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武士都帶很多把刀?


作為一個練習戶山流居合道近2年的人,這些亂七八糟的答案我表示真心看不下去了。一群人沒碰過日本刀,沒看過武士歷史文獻,連日本武術演武視頻都沒看過就跑出來YY,知乎什麼時候淪落到百度貼吧的水準了?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

我不確定題主印象中的「帶很多把刀」是個什麼概念,至少以下幾個在現實中不會出現。未來會不會不知道,反正歷史中沒有過:

現實中的武士出門最多只佩戴兩把刀,一長一短,長刀通常稱作打刀(katana),短刀叫脇差(wakizashi)。

如果是上陣打仗,有些人還會帶一把長兵器,比如薙刀(naginata)或者槍(yari):

至於這個是否符合題主刀的定義我就不知道了(這種只有一句話的問題真難回答)。

這個是打刀:

這個是脇差:

兩把刀並沒有嚴格的分工,更不存在一把殺人一把切腹的情況。打刀在實戰使用率的確高於脇差,更多的是因為長度帶來的優勢,但並不代表脇差無法殺敵。事實上,所謂的二刀流基本都是一手持打刀,一手持脇差,比如宮本武藏所創的二天一流:

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名字太長了,後面一概簡稱香取神道流)也有類似的兩刀術。沒看過的可以看看這個演武視頻,直接空降到6:40開始。

劍術--香取神道流

脇差其實還有屬於自身專門的使用方法,就是單手持脇差的戰鬥方式。日本劍術里這個被稱為小太刀術,戶山流就有這種劍術,香取神道流也有,上面的視頻從8:00開始就是。封建時代,武士們陪同自己的主公拜訪其他大名,為了顯示自身沒有敵意會把自己的打刀放在主人家的刀架上,僅僅保留脇差在身邊以備不測。如果脇差無法用於實戰就完全抓瞎了。

有人可能會好奇什麼不隨身多帶幾把,比如放在背上:

那麼問題來了:你要怎麼把它拔出來?按照現在人的體格,(比如我本人身高一米七五),刃長超過50公分的刀基本是拔不出來的,除非刀鞘側面有一個缺口可以讓刀出入,或者持有者的臂展是這一位的水平:

至於下面這一位的做法么,各位自行評價:

事實上也沒必要帶太多把,至少日本的歷史說明了兩把刀足夠完成一般戰事的需要,如果日本刀真的那麼不中用,它的鍛造工藝也不會流傳至今,早已淹沒在歷史之中了。

接著反對其他的答案:

有人說日本刀在戰爭中砍幾下就卷刃了,用不了多久就報廢了。這種懷揣「小日本東西就是爛」的心態寫答案的人不光在知乎,在很多刀劍社群也到處都是。日本刀隨著使用刀刃會有損傷這話不假,但誰告訴你這樣的刀砍不死人?不鋒利的菜刀一樣可以切肉,不鋒利的日本刀怎麼就不能殺人?武器都是消耗品,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不能用了,但是一把磨好的刀組以保證主人的戰場需要,只要持有者自己不死。事實上,在進入火器時代之前,日本刀的鍛造,研磨和保養工藝早已甩開當時的天朝幾條街,有很多數百年歷史經過多次戰爭洗禮的古刀都近乎完好的保留到了現代。我真心不知道某些睜著眼睛說瞎話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有人說隨身佩戴太刀,太逗了。你知道那玩意刃長多少么?80厘米!一般的打刀刃長也就70厘米左右。太刀之所以長主要是專門的騎兵部隊在馬上單手做片手斬。武士基本不會隨身佩戴那個,因為要拔出來太費勁了,用在需要快速拔刀的居合術上根本不行。

有人提到了平造刃和文蛤刃,總算有人做了功課,只可惜做錯了。實際上日本的磨刀師傅研磨出來的恰恰是以文蛤刃為主,為的就是在砍硬物(盔甲,骨頭)的時候不容易崩刃。現在的師傅依舊使用同樣的方式來研磨美術刀劍。而平造刃則是在近現代推廣開來的,因為可以用機器很方便的把刀刃磨成那個樣子。這種刀刃很鋒利,可以輕鬆的斬開草席,所以在現代多用於試斬,但是損耗很快,需要經常重新研磨以保持鋒利度。

有人說脇差是用來破甲的

最神奇的答案把問題上升到了日本文化的洗腦性和日本武士的殘忍,從政治正確性的角度來說這個倒是沒錯,不論是論點還是用詞。對於很多國人來說,任何關於日本的人/事/物,無論前面怎麼敘述,最後不來這麼幾句就是不完整的,也許是我在國外呆久了,這種從哪裡開始都能繞到這一論點的能力著實讓我嘆服。在我看來,日本武士的種種行為很到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受到的武士道教育並沒有把人的生命放在很高的位置,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再加上這個國家國民的性格容易走極端。相比之下,忠誠,榮譽的地位更加重要。戰死或者自行了結對他們來說是有尊嚴的。如果是放在國人身上,八成會被歌頌成「捨身取義,視死如歸」,放在日本人身上就成了殘忍的象徵,我也真是醉了。

以下是針對評論里的觀點還有其他問題:

關於足利義輝:

有人提到了日本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輝的最後一戰。這個我能查到的史料不太多,根據維基百科(百度退散)的說法,他把自己收藏的刀插在走廊上與敵軍交戰,一把刀砍鈍就換另一把。因為對於刀劍的實際損壞程度沒有記錄,我個人對此的理解是背水一戰的決心。他當時的情況完全是以寡敵眾,沒有友軍支援。在那種敵人接踵而至的戰況下是根本沒有機會去檢查刀劍實際磨損程度的,這又不是F1比賽,哪來的閑工夫分心去關注這個。所以他一開始的打算應該就是砍幾刀就直接換以保持戰鬥力最大化,實際上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破甲:

老實說,不光是日本刀,連中國的刀劍也不是針對破甲來打造的,真正意義上針對敵人盔甲而存在的刀劍是這個:

這個:

還有這個:

原因很簡單,它們要對付的敵人是這個:

這個:

還有這個:

而不是這個:

這個:

或者這個:

關於切腹:

切腹的確用脇差比較多,但不是因為脇差是切腹專用刀,純粹是因為脇差反持刺向自己比較順手而已。因為切腹不是什麼時候都是一刀進去就結束了,介錯都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有的殊榮。被要求用一文字切的話,要側向把腹部劃開,用打刀做這個比較難,用這個也許更容易一些:

關於道場:

戶山流在內地有兩個主要到場,一個是北京的正心塾,一個是深圳的弘藝會。香取神道流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個道場。其他流派就不清楚了。我是在香港道場。

================================我是破甲的分割線==========================

有很多人糾結於刀劍破甲的問題,那我就再扯兩句吧。

很多人似乎不明白對於刀劍來說什麼是重點,覺得能連人帶盔甲一併劈成兩半的刀才是好刀。然而看過火器時代之前的戰爭就會明白盔甲這玩意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稀罕玩意,能把自己武裝得和金屬罐頭一樣的都是少數,那些沒有盔甲保護的人才是刀劍的主要目標。

用於破甲的冷兵器並非沒有,不過都是有專攻的,比如在西方,下面這玩意才是破甲利器:

當然,這一個也算,只不過持有者運氣一般不會太好:

日本刀也有專門用來破甲的刀,不過不是脇差,而是鎧通(yoroidoshi):

看到前面的部分有多厚了么?你說這玩意是錐子都有人信。

鎧通一般佩戴在右側,所以使用的時候是靠左手,部分古武術有專門的使用鎧通的手法,比如柳生心眼流的甲胄術。

有人提到過用日本刀破西洋板甲的實驗。然而實戰中面對的敵人往往是複數的,如果刀劍破壞掉少量盔甲鋒利度就迅速下降對後期的戰鬥肯定有影響。用同一把刀連續破一百件盔甲更能說明問題。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和下面這位一樣:


無他,滿足功能而已。

長的叫打刀(katana),設計用於戰鬥
,對應現代劍道(kendo)裡面的是大刀

——要求114cm以下。

短的叫脅差(wakizasi),設計用於破甲(劍道二刀中防禦),對應劍道裡面的是小刀

——要求62cm以下。

(左方左手所持,也就是說這是個正二刀選手)

兩把刀實際上不同時使用,打刀戰鬥,脅差破甲(防禦)。

(說脅差是為剖腹設計的都是無知,功能≠設計意圖——macbook air還能切菜呢)

劍道里同時使用兩把刀的叫二刀流,用的人可以說十分少。

因為二刀選手雖持雙刀,但只能用大刀打擊得分,還多了個手部被得分點。(兩把刀體力消耗也大)

- - -

然後,@繼續者張

完全不知道他在幹什麼,

日本人的這種多帶刀習慣可以側面反映他們的殘忍,就是殺起人來要保持連續性,這種嗜殺在南京大屠殺的殺中國人競賽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正好那幾個殺中國人的頭子用的就是日本刀。

——鑒於有人評論說,肋差不是切腹自殺用的,那看來也是殺人用的了,足見日本人武士殘忍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從長到短,皆為殺人所用。

人家的職業是武士,武士的工作是戰鬥——那用對戰鬥有利的裝備還有錯了?

殘忍?廢話,戰鬥都殘忍。但要談這點請去戰爭起源相關——既然都上戰場了,用好的裝備,是對自己的負責。

我們學習的是技術,學完了要脫掉他們的道服禮儀日本式洗腦,變成自己的東西並超過他們。而不是技術沒學多少,穿上了他們的道服,變成了日本的精神附庸和奴隸。學習的本質是為了超越別族,而不是成為別族的精神奴隸。那些日本腦殘粉無非是先成了日本精神奴隸罷了。

作為劍道學生要來洗地

kendo只教技術和禮儀——對對手的尊敬,【形】的步驟等。都是些作為一項競技體育蠻先進的東西。

和什麼武士道「戰敗自殺」精神一點都不沾邊

(或許有什麼「刀尖不能重地」/「道服上的系扣不能豎起來」否則就是bad luck的概念——不過文化而已,很嚴重?)

學的時候有critical thinking是好的——但這出發點應該是邏輯的真假,而非身份。

「這是國外的,我要提防!」、「這是祖國的,就是好!」。

練個體育還要想著忍辱負重回家脫掉道服將傳武發揚光大,累不累?

作為在各國遊歷的人,咱能不這麼為狹隘的民族主義洗地么?

閣下在知乎做格鬥科普是極好的,但這個回答未免戾氣太重了

- - -

最後,

侵華戰爭的時候,打刀的鍛造質量已經很低了,不過就是身份象徵而已。

而脅差更是少,估計【百人斬】那幾個都沒配有脅差。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從設計意圖來說,也不大可能用脅差砍人)

白刃戰的時候日軍也以拼刺為主(當然,這大概是陸軍只有一定官職的人才能佩打刀)

- - -

2015.1.17

發現被@郭政槽了句。

關於脅差破甲,也忘記是怎麼了解到的了。

這裡所指,是貼身情況下的刺擊——這與歐洲闊刃劍這種靠砍擊破甲是有區別的。

刀的用法有千千萬,脅差這種尺寸用途更是無比多。

若是概括成【破甲】偏離其設計意圖(畢竟還有鎧通這個專業戶),那麼十分抱歉,理解成貼身所用即可。


反對所有「用脅差切腹」的答案。

脅差是普通打刀的備用刀,在二刀流里作為主要武器之一。

切腹用專用的刀,江戶時代後期,主流的切腹用的是扇子。

PS.這些回答水平之低下讓人震驚…………多關注汗青老師吧= =


說日本刀窄不耐用的,我想問一下中華刀劍從漢環首到明雁翎大概有多寬?


武士是存在於日本過去的一種等級身份。其中,效力於主君的武士稱為侍,不為任何人所用的武士稱為浪人。武藝高強,以守護主君的戰鬥員身份被允許持刀等,在實行身份制度的當時,武士的地位很高。身穿華麗裝飾的鎧甲,手中揮舞著鋒利日本刀的形象在世界範圍內吸引了不少的粉絲,現在依然被作為各種影視作品的題材使用。

在10世紀前日本被以天皇為中心的貴族階級統治著。後來隨著擁有軍事力量的武士勢力不斷增強,天皇的政治權力被強奪。直到19世紀,德川家的頂峰江戶幕府將政權奉還給明治天皇為止,武士統治了日本800年。從中世紀到近代,日本一直都是武士國家。

江戶時代日本受儒教的影響很強,侍以將全身心奉獻給主君為榮。這種價值觀直到明治時代依然沒有消亡,即便在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期下的日本依然保留著「捨棄小我,忠於企業」的思想。簡直就是活在當下的侍。

當然,也正因這樣日本才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大概侍已經不能適應現在這個時代了吧。

【介紹日本】武士 / Samurai warriors【INTRODUCE JAPAN】


日本刀(katana)一般分為

最常見打刀是作戰砍人用的 而許多武士喜歡在打刀的刀鞘上插上發簪和一把小小的手指頭大的刀 一般用來割繩子或裁紙和修指甲(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是短一點大概40-60厘米的叫肋差 一般是輔助進攻的 或者是備用 防止打刀斷了沒傢伙用很沒面子

三是再短一點的短刀 和匕首差不多 短刀有很多種 有的是女人佩的 有的是刺殺用的 有的是專門的切腹刀(x絲武士才用肋差切腹)

還有一種 太刀(狹義的) 是禮儀性的傢伙 個人地位的象徵 所以德川家康那把一般他不拿出來砍人的 謝謝我吧


功能不一樣啊!

如果想整成一把也可以,樣子大概這個放大8倍左右吧,喏:

你想像一下?


不能帶很多把,帶很多把頂多是賣刀的,運輸刀的!

平時就是一長一短,長的用來打架,短的是長刀的備用,也用來自殺。刀就是職責,工作。長刀叫本差,本來的工作。短刀叫脅差,輔助的工作。

戰國時代沒定製,大家自己喜歡帶多或帶少都行,長短不限。江戶時代做了規定,一長一短必須帶,多餘的不能帶,刀的長度有限制,超過了就是違法,居心不良,要抓去治罪。多帶一把或者少帶一把都是違法。

脅差長度一尺到二尺之間。長刀刃長不準超過二尺三,超過這個長度的一律收繳,不能拿著上街。這都是刀狩令後的規矩,此前沒限制,帶把三四尺的刀是常事。


我印象中武士一般帶一或者兩把。

莫不成你說的是刀狩後的武藏坊弁慶?但是那是僧兵啊


劍是用來殺戮的工具。

是工具,就有損耗,有損耗,就要有備份。

對於一個武士來說,多一隻劍,就多了一份保障。

katana和wakizashi是影視中最常見的步行武士佩刀,通常還有一隻「小柄」(類似於現代EDC的小折刀但是不能摺疊,干雜活的),放在不醒目的地方。

一個標準的戰時武士配置,包括什麼呢?

一匹英俊的戰馬

一隻由戰馬背負的長槍

一張弓

1-2壺箭

一柄太刀

一柄katana和一柄wakizashi


很多西方國家士兵裝備防彈衣,手槍,無線電,光學瞄具和夜視裝置,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殘忍,全身裝備以連續殺人為目的,體現了西方文化是為殺戮而生,而某文明古國的士兵連瞄具都沒有,充分體現了熱愛和平,把有秩序,有節制殺人落實到基層,努力爭取殺人按計劃,絕不多殺一個,主武器失效就欣然赴死,展現了保護地球生態平衡的傳統美德


樓主你看過水滸嗎?

水滸里受過訓練的武人出門都攜帶至少三把刀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朱仝逃跑的時候攜帶:

朴刀、短刀和腰刀。

分別對應長中近戰鬥,也表現了朱仝武藝高強。

還記得當年魯智深打造禪杖的時候嗎,其實同時他還打造了一個僧刀。

只帶一把刀不能適應各種環境,也有可能戰鬥中損壞,是不安全的。


不同的魚要用不同的刀來片。


這篇大部分都是技術解讀,有的人解釋為我仇日,其實我對日本民間的印象還好(本文後有我的日本遊記)。帶很多把刀就是為了實現殺戮的連續性,這是主要功能,不是裝酷用的。這從側面體現的日本武士的殘忍,這個完全沒問題。說的都是基於事實和功能的解讀。難道日本人帶很多把刀這種事也要解讀成友好嗎?日本文化的洗腦性確實夠強,用他們的道服和所謂禮儀洗地了很多本質上為殺戮而設計的東西,倒是中國人的善良(傻傻)主動自我閹割自己祖先偉大的尚武精神,並一邊罵中國人不夠勇武。不用別人發力,自己就能閹割,閹割到基於事實說別的民族有一定危險性也會被自己同胞罵的程度;閹割到自己把」武「字歪曲解釋成止戈為武,放下武器主動投降;——這個民族多擰巴呀!

武士刀一個殺人的利器,竟然能使一些中國人傾盡感情至忘卻自我,很多日本無腦粉能把當年一次次砍向我們同胞的武士刀理解成正義善良,真的很無語。一些中國人無非就知道個打刀、脇差之類的日本詞,同時學過一招半式被扔進歷史博物館的居合道或劍道就覺得自己無上光榮,可以憑藉這一招半式在中國同胞面前顯示自己的優越感,耍牛逼了;同時可以把那些叫不出「脇差」之類日本詞的同胞罵為2B,我就是這個被罵者之一,請看我下文的評論(我留著你們的評論)。某些中國人在咒罵自己同胞時頗為英雄,而在日本人面前甘願做奴。我本人和日本人學過某些古流柔術技術,初見良昭的忍術,在奪棍的某些技術上我也改良了以色列馬伽術老師的方法,而選用了一個日本同學的方法。——我只是覺得日本人的某些技術有效,學過來就是我的,我教給更多中國人,那這些技術就是中國的,我感謝教我技術的日本人,但我不喪失自己。我不會因為和日本人學過一點東西就有任何優越感,我的優越感源於我是中國人,我可以在這裡用漢字表達我的思想。

我已經是保守的守勢了,日本人用這種「多帶刀」精神幹了多少壞事,少有人抨擊,我只是揭露了一下事實。同時表明了一個很被動的防身立場,難道非要等「多帶刀,帶多刀」精神的日本人殺了你的親人,你再做出反應?我們這個民族究竟怎麼了?就像我在紐約街頭大喊一聲,中國人可以高貴的活著,第一個罵我的一定是我的同胞一樣!

——當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時候,其他國家民族沒一個人瞧得起你;就是你替日本武士的殘忍洗地,日本武士也瞧不起你;日本武士更欽佩楊靖宇張靈甫那种放馬來戰的中國人。在真正的日本武士眼裡,那種洗地敵人殘忍的敗類只能是狗一樣的東西,連祭旗的資格都沒有,只能用來練刀。

長刀遠程攻擊,短刀叫肋差,近戰攻擊,刺殺,也有一定防禦格擋劈砍的效果,有時也是剖腹自殺用的。帶很多長刀是在刀砍卷刃後換刀繼續砍做準備的。一般磨過的刀,砍十至二十次人的硬骨就會卷刃,影響下一步繼續殺人。肋差就是武士道求死用的,日本武士連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也不會考慮自殺後對不起父母。在日本時,我也側面了解到一些日本人把求死比作落櫻一樣美麗的事情,尤其是融化在美景中順流而下的死去,就像落櫻一樣在富士山的風中曼舞,在溪流水澗間蕩漾;日本人的求死也時常和性雜糅在一起,無論是腹上死,還是渡邊淳一《失樂園》中的殉情——某些日本人潛意識中視求死作為一種美好,這種恐怖的求死極樂潛意識會對其他民族造成潛在的危險。

——試想,連一個自己父母都不孝順(自殺者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連自己生命都不尊重的民族,殺起外族來自然如同砍瓜切菜一般。

——有人評論說,肋差不是切腹自殺用的。當然肋差是可以近戰殺人的,我本人學過以色列戰術刀刀法,肋差比現代的軍用戰術刀還長一些,當然是殺人用的。但是肋差作為剖腹工具是日本武士刀文化的一大獨特特徵,我當然要拿來講。從一個既殺人又自殺的肋差,足見日本武士殘忍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從長到短,皆為殺人所用。

——總有人問我,為什麼日本武士都無時不刻追求正義和真善美。比如這個問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是什麼,為什麼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忠義謙虛善良的武士在侵華戰爭中會如此殘暴? - 歷史

因為,日本武士的真善美和追求正義就是殺中國人的時候,大家按次序;吃中國人的肉時,大家不要搶;喝中國人的血時,大家要謙讓。——僅此而已。

日本人的這種多帶刀習慣可以側面反映他們的殘忍,就是殺起人來要保持連續性,這種嗜殺在南京大屠殺的殺中國人競賽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正好那幾個殺中國人的頭子用的就是日本刀。

所以,對於這樣有武士道精神的躁動鄰居,中國人必須有一定的準備,做個比喻,見到這種潛在有「多帶刀,帶多刀」衝動的日本人,要不擇手段,先殺之而後快。

日本人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比如日本人齊心,思考問題注重細節,做事精細,日本的很多科學技術也值得我們學習;日本人也不會像中國人這樣在指責自己同胞時天大的本事,指責外族時拿不出辭句。

我們學習的是技術,學完了要脫掉他們的道服禮儀日本式洗腦,變成自己的東西並超過他們。而不是技術沒學多少,穿上了他們的道服,變成了日本的精神附庸和奴隸。學習的本質是為了超越別族,而不是成為別族的精神奴隸。那些日本腦殘粉無非是先成了日本精神奴隸罷了。

這是我的日本遊記《日本小記》老文重發,我的日本遊記《日本小記》,看看日本是個小強國還是小弱國。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的日本劍術需要不止一把刀;二是武士刀不經砍,易卷刃

古代日本武士一般都身佩兩刀,即一大一小兩柄日本刀。以二刀戰鬥。為日本宮本武藏開創。名曰二天一流。 而如果有三把,最短的刀基本就是切腹用的。

另外古代的武士刀很不經砍。 日本歷史上有一位劍術高手足利義輝,他在居所受到松永久秀襲擊的時候,足利義輝將自己收藏的寶刀都插在走廊,與來襲的敵軍決戰,砍鈍一把就換另一把,據傳義輝一人在室內與叛軍相持達三小時,無人可以近身。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足利義輝)。

根據這些寶刀「砍鈍一把就換另一把」,可見這些寶刀很不經砍,容易鈍。 那麼原因是什麼呢? 這個跟刀刃的結構有關:

古代日本為了追求武士刀的絕對鋒利,往往鑄造「平造」結構的刀刃。平造刃的優點為銳利異常,同時可對於軟質韌脆性或具有滯黏性的材質進行斬透等物理性能。該刃之缺點則為較不耐用,斬到硬物較易出現崩口。

而與平造相對的是「文蛤」刀刃。文蛤刃的優點為耐用,原因在於文蛤刃具有較大的刀頃角及較大的刀刃角。但該刃設計同時也有缺點,即為無法研磨出異常銳利如「平造」的刃口。「文蛤」刀刃在日本古代用的很少。是在近代日本侵略擴張戰爭的時候為了刀具耐用,才大量使用「文蛤」的。

下圖是「平造」和「文蛤」刀刃的圖解

更多關於「平造」和「文蛤」的信息在這個鏈接里:轉帖,文蛤刃與平造刃


刀,長短備之,攻守兼備。

任何有經驗的戰士,都會為戰局做兩手準備。

原來是長短刀劍,現在是長短槍械。

順便,隨便一款射擊遊戲,都可以通過按鍵1和2來換不一樣的武器。

武器本身就有不同的用途和用法,帶多帶少,跟善與惡無關。

我覺得別那麼拐,跑太遠了沒什麼意思。

奉上一句:

槍械無罪,有罪的是扣動扳機的人。———卡拉尼什科夫。

同理,武士刀本身是無罪的,有罪的是使用武士刀的人。

祝一切順利。


現代戰爭也帶兩把槍啊。長槍和手槍,危急時刻長槍來不及換彈夾,就按2切換手槍,實戰效果很好,武士刀也同理。跟別說手持雙刀了,一般情況下也不會用雙槍吧。


歐洲的騎士步戰時一般是一把長柄+一個佩劍,再加個匕首。人家也不嫌多啊……

功能不同,長柄是主戰兵器,劍是後備。抓推絆摔抱的時候一把匕首比什麼都好使。

很多人武打戲看多了覺得打仗就是雙方站開距離,擺起架勢,然後拿起兵器往對方兵器上招呼,叮叮噹噹不亦樂乎,現實當然要比這個殘酷的多……

這應該是江戶時代描述日本戰國的木版畫,看看有多少腰上掛刀的武士在用長槍懟來懟去……

現代那些體育化之後的劍術項目,出於對觀賞性,競技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很多並不推崇推搡,摔絆這種行為,更不會出現雙方拿著長柄武器互毆的壯觀場面,這也造成了一種「有一把長劍就足夠了」的錯覺。


題主你以為是什麼?禮儀?某種精神象徵?禮儀和精神象徵往往也都是從實用性演變來的。你看看那麼狹長的刀,還主要用於劈砍...可以想像那玩意戰損率應該挺高。

至於那些開口閉口武士道的答者,別煞筆了,武士道也就是日本上層貴族忽悠下層貴族的工具而已。

說起來,這種社會規範性的玩意,縱觀西方的騎士精神,到中國的所謂士人的概念。只有武士道講究不加質疑的服從和死忠,也就是說,你不需要有腦子獨立思考。所謂武士道精神,說穿了就是忠心的狗。

所以你看日本的武士,頭頂巨大的裝飾,帶上各種武器,在戰場上勇猛的沖啊沖啊,沖不贏就去死。

你看像不像一頭抓狂的野豬?日本人有個褒義形容詞,豬突勇進。挺形象。


關於日本刀的問題,我記得國家地理專門出過紀錄片,日本刀可以說是世界上鍛造工藝最好的刀。我看過一些日本武士電影,玩過不少日本戰國遊戲。很少見到有武士帶兩把以上的刀。而且日本室町,安土桃山名刀輩出,沒聽說過哪把刀刀刃脆弱,不能保存千年的。

日本武士刀的發展也是隨著時代變化的。明治維新後期,軍國主義盛行,不斷殖民,侵略外國。導致了日本需要鑄造大量的軍刀,這種軍刀是在鍊鋼爐中量產的。跟戰國時期的武士刀根本沒法比,這種武士刀一般只作為軍人的象徵,很少派上用場。

想必玩過信長之野望,太閣系列的知友應該能熟記各種名作的名字吧。備前長船兼光,鬼丸國綱,村正,村雨,數珠丸,正宗,大典太,童子切等等。都是一流刀匠所打造出來了傳世之作。這些名刀一般人是玩不到的,只有各國大名,甚至天皇才能持有。可見這些刀極具收藏價值,工藝無與倫比。

至於說拿兩把名刀來硬碰硬,這種事情誰都說不準。而且各種鑄造流派所用的工藝也有諸多不同,可能會導致有些刀韌性好,有些刀硬度高。

以上所說都是太刀,長2-3尺,多用來劈砍。而脅差多用來剖腹,或者近距離暗殺。


推薦閱讀:

日本為什麼一定要侵略中國?又為何註定失敗?
日本留學流程和要求?
面對一個新概念,為什麼日本逐漸傾向於使用外來語,而不是通過和制漢語創造新詞的方法來描述它?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恨日本嗎,或者是應該抱著怎樣一種態度對待日本?
日本人的姓氏是不是就是他的祖籍?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武士道 | 日本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