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錄音攝影這麼方便的今天,還無法保護傳統手藝和方言?
《尋找手藝》這個小眾網紅片,記錄傳統手藝不斷失傳的現狀,但為什麼現在錄音、攝影這麼發達,還保護不了這些傳統手藝呢?比如,我不需要任何的專業技術,我就拿個攝影機,準備N個存儲卡,然後盯著手藝人拍,全程拍,這期間手藝人可以介紹細節,介紹需要的環境溫度天氣等等(再精細點可以用科學手段記錄點數據),然後這個影像就上傳網站上保存,那這個手藝就粗略地永久保存下來了啊(後人照貓畫虎還能還原個大概)!比如方言,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又會方言,又會普通話,可以讓他們說一句方言,配一句普通話解釋,這樣也可以粗略保存下來了啊,哪怕有點小缺陷。(我記得有個笑話說:自從手機普及後,外星人和飛碟再也不出現了,這也說明了攝像、錄音的作用啊)
任何語言文化都需要一個完整健康的生態圈作為背景支撐,才能不斷傳播、才能歷久彌新。野蠻推普(而非合理推普)令到學校完全講普通話(包括從幼兒園開始的同學間對話)、兒童節目通通普通話、越來越多電視媒體、公共場所普通話,已經完全破壞各地語言文化的生態圈(不止粵語)。令其不能傳播,不能創新與發展。就如你要破壞一顆大樹, 本身不用對它動刀,只需要破壞它賴以生存的土壤,自然會變成「無本之木」。這就是各地下一代不講本地語言的主要原因。
反之,如果學校不說普通話、兒童媒體沒有普通話、公共場所提倡不說普通話,下一代很快就自然不說普通話的。這和現在推普廢粵的道理相同。要消滅一種語言文化,根本無需行政命令強行令人們不說這種語言,只需破壞這種語言賴以生存的語言文化生態圈即可。
了解了語言文化生態圈的原理你就會知道,把語言或方言放入「博物館」實質是加速了它的消亡。當然,為語言文化準備一個質量上乘的棺材可以為當權者留了個好名聲。謝邀,不是不能保存,是保存了你看不到罷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是一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項目,基本每個省都有自己的資料庫,保存方言的方式就類似題主說的那樣,但具體每個省的語言情況不一樣,所以進程都不一樣,像江蘇的資料庫可能是做得最好的了,畢竟已經開放了。
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項目介紹
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是國家語言資源建設工程之一,它用現代信息技術採錄語言數據,經轉寫、標記等加工程序將相關的文本文件、音頻文件及視頻文件整理入庫,以資料庫、互聯網、博物館、語言實驗室等形式向學界和社會提供服務。
根據《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調查手冊》,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漢語)部分設計為:
一、語言和方言調查
1.調查點:根據縣級行政單位設置調查點,原則上「一縣一點」,特殊情況下可以增點或減點。本調查重在反映當下語言的實態,因此調查點選擇縣城等在當地影響較大的地方。
2.調查對象:每個調查點根據性別因素和年齡因素選擇有代表性的4名發音合作人,其中男女各2人,老年青年各2人。
3.調查內容:調查內容分語言結構調查和話語調查兩大部分。
語言結構調查是基礎,用1000字調查語音系統,用1200詞調查基本辭彙系統,用50個句子調查主要的語法現象。
話語調查是重點,分為講述和對話兩部分。講述包括「規定故事」和「自選話題」。規定故事為《牛郎和織女》
4.調查方法:採用規定的錄音設備、軟體進行錄音,輔之以錄像和照片。並且,對調查內容還要按照一定要求進行必要的國際音標轉寫和漢字轉寫。最後,對一個調查點的所有調查資料和電子文件進行命名、分類、歸檔。
5.建庫:國家組織專人進行驗收,將調查材料統一建檔入庫。並及時組織專家對資料庫進行開發。
二、「地方普通話」調查
地方普通話調查與語言和方言調查一同進行。其選點要求也與語言和方言的調查相同,原則上是一縣一點。每調查點選擇3名發音合作人,這3名發音合作人的普通話水平處在不同的等級:1名相當於《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 規定的三級甲等,1名僅次於三級乙等,1名普通話水平最差,接近方言。
地方普通話的調查內容是:1、用普通話講述規定故事《牛郎和織女》;2、用普通話朗讀兩篇短文《誠實與信任》《大學生村官》。調查得到的音頻文件等經整理驗收,建檔入庫,形成地方普通話語料庫。
地方普通話語料庫是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的一個分庫。
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江蘇庫)不過就算開放了,數據也是少得可憐。
其他省的資源庫為甚麼看不到,我也不知道他們在搞什麼。
當然,可以通過另一個渠道了解,但是需要申請,比如在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採錄展示平台上,是可以通過申請進行查閱的。
這是漢語的調查點:
這是少數民族語的調查點:
同樣的,你以為國家沒有在對傳統工藝進行影視上的保存嗎?
多搜索一下,你的世界會更完善。
原來你所謂的保存就是就是拍視頻作為文物?那你讓專家把現代漢語詞典整個讀一遍錄下來就是成功推廣普通話了?不好意思,這不是一般人眼中的保存。真正的保存是在社會生活中真正為人所用。
有多少藝人/匠人的想法是『無利堅決不傳藝,大不了帶進小匣里』吖……題主你把這個問題想簡單了,尤其是在知識產權得到特別重視的今天……
你能記下一門語言的足夠語料,可以分析出其全部辭彙、音系特徵、語法體系、修辭語用、文藝成果、集體記憶等,可以辦到活生生地將其復刻出來,再來談只要把方言語言罐裝速凍就可以永遠保存這樣的話。不說百分百復刻吧,就像希伯來語那種程度的復活,或者說拉丁語希臘語那樣只少量人流利使用,就算你是個地才。
因為有些傳統是依靠時代背景的,譬如我們在封建時期所提倡的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的觀念和農耕社會的地方文化(方言文化),. . . 等等。那個年代信息非常的不發達所以就造就了城鎮內部的方言文化,主要方便於地方性的信息溝通。至於儒家文化那是等級社會的產物,目前是以法治社會為主,至於中醫,因為它大部分的理論體系缺乏科學依據,所以只能以偏方來定義。我們其他傳統文化完整保留下來的並且可以達到實用性的就只剩下語言和飲食文化了。當下還屬於發展中國家,很多東西都在進步和取捨。
對那些自認為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來說,什麼為了中國傳統不消失blabla的話都是希望自己乾的活能受重視,你想啊那些人為了一個甭管有用沒用有價值沒價值的技藝辛辛苦苦鑽研了大半輩子,指著這個揚名指著這個立萬呢,你讓他們把做法啊經驗啊錄個視頻就完了,想學的照視頻就都能學會,那他們的人生價值又在哪裡體現呢?舉個例子,京劇夠受重視了吧,東方歌劇國際馳名了吧,多少歪果仁專門跑來學了吧,然而京劇屆的一些大師還是在媒體上抱怨傳統不受重視年輕人都不學擔心京劇失傳呢。。。其實京劇不也就一小眾文化嗎,愛聽民謠愛聽搖滾愛聽二人轉比你愛聽京劇低一等嗎?非打著發揚傳統的旗號給別人施加心理壓力,一副你不愛傳統就是輕浮虛榮沒有底蘊的嘴臉真是難看
推薦閱讀:
※有什麼被遺忘的粵語辭彙?
※從現在開始學習方言,把流通性較強的方言都學會可能嗎?
※為什麼溫州有一部分人講閩南話?
※字母「X」可以俗讀為「叉」,那麼字母「W」可以讀為什麼?
※為什麼有人會覺帶口音的普通話「土」而以說一口標準一甲的普通話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