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價值是什麼?
比如你做投資,可能Peter Thiel,Chris Dixon會是你的偶像,諸如此類,那麼研究他們的主要目的和價值是什麼呢?你想從他們身上獲得什麼?
是對理想人生的劇透。
這世界上一定有另一個我,做著我不敢做的事情,過著我想要的生活。
曾寫過旅行帖,講一個人旅行的經歷,被人視為偶像,有人留言:
這世界上一定有另一個我,做著我不敢做的事情,過著我想要的生活。大概幾個月之後,好幾個不同的人留言說:
我也開始一個人旅行了。嗯,我也有偶像。我追對方所有動態。羨慕對方生活、朋友圈、判斷力。
然後努力努力,很努力向新方向走去。今天我重看日記,從認識那天開始。我的人生軌跡,慢慢換另一個方向。這世界上一定有另一個我,做著我不敢做的事情,過著我想要的生活。讓我清晰看到,我想要的生活,給我奮鬥的動力和方向。這是偶像最大價值。成為他,或者在成為他的路上成為了自己。
大概是他會發光,然後照亮了我。
光明正大的暗戀
在別人都勸你不要過河河裡很危險的時候,偶像是站在彼岸的人,他向你招手,告訴你他做到了。
以另一個人為偶像的意義,是看這個人「替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並從中收穫喜悅與鼓舞。有了「替自己」這種一廂情願的代入感,才有了對偶像的那些感情。
能讓人在一瞬間擦乾淨少女心上厚厚的灰塵。
一個人去崇拜一個偶像,其實是在利用這個偶像的一些形象,來告訴別人「我是什麼樣的人」。按照法國社會學大師布爾迪厄的說法,這代表了某種品味的選擇。品味就是人賴以區分自己,並且試圖在象徵性領域戰勝其他人的東西。 ——梁文道
對於偶像,很多人應該都會習慣性地帶入自己的想像。
對奶茶劉若英來說,「文藝天后」是媒體給的標籤。加之她單身多年,好多人都覺得她應該一直這樣「過著孤單的生活」,而且「一直孤單下去」,那些煙火氣的世俗生活好像跟她格格不入。
這裡的你們,是不是也是這樣認為的?
其實我在我的上一本書《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中有寫,很多人以為的劉若英,或者希望的劉若英,可能就是一輩子孤獨的,可能一個人走到山裡就不見了,消失在人群里,或者像三毛一樣,突然就死了——她可能會做一些很傳奇的事情。
她婚後第一次接受媒體採訪,一個女記者哭著說:「連你都結婚了。」
其實偶像的價值,就是一種可能。
你可以在Ta身上看到各種各樣的可能,Ta會幫你先去做那些你想做的以及你想做卻不敢做的所有事情,然後告訴你,「沒事的,我可以,你也一樣可以。」
再次站到舞台上的時候,最開心的是聽到有人說「我看你(也這樣),就不會再害怕了,因為連你都這樣」,他們看到我結婚生小孩的生活,就覺得可能結婚後的生活也沒有那麼可怕。
也許過程中是會失去一些,但也一定會有樂趣。
(部分文字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
給自己定了個五年計劃,尹施允,五年後我要見他。每次累的時候,都在告訴自己這個五年。可能這就是偶像吧,不是盲目的追星,只是單純的想見到這個人。
樓上回答的都很有哲理很理性,我只想說說作為一個不理智的小粉絲的想法。
其實作為粉絲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得到什麼東西,可能是因為我和我的偶像相處的模式不算太粉絲而是類似於朋友。我剛剛入古風圈的時候遇到了我很喜歡的聲音,那是他的粉絲還不是很多,那會我比較偏執,他熬夜籌備專輯,我熬夜刷題,然後到凌晨兩三點去他微博下面聊聊自己今天都幹了啥,有的時候他會回復我,久了也就有了印象。人生很少有這樣的榮幸,看著自己所欣賞的人成長,而這段寶貴的經歷里,有自己的身影和陪伴。因為喜歡他的音樂,我開始嘗試著寫歌評,十分幸運,從第一篇發表就收到他的鼓勵。後來他成名了,擁有了很多粉絲,也開始被一些人質疑,有的捏造出來的質疑,我們稱之為黑。我很委屈,因為那些別人口中的他和我所接觸的完全不一樣。我有過動搖,甚至刪掉好友離開微博,可是等到我參與其中,被捲入到風波之中,看到他如何隱忍不發,因為各種原因背了黑鍋,我才知道輿論是可怕的。真正去面對別人對偶像的貶低打壓詆毀,不是用【你造他有多麼努力】來反擊,而是問問自己【既然你已經看到他接觸到他,又何必去相信別人聽說的他】。後來寫歌評的經驗漸漸積累,有幸得到一些樂理方面的提攜和觀念上的指點,也終於有了自己的風格,後來也變成了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優勢。
如果說在這一段經歷里我收穫了什麼,用投資的角度來說,以大把精力換樂評的入門,是不是也不算什麼優勢?畢竟,高考不考,這個不能當做飯吃。但是對我而言,一顆初心附帶而來一段成長的經歷一個真摯的朋友一位懂我的兄長,實屬不易。高考落敗,我對於未來怎麼走很迷茫,也是他如同多年前一樣在深夜和我調侃這一路的艱辛,讓我相信那些付出都沒有白費。同樣的,當我被人指責被人質疑,想到他曾經站在風口浪尖卻淡定自若的態度,也釋然了。借用盧思浩先生在《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我認為偶像的作用:喜歡一個光芒萬丈的人一點兒都不可怕,不管遙不遙遠。遇到能讓你付出的事情或者人,都是一種運氣。能遇到,就該珍惜。在等待的同時,把那些想留下的品質都留下,把自己變成值得等待的人,就不會辜負這段相遇。有人肯定還會說,這個已經不是偶像的話題了,你們已經是朋友,是對等的,如果只是粉絲,提這些幫助都是妄談。可是,也只有我才知道為了和他並肩多走了多少路,也只有作為粉絲的我們才明白,粉絲這個概念,從來就不應該比偶像低一個檔次。
我還出錢去買他的專輯,可是他也送我了一套,難道這就不是粉絲了嗎?道理是一樣的,只要你真的有為那些閃光點付出,你得到了成長,那麼你粉上的是EXO還是習大大本質沒有任何不同。用投資的看法去交朋友去愛人去過人生,那不是我的生活方式,以計算來做事,是計算機乾的,不是人。至少很多年後我在聽他的每一首歌,都會記得那些刷題的日子,那些暗藏著無限希冀的藍圖,這本身就已經很難得了。
不是嗎?
可能性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很多
好巧,記得自己也曾在某個失眠的夜裡很認真的想過這個問題,看到這個問題就去翻了下自己的微博,發現自己那天是這麼寫的:偶像存在的價值就是讓這份熱愛與崇拜,會成為自己要去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的執念和動力。
讓我知道為什麼而活: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心,這三種簡單而強烈的情感支配著我的一生。---羅素
人類很脆弱,需要精神寄託。
男人是看著誰的背影而成長的,這個背影,或許就是偶像
「多謝你如此精彩耀眼,做我平淡歲月里星辰」
前面的回答已經有很贊的了,可我還是決定來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從小我就很反感偶像崇拜,因為大人們總是因為偶像崇拜做出各種「愚蠢」的行為。
以至於以此寫作文要寫偶像是誰的時候,實在寫不出,湊了個劉翔。那個時候誰要是說他的偶像是XX,我在心裡就會默默地調低他的檔次。這種想法直到去年才開始改變。
因為我也開始有了崇拜的對象。(笑)我發現我崇拜的偶像,她們(沒錯,都是女的)都有我所渴望的特質,勇敢、自信、膽大。
而這幾樣,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我也開始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有偶像,
因為我們的偶像,往往有著我們渴望卻又缺少的特質。這些特質,有的是可以彌補的,有的是無法彌補的。
哦對了,她們還有一個特質,都很漂亮。。。。(哭)
所以我們崇拜的偶像,反映了我們自身的缺失。
在這時,偶像就像黑夜裡一盞指路明燈,提供給我們前進的方向,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想像一下,
你處在無邊的黑暗,孤獨無依,這時候一個人出現了,帶著燦爛而柔和的光芒,你真的能不陷入其中嗎?所以,偶像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安全感,一種慰藉。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總是在他們最脆弱的時候選擇了相信宗教。
因為這能給它們帶來溫暖,暫時逃避現實的沮喪。我們在偶像的光環下慢慢成長,
直到有一天,我們足夠成熟,填補了自身的空缺,原先的那種偶像崇拜情節,也會慢慢的消散而去,這個時候,對於曾經的偶像,沒有了崇拜,只有感激。然而,如果你已經徹底依賴偶像這根拐杖,那就是可悲的了。Idol帶給我們快樂,而藝術家引發人思考。因為快樂能帶來滿足,滿足很少能引發思考,所以既要當好Idol,又要當好Artist,這兩個命題一定是互斥的。活在閃光燈下的「巨星」們,又何嘗不是在「社會認同」和「自由意志」中苦苦掙扎,並且通過「操演」的方式獲得人生平衡呢?
最近,拼人品的偶像們以摧枯拉朽之勢一個一個崩塌,「偶像」(Idol,這裡的Idol概念專指從韓國造星產業引入的「飯圈追星文化」)和「藝術家」(Artist,歐美專業音樂人、影視演員衍生出來的「專業藝人」概念)兩者之間究竟隔了多遠?「本我」和「自我」之間,是否還存在一個「真我」?
全文可以看我的專欄:一個性別盲的女性主義觀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遺憾停播的內地綜藝節目?
※如何評價包貝爾在《奔跑吧兄弟》第二季中的表現?
※如果康永哥和馬東走了,下季奇葩說你希望誰來?
※如何評價敖子逸的舞蹈?
※周末為什麼不可以分開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