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限制境外動畫片在黃金時段播出的政策現如今看來究竟有沒有促進國產動畫的進步?
李大神,國外產品的引進為什麼不會對國內產品產生衝擊呢?第一,新生代的世界觀及人生觀影響。尤其是在文化精神方面。我們可以看到,90後的「非主流」到城鎮結合部的「殺馬特」再到現在的「小清新」,舶來文化對當代年輕人的衝擊度已經可見一斑了。而這些標籤的受眾還大多是18-29歲左右(無精確數據理論支撐)有一定世界觀及人生觀的青年。而動畫片的受眾群體,絕大多數都是15歲以下—沒有或正在形成世界觀及人生觀,他們的觀念形成及日後的精神世界構架在很大程度上受此時期的模糊感知影響。在此階段過多或盲目的接受外來文化的浸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培養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建立是有及其強大的衝擊度的。
第二,外來產品對本土不成熟產品產業鏈的衝擊。就拿您在正文中舉例的動畫產業來進行探討分析。從1981年,我國引進第一部動畫片《鐵臂阿童木》,境外動畫就開始及廣泛的活躍在我們的熒屏上。我們的電視台也比較「靠譜」,把絕大多數國產動畫放到廣告收益最差的「垃圾時段」,而「黃金時段」均是境外動畫。有的電視台更加「靠譜」,5000元每分鐘來購買《灌籃高手》!這不禁讓日本的動畫產業大嘆:我們對岸錢多人傻,蛋糕大大的足。而同期,中國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國產動畫:水墨畫畫風的《哪吒鬧海》《葫蘆娃》《小蝌蚪找媽媽》《鯉魚躍龍門》等,極富特色的《海爾兄弟》《舒克與貝塔》等。在境外動畫的衝擊下,獨成一體極富特色的國產動畫銷聲匿跡,雖然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因素在內,但也可明顯看到其對本土產業鏈的劇烈衝擊了。後期,我們的國產動畫為了生存日趨西化,到了現在依舊是在追趕西方動畫產業的步伐,在動畫製作及處理上依舊有著極其大的技術差距。這不很明顯的凸顯了衝擊程度么?
在外出差,於車上拿手機碼字,有些許錯誤但請見諒。ps: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僅作為討論,無任何偏向性攻擊意圖。是什麼讓你有了 限制國外產品流入就可以促進國內產品進步的錯覺?
舉個例子,清朝無論是開放通關還是閉關鎖國都不會改變體質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亡朝的悲劇。
僅站在日漫角度評論......騰訊的漫畫,國產良作(屍兄,納米核心,狐妖小紅娘,秦明啥的),都帶有比較濃厚的日系風格,感覺現在國產動畫的復甦,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日系動漫基礎上的。
我認為這部分人,多是從小看日本動漫長大的,是抱著對ACG的執著,才能在國內有些惡劣的文化環境中堅持,逐漸打開一片天地。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當年不限制,現在投身到這個行業的人應該會更多,更大眾吧。但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限制政策提高了境外動畫的門檻,多了一層篩選,才使得留下的這批人更加強大。
--------------------------------------------分割線--------------------------------------------------------------------
對於樓上 @你猜猜 的回答,我有些反對意見。
國產動畫逐漸失去競爭力,沒落主要原因我認為有兩點:
1、不正常的商業競爭環境。那些年,國家做動畫大多都是政策要求,而不是通過影視劇一類正常的商業渠道。(個人不是從業人員,信息僅從興趣了解而來,有些錯誤還請指正)
2、觀念上定位錯誤,那些年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動畫就是給孩子看的,導致其受到很大的局限。
第一條我覺得是主要原因。因為動畫以外在漫畫領域,《漫畫Party》《漫畫月刊》《知音漫客》雜誌,不感覺比當年的神奇寶貝柯南等競爭力差多少。
另一個看見是,在90年代國產動畫逐漸沒落,到近幾年日系風格的國漫崛起的這段時間不是一個平穩的過度,感覺中間的十幾年國產動畫是處在一個冰河期的,說不好聽的,除了《哪吒傳奇》等極少數優秀作品外,大部分真心覺得水平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再回到我上面回答說的,現在把國產動畫做起來的這幫人,和當年的老班子,真心覺得不是一脈相承的。從結果上看,我更傾向限制令對進步弊大於利。
推薦閱讀:
※中國動畫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如何評價《全職高手》動畫第七集?
※小頭爸爸是做什麼工作的?
※在中國做動畫是種什麼體驗?
※近年來有哪些國產動畫電影值得推薦?
TAG:中國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