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後到底是怎麼死的?
12-31
最近羋月傳熱播,秦王贏駟的王后羋姝成為熱議對象,但是她到底怎麼死的網上也是眾說紛紜。我在史記中找到兩條相關的記錄:1,來自於穰侯列傳,「武王母號約惠文後,先武王死;2,來自於秦本紀,』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前一條是說羋姝死在武王前頭,後一條卻暗示羋姝在武王死後,死於諸公子爭立的鬥爭,不是自相矛盾嗎
正好身邊也有朋友議論到這個問題;為了保證答案盡量準確,我特意向先秦史學霸請教了這個問題~(一隻在圖書館研究間,興緻勃勃地,考證沒有看的熱播劇劇情的,論文拖延狗,o(╯□╰)o)
不過秦惠文後確實是個在歷史中存在感很低的太后,都怪她兒子命太短了……
《史記》雖前後記載不一致,但後世有對其人物、事例進行詳細註解的書,「三家注」是指[劉宋]裴駰 《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這三家是目前對《史記》的經典註解,《羋月傳》講述的這一段歷史,許多人名、地名、事情等細節的史實依據應該都是參考了三家註解。如《史記·秦本紀》惠王卒,子武王立。《索隱》:名蕩。《史記·秦本紀》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索隱》:名則,一名稷。看到了么,《秦紀》和《史記》都只記載了皇帝的謚號而已,具體姓名嬴盪、嬴稷都是後世註解詳細考證添加的。至於惠文後的出生地,在《史記·秦本紀》"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一句後,《集解》:徐廣曰:「迎婦於楚者。」《史記集解》以徐廣《史記音義》為本,兼采經、傳、諸史及孔安國、鄭玄、服虔、賈逵等人之說,增益而成。《集解》在此記錄了徐廣的說法,惠文後是楚女。下面我把《史記》文本和註解羅列下來,惠文後的死法就清楚了:①「先武王而死」說
《史記·穰侯列傳》秦武王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號曰惠文後,先武王死。索隱秦本紀云:「昭王二年,庶長壯與大臣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又按:紀年雲「秦內亂,殺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壯」是也。
②逆誅說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見。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③謀逆失敗憂愁而死說《史記·穰侯列傳》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為將軍,衛咸陽。誅季君之亂,徐廣曰:「年表曰季君為亂,誅。本紀曰庶長壯與大臣公子謀反。伏誅。」索隱曰按季君即公子壯,僭立而號曰季君。穰侯力能立昭王,為將軍,衛咸陽,誅季君及惠文後,故本紀言「伏誅」。又雲「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蓋謂惠文後時黨公子壯,欲立之,及壯誅而太后憂死,故云「不得良死」,亦史諱之也。這樣一理線索就清楚了:司馬遷寫秦國歷史,主要根據秦國官方史書《秦紀》,秦國內亂乃至殺死前王太后這種事,很可能會避諱。司馬遷應該是得到一部分材料,但這些材料又不能完全得到確證,畢竟關於秦國惡劣事迹的記載很可能都被焚毀,所以只能記一句"不得良死",語焉不詳。後面"三家注"對魏冉(穰侯)扶持昭王(羋月之子)及誅殺公子壯、惠文後作亂(季君之亂)的具體經過進行了補述,並分析司馬遷"不得良死"的記錄正是因為秦人修史避諱,他才沒有辦法斷定事實。結論:惠文後確實是在武王后死的,參與了公子壯與公子稷的皇位爭奪,因此被殺。到底是直接跟公子壯一起被"誅"還是公子壯被誅後"憂死",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大區別,畢竟都是因"謀逆"獲罪,只是身為女子和前太后,被殺的手段沒有明說就是了,供君聯想。可能還有人有疑問,為什麼司馬遷不知道的秦代歷史細節,後面寫註解的人知道了——司馬遷死後大約三百六十餘年,即晉武帝(司馬炎)咸寧年間,汲郡人發掘戰國魏襄王墳墓,獲得大批竹簡,其中《紀年》十三篇,被稱為《竹書紀年》。所以"三家注"編寫者都能看到記載更詳盡的《竹書紀年》,彌補《史記》的缺憾。而且魏國史書自然不會為秦國國惡避諱,所以記載的比較直接和真實。"從真實性上看,竹書紀年材料最早、據此事發生最近、最少後人改動、立場最客觀, 應當採取竹書紀年當說法"。(感謝學霸)惠文後不是指羋姝,秦武王之母是魏公主,電視劇中魏夫人的嫡姐。
是魏惠王之女,死於季君之亂
贏駟的正老婆是魏紓吧,而不是什麼羋姝,魏紓是秦武王的老媽。
推薦閱讀:
※古代女人是如何打耳洞的?
※如何評價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
※如何評價宋回宗?
※為什麼說秦以後無貴族?
※為什麼日本歷史上沒有發展出太監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