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產生拖延行為的根源是什麼?

從心理學上分析怎樣才能糾正拖延行為?


因為恐懼。

恐懼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任重道遠」;

有完美主義,恐懼自己做不到最好。

最大可能是與家庭環境有關。

父母有焦慮癥狀,不斷催促你完成他們的要求,而你擔心達不到他們的要求,父母會不愛你。

心有不滿又不敢反抗,便衍生拖延行為,用另一種方式去「反抗」父母加諸給你認為不合理的要求。

最大根源是缺乏安全感,與你家庭環境有關。


根源是:人及時享樂的本性。人本來就是趨向及時享樂的,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們打獵回來,相比於保存食物,他們更傾向於及時的吃掉。因為說不定明天就被其他部落的人搶走了,說不定明天就為了躲避危險棄家而逃了,說不定明天就掛了。總之在危險的環境下,及時享受相比於做長遠打算是個更值得的事情。這一「優勢」在進化的過程中被遺傳了到了今天。

但是,現在這個安穩的社會裡,這一規則已經被反過來了。生存不愁,而要想生活得更開心,還是要以長遠的利益為重。

解決拖延症的方法應人而異,根據答主多年戰鬥的經驗。拖延症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到底有多想做被拖延的事情,如果不想做,事情還很累很煩,大腦當然願意逛輕鬆的微博玩刺激的遊戲。如果這件事能給你帶來正反饋,即做起來令你開心,你當然還是會克服拖延習慣去做的。 有的事是應該你想去做的因為很有意義,比如學一門技能看一本書,但這些事情都不容易也不能馬上從中獲得正反饋。這時候阻止答主去做事情的其實是你這個被互聯網所「腐化」的大腦,互聯網時代人們習慣了跳躍閱讀碎片化閱讀,專註在一件事情的能力、深入閱讀的能力直線下降。別無他法,靠意志力去刻意的練習專註力。拯救自己的大腦。


我感覺說的通俗點就是懶吧。所謂的拖延症其實就是一種壞習慣,或許在小孩的時候媽媽叫你去洗澡,你說玩一會再去吧,媽媽同意了,一點後果也沒有,長此以往就形成了這種習慣,發現有的時候拖延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實質性的危害,就並沒有在意這種壞習慣了。但是有一大部分人並沒有拖延症,可見他們不懶且自律,有任務就在第一時間完成,不需要別人的催促和擔心。就以自身舉例,我是一位大學生,時間比較自由,我承認自己就有拖延症,說白了,就是懶得,有的時候躺在寢室的床上了,想到有事情要做也懶得動彈,一拖再拖,所以說到底,拖延症的根源就是懶惰長期以往形成的一種壞習慣。


安逸 精神上的安逸


最直接的兩個方面因素

人會行動,無非是背後的大棒逼迫和前面的胡蘿蔔誘惑

之所以會拖延,要麼是大棒還沒打到身上,要麼打得不夠痛

或者前面的胡蘿蔔誘惑力不夠大,或者離得太遙遠。

權衡之下,寧可保持現狀

很簡單的例子,冬天早起,如果沒有火燒房子的緊急事情逼迫

或者覺得起床得不到多大利益

當然就捨不得離開暖和被窩。

如果要追根溯源

那就是認知

對自己行為的認知,對做與不做利弊的的權衡

而不是著眼當下的情緒感受

小孩子只在意喜歡不喜歡、想不想。

成年人卻會進一步考慮,我要做什麼?用什麼方式做?

做與不做,不同的方式做會有什麼利弊?

世間從來就沒有純樂無苦的完美選擇

都不過是兩害取其輕

拖延就是在認知上覺得拖延是當下最享受的選擇

至於將來後果會如何

以為能夠承受

拖一下又不會死人

又不會失業

諸多理由來安慰自己


自身懶惰,思想上懶惰,沒有動力


其實就是懶,說成拖延症其實就是美化了懶的事實。懶大家都知道是貶義詞,但拖延症呢?姑且是個中性詞吧。把懶說成拖延症之後大家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懶了= =我認為這屬於一種為了不降低自我評價的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


對自己能力的過度估計。


反對說懶的同學,根源是缺乏即刻的獎勵和處罰,私以為。


焦慮。越焦慮的時候越做不成事情,比如考試前幾天特別不想看書


推薦閱讀:

有拖延症怎麼辦?
重度依賴網路怎麼破?
如何改掉拖延症,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
拖延症是病么?如果是能治不?
有什麼辦法可以治好拖延症?

TAG:心理學 | 拖延現象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