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怎麼處理碎片化時間?有什麼好的建議?
背景,電商創業者,地點:辦公室,時間:從早到晚,內容:處理各種雜事,
很碎,一會一個小事情,一會一個小事情,看上去忙碌,實際上一天下來,很沒有效率,沒有做多少事情。不是沒有條理,而是處理的事情感覺很碎。最近一直在刷知乎,希望在這裡得到好的答案和推薦書籍。
關於碎片時間~~~
排隊時、等車時、坐飛機地鐵公交時、無聊會議時……
碎片時間的共同特點是:你不在辦公室,不在書桌前,時間上相對比較短,時間空間上有諸多限制條件,都不適合專心工作。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時間到底是用來休息,還是用來工作?
有人把電視劇下載到手機ipod裡面看,心想這樣就可以節約開頭和中間10分鐘的廣告了!如果下載5集,就節約了將近1小時!
她朋友卻潑她冷水:你要不看電視劇1集就節約了將近1個小時。
看電視劇還是去工作,這是每個人的選擇。我們的人生,也是由不同的選擇組成的。時間管理的初衷就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一些時間管理技巧,提升工作效率,正是為了下班後更好的生活。
那如果你正好想要將這些零碎時間利用起來,具體怎麼做呢?
01
首先,是增加單位時間可以產出的效益。
前陣子有本書特別火,《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可以辦到》。
日本醫師吉田穗波的人生可以拍一個勵志片了!她2004年博士畢業後,一邊擔任婦產科醫師,一邊帶著兩個孩子,每天疲於奔命,但她萌發了想要去哈佛進修的念頭。
上班都忙不過來,沒有時間備考,沒有時間申請,一般人也就是想想而已,但她卻嘗試著擠時間去嘗試。
她說,一輩子要做的事情太多,但一生太短。別人想著在A和B中做單選題,她是想著「如何才能AB一起做」。
第一個秘訣是增加時間價值。
她選擇在起點站上車,有座位的話,上下班三個小時她可以用來備考。她會在晾衣服時想著怎樣回電子郵件,會利用診所午休填孩子託兒所需的文件……
把「非要完成、完美」改成「做一點是一點」,就會有新突破。
有一次,吉田穗波很想參加一場晚上7點到9點的讀書會,但她要在晚上8點前回家才能陪孩子。如果是你會怎麼選擇?
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陪孩子。但吉田穗波卻去讀書會了,她只參加了40分鐘,但「有40分鐘的收穫,比完全沒去強太多了」。
不做,收穫是0,做一點就有一點的收穫。
增加單位時間收益的第二個方法,寫「時間碎片清單」事先想好短暫的時間可以怎麼利用,就會大大提升自己的利用效率。
五分鐘可以做什麼?
如果你沒有一個事先規劃,很容易就浪費時間了。其實大有可為。
三五分鐘可以:
刷微博,發朋友圈,給父母朋友打電話,做頸椎操,洗碗,收衣服,拖地,仰卧起坐……
不同的場地有不同的限制,想好5分鐘在不同場地可以幹什麼:
起床後:寫今日計劃,記錄夢境/感想,背單詞
等公交車或者排隊時:給親朋好友打電話,背單詞,回郵件,看微信微博在公交車或地鐵上:打開APP聽一聽新聞,聽一本書,構思方案……
你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寫一張「時間碎片清單」。有了它,有了碎片時間你就不用去想現在做什麼呢。
第二,是增加可利用的總時間。
以前的時間安排已經忙得團團轉了,不開闢更多的可利用時間怎麼行?每天三小時的上下班時間就是一個大寶藏,可以做不少事呢!所以吉田的隨身包裡面有各種東西:單詞書,筆記本,需要填的表,幼兒園發的通知……
第二塊可以開闢的時間是早起時間。如果早起一小時,你將擁有無人打擾的自習時間,做想做的事,過想要的生活。《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的作者趙星,就是利用早起時間閱讀,下班後的時間寫作,完成了自己的作家夢。
吉田穗波晚上早睡,第二天三點起床,到孩子六點起床之間就有了完整的三個小時備考時間。
而鹿咔的作家朋友中,那些身兼數職的斜杠青年都有早睡早起的習慣。就是為了把最好的時間精力,留給最重要的事。
第三,多線程工作提升效率。
「間作套種」是農業上常用的一種科學種田的方法。連續幾季都種相同的作物,土壤的肥力就會下降很多,因為同一種作物吸收的是同一類養分,長此以往,地力就會枯竭。
人的腦力和體力也是這樣, 我們要盡量避免長時間做一件事。通俗講就是做點其他的「換換腦子」。這種方法可以抑制原來的興奮灶,產生新的優勢興奮灶,讓腦力和體力得到有效地調劑和放鬆。
具體你可以這樣做:
按抽象與形象來分配時間:獨立思考分析一段時間後,畫畫思維導圖;
按研究問題的不同角度:自己思考一陣子後,再找3個人一起碰撞;按動靜交替分配時間:坐著工作,45分鐘後站起來休息,甚至用「Keep」APP鍛煉一下;體力與腦力互相交替分配時間:工作之餘,打掃衛生洗衣服。
第四,把一個大任務分解到不同時間段來做。
比如要寫一個策劃案或者工作報告,真正大頭的時間包括了構思、找資料、動筆書寫。你打算怎麼做?
有的人坐在桌前埋頭苦思,越想越覺得沒靈感,越來越焦慮,哎,還是玩個遊戲放鬆一下吧。兩小時過去了沒有任何產出。
能不能把這幾個部分放在不同時間來完成呢?比如我知道要寫策劃案A了,我先去做別的事情B,用1-2小時做B的時間,來找今天策劃案A的靈感。找靈感這種事,丟給「潛意識」用後台工作就好了。
用一分鐘想靈感,然後用五分鐘來完善這個構思,用3分鐘寫下這個構思。
下午喝咖啡之後,在15分鐘內寫出提綱,放下提綱去做事情C。做完了C再利用5分鐘推敲提綱,提綱沒問題了,最終花兩小時寫策劃案A的內容。
寫完了策劃A,喝一杯茶,找素材完善策劃案A。做D休息的時候,再回來修改策劃A。
很多看起來複雜的工作,都是可以這樣利用碎片時間完成的。利用碎片時間完成工作比長時間盯著一件事埋頭做效率更高。至少是節約了找靈感和休息的時間。
鹿咔做家務的時候,也是靈感源源不斷的時候。有時候要找靈感,或者想讓自己靜下來,做點體力勞動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簡單提一下這本書裡面的其他有益觀點:
越沒時間越想做事,化焦躁為進步的動力。
消滅小煩惱就是節約時間。勇敢踏出第一步,然後嘛,見機行事。
丟掉所謂的「好媽媽」標準,自己的生活,規矩要自己定。藉助他人的力量,用錢買時間。
可以找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然後用碎片化的時間去規劃,手機放到一個固定的時間去看,這樣總比無所事事來的好了(我不是刻意指刷知乎不好,但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自己目標的進程)。雖然我現在還是做不到。。。
用這些時間放鬆自己擼一管嘛
推薦閱讀:
※作為復讀生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波動?
※辦事效率高的人不喜歡結伴?
※如何有效率得做家務?
※開高效率的會議,有哪些好的經驗?
※為什麼稅務系統的「三證合一」、「營改增」和「金稅三期」都搞得磕磕碰碰,最後成了一團漿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