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以色列旅遊感覺怎樣?
(以色列,古城堡)
踏上以色列的土地,很快就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到了以色列,到了耶路撒冷,我方才明白,如果我提前十年來這兒,對這些宗教常識的了解與掌握會快捷、透徹許多。因為:以色列、耶路撒冷是世界公認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的聖地,聖經上的許多故事,據稱80%以上可以在這兒尋找到它的「根」。」——這是我在從以色列旅行歸來所寫的《蹣跚在耶路撒冷的「苦路」》(收錄入《目標南極》一書)一文開頭所發的「感慨」。真正讓我覺得「相見恨晚」的不僅僅她所給予我的宗教文化的熏陶,還有我在幾天的以色列之旅所感受到的以色列人處境的艱難與這裡的主人們身上所表現的頑強與睿智!(猶太教教堂)
打開地圖就可發現,以色列整個被阿拉伯國家、它的敵人所包圍,說來,當初,1948年,以色列是「強」佔了巴勒斯坦人 的土地方才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從而結束自己兩千年來四處流浪的生活的。剛建國,以色列就遭遇幾乎周邊所有阿拉伯國家的武裝進攻,一次又一次,直至今日60多年了,以色列人與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對立還沒有平息,巴勒斯坦因為建國與以色列就領土劃分的問題仍舊懸而未決,雙方衝突不斷......《杏仁樹的守望》是一本反映巴勒斯坦人生活的長篇小說,我無比同情小說裡面生活在以色列「鐵蹄」下、遭受屠殺、蹂躪的巴勒斯坦人。他們的對以色列人的反抗,甚至以犧牲自己為前提,與以色列人同歸於盡,用小說中人物的話說,是因為他們不能象以色列那樣「擁有飛機坦克」,」走投無路",方才把自己當作人肉炸彈的;《杏仁樹的守望》又通過小說中一位猶太族教授對自己的巴勒斯坦學生這樣解釋以色列人當年為什麼堅持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建國並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的:「猶太人遭受屠殺(指二戰中遭受希特勒滅絕種族的大屠殺)證明猶太人再不能以少數族群的身份在其他國家生存,我們需要有屬於自己的的國土」,「瀕臨餓死的男人有權從眼前唯一可得的食物中拿走一些。擁有食物的人有這樣的道德義務「。(耶路撒冷大屠殺博物館裡的部分展品,二戰期間希特勒對猶太人實施滅絕種族的大屠殺)
筆者無意在阿以糾紛中選邊站,眼下,在以色列旅行,自然會多說點有關以色列的事。以色列處境的難是顯而易見的,用一名曾經的以色列元首的話說,我們以色列人睡覺都睜開一隻眼睛。但無論環境多麼險惡,以色列人堅強地活過來了,活得還很」優雅「:它的發達的工業、農業和科技,它在荒漠之地的在全世界率先使用的滴灌技術.......正是受到我「相見恨晚」感受的影響,我是一氣喝成寫完《蹣跚在耶路撒冷的「苦路」》這篇文章的。希望驢友通過我後面的文字對以色列增多一些了解。(耶路撒冷,哭牆)
《蹣跚在耶路撒冷的「苦路」》
(選之《目標南極》,灕江出版社,2016年第一次印刷。作者:范良君)
來以色列才兩天,我就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
在國外旅行,我去過許多座世界知名的基督教教堂: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巴黎的巴黎聖母院、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開羅與迪拜的清真寺我也進去過。我一次次試圖讓自己弄清楚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與猶太教、與只承認真主安拉的伊斯蘭教之間的差異。到了以色列,到了耶路撒冷,我方才明白,如果我提前十年來這兒,對這些宗教常識的了解與掌握會快捷、透徹許多。因為:以色列、耶路撒冷是世界公認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的聖地,聖經上的許多故事,據稱80%以上可以在這兒尋找到它的「根」。
以色列這被上帝稱作流淌著牛奶與蜜的應許之地,曾經是上帝之子耶穌的出生地與受難之地,更重要的, 是他向萬千信徒傳播教義——用一句我們中國內地人熟悉的話說:從事「革命活動」的所在。在以色列的幾天里,我去了當年天使給聖母瑪利亞報信她將生下上帝之子耶穌的「報喜堂」,去了當年耶穌降生的「聖誕大教堂」,著名的「馬槽」就在這教堂深處,只是這「聖誕大教堂」坐落在距離耶路撒冷十幾公里的伯利恆城內,這個城市現在是以色列國的巴勒斯坦人自治區,被「隔離牆」與以色列別的城市分隔開來,有帶槍的以色列士兵把守著關口。我們還去了耶穌預感到耶路撒冷將遭受災難為之哭泣的「主泣教堂」。耶穌最後一次登台祈禱的「萬國教堂」、耶穌顯神跡給信徒們發給大餅與魚的「五餅二魚堂」,以及他親授弟子彼得為天下第一教皇的「彼得獻心堂」,我們也一一拜謁過,沒有漏掉一處。至於耶穌與十二門徒共聚「最後的晚餐」的所在,沒有後人在其身旁建築一座教堂,那是一幢空間約六米高的石屋,不僅僅基督教,連伊斯蘭教也在牆壁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但屋子裡沒有任何擺設,達·芬奇油畫中的那張令人過目難忘的餐桌也沒能見得到。
(在耶穌親授弟子彼得為天下第一教皇的「彼得獻心堂」)
讓我感受最為深刻、並為之震撼的還是耶路撒冷城的「苦路」與「哭牆」了。「苦路」,據說是我們東方人形象的說法,基督教信眾的「正統」表述是:「耶穌受難之路」。公元33年4月2日,在猶大「告發了.」耶穌後,羅馬士兵在客西馬尼園抓到了耶穌,緊接著就宣判耶穌企圖當猶太王的所謂罪行,並讓耶穌背上十字架遊街示眾,押往刑場處死。這「耶穌受難之路」讓後人劃分為14站,具體到耶穌在什麼地方,也就是在哪一站摔倒、在哪一站哭泣、在哪一站勸誡自己的信徒,弟子西曼在哪一站扶起摔倒的他並為之背負十字架,聖母瑪利亞在哪一站見到將被處死的兒子耶穌,耶穌在哪一站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等等,非常具體、詳盡。這「苦路」 的實際位置在聖殿一側的街區,青石板鋪就的狹窄的道路兩旁是一間緊挨一間的民居與商鋪。有些地段有上下坡,有幾站走到頭後又需我們從原路折回再前往下一站,顯然,押送「罪犯」遊街示眾是由押送者說了算的,由不得背負十字架的耶穌。導遊在前面舉著小旗,按順序一站又一站,指著刻著羅馬數字的青銅牌子、叫我們一一地瞧。我們一行十七個旅行團成員小跑式地緊跟其後,包括其中一位年過七十的驢友。大家嘴裡沒喊,心裡想必都在叫「苦」。已在耶路撒冷古城「逛」了大半天的我此時也有些累了,膝關節感覺到很「不對勁」, 但想到當年耶穌曾身背十字架在這條石板路上走過,又覺得好受許多。好在這「苦路」的後面五站就在「聖墓教堂」內,裡面也還陰涼。教堂里遊人很多,進門處沒幾步有一黃色的大石板前圍了許多人,且多是朝聖者,一個個將手中的祭品擺在石板上,嘴裡念念有詞的,有的還將額頭貼在石板上以示崇敬。我想,這一定是一件可以給人帶來好運的聖物,於是也趁人少時將雙手趴在石板上讓驢友給我留了個影。
(大石板,當年耶穌被人確認死亡後停放他屍體時用的聖物)
後來得知:這石板是當年耶穌被人確認死亡後停放他屍體時用的聖物。但隨後我又想:不是說有弟子得知耶穌被處死後,就去尋找耶穌的屍體以安葬之,可找尋到耶穌屍體的停放地,就發現耶穌的屍體已經不在了,實際上,耶穌復活了,已去另一地方繼續他祈禱上帝的活動去了。如此說來,「聖墓教堂」里的這塊大石板還是見證耶穌復活的聖物,很了不得的!——我這關於大石板的沒有得到導遊認同的「猜想」不管準確與否,至少可以證明,我在以色列算是已經進入角色了!當然是指我對有關耶穌的了解及宗教常識的學習。
(在伯利恆,耶穌的出生地)
與「聖墓教堂」僅百米之遙的「哭牆」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境況。這堵高約二十餘米、堅硬的石頭牆是猶太人心目中唯一神跡——聖殿的外牆。如今,聖殿不再,這「牆」成了後世猶太信眾祈禱上帝、感念民族二千餘年來所受苦難的場所。被囑咐戴上猶太教徒所戴「Kippa」(一種平頂小帽)以示對上帝的崇敬的我也隨著人們一起來到石牆下,我沒有像猶太信眾那樣把臉或額頭貼在牆上喃喃自語,似在哭泣,只是將祝福話語寫在紙條上塞進石牆的縫隙中。循著「哭牆」進入一旁的門洞中,我頓時讓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這兒的人有些雙手捧著本碩大的經書獨自坐在牆邊勾著頭認真地閱讀,但更多的則「唱」出聲來,有許多還將頭像雞啄米似地一前一後地晃著,全身心投入其中,根本沒去理睬在他們身前身後照相、攝像的遊客。這兒的信徒全是男性,大多頭戴黑色的直筒的禮帽,留著絡腮鬍,鬢角還扎著小小的辮子,當然,他們身邊跟著的小男孩暫時還不是這麼個模樣,雖然他們也手捧經書在認真地閱讀。據說,這些裝扮與眾不同的猶太教徒們每天都這樣祈禱上帝、研習摩西「十戒」與《舊約》,這就是他們的工作,政府為其提供必需的經費。
(手抄經書的猶太人)
回顧我所走過的所有國家,這麼集中、這樣強度地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在我還是第一次。與在別的宗教場所感受尤其不同的是,這兒,更多的是悲情、是張揚犧牲與忍耐的堅毅與悲壯。在這裡,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解釋:耶穌的受難不是因為猶大的背叛,是上帝有意讓耶穌代替天下所有罪人接受上帝的懲罰、去贖罪,即使是猶大的「告密」,也是上帝的設計,而非猶大的本意。至於猶太信徒所無比崇敬的第一聖殿與第二聖殿的相繼被摧毀以及猶太人後來遭受羅馬人的屠殺、驅趕,也是神聖的耶和華對猶太人的懲罰、磨難。猶太人所需要堅持做的就是永無止歇的自我救贖,它將讓自己的民族因此獲得新生,重新擁有流淌著牛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在哭牆一旁的門洞中,雙手捧著本碩大的經書認真閱讀的人們)
離開耶路撒冷驅車前往南面紅海方向,與耶穌相關的宗教遺迹少得多了,導遊也沒有給我們再講聖殿、講舊約、講耶穌。車窗外是幾占以色列現有土地面積近一半的內蓋夫大沙漠。待我們一行到了馬薩達,待我們一路上聽導遊講敘有關馬薩達的故事、講敘希特勒的大屠殺,介紹了以色列艱難的「復國」之路,我突然覺得:雖然離耶路撒冷的哭牆與「苦路」漸行漸遠,我們這一行中國遊客仍然行走在一條澀澀「苦路」上,這,絕非因為車窗外的漫漫黃沙、人煙杳無。
(馬薩達,兩千二百年前猶太國希律王的夏宮)
毗鄰死海的馬薩達是一座光禿禿的山岡,如果不是有人指點,不是乘坐纜車爬上去瞧瞧,我們絕不會將它與兩千二百年前猶太國希律王的夏宮聯繫在一起。山岡上現已沒有一棵可以稱為植物的哪怕是小草什麼的,但經過簡單修補的殘垣斷牆告訴今天的遊人,這裡曾經有過會議廳、有過教堂、有過桑拿浴池、有過國王的寢宮.......時光倒回到公元73年,在此之前不久,耶路撒冷已被羅馬軍人攻陷,所剩千餘猶太難民撤退到昔日國王的夏宮馬薩達,憑險堅守。隨後趕到的羅馬軍隊不知山上的虛實,整整將馬薩達圍困了三年!當山上的猶太人知曉羅馬軍隊明日一早必將攻上山來,他們召開了一次全體人員的會議。會上,主持人問大家:待明日羅馬人攻上山來,我們的男丁將被敵人宰殺,女人將會受到凌侮,孩子將會被抓去充當奴隸。大家是願意作為自由人死在自己人手中,還是苟且偷生投降敵軍?眾人都答:願作為自由人死在自己人手裡。於是,所有青壯年男子參與抽籤,以決定十名男子執行處死自己同胞與戰友的使命,而那十人中又選出一人殺死其餘九人,然後自裁,儘管自殺是有違猶太教教規的。第二天,攻上山來的羅馬官兵所看到的是廣場上擺放得整整齊齊的九百多具屍體和一封表達猶太人願做自由人英勇死去的給羅馬人的信。羅馬人被驚呆了,也正是這被驚呆了的羅馬士兵中的一員,通過自己的一篇日記讓後人了解了這一封存千多年的秘密。
(我在馬薩達)
從馬薩達被攻陷以後,猶太人開始了自己的民族大流散,將近兩千年,一直到1948年的5月,猶太人沒有自己的祖國,沒有了一個可能為他們說話的政府,流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飽受種族歧視、宗教迫害,起碼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其最為悲壯、令人髮指的就是二戰時期希特勒對猶太人喪心病狂的滅絕種族的大屠殺:600萬猶太人死在希特勒的集中營、毒氣房和萬人坑裡。600萬呀,這個數字至今仍然是全世界猶太人總數的三分之一!
(在以色列一處政府機構門前)
命運多舛的猶太民族!多苦多難的以色列人!
也就是從我們一行從馬薩達下來開始,我們一行中國遊客借大巴在沙漠中跋涉的餘暇時間,一路上靜心梳理了二千餘年來、尤其是1948年復國百餘年來蹣跚在澀澀苦路上的猶太人的苦難史、屈辱史、奮鬥史和復興史。
我在這兒不能不提及我們此次旅行的以色列「地陪」、導遊張女士。這是一位有過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留學、在清華大學工作經歷的知識女性。七年前,她成了一位以色列高級電腦工程師的妻子,去年不幸病逝的公公曾做過以色列軍方的高官。遇上她給我們作導遊,我以為是我們這些中國遊客 「三生有幸」——如果我將她曾經接待過某中國高官的姓名說出來,大家就不會指責我「誇大其詞」了!精通希伯來語言的她說起以色列的歷史和現狀,口若懸河,滴水不漏,讓一旁的我受益匪淺。
大致了解了猶太民族的歷史,特別是這二千餘年來,猶太民族在世界各地流浪,拼搏,最終回到以色列建立自己的國家的情況後,我無比感慨: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不過三四千年,一個喪失了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五大洲四處流散的民族,人的數量並非很多,兩千餘年了,他們沒有像一些同樣有過自己的國家、有過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民族那樣,逐漸消失在這個地球上,反而為這個世界奉獻了一大批在其姓名前標上「猶太人」字樣的卓越人才:拉斐爾、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大衛李嘉圖、畢加索、卡夫卡、門德爾松、洛克菲勒、愛因斯坦、卓別林、基辛格,以及佔總數29%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們,並且在上世紀中葉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在其國土面積的70%多都是沙漠、資源匱乏的土地上為現代社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讓人咋舌的奇蹟:她的為自己國家創造巨額外匯的農業、她的高科技技術的研發,具體到她的滴灌技術、她的海水淡化技術······說到此處,我的腦海里不自主地跳出兩句中國古代的詩句,我以為將其用在這些猶太人身上實在太恰當不過了。這詩句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我實在太想尋找到這些猶太人歷經二千餘年的大流散而不滅絕、垮掉,竟然有今天的發展的秘訣了!這顯然是我這剛剛接觸到猶太人歷史的人一時無法完成的,但我仍然強烈地感覺、並堅信它是正確的:猶太人兩千餘年所堅持奉行的宗教教義,他們所堅持研習的猶太文化是維繫這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過去,我們僅僅知道猶太人有自己崇信的「摩西十戒」和朝夕相伴的《舊約全書》,其實,猶太人還擁有另一部偉大的經典:號稱《聖經》第二的《巴比倫塔木德》。這經典是猶太王國被滅之後流散到古巴比倫、淪為「巴比倫囚虜」的數千名猶太賢哲與宗教研究人士以維護猶太教傳統及猶太精神為己任,潛心研究、著書立說,在公元2世紀至6世紀的數百年時間編撰的猶太教口傳律法集。其內容除宗教訓誡和道德說教外,還包括大量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說、民間習俗,乃至天文地理、醫學算術及植物學知識。上述所有這些猶太經典,反覆強調自己是上帝的「特選之民」,猶太信眾因與上帝有所簽契約而存在,因此要「在做生意時恪守誠信」,要「騰出時間學習」、要「儘力工作」、要「渴望得到神的救贖」(見《巴比倫塔木德》)。可以這麼說:沒有了祖國、四處流亡的猶太人,「摩西十戒」、《舊約全書》與《巴比倫塔木德》就是他們心中的祖國,是他們的精神食糧,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生產工具與戰鬥武器。
本·古里安——以色列國開國總理,在其去世後,人們在他簡樸的居所里看到了僅有的兩幅美術作品。這是兩幅人物畫,一幅畫的美國前總統林肯,另一幅畫畫的就是「摩西十戒」的主人、猶太人承認的最大先知、《舊約》的傳播者:摩西。
內蓋夫大沙漠地處南北長、東西窄,形狀猶如一把樹著的匕首的以色列國土的下半部。東邊緊挨約旦國,左邊與埃及共同擁有200多公里的邊界,朝下的「刀尖」瀕臨紅海,與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約旦隔海相望。且別小覷這昔日不毛之地的內蓋夫大沙漠,對於彈丸之地——現有實際控制面積僅27000多平方公里的以色列,面積12000平方公里的內蓋夫大沙漠是其重要的戰略縱深之地。我們一行此次以色列之旅專程去參觀了地處內蓋夫大沙漠深處的一家「基布茲」,我們中國內地稱之為「人民公社」的集體農莊。在這兒,我憑藉肉眼看到了農田一旁樹著的一塊貼有約旦國國旗圖樣的木板,就是說,只要我往東再邁50步,我就能進入到約旦王國——在1967年發生的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從其手中奪回了耶路撒冷城的另一半。
(內蓋夫大沙漠)
在我來不及細說「基布茲」之時,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想告訴廣大讀者的是,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以色列國首任總理、有以色列之父美譽的本·古里安一生中曾經兩次舉家落戶「基布茲」。一次在他總理任上,他堅辭其總理職務來到 「基布茲」,不是當「白領」,而是做力所能及工作的普普通通的「基布茲」人;另一次則是在他晚年退休後,從此他再未離開,直至去世。他的墓地就在地處內蓋夫大沙漠的「基布茲」土地上,墓碑上沒有一個字提到他對於以色列國所作貢獻,僅有的兩行字里,一行是他的姓與名、一行是他的生卒年月。正是因為本·古里安榜樣的作用,「復國」以來,10%的以色列人相繼落戶內蓋夫大沙漠,走進「基布茲」,充任戍邊屯墾大軍中的一員戰士。
這就是今天的以色列人!本·古里安,昔日身負十字架、曾在「苦路」上蹣跚的耶穌的化身!
苦路,耶穌受難之路。可以這麼說,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復國之日那天就是以色列人新的「苦路」開始之日。果然,不到24小時,以色列的所有「緊鄰」: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與之發生正面衝突,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緊隨其後是第二次、第三次。短短几十年間,以「中東戰爭」為名字的戰爭以色列國竟然參加了六次!在此期間,以色列的民航飛機兩次被劫,以色列國在英國的民航工作台遭受恐怖分子機槍掃射,1972年9月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第20屆奧運會上,9名以色列運動員遭到恐怖分子劫持、殺害......
面對如此險惡的生存環境,以色列人害怕、退卻了嗎?沒有!他們仍在前行,儘管步履蹣跚!因為,建立以色列這個國家、不,「恢復」這個國家,就像他們在自己的國歌里唱的那樣,是整個猶太民族「從未失去」的「兩千年的希望」。 但要讓以色列真正長遠地高高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色列人將要比地球上所有國家、所有民族多付出幾倍、幾十倍的努力與代價!用以色列前總理、以色列國唯一的女性國家領導人梅厄的話說:我們以色列人即使睡覺也睜著一隻眼睛!
我的此次以色列之旅,對以色列人的這「睡覺也睜著一隻眼睛」感受頗深。
(雅法古城裡一商店展示的藝術品:沒有立身之地的樹。比喻千多年四處流浪的猶太民族)
我們旅行團是從北京國際機場乘以色列班機去的以色列。在北京機場,我們必須先由以色列方面的安檢人員進行一次安全檢查。他們會用漢語詢問我們這些遊客,諸如:你為什麼要去以色列旅行?是從哪個渠道得到有關以色列的旅遊信息的?他們更多關注的還是你的行李,是不是親自清理的?有人托你夾帶物品沒有?然後,由他再在你的行李上貼上不同顏色的標記方才放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離飛機起飛僅有半小時了,我們旅行團仍有團員被安檢人員點名叫去。幹什麼?開箱檢查你託運的本已在機場安檢入口檢查過的行李。這樣的「待遇」,即使是去美國,我們這些經常去國外、境外旅行的人也是沒有「享受」過的。在以色列境內,我們一行兩次乘坐其國內班機,安全檢查的內容與形式如出一轍,也有團友在飛機起飛前半小時被安檢人員點名叫去檢查行李。後來回到北京機場,我很快就發現自己在以色列託運的行李被人翻動過,裡面的物品倒是沒有丟失。據導遊介紹,機場里這些人數可觀的安檢人員——他們都是一些舉止得體、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每45分鐘換一次班,以避免安檢人員的過度疲勞而出現疏漏。我們姑且算一下世界各地每天有多少飛往以色列的航班、數一下以色列國內機場每天起飛的國際與國內航班,以色列這個國家需要安排多少這樣的安檢人員投入到航空運輸的反恐工作中?對於人力資源價格昂貴的以色列,這需要一筆多麼龐大的費用啊!
(在大屠殺博物館大廳外)
考慮到自己國家的班機兩次被劫持、機場工作台還被恐怖分子用機槍掃射過,以色列官方為飛行安全制定、建立了六道防衛體系。連預防有人可能用火箭射擊在機場起降的以色列班機都有相關的安保措施。有熟悉情況的驢友告訴我,在以色列的航班上,每個班次都有旅客打扮的安檢人員分散坐在旅客座位上,以隨時應對劫持飛機的恐怖分子。一天上午,在經過愷撒利亞時,導遊張女士指著一個小山丘告訴我們:這裡就是以色列機場安檢人員訓練基地。2008年北京奧運會籌辦單位曾安排大會的安檢人員來這兒接受過培訓,張女士為他們做過翻譯。因為有過保密協議,更多的話張導就不便往下說了。但一旁聆聽的我,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到以色列安保專業人員的「厲害」的!
大巴經過一座叫愷撒利亞的以色列城市,沿著地中海往前行。我們從車窗里看到了海邊的一座大型工廠,高高的煙囪並排有仨,一道百多米長的棧橋連接著一座建在海水中的建築。導遊張女士告訴我們,這就是整個以色列最大的、也是少有的一家火電廠。那海水中的建築是煤炭碼頭。考慮到環境的險惡,這座火電站是這樣設計的:地面上的建築有六層高,地平線下的建築同樣建有六層,即使入侵之敵用飛機炸毀了地面的建築、包括那三個大煙囪,地表下面的廠房仍可繼續工作。臨近廠房的水域還安置有電子防衛裝置,敵方的蛙人和潛水艇等都無法接近。據張女士說,同樣瀕臨大海而建的我們國家的上海市,覺得這家以色列的火電廠應對戰爭與意外事故的考慮對自己城市關鍵設施的建設有借鑒價值,曾派有關方面負責人前來學習、觀摩。
(以色列最大的火電廠。三個大煙囪即使倒下,地表下面的廠房仍可繼續工作。)
在以色列的十餘天旅程里,我變得有些多愁善感了,覺得以色列人很不容易,擺在他們國家面前有做不完的事情、操不完的心。經過六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似乎安全了,但事情遠非如此。一個等待著建立的巴勒斯坦國至今還沒有宣告成立,據說,僅一個耶路撒冷城的歸屬至今仍沒有定論。一旦巴勒斯坦國成立,現有27000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以色列國還將從中「割」掉一大塊給新的巴勒斯坦國。日後、水源怎麼分配、高速公路如何管理、環境保護工作如何有序開展、兩個國家的人民如何進行日常的生產、生活交流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沒有500頁A4的列印紙可能說不明白。
雖然,從「理論」上說,以色列國的外部環境很差、很差,可這些年,這個地區,這方圓數千公里的北非、西亞地區,經濟發展快、社會生活安定、人民生活水平高、社會福利好,以色列國應是其中的佼佼者。出入以色列國的一些城市與鄉鎮,我猶如又一次到了北歐、西歐國家:整潔、溫馨、安全。海法的「空中花園」宛如一亭亭玉立、艷驚四座的少女,碧波萬頃的地中海是她的梳妝台,其將建築與園藝之美髮揮到極致。特拉維夫就甭說了,那雅法古城區瀕臨地中海的藝術小街比威尼斯水城的兜售玻璃藝術品商區毫不遜色,差別僅在一個依山、一個臨水,各領風騷。
(海法的「空中花園」宛如一亭亭玉立、艷驚四座的少女)
在耶路撒冷古城區的石板小道上行走,瞧著兩旁商鋪里琳琅滿目、富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尤其是那些身穿阿拉伯民族服裝優哉樂哉的店主與遊人,我彷彿回到了闊別日久的開羅老街,真想立馬找導遊詢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古城」的名錄中有沒有耶路撒冷的名字?米茲比拉蒙,一個地處內蓋夫大沙漠深處的千餘戶人口的小鎮,已經傍晚了,一些猶太老人正在街邊的大樹下乘涼,不遠處的一塊草坪里,十多個孩子在專心致志地踢球,小鎮的街道如同剛剛用水洗過,看不到一個煙頭、一片紙屑,街道兩旁隔不多遠擺放著不同顏色的垃圾箱,有橘黃、天藍、深綠、淺灰、灰白,不同的顏色告訴人們,哪個垃圾箱存放廢紙盒、哪個垃圾箱專收塑料瓶、哪個垃圾箱裝乾燥的垃圾、哪個垃圾箱裝濕潤的、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
(小鎮,嚴格地說是個小山村,街道兩旁隔不多遠擺放著不同顏色的垃圾箱)
米茲比拉蒙街的盡頭是俗稱「大彈坑」的大峽谷,佇立峽谷絕壁的高處,遠眺天邊的火燒雲,我忽然領悟:以色列國在60年的時間裡得以在「夾縫」中立足、在極其險惡的環境里獲得進步與發展,絕不是單憑自己的赫赫武功:它的六次中東戰爭的勝利、它的千里奔襲烏干達營救人質的成功,它的「內功」,也很了不得。這所謂「內功」,準確地說是它的「文治」是指以色列政府對國家的治理、對人民的團結與教育,由此帶來的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科技技術的廣泛運用,並讓其造福人類。以色列國在國家治理上所做的種種努力(而不是其赫赫武功)都為這個重新「復活」、且充滿爭議的國家與民族獲得國際世界的同情與認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我以為,自己的上述「觀點」可以在以色列的另一位傳奇人物、前總理貝京身上得到佐證。作為一名堅定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他是1967年中東戰爭強硬派的頭目,可1979年 3月26日與埃及簽署埃以和平條約的也是他。他因此與埃及總統薩達特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有誰相信這一事實:貝京先生一直到去世,他都是住的出租屋。試問:有人可以在整個中東地區、乃至在整個世界,找到這樣的先例嗎?從貝京住出租屋這件事,還有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里安退休後到「基布茲」去當農民這事,我們「透視」到的是以色列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的清明、國家公務機構官員的清廉,它的司法、監察機制的嚴密、完善,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信與團結。我以為:這,比一顆、兩顆原子彈還有威力。
(遊船的主人為我們中國遊客升國旗,奏國歌)
在地處內蓋夫大沙漠的「基布茲」,頭上:驕陽似火;眼前:一片蔥蘢。我竟一時產生加入其中的衝動。曾經與俺們中國內地的「人民公社」有過零距離接觸的我,出於好奇,我一遍又一遍向主人詢問他們的分配方式、勞動、工作情況等等,但最能吸引我、讓我振奮的是以色列人的聰明才智和樂觀、積極,是他們的奉獻精神。在這兒,我見到了工作中的滴灌操作台:數據往裡一輸,不用人再去操勞,每棵莊稼用多少水、多少肥料,什麼時間段用,全由「它」搞定。 以色列的滴灌系統業?改善、發展到第六代,全世界已有80個國家使用該技術,筆者在阿聯酋的迪拜就親眼見到過這種技術的運用情況。 在「基布茲」的莊稼地里,可以瞧見許多露在地面的塑料水管,有比小手指還細小的、也有比自來水管還要粗的,這讓我想起一句經常在《鳳凰衛視》節目上聽到的廣告語:世界華人手挽手,可以繞地球X X圈。我想:如果將「基布茲」、將整個以色列國的這些塑料水管一根根連接起來,它們將繞地球多少圈呢?正是這可繞地球「N」圈的塑料水管讓沙漠面積為整個國家國土面積的70%多的以色列的農業產出30年內翻了五番,成為一個農業出口國、僅次於荷蘭的世界第二大花卉種子出口國!
(滴灌操作台:數據往裡一輸,每棵莊稼用多少水、多少肥料,全由「它」搞定)
在一片椰棗林里,我看到一台正在工作的機器,它很像我在中國內地見到的用於城市電力管理人員在街道上檢查線路的吊車。所不同的是,「基布茲」的這台機器的操作人員在高高的吊斗里,他一邊在吊斗里採摘椰棗,一邊可指揮地面的機器前後左右移動、行走。這台機器是「基布茲」的一名工人發明,也是他親自給這台機器命的名,他將自己兩個兒子的名字嵌入其中,算是他給自己的特別獎賞。我所參觀的這所「基布茲」,牛奶與奶製品是其主要產業。一千餘頭奶牛,管理人員僅十名。小牛出生十多天就有工人在其身體的某一部位植入一塊晶元,從此,這奶牛每天喝多少水、吃多少草料、生產多少牛奶,全會通過晶元將信息傳達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根據這些數據可以確定該奶牛的身體狀況、牛奶產出的能力,乃至於這奶牛每天三次的擠奶都不用工人帶領,完全由奶牛與機器相互「對話」,做完它們一天應該做的事情。什麼叫「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以色列人教給了我們許多。
「基布茲」的接待人員又是一名以色列的中國媳婦,一位當過教師的台灣人,姓吳。她顯然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工作十分滿意,有了三個父親是猶太人的孩子的她,充滿感情地告訴我們這些中國內地人,她的污水處理工程師的丈夫也十分喜歡她,她也十分滿意自己的丈夫,他的學識、他的工作..........她告訴我們,她的第三個孩子才1歲,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她回到家裡時,嬰兒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全有人給安排好了,根本不用自己操心。我一旁忙問:你們有私家車嗎?她笑著帶我們一行來到一台電腦前,敲打幾下,一會,旁邊的一個盒子打開來,裡面掛著幾排車鑰匙。吳女士一仰頭,示意:「私家車」就在這裡,用過還回來就是了。吳女士還告訴我們:在「基布茲」,除非你臉皮特別厚,大家都會自覺地、積極地工作、勞動。吳女士丈夫的媽媽也是「基布茲」人,七十多歲已經退休了,還經常來「基布茲」上班,因為她懂幾國語言,可以在遊客多時給人做做翻譯什麼的。當然,也是只有「零花錢」可領,不會再給發放工資什麼的。
(「基布茲」里運用滴灌技術的農田)
我在此無意宣傳「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生產、生活方式。我想肯定的是這些以色列人、這些猶太人。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像那位發明椰棗採摘機器的「基布茲」工人,像吳女士丈夫這樣的污水處理高級工程師,他們完全可以走出「基布茲」,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取自己喜歡的「賓士」車和豪華遊艇、私家飛機,還有別墅。但他們沒有走,而像自己國家的前總理本·古里安那樣,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家庭留在「基布茲」。這就是我心目中敬佩的以色列人、猶太人,他們就像一首以色列歌曲所唱的那樣:胸懷藏著猶太人的靈魂,認定了自己信仰的真理,從此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絕非筆者在這兒張口亂說,如果不是這些早在1909年就來內蓋夫大沙漠這不毛之地上紮下根來的「基布茲」人、這些生性崇尚團結、熱心相互扶助的猶太人,不是有幾支伴隨「基布茲」而存在的猶太民兵組織,1948年5月的以色列「復國」只是一句空話,即使倉促復國,幾個阿拉伯國家不用三天就真正會將他們一個不留、全部趕進紅海里去。
(死海的早晨)
十天的以色列之旅很快就將結束,在整理行裝的時候,我感到這次「苦路」之旅太過短促,雖然每天都是吃過晚飯就回房間,沒有夜生活的我們中國遊客應該很悠閑,但我每天都將時間排得滿滿的。說來不怕有人笑我,在死海,從進賓館到第二天午飯前啟程去另一處地方,所有時間加起來留給我的僅僅15小時,我卻分別四次從賓館跑到死海去漂浮。在這兒,我感覺到少有的安全,從不擔憂自己的錢包被偷、甚至被綁架、被人體炸彈襲擊,即使是在伯利恆的巴勒斯坦自治區逛街、在隨處可見掛有巴勒斯坦牌照的車輛的公路上行駛。
(漂浮在死海)
我發自內心真誠地為這個國家、為以色列人民、為日後成立的巴勒斯坦國,也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人民祈禱,願仇恨不再、戰爭不再、殺戮不再、流亡不再!祝願所有以色列人、所有阿?伯國家的人民幸福、和平!
再見,耶路撒冷的「苦路」!
再見,以色列!
剛剛結束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的暑期交換,周一到周三上課周末旅遊感覺也是爽爽噠。幾個小夥伴利用周末在以色列境內大城市 耶路撒冷(Jerusalem) 特拉維夫(Tel-aviv) 海法(Haifa) 和埃拉特(Eilat) 玩了一遍,此外還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伯利恆(Bethlehem) 傑里科(Jericho) 拉馬拉(Ramallah)轉了一圈,還從以色列南部城市埃拉特入境約旦,進入月亮谷(Wadi Rum)和玫瑰之城佩特拉(Petra),另外還有自然公園Ein Gedi, Masada廢墟和死海。每段旅程都不超過三天。雖然短,雖然零碎,卻還是覺得不虛此行。
感覺怎樣?老生常談。去過很多地方,每段旅行的感覺都不一樣。這一次,零零散散的短途漫遊也是人生第一次的窮游,卻帶給我了完全不同的視角和更大的格局觀。除了享受這種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更是深深切切體會到了自己身上的和當地人的自由與不自由。下面這篇算是半個攻略,也算是旅行的記錄啦。照片原創謝絕轉載:)
以色列國土面積不大,大概相當於北京城郊區大小,旅遊業很發達,處處安檢,常規的旅遊景點(橄欖山,聖殿山,古蘭高地不太確定)安全幾乎不用擔心。如果盡量避開安息日出行(周五下午-周六晚上),各個城市之間的長途汽車非常方便,而且賓館/青旅也遍布大城市。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又不希望走馬觀花,強烈推薦自由行,時間半個月以上為宜。
剛到以色列的周五就去了Ein Gedi,Masada和死海,因為是學校組織,所以在交通問題上沒怎麼操心。但是因為是暑期交換,中東的夏天可以自行腦補沙漠里的一把火(bgm on lol),而這三個景點又都是戶外的自然類,在享受獨一無二的美景的同時,熱成狗就不用說了,還要防止自己脫水。需要注意的就是隨身攜帶充足的水(1.5L的容量為宜),帽子和防晒霜。這些都是學校要求必須攜帶的,不然不允許上車= =
Ein Gedi是個中型的自然公園,裡面傳說有各種野生動物,走到頭有個小瀑布。整體感覺就是Underwhelming,不太推薦。另外大太陽下爬山還是挺累的, 而且我們當時去的時候並沒有很多動物出現,瀑布也普普通通。同行的中國人普遍覺得比不上國內三星級自然景區的基建和景色,然而外國朋友紛紛稱讚瀑布可愛清澈,跑到瀑布底下戲水自High,也是挺醉。Masada和死海名聲在外,無論如何值得一去。
Masada最感染人的除了斷壁 黃沙和俯視下碧藍死海之外,還有本身的傳說和傳中里深入人心的馬薩達精神 - Masada will never fall again. 它是曾經最華麗奢靡的宮殿,是昔日最堅固的堡壘。它差一點挺過歷時三年的羅馬圍攻。它更是見證了千年前猶太人最悲壯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集體自殺。景點裡面有指示牌和概覽,如果不請導遊,提前做好功課再去也是可以的。至於死海,太陽下曬著,慢慢放鬆下來漂浮起來感覺還是蠻奇妙的。需要注意的是死海鹽度極高,身體里的小傷口會很痛,水進眼睛更痛。對游泳水平不太自信的就踏踏實實躺下來漂浮,站起來的時候先屈膝,保持平衡,不然水進眼睛基本上就看不見了。我當時想試試趴著漂浮,結果水zuo到眼睛裡,一下子就看不見了,還是同行水性比較好的大叔把我扶到岸上,用海灘上shower的清水沖洗才慢慢恢復的。另外,想要拍照的話給相機/手機準備個防水套再帶下水。Masada的纜車,遠處的藍色就是死海
死海漂浮xD
來到以色列之後的第一個安息日的第二天,心血來潮決定去老城。於是說走就走——
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課上教授說,耶路撒冷是太複雜的城市,它的複雜在於政治與宗教之間斬不斷的關係,它的複雜在於"神"是這場遊戲中的重要角色。更何況猶太教徒 猶太復國主義和巴勒斯坦人幾乎比鄰地居住在這座城市裡——衝突的民族,衝突的信仰理所應當地催生著這座城市內的衝突,更何況它同時是三種迥然不同的一神論教派的信徒的聖地。談到聖地,就一定避不開老城。要怎麼解決、管理衝突? 這一切也要從老城開始。老城只有一平方公里,八座城門,四個區域(猶太教,伊斯蘭,基督教,亞美尼亞),區域內各自維護著各自的聖地,之間儘力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真的有趣。儘管來耶路撒冷之前已經簡單做過功課,盡量希望不要迷路並且搞清楚每個景點的概念和意義,但是最後還是全程依靠Google Map,雲里霧裡地走了一遍遊客路線O| ̄|_ 走過一次之後,第二次、第三次的老城之行才慢慢順暢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老城嚴格意義來講都需要dress modestly,但是尤其宗教聖地不能含糊,上半身遮住肩膀手肘領口,下半身遮住膝蓋以上,鞋子倒沒有特殊要求。位於聖殿山(Temple Mount)的金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 伊斯蘭教聖地
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基督教的聖地安息日在哭牆(the West Wall)猶太教聖地,不允許拍照,偷拍了一張哭牆旁邊的桌子和希伯來語的宗教典籍:p
18號有篇論文要due,先寫這麼多,有空繼續寫完:)08/16/2015旅行時間:2016年1月-2月
在《舊約·創世紀》中,由於以色列人祖先亞伯拉罕虔敬上帝,上帝與之立約,其後裔將擁有「流奶與蜜之地」——迦南,而這片應許之地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國所在。若要梳理以色列見聞,不提及歷史、宗教、地理與政治是不可能的,而因為中國與以色列直到1992年才建交,而每年前往以色列的中國遊客也只有5萬人左右,網上關於以色列的中文旅遊攻略非常少,關於以色列人日常的資料也十分匱乏,所以前往以色列之前,我是迷惘而又有些小興奮的(??ˇ?ˇ?)
攝影:Frank「我們沒有失去所有」
以色列被猶太人視為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為「聖地」和「應許之地」,在古代,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散於全球各地。自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猶太人逐漸返回回歸故土,大屠殺(Holocaust)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Elijah)。1948年,以色列建國,先後經歷獨立戰爭和消耗戰爭等時期,國家建設也是從1948年起始,1967年後迅速發展。在以色列,猶太人無論男女都要服義務兵役,同時他們也承擔保護平民和城市的責任(我們大部分時候看到的都是持槍軍人,只看見過一次警察)。事實上,在我們到達耶路撒冷的前一天,三名巴勒斯坦人在大馬士革門附近襲擊了兩名以色列軍人,四人死亡一人重傷。無論是耶路撒冷、加沙還是其他可能更為安全的城市,以色列現在都派駐了更多軍警保衛城市、防止恐怖襲擊。 ▲攝影:Anne我們的嚮導David在旅程的最後一天對我們說:
From far Israel is scary. I know you all overcome something to come here and we don』t take it for granted. We are surprised to see you. We supposed others don』t like us and you showed it was not true. It』s not all black here and we standing here is miracle.我們來到以色列學習,也是來到這裡感受以色列的故事,思考世界的另一端。借用我一位朋友的一段話即為:不止於重複的日常,不止於情感的體認,不止於碎片化的思維快感,不止於精緻的理論建構,不止於象牙塔,不止於思考。從日常生活中抽身,去一個不同的地方,去一個華人很少的地方,在旅途和觀點交流中發現自己的更多可能性,給歲月以生命●ω●「Acutalizers」
哈佛公開課「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的主講泰勒·本-沙哈爾教授在回到以色列之後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叫做「Israel Inside:How a Small Nation Makes a Big Difference」(Israel Inside 中文字幕版 【泰勒本沙哈爾】),講述了以實現力(Actualizers)為核心的幾個重要因素使得以色列成為一個獨特的有作為的國家。
▲攝影:Ivan家庭與教育
猶太人被稱為「智商最高的民族」,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克思、馮·諾依曼、羅斯柴爾德家族等都是猶太人。以色列人重視教育與家庭,家庭予以子女信心和安全感,而社區也安全而適合兒童玩耍。而提問則是猶太人的文化基因之一,猶太人勇於提出問題,不懼怕無知,對答案的多樣性持開放態度,不斷質疑,不停地挑戰新的想法,這是猶太人的學習精華之一。在以色列的大學裡聽講座和與大學生們交流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提問文化,學生不會因提問而猶豫,所有的教授也會在講座開始之前說我們可以隨時打斷並提出問題。化劣勢為優勢
如果追溯猶太人的歷史,顛沛流離;如果考慮以色列的建國史,我們會發現猶太人在一個缺乏淡水、自然資源和耕地的地方建立家園。發明成為了一種需求。以色列的研發支出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高於其他任何西方國家;在以色列的勞動力隊伍中每10000人中有135名工程師、科學家和博士,這一比例為全世界最高。 ▲耶路撒冷(攝影:Anne )以色列政府、風險基金以及猶太人的「Yihiyeh b』seder」(事在人為)等精神使以色列的創新文化世界聞名。USB-快閃記憶體驅動、互聯網安全系統、心臟支架、高級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海水反滲透技術以及領先世界的滴灌技術等等都讓以色列成為「高科技」和「創新」的代名詞。
Chutzpah與實幹
Chutzpah很難翻譯,可以被理解為「大膽」「直接」,它也和湖南人的「霸蠻」精神很像。固執、堅持、不服輸、挑戰、不接受「不可能」……這種精神可以被理解為對於目標的堅持和堅韌不拔的工作與創新。
作為旅行者的日常
行在以色列以色列航空被譽為最安全的航空公司,一方面是因為所有飛機都配備有反導彈系統,另一方面則是其被譽為全世界最為嚴格的安檢。因為是學生團體出行,所以往返都沒有花很多時間就通過了安檢,在值機之前以航的工作人員會進行一系列的詢問,還會進行行李的抽檢和更為嚴格的個人安檢。
住在以色列以色列的旅館價格較國內偏高。我們一行住的大致是國內准四星左右的酒店,大致預算是60美金每人每晚,但是我們在海法住的Gallery Hotel面積超小(床離牆壁只有1步路……)但是雙人間要180美金一晚。
吃在以色列以色列受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等因素影響,食物品種多樣,來自地中海地區、阿拉伯地區和歐美的食物都會出現在以色列人的餐桌上;同時,因為以色列是一個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將品種繁多的食物傳入以色列。所以不同口味的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食物。
我們的旅程基本上都是在猶太餐館用餐,故都是經過Kosher Certification(猶太認證)的食物,遵循猶太教飲食教規,比如:禁食豬肉、馬肉、甲殼類動物等,肉與奶不同食等等。而作為遊客,我感受到的以色列三餐的主要特點就是「各種沙拉,各種乳酪,各種醬,各種超甜的甜點,各種超苦的的咖啡……」以色列的食物口味偏重,咖啡濃度極高並且正餐期間不能加奶(喝過的土耳其咖啡口感直逼中藥)。
如果我要一一介紹以色列的食物,大概需要連載三天(才不是為了掩蓋吃貨本質呢(ー?ー)),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戳維基詞條:Israeli cuisine喲~▲早餐時的各式甜品(攝影:Cloris)左邊是很好吃的果醬,中間的是芝士蛋糕和曲奇,右邊的是一些糕點(作為主食的麵包沒有在圖中),有B?rek、Rugelach等品種。
▲沙拉和hummus(攝影:Cloris)右下角的是hummus(鷹嘴豆泥),是中東、地中海地區的一種特有的傳統食物,用來蘸麵包、蔬菜、烤肉吃。主要由將酸奶、鷹嘴豆、芝麻醬、檸檬汁、歐芹、香菜、大蒜、鹽和薄荷葉等製作,是目前最受推崇的最健康的萬全調味汁(sauce,其實是一種醬),味道一言難盡_(:3 )∠)_
▲可以吃胖的早餐(&>^ω^&<)(攝影:Anne)中間那個鐵盤子里裝的蒸蛋一樣的食物是一種蘸麵包的醬,叫做Shakshouka哦~
謝絕轉載我是在2013年9月上旬去以色列旅遊的。那時候有一個大背景:敘利亞生化武器問題,美國國會正在考慮是否對敘利亞進行一個有限度的軍事攻擊。之所以提這個,是因為以色列就在敘利亞旁邊,而以色列政府也做好了時刻的準備來保護自己。那時候很多人建議我不要去,但覺得應該沒什麼問題,就毅然堅持去了以色列。
因為是航班時間問題,我是在當地時間凌晨兩點到達特拉維夫國際機場。因為時差關係,我很早就醒了,在酒店拉開窗帘一看,一切井然有序。
在路上,以色列人都笑著對我們,一看到我們,就說Chinese,說實在,以色列人對華人很友善。
雖然以色列外圍這麼不確定,但以色列國內卻很平靜,看不到有什麼恐慌的時候。
所以,這個國家還是挺安全的。放心去以色列旅遊吧!
最好選擇3-4月份的樣子去,天氣不冷不熱,猶太人很nice。分享幾張照片。
從酒店陽台眺望加利利海
耶路撒冷的街邊
以色列的房子很多長這模樣。
古老的建築
黑門山
在加利利海上
以色列的地面大多用石頭鋪的,還有不同的動物花紋。
彼得魚(就是耶穌用5餅2魚餵飽幾千人的 )
約旦河。耶穌和他的門徒受洗的地方。很多基督徒遊客也來這裡受洗。
公元前古羅馬帝國侵佔以色列時期建造的娛樂場所,遺址。
以色列的法官本丟·彼拉多的衙門,把沒有罪的耶穌審判為有罪的人就是他,下面是耶穌的牢房。
客西馬尼圓(主耶穌禱告的地方)
哭牆(分男女左右禱告)
大屠殺紀念館。紀念館規模很大,貼的這些照片是二戰期間死去的猶太人所有的照片,還有他們的檔案。做得挺好的。
死海不死,人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以多買些死海泥護膚品,很天然。
暫時寫這些。去之前都會心理緊張 去了之後發現那邊和平的一塌糊塗。去了絕對不會後悔的說,。順道推薦下耶路撒冷亞布拉罕青旅,青旅聖地。
想去以色列Israel旅遊,話說聖城死海那肯定是一定要去的,這裡可以體驗到「世界上最低的養生水療」。另外托邁酷客的私人訂製旅遊路線也是棒棒噠,像我這種有英雄主義情結的,他們還給我定製了令人敬畏的馬薩達要塞,這塊神聖的土地上出現了很多英雄人物,要塞保存完好。還可以登上纜車飽覽古城的風光和韻味,去以色列Israel旅遊當然是首選這裡啦!
治安感覺是極好的,耶路撒冷到處荷槍實彈的警察,應該不會有問題;特拉維夫那是夜生活之城,更加輕鬆隨意。耶路撒冷是朝聖之城,異教徒去只是去感受氣氛和了解歷史文化,特拉維夫、死海、加利利海附近更適合輕鬆旅行。
遊走在聖經的故事……
找一個好的導遊或者翻譯很重要因為以色列自然景觀並不突出重在歷史文化宗教,如果你自己不了解,那麼浮光掠影走一遍,印象也不多來著的旅遊團都如此,一個是遊客素質偏差,對歷史沒興趣,所以來了失望居多,旅遊公司也沒興趣給配個優秀翻譯導遊,因為人工貴,所以看你自己選項,個人游還是參團,做點功課好點
樓主,你好。我是研二學生,想參加今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暑假班,請問是不是先要申請這個學校的邀請函?這個怎麼和他們聯繫?
去以色列旅遊的話,推薦關注以色列教育諮詢工作室,領取以色列禮包(免費的旅遊攻略,當地手機卡等)。tb上可以找到,或者微信公眾平台。
推薦閱讀:
※大家旅遊拍照是拍人還是拍景?
※在日本生活的知乎用戶和日本本國群眾分別怎樣看待在日本的中國遊客?
※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去的地方多了,自己就牛逼了?
※學旅遊管理考不上很好的大學的話有出路么?
※你曾經多次去某一個目的地旅行嗎?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