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神乎其神的修辭都是怎麼想出來的?

今天忽然想到了一個成語,「怒髮衝冠」,然後和朋友說,我還從來沒看到過現實中有人生氣的時候頭髮會直起來,只有賽亞人會那樣吧。

朋友說,你不要太摳字眼,至少這個成語真的給了我一種很形象的生氣的感覺啊。

然後我也覺得,真的,一想到怒髮衝冠這個詞,我就能體會到一種極其憤怒的感覺。

可是,像這麼一個成語,在第一個說出它的人之前,肯定是沒有人看見過人生氣的時候頭髮會豎起來的,他們也不會把生氣和「豎頭髮」聯繫起來。

那麼,那個第一個造出這個成語的人,他是通過怎樣一種瑰麗的聯想,才會把生氣和頭髮豎直連起來發明出「怒髮衝冠」這個詞的?!

然後想到了其他的成語,比如「青翠欲滴」。

在任何人都不認為「碧綠的顏色」可以像水滴一樣流動的時候,第一個發明出「青翠欲滴」的人,又是怎麼想到這麼一個美麗的詞語的?

還有還有,「斷腸」這個詞也很美。

可是在這個詞發明之前,從來沒有人認為心痛的時候腸子會斷掉吧?甚至會有人覺得這很可笑。但就是有人發明了「斷腸」一詞,用它來形容痛徹心扉的感覺,簡直神乎其神!第一個想到這個詞的人當時到底是怎麼想出這麼一個形象又充滿想像力的辭彙的?

所以我就想問,這些雖然不符合現實邏輯但是的的確確非常傳神非常形象的修辭,它們究竟是怎麼被想出來的?

如果不介意的話,我還想延伸一下這個問題……在現代社會,還有沒有類似於「怒髮衝冠」「青翠欲滴」「斷腸」之類的美妙的辭彙被發明出來並且有可能為後世所沿用啊?(類似於坑爹、累感不愛、也是醉了那樣的網路流行語應該不算吧,首先它們似乎不那麼美,然後它們好像至今仍然沒有被正經文學作品所常用的樣子。)

===================================================================

為什麼沒人回答一下延伸的問題【在現代社會,還有沒有類似於「怒髮衝冠」「青翠欲滴」「斷腸」之類的美妙的辭彙被發明出來並且有可能為後世所沿用啊?】……明明我覺得這個延伸問題的回答可以更豐富的……


在這裡沉痛悼念3月12日去世的幻想小說大師特里·普拉切特。

不才恰巧路過,就借大師的光芒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引一句乾貨鎮樓:

開朗、真誠,就像飄向主航道的冰山一樣沒有絲毫壞心眼。

——《衛兵!衛兵!》

-------------------------------------------------------------------------------------------------------------------------------------------

修辭學是一門深邃的學問,就好比敘事學一樣,有著悠久而古老的歷史——當然我國暫時沒有這類學科建制,不過並不妨礙我們討論它。

首先我們先來明確一個含義:什麼是修辭?

所謂修辭,按照通行解釋,也就是修飾言論的意思,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儘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就目前漢語系統中,已知的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常用的諸如: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反覆、襯托、用典、化用、互文等,這些修辭手法都是隨處可見的。

但是以上的內容我們都不討論,因為以上所有內容都是建立在既定事實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都是馬後炮。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神乎其神的修辭都是怎麼想出來的?

首先我們先摒除一個概念,那就是「我正在使用修辭」,我們把時間往前推,推到某個陌生的時空,人們還沒有「修辭」這個概念。那個時候的太陽還是一隻有三隻腳的烏鴉,那時候的月亮是一隻兔子,然後出現了一個詞——

烏飛兔走。

什麼鬼!

這個詞,一般用來表示時間流逝。

再快一點呢?

白駒過隙。

什麼鬼!!!

這個詞,一般用來表示時間飛快流逝,故事內容主要講的是一匹壯年的馬啊在縫隙前面飛快越過。

然後你看到了,勞動人民就是這樣單純可愛。

接下來我們要講一個很虛的東西。虛到什麼程度呢?虛到這是個根本講不清楚的東西。

想像力。

沒錯,就是這個很虛的東西,是所有你看到的很好很強大,神乎其神的修辭的源泉。

所以那種靠一隻塞上磚頭的舊襪子就去拯救世界的態度就是特別美好。

你也許會看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神乎其神的修辭,大多出人意料,但有合情合理。

來我們來形容或者描寫一座燈塔,我們怎麼做呢?這座燈塔如火炬一般啊,安靜矗立在海岸邊,孤獨守候著遠方的航帆。

但是你覺得並不出彩,為什麼呢,因為它並不能出人意料,縱使你使用了比喻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

好在水手都認為這燈塔非常美麗,尤其在船觸礁之後等船來拖時還可以欣賞欣賞,藉以打發時間。

這是特里·普拉切特在《金字塔》中寫的一個句子,顯然同樣內容是燈塔,但是卻被他從一般人意料不到的方面切入,並賦予了更多的內涵,顯得信息量十分豐富,也幽默風趣得多,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但無論他們是誰,無論他們怎樣用心,無論他們多麼努力,他們肯定不可能比我們更蠢。沒錯,我們可是花了大力氣的,起初人家只給了我們一點愚蠢的火花,但我們卻花了幾十萬年把它發揚光大。

同樣出自《金字塔》,賭氣似的來形容人類是如何愚蠢。

我們用同樣的衡量標準去看「怒髮衝冠」、「青翠欲滴」、「斷腸」也是一個道理,他們都從一般人意料不到的角度切入事實本質,然而又合情合理。

在過去,劉熙載評詩的時候說,意境逃不出「花鳥纏綿、雲雷奮發、弦泉幽咽、雪月空明」四種,仔細一想,不得不佩服。這就是一種高級修辭,用具體的事物準確地形容出了所要表述的一切內涵。

怎麼想出來的呢?

我有一計,不過一樣是很虛很虛的東西。

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最後的演講里其實已經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現代人「思考得太多,感受得太少」,沒錯,這些神乎其神的東西並不是被想出來的。

而是被感受出來的。

絕佇靈素,少回清真。如覓水影,如寫陽春。風雲變態,花草精神。

海之波瀾,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塵。離形得似,庶幾斯人。

如是而已。

-------------------------------------------------------------------------------------------------------------------------------------------

最後補充一下題主最後的問題補充,現代有沒有那樣的詞語被發明然後被後世延用?

那得後世才知道。


為什麼這些修辭讓人覺得妙:

通常的比喻都是一些具體事物,比如一棵草、一朵花、一個姑娘的眼睛。

這簡單——燕草如碧絲,梨花如初雪,眼睛像盛夏的貝加爾湖。

但是形容憤怒的程度、綠色的濃淡、笑容的燦爛程度就難了。

不再是「具體喻具體」,而是「抽象喻抽象」。

1,用某事喻某替代某物喻某物。

眼睛可以用盛夏貝加爾湖比喻。

眼睛讓小伙怦然心動,就必須是「小夥子看見貝加爾湖的感受」。

他像突然看見了人間的奇景,那是盛夏的貝加爾湖,是王冠上最明凈的藍寶石,是暴雨後的晴空,是無垠的靜謐的大海。他被這樣從未見過的奇景震撼了,靈魂化成一縷輕煙,快被吸進那雙藍眼睛裡了。

2,所選喻體一定要簡單、畫面感強。

還是小夥子看見姑娘的眼睛

他像一個孤獨跋涉、渴了很久的旅人,忽然在沙漠中央看見一汪蔚藍的湖。湖水那麼清、那麼藍,撫慰了他心中的渴。

3,所選喻體和本體的內在邏輯要相通。

一個比喻是否神、有多神,就在這一步決定。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相比於黑暗的社會背景、麻木的國人、孤獨反抗毫無希望的勇士們,鐵屋子、昏睡者、清醒者的比喻既簡單、又有畫面感、內在邏輯又十分貼切。

神修辭。

什麼是愛,愛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好像突然有了軟肋,也突然有了鎧甲。 by腐生

相比於複雜的愛,一個有軟肋、穿鎧甲的的戰士要簡單得多、畫面感強得多,並且內在邏輯也貼切。

神修辭。

有的時候,現實世界並沒有那麼貼切的喻體,你得編造一個事情當喻體。

世界上並沒有一件鐵屋子,也沒有穿鎧甲、有軟肋的戰士。

這叫「虛喻」,很高級噠哦!

——————————————————————————————

按照這三步,勤加修鍊,你一定能寫出棒棒噠【劃掉】小黃文【劃掉】比喻句!

貼一段習作,捂臉。

他覺得自己變成野獸,沒有理智,沒有羞恥,只剩與生俱來的本能。他在交媾,用性器征服另一隻獸。

快感四處蔓延,像火焰,像瀑布,像荒原上獵獵颳起的長風。夜白肌膚起栗,毛孔張開,渾身汗水淋漓,連靈魂也顫抖了。

強烈的酥麻感像鞭子一樣抽打著他,他把初螢的肩膀咬出血,模模糊糊喊出她的名字。

片刻之後,一種更強烈的快感衝來,像鋪天蓋地的海浪,把他捲起來送到半空。夜白腦子停止一切思維,變成一個盛裝快感的空殼。金燦燦的快感溢出來了。他抱緊初螢,哆嗦著射出液體,暢快透了。

他仍停在初螢身體里,喘息著親吻她的臉:「寶貝兒,我愛你。」


因為他們找到了「不相關的相關性」。

拿「怒髮衝冠」舉個栗子。

養過狗的朋友都知道,狗狗生氣或者激動,背上的毛就會豎起來,當然這種反應在人的身上不會有,但這不妨礙我們用這種激動情緒的表現,來類比一個人很生氣。

「一個人很生氣的樣子」和「狗狗毛髮豎起來的樣子」沒有直接的相關性。但是這些都建立在憤怒、激動的基礎上,在憤怒的表現上,是有相關性的。

再舉一個栗子,「斷腸」。

「傷心」和「腸子斷了」沒有直接相關性,但是「傷心」和「腸子斷了」都對身體造成了同樣的痛覺,在造成的痛覺上,這兩個方面是有相關性的。所以用「斷腸」來形容「傷心」就會覺得巧妙。

其實存在很多同樣巧妙的形容詞,但是用的人多了,用的時間長了,失去了新鮮感,就不覺得有意思了。這個就像「世界上第一個把女人美麗比喻成一朵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這樣說的人是庸才,第三個人就是蠢才。」

能發現這種「不相關的相關性」的,一般都是建立在對生活細緻入微的洞察上,這個應該就是傳說中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吧。


瀉藥。

其實吧我覺得題主舉的例子都不算神乎其神啊。

生氣身上寒毛會立起來,葉子上沾水自然覺得那綠色是流動的,傷心時腸胃絞痛,這都是很普遍的,不然怎麼引起共鳴。

真的神乎其神的修辭還是要見諸古詩文還有某些變態。

比如「擊空明兮溯流光」這種,還有「笑謔浪傲心中是悼」這種。

比如巴別爾,見此答案: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802668/answer/37706745

還有張愛玲,記得前幾天在《秧歌》里,看到一個特別厲害的把竹葉比作舌頭的比喻。張奶奶寫文章實在是太過高能。

怎麼想出來的?

鬼知道,就是精蟲上腦了一下就想出來了呀。這種事情是沒有方法論的,知道了方法也是沒有用的。

無非依仗敏感和靈感罷了。

作為文學分析,我們可以說:哦這裡用了通感、哦這裡誇張了、哦這裡用了逆喻,但一般人就算知道方法,也還是寫不出來。這就是素質的區別。

以及,能不能流傳,當然能。

但大浪淘沙,大部分都會被淘掉。

比如坑爹,我感覺是留不下來的,因為獨立出現在這個時代語境的情況下,表達不出它的意思呀。

哪些詞可以呢?

我也不知道:D

完畢。


神乎其神的修辭是怎麼來的?我覺得有三種情況:

1、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詩歌,都有「鍊字」的習慣。從一個千錘百鍊的」煉「字,你就能知道有時候那些文豪詩人為了一句詩付出多少腦細胞了。

有名的比如:

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賈島的」僧推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的 推敲 美談。

2、天才的想像力

有些天才本身擁有無比的想像力,遠超普通人,可能就是一般人把鬍子都扯光也想像不出的句子。

比如,詩仙李白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等等妙句就不一一列舉了。

再如,詩鬼李賀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等等 一般人想像的到這樣的場景么?

千秋萬代有幾個李白?萬代千秋又有幾個李賀?

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句話前面有人說過,我再補充下。

歷史上天才本來就不多,大多數是我們普通人,孰不知普通人也會有靈感爆發的時候,只不過靈感就是一剎那而已,能留下來就是神句。

比如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裡面的想像力,肯定是當時情景交融,一時感慨,靈感爆棚,揮筆而就的!

另外,有了靈感想法趕緊記錄下來也很重要,比如前面提到的李賀,騎馬出遊的時候,身上帶一錦囊,想到好句立馬寫下來,放進錦囊里。

由此看,詩鬼也不是一天就變成鬼才的~


憤怒的時候,全身血液流動加快,毛孔張開,感覺身上的寒毛、頭髮都支撐開來,自然也感覺到帽子被撐了起來。古人誠不我欺。


我最喜歡的是「笑容可掬」,大讚。起源呢,我也不清楚。不過,既然大家都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動力,猜測就是在前人形容的基礎上一點點發展起來的吧。但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靈感爆發,我相信。謝邀。


那些精彩的修辭其實就是前人開的腦洞啊,覺得現世不如前可能是因為1)生活節形容奏快了,有心停步看風景開腦洞的人少了2)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已有的腦洞又那麼多,奇外再出奇難了

不過我覺得除了擊中人的想像力想造出這樣的修辭還是有法可循的,多利用通感和毫不相干的比喻,比如耳朵懷孕了,把布局整齊的圖片比做強迫症患者的A片,題主不覺得這些都是帶有我們這個時代特徵又值得流傳的精妙修辭嗎。

順著最高票的鏈接過來看到自己很有興趣的話題(我在幾次支教經歷中準備的課程都是關於帶學生們開腦洞發揚想像力),哪怕來遲也想說些話。


《修辭學發凡》把修辭手法窮舉出來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道自己工具箱里有哪些工具,在適當的時候會更容易激發靈感,也可以針對這個list,對不擅長的或感興趣的「工具」進行定向的訓練。

下面是我的閱讀筆記,僅供參考:

好書一起讀(63):學點兒修辭吧

修辭分為消極修辭積極修辭兩種。

消極修辭:注重「義」,注重概念;內容要明確、通順,形式要平穩、勻密

積極修辭:注重「形音」,注重體驗;分為四大類——

材料上的辭格:譬喻,借代,映襯,摹狀,雙關,引用,仿擬,拈連,移就

意境上的辭格:比擬,諷喻,示現,呼告,誇張,倒反,婉轉,避諱,設問,感嘆

詞語上的辭格:析字,藏詞,飛白,鑲嵌,復疊,節縮,省略,警策,折繞,轉品,迴文

章句上的辭格:反覆,對偶,排比,層遞,錯綜,頂真,倒裝,跳脫

例:

消極修辭:

蘋果是一種水果

積極修辭:

材料辭格——

譬喻:這個蘋果圓圓的,像個球

借代:這個「吉祥如意」送給你

映襯:相比起那個橘子,這個蘋果太甜了

摹狀:他沙沙地啃著蘋果

雙關:送你一個蘋果,祝你一路平安

引用:「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是曹操的詩句。

仿擬: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蘋果來。

拈連:面如果皮,心如果核,果皮易見,果核難知

移就:一隻憤怒的蘋果被重重地扔到了地上(其實是扔的人憤怒)

意境辭格——

比擬:他動了一下手,蘋果在桌面上開心地亂轉

諷喻:從前有個蘋果,以為自己會飛,跳下懸崖摔爛了

示現:伊甸園的樹上有一個蘋果,閃著金燦燦的光芒,香氣飄到超過三十里的地方

呼告:好蘋果,別爛掉!等我旅遊回來再吃你

誇張:吃了這個蘋果,這輩子值了!

倒反:這個破蘋果,吃了倒蠻開心

婉轉:我不知道這個蘋果好不好吃,但我沒吃過更好吃的東西

避諱:紅果(如果有某皇帝諱平)

設問:如果問這個蘋果味道怎麼樣,我只能說相當好

感嘆:這個蘋果真好吃啊!

詞語辭格——

析字:相比起禾日,我更喜歡草平(表達偏愛蘋果優於香蕉)

藏詞:相比起香蕉,我更喜歡食野之(「食野之苹」)

飛白:小朋友你說你喜歡吃頻果啊

鑲嵌:蘋之果之,豐之收之

復疊:蘋蘋果果吃吃,喜喜歡歡

節縮:爛蘋果叵吃(叵=不可)

省略:紅蘋果甜,綠不甜(綠蘋果不甜)

警策:one apple one day, keep doctor away

折繞:一個紅紅的圓圓的果實砸到了牛頓的頭上

轉品:我蘋果了一隻狗(名詞做動詞)

迴文:甜果不紅,紅果不甜

章句辭格——

反覆:我最愛吃的水果是蘋果,是蘋果,是蘋果

對偶:紅蘋果,黃香蕉

排比:蘋果吃光了,香蕉吃光了,橘子吃光了,一切都吃光了

層遞:蘋果不如香蕉,香蕉不如蜜桃

錯綜:蘋果吃光了,香蕉消耗完了,最後一個橘子昨天被我幹掉了

頂真:蘋果好吃,吃了高興

倒裝:那個蘋果,誰吃了?

跳脫:一個蘋果對他們都很珍貴——那些最可愛的人!

(註:上面例子中可能有的勉強。我因為吃了幾個酸杏,超懷念前幾天吃的蘋果,所以用蘋果舉例了,當然我們知道「食野之苹」不是吃野生的蘋果……聊博一笑)

寫在後面:

《修辭學發凡》,好書,很薄,很經典,性價比高。

寫文章的經驗,我還算豐富,上面列的修辭手法們,也基本都用過。用時是一種「信手拈來」的狀態,這不是自誇熟練,而是反省我沒有理論體系,全靠經驗和感覺來觸發。

前幾篇寫邏輯和思辯時,我意識到,以前自己覺得文章是滿紙雲霞,其實裡面是有脈絡和技法的,脈絡就是邏輯和結構,如果用的是這篇說的「消極修辭」的技法,文章的脈絡就天然清晰易於理解,而如果用「積極修辭」的技法,脈絡就會模糊一點,需要我們撥開「體驗」,認清「概念」,再來理邏輯。

總之,文章是可以整理的,整理了之後,它的概念清晰不清晰,邏輯嚴密不嚴密,用的修辭手法適當不適當,可以拆開來看,然後會知道,這篇文章的邏輯強還是弱,表達強還是弱。


其實文字和語言是人類自己構建的意義符號啦,但是一旦被創造出來,他們就又會具有獨立的生命。就像霍達在《穆斯林的葬禮》的後記中說的那樣:「請接住她,這是一個母親在捧著自己的嬰兒。」這個比喻真是相當貼切,嗯嗯。

細細想一下,那些讓人眼前一亮或印象深刻的詞句有一些共同點或定式。第一,打破固有的意義聯想。如「綠色」雖是色彩但卻「欲滴」,視覺上的色彩被活化具象化,寓無形之色彩以有形之體態。第二,將死物賦予人才有的情感。如「頭髮」怒啦,把冠都衝散啦~(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成為憤怒得「發衝冠」)。第三,利用詞語之間的意義空白(實際上就是讓人自開腦洞腦補的)。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噹噹噹噹,來牛刀小試一下唄。請問以下詞句分別運用了哪種或哪些方法。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枝紅杏出牆來。二月春風似剪刀,一枝紅杏出牆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枝紅杏出牆來。春風又綠江南岸,一枝紅杏出牆來。春風不度玉門關,一枝紅杏出牆來。

當然,以上的所謂「定式」只是「術」,而非「道」。比如我造個句子「這清香沁的讓人想呷一口」,只是套用了方法一里的通感手法。符號有兩種基本功能——承載和傳達。我們表達的是自己,但是信息的接受卻是受眾的事。即使是未用修辭,但語言的排列與形容詞依然能夠創造意義。如「枯」藤、「老」樹。但我們又無法真正控制意義,每個人所賦予的意義都不一樣。很大程度上,你(能)看到的,就是你所想的。在人類所構建的意義的世界中,你的精神家園決定了你對這個世界意義體系的 。

為了給大家 的餘地,我決定要 了。所以

了。謝謝,嗯嗯~


雞在打架的時候頭部以下一圈毛就會豎起來,還有自然界很多動物在遇到危險緊急情況或者憤怒時候會有毛豎起來的現象,聯想到人的吧


題主。。請問你是查過資料後確定「 肯定是沒有人看見過人生氣的時候頭髮會豎起來的,他們也不會把生氣和「豎頭髮」聯繫起來 」的嗎?


【肝腦塗地】每次都會想像到腦子和肝臟在地上摩擦摩擦的樣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事情多這樣,放下容易拿起來難。就像騎車一樣,下坡如拉稀,上坡如吃屎。


精妙的修辭源自百分之九十九的積累和百分之一的靈感

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往往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肯定是跟現實生活有了某種聯繫,才能在腦中形成迴路,繼而將兩個看似無關的事物拼接起來,形成絕妙的比喻。

比如,生氣的時候面部和頭部肌肉緊張,你會覺得自己的頭髮都豎起來了(或者說變硬了),這樣就很好解釋「怒髮衝冠」的來由,畢竟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體驗。

而斷腸之類,肯定是有切身的體會,覺得痛了就會從痛的地方開始聯想,心痛,心的附近不就有腸子嘛。

另外我也覺得那些比喻都超神奇的!

期待嚴謹的專業性的回答


有時候是有骰子,有時候是隨機組合……


糾結~

當然,還有某些不雅網路辭彙,比如 腦殘 。。。


額…跑偏的回答一下…確實有人生氣到頭髮都豎起來的…某一年發生很多事,爸爸非常生氣,然後據我媽說,氣的頭髮立起來了=_=就醬


來自超常的敏感和表達能力。


你想啊,人類是可以做夢的動物。


打起架來把帽子搞掉了,

怒發而沖,冠落。

既然很怒就不要站在那研究頭髮把帽子頂掉的蠢事了。

衝上去,血濺八尺才是正解吧。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成為一個寫手,作家的?
如何以「刷題」為題目寫一篇作文?
有哪些全篇高能的小說、電影、動漫等作品?
如何提高個人的寫作能力?
如何形容水果的味道?

TAG:寫作 | 文學 | 修辭 | 比喻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