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會消亡嗎?

(接原提問)社會發展,健康與生育技術演化,婚姻制度的生理基礎似乎越來越薄弱。然而,在經濟領域,婚姻制度仍是進行財富集中(有時也分配)的制度。未來人類多大程度會保留婚姻制度?


很有趣的問題。題主沒有限定時間,太長遠的未來難言說,可以看看近幾十年的趨勢。先簡短概括結論:晚婚同居關係增加大學及大學教育以下兩個群體婚姻模式分流。所謂分流,又可以用以下幾點概括:接受過大學教育群體結婚率更高,且婚姻更穩定

上面兩張圖,第一張是33-44歲人口已婚比例,第二張是33-44歲人口離婚率。藍線是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紅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沒有學士學位,綠線是學士學位或以上。首先,紅線和綠線走勢基本相同:結婚率一路下挫,從85%跌倒50%以下;離婚率一路上升,從5%升到接近15%。綠線則截然不同:結婚率在70%處就已趨近穩定不再下跌,離婚率在7%左右。下面這張圖描繪了整個社會中女性整體的婚姻和生育狀態。在持有學士學位或以上的群體中,單親媽媽要少得多,同時,未婚同居撫養孩子的比例也要低得多

婚姻需要愛情,但現實的因素也很重要。可以解釋這一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男女相對收入比,二是孩子。第一點原因是發達國家,男女收入在中低技能行業上更平等(原因請見知乎專欄),此時讓其中一方全部或部分退出勞動力市場損失會更大。放棄分工,選擇同居相對來說效益更高一些。第二點,退出婚姻不易,故締結婚姻可以為未來對子女的投資提供保障。在質量—數量權衡上,收入較高群體更偏重質量,在一個孩子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高收入群體投資教育的收益率更高。投入教育的不同要素之間會互補:花同樣時間,用更科學方法和更先進工具,孩子收益會更大。因此,高收入家庭更有動力用這個承諾保障教育。

以上描述的很多統計模式在許多發達國家普遍存在。伴隨經濟發展,相似的因素對婚姻和家庭的影響在部分大城市已初見端倪。兩個問題:一是如果出現類似現象,同居比率上升伴隨的一系列現象會向社會提出很多問題。二是如果分流真的發生,兩類家庭組成模式和教育投入方面的區別可能加劇不平等。最後,沒有可靠實證證據支持近期內「婚姻即將消亡」的結論。

參考文獻:Lundberg, Shelly, Robert A. Pollak, and Jenna Stearns. "Family inequality: Diverging patterns in marriage, cohabitation, and childbearing."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0.2 (2016): 79-101.


我先聲明,答案不是我寫的,只是我在好幾個公眾號都看到的,不知原作者是誰,但深深的向他致敬,說得太深刻又通俗易懂了。

http://mp.weixin.qq.com/s/jylB12knB5XJcqG2CDJcwQ


最近在奇葩大會上,李銀河拋出了一個全新的論點:婚姻終將消亡,首先看一組數據: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法國不結婚的比例是30%

*2015年8月,16歲以上美國人中,單身比例是50.2%

*2016年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超2億

這些數據說明什麼了?

——人們越來越不願意結婚了。

為什麼?

第一,婚姻制度和人性有一種內在緊張關係。不論是澳大利亞、還是英國等做的調查中,數據顯示出軌率在40%。從倫理道德上講,出軌是違反婚姻道德的,出軌也是導致很多離婚案件的主要原因。

2000年,在修改婚姻法時法學界有一種意見是,應該立法控制婚外戀,然後社會學界都不同意,如果40%都訴諸司法途徑解決,中國得需要多大的警力才能支持?這個比例已經到了法不責眾的地步,在法律上控制婚外戀根本不可行。

如此高的出軌率說明婚姻制度跟人性有一種緊張關係。

第二,人類的預期壽命延長了。讓ta跟一個人在一起生活七、八十年,婚姻本身就慢慢的變成一種約束。

北京海淀法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1980年,因「性格不合」要求離婚的中老年人為0%

*2001年增長到13.7%

*2003年增至37%

*2014年,退休老年人離婚訴訟案件佔到全部案件的近45%。

能白頭偕老的couple實在鳳毛菱角,這隻能是一個美好的祝願。

第三,男女平等。在過去,結婚是女人唯一的經濟來源,現在,女性擁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經濟獨立之後就多了選擇,可以不再單純依靠男性來獲取活下去的物質支撐,因此在婚姻上,女性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婚姻不再是必要選擇。

過去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是賢妻良母、對婚姻角色的分工也是男主外、女主內,然而這種社會形態正在改變,女性越來越多的佔據社會資源,產生社會價值。

女性既可以主內操持家庭、也可以主外領軍統帥,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組織、女性CEO、政界領導人的出現正在悄然改變傳統性別分工,讓她們擁有比普通男性更大範圍的選擇權。

「大丈夫只患功名,何患無妻」的傳統早不適應現在社會了,當今更合適的說法應該是「好女人何患無夫」。

第四,離婚成本太高,精神上太受折磨。法國曾經發生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政府為同性戀專門量身定做了一個條款叫做「合約婚姻」,內容是:兩個人裡面只要有一個人不願意維持,婚姻關係就解體。

結果,「合約婚姻」出現之後,異性戀的註冊比例遠遠超過同性戀,這就是說人們普遍有一個願望就是離婚成本需要降低。

這一點在中國表現的尤為明顯,尤其當婚姻與房產、財產、孩子撫養權、教育權緊密結合在一起之後,離婚成本顯得越發離譜。

以上海普通中產家庭為例,一套房產500萬,按照《婚姻法》的規定,離婚後,房產雙方平分,如果當初在購置房產時,一方沒有付出太多經濟成本,離婚將會給另一方帶來巨大的財產損失。

因此即便夫妻之前已經沒有感情,兩人各自過活,貌合神離,為了財產,為了孩子,也會維持著表面的婚姻關係。

過高的離婚成本讓那些想要邁入婚姻殿堂的人更加慎重地考慮婚姻的意義。

第五,「性」的目的改變了。人類的性活動在古代唯一正當的理由就是生孩子、傳宗接代。然而在當今很多人的觀念里,「性」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中國在「性」的問題上正處於大變遷的時代,如果ta成長環境比較精緻的話,ta會追求更精緻的性,要是再有人拿傳宗接代為幌子要求發生性關係,估計會被唾沫星子淹死。

對於不生孩子的人來說,婚姻就沒有存在的絕對必要了。《非誠勿擾》舞台上曾經發生過一個有趣的案例:

某一位女嘉賓是丁克,她的戀愛宣言就是「結婚可以有,孩子絕不要」,有一期來了位條件優異的男嘉賓,雙方都看對了眼,在最後選擇的緊要關頭,主持人提醒了一句,「這姑娘是丁克,而且是鐵丁,如果你能接受就可以牽手」,這一句提醒瞬間打亂了男嘉賓的思路,本來他已站在女嘉賓身旁,但猶豫再三,還是選擇放棄。女嘉賓沒有牽手成功,回到台上卻非常感謝孟非的提醒,在她看來,婚姻和孩子沒有關係。

在男性還堅持婚姻需要孩子時,女性已經從這個看似必要的環節中解脫出來,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衝突造成了組建婚姻的矛盾更加凸顯。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案例:

姑娘結婚前就做了節育手術,與丈夫也商量好婚後不要孩子,然而婚後幾年,雙方家長催生,最後姑娘同意生孩子,前提是她只承擔10月懷胎和一招分娩,孩子的哺乳、看護全由丈夫、婆婆負責,生產完姑娘做起了甩手掌柜,恢復身材,重返職場。偶爾被家裡人吐槽不照顧孩子時,姑娘理直氣壯的反駁:當初是你們要孩子的,我們也有諾在先,照顧孩子主要由你們負責,我不會為了給你生一個逗著玩的孩子毀掉自己的生活。

兩個案例中的女性在婚姻上都擁有主動權,當性的目的由動物的生理需求轉變成精神上的愉悅需求後,是不是選擇婚姻或者選擇何種模式的婚姻狀態,都有了更大的自由。

我們不是說婚姻一定會消亡,如果有一天婚姻降低成小概率事件,人類也會出現其他的家庭模式,比如面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像收養關係,多邊戀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多邊戀不是說將會有無數個西門慶的出現,它跟一夫多妻制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夫多妻制是不平等婚姻關係,女性處於附屬地位,更多的被當做「物」來看待,而多邊戀中的多邊,不論3邊還是5邊(至於能有幾邊,得看個人魅力了)全是平等關係。

未來的婚姻關係是擺脫了繁殖、基因傳遞、財產等功能束縛後,自然產生的狀態。

說白了,也是社會形態的一種轉變,是從匱乏到豐足的轉變。在社會形態轉變的背後,其實就是女性力量的崛起,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了如今急速更新的社會關係形態。

http://weixin.qq.com/r/b0QCGjTEkmntrXB59xF9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

婚姻是個很複雜的東西,不要僅僅著眼於「生育」和「財產」這兩個方面。婚姻是為了保障什麼?其實什麼都不能保障。

依我看,婚姻的「形式」這個時代可以有不小變化,但制度本身不太可能短期就沒了。

傳統的婚姻形式,往往男主外女主內,隨著女性受教育率和就業率的上升,「男主外女主內」的婚姻模式會逐漸不那麼普遍,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對男性的經濟依賴程度很低。

再者,說幾句下一代人的好話,我感覺90、00後這代人往往對傳宗接代重男輕女的執念不再像70、60後那麼深。新一代人做了父母后,很大部分不會像今天的父母催婚逼婚要麼就是催二胎,對子女婚姻生育的干涉程度也會越來越小。我相信再過幾十年,對於同性戀、丁克、不婚主義人群會越來越友好,大家對於「婚姻」能有觀念上的重新認知。

但對於婚姻制度,短期不可能瓦解。不領結婚證,因地域差異多多少少對孩子的出生、上戶口、上學、高考等等關鍵事件有很大影響。

有的答主舉美國例子,可是美國又不用給孩子上戶口啊!中國有的地方孩子不上戶口,上學是一堆麻煩啊,有幾個學校敢收這種來歷不明的黑戶孩子?要上戶口,沒有結婚證出生證根本沒法搞的好嗎?

要瓦解婚姻制度,我覺得找弄死戶口制度才有戲。

當然,如果你選擇不生孩子,那其實領證不領證沒有太大區別。


我來說點政治不正確的話。

鄙人粗陋,沒讀過什麼書,無法引用各種社會學書籍來論述婚姻制度的利弊,就單純發表一家之言吧?

粗略掃描以下各位答主的回答,無非是現代人對於生養後代的執念越來越輕,對感情的忠貞度也不斷下降,對不婚丁克同性戀的包容度越來越高,所以婚姻制度很有可能會消亡。

其實各位設想的只是基於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關係會解體,但是有沒有想過會有那麼的一天一夫多妻制或者一妻多夫制的婚姻會合法,一個自然人可以同時和多個人結為夫妻呢?

甚至法律上的婚姻關係不僅限於兩個異性之間,還有同性之間,不僅僅是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甚至同性戀也可以擁有兩個以上的合法伴侶,甚至雙性戀可以同時擁有妻子/丈夫和男性伴侶/女性伴侶。

如果婚姻是為了保障財產分配和戶口和設立的糟粕制度,那麼是不是也不排除可能性有那麼一天婚姻制度會保障更多人的利益?

真心覺得知乎上鼓吹的支持LGBT支持不婚不育特別沒意思。

多偶制遠比以上那些非主流關係正當合理的多。

至少能保證人類種族的繁衍行為,假設有兩個國家,一個國家一夫多妻制是主流,而另一個國家同性戀不婚不育是主流,你們說隨著歷史的車輪翻滾下去,哪個國家能最終實現繁榮昌盛?

————————————

知乎上的女權主義者不斷鼓吹,正是因為事業女性在社會拼搏廝殺,跟男性爭奪生存資源,使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從而保障了家庭婦女更受到丈夫的尊重。

那麼是否同理可證,正是發生在異性戀男女之間的繁殖行為保障了種族的生生不息,從而使同性戀不婚不育人群的地位得到提高。

再說了,任意一個國家的養老金制度都是年輕人養老人,年輕人口越來越少就意味著養活一個國家的人手也越來越少。

那就是異性戀的繁殖行為保障了同性戀和不婚不育人群的老年生活。

由此可證,帶有繁殖的性行為一定會得到法律的支持和鼓勵,往前發展,更有可能看到的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崩盤,婚姻制度重新恢復一夫多妻的形式。

基於人類社會的長遠考慮,法律制度絕對會保障帶有繁殖行為的性關係,絕對會保障樂於繁殖的人的利益。

婚姻制度會消亡嗎?不會!


在可預見的年代裡應該還不會消亡,只不過會只剩下法律和財產保障的功能


會消亡,而且已經在消亡的道路上了。且不說高離婚率的西方,不說婚姻名存實亡的北歐,就看看近兩年的中國。

新聞二則:重慶夫妻離婚率超百分之四十,僅2016年情人節有1098人離婚

重慶去年120220對夫妻離婚 第三者介入成主因
-新聞頻道

過完春節再不能忍 情人節當天1098名重慶人離婚

理論方面,可以參考的資料很多。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分析和預言就不乏準確之處。他指出:

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它決不是個人性愛的結果,它仍然是權衡利害的婚姻。只有婦女對男子經濟依賴的消失,才會允許兩性關係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愛情基礎之上。

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以使婦女經濟上不再依賴於男子;婦女解放的第二個先決條件是必須「依靠現代大工業」,只有在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裡,才可以想像婦女能夠真正得到解放;第三個先決條件是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即把私人的家務勞動溶化在公共的事業中。因為在前階級社會,家務勞動有一種公共的性質,而一夫一妻制家庭產生後,「家務的料理…不再涉及社會了。它變成了一種私人的事務;妻子成為主要的家庭女僕,被排斥在社會生產之外。」最終,婦女解放的根本條件是消滅私有制,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如果承認家庭已經依次經過四種形式而現在正處在第五種形式中這一事實,那就要產生一個問題:這一形式在將來會不會永久存在?可能的答案只有一個:它正如過去的情形一樣,一定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它是社會制度的產物,它將反映社會制度的發展狀況。既然一夫一妻制家庭從文明時代開始以來,已經改進了,而在現代特別顯著,那末至少可以推測,它能夠更進一步的改進,直至達到兩性的平等為止。如果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遙遠的將來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那就不能事先預言,它的後繼者將具有什麼性質了。」(書中恩格斯引用的學者摩爾根的話)

下面這篇總結得不錯,我再總結之總結:

女性經濟完全獨立婚姻消亡

婚姻是男女在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生產中利益互補的產物 婚姻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剩餘產品的出現、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的。婚姻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婚姻最原始的初衷是男人實現生育願望、女人找到吃飯的保障。這是婚姻社會屬性的基礎,體現了公平原則。男女平等只是法律上的平等,在社會分工上永遠不會平等,除非有一天男人學會生孩子。現代女性逐漸走上社會與男人爭一片天無疑是社會的進步,但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徵,終究不會與男人平分秋色。女性獨立是社會的進步這毫無疑問,但獨立是相對的,男女在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總體上的絕對的平均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女性經濟徹底獨立了,婚姻中男女合作的平衡條件就破壞了,現在的婚姻制度也就逐漸瓦解。

婚姻制度從原始社會的群婚制、對偶婚制,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再到近代的以嫖娼賣淫為補充的一夫一妻制,都是由男女在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

剩餘產品的出現,體能上佔優勢創造了比女性更多財富的男性,需要同某個女性保持固定的性關係,以明確後代,獲得清晰的繼承權;女性因為體能的劣勢,需要男性的物質幫助,於是男女合作形成——婚姻產生。女性在物質上完全依賴男性的時代,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經濟具備一定地位時,婚姻制度是以嫖娼賣淫為補充的一夫一妻制。經過未來漫長的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時代,女性在經濟上完全不依賴男性,女性在性的獨立掌控能力就增強,兩性關係較男權社會開放,一夫一妻制將被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所替代。

現在在全世界範圍內,包括英美歐發達國家,依然是男性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女性在經濟上屬輔助力量,婚姻制度以一夫一妻製為主。體力勞動的農業時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社會財富基本由男性創造,因此男性成了社會的主宰。男性絕對控制著女性,這是一夫多妻制的社會根源。歷史發展到近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科技的進步縮小了男女體能上的差異,女性走上社會從事自己的工作,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地位,為一夫一妻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未來漫長的發展,到了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則將使男性的物質生產優勢再度模糊,經濟上完全獨立的女性將不再把婚姻作為自己的唯一歸屬。兩情相悅不是婚姻的理由,她們會為了愛而選擇與男性同居,也會為失去愛果斷離開男性而重新選擇愛。所以,女性使婚姻走向鬆散。鬆散的婚姻關係極易模糊了男性的後代,可能導致共產主義社會的母系回輪;掌握著人自身生產主要決定權的女性在社會地位上也許會再度高於男性。

婚姻制度和其他的社會制度一樣,不是從來就有的。婚姻家庭制度和經濟制度是本原的制度,其他制度都是家庭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派生制度。

婚姻家庭制度是男女在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上利益互補的產物,產生於私有制出現後,消亡於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時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存在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男女在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上存在差異,存在交換;社會財富有剩餘但沒有發展到極大豐富的時代,主流人群的男性在物質生產能力上強於女性,男子有要求明確後代的願望而女性在物質上不能自我滿足。兩種社會形態不具備婚姻的條件:一是沒有剩餘財富,社會產品必須平均分配的原始時代;二是社會財富極大豐富到男女在物質上不存在差異,不需要「交換」資源的共產時代。

屢次的工業革命使得生產高度發展,社會生產逐漸從體力勞動轉移到腦力勞動。出現了男女平等就業的機會,進而爆發了轟轟列列的女權運動。其實在這之前並不是所有女士都覺得「一夫多妻制」是對自己的壓迫,相反她們獲得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保障。男人和女人在工作上的平等機會最終導致了「一夫一妻制」正式成為了社會的主流。

但是要認清的是,婚姻制度畢竟是社會生產和社會制度的產物,其目的是為了生產資料的分配,其本質是反人性的。現在社會離婚率的提高,和單身家庭的增加也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結果——男女雙方都可以單獨憑藉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和孩子,而無須另一方的幫助。於是人們表現得更加自由,個性的發展不必再受生存競爭的壓迫。

再往後就涉及到了「共產共妻」的問題了。其實「共產共妻」的提法最初是資產階級的論調,因為在當時的人看來女人和其他的生產工具一樣,既然其他的生產資料都可以共產,那麼女人這種特殊的生產工具也就可以共妻了。可惜他們說對了結果而沒有說對原因。

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物質資料極大豐富,階級、國家和私有制都自然消亡。長期以來與私有制相伴的婚姻制度也就自然不復存在了。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將告別人與自然的矛盾,而轉變為自身發展的矛盾。也就是說每個人只要想如何滿足自己的各種發展需要就可以了。一直羈絆著婚姻的生育問題將轉化為社會為題,而不再是個人問題。極大豐富的物質資料保證了社會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則,所有的孩子、老人都由社會共同撫養,這樣男人和女人之間完全可以通過平等的互相的吸引而結合,這種結合是自由和隨意的。最終從形式上實現了所謂的「共產共妻」(應該是共產共偶)。現在,世界上生產力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成年人的單身率是51%,假如這個數據變成61%、71%、81%、91%,婚姻是不是就從主流上消亡了呢?

婚姻制度並非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

目前世界上發達的國家美國,男女經濟從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末趨向於基本平等,兩性關係的平等體現在「兩性都寬鬆」上而不是「兩性都嚴格」上。可見,剝離了經濟因素,男女兩性在人性上都是多偶性的而不是一偶性。男性的多偶不影響婚姻的本質,女性的多偶會摧毀婚姻的初衷——男子明確後代的需要。兩性的經濟平等決定兩性性的平等,兩性性的平等使女性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性多元化權利,女性的性多元摧毀婚姻的初衷,婚姻制度走向衰竭。

在一個社會財富極大豐富,老人、孩子都由社會撫養的時代,福利制度是社會化的,可以不以家庭為單位。要實現男女真正平等,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現在在全世界範圍,最上層的領導者,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從質上決定了現在社會男女經濟不平等的主流地位不動搖;占人口數量最多的體力勞動者多為男性,從量上決定了現在社會男女經濟不平等的主流地位不動搖。只有完成了工業化,財富積累到基本滿足「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程度,主流勞動者從以體力勞動為主轉化為以智力勞動為主,男女經濟才可能平等,婚姻才可能真正從主流社會退出。

當今世界,我們看到,那些生產力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男性是物質生產的主體,婚姻制度相當穩定,一夫一妻製為主流,在男性經濟占絕對優勢的阿拉伯國家還存在著一夫多妻制度。在進入後工業時代的發達的北歐國家,男女經濟相當平等,那裡的許多國家婚姻制度形同虛設,單親媽媽非常普遍,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是想走就走想離就離,有的女性做了媽媽,男人在家做奶爸,女性出去搞男朋友,男人對此視而不見。

(或許上述最大的爭議之處,在於部分運用了當下最不時髦的馬列主義。因為有用,所以敢用。若因錯誤運動歷史和個人好惡而全盤否定,那是矯枉過正,圖樣圖森破。)


這個世界的殘酷和冰冷是爾等精緻利己的小資產階級無法想像的。小清新們嫌生孩子佔用時間降低生活水準毀容降顏,嫌婚姻強制捆綁妨礙約炮愛情墳墓,唾棄直男癌,瞧不起家庭婦女。猜猜過二十年後誰家的娃成群結隊活蹦亂跳?顯然不是整天跟你們在網上掐架的直男癌家庭婦女。他們都願意跟你們好好說話,還把娃生下來養大打工交社保好發你們的養老金,然後被你們詛咒和鄙視。全體強制直男癌,女人全是家庭婦女的人們默念安拉胡阿克巴,微笑著表示,這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終究是我們的,誰叫你們都絕後了。

那麼問題來了,不想要婚姻制度的人,能不能堅持到婚姻制度消失再死呢?

所以小清新們,為了保證你們種群的延續,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搞出一套從人造子宮到社會化集體養育(對,就是塞伯坦星上變形金剛搞的那一套)的技術和制度出來。要革命就要犧牲,連生養孩子的時間精力都捨不得犧牲,那麼犧牲點時間和金錢推動一下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革總該可以吧?如果連這個都奉獻不了,我只能祝你們安拉胡阿克巴了。


人口經濟政治學認為,從下述三個方面可以說明婚姻制度是人類社會排名第一的醜陋制度:

1、傳統婚姻制度是把女人當做奴隸的制度,現代婚姻制度是荒謬+黑暗的制度;

2、婚姻制度是集權專制的源起和基礎;

3、婚姻制度從始至今充滿了血腥。。

婚姻制度至少有十四宗罪:

家暴、強姦、賣淫業、人口膨脹、集權專制、性壓抑、妨礙優生、拐賣婦女兒童、情殺殉情、利用婚姻制度謀財害命、離婚大戰、流浪兒童(遺棄嬰兒)虐待遺棄老人、具有地域特色的或者發生在過去的有關罪孽 (裹小腳、施割禮、棄殺女嬰、婆媳大戰)、增加社會成本

所以說父系婚姻社會是地獄,而沒有婚姻的母系社會是天堂。

必須用最快的速度廢除婚姻制度重返母系社會、建設新母系社會。

希望《人口經濟政治學》http://dssctx.blog.tianya.cn/ 有助於大家看清廬山真面目


評論一個制度會不會消亡,我們可以看支持這個制度的人是哪些,反對這個制度的人是哪些 。

前者消亡則制度消亡,前者長存則制度長存。


別人我不曉得,反正在我這裡已經消亡了


不會消亡 但是佔比會減少;

我們會接受:

獨身不婚

結婚生子

結婚丁克

同性婚姻......

各種形態,不被外界(社會 文化 家庭)周圍的一切所影響

希望現在這種:大學不給戀愛,畢業立馬催婚,行走在相親,分分鐘嫁了生娃

趕快消失


當公有制在全球各個地方開花結果,就是私有制婚姻的入棺的時候


不會

如果婚姻制度消亡的話,極端來看, 受益者只有最有錢最有能力的男人和最美最年輕的女人,因為最多的異性被他們吸引;同時撫養下一代的義務就被減弱了。

所以感覺婚姻制度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啊


可能要等到實現了共產主義


社會學家李銀河的觀點。最近她在參加國內某論壇時表示:「從愛的形式上看,未來的愛情將會在更大程度上掙脫婚姻制度的束縛,婚姻制度有可能走向消亡。」

李銀河當然只是提出了一種可能。不過當下,越來越多屆於婚齡的都市男女遲遲沒有跨入婚姻這道門檻,而這中間又以「白領」居多,似乎某種程度印證了李銀河的觀點。

世界範圍內選擇婚姻的群體,將來是否真的變成少數派,這還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不妨看看目前一些其他國家的「不婚族」狀況:

在南美的阿根廷,結婚生子可是大多數女性的選擇,尤其是在女多男少、競爭激烈的情況下。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前駐南美記者王覺眠:阿根廷是一個天主教國家,對待婚姻很慎重。一男一女交往時間久了,雙方的父母很自然地催促他們進入婚姻的殿堂,之後就是生兒育女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可以說南美是一片很傳統的土地,這裡的價值觀也很傳統。在中國流行的「剩女」這個詞,在阿根廷人的語言當中也有相對應的說法,更不要說雜誌、電視、報紙鋪天蓋地的《如何擺脫單身》《吸引男人目光的10個小竅門》這樣的文章。因為在阿根廷,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多男少,所以你要是在阿根廷跟哪個姑娘說不結婚的種種好處,可能姑娘直接就不高興了。但是在阿根廷的知識界的確有不婚主義者,他們將全部的精力奉獻給自己的事業,他們有的終身未婚,有的在晚年才步入婚姻,比如說阿根廷的文豪博爾赫斯,就是在68歲的時候才開始第一段婚姻。另外還不得不提到阿根廷的另外一群人,雖然數量不多,但他們也是不婚主義者,他們是一些自由職業者或者高級白領,也是夜店的常客。他們更多的受到及時行樂的想法感召,將婚姻視為一個牢籠。所以他們寧可天天跳舞,向路上的姑娘獻殷勤,就是不願意找一個女人來束縛自己。

不結婚,並不意味沒有幸福的二人世界,甚至通過技術手段擁有下一代也不是問題。

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在澳大利亞,成年人當中選擇不結婚的人數比例非常大。根據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最新的公布的數字,44%的澳大利亞的成年男子和42%的成年女子至今為止從來沒有結過婚。根據墨爾本大學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畢業走出校園15年之後,只有36%的女性結過婚。澳大利亞人對兩人相愛是否要結婚的觀點非常寬容,從法律方面來看,澳大利亞也是承認同居事實婚姻的國度,只要伴侶雙方同居一年以上,或者是短於一年。但是在經過一個月的冷靜期之後,去領取同居證明書。在這兩種情況下,他們所享受的各種待遇和領取結婚證書的配偶是完全一樣的。處在同居關係事實婚姻下的配偶雙方和結婚配偶一樣,領取相關的社會福利。非本國人士也可以以同居關係申請澳大利亞的相關配偶簽證。澳大利亞的很多政要也並不在意公開自己的同居身份,比如說澳大利亞前財務部長也是澳大利亞的一位華人女性,黃英賢女士,她和她的同性配偶就一直保持著同居的關係,並且在2011年的時候,她的配偶通過捐贈的精子,生下了她們第一個孩子。另一位澳大利亞的重量級政治人物,前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女士,年齡已經超過50多歲,而她和她的髮型師男友馬西森一直處於同居的關係,這位前第一先生在生活當中對這位前總理關懷備至,特別是由於他是一位髮型師,因此很多總理的形象工程都是由他來幫助完成。

在德國,離婚涉及諸多法律規定,是件麻煩事兒。包括德國現任總統高克在內的政要名流也有選擇不婚的。

德國觀察員薛成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以及經濟上的獨立,婚姻不再是兩個人走在一起的必然結果。那麼在德國,由於以上原因,特別是離婚過於煩瑣,牽涉到諸多義務以及法律上的問題,德國夫妻要離婚通常首先要分居三年,之後還涉及到財產分割以及贍養義務等等,所以很多人選擇非婚同居的方式,與自己的愛人在一起生活。那麼德語里就有專門的詞語,直譯就是生活伴侶的意思,等於是事實上的婚姻,卻省去了很多一紙婚姻可能帶來的麻煩。而且德國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非婚生育與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權利、待遇以及各種福利。因此,非婚同居一度是很多德國人的首選,例如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與伴侶非婚同居了多年,後來因為當上了總理,出於輿論上的壓力以及現實特別是外交上的考慮,才不得不正式結婚。否則其他國家的政府首腦帶著家眷來,總不能讓自己的男朋友或者是女朋友去作陪吧。可以說,在男女問題上,德國社會還是比較寬容。但是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不可取代的。而婚姻則是一個家庭穩定的基礎,因為它不光是愛情的最終歸宿,同時也意味著承諾和義務。

當年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時,恩格斯曾有一個論斷,婚姻制度將會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甚至有一天會消亡。記得當時很震撼也很困惑,一方面震撼於這個論斷超出了自己的想像,一方面是困惑婚姻制度的消亡莫非就是謠傳中的共妻嗎?多年以後,再來回顧這個論斷,既沒有了震撼,也沒有了困惑,反而是深深地認可。

  之所以認可這個論斷,是因為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間的婚姻變遷,以及了解到國外的一些婚姻家庭生活模式,特別是法國,才會對這個論斷有感受、認識和理解。現在離婚的人越來越多,離婚率恐怕還沒有到達頂點,關鍵是結婚容易離婚比較費勁,費勁之處主要在於財產糾紛,儘管中國的《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婚前個人財產和婚後共同財產之間做出了清晰的界定,但是在離婚的時候具體處理起來依然比較麻煩。原因大概緣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人的傳統難以接受在婚後約定個人財產,婚後兩人過日子,兩個人之間的財產邊界不再清晰,結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離婚的時候難以達成一致;另外一方面是在男女雙方從博弈的角度來看,由於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導致對家庭財務狀況的知情權和話語權也不平等,等到離婚的時候,這筆帳難以算清楚。

  以前離婚的時候,往往男方比較大度,凈身出戶,畢竟老婆孩子是弱勢,自己凈身出戶可以重頭再來,這也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也與傳統相符合。今天這個形勢好像有了較大的變化,自己接觸了很多案例,反倒是男方要求女方凈身出戶,女方在這種情勢之下,要麼為了速求離婚滿足男方的要求,要麼咽不下這口氣走上訴訟的道路,至於結果還很難保證。所以有人說,分手、離婚才能見人品。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有些男人可謂渣男,但是從理性的角度看,促成這個局面的不單單是人品,背後與我們整個時代的變遷有密切的關係。

  在過去男尊女卑的農業社會,生活的環境和人際關係相對簡單固定,縱然女性在這種婚姻制度下有種種的不幸,但是婚姻關係和婚姻制度卻異常的堅固與穩定,難以打破,所以就有女性用來安慰自己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個說法。進入提倡男女平等的工業社會,女性逐漸地全面地走向社會,男尊女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女性對自己的不幸要抗爭要爭取,婚姻關係處於動蕩狀態,離婚率逐漸攀高,但有人據此懷念過去那種老夫老妻一輩子的婚姻模式,只能說是一種田園式的想像。

  離婚率的攀高,不僅僅是女性對不幸的抗爭,更多的是,隨著工業社會的全面到來,人們的生活環境和人際交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處於變動不居之中,自然也就有很多變數,這些變數難以用人品來保障,畢竟人性會有軟弱的時候,只是當這個事情發生的時候,總會有一個人受傷害。與此同時,男女雙方對婚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傳統婚姻所不可比擬的,借用周國平的一段話——性是肉體生活,遵循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遵循現實原則。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婚姻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同一個異性身上把三者統一起來——這段話精闢地概括了現代人對婚姻家庭的新標準高要求,這些無疑增添了婚姻穩定的難度。

  儘管人們對婚姻家庭有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但依然受限於現實,特別是財產狀況,此乃導致當前離婚財產糾紛的難題。由於受限於當前人們財產和收入依然普遍不高的現實,在離婚的時候,對財產的爭奪就是重點和焦點,以至於離婚當中的男方連一個男人應有的大度、責任都置之不顧。隨著經濟的發展、財產狀況的改善和個人獨立性的增強,這種情形有望得到改變。看看法國總統奧朗德的例子,或許能預見婚姻在更遠的將來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奧朗德在競選總統前夕,與共同生活26年並生育四個孩子的女友羅雅爾分手,兩人一直沒有結婚。由此可見,不需要婚姻登記,依然不影響家庭生活的婚姻,是否預示了將來婚姻制度的消亡?在這樣的生活中,男女雙方無需糾纏財產問題,精神生活以及平等的愛與被愛才是主題,即使因一些變化兩人不能在一起,那也是好合好散彼此祝福,而不是仇恨和絕情。

  當然,發達國家的情況離我們還有距離,我們還要受限於現實。以上的論述並不是為當前動蕩不安的婚姻現狀辯護,而是說,對於這種現狀,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應對。對於現實中處於變動不居的男女來說,推遲結婚年齡莫過於是最好的策略,一方面雙方都需要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生活,增強個人的獨立性,另外一方面需要對自己的結婚對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過程。婚後,兩個人的溝通、成長和節奏協調越來越重要,這才是保持婚姻幸福的關鍵,一段婚姻長久與否那只是外在,畢竟人們更看重質量。

  綜上,對我們來說,婚姻制度眼下不會消亡,我們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至於遙遠的將來,假若婚姻制度會消亡,那也跟共妻完全不是一回事。


是不是消亡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先試著做一個推演。

假設現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消亡了,可供選擇的方案無非有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多夫(群)多妻(P)制。

如果是一夫多妻制,那麼好,說明幾百年來的權力運動白瞎,回歸原始的生存法則,屌絲注孤生,富帥爽到死。要是富帥多子多孫,那註定是不斷分家以致家道敗落,不出五代,同其他屌絲一樣消逝在歷史的塵埃里。要是富帥歷來單傳,那更好,資源稟賦不斷集中,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於是乎來了一次又一次大革命,在資源集中在男權社會的前提下,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特么的不就又變成了一夫一妻制?

如果是一妻多夫制,那回歸得更徹底,直接穿越到母系氏族,後代無需爭奪資源所有權,男性毫無勞動積極性,基因的傳承和生存由掠奪開拓式策略轉為穩固經營式策略,人類文明自此停滯不前,鎖死在小小的蔚藍色塵埃里。

那最後就剩下了多夫多妻制了,如果真的是這樣。有一個問題,萬一有孩子,孩子是誰的?多夫多妻多所有孩子是否承擔同等的義務,對其給予同等的權利?如果不是,那爭鬥則無休無止,大家一起同歸於盡。如果是,那麼同樣不出五代,社會關係錯綜複雜,最後只會產生同一個結果,孩子是社會的公共財產,共同平等繼承社會財富。個人的自我奮鬥將不再以繼承為首要目標,而是以自我實現為主體宗旨。

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跟傳說中的物質水平極大豐富,精神文明建設極度發達的狀態一毛一樣?

所以,我個人覺得,哪一天實現共產主義了,哪一天現行的婚姻制度才可能消亡。

但既然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那麼制度也必然是伴隨環境不斷發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到了那一天,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制度,其實都不奇怪。

至於共產主義能否真正實現那就是更宏大的議題了,我個人覺得是沒有,但有個卵用?無論哪種制度,我特么都是單身狗…………


的確,婚姻給那些那些掌握了足夠社會資源又獨立的人帶來的利益太少,反而要背上束縛。

但像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預言那樣,在一種社會制度釋放出它所能承受的最大生產力之前,它是不會滅亡的。婚姻不只是一種制度,更是個人的選擇。只要我們還有想與他共度餘生的人,想要回家多晚有一盞燈等候,就會一直存在

我只是認為未來的婚姻的存續期會變短,大家也能接受結婚不是一輩子的事。

順便說一句,想找一個長得跟我一樣好看,想法和我差不多又想要安定的人挺不容易,所以我大概率早婚不了。


婚姻制度大致兩個作用,一是確保一個男性全心全意地幫助女性渡過孕育期哺乳期,二是確保兒童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里形成人生觀價值觀,成年後情緒穩定善於忍耐便於社會協作。

什麼時候人類可以確保以上兩條就可以取消婚姻制度了。

不過人類社會是在私有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類很容易把其他人類當做物品,沒有婚姻制度的話愚蠢的人類很容易為了他人情感歸屬問題一天到晚大打出手,畢竟人類是隨時隨地發情的生物啊。

歸根結底,一個已經形成的社會規則,突然打破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我的傾向是想取消婚姻制度的人,不結婚不就好了?


現存的婚姻制度會消亡,但我並不願意稱之為消亡因為它只是更新成了別的模式,最終退化為一種普通的社會分工模式。這個退化的起點應該在婚姻和生育分離的時刻。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政治不正確(道德、倫理、觀念、認知),到了現在又正確了?
法律應該禁止向未成年人傳播宗教信仰嗎?
路上見到乞丐要施捨錢嗎?哪些該給哪些可以無視?
如何看待一部分不在乎真相或是否騙捐,堅持應該捐款的人?
為什麼有人厭惡吃狗肉,狗比其他肉用牲畜高貴在哪?

TAG:婚姻 | 家庭 | 倫理 | 婚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