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到底什麼是「調節情緒的能力」,或者說「心理素質」?
謝邀!情緒的調節能力對於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實上情緒調節水平反映 了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狀況。
我們先來看嬰兒是如何來表達情緒的。當嬰兒在肚子餓了或身體不舒服了等刺激產生的情景下,他們會出現痛苦的情感,如果這些情感得不到回應,他們會持續地大聲哭喊或亂踢亂咬,此時,他們更多的以行動的方式(哭喊或攻擊)或身體的不適來表達情緒。隨著語言功能的發育,兒童逐漸的具備了象徵化的能力,能夠對情緒感受產生思維上的理解,並能夠用言語去表達情緒。對情緒體驗的象徵化(語言化)能力,是情緒調節的重要方式。
生活中有一些人,對於情緒的象徵化能力較弱,雖然他們的語言功能不存在問題,但語言與情緒之間的聯結較弱,因此他們會繼續以嬰兒期的見諸於行動或身體不適來表達情感。比如一個男子,當別人說了某句令他不舒服的話,他馬上會動手打架,他不善於用言語的方式去表達憤怒。或者一個女子,每當她感覺到憤怒時,便會出現身體上的疼痛。醫院裡有許多軀體形式障礙的病人,他們會報告說大量的身體不適,從頭暈到疼痛以及各種異樣的身體感覺,這些身體的癥狀其實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未得到表達與理解的情緒。
生活中的另一些人,具備了對情緒的象徵化能力,但他們採取了過度調節的方式,通過意志的力量或過多的防禦機制壓抑了情感。我曾經在一篇回答中說過有些過多使用防禦機制的人,不會去體驗與表達那些悲傷、難過與憤怒的情感,而是習慣性的運用幽默的機制來防禦負面情感,久而久之那些未得到表達的負面情感便轉化為抑鬱心境。中國傳統文化中把表達情感貼上羞恥的標籤,因此中國人的情緒體驗及表達能力是受到過多的約束的。
以前在《實話實說》電視節目中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由於礦難被深埋井下十餘天的礦工,後來奇蹟生還,崔永元在節目中把他請了過來作為嘉賓。訪談中問起被困井下的感受,礦工說他一點也不害怕,而且強調說以前也從未體驗過緊張的感覺,這個回答讓崔永元很驚訝並佩服。也許每個人都曾渴望自己能夠處變不驚,這位礦工的淡定無疑是符合這樣的理想形象。那麼,他真的沒有緊張嗎?如果當時有一個測量血壓或心跳的儀器,將會發現他的血壓升高了,心跳加快了,這些都是緊張的生理反應,雖然他主觀上並未體驗到緊張感。這位礦工習慣性地用一種壓抑的防禦機制把那種緊張的感受給屏蔽了,即他生理上是緊張的,但主觀上他感受不到緊張。
那些情感調節能力較好的人既能夠充分的理解與覺察情感,又能夠表達情感,其情感的通道是通順的,因此他們的情感一般而言不會很強烈,能夠通過簡單的言語安撫讓自己平靜下來,即使遇到嚴重的創傷事件,也能夠順利的康復。比如,有些兒童哭泣時只要媽媽簡單的幾句安撫但能夠安靜下來,而有些兒童則要哭上老半天都無法停息。一般而言,0-3歲是一個人情緒體驗與表達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時期,父母能夠理解與回應嬰兒的情緒,容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那麼其情緒調節能力會發展良好。那些情緒的象徵化能力較弱的人,是因為幼時當他們產生情緒時,往往得不到撫養者足夠的理解與回應,於是這些情緒只好通過身體語言或見諸行動等原始的方式來表達。常見的有兩種吧:一是木訥或呆萌,就是反射弧比別人長;一是榮辱不驚,事情經歷得多,且有心胸有見識。。。對了,還有一種是表面風清雲淡,內里翻江倒海。
佛家有一種觀察內心的方法,稱為觀照,當你內心出現一種情緒的時候靜靜看著它,不管它如何,是在折騰還是平靜,都不管它,就是單純的像看一棵樹一朵花一樣置身事外的看。不管是內心的情緒或者是其他想法(觀照可以治療強迫),靜靜看著它就好了,只要你對情緒有所覺知就不會被它所控制,你可以試試看哦
其實啊,任何情緒都是自然存在的,難道憤怒悲傷痛苦迷茫都不應該存在嗎?它們就是自然,人不能違背自然。事實上還有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除了觀照內心的感受外,還可以吧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比如集中在你的手指動作上,去覺知你的動作,嚴格來說這也算是觀照。我想額外添加的方法就是暗示。
當你感受很難受很傷心抑或很壓抑的時候調整一個舒服的姿勢,對自己講「我很好,我沒有任何問題」,暗示的方法效果來的比較大(但不要強求效果,這樣會失去耐心與平和心),觀照需要一個長期的鍛煉,所以你可以嘗試下暗示的方法推薦閱讀:
※日本對動漫產業有分級制度嗎?
※為什麼會有越是喜歡越是遠離的心理?
※浙江大學有沒有一個能哭的地方?
※遇到心理出問題的朋友怎麼勸他去看心理醫生?
※喜歡獨處,在宿舍里舍友正常說話會讓我覺得很厭煩,這是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