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銀行 2016 年出現凈利潤負增長?

中行是五大行中首次出現凈利潤負增長的銀行。對此,中行副行長張青松解釋說,出於防範風險及穩健經營的考慮,撥備覆蓋率較上年增加9個百分點至162.82%,因此有可能影響凈利潤數據。

五大行年報:中行業績下滑 農行不良率最高

除了撥備覆蓋率增加,還有哪些其他的因素導致凈利潤負增長?


謝邀!其實賬面凈利潤是可以調節的!賬面凈利潤是可以調節的!賬面凈利潤是可以調節的!僅具備參考意義,看看就好

-----------------------

如何調節:撥備!

我們看凈利潤增長率工行看起來是+0.4%,中行-3.67%,如果兩個行都採用150%的撥備標準,工行是-10.6%,中行是+6.62%

------------------------

因此,中行覺得利潤負增長並不是大事,相反地,工行覺得利潤負增長是大事,不惜以低於監管紅線的撥備覆蓋率保護利潤極其微弱的增長


謝邀

作為一個參加工作沒幾年的金融民工狗,提出淺層次的看法。

第一,中國銀行,農業銀行都是傳統老牌銀行,發展年數均已過百年,相比較新生代的股份制,可以用兩個年齡段的人做比喻,中行好似成年人,新生代股份制好似冉冉升起的年輕小夥子,中行貸款總額基數大,即使不良率與股份制相當,但真正的逾期,不良金額要遠大於股份制,尤其經過前些年央行放水刺激經濟,再到現在遠遠看不到L型的下三層在哪裡,因此不良貸款激增,一筆5000萬的短期流貸,不良以後賣給資產管理公司基本半對半損失,也就是說只能賣到2500萬,損失的部分造成凈利潤虧損,也就應當,但中行員工不好受了,損失從哪補,從人身上補,同時,國有銀行資金成本較低,對一些優質客戶給予的利率動不動基準,基準下浮,正常貸款收益也不足以彌補不良貸款帶來的損失,突然想到近期的輝山事件,一切問題沒浮出水面之前,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在錦上添花,於是拚命增加授信,基準,基準,基準,拼價格,可後期爆出的網路貸款融資,利率13.5%,基準上浮1250%,在自己覺得我利率低,服務好得同時,企業在另一方面已跪舔不計成本的前去融資

第二,人多,開銷大

一個大象想回頭時,過了兩小時已掉進溝里,一家民營企業(58同城好像)如果出現收入下降,短時間內看不到使營業收入增加得辦法的時候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既然不能開源,那截流吧,於是控制管理費用,減少成本項,保持凈利潤,但傳統國有大行,去查一下他們的退休人數,養老金支出,目前在職人數就知道了,沒那麼簡單,

第三,最近喜歡那個康波理論,個人成功很大決定於當下的經濟周期位置,公司一樣,做什麼行業,行業不行你做出花來還是不行,要麼順勢而為,挺住,要麼作出改變,找到新的平衡點,但銀行作為一個經營風險得商業主體,穩為重點,盈利其次,雖然凈利潤為負,但又能怎樣,只要保證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為企業保證資金流動性,至於凈利潤正負,只是一個數字,而真正意義上的東西要遠大於盈利這個目的,前幾年,滿世界都在鼓吹經歷危機來了,經濟大蕭條,去年,全國都在看東北,gdp負增長,全國墊底,但輝山牛奶依然暢銷,輝山依然為各金融機構爭貸攬存的優質客戶,所有人都說,去年東北經濟已經見底了,可以起穩了,可事實,今年年初,不僅是東北,包括經濟大省山東,都開始初露端倪,當然有西方做空機構得狙擊,但事實出現大家才發現,他們不是狙擊手,只是一個催化劑,讓冰山更早的露出了水面

個人拙見,實為瞎說瞎掰


謝邀。

其實不止中國銀行一家,整體銀行業自16年起,在今後幾年裡都會面臨較大的挑戰。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試著闡述一下。

一、宏觀層面,我國經濟整體增長放緩是不爭的事實。我國銀行業利潤的主要來源是存貸差,經濟放緩,公司層面存貸的增長也會跟著下降,對於大公司來說它們雖然有很好的評級,但沒有多大動力擴大生產,沒有貸款需求。對於小公司,雖然有需求,但銀行因為對實體經濟不太看好,出於呆壞賬風險考慮,在貸款審批中要求比較嚴格,造成小微企業不易從銀行得到貸款,說白了就是大多數有資格貸款的企業不願貸款,而大多數需要貸款的企業不易從銀行得到貸款。這也造成了民間借貸之風盛行,同時也驅使銀行業大力發展個貸業務。現在四大行個人貸款比兩年前好辦多了,尤其是30萬以內的信用貸,消費貸,電子銀行就能辦理,而且基本不審核用途,貸款利率一般都有一定下浮,甚至可以直接提現。但是受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的影響,個貸雖然增長迅速,但和企貸、房貸(受調控影響,房貸增長也在放緩,地方融資平台業趨於飽和)比規模還是很小。對銀行整體利潤貢獻過小。但以後也許是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從銀行業自身看,本屆政府希望壓縮銀行業的利潤到實體經濟去,也是不爭的事實。四大行凈利潤相加,8000多個億,如果能讓利到實體經濟,無疑是對我國經濟很好的刺激。這從近兩年來央行、銀監會一系列要求銀行降低,取消各種手續費、服務費。逐步放開存貸款利率浮動限制就可以看出來(出於銀行間競爭考慮,相當於不對稱降息,即便你是銀行的個人客戶,也是實體經濟中的一份子,也會受益於不對稱降息)。當然,凈利潤也是考核各大行行長最重要的指標,行長們為了個人收入、仕途考慮。會引導整個銀行創新求變,找新的增長點,就是所謂轉型(上面說的發展個貸只是一方面,還有減少銀行窗口,增加自助設備等等),實在不行就只能降薪減員了。(說實話,高層這招很牛掰,一方面為實體經濟減負擔,一方面逼銀行業改革創新,即刺激了經濟,又沒有減少政府收入或增加政府支出)

三、互聯網金融的競爭,銀行業成本最低的負債業務活期存款,被互聯網金融的各種寶瓜分走了很多。起碼1萬億(天弘餘額寶一家就近8000億),同時在銀行的傳統陣地支付結算上面,互聯網金融更是凱哥高揍,非銀行結算交易量(微信、支付寶等)每年成倍增長。對本就利潤增長乏力的銀行業來說可謂雪上加霜。在互聯網金融的攻勢下銀行的渠道、網點覆蓋面優勢幾乎不復存在,除了設定對網路金融公司的轉賬限額外,沒有什麼好的應對方法。(當然,部分大行也開始上線推廣自己的手機支付、掃碼支付了,比如建行,但是前途未卜,畢竟消費者、商戶的消費、收款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更改的)

總之,不止中行,整個銀行業現在都不好過。估計各大行17年及今後4.5年的凈利潤目標,基本就是不負增長了。因為從現在銀行業的整體環境看,能做到不負增,或微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謝邀

2016年,中行凈利潤同比下降3.67個百分點,一方面是由於央行15年開始五次降息以及營改增導致的利息收入的降低,另一方面是傭金與手續費收入的減少導致的,但中行非利息收入卻是呈現上升趨勢,佔總利潤的比重也越來越多。

數據表示,2016年中行稅後利潤較前年同比增長2.58個百分點,由於其不良貸款撥備率卻增長了9.52個百分點,這使得凈利潤下滑呈現負增長。

所以說中行利潤呈現負增長一方面是因為利息收入的降低,另一方面主要是由於中行對不良貸款撥備率的提升致使的~


沒有數據支持,只說我在銀行工作的感覺。

首先,銀行的老本行,存貸凈息差越來越窄。存款越來越不好拉,你想想我讓你存銀行只能拿到二點幾的利息,某寶都在三點多,還不影響流動性,不給點好處,客戶能死心塌地來存么,實際上也提高了存款成本,甚至還加大了攬存難度。貸款方面,好的企業,各銀行都擠破頭去營銷,你給的貸款利率低,我給的更低,雖然貸款放出去了,價格並不高;不好的企業誰都不愛碰,利率再高也不會放。

其次,同業方面監管趨嚴,套利利潤降低。雖說凈息差是銀行老本行,其實風險較大。好多在貸款放不出去的情況下(尤其現在實體經濟太差),將資金委外、同業、投資等,利潤可觀,風險較低。這種情況有幾年了,多層嵌套、代持等等,要不怎麼近期銀監會下發「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啊,感覺就是銀行界的小地震。其實早在去年三會就開始吹風了,聰明點的已經開始收手了。

所以總體來說吧,銀行掙錢的利潤點越來越少,掙錢越來越難,掙錢等方式越來越規範;不過話又說回來,利潤負增長又不代表利潤是負的,畢竟這年頭還有多少家能掙個好幾千億凈利潤的。

畢竟,眼界受視野的限制,說的不當的,多跟大家請教,謝謝


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利差收入,中間業務收入佔比較低,這一點歐美也是一樣,只是中間業務收入佔比更高一些而已。現在銀行的存款不僅僅是簡單的貸款放出去,還有比如過橋資金、投入優先順序基金份額、股權質押等衍生方式 ,本質上都是賺取利差。在保證一定利差的前提下,壞賬率就決定了銀行凈利潤,在經濟下行期,放款時經營良好的公司,可能就還不上貸款,產生壞賬,銀行的利潤自然就降低了。銀行真的就是一個看天吃飯的准農業。


謝邀。

前年壓下去的數去年實在扛不住爆出來了,就醬。


凈利潤是可以調節的,各大商業銀行下達任務加重,政府對樓市的干預及出台新的政策,都有一定關係,但是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還是無法取代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不明白為啥我會被邀 試著答下

前面有人說了撥備水平會影響利潤

上市銀行的撥備政策由董事會定

上董事會的議案先提請董事長審簽

只能說 兩家行的大老闆對這一年需要披露出來的利潤水平

有不同的看法和在意程度


主要的原因,出現壞賬,看上去一千萬的貸款,可能有1300萬的房子作抵押,甚至更多。但是萬一出不良了,拍賣房子的時候,根本賣不出去好吧。

1000萬的抵質押拍賣時,賣出3折的錢,也就是300萬的時候,全行通報表揚好吧。

那不足值的部分怎麼辦,銀行只能計提撥備,拿過去幾年的利潤來填。你之前放1000萬貸款,最多也就是70萬的利息,扣除稅,扣除付出的給儲蓄人的利息成本,能賺到20萬嗎,No,還有銀行的房租,人工成本,這下出了1000萬的不良,之前得放幾百筆的貸款。這樣,怎麼能不虧損呢。

目測,很多會留言問,如何去買到價值1000萬的,拍賣價300萬的房子。


謝邀。

過往幾年和銀行只是打過一點兒交道,對於內部的理解其實不深,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特別了解。

就說一點兒一知半解的個人看法吧。

利差收入方面,個人看法是利差收入的萎靡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比較大。早些年實體經濟蓬勃為行業利潤貢獻了巨大力量,貸款審批的相對寬鬆和體制的弊端也讓現在壞賬情況功不可沒。實體經濟下滑,好的資源又在各家銀行和機構的擠壓下出現出狼多肉少的情況。還賬就像是一顆地雷,各家銀行都呵護的小心翼翼,生怕暴露出引信,只是露出來的還只是冰山一角。

非利差收入方面,非利差收入部分對銀行利潤路的貢獻比重在逐漸加大。只是隨著目前各行業資源的整合,各家機構的發展,中間業務平台不斷衝擊,銀行業務受到波及情況也實屬正常。

個人拙見,不完整見諒


還有支付寶微信啊,什麼借貸寶之類的各種房貸公司。代替銀行的企業越來越多。銀行的作用被分割到了各個領域。


今天剛分析了一季度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大幅度減少的原因:1.上級行調整利差收入考核方式,由直接入賬改為考核還原(當然中行肯定不存在這個原因,但是利差收窄是肯定的);2.中間業務收入大幅下降;3.撥備增加。其實中行可能也面臨著同樣問題:利差收窄,傳統業務中收減少,不良資產增加導致撥備增加。

由於樓主在分行,所以很大部分利潤都不在賬面反映,都是上級行考核還原,對外報送的報表和報告中幾乎不反映。

剛到銀行計財部不久,只能答得這麼膚淺了,請見諒。


主要原因是實體經濟下滑嘛,大型企業的壞賬一堆,房貸收緊,房價上漲,消費萎縮,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銀行業不用技術革自己的命,將來就會被別人革,已經快成沒落產業了。。。不止國內的銀行,國外銀行的也差不多吧。


減值損失支出是最大的因素問題


用最簡化的表示,利潤=收入-支出,各銀行主要業務構成,報表調整情況無法獲知。利潤減少,一面是收入減少,一面是支出增加。題面中的撥備就簡單算到支出中。

收入方面:一,近兩年對銀行收費項目監管嚴格,第三方支付崛起,迫使銀行幾乎放棄了個人各類業務的收費,企業方面收費也受很大影響;二,利率市場化,加劇市場競爭,經濟形勢較差,優質企業貸款利率低,小微企業不良率高,致貸款利息收入下降,三,監管趨嚴,各種理財,投資等業務受到限制,同業投行通道類收入下降

支出方面:一,營改增可能加重了稅負,二,不良撥備占很大比重,三,吸收存款成本高,客戶投資渠道逐漸豐富,銀行間,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基金保險信託小貸等等競爭存款,極大提升了成本,四,人力資源方面支出持續增大,金融業內出現更多元的公司,人才爭奪加劇,留住人才的成本增加,整體每年都在增加的工資保險等,五,連年的房價上漲,優質地段的房租大幅上漲,很多銀行網點的新房租可能會增幾番,六,科技設備投入加大,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大趨勢,各家行都在花大價錢砸科技,更換設備

以上是個人淺見。


推薦閱讀:

為什麼選擇中國銀行?
新擔任樂視副總的王永利在銀行業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他的加入會給樂視帶來怎樣的影響?
中國郵政 營銷策劃 中國銀行 定向櫃員 哪個好 ?
中國銀行和其它銀行的區別是什麼?
你為什麼從中國銀行離職?

TAG:財報 | 中國銀行 | 凈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