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改革開放與晚清的洋務運動有何異同?
最大的不同在「人心浸化」。具體結論在最後。
用國朝的土鱉說話方式啰嗦一點,就是:
政府和社會的運行方式是否整合成了和科技文明相匹配的模式。
洋務運動時沒有,改革開放時有。
為什麼?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互相倒逼出來的。
否則,你怎麼解釋清朝的威權體制搞了三十年還是戰五渣,
而國朝舊瓶裝新酒的威權體制搞了三十年一飛衝天,仍將布我漢唐德威於四洲五洋?
從商鞅變法到明清,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水平登峰造極,尤其是清中葉,玉米土豆紅薯引進來,更是如虎添翼。
與此匹配的官僚體制、鄉紳自治體制戰勝了商周的分封制、魏晉的門閥制、還有契丹鮮卑的部落制、女真的猛安謀克與八旗制,隨之而來的是將任何民族同化成為同胞的超級能力。
——因為,統治者進入了前工業時代亞歐大陸上農業生產率最高的土地——中華神州,不管漢人胡人,如果不採用與農業生產匹配的體制,會導致以下問題:
不能發揮出最大的徵稅能力——門閥制下,高門大族手裡都有大量的隱匿人口,這些人不給中央繳稅,只給門閥繳稅,這才有石崇比皇帝還富有的故事;
不能調動最大的人才潛力——清朝初期從後金奴隸主手中逃出去的漢人奴隸相當之多;
異族人建立的統治機器不能順利地實施政策——參見「元朝廈門亦思巴奚軍叛亂」,中央政府和豪強政權的爭鬥;
臣服於你的地區,都是潛在的叛亂地區——參見元末英雄記。
與之相匹配的意識形態——主要是儒釋道——也嵌入了政治體制的主流思想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同一性,這是凝聚力的內核。
就比如無論你到東北,還是江南,還是嶺南,還是中原,還是西北,說「觀音菩薩」,多數會認為是一個慈祥,溫柔,能給你帶來好運和胖娃娃的形象。——釋
同樣,說「在生活上順其自然」,多數也會認為是一種謙謙君子才有的美好品質,會給生活帶來幸福。——道
雖不是百分之百,但就是這些「多數」,產生了無窮的凝聚力,中國人作為一個獨特群體在戰火與血腥中活到了現在,而且活得很不錯,雖然操蛋的事也他媽的一大堆~
可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的主流思想,都是只能存在於書本和口頭上的,無論東洋還是西洋,最根本的是利益,或者叫經濟生產方式。
中國人在做事、思考、鑒別的時候,到現在的主流思想還不外乎兩點:
一、名分;二、等級
等級是「你是什麼」,名分是「你應該怎樣活著」。總而言之:官本位。
對於農夫來說,尊重老人的經驗,按照前輩的生產方法來種田,可以避免在這一年裡造成損失;承認官府的權威,繳納官府的稅收要求,可使自己不被打屁股;就算做小買賣承認官府和地頭蛇的權威,也能讓生意好做——等級意識逐漸產生瀰漫。
老人指導,青年做事,小孩女人做家務,達到家庭生產率最大化;官府只管收稅,不管真正能否讓社會穩定、生產效率提高,因為那是皇帝操心的事——名分意識逐漸產生瀰漫。
能夠產生瀰漫的原因,是因為農業時代,種植業生產率最高,每個中國人的工作都是由農民變化來的。所以這些意識統治了人心。
終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成果和中國的農業文明輝煌來了一次大摩擦——而不是大拼殺,或是小摩擦。大到讓我們去變,因為只是摩擦我們還是我們。
用農業文明產生的組織方式,決策模式,經營思想來進行洋務運動。
《官場現形記》中描述了許多這樣的情形。山東的官員要辦洋務。一個師爺在洋學堂初中課本上抄了一篇翻譯過來的雜文,又寫了一個清單交給領導說我們必須趕快買機器。於是給了他5萬銀子去上海買機器。吃喝嫖賭。十里洋場的買辦看了清單認為他是個徹底的白痴。領導催他趕快買,他說機器貴,要再給些錢。於是沒有辦法再給了錢,被買辦敲了一筆,花三倍價錢買了和清單上根本不一樣的東西回來。洋人工程師安裝調試可以用,交差。
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是少數。
農業時代要求大略,工業時代要求精細;
農業時代要求穩定,工業時代要求效率;
農業時代要求保持為主,工業時代要求創新為主;
農業時代要求踏實,工業時代要求勇敢;
日本在古代一直都是地方諸侯稱王稱霸,倒幕運動以來,長州藩和薩摩藩聯手建立了威權體制,本身就是幾乎一片白紙的政治新結構,獲取符合工業時代生產要求的能力也更強一些。而且也碰巧地形成了薩摩長州的的競爭心態與結構,在這政治與社會意識的雙重催化下,「殖產興業」、「文明開化」進行得紅紅火火。
但一旦中國轉型過來,歷史上的地位還是會拿回來的。
有道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這就是咱們的國!
這才是咱們的國!
為什麼我們說現在採用農業社會方式不好,工業社會方式好?
因為人是動物。
人類社會的支撐運行,無非是吃的和用的。
屬於工業社會的機器生產食物,製造東西的效率,比屬於農業社會的人力生產食物,製造東西的效率高得多。
誰高誰幸福,誰高誰強大,誰高誰就牛逼~
當然,要在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平衡的前提下。凱恩斯如是說,現在的經濟學家也如是說,不過還在各方面進行爭論。
現在的我們,經過國民黨將上層統治機器,共產黨將下層社會接軌了工業時代,雖然統治手段,統治邏輯是一樣的,但監督手法,科技手段被充分採用,意識形態的東西在具體事務中減弱不少,這是最大不一樣的地方。
以農業社會的手段辦工業社會的事。是洋務運動的特色;以工業社會的手段辦工業社會的事。是改革開放的特色;
但仍然在用農業社會的手段管工業社會的事,也是改革開放的特色。
我們如今一切一切的眩暈、荒唐、二逼、傻叼、奇葩的新聞,大概來源於此!
有志的同胞,拿出熱血與氣魄,拿出智慧和理性,前路要做的事還很多!
暫時就想到以下:1. 以事後諸葛的角度看,洋務運動毫無疑問是清朝晚期,行將就木前的掙扎,而目前所知,改革開放毫無疑問是PRC前期的革新圖強,一個癌症晚期救治,一個病症初期強身。-2. 看其主導群體的實力,洋務運動在朝廷是恭親王奕訢為代表,在地方是曾左李沈劉張等督撫為代表,得到買辦商人、沿海工商業涉及的百姓支持,但有著遠遠強於他們的反對派——滿清貴族集團、傳統士大夫集團;而改革開放在中央是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CPC+國務院+人大+政協+軍委的眾多人物為代表,在地方上幾乎所有省份都有大員、基層幹部、百姓的支持,其反對派主要是深受蘇聯模式影響的革命老同志,及在前三十年形成的教條主義人群,與慈禧、貴族、傳統士紳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畢竟洋務派是漢人地主官僚占多數,而清朝是滿蒙藏異族聯盟的王朝,總有一種「保中國不保大清」的心理。-3. 對比周邊形勢與國際格局,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飽嘗屈辱,從傳統大國、東亞霸主的地位逐漸淪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半殖民地,歐洲列強通過拿破崙戰爭、維也納體系建立了國際新秩序,除了克里米亞戰爭短暫的交鋒,基本上維持了互相和平、共同瓜分世界的局面,清朝的外部形勢就很不樂觀,是信心逐漸喪失的過程,直到八國聯軍之後同盟國、協約國兩大集團才真正劍拔弩張要大戰一場;而PRC脫胎於東亞病夫的地位,通過努力一步步提升地位,且一開始就進入了冷戰的兩大陣營,大樹底下好乘涼,即使與蘇聯交惡也大體屬於紅色陣營,後來成為能影響美蘇爭霸的一支力量,改革開放加入了美歐陣營,形成「里根~撒切爾夫人~鄧布利多」主義鏈條,即使後來遭到美歐封鎖,也因為蘇東巨變而沒了背後威脅,受蘇聯模式影響的老同志們也看清了蘇聯之路走不通,國內凝聚力加強,還不斷接手老蘇聯的技術、人才壯大自己,是信心逐漸增強的過程,更有拉登、傻大木、金將軍等人吸引美歐注意力。-4. 所處時代的國情大不同,晚清的國情是農業社會、禮教社會根深蒂固,接受新鮮事物的興趣、意願都很難說濃厚、堅定,限於傳統思維,即使接受了外來新事物,理解上也有很大偏差;改革開放是不能脫離PRC前三十年的工業化基礎的,乃至從洋務運動以來一百多年的持續現代化,已經有了較多接受外來事物經驗,加之新文化運動、破除各種舊俗,從傳統科舉、四書五經轉變為現代教育課程的熏陶,思維上也更容易理解國際現代事物。-5. 洋務運動、明治維新、改革開放,三者可以互為對照:洋務運動是傳統上的帝國觀念,我不用出去學習,就等洋人來華傳授,還堅持自己的一切都好只略加修改一點就能完善;明治維新則是率先出去考察學習一番,再把老師請來傳授,堅定的脫亞入歐,船小好掉頭,先全盤西化、後來塑造自己;改革開放也是先出去考察學習一番,但回來是結合自身特色改造,並不全盤西化;這大概就是很多網民所謂的,都改了經濟體制,是否改了政治體制之別。洋務運動要遭受列強的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稍有發展勢頭,就遭遇列強的圍追堵截,沙俄侵佔伊犁,法國佔領越南、進攻兩廣福建,日本出兵台海、朝鮮、遼東,看似三國干涉還遼是借力打力,實則很快就陷入被瓜分的狂潮;明治維新作為同期的革新圖強,可以說是洋務運動的清朝吸引了列強注意力,為其爭取了時間,同時因為中俄在遠東的大塊頭形象,英美才加大力度扶持日本來牽制中俄,使明治維新更易成功;改革開放的外部局面比洋務運動要好,借力打力、有利可圖,但不如明治維新那樣順利,始終是個大塊頭形象,不可能不被霸主打壓。
洋務運動的主動權不在中央政府手裡,改革開放則不然。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是一道初中水平的歷史考試題。。兩者的相同點當然是很多的,不同點簡單提幾點。1.洋務運動的出發點是「富強」,這裡的「富強」的對象當然都是國家。而從廢除包產到戶到個體戶的全面放開,改革開放的核心點始終是落在普通人民的經濟水平上。2.在政治層面的學習上,洋務運動的開放程度要遠遠落後於改革開放,當然後者還是有一個四項基本原則在禁錮著,但是力度已經非常大了。3.當然也有洋務運動做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比如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與新式學堂的創辦堪為民國大繁榮的先聲,而八十年代以來的高等教育其實是沒有突破性的進步,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退步的。
師夷長技以制夷
至少憲法承認了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也許過幾年,就沒什麼區別了。
這問題現在還回答不了。一個是已經載入歷史,一個是進行時。沒法比,所以上面說的都不一定對。
改革開放不僅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還有先進的文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洋務運動而僅僅是統治者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利益而引進洋人的軍事技術來抵禦侵略,並沒有改變人們封建思想。
個人感覺貓叔是想從某個具體的方面問這個問題,現在這個問題的確太寬泛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只有酸秀才,沒有酸舉人,酸狀元?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姓氏出過皇帝?
※抗戰時期,「攘外必先安內」是誰提出的?
※為什麼有些中國人寧可忘記日本侵華,也不寬容文革錯誤?
※中國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如何?
TAG:中國歷史 | 改革 | 洋務運動 | 歷史比較研究比較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