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孩子三歲的時候送去幼兒園的目的是什麼?
現在的我還年輕,我還不懂當家長的心理,我想知道一下,是從什麼時候流行開始上幼兒園的?上幼兒園的目的是什麼?不上幼兒園與上幼兒園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教育是專業。
幼兒教育也是。
固然,從家長角度來說,減輕保育工作量是很重要的事情。
以現狀而論,有些幼兒園大概也只能做到這樣。
但是我想強調一下:幼兒教育是專業。
幼兒段不是我的專長年齡段。
希望這篇回答是拋磚引玉,能讓專業的幼兒教育人員也來談談。一、孩子有同齡社交需求。
我閱讀過的各類早教知識告訴我,孩子們從專註於自己,到有社交需求,是某個年齡段的特徵。
具體的年齡劃分或者實驗依據,我不去查資料也說不上來。等待更專業的人員。我從一個比較奇特的角度來說這個事兒:絕大多數家庭里的「大人」,和孩子並不是「平等」的。同齡人無疑是最適合的對象。
「熊孩子」的成因之一,也許就是缺乏這種經驗。二、孩子需要逐漸獨立。
總有一天,孩子們會長大,組成自己的家庭。
總有一天,我們會不能再看著他,不能在他身邊。所以需要漸漸地,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一點一點,送他離開。
首先是日常生活中短暫的離別:媽媽去另一個屋拿東西,很快就回來。
然後是還算愉快的幼兒園:媽媽晚上來接你,但是這裡也很愉快,很好玩。接下來是逐漸遠離的學校:小學、中學、大學;每天回家、住宿、去另一個城市。並不是說缺失一環就會怎樣。
只是升級的時候不適應的可能會更高而已。我的確可以在幼兒園把她留在家裡,但上學呢?
這就如同找不到工作所以去讀研的人一樣,只是在延後問題而已。三、帶孩子「有意義地玩」,很耗腦子。
這也就是我說的,幼兒教育專業性的體現。
小孩子注意力維持時間不長。所以需要不斷地更換內容。
小孩子更容易被刺激所吸引。所以需要換用多種方式,表情豐富語氣變化多端。小孩子學東西喜歡反覆練習。所以需要耐心,很多很多耐心。小孩子對規則的內化還不夠。所以需要隨時注意孩子是否觸發了某條獎懲規則,及時反饋。小孩子學習的其他動力不強。所以需要誇獎誇獎誇獎,合理得當的誇獎。小孩子思路還沒有形成套路。所以需要處理大量意料之外的突發回應……說真的,我覺得這比我們教中小學的耗腦子多了……各位家長不妨考慮一下:你會唱多少兒童歌曲?會念多少兒歌?
你是否會用歌曲舞蹈或者教孩子身體部位名稱、顏色、形狀、常見動植物、刷牙洗臉疊衣服流程……你會做多少手工?你會怎樣教孩子顏色混合的知識?你會教孩子做樹葉畫、手指畫、蔬菜畫……嗎?你會不會樂器?能不能給孩子的歌曲伴奏?你會模仿幾種不同角色的聲音來念故事?你會加入哪些手勢動作擬聲詞讓故事更生動?到了午睡時間吃飯時間,你會用哪些方法讓孩子停止手頭的遊戲?…………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好這些的。知道不等於能做到。
經過專業訓練的尚且不能每個人都做到。
指望每家都有一個家長能做到????說不定還是同一個家長需要兼顧日常起居照料的情況下????幼兒園老師都要分科目的好嗎……
還記得「隔代教養」嗎?
很多人說爺爺奶奶輩帶孩子容易太過放養。
其實就是這個問題。爺爺奶奶輩的體力腦力,能解決吃飽穿暖已經很不錯了。
哪有那麼多心思研究這些花樣。孩子們自然也就是被放養。專業的事情,請交給專業的人來。
=========
我知道最近的新聞讓人很沒安全感。
我知道幼教的師資嚴峻程度甚至超過我等培訓行業。但是拜託大家,不要因噎廢食。
從數量上來說,有愛心的幼兒教育從業者是有很多的。
從數量上來說,肯花心思鑽研的幼兒教育從業者也是有很多的。我支持大家多花些心思去挑選。
我支持大家多多曝光不合格的傢伙。
但是請給這個專業合理的尊重。
這不是「辭職回家自己帶」就能完全替代的事情。
有越多人以為「是個人就能幹」,就有越少的人願意去做這個行業。
抱怨師資整體偏差的同時,請對剩餘的優秀師資,多一些尊重。
謝謝大家。
(我國目前大多數)幼兒園是一種廉價的教育和託管模式。
(被某高端教育從業者指出我這句話冤枉了那些一年二三十萬的正經兒幼兒園,沒錯,如果你能順利把孩子送進這種園還有子弟園,大概也不會有題目中的疑惑吧,所以個別教育從業者是不是有點兒不接地氣啊?)
我在一個答案里寫,要家長組織義工團體,柔性的來監督幼兒園。馬上就有家長來懟:雙職工總請假會被開除。
就是這樣,雖然很多人把事業美化成人生意義的一部分,但是實際上,對於大多數人,工作就是打工就是賺錢糊口。
所以沒有人照看小孩,怎麼辦?
不提三原色,回頭看看那些富貴之家,願意花大價錢養著高知識高學歷的全職媽媽。那些真正高級的幼兒園,也尤其歡迎這種高學歷全職(自由職業)媽媽,因為他們要求家長在整個幼兒教育過程中必須有高質量的參與和陪伴。
現在很多所謂的「國際幼兒園」打著各種旗號撈票,神馬興趣班層出不窮。但是本質上還是東施效顰,請一些不知道哪裡來的英文外教、糕點師傅、跆拳道老師等等,滿足中產階級無限靠近貴族生活的心理。
不要以為我在黑幼教體系!羊毛都被資本家擼了!你以為你繳的學費進了幼師口袋?現在幼教的低廉待遇進一步惡化了幼兒教育的情況!
而且,如果政策變相強迫大家去幼兒園,又不提供足夠的質優價廉的公立幼兒園,這背後的利益鏈條你們自己想吧。
當然,有人提到,幼兒園訓練社交。在少子化的今天,小朋友想找玩伴並不容易。但是,一個社交場所,為什麼一定要小朋友天天一起吃飯一起午休呢?
集體生活這種說辭是很曖昧的,大多數人成年之後,其實是和自己的伴侶以及家人共度一生,並不一直活在集體中。如何處理和一個人的吃喝拉撒關係比訓練和一群人吃喝拉撒要有意義得多。
我小時候在老家上幼兒園,那是個小城市,上午過去老師領著唱歌做遊戲,中午家長接回家吃飯午休換衣服,下午再過去玩。當然,這種事情在通勤代價極高生活節奏快的大城市已經很難實現,家長自己吃著單位食堂的飯,哪裡還顧得上小孩?
題主,如果你照顧過小孩,你就知道照顧小孩的飲食起居是多麼困難。我母親跟我說過:如果一件事在你照顧自己小孩的時候都覺得麻煩,就不要交給別人來做。
所以,送幼兒園,是偏重於教育還是飲食起居照顧,這一點家長心裡要有個區分。你的目的是讓老師教育小孩道德文化,還是讓老師當保姆訓練小孩吃飯睡覺?
寫了這麼多我還是有目的的,我依舊建議有條件的家長自發組織義工團體,參與幼兒園教育和小朋友生活管理過程中,對於小孩的成長和安全有利無害。既然想學有錢人的教育理念,就別只學皮毛繳智商稅。講究性價比的話,少搞點花里胡哨的興趣班花錢給自己買安心。
對於學齡前兒童,多多參與他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給小孩以足夠的關愛和安全感才能塑造他強大的內心。說白了,小朋友並不知道有著異域風情臉孔的號稱法式大廚的老師的米其林西點課有什麼特別意義,效果還不如請某個孩子來自山東的奶奶(家長義工)教大家蒸一次饅頭。
你家孩子的幼兒園什麼樣,老師的教育有沒有可取之處。家長也可以和老師學習到先進的教育方法,也可以了解到老師帶那麼多孩子的難處。
很多問題,家長實際考察全天跟著老師的班都會真相大白。
(有海外朋友跟我講,他們那邊有的幼兒園是隨時歡迎家長旁聽和參與的,這種機制頂得上一百個監控器)
當然,說自己請不下來假的家長就不要回復了,我知道你們活得不容易。
說我說話難聽的,廢話,我又不是公眾號來討你們開心的。我家幾代教育從業者,這方面社會基本上就是群魔亂舞,我已經克制了,事情絕對比你們想像的嚴重。
記住,教育是稀缺資源,真正符合廣大家長心目中的幼兒教育,存在,但是大部分人支付不起。市場化之後,這一點會充分暴露出來,你可以查查幼教的工資和你們付的學費,算算裡面的錢都去了哪裡。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彌補差距,算是性價比最高的舉動了吧。
嚴格來說3歲送去的不叫幼兒園,英語叫Preschool,Nursery school,Child Development/Learning Center,Daycare,,Wonder years,Playgroup等。中文可能是託兒所、日托班、保育園、親子園、學前班、幼兒園小班中班等。
幼兒園英語是Kindergarten,也就是美國K12公立免費教育系統的第一年。而幼兒園之前的學前教育屬於教育學的一個小分支,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這個市場比K12要小得多。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CE; also nursery education) is a branch of education theory which relates to the teaching of young children (formally and informally) up until the age of about eight.
——引自Wiki
問題提到的2、3歲的幼兒教育, 又屬於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的小分支,叫Infant/toddler education。
早期教育的市場小,大學裡的相關專業也比較少,不像K12教育每個大學的教育專業里都有。全美Top50里有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專業的都不多。
美國大學本科專業排名:早期教育
美國幼教的執照比中小學老師的執照要容易得多,在社區大學、成人大學就可以拿到。所以不需要都去大學學習。降低門檻才可以讓家庭作坊式和民間的託兒所發展,讓有愛心的爺爺奶奶輩也可以拿到營業資格。但即使這樣,好的家庭式日托也要排隊一年。
好,閱讀理解來了。我鋪墊了這麼多的意思是想委婉的告訴你,在這個小小的領域裡所謂的專家是非常稀有的,大多活在象牙塔里。比你在市場上看到的要少得多的多。
目前市面上學前教育學校有全美連鎖加盟機構,私立學校,大學附屬,企業親子園,家庭小作坊,民辦園等。代表學校有Kindercare, Harker preschool, 斯坦福Bing nursery school,Google親子園和數不勝數的小向日葵小太陽小樹苗這類family-centered daycare等。
美國的教育市場在各個賽道都已經很穩定很飽和很百花齊放了。國內的教育特別是早期教育還處於萌芽階段,比如攜程的親子園原本想學習Google。我想通過對美國早期教育市場的分析,可以比較完整的回答這個題。
家長的目的,主要由以下幾點:
1. 雙職工剛需
現在國內外都有越來越多的雙職工,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有老人帶娃的。把孩子丟在姥姥奶奶家也有隔代撫養的問題。
比如,有一種餓叫姥姥覺得你餓。
所以美國的日托最小的從6周就可以把孩子送過去了。
2. 為了符合幼兒成長發育的特點
在0-3歲這個階段,主要還是養育。所謂的早期教育≠早教班。
三歲以前沒有單純的『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和『養育』結合在一起的。兒童早期發展應當由家人父母進行生理的照料和情感的滿足,這樣孩子才會對世界和自我充滿信心。家庭是任何外在環境替代不了的,這不單單是教育的內容,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與穩定很重要。
但是在18個月-24個月階段,幼兒進入語言發育第二期——多詞句階段。這個時候可以說出大約200個辭彙,並且每天都能學習新詞,能夠用簡單的兩三個詞說出句子意思,比如媽媽抱寶寶,寶寶奶奶(寶寶要喝奶奶)。
這個時候就要多說、多聽、多看、多和大人接觸。和更多的老師同學互動會有所幫助。
而到了三歲以上,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的兒童發展理論,兒童的階段性發展產生了質的變化。
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2-4歲):這一階段的產生標誌是兒童開始運用象徵符號。兒童不僅會用實物作為符號,同時他們也會用語言來表徵物體。比如說,在遊戲時,兒童用小木凳當汽車, 用竹竿做馬,木凳和竹竿是符號,而汽車和馬則是符號象徵的東西。即兒童已能夠將這二者聯起來,憑著符號對客觀事物加以象徵化。
——《皮亞傑給幼兒數學教育的啟示》
這個時候,專業的幼教就可以根據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用豐富的教具來引導、啟發孩子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把知識和答案硬塞給孩子。
3. 為了社交
其實很多媽媽們孩子一出生就經常組織playdate,嬰兒還沒有社交需要,需要社交的是媽媽。所以隨著孩子的成長,去託兒所,經常也有親子活動,既滿足了幼兒社交,也滿足了媽媽社交。
4. 為了場地和設施
一個好的preschool在孩子眼裡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好玩的遊樂場!
比如著名的日本設計師手塚貴晴打造的全世界最好的幼兒園。
孩子們喜歡跑,就一直跑。
還有日比野拓設計的長崎海邊幼兒園,有大片的開放式空間。
孩子們喜歡畫,就一直畫。
孩子們喜歡踩水,下雨就專門收集雨水踩
拋開這類頂級設施不說,任何一所優秀的preschool的硬體設施都是普通家庭無法相比的。
5. 為了上最好的私立高中準備
是的,為了占坑。
要想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小學。要想上好小學,就要上好幼兒園。要想上好幼兒園,就要上好的Preschool。
而且,光有錢不行,你還得考得上。
沒有教育家會同意上Preschool還要面試的,你要考啥?寶貝你一餐吃多少奶,一天拉多少粑粑嗎?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要考孩子,更要考家長。將來上幼兒園也要準備申請信,都要從Preschool就開始準備。
6. 為了學會獨立、負責、懂規矩
Preschool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這裡的一切都在為幼兒園打基礎。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要學會獨立吃飯,完整表達自己的情緒,尊重其他小朋友和老師,負責好自己的東西,把書包衣服每天能帶回家,把玩具自己收拾好,學會上課坐好,不打斷老師說話,上廁所要舉手,睡覺不能發出聲音等等等等。
這也是他成為未來社會小公民要學習的第一課。
7. 為了學習
「Children are capable, competent, curious and creative. Children are not passive, empty vessels waiting to be filled; rather they are self-motivated learners actively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world in which they live.」 – Lynn Stanley
我把學習放在了最後,因為我開頭已經說了,這一行的專家少,市面上的好老師也很少。美國的Preschool主要有蒙特梭利、華德福、瑞吉歐、雙語沉浸式、Play-based以玩為主,Academic-based以學為主等。
幼兒教育,是專業教育。每天學多少個單詞?多久複習一次?如何檢查學習進度?老師保持什麼語速?雙語教學多少母語?多少外語?
這些都有專業的答案。
除此之外,還可以付費再加興趣班、數學、自然拼讀、西班牙語/中文等課程。
頂級的Preschool一個月學費在2400-3000美元左右,好老師自然也多,也有斯坦福等專家教授輔導設計課程。孩子可以受到好的啟蒙教育,為幼兒園和將來的學習做準備。
總之,好的Preschool和幼兒園裡孩子成長很快,收穫多多。但是優秀的學校和老師實在是太少了。美國雖然市場完善,但是因為嚴格控制師生比(老師嬰兒1:4),好的學校都要在懷孕就開始排隊了。所以父母雙方是否要有一人全職帶娃,或者請老人,或者找保姆,或者找Preschool應該是所有準爸爸媽媽要慎重考慮的事情。
關於幼兒教育我的其他回答:
帥姐姐就是原老師:幼兒園的痛點是什麼?
新加坡幼師告訴你,雙語幼兒園的一天是怎樣的!
帥姐姐就是原老師:80 後父母在早教上一般都有哪些誤區?
帥姐姐就是原老師:有什麼幼兒教育領域的app推薦?
美國老師給清華附小的三點建議:請讓小學生「上小學」吧!
全世界最有名的幼兒園,到底是美國哪個階級的教育?
很簡單,我需要我的孩子和我倆以外的人相處(我們是三口之家)。題主說自己沒有孩子,想來了解。對於沒孩子的人,他們可能還不知道這件事:性格較強的娃,殺熟。
性格強的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就是孩子是「窩裡橫」。和自己在一起的時候,那叫一個粘人,那叫一個矯情,我的天,哭天抹淚就因為你沒有給他拿那個藍色的杯子(當然啦 it』s never about that blue cup,這個有機會再講),但是親戚和保姆帶出去,就會向你彙報「哇,他好乖哦~玩的可開心了!」目擊者鄰居也說,你孩子真聰明等等等等,然後你就崩潰了,你小子在家演戲嗎?!哈哈,其實這是孩子和父母特殊羈絆,天性使然。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孩子對我們的愛(和情緒輸出),也是無條件的。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是他情緒停靠的港灣。無奈微笑……
育兒從來不是一件公平的事——作為父母,你是無法和幼兒講公平的。如果你跟他說:「我都陪你兩個小時了你給我十分鐘自由行不行?」答案是「No」。孩子對於我們的天生的依賴,尤其在性格較強的孩子身上,會體現地特別深刻。而中國父母則早早地認為這是「不獨立」的表現(通常心裡伴隨著「總是這樣以後怎麼辦」的焦慮),一定要跟幼小的孩子講道理——其實那些乖乖聽話的孩子在這個時候心裡都是受傷的。
這種不公平會一直持續,直到他明白自己不再是宇宙中心,甚至在那之後。每個孩子的發展都不一樣,公認的女孩要早於男孩,有的女孩兩三歲就懂了,男孩甚至要到四五歲(國外也是如此,和教養方式無關,和重男輕女無關)。
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讓他去幼兒園。除了比較明顯的原因——可以吃得好玩得好還有很多夥伴,我還需要他看到,父母之外的人是如何相處的,照顧他的人也在照顧別的小朋友。對幼兒說教永遠沒用(對性格較弱的孩子可能能有表面作用),有用的,是示範,讓他看到並模仿。(至於他能學會什麼知識才藝,那真是最最最不重要的……)
同樣重要的還有,老師絕不會有家長那種焦慮,老師是溫柔同時冷靜的。我們也可以做溫柔同時冷靜的家長,但不會比老師來的自然,畢竟是自己的孩子。
但如果你能保持周圍一直有這樣的環境,你也可以不去幼兒園。我們在紐約的一個鄰居,孩子四歲半了也沒有去幼兒園,而是交給保姆,平時一周大概兩三個半天在兒童俱樂部玩,剩下時間媽媽或者保姆帶著在附近公園玩。曼哈頓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免費兒童公園,從不發愁去哪玩,天天見到很多其他小朋友,也都是保姆們帶著,我給她們起了個名字叫「移動幼兒園」。與中國不同的是,紐約的職業保姆們在育兒理念上是很與時俱進的。所以這個孩子雖然沒上幼兒園但和上幼兒園的生活也差不多。
而在中國這方面的公共設施非常欠缺,除了小區、商場就沒別的地方去了,我經常和我先生開玩笑說深圳的孩子都是商場里長大的。中國的保姆也只做體力活。
好的幼兒園,孩子就願意天天去嗎?過了過渡期,是的。通常從家過渡到幼兒園有一個一周左右的過渡期,一般來說孩子都能在一周左右適應新的環境,前提是,這個過程「溫柔且自信」。而現實往往是「恐嚇加自責」。然後呢,過渡期後還有個「反悔期」……有的小朋友可能以為,怎麼天天去啊我去煩了!哈哈……
(寫到這突然想起,以前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幼兒園的過渡期。)
從家到幼兒園的平穩過渡作者:鄧妍
我的媽媽曾經告訴我,我第一天去幼兒園的時候,哭的稀里嘩啦,但她迫於壓力,也許是來自老師的吧,她還是放下我,自己離開了。雖然我已經沒有印象,可如今我做了媽媽,也能感受到那份心疼。沒有幾個幼兒園年紀的孩子能理解大人的邏輯。不管你對孩子說多少遍「我下了班就回來接你的」,你的孩子能理解的只有他眼前看到的景象:媽媽要走了,媽媽要走了,這是哪裡,我誰都不認識,嗚嗚嗚嗚……這是孩子的本能,講再多的道理,也無法撫平他心中的不安和恐懼。
不過現在和過去不同了,過去,我的同輩人可能普遍都遭受過這種誤以為是被遺棄的悲慘經歷,但現在的家長都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發展,不希望給孩子留下任何創傷。那麼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呢?更久更充分的過渡期仍然是像我在其他短篇和直播里提到的那樣,提前提前再提前。我不太了解其他城市,在紐約有幾個兒童連鎖俱樂部,通常都會在暑假提供 pre-school transition course,也就是讓孩子參加模擬幼兒園。比如一周兩三次,一次只有一個半小時,老師會帶著孩子做遊戲、做手工、圍坐著小桌子吃點心,模仿幼兒園的活動幫助孩子們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通常在前幾節課,家長或保姆都會在場陪著孩子,慢慢地,大人會逐漸離開教室,幾周後,孩子就能自己獨立在俱樂部上整節課了。當然,適應模擬幼兒園不表示他在真的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會馬上適應,我感覺這類課程更多是讓父母們了解自己孩子在陌生環境中的適應能力,以防到了真的上幼兒園的時候不知所措。父母首先要自信幼兒園終於開學了,作為媽媽,我可以偷偷地說我解放了嗎?其實我這個人太安靜了,對於孩子來說,每天參與老師們為小朋友們設計的遊戲和活動,一定會比在家跟我待著要有趣得多。開學第一周,是幼兒園的過度周。這一周里,周一和周二分別為一個半小時,小朋友們分兩批前後入園,這樣老師就有足夠人手去照顧剛剛進入陌生環境的小朋友。開學前,園長特地給每一位家長發信,告訴我們過度周的注意事項。在離開前一定要和孩子道別,不可以偷偷走掉,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在和孩子分別的時候,要自信,要認可孩子的情緒,自信地說:I will be back and we will have fun together later. 不要拖沓,最怕的就是家長忍不住一直說我愛你媽媽也捨不得你。在信的結尾,園長說,We know this is hard but please believe in your child. Years of experience have shown that most kids transition well after the first two weeks. 我們知道這很難,但請相信你的孩子,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絕大多數孩子在兩周後都適應地非常好。是的,在離別時,我們最需要的是自信。我們要讓孩子也感受到爸爸媽媽的自信。爸爸媽媽是孩子的領袖,若是領袖愁眉苦臉,那孩子自然會害怕。適當照顧孩子的心情,沒必要「訣別」當然啦,一開始難免遇到孩子抱大腿的情況,家長也可以留下來。實際上,那一周,我每天都被豬小弟抱大腿留下來。It』s OK. There is no shame. There is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 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能否在陌生環境生存,並不代表他的能力或他父母的能力,通情達理的老師更不會施加壓力。一兩周後,正如她們所說,所有的十一個孩子,都正常適應了。我不知道園長和老師們有什麼樣的魔力,如此自信地用一周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搞定了孩子們。也許並不是因為她們做了什麼特別的舉動。也許是因為,她們多年的經驗給了她們自信,令她們相信每個孩子最終都能做到,孩子需要的只是時間和安全感。作為家長,我們能給他們的就是時間和自信,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如今我或爸爸每天早上帶豬小弟進入教室,換鞋、洗手、回到教室,接著我們一起擁抱、道別、自信地向對方說再見。從第一周的每天抱大腿,到後來的適應和融入,我們做的最多的就是,少說話,少講道理,多微笑,相信孩子。情緒是他們唯一的溝通方式雖然說起來輕鬆,我知道對很多爸爸媽媽來說很難做到。難做到的最根本原因是,育兒的習慣不一樣。我們總以為孩子離不開我們、需要我們,我們把這種擔憂的情緒表露出來,於是孩子也會覺得自己離不開爸爸媽媽了,結果,一家人都走不出這個循環。有時,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讓孩子不哭不鬧作為育兒的首要目標。可是我們忘了,哭是健康的表達,我們的任務不是讓孩子不哭,而是作為她們的領袖,認可他們的情緒,將情緒看作一種溝通方式。通常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情緒是他們唯一的溝通方式,我們要引導他們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完
以前婦女不工作的時候是不流行幼兒園的。
後來新中國成立提高婦女地位,核心任務是婦女參加工作提高婦女經濟地位。既然要家家雙職工,那看護小孩就只能依靠幼兒園了。幼兒園的目的就是節約人力集中看護小孩,以前叫做「託兒所」,小孩6個月就可以去託兒所了。那時候是廠辦社會,廠子有廠辦託兒所,街道有街道幼兒園。當時幼兒園老師也是有編製的,收入不比工人低,也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而且當時往往是一個廠子的職工都住在一個家屬院里,家家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果老師過分的虐待小孩就可能面對狂暴的父親手持兩把菜刀堵門,然後被全院鄰居指指點點幾十年。當時我們廠太小沒有幼兒園,員工就只好各顯神通。我小時候沒上過幼兒園,鄰居把我帶到5歲,然後老爸就把我塞進小學了。
同樣的,家屬院里互相都認識,所以小孩子就有社交了。不需要幼兒園。
後來國企倒了,熟人社會變成生人社會,幼兒園變成純粹的僱傭關係,還要盈利,想制約無良老師的手段就少了很多。說實話有的行業還是對利潤不敏感的國資來干比較好。
兜兜轉轉,現在又回到了廠辦幼兒園的年代。 其實攜程這種爹媽上面搬磚,孩子下面受虐的模式非常適合家長來值班,一個班上十多個小孩,每個家長值班半天還有富裕。 但是如果公司不夠大辦不出自己的幼兒園,就比較麻煩了。
小孩3歲上幼兒園主要是因為3歲基本都可以自主大小便了,給老師減輕了很多工作量。
在美國9個月就可以去幼兒園了,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價格也不一樣,而且老師需要有執照才可以觸碰孩子的生殖器。 嚴格的監管審批的代價就是看護小孩的收費非常高。如果一家有三個小孩去幼兒園,雙職工就不如單職工划算了。這就是經濟發達會導致生育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媽媽帶五個孩子出去玩,如果五個孩子都送幼兒園的話每個月看小孩要5000+美元。。。
利益相關 家有30多年經驗的幼兒園老師,
知乎的玻璃心中產又開始懷疑人生了。什麼「雙職工家長搬磚,孩子受虐」。
一問呢,兩口子每人最少稅後十幾個,除掉房貸,還交得起一個月學費五千五……門口山西麵館的兩口子,三歲孩子在屋裡熏著油煙子一坐坐一天誰管了?呸。現代社會為啥要分工,請自己回去看李嘉圖。出了問題就解決問題,請不要因噎廢食。這就和女權一樣,彷彿婦女出來工作是受剝削……好笑的是,蒙特梭利,本來是和左翼運動的興起分不開的。搞得是社區自治,面向的是貧困兒童……如今成了貴族私立園的招牌……這時候這些抱怨被剝削的家長就會一個個站出來聰明的說:你說這個太理想化,遠水救不了近渴,蒙特梭利對教師素質要求非常高,根本不現實……這就是蒙特梭利偉大的地方。所以今天,哪怕是用來騙錢,仍然有人記得蒙特梭利,而一百年以後根本就不會有人記得你。這個社會總是由一些理想主義者推動的。罵街解決不了問題,等著瞧吧。是自己分身乏術的無奈之舉。
我大寶兩歲半的時候我又懷孕了。孩子爹上班,我帶著大寶在家裡吐的昏天黑地。我就是在那個時候有了把大寶送去幼兒園的想法。而且我也實施了。
家門口就有一個小園兒,收費低廉,家族企業(園長是女兒,保潔做飯的是園長媽媽,輔助幫忙的是園長爸爸,另請了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女孩兒當老師)。我去看了一下,裡面最小的寶寶22個月。跟園長爸爸園長媽媽聊了好一會,在園裡呆了小半天,那種感覺,特別不好形容。園裡的這些人,看著都不壞,但是真的是沒什麼文化,也談不上有什麼教育理念,看孩子而已。哪個寶寶要吃的就給一點,要上廁所就帶著去,要睡覺就給蓋個被子,願意玩就在那玩,不玩的就看電視,電視里放的是巧虎,那個「老師」說看巧虎是在教孩子們東西,這是「教育」。我本身有學士學位,全職在家帶孩子,講真,他們這個狀態,真的是已經超出我的底線了。但是,我還是想把孩子送去。不送怎麼辦呢?
最終我還是沒送成。因為當天晚上吃飯的時候我無意說起這個,有一個叔叔說我可以送去全市最好的園,是一個部隊機關幼兒園,就在我們對面的小區里,價格同樣低廉,雖然不容易入園,但是叔叔跟我打了包票。第二天我就和老公一起帶著孩子去了。叔叔也不是平白打包票,結果也是毫無懸念的可以入園,但是中間過程也挺不舒服的,打了不少電話說了不少好聽的,園長趾高氣昂,我倆低眉順眼。甚至辦理入院手續的時候我都覺得有點偷偷摸摸的!錢交了,行政帶著我們去教室認識一下老師。在教室里,我跟孩子說:這是黃阿姨。那位黃女士,白眼翻上了天,懟我一句:不是黃阿姨是黃老師!其餘談話內容都是在訓我,比我訓孩子都厲害,沒有一個笑臉!談話內容基本包括:回家要訓練孩子獨立使用衛生間,獨立睡覺,獨立吃飯獨立?
最後,我把來兩歲半的女兒送回姥姥家了。我覺得自己實在是不能把孩子交給這位園長和這位黃女士。我一個成年人,三十歲,他們都不能把我平等看待,我不知道他們會怎麼對待孩子。而且我也十分確信,他們試圖要求孩子獨立完成的那些事,我的孩子不可能做到。她只有兩歲半。
更可悲的是:所有人都說那是我們全市最好的幼兒園。3歲上幼兒園很正常了。3歲的孩子也有社交需求,也是學習能力很強的階段。樓主沒有孩子,不了解3歲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做父母的也不可能一直陪伴,因為父母也是人,不單止需要工作來保證家庭的基本運營,也需要自我時間來保證自己本身的身心健康。
你不可能覺得既然在幼兒園會發生這麼多恐怖的事情那做父母的應該把孩子帶在身邊直到他們長更大啊!這完全本末倒置了。我們要做的是杜絕變態事情發生,而不是抑制正常孩子的需要和成長。抖機靈回答:
孕婦在孩子出生的時候送去醫院接生的目的是什麼?
現在的我還年輕,我還不懂當家長的心理,我想知道一下,是從什麼時候流行開始去醫院接生的?去醫院接生的目的是什麼?把接生婆叫到家裡與去醫院接生,生出的孩子有什麼區別?1、從什麼時候流行開始上幼兒園的?
1898年2月,英國基督教長老公會的牧師韋玉振到福建廈門鼓浪嶼傳教,其夫人韋愛莉隨同前來,夫婦二人在鼓浪嶼鼓新路35號牧師樓創辦了家庭式幼稚班——「憐兒班」;同年,憐兒班改為幼兒園,招收基督徒子女。這是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幼兒園。
1903年1月,清政府頒布了《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明文規定「以蒙養院輔助家庭教育」,標誌著中國官方開始創辦幼兒園制度。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學校系統改革令》,改「蒙養院」為「幼兒園」。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委託北京師範大學編寫《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從此中國大陸地區絕大多數「幼稚園」都改名為「幼兒園」。有學者認為改變名稱是因為當年普遍認為通俗語言的「幼兒園」比相對複雜難寫難懂的「幼稚園」更容易為廣大民眾接受(來源請求)。
via Wikipedia
2、上幼兒園的目的是什麼?
從家長角度,安排孩子去幼兒園是因為(1)別的家長也這麼做(2)覺得幼兒園老師比自己更專業(3)讓孩子接觸更多同齡小孩(4)自己沒時間,這當中的一種或幾種原因搭配。這在本題截至目前(2017.11.26)的答案中可以大致看出。
更專業的說法,要從老師或者學術角度,看看進行幼兒教育的目的。引用《新中國幼兒教育變革與發展》(牟映雪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4)的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建立中國特色幼兒教育體系,突出幼兒教育法的規範化、教師教育的專業化、課程建設的多樣化。
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亦是新中國幼兒教育現代化的推進過程。其中,幼兒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是幼兒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注重幼兒教育價值的「功效性」成為它與傳統教育觀念的分歧點。幼兒教育觀念的質變與新型的個性教育觀正在形成,特別是確立了主動發展中的完整幼兒觀,期望創造性的健全人格型教師,肯定了為終身人格完善奠定基礎和終生學習的幼兒教育價值觀,形成了社區與幼兒園、家庭緊密結合的開放性教育系統。
3、不上幼兒園與上幼兒園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將孩子從散養、放養改為進入統一標準化的培養體系,本身就是反應社會化大生產趨勢的,從這個角度看是現代化的。這樣培養的孩子難免千篇一律,但至少保底,知道ta在標準化的教育過程之後,最壞也不能壞到哪兒去;自己帶的孩子可能「上不封頂」,但同時也「下不保底」。
應該把幼兒園教育的異常現象看作是在市場中出現的「殘次品」、「假冒偽劣」,而不是徹底否認整個幼教市場和體系。就好像我們買到不好的產品,只會今後不認這個牌子這家店,不會從此只買「農村散養的土特產」,甚至抵制工業化的成果,重新茹毛飲血去。
個人認為,如果幼教市場足夠正常,自由流動,優秀的幼兒園早就被大家篩選出來了,而這個市場也不會絕對化地貴族化,會有幼教領域的「名創優品」、「網易嚴選」,像有時被人嘲笑的「輕奢」一樣提供各個層次細分的最合適選擇。
所以,現在幼教的混亂和無力,還是因為它市場化的程度還不夠。
再次引用《新中國幼兒教育變革與發展》序言:
這一時期制定了一系列幼兒教育法規, 推動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 初步構建了中國特色的幼兒課程理論體系。但幼兒教育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仍是幼兒教育改革的突出矛盾。
這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制度的頒布、觀念的轉變與行為的外顯之間存在複雜的轉化過程,仍需較長時間的等待,並用熱情、耐心與理智的態度去推進幼兒教育改革。
目的是什麼:過普通正常人的生活唄,正常的體會集體活動,感受秩序,體會被約束,正常的上小學。這並不是家長心理怎樣,而是,不上幼兒園根本就不能上小學,小學不接沒上過幼兒園的小朋友,並不是任何一個小學無條件等著接受每一個幼兒。這個問題應該歸根到,為什麼要生孩子那裡去。普通人根本就沒有精力一直帶小孩的,幼兒園就是一個便宜的託管處,歸根到底根本就是為什麼要生,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同齡人社交的地方,是人社會化的關鍵階段。一個人能不能和他人正常互動交往,能不能順利地融入集體和社會,主要取決於這個階段的發展情況。在幼兒園階段將形成人最主要的社會性格和社交模式,並基本定型,從而影響終生。如果錯過這個階段,沒有發展出良好的社交本能,未來想要改變會非常困難和艱辛。所謂社交本能,就是在幼兒階段通過同齡人互動養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交習慣。
所謂「三歲看到老」就有這個原因。可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幼兒園對學習社交的重要意義和對人生的巨大影響。
相對而言,幼兒園學到的那點知識是可以忽略的。
正因為幼兒園階段的重要性,錯誤的幼兒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很多人以為性格是天生的,內向是天生的,害怕社交是天生的。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些大多是在幼兒時期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培養,反而遭受大量負面刺激形成的呢?以我看到的,主要是三種:
①賊雞兒煩,趕緊丟出去,落得個清靜...
②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現在小學開場多變態啊,不打打基礎就晚了...
③人是群居社會動物,得讓娃適應群體生活...
三種人群都不少,我的話傾向於第一種,
何止三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那些大企業都是有托兒班的,
相當於是幼兒園的更前一點的版本,
一歲半(18個月),就可以扔進去了,
那些工人父母哪有時間管這麼多事情,也很省心啊...
這些都是別人告訴我的,有些娃他記憶很全,能搞的好像一兩歲的事情都記得,
我的話,小學之前的記憶很碎片化,偶爾能記得一點,大部分都是不記得的,
就連幼兒園的小班、中班、大班、到底是三個半年總共一年半,還是三個一年總共三年都不記得,
那時候有大院的幼兒園、內退的奶奶、住家的保姆姐姐,
那日子,也是爽啊...絕對不像現在這麼苦逼,
真是家道中落,唉...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點』
從婦女大規模開始工作,就有幼兒園這個東西了吧。我在美國的公司有幼兒園,出生八周的孩子就可以送來,因為本周法律規定的保險公司支付的產假工資最多不超過八周。過了八周在家帶娃意味著失去了收入,如果家裡還有房貸要付,這就很吃緊了。中國人很多會把(外)祖父母叫來帶孩子,而很多美國女同事無老人幫忙八周大的孩子就送託兒所了。這也可以理解,一個女人辛苦讀完書成了工程師,程序員,醫生,律師,教師,你讓她放棄事業,失去經濟獨立回家帶孩子,不甘心啊。雖然大家都愛孩子,但天天帶孩子做家務的工作卻不是所有女人都嚮往的,何況還沒有收入。
所以幼兒園的存在的主要意義是經濟意義。
其次當然是教育意義了。中國不了解,美國在我住的州,三歲以下幼教也沒什麼資歷要求,但三歲以上兒童(preschool)的幼兒老師必須有大學本科學歷,專業必須是人文或者科學,GPA超過某個標準,參加過州指定的幼兒教師培訓,並取得州里頒發的證書。這樣資歷的老師,幼教水平還是強過大部分的老人和父母。我的孩子三歲半在國內某二線城市也上過幾個月的公辦幼兒園,我的感覺老師的素質也比較高,大概因為老師是編製內的。另外三歲以上的孩子也有了社交需求,需要學會向外發展了,和同齡人交往與和大人交往還是不同的。有跟蹤研究也表明上過preschool的孩子比沒上過的孩子上學後的適應能力上,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上都有優勢,無論高低收入層次。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說一點不專業的看法。
孩子上幼兒園,唯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是:讓孩子走出家庭,去學習紀律、人際交往,為成為一個社會人做準備。封建時代就有類似幼兒園的地方——蒙館。
大部分家長送孩子去幼兒園的目的主要有兩個:①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家裡的勞動力都能出去掙錢;②幼兒園有老師教孩子讀書識字(部分家長文化水平低,難以勝任教孩子讀書識字)。
如果孩子呆在家裡不上幼兒園,照顧孩子的人可能是爸爸或者媽媽(爸爸媽媽同時在家照顧孩子的情況極少),或者家裡的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但以上三種可能,都有弊端。
由爸爸或者媽媽在家帶孩子,家裡收入減少。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假設爸爸媽媽每月各掙5000,除去幼兒園學費1000,他們還剩9000,如果爸爸媽媽其中一個在家照顧孩子,這個家庭收入只有5000,除去幼兒園學費,他們只剩4000,直觀的結果,幾乎所有家長都會選擇把孩子送去幼兒園。
由家裡的老人在家帶孩子,保證不了孩子安全,同時孩子容易養成壞習慣。老人精力有限,不能每時每刻看著活蹦亂跳的小孩,如果小孩調皮,容易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例如從桌子跳下來(特別是小男孩,他們能樂此不疲地不停跳);大部分老人都對自家小孩有過度溺愛的現象,那些變相縱容孩子的行為,會讓小孩養成很多壞習慣,例如孩子剩飯,部分老人只要求孩子吃飽,剩多少無所謂,這樣孩子容易養成浪費食物,不懂珍惜的壞習慣。
由保姆帶孩子,弊端更多。請保姆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絕大部分保姆只管照顧孩子的起居生活,不負責孩子的讀書識字,還有一點,現在保姆虐童的新聞太多,家長沒有一雙金睛火眼去選個好保姆的話,分分鐘引狼入室。
以下是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部分好處:
幼兒園有老師教孩子讀書識字。部分家長的教育程度低,根本無法勝任教孩子讀書識字。
幼兒園是集體生活,孩子能學會與人相處。很多孩子在家裡很調皮,但在幼兒園就變得老實。他們小,但他們知道家裡的人都慣著他,而幼兒園裡的老師和同學不會這樣慣著他們。在幼兒園這種集體的環境,能讓孩子學會怎樣與家人以外的人相處。
幼兒園有同齡人一起玩耍。有些家長忙白天忙著工作,晚上忙著玩手機,根本不會花太多時間和孩子玩耍。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對孩子有很重要的意義,很多東西都是在玩耍中學會的,例如協作,很容易在集體遊戲中學會。
總的來說,
不上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上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更懂得與人協作;
不上幼兒園的孩子可能壞習慣更多,上幼兒園的孩子可能好習慣更多;
不上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更孤獨,上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更陽光。
大部分人都會經歷從孩子到家長的過程,歡迎年輕的你關注微信公眾號:家長與孩子那些事兒,讓年輕未婚的你提前學習當好爸爸好媽媽的經驗,讓剛當爸爸媽媽的你,秒變好爸爸好媽媽。
關注後回復「兒童葯」,立馬獲取21款香港媽媽推薦的兒童葯。
我今年23了,我3歲的時候大家就都上幼兒園了,那這算是流行了20多年了么?我覺得送3歲的孩子去上幼兒園,有多種可能的原因吧。比如我,就是3歲的時候自己非要去上學的,因為和我一起玩的小夥伴(比我大一兩歲)都去上學了啊,沒人陪我玩了~當然,還有很多是家長非要送去上幼兒園,一是解放自己不用看孩子了,二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吧。上幼兒園的作用嘛,可能是能讓孩子適應這種集體學習的氛圍,和別人溝通的能力吧。小朋友們在一起,雖然只是玩玩具,學12345,做遊戲,但是他是處在集體當中的。要是讓一個小朋友自己在家玩,可能真沒有那些效果。最近幼兒園頻繁出事兒,我覺得這怨不得家長吧,說什麼「都怪家長把孩子送去幼兒園」這種話的怕是不長腦子。孩子遭遇這些不好的事兒,不應該是社會的集體責任么,不應該是所有的成年人的恥辱么。
幼兒園是民國才有的。
有了早期的工業,女人可以做工,如果孩子的看護費用比女人工資低,那麼幼兒園可以提高家庭經濟結餘。
解放後隨著男女平等工作機會,幼兒園開始普及,同時幼兒園承擔了教育孩子的功能。
能自己教育好孩子的母親或者家庭教師還是少數。其實不圍繞高考指揮棒的話,公共教育未必是最適合孩子發現,最有競爭力的教育模式。
譬如阿里直接招聘16歲程序員,就可以把政治課,古文課,等大量課程都改成編程課,物理化學學的淺一點,早點上離散數學。
但是事實是企業招聘看學歷,有學歷你就要參加中國高考或者其他國家的標準化考試。
這個主流形成,即使你家有錢,你可以接班可以不參加招聘,你也得進這個公立教育體系。
所以,幼兒園,小學,中學這個體系你還是必須要進的。
幼兒園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幼兒園怎麼辦。絕大多數家長購買教育產品的理由就是:我花了很多錢,買了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服務,孩子就不準說家長沒有投入和付出,自己也可以名正言順的批判孩子的一些行為。
明白我意思嗎?絕大多數人是普通人,絕大多數普通人會成為家長,而這些人就會用這種辦法推卸自己的責任,大概就是這樣。舉個例子:家長讓孩子去上培訓班,上完了對孩子說,我這是為你好,你要好好學習將來牛逼,意思就是:家長我不牛逼,但我給你花錢了為你付出了,你以後必須牛逼,你不牛逼我就可以罵你。
不過也不要怪這些家長。這些家長自己都沒活明白,還指望他們教好自己的小孩子?某種意義上來說推卸責任丟到機構或學校就是正收益的。
作為沒上過幼兒園的異類,回答一下最後一個問題。小時候因為各種原因,父母選擇了不送我去幼兒園,當時父母也都要上班,所以是每天白天把我放到姥姥家。那段時間父母主要是讓我學識字,識字足夠之後就開始讀家裡的各種書。帶來的結果是比起上過幼兒園的同齡人,我在興趣愛好方面比較早熟而人際交往方面比較幼稚,這曾使我在小學受過孤立。然而從長期來看,我越來越認為當時不上幼兒園的選擇是對的,人際交往上的幼稚有的是時間來彌補,但幼兒園可能造成的童年陰影可能一生都無法癒合。而且當時通過讀書留下的對文字、交通、地理的愛好一直持續到了現在,成為了我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小學時受到的孤立真的算不了什麼。
推薦閱讀:
※三歲男孩不上幼兒園,怎麼辦?
※幼兒園英語老師發音很不標準,很擔心影響孩子的英語學習,長大了想糾正就難了,應該怎麼辦?
※為什麼國外幼兒園室內設計的吊飾和牆面掛飾少?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怎麼防止他哭鬧?
※為什麼幼兒在幼兒園遭受虐待時不會告訴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