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是汽車媒體老師還是主機廠的工程師對汽車了解更全面?

現在的汽車媒體很多,各種車訊和試駕文章滿天飛,而汽車主機廠也有專門做競品分析和性能評價的工程師,請問在大家眼裡誰對汽車更了解,知識面更廣?誰更權威些呢?


我是一汽車工程師,我回答過很多的汽車專業方面專業知識,我也看過很多媒體人寫的文章,也被媒體老師問過很多專業問題。

你說我懂車嗎,我其實不太懂,可是很多車都經過我等的調教!

所以,要看怎麼定義「懂車」。

如果你問我技術問題,我肯定比媒體老師懂,如果又涉及到主觀評價,從消費者角度看問題,我並不擅長。

畢竟我說不出一大堆車的參數,這個車那個車都有什麼特點,我開的車遠不如媒體老師多!

其次,汽車行業是一龐大的產業,涉及專業門類非常多,每個工程師專註於一小塊,怎麼可能做到「了解全面」呢。

所以,我覺得工程師和一些媒體老師區別在於,我知道我哪不懂,有些人不知道!


這種問題標題和問題描述答案完全不一樣的題目只能分開答。

先看問題標題,

大家覺得是汽車媒體老師還是主機廠的工程師對汽車了解更全面?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答案。因為主機廠工程師的細分領域實在是太多,各自擅長的領域完全不一樣。

再來看看問題描述。

現在的汽車媒體很多,各種車訊和試駕文章滿天飛,而汽車主機廠也有專門做競品分析和性能評價的工程師,請問在大家眼裡誰對汽車更了解,知識面更廣?誰更權威些呢?

問題描述中把工程師的領域範圍限定為做競品分析和性能評價的工程師,有了這個限定範圍後,這個問題才有一定的討論價值。

但即使是限定了對象,這個問題還是不夠具體。

首先有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定義「了解」和「知識面廣」。如果這裡指的是了解汽車的工作原理,性能評價方法,我個人的觀點是無論是行業平均水平,還是行業內頂尖從業者的水平,工程師都是碾壓媒體的,這點我覺得沒什麼可以討論的餘地。如果這裡的「了解」和「知識面」還包括對汽車的歷史,文化,那麼部分媒體從業者在這些方面可能是強於工程師的。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定義「權威」。如果是指對汽車性能的主觀/客觀評價的準確性,那麼毫無疑問是工程師更權威。如果「權威」還涉及到其言論在消費者中的影響力,那麼媒體則會相對更有優勢。

總而言之,個人認為涉及汽車技術及其相關原理方面的問題,聽工程師的就行了(當然那些跨領域強答的除外);涉及汽車歷史,文化,市場,消費者需求的問題,則可以參考媒體的信息。

最後跑個題談點個人感想。

私以為工程師和媒體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服務的最終對象都是消費者。

工程師負責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媒體負責讓消費者更好地理解產品。

所以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兩個群體在各司其職的同時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媒體向工程師學習技術原理,並將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給消費者;工程師接受媒體關於消費者需求的反饋,進而開發出更好的產品。

如果真的能實現這種合作模式,我相信最大的受益者會是廣大的消費者群體。


手機作答,題主所說媒體老師和競品分析和性能集成工程師都是很全面的。
但是廣度而言,平均水平上,我覺得媒體老師更廣(雖然我也是工程師),媒體老師需要從外觀設計開始一直到售後保養和保值率全程點評,幾乎每個媒體老師都應該這樣要求自己吧。而主機廠性能集成或者競品分析只是一工程師群體裡面小部分「全科」工程師在做。從業第五年,目前只幸認識兩個全科工程師大神兒。
還有一點不知道大家注意沒,因為你看的車評文章基本上是一個或者兩個老師寫的。而據我所了解的對標benchmark是需要多個部門聯合開展的活動。舉一個不恰當的比喻,
媒體老師是一個人全部「手工裝配(分析)」這台車,而工程師是採用「流水線」作業,各自負責各自崗位。

在語言表達上面也不一樣,我認為各有偏重,媒體老師說的東西在工程師看來是沒可操作性的。
過於專業的工程師術語,在消費者面前沒有可理解性。

舉一個栗子,其實上次wey的視頻,我覺得「換擋邏輯混亂」這個到底是什麼意思?哪個負責shift map的解釋一下,在我的概念里,換擋邏輯絕對是定死的一個邏輯,客觀條件相同情況下,你踩一樣的工況,是不可能出來幾種換擋的可能。對於工程師來說,這句話跟沒說一樣。
即便該車評人這樣描述,我依然認可他的車評。

再比如,消費者不懂什麼是「駕駛性」。工程師怎麼普及呢?我雖然答過題,但是看評論,依然是「666……」 「不明覺厲……」 我就覺得即便很注意口語化,還是難以讓人理解。但是還是我之前說這個車評人,在昂克賽拉視頻里,就說了,「1 2 3 4 吧啦吧啦的」。我就覺得挺有意思。

一開始做駕駛評價的時候,對於媒體老師和稀泥似點評覺得很無語,後來做了兩年之後,再反過來看媒體老師「和稀泥」似點評,有些老師其實是把知識口語化,易傳播化了,有的點評,確實跟我深度體驗過後是一樣的,遂覺得自己當時好幼稚。

車評多如牛毛,從業人員一片紅海,魚龍混雜。從我多年看車評的經驗來看,從初二開始看汽車媒體,現在並不是每期都看,需要的時候就去看看,也把自認為比較優秀的車評人推薦給大家(個人觀點,勿噴)。

新車評背景男性車評人普遍都不錯 ,然後 5號頻道,之家的歐陽老師,然後38號


作為在國內一線主機廠工作了5年的非主流研發工程師,我覺得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按照慣例,舉個栗子:

80後老陳,985高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碩士畢業,一直在一流手機廠商從事手機開發,醉心於技術不能自拔,懂得如何設計手機使其性能達到極致,是手機硬體發燒友和極客追捧的對象。(可以腦洞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沃茲尼亞克)

90後小王,普通高校XX專業本科畢業,本科期間幾乎沉迷於電腦遊戲,手機遊戲,談戀愛等中無法自拔,在要畢業的前夕突然意識到要找工作了。於是乎對自己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剖析,結論是自己適合做一個手機體驗師。從此小王專註於對各大廠商推出的不同款式的手機試用,分析,總結。在有了自己的圈子之後,通過對手機進行評測為各大手機廠商提供分析報告,幫助他們改進設計,規劃產品。

那麼問題來了,老陳和小王,誰更了解手機?

看完以下幾點得分析,相信大家心中自然會有答案。

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研發工程師在汽車行業中所處的地位

2,如何定義一個人對汽車的了解

3,究竟誰對汽車了解更全面

1,研發工程師在汽車行業中所處的地位

汽車工業對國家經濟的拉動作用巨大。上到整車的加工製造和銷售,下到很多下游產業如金屬,冶金,橡膠等,全都可以靠汽車工業拉動。根據統計在中國汽車行業所佔GDP比重已經超過2%,而在汽車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這一比例已經超過20%。

汽車行業作為一個如此龐大的行業,主機廠的工程師忙的過來嘛?

忙不過來。

那怎麼辦?

怕什麼,有供應商在。

對的,供應商對汽車研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整車上80%的零件來自於供應商。那麼,主機廠的工程師又在幹什麼?

集成開發。

打個比方,輪胎供應商了解輪胎的各種性能,造型,能夠生產出幾乎你想要的任何輪胎。可是問題是究竟什麼樣的輪胎才是一輛車所需要的呢?這就是主機廠負責輪胎的工程師需要解決的問題。他需要從整車的性能需求,造型需求出發,制定出一套詳細的設計要求文檔並提供給輪胎供應商,接下來的事就由輪胎供應商完成。考核輪胎工程師能力的標準是他是否能夠合理並完整的提供出需求文檔。

因此,大部分主機廠的工程師所負責的零件其實非常非常單一。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件事做到極致,讓供應商開發出最適合自己的輪胎。

那麼既然主機廠的分工都如此細緻,那麼是否意味著主機廠的工程師都只了解自己負責的那一塊內容,對其他知識一無所知?

NONONO。也有例外。有部分工程師所負責的不是零件開發,而是整車系統的調試與匹配。

如整車性能測試工程師負責整車駕駛時的駕駛品質。NVH工程師負責整車NVH調試,等等。諸如此類的工程師對自己所負責的內容不是可以用了解兩個字來形容了,而是專業,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所以說,主機廠的工程師不僅是了解汽車,而是精通汽車。只不過,他們的專業領域一般只是汽車的某個方面,而不是全部。

2,如何定義一個人對汽車了解

所謂了解,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

工程師認為的了解是指能夠制定標準,開發規範,並且完成設計和製造。媒體人認為的了解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能夠了解基本原理並且以此為基礎作出合理的選擇。所以車評人在評價一台車的動力的時候,往往會說諸如整車加速不夠線性,變速箱頓挫較為明顯等言論。從客戶的角度來講,此類評語已經完全足夠指導其選擇車輛,但是從工程師的角度來講,這種話說了等於沒說。因為完全沒法指導他們進行優化或者重新開發。

加速不夠線性?

什麼是線性?你有裝加速度感測器嗎?有數據嗎?如果你能告訴我什麼是加速線性我今天立馬通宵給你做動力總成標定達到你的要求。

變速箱頓挫較為明顯?

什麼工況下?此時發動機轉速多少?油溫多少?是離合器接合太快還是太慢?是軟體bug還是硬體有硬傷?

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往往是很軸的。你說我的東西不好,那麼請你告訴我哪裡不好,如果你只跟我說感覺,那麼對不起我沒法替你解決。因為你的需求提不清楚。工程師的工作就是開發完美的產品,他們必須專註於他們的領域,拼勁全身的力氣,做到極致。

3,究竟誰對汽車了解更全面?

相信有了以上兩點分析,大家心裡已經有了基本的答案。全面的了解汽車,分為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

從深度上來說,沒有人比工程師更有發言權。座椅工程師可以花一天的時間跟你探討座椅的人機工程學設計,雨刮工程師可以用一周時間跟你討論雨刮的工作原理與選型要求。變速箱工程師可以花一個月的時間跟你探討變速箱的頓挫是由什麼產生的以及如何優化。然而並沒有人會這樣做。因為對於消費者來說,根本不需要了解那麼多,他們只需要知道怎麼用著舒服,怎麼用著實惠,足矣。

從廣度上來說,媒體人顯然更有發言權。他們有著廣泛的涉獵,各大廠商新出的車型都會邀請他們去試駕,評測,寫報告。因此他們對不同的車型的定位,造型,空間,動力,操控,駕乘性能等也有著充分的理解。也能提出自己一些獨特的見解。就中國目前的汽車市場來說,媒體人的評測對於消費者的選擇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工程師與媒體人處在兩個不同的維度。工程師的責任是將產品品質性能做到極致,而媒體人的責任是客觀的向消費者傳達汽車設計的理念。

沒有誰比誰了解更全面,正如一輛車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只有適合與不適合。再好的蘭博基尼也沒法載著一家7口人出去郊遊,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


有一次一個媒體記者老師在大眾的媒體記者招待會上向產品工程師提問:我朋友家的大眾車autohold功能經常無效,為什麼大眾要把不成熟的技術推向市場。

大眾的工程師回答:你的朋友繫上安全帶就ok了。

然後全場其他媒體記者對這一回答給予極其熱烈的掌聲。

一葉知秋吧。


這跟相聲中的說學逗唱類似。相聲中的「學」,指的是模仿各種曲藝形式的唱法,但相聲演員會的多,卻不可能跟該領域專攻的演員相比,最多是學個皮毛,學得像而已。

題主這個問題要分開來看,即知識面權威性

要說知識面,汽車編輯的知識儲備比工程師要廣得多,他們的工作有相當一部分就是每天涉獵國內外各種汽車新聞,包括新車上市、概念車亮相、行業報告、新車試駕、技術解析等等。而且,汽車編輯有一個優勢,就是摸的車實在太多了,且不分高低貴賤。這種成百款、幾百款車開下來後建立起來的主觀評價體系非常微妙,類似於文玩中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很多時候汽車編輯不願說出對一款車的真實體驗,因為會影響飯碗。如果以選車購車的角度來諮詢汽車編輯,最好不要公開問,私下聊能聊出更多有用的建議。

另外,汽車編輯也分好多種,有的叫導購編輯,專門寫導購文章的,很少摸車;有的叫試駕評測編輯,開的車最多;有的主攻行業與技術,知識面最廣;有的專門跑新車上市發布會,屬於比較低端的。你要是選車或者純粹想找個能侃的人聊車,盡量找試駕編輯或技術編輯。

第二點,權威性,這個肯定是專業領域專攻的工程師更有優勢。主機廠有專門做性能評價的工程師,但要聯繫到他們困難很大。而且工程師有工程師的思維,如果你是一個要買車的普通人,問工程師一款車怎麼樣,他可能墨跡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工程師思維要求他必須把事情說得面面俱到,而事物往往是具有兩面性的,「面面俱到」很多時候在聽者耳朵里就變成了「毫無意義」,而且很多專業術語普通人聽上去也較難理解。另外,工程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發動機標定工程師不懂座椅,座椅工程師不懂型面設計,設計師又不懂生產管理……換句話說,技能專精就意味著僅僅懂得自己領域的東西。倘若為了選輛車去問工程師,你可能要分別問五六個不同領域的人,最後發現——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選。

真要做對比的話,試駕編輯給你的購車建議往往比主機廠性能評價工程師的建議更有參考價值,因為前者是媒體思維,能從你購車的角度考慮問題,講的內容更針對你個人的喜好和需求,甚至順帶上這款車的改裝、售後、二手等相關內容;而性能評價工程師往往只能從自身角度出發談幾款車的優劣,信息量深,但少。

有意思的是,工程師不排斥和汽車編輯聊天,因為汽車編輯肚囊寬敞,腦子裡有很多有意思的新車八卦、車型歷史、競品細節、試駕笑料等等,聽汽車編輯侃大山是一件非常引人入勝的事情(前提你也是汽車愛好者)。汽車編輯也很願意跟工程師交流,因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專業領域不懂的問題,工程師都能幫忙解答,這對自我提升很有幫助。當然你得問對人,問發動機工程師座椅骨架與發泡對舒適性的影響,等於跟和尚借梳子。

綜上所述,兩個職業的人不構成對比關係,各有優缺。

如果從購車對比的角度考慮,問汽車編輯是首選;

如果你是汽車行業從業人員,問工程師是首選;

如果你就是個想聽汽車八卦趣聞的,跟汽車編輯聊天是首選;

如果你是進階噴子,想背下來一些專業知識好跟人撕逼的話,跟工程師聊天是首選。

最後,以上描述的都是在自己職業中能力優良的人才。有的媒體老師連駕照都沒考,也有整天混日子無所事事的工程師,他們是行業的毒瘤,不在考量範圍之內。


翻了半天居然沒看到audit評價工程師的名字,不得不強答一波了。

audit評價工程師是汽車製造企業必備的崗位,也有叫xxcpa的,就是代表用戶來評價檢驗合格的整車的,會按一定的程序對整車進行各項評價,這幫傢伙每天的工作就是評車,寫報告,開發布會,把各板塊的領導屌的和孫子一樣,不改?下周還是評這個車,接著來。

一些集團公司分總部的評價工程師和分工廠的,總部的沒事就各工廠抽車評,分工廠的評價工程師就提心弔膽的陪著,怕有問題自己沒發現。一般的企業都會定期對這些工程師考評,保證大家的評價標準一致,避免負責整改的工程師叫屈。

你擔心他們只看自己的車標準眼界窄?他們沒事就會開公司各種檔次的對標車,這些工程師是一個公司的寶貝,有什麼新車買來了都得先讓他們看的。

汽車媒體搞的得讓用戶愛看,評價工程師只關注他們把問題提清楚就好了。而且他們還不看領導臉色。

那為毛很多車的設計還是反人類呢?做工還是看不下去呢?一個是成本,更重要的是雖然評價工程師提問題了,也有一個分數了,但是分數已經達到設置的目標分數了。


知識結構不一樣很難對比。工程師側重生產端,媒體更接近消費端。

廚師更懂美食還是美食家更懂?都懂,但是懂的方向不一樣,沒有可比性。

但是我相信,工程師界,沒有真才實學混不下去,汽車媒體圈就不是了。


全面可以說是對一輛車的全面,也可以說是對市面上所有車的全面。

個人覺得:

論車型覆蓋,媒體老師絕對廣。職業性質使然,必須廣泛的接觸市面上能夠接觸到的所有車型,不光光是從數據上,很多的試駕機會,可以感性的了解不同車輛。主機廠有benchmark,不過一年也沒幾輛車可以拆,而且更多關注於項目定義的競品車型。對於不會進行拆解的車輛更多的基於數據層面的理解。

論單車全面,主機廠相關工程師全面。完勝。毫無懸念。一個開關都給你說出道道來。細緻入微,毫不誇張,對於整輛車以及各個散件會做的分析都很細緻。而且一輛車的分析是整體的,各個專業的老師都會來看看他所關心的部分,然後連帶邊上聽著也會懂很多。


如果將汽車整個生命周期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前是整個產品立項到設計完成,中是製造過程,後是銷售售後保險維修二手車。工程師比較懂的是前中,編輯比較懂的是後。

不過還是要說,這些年看的汽車雜誌中,所有關於『轉向特性』的描述,就從來沒有對過的……


汽車研發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營銷人員、媒體人,我都認識很多,自己也扮演過其中不少角色,自認為適合來回答一下。
霍金是科學家,要說誰學問大,科學家大。
小紅是小學老師,要說誰會教小孩,小紅很可能要比霍金強。

術業有專攻。
車企的工程師,通常聚焦在很具體的某個方面的工作。

比如我有朋友專攻雨刮,自稱雨刮方面中國知識能力Top10的高級選手。但要說對車有多少了解,他就打岔說:「我想靜靜。」
我對這兄弟的態度是:「呸,誰稀罕了解你的知識」。
是啊,知乎哪個網友對雨刮特別感興趣嗎?
雨刮雖小,內含奧妙。但這就像孔乙己研究回字的九種寫法,沒人會感興趣的。
這是他的工作,為了拿下Lexus RX的全球訂單,為了拿下NIO的訂單,他需要好好工作。

我還有朋友在某大型合資公司負責手動變速箱的離合器研發。這哥們兒連自己公司有幾款車型、分別叫什麼名字、每台車配什麼發動機、公司一年能賣100萬台車還是200萬台車,均表示搞不清楚。
他除了離合器外,唯一搞得清楚的,就是:上個月公司發了單薪還是雙薪,以及今年一共發過幾個月雙薪,以及有哪幾個月沒發雙薪。
這能怪他嗎?他的職責,就是離合器那點事嘛,翻來覆去的。

有少數研發人員,因為不做具體的零部件,而負責整體性質的工作,比如整車布置工程師,或者車輛商品性評測工程師。
這些同志對車的了解全面性還是不錯的。當然這些人對具體的汽車技術,就不怎麼了解了——因為它們的工作不需要他了解啊。
讓你當籃球裁判員或者籃協官員的時候,你需要掌握像庫里一樣投三分球的秘訣嗎?
畢竟是不同職業。
此外,因為從來不接觸真正的市場、真正的消費者,任何車企內研發體系的人員,還是會容易有局限。業內視角太嚴重,很難真的站在消費者角度想問題,談問題。

汽車媒體也會有這方面的癥狀,但相對好一點。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大多不懂技術、研發和製造,不了解車企里那麼多人每天在幹嘛。
這樣他們就和一般的消費者更接近,看問題就容易站在消費者的角度。
97%的汽車消費者並不關心複雜的技術名詞和邏輯,他們關心的就是車子好看不?好開不?貴不?空間夠用不?保值不?質量ok不?
消費者要的是產品體驗的結果,而不是研發的know-how。

回到這個話題。有些網友覺得媒體人什麼也不懂,一知半解,不是科班出身。
問題是沒聽說過,做一個媒體人的前提是要從汽車技術職業入手啊。
難道微信號運營者需要從文學家或者傳播學者開始入行嗎?
站街女要先修滿人體器官學的學分嘛?

媒體和工程師,放眼全球,都是兩個職業。
懂一些技術,對做汽車媒體人,有一定幫助。
就像懂一些籃球實戰,對做好體育台解說,有一定幫助。
穆里尼奧不踢職業足球,一樣做了超級教練。

本質上,媒體就是媒體,解說員就是解說員。
360行,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核心競爭力。

要知道,如果媒體人真的沒價值,第一個發現的,一定不是鍵盤前「聰明的你」,而是他的老闆。

這種沒技術含量的崗位,這種沒用的人,早fire掉,換更便宜的搬磚工人來做啦。。

- 關注我:一苒

- 知乎專欄:汽車講談社

- 微信號:搜索 yiransay


我幾乎從來不看媒體文章,我又不買車,所以對選車、評車不感興趣。

@王曉鵬 @凱凱 @何先生 @林一苒 已經說得很完善了,我不重複了。

但看有答主拿文章作者跟語文老師打比方,我很不滿:這其實完全沒可比性。

我作為一個喜歡詩詞創作的愛好者廣泛接觸到的都是相反例子。很多創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讀者(評論者)壓根沒感到,更不認可,甚至沒人在意(包括其他作者)

我自己也從不關心其他的作者想表達什麼,第一感上心了,多看幾眼,動心了,點個贊。第一感不上心,直接略過。其他人對我對更其他的人亦然。

你認為語文課本上作品的作者比語文老師更權威,是因為文章能上語文課本的作者的影響力比語文老師大得多,並非因為他們原作者,也不是因為他們是作家!!!!!

哪怕原作者是初通文墨的革命家、農民領袖,大家一樣關心他想表達什麼!!!

而那些佚名的民歌,有人關心關心第一個某位鄉下人真的在表達什麼嗎?

坦白說,若你不是名人偉人,你想表達什麼毫不重要,唯一有意義就是你成功的表達出了什麼,或者說,人家是怎麼解讀你的。

但是,你能見到的汽車工程師有多少人是名人偉人么?影響力大么?

你沒成功把你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是你的失敗,不是讀者的誤判。


這麼說吧,汽車媒體通常能知其然,但是基本做不到知其所以然。哪怕是有一些技術背景的媒體編輯。

原因有幾個。

首先,一個媒體通常只能針對某輛車進行測試,撐死拿到幾輛車,他所獲得的數據、體驗,嚴格來說只能評價這一輛車或者幾輛車。

其次,媒體測試尤其是主觀評價,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車而異、因品牌而異的。

再次,媒體所關注的測試項很有限。

最重要的一點,除了一些明顯的質量問題,針對車輛某一個特定的表現,媒體永遠不知道,到底是廠家失誤導致的,還是故意如此設計;某個問題的鍋是主機廠的,還是供應商的。

你比如說,某些方面本來有能力做好,但實際上沒做好,你不知道是設計人員疏忽了,還是主機廠向成本妥協,還是主機廠在SOP前覺得這個問題不太重要,修正性價比不高所以故意不修正,或者是供應商生產中出現了問題。

然而媒體掌握著話語權,主機廠通常把媒體敬如上賓,甚至還很低姿態地「請教」老師,我們的車怎麼樣啊,您覺得哪裡需要改善啊,讓各位媒體開開心心。實際上人家主機廠也就是做做姿態,有些媒體就真以為自己了不起了…

當然了主機廠的工程師可能在試駕涉獵範圍上沒有媒體廣,而且越是資深的工程師,業務範圍越窄,也就是越專業,但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專業性可能就沒那麼強了。

PS,不論是工程師還是媒體,都不能「代表消費者」。唯一可以代表消費者的,只有是科學合理的市場調研。


工程師負責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媒體負責讓消費者更好地理解產品,我覺得這句話挺對。另外我可以提出一個假設擴展一下:如果你想買車,你是願意聽從一個某品牌工程師推薦自己品牌產品的建議,還是更願意接受一個針對你的需求,體驗過很多款車的職業媒體人的建議呢?


某個團隊在這個問題下強答,整個團隊上來營銷,有點過分了。

吃相太難看,媒體人和工程師的事,不用修車的來說。


首先是立場。

中國的汽車媒體都是各大汽車公司的公關廣告費用養著的。

他們懂不懂是其次的,首要的是要把廣告客戶照顧好。

國內汽車類的紙媒我是從來不看的,自媒體某些我是看的,部分原因那也是因為級別太低沒到KOL的級別,還入不了整車廠的法眼。

其次是知識。

以汽車知識來講的話,媒體所謂的汽車知識,都是各大汽車品牌過手後的二手知識。

我是很輕視國內汽車媒體人這個群體的。他們乾的工作跟二手汽車市場上的推銷汽車的銷售員沒什麼區別。可能很了解,但傳遞給你的不一定是你最希望了解的。


知乎的風氣不就是外行鄙視內行?如到處可見的軍校生不如軍迷。歷史系研究生教授不如網友乾貨,還有汽車工程師不如媒體「老師」,儘管這些「老師」還沒有藍翔畢業的技校生對汽車懂得多。知乎有哪些反智主義問題,這就是非常好的答案。


如果不是怕吃官司,我們很願意分享下 @周含露 以前做的產品體驗報告。

我看過的有江鈴某超猛suv、某美系豪車、某mpv。

這些報告閱讀體驗爆表,讀者超級喜歡,我看汽車媒體是趕不上了。最重要的是,絕對能讓銷量置零,工程師全年雙薪取消。這些報告有的是針對試驗車,更多的則是商品車,並且都已經通過私人渠道,提交給相關製造商(至於它們有何舉動,咱就不管了)。

為了給大家過過癮,我摘取幾張(每款車型都有200項左右的內容)。為了增加大家猜車的難度,內容和產品是打亂的,

以上是對產品多次體驗、思考、對比和論證過的內容,也是個人意見,如果大家有異議,請一笑置之,不要發傳票。

(痴人囈語:要是敢發傳票,老子就把你家車型全測試一遍,然後公布完整版……)

車子零件上萬,負責的工程師幾百上千,所以說,一台車找出幾十個混日子的南郭先生以及他們犯下的小錯誤,還是有可能的並很容易的。

--------------------------------------

我也看到了 @一苒 說的那種工程師的生活,說實話,這是大多數汽車工程師的日常狀態,但不應該是一個愛車如命的汽車工程師的日常狀態。

一個工程師可能勝任自己的工作,研發測試做的滴水不漏,但如果他的愛好和工作不能綁定,也真是遺憾。工作的幸福,全得由雙薪來支撐,可算人生一悲???

當然,我對修車工作的熱愛,要是也能有雙薪來支撐一下就好了。

再次 @周含露


你覺得是你對自己孩子了解,還是你家周圍鄰居對你孩子了解?

你對怎麼生出孩子和餵養孩子比較了解,周圍鄰居對你家孩子平時的為人處世比較了解。

而醫生對你家孩子身體狀況比較了解。

而你孩子的媳婦或老公對怎麼搞他非常了解。


我覺得這個問題吧,也不能太絕對,還得看具體的人。

我在汽車整車廠工作,崗位是售後服務工程師,具體工作簡單簡單來說就是修車。

我也是汽車廠的工程師了,說我對車能有多懂那也不好說,畢竟我本身是學阿拉伯語的,車子故障也能處理一點,跟人吹牛也沒那麼容易穿幫,但是說我很懂車,那也很扯,知道的東西都是工作經驗,沒有體系。

汽車是個很長很長很長的產業鏈,汽車廠里也有各種崗位的人,所以我覺得一概而論是不太好的。而且汽車產品極端複雜的特性決定了,一個人不可能全面了解汽車的所有內容。

舉個例子,我所在的廠子是家客車廠。客車在汽車行業里算比較沒有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但是廠子里也有幾十個部門。帶有工程師頭銜的人可能會在技術中心,工藝部,品管部,綜合計劃部,各製造部,客服部,還有配套輔助的設施管理部,採購部,流程與IT部,物流部等等…技術中心主要負責研發,也會分為底盤,電器,空暖,車身附件,產品管理,試製,新能源等各個部門。每個人的工作都會極端細分,一位研發工程師可能職業生涯都只做一個雨刮器或者一個後視鏡的工作,要求汽車工程師對車有全面了解也是不太現實的。

像我這樣做售後的,雖然車上每個總成部件都比較熟悉,但是深入的了解又不太夠,還是有明顯短板的。

我看到有個回答說他們底盤部會開車的比例不到30%,對於我們客車廠來說,會開客車的比例應該是百不存一了吧…

說了這麼多,最想說的是,一個人對車能有多了解,還是得看個人水平,崗位和行業背景並不能加成…

至於汽車媒體,牛人可能有,畢竟他們接觸過的車確實多。不過我相信,比我還水的水貨可能也不會少…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日系汽車普遍沒有後備箱逃生裝置?
現階段汽車真的需要革命性的顛覆嗎?
如何評價全新奧迪Q7?
汽車行業工作選擇問題?
畢業三年,存款15W,打算買輛代步車,平時工作用,很少跑遠路,維修保養要便宜,什麼車合適?

TAG:媒體 | 汽車行業 | 汽車製造 | 工程師 | 新聞與傳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