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設計從業者有沒有所謂的 35 歲中年危機?

從華為事件已經有人說程序員 35 歲中年危機,更有人說程序員越老越沒競爭力,不知道用戶體驗從業者是否也是越老越沒競爭力?

歡迎世界各地的從業者說說你們身邊的情況。


我以前有個同事,美國人,大概八九十年代(具體時間不太確定,反正工作很久了)就在做用戶體驗了,在我們開始工作時,她已經工作很多年了,是整個大產品集團的首席設計師。

工作很多年的她,經驗非常豐富,負責多個產品之間的協調工作,確保各個產品的設計有一致的方向和策略。同時,她也是公司內和公司外設計社區的積极參与者,做了很多事情,現在還常看到她在 Twitter 上發言。

她經歷了不同的設備和平台時期(想像一下這些年設備和平台的演進),不斷的面臨變化,但是背後有很多根本和規律性的東西,加上自己的經驗,能夠讓她有足夠的判斷力。

我喜歡她的一點,是她也很通情達理,產品遇到了具體問題,她會有耐心和我們一起協商解決(當然也是因為有我這樣很不容易妥協的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有設計上的衝突,我們每天都要跨國電話激烈的爭論,每次開完會,都要給我們說一句中文,說今天剛學的。

從美國來看中國,作為一個設計師,年齡越大,經驗越有價值,越能夠有更多的影響力。設計這個行業,真正重要的,不僅僅是自己動手做出東西,還有做出判斷和決策。正確的設計判斷和決策,往往能夠讓設計團隊作為一個整體創造更大的價值。

就國內來說,說中年危機還太早,我所熟悉的很早的一批設計師(差不多應該是國內最早一批用戶體驗從業者了),都還沒有步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年,儘管有些可能過了35。這些人中,真正有能力的人,都非常優秀,現在做的也都很好。

但是,的確有資深的朋友找我聊,覺得自己陷入了焦慮狀態。最典型的就是覺得自己在某個技能領域的成長進入了瓶頸期,覺得每天都在重複,沒意思,有恐慌感。其實這和最近說的華為的工程師類似,但又不一樣。這些朋友自己已經意識到,不能停止成長,不能在溫水裡,讓自己失去競爭力。

我給他們的建議,是重新定義設計,和他們講我對大設計的理解。市場、用戶、需求、功能、交互、視覺、內容、運營、數據、推廣、傳播、變現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設計,每個階段都既可以有側重,又可以橫向發展,不要局限自己。自己是個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都不如想想,自己是做設計,設計是不斷前進、深化、演進的。重新定義自己的邊界,讓自己開始有更大的空間,更強的競爭力。當然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實際的問題,但我和這些朋友解釋了這些後,他們的焦慮感有所緩解,發現前面還有更多的路可以走。

成長是不會停止的,如果停止了,危機就出現了,各個年齡段都如此。重要的是克服困難和自己的焦慮,繼續向前。

往更大了說:

這個世界變化有多快?在過去的15年里,52%的曾被列入到標準普爾指數里的大公司消失了。在2015年,一個大公司待在標準普爾指數里的平均生命周期是17年,而在1955年,這個數字是61年。大公司都是這樣,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呢?每個人能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間里多久?如果你在一家大公司,在1955年,也許可以61年高枕無憂,而在現在,17年就得思考自己下一步的發展了。

現在這個時代,想穩定?沒那麼容易了。真正的穩定,是自己不斷成長,不斷尋找新的空間,讓自己的能力始終和浪潮的發展相匹配,讓自己能夠在浪潮來臨的時候跟的上。父母那一代人,和我們所處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了。所以與其要穩定,不如開始擁抱這個變化的時代,讓自己準備好。

這是我前些天在另一個問題下寫下的答案,在這裡同樣是適用。整個世界的節奏都越來越快,變化越來越多,任何行業和職位都是這樣。這就是時代。

所以,我們就繼續前進吧。

利益相關:UI 和 UX 設計師的課程表

—— 2017年8月更新 ——

1、學習 UI/UX 和產品設計

順手做了一個標準化的 UI/UX 和產品設計師培訓產品,希望能夠徹底解決新手、一部分老手設計師/產品經理/運營的學習問題,具體見這篇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198635

2、UI、UX交流QQ群:633293003,會定時舉行公開課和答疑。歡迎大家加入。


剛從學校畢業兩年多,本該是帶著「年輕氣盛」的心態的,卻也經常感受到這種「中年危機」。

——

「30 - 40 歲,有一個穩定的家庭,有了 1 - 2 個孩子」是公司里很大一個群體的典型畫像。雖然他們年齡相仿,但這群人中,每一個個體給我的印象卻是有很大的差異。

邁向 40 歲的 M 有兩個孩子,做我的老闆大概有大半年的樣子。由於家庭的關係,她經常在家工作。視頻通話的時候,她會跟我說她丈夫最近工作特別辛苦,也會給我展示她家裡兩個孩子的「得意畫作」,眼睛裡帶著媽媽的驕傲。神奇的是,當她放下孩子的畫,和我討論起工作的時候,她的眼神像是完全換了個人一樣。

作為設計經理,M 很少需要打開設計軟體了,但她還是會主動和我討論起最近行業里出了什麼新的工具,哪個 app 又出了個什麼很妙的設計,我們的競爭對手又做了什麼值得注意的事。她給我的感覺就是她對這個行業充滿好奇。

和 M 相對的是 S。

S 是一個合同工設計師,看起來差不多 40 歲,是一個有豐富設計經驗的設計師。他是做平面設計出身的,Photoshop 用得還算溜。因為全組都是用 Sketch 做設計,為了方便組件復用和共享,他進組以後也開始接觸 Sketch。「要是在 Photoshop 里做,我會快很多」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去年年初,我組織了兩次 workshop 給組裡不熟悉 Sketch 的同事介紹了一些實用插件和快捷鍵技巧。S 沒有參加,我整理的要點他想必也是沒有看。

有一次一個設計稿要的很急,老闆叫我坐在 S 旁邊幫著他一起做。那次改動要反覆用到置於底層這個動作,我提示他可以用 ctrl+cmd+option+↓ ,但他甚至連試一試的意願都沒有,他不厭其煩地走著他熟悉的路徑——從菜單欄里去找。

後來,S 的產品組希望他做一個原型出來,幫助產品過設計評審。S 表示自己不會做帶邏輯的複雜原型,一副「我都這把年紀了,饒了我吧」的樣子。

——

我在 10 歲生日的時候,爸爸送了我一台東海電腦做禮物(32 MB 內存,4G 硬碟)。依稀記得那年暑假,我把整個硬碟里所有看上去可以打開的程序全都玩了一遍。誤刪了系統文件,電腦崩潰,我就一個人抱著一整台台式機,帶去「電腦城」學習重裝系統。

後來接觸到了 Frontpage,Dreamweaver,Fireworks。那時候的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應不應該去學某個工具,或是自己能不能學會。我就是本能地打開它們,然後把每個按鈕菜單點一遍,自己瞎琢磨。

去年,VR/AR 設計炒得火熱,看著 Dribbble 上 3D 大神們發的作品,我的第一本能反應卻不再是去隨便下個 3D 軟體來試一試了。我開始精明地估量學習成本和投入產出比,我考慮的是學習這些新工具對我的日常工作有幫助嗎?也許這些是正確的思考方式,但,

那個 10 歲的少年,也離我遠去了。

我還是會去學習對我的工作有直接幫助的新工具,還是會關注行業動態,但我越來越在自己的身上看到 S 的影子——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越來越少,越來越依賴自己熟悉的路徑去完成工作,這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我還為此找到了一個看似無法反駁的理由:「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我追求的是效率。」

這是我的「中年危機」,它只在我工作兩年後,就到來了。

——

哦對了,M 去年跳去了一家創業公司做設計總監,薪酬大幅減少(因為當年 Google 是花了大價錢把她從微軟挖來的,而這家創業公司給的主要是股權,薪水不可比)。而 S 在合同到期後,沒有再被公司續約。

常有同學私信問我,設計師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質是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好奇心和成長型心智(Growth mindset)吧。


說說自己,生於1980,今年37歲,依然在親自擼原型寫文檔。

已經幾乎不提,甚至有點討厭【用戶體驗】這四個字。

目前能感受到的危機有兩個層面:

第一,整個行當的危機

行當,不是「行業」,而是所謂「用戶體驗設計」這個職業。

如果經歷過網站重構、UCD本地化、全民學慣用戶體驗要素、無數公司的UED部門創建/解散/拆分/合併;如果經歷過電子商務生存、Web2.0、SNS取代搜索、O2O、共享經濟、VR這一波波的炒作洗禮;如果正在感受產品經理寫書狂潮、UI設計師過剩、職場鄙視鏈……

如果都經歷過來,誰還能一整天面對白色的牆壁發獃?

有人路過問:你看著牆壁做什麼?

你說:我正在思考用戶體驗。

如果各位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可以採訪一下當年風光一時的DOS程序員,是如何在windows席捲市場時批量下崗的。

【用戶體驗】,可能已經淪為謀生的借口罷了。

實際上,隨便加入一個「用戶研究」交流群,不難發現,專業的用戶研究人員都在轉向行為數據分析,而並非簡單的【同理心】。

時代早就變了,【轉化】才是中心,圈羊遊戲已經收官。

第二,普遍的中年危機

35歲+應該做什麼?有房有車,固然好;一無所有,又如何。

輿論很有意思,有一些人鼓吹【匠人精神】,還有一部分人說【勤奮,不如眼光准】。

隨便翻開歷史,都是大人物;大人物都是年輕有為么?所有的人都要成為大人物么?大人物都是成功者么?成功的標準是什麼呢?所謂【四十不惑】,就是用來感受這些問題。

35歲之前,重要的是經驗;35歲+,重要的是教訓。

35歲之前,你獨立思考了,就真的獨立思考下去了

永遠不要相信:一個只工作了三五年的「青年才俊」就可以著書立說,這是個常識問題,也是個智商問題。他能告訴你很多經驗,因為他可能是同齡人的佼佼者,可是他給不了你太多教訓。在這個智商沒底線的年代,踩過的坑,才是財富。

「畫原型、寫PRD的那是產品助理,產品經理就是要運籌帷幄,指點江山」,醒醒吧,誰比誰傻?既然都在打工,就不要相互鄙視;拿著別人的錢創業,更沒有鄙視他人的權力。

修身齊家,厚積薄發,其他的不用太急,要讓後起之秀盡情的【秀】,時間會沉澱一切。

面對這一切,堅信【天道酬勤】,並且【安貧樂道】,尚能保持積極心態;四十你好,四十不惑。

最後一句,送給年輕的朋友

我的今天,可能就是你們的明天,祝願大家一路安好


我是79年的,從01年大學畢業開始從事這個行業,不過,愛上畫畫大概是從3、4歲就開始了?

中年危機是市場經濟形態來定義的,並非由個人年紀和成就來定義。

通過技能培訓和行業經驗的積累,每個人都可以為設計行業提供當前市場所需求的勞動。在企業中,也提供有每個年齡階段適合的職能和職位。這是你講的「從業者35歲現象」。

但在用戶體驗設計這個領域中,我仍然是個小學生。像看待深空般,還有非常龐大的空間需要去探索和學習。

這個空間,並不受限與某個企業的戰略目標和盈利方式,更不由媒體宣傳的社會現象來衡量。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它不取決於我們目前慣用的硬體、軟體設備和我們溝通媒介來定義。

我們現在爛熟的這套人機交互方式,如你所熟知的平台規範、慣用的軟體一樣,已經處於熟透的夕陽狀態,因此當前勞動力市場也趨於飽和。

新的科技變革即將到來,「中年危機」?恐怕我們的眼界和知識儲備都遠遠不足夠。

我們準備好接受聞所未聞的全新領域的衝擊了嗎?


用戶體驗設計從業者有 35 歲中年危機。

這個問題之所以現在才被人們開始關注到,是因為中國互聯網太年輕,從業者太年輕,之前人才需求太旺盛。

行業發展到今天,用戶體驗設計從業者中已經開始有一部分人進入了 35+ 的行列,而且當中的大部分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也並不從事用戶體驗設計,更談不上在知識儲備上是專門學的這個,畢竟相關崗位誕生得比較晚。除了部分較為優秀或幸運的人走上了管理崗位,剩下的人確實比較尷尬。一方面可能是早在幾年前,薪資便進入了瓶頸,另一方面發現要看機會的話,也沒有太好的選擇,甚至擔心去了新環境混不了不久就被淘汰了。

之所以面臨著這樣的狀況,原因其實顯而易見。就目前大多數企業的要求而言,用戶體驗設計從業者的門檻並沒有特別高,一個 5 年左右工作年限的從業者在專業能力或經驗上和一個 10 年以上工作年限的從業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前者比後者更好。一方面是前面所說的,對於用戶體驗設計這個崗位而言,有 10 年以上工作年限的人原本並不是相關專業出身,工作方式比較野路子,缺乏成體系的設計方法論,屬於半路出家。另一方面,對於做一顆 「螺絲釘」 而言,你折騰 5 年和 10 年確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只折騰了五年的人在當前的人生階段卻擁有更大的工作熱情、對流行事物和人們偏好的感知更為敏感、可用於工(加)作(班)的時間更加充裕、使用的設計工具也更加高效。

然而,年齡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絕大多數人都會面臨著自己的 35+,如果事實如前面所言,屆時將如何面臨自己的人生?其實這是一個典型的職業發展問題,也是一個典型的財務問題。對於尚未到達 35+ 的人而言,可以選擇努力往管理崗走,但畢竟管理崗坑位有限,所以也需要另做一手準備,在企業或行業維度去打造或積攢自己不可替代的 「資產」。還有另外一種思路就是去探索別的掙錢路徑,未必是搞個大的非得去風口創個業,也可以是圍繞此前職業的周邊去做些 「生意」,或者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資源換個行業掙錢,從打工仔賽道轉戰到小老闆賽道,慢慢探索如何把生意做大。事實上,身邊已經有好些朋友這麼幹了,大家也可以留意一些知乎大 V 同行在幹什麼。

最後,還有一種對懶人而言稍微樂觀的情況,也就是市場供需看不見的手的自動調整。當人們發現用戶體驗設計行當沒那麼好掙錢的時候,湧入的年輕人會變少,而從前那批老的、並不那麼出色的從業者得以捧住手上幾乎要掉落的飯碗。


邀請我的這位同學... 怎麼知道我剛好踩到這個年齡段了呢 ... 好吧,還是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吧:

首先我個人是並不擔心所謂的 35 歲中年危機的,目前還是帶團隊在一線從事設計工作。Boss 們的評價一直都還不錯,個人應該還算是在上升趨勢中吧。

大學畢業開始從事設計工作至今也差不多十多年了,我自己將它分成了幾個階段:

1.企業建站:

剛畢業那會的設計工作很多都是為企業建站服務,我也不例外。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設計沒花太多時間,倒是學習了不少和客戶打交道的方法。因為公司需要自己接單自己做,所以被迫跑了一個月的花鳥市場。

從一單未接到後來掃下整個花鳥市場 30 多家訂單,開始明白揣摩用戶心思是做設計非常重要一環。作為設計師最後成為當月銷售 Top1 我也著實有點哭笑不得。

2.門戶網站:

次年,門戶網站越來越多。相較於「粗魯」的企業建站,門戶網站顯然對我這個對設計懷揣理想的年輕人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也是憑藉著之前的大量作品也非常順利的進入某遊戲門戶。

同是做設計,門戶網站和企業建站還是截然不同的。除了相較複雜的站點設計,還借做遊戲專題花了幾個月死磕了 Flash,雖然沒能堅持下去但也算是對動效和 as 有了一定了解,進而導致後來喜歡上了 CSS 並折騰了好多年。

3.Web 2.0:

隨著 2.0 的興起,大家都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產品,也在這個時候公司也跟風開始 「Web 2.0」 的轉變。因為對 HTML 和 CSS 的熟悉我也成為了公司網站設計和重構的負責人(那時候公司也確實沒前端)。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被公司扶正,成為了設計團隊的 leader,第一次走上了所謂的管理崗。

4.擁抱北上廣

2006 年,在考慮良久後終於決定離開武漢去上海。畢竟當年武漢的互聯網行業不夠發達(其實現在也不夠好),在社交開始火起來的時候加入了一家大學生設計平台(其實就是類 Facebook)。

因為工作需要接觸到了大量海外的互聯網產品,頓時覺得自己打開了另外一扇新的大門。從此開始更多的將產品和設計的視野放到了國外,立志想要做到讓在每一個互聯網產品上擁有自己的 ID。也正是因此讓自己能夠重新思考自己的設計,將那些好的思路和方法融合到自己的產品中,同時也讓自己逐漸的從一個野路子開始去更多的去關注那些有價值的方法論。

5.進入一線互聯網公司

2008年,因為對海外產品的了解和自己逐漸形成的方法論有幸加入了國內一線互聯網公司進行海外產品的設計。相對於之前的經歷,這裡更為詳細的分工和流程化的工作方式讓我發現了自己身上大量的不足。

好在這類公司有太多的業務要做,大量的項目就是磨練自己能力最好的方法。也讓自己有機會跟著大量的牛人去學習。

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喜歡大公司,確實它們有不少大公司的問題。但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些牛人都是你的同事,藉由項目你有機會去向他們學習,去了解不同的專業領域。這應該是待在這類大公司最值的地方了吧。

6.擁抱移動時代

這家公司一待就是8年,作為主設計師參與了一個海外電商平台的從無到有,加了不少的班也拓展了不少自己的能力。業務越來越好,帶著幾位設計師日復一日的支持著各種項目,但自己總覺得缺少了一些新鮮感。好在因為大學時對軟體的痴迷(藏經閣軟體版每期必買)讓我將目光轉移到了 iOS 應用上,從此花了大量時間整天倒騰各類應用並持續至今。

2013年,公司開始重視移動互聯網。因為對應用的熟悉,被安排帶著幾個人開始接手移動產品的設計。之前的版本基本上就是工程師做完實現並沒有設計師參與,所以這次也算得上是從零開始了。這也是從業以來最有趣也是最有挑戰的一件事情,好在大家的努力也得到了相當不錯的結果。

當然,這些結果是產品、技術、設計共同的努力,對於我們來說最想得到的還是 Apple 和 Google 的 Design Award。這確實很難,我們還在繼續為之而努力。

---

以上這些就是我從業十多年的經歷。時代不同、背景不同,所以我的經歷對大家並不一定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大家當個故事看看就好。

我真正想說的是自己回頭來看的這幾個階段,這每個節點上無非是儘可能早的去順勢而為(其實也有運氣)並儘可能做得比大多數人要更深入一些。

對於設計師而言,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要對這個世界永遠保持一個好奇心,它能促使你不停去發現新的事物,跟上發展的節奏。如果大家要問我現在還有好奇心嗎?我的答案是還有,而且越來越「花」... 所以如果要說它對於中年危機的影響,我一點也不擔心。

再來說說到如今這個年紀得到了什麼?這一點上我很贊同@馬力的回答。除了工作經驗之外,更多的是懂得了做設計靠的不僅僅是設計。如何去合理的做設計決策,「做導演」,讓設計得以實現才是最自己最大的價值。而這些能力是絕大部分新人身上所不具備的(沒有別的意思,大家別誤會)。

所以,在我看來 35 歲的年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已經喪失了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激情!

-----休息一下-----

寫了這麼多,不打個招聘小廣告可惜了。我所在的團隊還在招聘高級交互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歡迎大家私信騷擾!

-----再分一下-----

最近開通了小密圈,相較之前 PinDesign 的主題期刊小密圈更側重於個人問題的解答以及面試、簡歷方面的問題。如果希望有一個類似職業導師的幫助,歡迎加入。

小密圈鏈接:

https://wx.xiaomiquan.com/mweb/views/joingroup/join_group.html?group_id=4281514148secret=8tktvwvgvr56ptqb7jxbzs0k31nirh0wextra=afbdcd6a4cee551edc3b9a2cff7cedb25604f376cdf59872db498ba275f399e9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https://wx.xiaomiquan.com/mweb/views/joingroup/join_group.html?group_id=4281514148secret=8tktvwvgvr56ptqb7jxbzs0k31nirh0wextra=afbdcd6a4cee551edc3b9a2cff7cedb25604f376cdf59872db498ba275f399e9 (二維碼自動識別)


用戶體驗是個「經驗」活,不是拍腦袋光有衝勁就能勝任的,除非總想著去抄襲,35歲也就剛剛對生活有點感悟,也就剛剛會去各個方面去「體驗」人生。現在動不動就拿用戶體驗說事,真正用心體驗產品的產品經理少之又少,多數都是抄襲然後自以為是地搞點「微創新」。

真正要在用戶體驗上做到極致,需要大量的經驗和對產品對用戶的徹底了解,需要問無數個為什麼想無數個怎麼辦。

一個黃毛丫頭是無法理解一個母親的痛和幸福的,她對一個母親的「用戶體驗」也就只能靠猜了。

-------------------------------------------------

看了這麼些評論,我忍不住叫喊一句:拜託,產品不僅限於「互聯網」。

現在無論坊間交流或者招聘網站或者各種協會,一說「產品經理」或者「產品設計」,大家頭一個念頭就是:這傢伙是做互聯網的,真是拜互聯網大潮所託了。

除了互聯網之外,大家每天所面對的還有各式各樣的「產品」,你們身上里里外外穿的用的,看「互聯網產品」用的手機,辦公用的電腦,這些都是產品。當然做這些硬體產品的人,現在不叫做產品,它有個別稱:解決方案。好吧,15 年前我做的時候還沒這樣叫的,現在做解決方案的還沾親帶故地扯上了創客、智能之類的時髦詞,其實說白了就是做硬體,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

毫無疑問,做硬體遠比做個互聯網產品要難得多,涉及的領域遠超互聯網產品,太多的知識點需要靠經驗靠沉澱,如果你是一個做硬體的,35 歲也就剛剛算是有點積累。


任何職業大概都有35歲中年危機,所謂的用戶體驗設計者當然也會。

一兩年年前,我還寫了一篇回答說,用戶體驗可以做一輩子。畢竟讀書的時候、剛畢業的時候覺得什麼都想學,什麼都好厲害。沒時間?不可能,大不了通宵大不了不上課,自己找資料做練習拜師傅。沒錢?除非條件太差,不然反正宿舍一年800塊,吃喝家裡給,偶爾還有小外快。

我這麼有激情,這麼熱愛這行,這麼能學習,怎麼可能像那些35歲的大叔一樣失去應對變化的能力,疲於柴米油鹽醬醋茶?那都是失敗者的借口,不是我的未來。

等到工作一年之後我才明白,可能當年的豪言壯語和對前人的輕蔑都是絕對的傲慢。絕大部分人都成為了當年自己可能看不起的模樣。

第一,整個行業在萎縮。

為什麼行業在萎縮?因為所謂的用戶體驗需求沒有外面吹得那麼大:這個崗位和其他崗位重疊性非常高,反正體驗好不好運營產品開發測試視覺交互誰都可以說,而且絕大多數問題除非做上千上萬份用戶調研,否則也沒有100%的定論。另外,用戶體驗設計師獨佔性的技能門檻較低,所以稍小的公司都不會有專門的人去做用戶體驗,基本其他崗位的人順便就做掉了。

身邊朋友都反應自己團隊人數在減少,每個人的工作量在逐步增加,要求也是水漲船高。別的不說,同樣的水準晚一年畢業,可能就進不了現在的公司。本科畢業沒戲,沒有BAT實習經驗沒戲,沒有真實項目沒戲,只會做界面也沒戲,最好是國外回來的。另外現在很多 UED 團隊做組件化、規範、協作,目標是提高效率沒錯,但本質是為了提高公司的效率,說白了就是干2個人的活拿1.5個人的工資,控制總人數。

第二,單純的用戶體驗設計師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

以前聽到的套路是,現在互聯網產品功能趨於同質化,越來越依賴體驗制勝,所以未來體驗會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其實這話被很多人誤解,所謂「體驗」,並不只局限於頁面好不好看、流程順不順暢、按鈕擺左邊還是擺右邊,更多還依賴系統穩不穩定,背後的業務流程合不合理,錢到不到位等等。

當然,不是說純界面上的東西不重要,而是這些東西,現在已經越來越標準化。註冊登陸、信息瀏覽、購買下單、收藏評論點贊、表單填寫......你能想到的所有操作,都有規範或者巨頭產品可以借鑒,照抄即可,基本可以保障一個順利的過程。

設計師如果不介入業務只做表達的話,將會離核心越來越遠,也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話語權。可以想像,業務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頁面變化卻還是逃不出上面所說的這些標準化流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結合第一點,純體驗設計師將會越來越沒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純依賴技能的崗位都容易遇到中年危機。

用戶體驗設計師在理論層面是一道坎,我確實覺得專業出身的設計師在理論基礎上確實比野路子轉行的設計師要系統、有序。但是......在國內如此快的行業節奏下,理論能難被用到,相信有工作經驗的同學都深有體會。

實現層面無非就是設計軟體,毫無難度可言。Sketch、Principle、PS,要畫界面或者做個簡單的動效,都花不了你多少時間。以前 PC、擬物流行的時候,行業瞬間轉移動和扁平,現在人工智慧、AR/VR 來襲,一波接一波的學,學習能力卻隨年紀降低,所以靠這個吃飯就別想了。

其實所有行業都是一樣的,比如開發同學,不做演算法做客戶端也經常很蛋疼,技能更新換代太快了,後浪推前浪,被倒掛也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說,既然選擇了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就必須在年輕、有時間、能熬夜、能學習的時候儘可能爬高,儘可能獲取資源,儘可能做業務核心或者做管理。不然,錯過了最佳上升期(也就是前面幾年),後面就會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爬不動......吧。

不過,也不用台焦慮。這個行業太新,出現的時間太短,絕大多數人都還在摸索,走一步算一步也未嘗不可,只是心態要方案,也要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狀態,才能抓住機會,保持競爭力。


開門見山的說,你干任何行業,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要"精進技能",35歲必然會有危機。

我所在的公司,30歲都可以算是年輕設計師,大量的領隊都是35-40歲上下,vp們更是沒有40歲以下的。

用戶體驗設計這個行業實際上非常新,很多擁有15年以上經驗的同事之前都不是做這個的。也就是說實際上在用戶體驗設計這個分支上,他們有和很多年輕人一樣的tenure。

但是用戶體驗設計畢竟也是工作,有和其他工作一樣的項目人員管理,商業拓展等等部分。

這時,他們的經驗就是無價的了。

實際上現在很多頂級設計公司對於設計師的發展都給予了兩個方向性的選擇:

專業崗 or 管理崗

像frog就會給所有馬上要升職的高級設計師這兩個選擇。

選了專業崗,你的職責就是精進技巧並且了解如何快速進行指導。

選了管理崗,你的職責就變成了帶隊和節點把控。

總的來說,年齡對於用戶體驗設計帶來的影響,和很多腦力密集型產業差不了多少。


我是1980年生人,從事用戶體驗行業15年時間,屬於35歲或40歲這個年齡段。先破題吧,說「危機」二字,那就是收入嘛,再直白一些就是「錢」嘛。我認為只有四個方式去解決「錢」的問題:

  1. 你要了解行業通用法則是「新人設計師」-「高級設計師」-「設計專家」-「設計管理者」這樣的收入(或晉陞)級別。如果在一個家公司一定時間內,你的職級沒有提升,那你要好好找你的上級溝通一下哪裡出了問題。因為,你的職級不能提升,你的「薪水」也無法提升;換言之,你的職級問題,就是你的能力問題。如果你換了一家公司提升了薪水但能力不去儘快解決,也一樣會遇到職級問題。
  2. 一定要儘可能在40歲之前達到「管理」崗位。因為只有在管理崗位上,你的閱歷、資歷、人脈、社會關係才會被極度的放大。或者,你正好進入了一家成長型公司,比如小米,通過努力分到了不少的股票,興許也會有一些資本的積累。但如何能達到「管理」崗位,我認為一樣是「專業」的積累得到了認同,才會接近「管理者」。
  3. 儘快學習的理財和做投資。這其中包括複利原則啊、或各種各樣的投資方式。我有聽到深圳賣房的銷售說他開著賓士,手上有8套房的時候,我知道這群人有很好的消息渠道,而且做了非常適當的投資。
  4. 如果你有個還不錯的家庭背景,你可以求助爹,否則請參考123。

我並不是即得利益者,但我認為:我們這些35歲的大齡老人,還在做「用戶體驗設計」,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非常非常熱愛設計的心,是好奇心、喜歡、執著,讓我們這些大齡老人走向了公司的管理崗位(或創業),算是暫時的破解了35歲中年危機。

以上,一些想法,供參考。


很好的問題,很有現實意義。

上面幾個問題已經從行業普遍意義上解答過了,我換一個角度。

我是校招進的公司,已經有兩年多了,在我的周圍,我發現,已經有成片的人還沒有中年,就已經邁入中年危機。所以看起來,「中年危機」和「中年」並沒有太大關係

A是一個視覺設計師,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完成我這邊的需求。

他和我是一屆進來的,由於是本科,比我還年輕幾歲,但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完成我的需求。

他的工具雖然使用更加熟練,圖畫的也不慢,但他的設計水平,和他剛進公司的時候比,看不出來有什麼提升,整體設計的感覺,反而更弱了。

他並不會主動做什麼事,各種功能和修改,他都是被動參與。

他不會站在用戶體驗的層面想問題,更不會站在產品層面想問題。

如果我指出他設計稿的不足,他很可能會去修改,但他的出發點和原則一直都是「是否好看」。

B是一個設計負責人,他很希望有同學能多分享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能,因為他已經對這些很不敏感了。他開始接收更多的二手信息,而極少自己發現一手信息。

C是一個交互設計師,他說,現在他都不怎麼玩競品應用了,實在太無聊了,雖然每天新出的層出不窮,但玩起來感覺都是垃圾,再玩就想吐。他的內心有無數困惑卻很難找人訴說。

我想說,當你成長變慢的時候,就是中年危機的先兆。當你不想成長的時候,就是中年危機。當你停止成長的時候,那就不是中年危機而是危機。

做互聯網或者是做遊戲,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心態的年輕,因為互聯網給了我們這把改變時空的神器,而這把能夠改變時空的神器,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新玩法新思路層出不窮,不能夠跟上節奏,就無法更好地使用這把神器。

心態年輕體現在:

  1. 你會不斷去學習很多新知識新技能新玩法。
  2. 你能夠更平等地和別人交流,聽取別人的經驗,認同別人的價值。
  3. 你做事沒有太多瞻前顧後,能夠去玩兒、去創新。

知識和水平這東西,從來不會因為你的存量而影響增量。煤老闆都可以去玩新能源,更何況我們這一群互聯網的信仰者和追隨者。就如同上面某個答案說的,行業、產品、用戶,我們不了解的多了,所以用不著擔心知識不夠學,經驗攢的太多。

你也會發現,創意不是憑空產生的,很多東西都是玩兒出來的,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多的目的和高尚追求。心態年輕,才會去「玩」,去玩才有無限可能性。

交互設計師的title其實並不穩固,理由上面一眾回答已經說了,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價值是固定的,即使這個崗位不在了,這部分的價值仍然需要人來創造來傳達。具體參見我的回答 暮雨:交互設計能做一輩子嗎?

我說的可能有點亂,我總結下我的觀點:

  1. 中年危機不僅是外部的,更是內部的,而且他不會僅僅因為你沒到中年就不會到來。比起行業變化,我們更需要警惕自我成長的停滯。
  2. 年輕的心態可以預防中年危機。
  3. 不用過分擔心中年危機,交互設計師title可能會消失,但這部分價值依然還在。


作為35+,在互聯網打拚15年的老人,一直關注「華為那個清退34+」的新聞,以及後面各種小道消息,他們付出了青春甚至是健康,犧牲了這麼多最後卻得到這樣的結果,心裡涼颼颼的,同時也在思考,為什麼行業中會有30+後就要轉型管理而不是繼續在專業上繼續深耕的想法?為什麼會有30+之後就感覺自己被淘汰的顧慮?

誠然工作年限在互聯網行業不能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唯一標準,我在招人面試中遇到過許多有四、五年工作經驗但專業能力原地踏步的人,問題就在於這類人在適應了一個環境後就不再自我提升,以為只要肯付出勤勤懇懇就可以干到退休,思維和視野都局限在當前環境里,某天公司業務調整,行業洗牌的時候,出來才發現自己適應不了外面的世界。

必須承認,體力和精力確實不如現在的90後,想當年我也有連續工作36小時,睡兩小時又滿血復活的時候,但是多年的經驗和閱歷的積累,能讓我比他們更精準更全面的定位問題,想得更全自然輸出的設計方案也更合理細緻,危機意識一直都有,所以會不斷要求自己跳出舒適區,拓展視野,了解行業和市場,同時不斷學習,自己給自己定了個要求:只要還在業內,就要不斷的學下去,不斷的吸收新知識,保持一種不知足的狀態。

說了這麼多廢話,其實關鍵在自己,你對自己有要求,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且不隨大流,自然越做越好。


說到「裁員」有五個本質:

1老闆要換血(基於戰略性裁員)。

2企業要減低成本。

3人才的正常流動。

4你和你的團隊不匹配。

5你的老闆(也做頂頭上司)真的看你不順眼。

但大部分人理解成「我能力不行」——這是一個思維誤區。很多時候,並不是你不努力,而僅僅是因為運氣比較差(比如「戰略裁員」就是沒有標準的),或者選擇錯了方向,或者跟錯了老闆(頂頭上司)。

說到管理的本質:

個別行業,緣於崗位特質——年紀小的容易被打磨,管理成本低,老油條管理成本高,老闆只是選擇了「省心」。

但緣於老闆做企業的目的,一個職場人能在「懂做人」和「能做事」兩者中滿足任何一項,裁員絕對不會輪到他頭上。我是說,年輕人不要以為你年輕,你的身份證上的年紀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想法和「30多歲了不用努力了可以上班來下班走混到退休」一樣危險。

而,說到職場人的「中年危機」,問題就開始複雜。

首先,如果這是一個論資排輩的社會,那就太不公平了。對大家都不公平。如果你希望靠年紀大這個指標吃飯,第一個倒霉也許就是你的孩子——他會被長輩們活活壓死。現在的中國發展太快了,人到中年如果沒有積累任何優勢。唯有被踢出局。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其次,每個人都躲不掉中年危機,老天放過誰?中國這個發展趨勢,政府機構以後都不會養閑人。更重要的是:現在活下去的成本這麼高,不管是公司還是個體,現金一斷流,馬上沒有飯吃。立刻陷入了各種財務危機。看看人家任正非先生,73歲了,有沒有躺在床上數錢?

我是說,任何人(公司)都是——今天不工作,明天就餓死。再大的企業如果不努力,離破產永遠只有那些天。

再次,大家看看中國失業保險的本質,再看看退休金到了什麼年紀才能領。

再再次,說到年紀大了,可以轉管理啊,管理者畢竟是少數。

再再再次,大凡是個老闆,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公司年輕化?我公司平均年齡基本不到25歲,30以上都是各個產品的負責人。所以,40歲的時候,你如果還沒混到中高層,也許職場並不適合你。

再再再再次,說到財富的積累(應對各種危機的錢),一根筋的主兒才會100%的依靠本職工作。說到衣食無憂,條條大路通羅馬。現在社會多元化,不一定要靠一份工作。

最後,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這個問題有點興趣,談點自己個人的一點小想法,雖然我離35還有段距離,但並不影響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職業UI設計師,對,就是那個爛大街的UI設計師,前幾天連續兩個星期的面試,面了十幾個(人事平均每天收到50份簡歷,挑3-5個給我看,約1-3個來面試,我們小公司,只招1個人),我大概說說這十幾個人面試的感受,雖然問題討論的是用戶體驗設計師,但UI設計師這個在國內看似獨立的職業其實早就該革新了,很多人真以為畫個線框、icon就能月入過萬,天真!

首先說下,來面試的人兩極分化過於嚴重,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徵,要價特別狠,作品稍微能看的就8起,有三年做過成熟上線項目的就奔著15去了,而且低於15免談。很慚愧啊,我可能是個假UI,我做過很多項目,不才也才三年,大小事情都應付的過來,離15還有一截啊。

先說作品過不了的吧,作品中icon都不能做到統一的來面試要價8,我問,一套icon視覺統一的標準是什麼,跟我說感覺,我去,除了感覺你不知道有圖標柵格系統么,你不知道大小、顏色、風格、細節,簡繁的統一么,更別說考慮用戶體驗了,做個美工都不是個合格的美工,憑什麼能拿8?

好吧,有幾個我覺得作品還行,起碼上線了,看著也乾淨美觀,還算成熟,要價15,比我高我不介意啊,又不是我開工資我怕啥。我問用戶體驗五要素是什麼不知道、我又問交互設計緯度有哪些不知道,我問做UI要考慮哪些因素除了會說用戶體驗之外幾乎說不出啥來,我又問UI設計中怎麼通過視覺設計引導用戶,什麼是情感化設計,信息層級感有哪些表現方法,答得幾乎都非常隨意說不到點上,更別提專業二字!難道就因為你做了兩張圖看著還行就值15k么?我也很無奈啊,招個人,要麼做得實在不怎麼樣不合適,要麼虛報經驗,要麼只會做圖,這還算了,有個五年的態度一開始很吊,我問了幾個專業問題全部瞢逼,你5年經驗了了不起啊,5年經驗就15k啊,面試一直都是以能力取勝,還沒有精確量化三年五年標準啊!

而就這樣的面試結果還是幾百上千份簡歷裡面篩選出來的,那我沒看到的能渣到什麼程度呢,UI涉及內容很多,作圖只是最基本的,圖都做不好談何用戶?做什麼用戶設想,做什麼心理分析還有交互研究等等。給我感覺整個UI圈都異常浮躁,跳槽周期基本一年不到就一次,跳槽理由五花八門,你那麼渴望高薪讓自己專業點直接進bat肯定低不了啊,進不去bat又不肯清晰定位自己,攤手!

偏題了,回來說說35歲這個坎,我覺得重要的不是35的危機感,很多人職場生活久了就開始靠經驗混飯了,久而久之以為自己老司機,其實沒發現很多東西革新太快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等到意識到時已經危機四伏。所以既然在這行混,還是踏實點吧,不要太浮躁,看清自己,給自己合理目標準確定位,保持學習,適應新發展,我覺得35並不是個坎,或許還是個新的開始呢!


個人從2003年入行,基本完整經歷了這個行業的開端,發展,到現在依然沒有離開。和我同期的行業朋友,基本都集中在35-40這個區間。

在我身邊的早期的這波行業朋友同事,現在離開行業或「被淘汰的」,是極少數極少數。現在各個互聯網公司,金融公司,大型企業做到設計總監或某個領域負責人為多見,少部分獨立出來做設計諮詢公司。
可以說伴隨著行業發展,早期的一波人,依然願意堅持在行業中的堅持者(現在剛好在35-40這波人),基本都做得很好。部分寥寥幾個離開的,大抵還是因為本身自己性格有缺陷或女性回歸家庭相夫教子,或是找到更認為有價值的領域打拚。

現在這波有堅持韌勁的35+的行業老人,我看是不會被淘汰。相反,整體素質優秀的同行,會因為行業的發展走的更出色!

原因大概總結:

1,工作內容的改變;

上面有回答,提到某位資深老設計不會skech,且不願意學引導出好奇心是最為重要的云云。
結論沒有錯,過程不敢苟同。

作為公司設計老大,可以去指點你的產出如何提升,指點你的頁面設計如何有問題,甚至告訴你圖標設計風格如何優化,但不能說

「你讓開,我來!」

35+的這些老炮,當前工作多數是圍繞在keynote,excel,word,mail等等。剛談到的那些基礎技能的學習進化,可以去深入學習,也可以純因為技癢去了解。但是我們絕不會因為沒有掌握這些基礎技能而被行業淘汰出局。

當前35+這波行業從業者,具體的工作要求和五年前,十年前完全不同。需要更多的溝通,協調,基於行業了解和積累做一定的預判;和更高級的需求方探討,引導他們對行業有認識;隨時把握行業脈搏,佈道行業的價值。

技能的門檻是很低的,行業積累和預判的門檻很高。

2,行業的發展要求

體驗行業不斷在發展,已經從基礎的GUI設計(早期的行業人幾乎100%都是GUI設計師)發展到當前講究的體驗,策略,服務等。

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發展趨勢。

我一直在跟設計師們灌輸一個思想,一切的手段都是為了獲得商業價值的優化,這是我們行業發展的終極目標。

早期我們通過視覺優化給產品帶來美觀價值提升。
後來我們通過交互優化,給產品帶來操控體驗舒適度的優化。
再後來,我們行業越接近商業模式的核心,接觸到品牌內涵,接觸到用戶研究,現在更有全局性的服務設計方向。這些發展,不斷驗證設計師的固步自封是一定會被淘汰,而帶有進取精神,把握行業脈絡的「人」才能在當前發展大潮中不被淘汰,而不斷被認可。
早期的UI/UE設計師,你看看他們在做什麼?還在畫圖標么?還在畫導圖么?

行業發展出的前沿領域,更深入方向,都是這些資深者的方向和工作。

3,人的與時俱進

這裡我們談到人,而不僅僅是設計師。

任何一個行業,其實看上去光鮮亮麗的人群,都只是金字塔尖尖上的一小撮。我們這個行業熱,無非也只是這一小撮變成相對大撮而已。
你說你進入行業,立刻就能日進斗金地位和以前千差萬別,那是扯淡。

這個行業,早就從前幾年的數量不滿足進化到質量不滿足了(嘗試招個靠譜資深設計師試試看,看看你收到的簡曆數量,再看看差距)。在這種時候,人的進化是否跟得上時代就極為重要。
當前行業追求什麼?要求更資深的設計師具備什麼素質?行業前沿在關注什麼?你有研究么?
總是抱著畫的幾個圖標界面就認為自己是行業精英了,那我看也不用等到35了,25可能就被淘汰了。
不只是體驗諮詢行業,哪個行業不是?

最後總結一下

從當前的行業老人們來看,他們過去堅持了十幾年,所以現在很好。

只要堅持在這個行業用心發展,未來能看得到的趨勢是越來越好。

行業依然在大發展,日新月異的大發展。我們作為從業者要有意識的跟隨這個趨勢,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抱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放,該了解了解,該學習學習,該提升提升,該放棄一些就要放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階段的內容去學習了解:行業十年了還要去研究ps新版有什麼功能和快捷鍵?skech的symbol怎麼玩得轉?算了,交給年輕設計師吧)。

永遠保持對行業的渴求度,永遠保持對自己領域前沿的熟知;

才是我們這些老炮,要去做的。


有的啊。

之前呆的公司用戶體驗部建了又撤,反覆兩次。我的感覺是老闆,出錢的人並不關心用戶體驗好不好,關心的是能否賺錢。只有設計師,做產品的人,用戶才會在意。而且體驗好和賺錢相關性有待商量。

有的產品叫做供不應求,用戶體驗差又怎樣,那是100%的賺錢買賣,比如學校項目,學生選課能不用學校網站嗎?政府項目,訂票系統,丑又如何,難用又如何,你能不用嗎?

中年危機爆不爆髮根本無從判斷,世界是不被掌控隨時變化的,一個經濟危機大家就會都完蛋。也許你看雞湯,他們跟你說爆發中年危機是你不努力,不願意學習,但是根本沒人能保證你學習了努力了就不會發生危機,頂多是概率減小。那麼具體減小多少呢?根本沒法算好嗎。10年前還沒有用戶體驗呢?誰能保證10年後會不會有什麼新的東西代替用戶體驗,而且要是你病了,家裡出意外呢?就不是中年危機了?

大家都是普通人,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為了拼搏拼搏再拼搏的,奮鬥是為了什麼?休息啊,隨便花錢啊,敗家的啊,能躺著絕不站著,是為了享受生活,不是為了變身工作狂。當然不能排除有理想有追求的那部分人,他們一般不在意錢及「前途」,終極目標是為了做成某件事或者某個願望,如果他們被裁了,那麼肯定會想其他的法子做自己想做的,根本不存在中年危機。

在好好完成工作的同時,培養點興趣愛好,偶爾觀察下社會發展就很好了。危機隨時都會發生,誰知道明天地球會不會毀滅,但是向中年危機那種事只要你願意麵對總有解決辦法。人呢比起努力,奮鬥,我覺得能夠看清事實隨機應變比什麼都重要啊,華為35裁員,那些人也不是就活不下去了不是,生活還在繼續,重新找份工作,說不定寫點知乎點贊外掛人生也能開創新事業啊。

人呢,越老經歷的就越多,活得長要不就是一路順遂,要不就是不斷的從坑裡面爬起來,中年危機不過也就是一個坑,從坑裡面爬起來就好。


我甚至還沒有到25歲,中年的危機我不了解,用戶體驗大概能說兩句。

所有的答案里,儘管有37歲的前輩,知乎的大V,各位也都可能是獨當一面的設計師,我卻看不到那些真正用戶體驗中的東西,那些前輩早已說爛的東西。

我所相信的,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是流程清晰明確的目標導向性設計。

而不是我談了多少單子,做產品經理的工作,做銷售的工作。

有段時間我很悲觀,我覺得我們都不愛設計,我們愛的,只是這所謂設計帶給我們的光環和利益。我們掛著職位,對著白牆發獃,看著他們撕逼,拿著安然的薪水。

畫幾個簡單的流程圖,在現在app同質化如此嚴重的今天,偶爾做幾個簡單的小動畫。

確實啊,我是悲觀啊,要不然現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垃圾的產品呢。

早上人事和我說

你上次說的調研,你準備一下方案,剩下的資源部分,我們想辦法給你頂上。

莫名很感動

不管怎麼說,我可以開始嘗試自己相信的流程與理念,用戶體驗這個說爛的詞可以開始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

有點亂,先這樣吧,還是希望做好每一個產品,希望自己別看開,樂觀的人是做不好一個產品的。


個人見解,用戶體驗工作,很多時候需要『直覺』,而直覺的背後,是大量的正向的、負向的主觀經驗積累,凡是需要主觀經驗積累的工作,就不會被淘汰,這方面可以類比下醫生這個職業


大約市場對這個行業的人才產生大量需求也就這幾年的事情,早期接觸這方面的從業人員都已經有足夠資歷做總監的位置,所以不管物質還是精神方面應該都得到很好的滿足。而後來者大多還年輕,所以也不會有精神危機方面的問題。

總的來說,題主的問題問早了。


利益相關,華為員工,華為裁掉35歲以上的員工,完全是為了降低成本,減員增效。。並不是乾的不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網站在新用戶註冊的表單上,不需要用戶「確認密碼」?
CSS中指定中文字體對應的UNICODE名問題求助?
國外有哪些 UI、UE 團隊 blog 或者相關網站?
研究用戶應該從哪幾個維度去構建用戶畫像模型?
作為交互設計師,你覺得產品經理都有些什麼通病?

TAG:用戶體驗 | 人機交互 | 交互設計 | 用戶體驗設計 | 用戶體驗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