時候家裡貧窮不堪因此呂松主教區也被搜羅的一貧如洗。連大教堂都殘破不堪。因此教區提出要麼趕快任命一個主教,這個條件不能同意的話好歹你們出錢把主教座堂修一修。但是黎塞留家族對這個是有準備的,另一位日後的黎塞留紅衣主教就是為這個準備的,他就是紅衣主教的兄弟日後的里昂大主教。他是要被送去當教士替家裡保住這份收入的,而未來的紅衣主教人家是富二代兼紅二代,可不用去當什麼教士,他已經得到一個侯爵爵位準備去當軍人了,沒有意外的話會跟很多後來被他殺掉的貴族一樣有一個打打仗、推推姑娘、造造反、聽聽音樂寫寫情書和日記的快樂人生。

結果悲劇來的這麼快他兄弟被虔誠的衝動打動了不要當主教了去當修道士了,於是黎塞留那個跟他爹一樣傳奇的媽,你想想三亨利之戰時代的傳奇英雄的老婆,紅公爵的媽,把快樂的紅二代富二代叫去告訴他,你收拾一下準備去趟羅馬,見教皇讓後弄一份特許回來準備當呂松主教吧。於是紅衣主教橫空出世。

所以黎塞留其實是一個三亨利時代的貴族,或者說一個宗教戰爭時代的人物,有激情有慾望有藝術鑒賞力會享受,他在早期受的教育也是要他成為一個這樣的人,亨利四世治下的晚期波旁王朝剛剛建立,法國貴族在戰場上、在宮廷里拔刀相向都不是什麼久遠的回憶,你看看法國浪漫派何等偏愛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三亨利之戰就知道那一代人的風尚如何了。尤其是梅里美的《查理九世時代逸事》。黎塞留是那些大事的當事人的兒子,而且是其中一個傳奇人物的兒子,他雖然不是很強壯,而且後來一直穿著主教袍子,但他在精神上完全不是一個教士,而是一個佩劍貴族。他能打著響板穿著小丑的衣服跳薩拉班德舞去勾引王后,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還不夠的話,他的灰衣主角約瑟夫神父死的時候,他抱著約瑟夫神父說的最後的安慰的話是「約瑟夫神父!約瑟夫神父xxx(一座城市還是一座要塞我忘了手邊也沒有書)是我們的了」一個紅衣主教對一個神父的最後的話是這樣的可見其作風如何。

黎塞留的有意思之處在於他在財政優先的法國成為首要大臣或者說寵臣的同時卻幾乎完全不懂財政,這一點根俾斯麥有類似之處,他不了解或者不願意去了解法國的財政,他作為路易十三的首要大臣在財政方面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貢獻,他主要忙於搞外交,這算是他貴族偏見的表現。他不屑於去搞錢,但是他自己卻沒少撈。他死後把所有的財產都捐給法國國王,然後國王再賞賜給他的繼承人,他簽署捐贈的遺囑的時候毫不猶豫,而另一個法國紅衣主教馬薩林簽署類似的協議的時候據說到咽氣的時候都閉不上眼。

黎塞留是那種腦袋可以砍但是氣概不能輸的典型法國佩劍貴族,但是他卻毫不猶豫的鎮壓法國貴族,他爸爸決鬥殺人,他卻禁止貴族決鬥,而且有意思的是,死在他手裡的兩個著名貴族,一個姓佩里戈爾是瘸子塔列朗佩里戈爾的祖宗,另一個是盧森堡元帥的爹。


其實絕大多數的中國歷史愛好者,如果不是專門研究法國史的,恐怕很少有人能對這位大名鼎鼎的紅衣主教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解讀。大多數人(也包括我)對他最初的了解,多半還是源自於大仲馬的歷史傳奇小說《三個火槍手》,以及根據該書改編的、層出不窮的影視作品們。

在《三個火槍手》這本書里,黎塞留是作為終極反派大boss的形象出現的。他蒙蔽國王、構陷王后、迫害貴族、暗殺外國使臣,主人公達達尼昂和他的夥伴們所經歷的每一次磨難和挫折,其幕後推手都是這位陰險狡詐、老謀深算的紅衣主教大人。

但讀罷全書,卻絲毫沒有像一般的反面人物那樣對他產生痛恨和厭惡之感,恰恰相反,從他的身上,讀者更多看到的,是一個難以擊敗、值得尊敬的敵人:

他一直都在蒙蔽國王,但他卻事無巨細、兢兢業業地處理著所有的政務,無可挑剔地完成了一個首相的所有職責,讓國王無政可理。

他三番五次地陷害王后,但他卻藉此成功地打擊了王后娘家的西班牙勢力,讓國王有了一個更加統一、穩定的宮廷。

他毫不手軟地迫害貴族,但他卻藉此成功地削弱了法國的地方豪強,進而鞏固了中央政府的權力。

他用最卑鄙的手段暗殺了英國的白金漢公爵,但他卻藉此成功地擱淺了皇家海軍的遠征,從而順利解決了法國內部的分裂勢力。

不止一次的,他可以像碾死一隻螞蟻那樣除掉達達尼昂和他的小夥伴們,但愛才之心使他一忍再忍,並且最終,他寬恕了達達尼昂,並且推薦他當上了火槍隊的隊長。

大仲馬在他的書中真實地還原出了黎塞留在歷史上的形象:

他確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奸雄,但他更是一個不可否認的偉人。

想要對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做出一個公正而全面的蓋棺定論,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我在讀《三個火槍手》的續集《二十年後》的時候,發現大仲馬早已借阿托斯之口,給出了一個簡短而不失深刻的評語:

正是因為他的存在,法國的國王變得渺小。

但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法國的王權卻變得偉大。

我覺得,這應該就是黎塞留一生最好的寫照了。


最像英國人的法國人。


古斯塔夫二世這樣的雄獅倒在呂岑的戰場上,華倫斯坦因這樣的梟雄死於盟友的暗算。

西班牙這樣的帝國因戰爭而崩潰,哈布斯堡這樣的巨人因殺戮而瓦解。

整個德意志因法國樞機的算計血流成河,兩代皇帝、謀臣和名將因紅衣主教的野心壯志未酬。

三十年的戰爭,三十年的屠殺,戰爭過後,強大的西班牙一去不復返,無敵的神聖羅馬土崩瓦解,而威嚴的法蘭西將主宰歐洲兩百年。締造這一切的男人是一個何等卑鄙,何等無恥,何等冷酷,何等雄才,何等偉大的政治家。

最崇拜的歷史巨人,沒有之一。


作者: @韋孝寬 ( 集天地正氣於一身,修行文史千年已成精(建國前),早年留級……啊不,留學法蘭西。)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軒轅眾】,如需轉載,請與本人聯繫

首先,下個結論, 歐洲歷史上最偉大鏟屎官之一 。

【黎塞留畫像】

阿爾芒?讓?杜?普列西的青年生涯

後人所說的黎塞留,身份證上名字是阿爾芒·讓·杜?普列西(Armand Jean du Plessis),1585年9月9日生於法國中西部普瓦圖地區一個貴族家庭,排行第四。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仍按人們後來的習慣,以他的家族封地「黎塞留」來稱呼他。

黎塞留的家族是個軍人世家,父親於黎塞留5歲時在法國宗教戰爭中戰死。

歐洲貴族對兒子們的安排,一般都是老大繼承爵位和領地,老二擔任教職,其他兒子就送去參軍。

黎塞留作為家裡的小兒子,早早被送進軍事學院按照「其他兒子」的定位培養。

但黎塞留20歲那年,原本擔任教職的二哥加入了加爾都西會,不願擔任呂松主教的職位。

如呂松主教職位落入他人之手,黎塞留家族每年將喪失很大一筆收入。

於是黎塞留臨危受命,憑藉紮實的學術功底迅速從戰士轉職為教士,並在1606年獲封呂松主教。

怎樣獲得紅色法衣

1614年,黎塞留作為第一等級(即教士,第二等級為貴族,第三等級為市民)的代表加入了三級會議。

在接近太后瑪麗·德·美第奇的寵臣孔齊尼後更是青雲直上,1616年才30出頭時就被任命為國務秘書,兼管外交事務。

一年後,太后在政治鬥爭中失勢,孔齊尼也被路易十三逮捕後遭暗殺身亡。黎塞留被免職流放,只能靠寫書排遣時光。

1619年,黎塞留等到了機會:太后逃離軟禁場所,拉起一支反對力量,路易十三及其親信呂伊內公爵起用黎塞留進行調解。

黎塞留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也因此獲得了國王對他才能的賞識。

1621年呂伊內公爵死後,黎塞留就成了國王的頭號紅人:

1622年成為樞機主教,披上了紅色禮服,成為人們口中尊稱的「法座」;1624年4月進入樞密院;8月,扳倒首相拉維厄維爾公爵取而代之,此時年僅39歲。

《三個火槍手》故事開始的時候,黎塞留剛剛被任命為首相還不到一年。

法座開了一局戰略遊戲

法座面對的局勢如果是一局戰略遊戲,那難度無疑是「困難」級別的:

法國內部有貴族反對派掣肘及教派紛爭添亂,外部面臨著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從各個方向的包圍。

當時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版圖包括現今的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北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法國東部、荷蘭。

通過聯姻獲得了西班牙王位後,又得到了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殖民地的資源,是歐洲獨一無二的強權。

【1618年的歐洲】

阿爾芒?讓?杜?普列西的青年生涯

後人所說的黎塞留,身份證上名字是阿爾芒·讓·杜?普列西(Armand Jean du Plessis),1585年9月9日生於法國中西部普瓦圖地區一個貴族家庭,排行第四。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仍按人們後來的習慣,以他的家族封地「黎塞留」來稱呼他。

黎塞留的家族是個軍人世家,父親於黎塞留5歲時在法國宗教戰爭中戰死。

歐洲貴族對兒子們的安排,一般都是老大繼承爵位和領地,老二擔任教職,其他兒子就送去參軍。

黎塞留作為家裡的小兒子,早早被送進軍事學院按照「其他兒子」的定位培養。

但黎塞留20歲那年,原本擔任教職的二哥加入了加爾都西會,不願擔任呂松主教的職位。

如呂松主教職位落入他人之手,黎塞留家族每年將喪失很大一筆收入。

於是黎塞留臨危受命,憑藉紮實的學術功底迅速從戰士轉職為教士,並在1606年獲封呂松主教。

怎樣獲得紅色法衣

1614年,黎塞留作為第一等級(即教士,第二等級為貴族,第三等級為市民)的代表加入了三級會議。

在接近太后瑪麗·德·美第奇的寵臣孔齊尼後更是青雲直上,1616年才30出頭時就被任命為國務秘書,兼管外交事務。

一年後,太后在政治鬥爭中失勢,孔齊尼也被路易十三逮捕後遭暗殺身亡。黎塞留被免職流放,只能靠寫書排遣時光。

1619年,黎塞留等到了機會:太后逃離軟禁場所,拉起一支反對力量,路易十三及其親信呂伊內公爵起用黎塞留進行調解。

黎塞留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也因此獲得了國王對他才能的賞識。

1621年呂伊內公爵死後,黎塞留就成了國王的頭號紅人:

1622年成為樞機主教,披上了紅色禮服,成為人們口中尊稱的「法座」;1624年4月進入樞密院;8月,扳倒首相拉維厄維爾公爵取而代之,此時年僅39歲。

法座開了一局戰略遊戲

法座面對的局勢如果是一局戰略遊戲,那難度無疑是「困難」級別的:

法國內部有貴族反對派掣肘及教派紛爭添亂,外部面臨著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從各個方向的包圍。

當時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版圖包括現今的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北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法國東部、荷蘭。

通過聯姻獲得了西班牙王位後,又得到了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殖民地的資源,是歐洲獨一無二的強權。

1630年,法座協助國王挫敗了太后和王弟的謀反,將太后驅逐出法國。

雖然路易十三還是不喜歡法座(其實也一直沒喜歡過),但法座「國家柱石」的地位,已經無法動搖。

加上法座行事極為謹慎,雖然手握大權,卻一直小心地讓幾乎所有重要決策獲得國王的授權。

因此,不論是王權還是與王權緊密結合的法座自己的地位,都在此時得到了空前的強化。

1631年,他的領地升級為公爵領地,從此多了一個「黎塞留公爵」的頭銜。

【黎塞留自建城堡】

法座安內的措施終究是為了攘外。

哈布斯堡王朝對內極力壓制新教徒,引起了1618年波希米亞的叛亂,隨後內部各新教諸侯國和其他新教國家紛紛起來反抗,神羅內戰爆發,這也是「三十年戰爭」的開端。

法座敏銳地利用了這個機會,他對內鎮壓新教徒、同時對外支持反哈布斯堡的新教徒和新教國家可謂「兩手抓,兩手都硬」。

法座曾說:「人可不朽,救贖可待來日。國家不得永生,救贖惟有現下,否則萬劫不復。」

作為樞機主教,法座理應支持一意摒除新教、重建羅馬教會一統的哈布斯堡王朝,但他在決策時卻把紅衣扔到一旁,選擇了國家利益至上,甚至認為為了國家利益,可以採取一切手段,包括後來和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結盟。

法座於1625年組織起英國、荷蘭、丹麥(新教)的反哈布斯堡同盟,自己在幕後以資金支持。在丹麥戰敗後,法座又傾巨資支持瑞典(新教)出兵。

在哈布斯堡王朝付出沉重代價擊敗瑞典後,中歐已經是焦土遍野,面對殘血的大敵,法國親自下場。

起初戰事對法國不利,1636年,哈布斯堡王朝從南北兩面夾擊,連克法國數省,一度威脅巴黎。

但在法軍的反擊下吃了敗仗,丟掉了重要的要塞阿拉斯(法國北部邊境附近),導致通往西班牙所屬的弗朗德斯(今比利時、荷蘭、法國交界處)的門戶對法國人洞開。

1638年8月,法國海軍在比斯開灣以損失40人的代價殲滅幾乎一整支西班牙艦隊,獲得了法國海軍建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正規戰的勝利,史稱戈特利亞大捷。

1639年11月,西班牙海軍又在唐斯海戰被荷蘭海軍擊敗,多年來海軍第一強國的稱號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法座的金幣在加泰羅尼亞、葡萄牙等地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地方的獨立運動讓哈布斯堡王朝焦頭爛額。

至此,法國勝勢已成,即使繼任者是才能遠遜於他的馬薩林,也不能改變大勢。

但是法座和國王都沒能等到哈布斯堡王朝簽訂城下之盟那天。

1642年12月4日,法座蒙主恩召。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駕崩。

幾天後在尼德蘭境內的羅克魯瓦附近,威震歐洲多年的西班牙步兵大方陣在大孔代親王率領的法國騎兵突擊之下土崩瓦解,此戰一舉造就了法國陸軍在接下來近200年內歐洲第一的威名(至於後來怎麼樣,那是另一回事了)。

【 電影《傭兵傳奇》中的羅克魯瓦之戰,法國騎兵進攻西班牙大方陣 】

「三十年戰爭」其後幾經拉鋸,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結束。

那麼,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意味著什麼?

哈布斯堡王朝割地賠款,喪失了對諸侯國的控制權,實力大大削弱,德意志不但沒完成統一,反而分裂為三百多個政治實體,陷入諸侯分立的狀態,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由俾斯麥完成統一大業,卻沒能趕上歐洲的海外殖民潮。

西班牙喪失歐洲一等強國的地位。

荷蘭正式獨立,成為當時新的海上霸主。

法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得到了大部分阿爾薩斯和洛林,獲得了實力和威望的大幅提升,晉陞歐洲新任霸主。

【1648年的歐洲】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承認神羅治下諸侯國為獨立主權國家。王權逐漸取代了神權,國家至上原則逐漸成為歐洲外交的指導方針。

一批以語言與民族為基礎的近代意義上的國家開始更為實際地追求本國的領土、資源、財富等現實利益。

歐洲其後三百年的發展軌跡和現存的秩序,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本文主角黎塞留的謀略和外交手腕。法座在這局高難度戰略遊戲里獲得了完勝。

法座的身後

法座留下了許多名言,例如:

在國家事務上,強權即真理。

君主無足可供原路返回。

除了公敵之外,我沒有敵人(去世時的遺言)。

你看到了什麼?一位完美的馬基雅弗利主義者。

法座身後為法國留下了強大的王權、蓬勃發展的工商業、新興的海軍、重建的索邦大學、新成立的法蘭西學院、法國最早的報紙(當然,是為了方便他進行言論審查),法國最大的威脅已搖搖欲墜,只差臨門一腳。

法座曾說過:「總是將關於恩惠的記憶迅速遺忘,是法國人的缺點。」

法座在世時就飽受大貴族的攻訐,因稅收過重在平民中也口碑不佳,大革命時期作為王權的代名詞更是被鬥倒斗臭的對象。

但直到法國在普法戰爭中輸給崛起的普魯士時,法國人才開始重新認識法座的偉大之處。

【 1000法郎上的黎塞留像 】

基辛格在《大外交》里對法座的評價是:「他由於忽視(其實是超越)當時的基本信仰,而建立了偉大的功績」,「現代國家制度之父」。

至於影視作品中的形象?國際影視主流英美兩國對於法國人,自然是能黑就黑的。

值得一提的是:殺伐果斷的法座是個大貓奴,每天伏案工作時膝蓋上必然卧著一隻貓,去世時有十四隻貓,大多是安哥拉貓。

【 法座和他的貓咪們 】

公眾號【軒轅眾】為軒轅春秋文化論壇(2003——?)官方唯一公眾號。

想要關注的朋友,請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xycq2003」,點擊關注即可。


歐洲極其罕見的具有全局視野的政治家


在那個宗教統治的時代里,身為首相的紅衣主教實際上掌握著相當大的權利。權傾朝野就不說了,因為管太寬能力太強把路易十三無聊死也是一個本事。


法國鰲拜,幸運在沒碰上法國康熙路易十四,而是碰上了路易十四的窩囊老爸


記得看過這樣一段文字:1717年,彼得大帝在巴黎索邦修道院,擁抱黎塞留的半身銅像時大聲說:「我寧願捨棄我的一半國土,為了讓他教會我怎樣統治剩下的另一半。」

他用出色的外交手腕,打破了哈布斯堡王朝對法國的包圍網,並且竭力阻止德意志的統一。他為路易十四時期的興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主導下的歐洲格局,直到俾斯麥的出現才被打破。


沒有黎塞留,法國就會滅亡。沒有黎塞留,就不會有拿破崙。沒有黎塞留,如今的法國只是一個大號的波蘭罷了。

但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文人都妒忌強者,因此他們詆毀里塞流,詆毀巴巴羅薩,詆毀鐵血宰相,詆毀老毛。


背叛天主教命令,三十年戰爭加入抗議教打擊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家族


黎塞留之於法國,如同彼得大帝之於俄羅斯。他如果晚生兩百年,俾斯麥的宏圖偉業大概會泡湯。如果歷史上不曾出現過他,法蘭西也許會成為另一個義大利和西班牙。


大家說了這麼多嚴肅的東西,不妨我來八卦一個。據說這位以冷酷無情著稱的紅衣主教曾經為了避讓小孩自己墜馬。消息來源可靠度未知,敬請高手指正


前美國國務卿,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在其大作《大外交》第三章「由大一統到勢均力

敵,黎塞留,威廉一世與皮特」對黎塞留有十分精準的評價

毫不誇張的說,對於法國而言,黎塞留的一系列政策為法國開啟了現代國家制度之門,使法國有機會從歐洲脫穎而出。對於歐洲而言,他對外交事務的新理解成為歐洲現代國際政治觀念的雛形,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從此中世紀的世界觀逐步退潮,宗教觀念逐步讓位給世俗觀念,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開始主導歐洲諸國執政者們的頭腦,說得更中國化一點,就是「霸道」 逐步替代了 「王道」。

如果一定要在中國歷史中找一個人物類比黎塞留。這個人應該是商鞅。

「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商君書·更法》


一個典型的近代歐洲大陸式的政治家,純粹的現實主義政治風格。後世的西歐歐陸強國——既包括法國,也包括西班牙,乃至19世紀後期的普魯士都出了不少類似的人物,他的這種權謀和密室式的政治風格最後的集大成者就是俾斯麥,然後....然後這一傳統就嗝屁了。


不提《三個火槍手》 單說《二十年後》中對黎塞留(當時已故)的評價 已經相當高了 四個兄弟常常在回憶中給予紅衣主教高度評價


其他人已經介紹得很好了,我就做個容易理解的比方:紅衣主教和政治家黎塞留,在中國有另一個類似人物——偉大導師和偉大領袖毛主席。

當然這倆差別極大。共同之處在於由於其鐵腕手段,評價兩極分化嚴重,但其地位重要到任何法蘭西近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者都不得不或隱或顯的評價。

正如伯倫所言:「 法國人開始畏懼他、仇恨他,而後污衊他、鄙視他,現在又開始懷念並尊敬他。但無論如何,他都是法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偉人,也是歐洲大陸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 」

時間會湮沒血痕,模糊刀劍的稜角。

我初識黎塞留自然也是因為《三個火槍手》。他是厲害的反派大Boss,而我隱隱覺得,如果正派人物有這等能力多好。

直到很久以後我明白,反派們總是擁有偉大理想,有著高超的手腕,目光長遠,殺伐果斷,克己自律,但導演讓他領便當他也沒辦法。

也許另一個故事裡他成了主角,一切就都不一樣了。黎塞留就是這樣一個人,如何評價取決於你看哪一個故事。


推薦閱讀:

夏朝就是古埃及?
應該如何評價司馬光?
為什麼中國無產階級產生,資產階級卻先建立了政權,最後無產階級又取得了勝利呢?
怎樣過公祭日比較有意義?
「托派」應該加入第幾國際?如何加入?

TAG:歷史 | 法國 | 歐洲歷史 | 宰相 | 黎塞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