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否不重視基本概念的嚴謹性?

經濟學模仿物理學使用大量數學做推理。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都可用嚴謹規範的方式表示,而經濟學很多概念都模糊不清。比如成本。經濟學教科書不怎麼正式強調成本是個什麼東西,什麼性質,主觀還是客觀,等等。一邊說成本就是機會成本,一邊在很多場合還得強調一遍是機會成本,似乎暗示成本也可以不是機會成本。(你別說成本也可以是歷史成本、沉沒成本等等,如果一個基本概念界定好了,沒必要每次刻意強調)。至於什麼是理性,雖然每個人都言之鑿鑿,「你你理性用得不對……」,但對理性的看法也千差萬別。

而在經濟學各分支,概念爆炸的現象就更普遍,一個嚴謹規範的分析框架必然是建立在對概念謹慎使用的基礎上,但似乎經濟學沒有這方面的重視。我不懷好意地猜測,不強調基本元素的嚴謹性,每個領域做理論的研究者就可以有空間各立山頭建自己的各種模型讓小的門引用了,他們可以隨時為了構建模型的方便自己發明一些概念。這就造成了經濟學看起來博大精深,誰都能獲諾獎,但實際上非常不統一,亂鬨哄一片的感覺。理論物理學也有很多不同觀點,但因為概念使用比較規範一致,不同觀點之間是可以有效討論的。而經濟學不同門派雖然不是絕對不能討論,但也長期並立,雞同鴨講。

我感覺經濟學家沒有哲學家、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那樣重視本質性的東西,如果在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把概念使用規範化,我估計經濟學用的數學會大為精簡但使用方式更加科學。


經濟學很嚴謹。

(1)經濟學並非模仿物理學使用大量數學做推理 ,而只是利用數據工具建立其邏輯體系;多數科學都利用數學工具;

(2) 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都可用嚴謹規範的方式表示;我不了解物理學基本概念,但是我覺得,只要這個領域沒有被吃透或者隨著領域深入研究,就不會存在固定的研究規範、概念(或者說共識),這是所有科學的普遍規律,經濟學亦然。脫離問題背景談範式(共識),比如,談論「光」這個概念,似乎也有一會兒是波、一會兒是粒,一會兒也被猜測為弦;另外,理性有明確的定義,沒毛病。

(3) 「經濟學各分支,概念爆炸的現象就更普遍,一個嚴謹規範的分析框架必然是建立在對概念謹慎使用的基礎上,但似乎經濟學沒有這方面的重視。」 感覺還是不對。似乎沒有哪一個科學,目前有一個完整、統一的框架,能夠把所有理論都納入其中。

(4)經濟學家從來沒有隨時構建概念,都有具體文獻支持。脫離背景談概念,會導致失真。例如,我國常常利用酸鹼性等化學概念,來解釋人體機能。

(5)多數經濟學家能夠有效溝通;

(6) 經濟學家一直在回答本質問題,市場本質、企業本質、國家本質,研究公平和效率問題。

(7) 「經濟學看起來博大精深,誰都能獲諾獎,但實際上非常不統一,亂鬨哄一片的感覺」。我記得生理學諾獎曾經有過黑歷史,頒給錯誤的理論創建者。同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理論都有十多年的沉澱和運用,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考驗。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起了諾獎得主喬治·阿克爾洛夫舉過的一個花園的比喻。他認為,經濟學中的理論就像兩類花園,有著不同的特點。你的經濟學理論可以像一個法式花園,那裡的一切都有著某種令人讚歎的秩序。在這種方法下,人們先假定某些公理,然後再利用它們推導出原則。但是,經濟學中同樣存在英式花園,那裡的一切看起來都沒有任何秩序,也就是題主所提到的「各立山頭」。但是,英式花園法的魅力恰恰就在這裡,它就是如何從看似相當混亂的東西中梳理出秩序。先觀察外面的世界,然後從那些紛繁複雜的故事中,你能夠構造出一個更一般的理論。我認為,法式花園可能更像題主所認為的「規範」「嚴謹」,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卻可能喪失了它的一般性。英式花園可能被質疑更多,因為它看似使得經濟學「發明」了一些東西,卻有的時候是更為一般化,更為有用。


經濟學和自然學科不同。自然學科與部分人的利益關係不大,而經濟學與階級利益關係很大,所以統治階級要控制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以符合他們的需要,所以經濟學必須隨時根據統治階級的需要而修改概念,修改研究內容。例如勞動價值論,馬克思之前,勞動價值論為統治階級接受。後來馬克思運用勞動價值論發現了剝削,統治階級就不喜歡勞動價值論了,於是主流經濟學就廢棄勞動價值論,改為效用價值論或資本價值論等等。


人類的語言本身,就建立在各類假設之上。

假設,本身是區分層次高低的:

12345、蘋果柿子梨、吃穿住行、紅黃藍綠紫……這些的就是層次比較低的假設,直接基於人的生理感官,人與人在相互溝通時,即使種族國別不同,出錯的概率也比較小。

但再往上,一些「高級」點的辭彙就大不一樣了:比如英語中的「product」是不是100%完美對應中文中的「產品」?泰語「????????????」和中國人所理解的「人妖」是否是一個意思?

再再往上,即使是同一個國家的人,同一個行業的人,在理解某些概念時,也會出現巨大差異。比如「經濟」、「公平」、「收入」、「理性」、「邊際」……

社會科學所用到的假設,一般都比較扭象,或者說在語言金字塔的上端,對於同一個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千差萬別,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或者說是有些無能為力的。

如果你願意細想的話,一些基本生活概念,如「12345、蘋果柿子梨、吃穿住行、紅黃藍綠紫……」這樣的,其實——都不是事實!根本沒有所謂的「事實」,都只是「假設」而已。

即使是自然科學——隨著研究的不斷進展,新的假設總是在不斷地推翻舊的假設。並且所推翻的假設越「基礎」,就越牛逼。

你回到100年前,告訴古人其實「實物和波是一回事」,人們會罵你傻逼的;如果500年後有人穿越回來,告訴你在1和2之間,其實還存在一個整數,請你也不要感到意外;簡單地說,用自然科學所謂的「嚴謹」來要求經濟學也一樣,就如同禿子笑話和尚沒長頭髮一樣。

張五常先生所著《經濟解釋》,應該就是一直在定義和假設,一些基本的經濟學概念。這個《經濟解釋》肯定比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要高級許多,但其知名度會被語言本身給極大地限制住。一些看似基本的概念,就要花數十萬字來解釋,並且還只有少一部分人能取得共識,可見「嚴謹」的代價會有多大。

「雞同鴨講」註定會長久存在,並且也沒什麼可怕的。「假設」或「定義」才是各類模型的基礎——所有學科基礎中的基礎。

模型啊——也不是所有的模型(或邏輯)都可以用數學表達出來!當模型足夠「複雜」時,比如三維或四維模型,你用一個代數公式表達出來這一行為本身就不太「經濟」!花一天的時間「研究」出一個模型,卻要花一個月的時間來「解釋」,這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情呢?!


主觀上很重視,客觀上沒能力。

這不是經濟學研究者的問題,而是社會科學的時代局限性。他們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把概念追根溯源就能找到 客觀標的物,如此令人信服。

或許只有腦科學發展完善後,人的自由意志被真正理解,以此為基礎的社會科學才有堅實的基礎。


應用學科提到嚴謹這個詞 都是以統計學為標準 但實際上社科類學科大部分論文只要能定性就可以了 所以在統計學面前沒有應用類學科敢說自己嚴謹 如果只考慮定性 社科類都還是嚴謹的 這裡的嚴謹通常指邏輯推導的過程沒有致命漏洞


機會成本是個很嚴謹的概念 在分析當中一本優秀的教材肯定會告訴你這個是固定成本 這個是可變成本

同樣的 理性的概念是不斷進步的 就如引進博弈論之後 把納什均衡當作解一樣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基於VaR的Cornish-Fisher估計比高斯VaR的估計更精確?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學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解釋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差別?
國家層面上的經濟調控是如何影響人們生活的?經濟學又能為此提供什麼樣的依據?
倫敦政經 (LSE) 讀經濟的學生的生活是怎樣的?

TAG: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 經濟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