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韓語語境中,如何稱呼日本人名?

看《鳴梁海戰》電影時,發現劇中韓語念日本人的名字貌似念的是韓語中的漢字的發音。類似中國人念日本人名字的念法,田中不念他那卡。

這是片中有意為之,還是古時確實如此?


謝邀。古代兩國言語不通,但都處在漢字文化圈,筆談是最常見的交流方式,這使得雙方對姓名的認知基本僅限於正式的漢字表記,而不考慮實際發音。要知道,古代兩國外交場合使用的正式文字都是漢字,而且主導交流的也都是官僚士大夫階層。雖然這並不意味著雙方沒有民間交流,但也因文化程度的原因使得民間交流鮮有文字記載,更難見到直接對對方的姓名的讀音進行記錄了。所以針對此問,應該來說,古代韓語(注意不是韓文)語境中,一般採用漢字字面讀音稱呼日本人名

—————————————————下文試圖開個腦洞——————————————

韓國傳統上根據中國文獻,認為漢字從箕子朝鮮時代已傳入半島,而日本傳統上根據「記紀」的記載,認為漢字是405年由王仁從百濟泛海傳來的。事實上這兩個時間均不確,前者失之飄渺,後者囿於保守,但也能反映出一個事實,日本接受漢字的時間應該是晚於朝鮮半島的。

因此,在日本將漢字視為官方規範文字之前(準確的說是用漢字表記姓名前),半島與日本的交流歷史中,記錄姓名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空檔」,即歷史上可能存在單純用古朝鮮漢字音音譯日語人名的時期。推測這段時期大致應處於隋唐前,也就是白江口之戰改變東北亞局勢,將半島和日本徹底納入中華文化圈前。

要找到確鑿的古朝鮮以漢字音音譯日語人名的記錄是比較困難的,這需要注意很多東西:(一)要確定不是日方在外交場合故意選用的漢風姓名,(二)要排除轉錄中國史書音譯的日本人名,(三)要排除沿用日本萬葉假名的記錄。

(一)的情況有,奈良石上神宮收物部氏武庫藏晉泰始四年(268年)制「百濟七支刀」,銘文有「先世以來,未有此刀,百濟王世子奇生聖音,故為倭王造,傳示後世。」「旨」應該跟《晉書》等初唐官修史書中提到的倭五王「贊、珍、濟、興、武」類似,僅為大和君主在華夏封貢體系下特別採用的漢風稱號。

(二)的例子像《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二·阿達羅尼師今》「二十年(173年)夏五月,倭女王卑彌乎遣使來聘。」「卑彌乎」很可能直接沿用的《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記載,疑為漢語對日語「日御子(ひみこ)」音譯。

(三)的例子如《日本書紀·神功皇后第九》引用《百濟記》逸文:「壬午年(262年),新羅不奉貴國(日本),貴國遣沙至比跪(さちひこ),令討之。」《百濟記》在半島已佚,失考,穩妥地講,「沙至比跪」應為百濟在國書中直接沿用人名的萬葉假名。

排除上述之後,真正可能是完全用古朝鮮漢字音音譯日語人名的,目前僅找到一條新羅揚言要征服日本的記錄:

七年癸酉(253年)倭國使臣葛那古在館,於老主之,與客戲言:「早晩以汝王為鹽奴,王妃為爨婦。」倭王聞之,怒,遣將軍於道朱君討我。(出《三國史記·列傳第四·昔於老》)

「葛那古」今讀???(Galnago),疑為日語「葛城長江襲津彥(かずらき の ながえ の そつひこ)」音轉,「那古」對應「長江」;「於道朱君」今讀????(Udojugun),疑日語「武內宿禰(たけしうちの すくね)」音譯,「於道」對應「宇治(內)」,「朱君」對應「宿禰」。

明治22年壹日圓紙幣上的「武內宿禰」像

————————————————————

事實上,李氏朝鮮時日本人名的音譯遠比前代多尤以壬辰倭亂雙方交接頻仍,但通事極為稀缺時為甚。去年答者在篩選史料時,由於《朝鮮實錄》和朝鮮文人筆記、通信的數量過於龐雜,所以主觀上忽視了其中音譯的日本人名,現特來修正一下去年不成熟的觀點。但又由於實例太多,故不盡數羅列,僅附上典型的一例。

宣祖實錄第六十卷·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2月10日

這是明軍游擊陳雲鴻諮詢朝鮮官員搜集到的日軍的情報時,朝鮮官員彙報南部佔領區各日軍守將姓名的記錄。其中涉及多個知名日本大名的別號、官名,也間接反映出一些中世朝鮮語和日語的對音關係。


非考據,經驗回答一下。

以前應該是主要讀韓文中的漢字音。

只有在近代韓語在翻譯有漢字對應的人名地名才更多的使用音譯,比如現在習主席在韓文中採用的官方譯名是音譯 ??? 而非漢字轉得 ???。北京的官方譯名用的是音譯???而非漢字音的??,但是北京這兩種用法在日常用語中是同時都會使用的。

日文也是類似的,而且更亂。比如現在的話,豐臣秀吉現在一般都翻譯成???? ????,一般都會標註上,日文漢字,日文假名,韓文漢字音。比如這樣(豊臣秀吉, 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 ????)。原來一般都只讀????。

而且,如果要知道豐臣秀吉有過多少名字就能想像韓國人讀歷史有多麼苦惱,如果在沒有漢字標註下你在一長篇韓文裡面看到個????? (???? ????, 木下藤吉郞,豐臣秀吉曾用名) 應該是很抓狂的。

如果說起來,不得不說韓國一直把被日本吞併這件事看的很在意,獨立之後反日情緒非常嚴重。所以廢除漢字跟這也由很大原因,中文上基本上以前用的習慣的漢字地名什麼的就不改或者同時用,日文的人名,地名全給音譯了,漢字讀音的根本給廢了。

個人猜測,當時應該是有少部分的人會讀日文音,比如僑民,但是官方和民眾都是讀漢字讀音的。


根據漢字發音來讀,根據假名發音來讀應該是日本殖民韓國以後的事。[個人經驗]


就是在20世紀初,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之時,朝鮮國內還是稱其為????。其實當時文人學者還是習慣用漢字直讀,皇民化教育也未推廣,所以根本無從知道ひろふみ什麼的讀法。


推薦閱讀:

比起其他數字,「三」在幾種中國方言和東亞語言中的發音差異非常小,是巧合嗎?
什麼叫漢諺混寫,韓國人看得懂自己的憲法么?
韓國人聽中國人說韓語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韓國棋院授予 AlphaGo「名譽九段」的證書上有這麼多漢字?
為什麼朝鮮族人其他姓氏和漢姓相同,唯獨有朴姓為其特有姓氏?

TAG:朝鮮 | 韓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