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孔融讓梨流傳千古,其他人難道沒有讓過梨嗎?

問題有很多,

1.為什麼其他人讓梨不能流傳千古,孔融可以?

2.為什麼讓梨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要被流傳?

3.為什麼孔融讓梨會被其他人知道呢?我也經常謙讓啊。話說沒人知道啊


你以為流傳千古就不需要拼爹了嗎?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時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讚許。

李膺 是誰? 跟十常侍那些人掰過手腕的大官。

另外孔融本人也不簡單,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他自己行,別人說他行,說他行的人也很行,他祖先都很行,就那樣,也只不過是孔融讓梨這種小故事流傳下來。

相當不容易啊,沒個好爹好老師好成就想要揚名天下的人,你想想難度有多大,努力吧少年,未來是你們的。


首先,孔融是名士,祖上是孔子,天下文人的聖族血脈;其次,第一個皺眉捂胸口的那叫西子捧心,第二個就叫東施效顰沽名釣譽。

另,孔融這人挺搞笑,有這麼一段: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仍然憑几讀書,談笑自若。晚上城陷,才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妻兒都被袁譚所擄。也就是說袁譚已經打進來了,身為刺史的孔融即不指揮戰鬥,也不統籌糧草,甚至連和袁譚交涉保存城內百姓的善後工作也沒做,而是盡顯「名士」風度談笑自若,到天黑了才扔下老婆孩子一個人跑了。

另外「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段子也出自這哥們,很可惜少年時候嘴尖舌利,成年後卻恰恰成了這句話的最好印證。


你要是有一個ibm董事的媽說不定也會從哈佛退學創業賣軟體給ibm賺第一桶金,你要是有一個參議員的爹說不定也會在5歲時去高盛參觀並由高管接待然後成為天下股神,你要是有一個國家級的爹說不定也會榮登大寶

我接個快遞asfadfejfiewfgwejge


還原一下孔融讓梨的真相: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孔融,他有七個兄弟,七歲那年,他父母經常吵吵架吵的不可開交。有一次居然動起手來,其餘兄弟都在勸父母,只有孔融坐在凳子上,邊吃梨邊說:你倆能不能過了,不能過就離,這就是孔融讓離的故事。結果孔融卒,年方7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只知道孔融的這一個故事流傳千古的原因。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別特么亂說話。


《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都七百多年了。

至少最近700年內讓梨的都會被說成學孔融,而無法再被傳揚。


孔融讓梨這事是真的?別逗了。


孔融讓梨事實上是後漢末期士族以德取士的一種反映。錢穆《國史大綱》:「東漢士大夫常見的幾許美德高行,不外如下列,其間或都和當時的察舉制度有關係。... ...二、讓爵。(父有高爵,長子應襲。逃避不受,以讓其弟。)... ... 三、推財。(兄弟異財析居,推多取少。讓爵、推財,同為推孝以及悌也。)」

我並不懷疑孔融讓梨的真實性,只是其動機未嘗高潔罷了。

只推論第三問之解。第一,是孔氏豪族又是孔子之後類似現在的高官後代,一舉一行都是在士族輿論的放大鏡下的;二者,嘉言懿行是東漢察舉孝廉的主要標準,小時候有了這樣的懿德之行同宗士族必然要廣為傳播,有利於其名望建立而進為孝廉。


我怎麼聽說孔融最後因為不孝被處死了。這個是不是真的啊


離宣傳機器近。


因為孔融是名人,一旦成名,他的軼事典故自然而然就出來了,讓梨真么簡單易懂,接近生活的事口口相傳下來,就成了一段佳話。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不能相比,話說,我從小到大就把好吃的好用的讓給我其他小夥伴,也沒多少人知道,說多了都是淚。。。。


我也幫陌生阿姨買過車票,找過她在部隊的兒子。


推薦閱讀:

怎麼看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這句話 有悖倫理嘛?
親人涉嫌犯罪,你會選擇舉報還是置身事外?
婚姻制度會消亡嗎?
歷史上有哪些政治不正確(道德、倫理、觀念、認知),到了現在又正確了?
法律應該禁止向未成年人傳播宗教信仰嗎?

TAG:水果 | 思想 | 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