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上的「經濟學」和學界的經濟學差異在哪兒?

現在很多經濟學家已經進入媒體了,比如郎咸平、馬光遠。這些經濟學家在媒體上發表這自己的看法,但總感覺他們在媒體上宣揚的東西與學界的表達有差距, 比如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勢必要改變表達方式,一旦用詞不準確,便造成一些誤解。又比如有些經濟學家在媒體和大眾的焦點引導下進入了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而又匆忙應對,導致表達的東西不盡準確。

能否總結一下這些差距的類型,展示一下比較經典的案例?最好是有案例,讓我看到媒體宣揚的「經濟學」和學界經濟學的深刻衝突。

此外,我們如何縮小這種傳播領域的經濟知識和學界經濟知識的差距?真正讓經濟學走進大眾,也讓大眾走進經濟學,提升經濟學的影響和權威。


學界並非不會犯錯誤,有時還會犯大錯誤。

媒體學者並非肯定是錯的。

大學者往往也會面對大眾寫專欄、發評論,比如弗里德曼、克魯格曼等等。

發生在經濟領域的衝突可能有以下因素

  • 經濟學本身就是充滿爭論的學問。 「 已被證實的兩大命題 經濟學家第一定律:對任何一位經濟學家而言,一定存在著一位實力旗鼓相當的同時觀點又針鋒相對的經濟學家。經濟學家第二定律:他們都是錯的。」 經濟學家笑話
  • 經濟學是非常不好鑒真的學問。
  • 經濟學在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爭議。
  • 經濟學、經濟政策直接關係到政府決策的合理性、可非難性,因而也受立場影響。
  • 經濟學本身具有的崇高屬性。
  • 傳統經濟學與中國哦現狀不能無縫黏合,仍在不斷磨合中。
  • 民眾的期待一部分反應在經濟學中。

等等

至於如何彌合二者之間的縫隙

1 、我相信只有一種經濟學,就是具有解釋力的.不具備解釋力的都應當被淘汰、被修正。

2 、向大眾傳播經濟學知識的人確實應當努力提高姿勢水平,不是說專業人士就不用提高姿勢水平

3 、專業人士不應當過分拘泥於教條、門戶之見和有很大局限性的方法論,我們要的是解釋力。

4 、具有解釋力的假說、理論,不論是用微積分寫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還是用相聲語言表演在德雲社,都沒什麼關係。


謝邀。

簡單思考了一下,區別如下:

1、論嚴謹程度,學院派肯定和媒體是沒法比的。甚至很多情況下,媒體所談的根本就不是經濟學。畢竟,媒體的第一要務是吸引眼球,而非內容的準確嚴謹。事實上,準確嚴謹表達一個事物是需要一定時間來打磨的,而媒體界需要時效性,很多時候做不到這一點。

2、論通俗程度,依然沒法比。媒體界肯定要用最好懂的語言將一件事情講清楚,這是他們的特長。而一篇學術論文,無論是滿篇數學公式還是滿篇語言推理,對於非科班出身來講,都很難懂。額不對,即使是對於科班來講,有些paper也不易懂(比如有些人的批判某經典paper的論文,可以明顯看出作者沒讀懂paper的意思)。學術圈和非學術圈差距還是挺大的。

3、並非學術界就高高在上、媒體界就巨low無比。事實上,能用通俗化語言講好經濟學道理的媒體人,其水平不遜於學術圈裡面科班出身的「普通人」。而學術界人士依據「經濟學原理」(當然是他們推崇的那套理論啦)也會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可以堪稱歷史上水平最高的經濟類新聞工作者的巴斯夏,寫的幾篇文,其水平絲毫不差。(竊以為可能比某些凱恩斯主義者還好呢)

總之,可以類比於歷史學中的正史與野史,學院派相當於正史,媒體相當於野史。無論如何正史是靠譜很多的,然而野史也並非一無是處,有時候野史的某些記載可能比正史的某些記載還靠譜呢。

就醬~


我想一個原因可能是,媒體比較關注 應該 怎麼做,在解讀學者的言論時候也傾向於嚮應該怎麼做去解讀,並且在解讀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一些偏差。

經濟學一般的研究更多關注是什麼的問題,即使是在一些政策建議上,關於應該怎麼做的問題上也會做不少前提假設。並且規範問題,從政府角度,從未來一代人角度,從現在不同的人角度來看都可能會不太一樣,這也是很多經濟學家言論在網路里會被網民大罵一通的原因。也是我很奇怪的一點,媒體通常會對觀點加以放大,而忽略觀點背後的理論和事實,不過這個原因我也不了解。

然後還可能有一部分"媒體經濟學家」更多的關注點不在經濟學本身,而在於自己的社會理想,甚至有一些商業目的,使得他們的公共言論就變成了完全的脫離了具體的實證,而變成純粹的觀點或者價值觀的輸出。,不過這種人應該特別少。

以上討論的媒體經濟學家指的只是經常在媒體露面的仍為經濟學學術界認可的經濟學家,像周小平同志這種也掛著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稱號的人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不慎跑題了。寫成經濟學家差異了。


如果想討論媒體嘴裡的「經濟學」和學界經濟學的衝突,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學術界裡面的經濟學。

經濟學是一門逼格很高的學問,並且在社會科學裡面已經算是標準化程度最高的學科了。政治學,社會學的這些PhD們既可以走完全文科的路子只碼字不推公式,也可以像統計PHD那樣每天搞回歸訓練模型,這裡面沒有一個絕對的好壞,我之前的老師經常說政治學家搞學問就像跳馬車(jump on the bandwagon)。通常是什麼火爆搞什麼,去年還在搞純文字理論的今年可能為了融入主流就不得不在介紹理論的同時插進一堆回歸模型,所以方法論上並不連貫。喜歡搞文搞理論的PHD可能前兩年修完了必修的基礎統計課就不會再看數學書了,搞數據的學完基礎的理論課以後也盡量多上數學課CS課統計課。這樣的結果就是在社會科學裡很多同一學科下風格不同的學者在討論時無法正常溝通,每個人都盡量尊重對方但是卻完全不能理解對方在說什麼。想像一下突然扔給一個多年潛伏黑人弱勢群體,靠採訪取得第一手資料的政治學學者一堆複雜的機器學習模型和一群弱勢群體的社會網路分析結果,他除了點點頭說真NB以外是沒法在理解技術細節的基礎上提出有用的見解的。

BUT!!!!這種經濟學很少有這種現象。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有一套很嚴謹的方法論訓練的。數學在經濟學方法論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經濟學的學術訓練本質上就是通過數學的嚴密邏輯培養經濟學學生對事實的描述能力。當然我們可以說絕對理性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不能像機器人那樣精準計算,但是數學作為一個描述世界的視角在經濟學裡還是暫時不可替代的。即使是學習非理性現象,比如noise trader或者是公地悲劇,經濟學家還是需要藉助數學的力量。經濟學通過數學實現了真正的標準化(想像一個每個學校,不管是中國的地方大學還是美國藤校,每個學校規定經濟學的博士基礎課程總繞不開宏觀微觀博弈論計量,學生即使日後領域不同也並不會導致完全無法溝通),數學化的經濟學讓經濟學家們可以在經過一個標準化訓練以後有一個共同的語言來相互溝通,也杜絕了上面政治學裡那種雞同鴨講的現象。

但是,經濟學利用數學描述世界也會它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對世界的簡化。學習計量經濟的時候,一開始學線性回歸時都會知道用矩陣描述線性回歸實際上就是把Y(比如收入)投射到X(比如教育,年齡)的空間上,而其他所有可能影響Y但是不在模型里的因素都被投射到了null space里。把數學語言翻譯回正常人話就是我們創建一個模型研究教育和年齡對收入的影響,至於其他可能影響我們都把他們歸到error term里暫時不考慮。當然這個模型是不能正確描述世界的,所以經濟學家要在這個模型上面像搭積木一樣一點一點的尋找更複雜的假設來簡化真實的世界(比如為了刻畫教育程度不同帶來的收入方差的不同而引入heteroscedasticity,為了研究內生變數而引入Two-Stage Least Square等等)。所以我們的模型都是要"fit into reality"。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模型越來越複雜,假設越來越多,他們所能描述的世界也越來越具體。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簡單的模型(比如只用教育和年齡解釋收入)但是這個模型並不能"fit into reality";我們也可以創造一個複雜到不行的模型,但是它所能解決的問題也就相應的變得很具體,無法推廣到一般的問題(比如一個研究你家隔壁老王為什麼收入不高的模型並不能解釋一個國家的收入分布)。所以經濟學家尋找的是在用盡量少的假設來描述這個複雜的世界。好的模型都是可以用最少的假設去描述一個儘可能大的問題。

每一個經濟學模型都是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把現實世界經過一些必要的簡化之後訴諸數學邏輯找出一個解決這個特定問題的很具體的答案。一切脫離具體的框架和情景,忽視經濟學理論和模型應用的局限以及模型的細節,只知道喊口號的行為都是耍流氓。廢話說了一堆,下面回到關鍵問題。媒體上的「經濟學」有什麼問題?我認為,目前很大的問題是很多公知在宣傳自己的主張時,把經濟理論和模型變成了宗教信仰,經濟學變成了口號,爭論脫離了學術圈的嚴謹論證變成了扣帽子。

從這點來看,郎咸平這些受過科班經濟學教育的人做的還是不錯的。雖然郎教授經常沒事大呼小叫狼來了中國危險了,但是他至少還是能給出一套完整的邏輯和引用。最次的情況,即使你不信任郎教授,你可以指出他邏輯里可能出現的錯誤。相比之下,我們更應當擔心那些披著經濟學家外衣,放棄了經濟學家的嚴謹只知道扣帽子的偽學者。這些人通常都是只給一個結論,而不會告訴你論證過程。更要命的是,偽學者間的討論和論證往往會演變成扣帽子和人身攻擊(詳情請參考郎教授節目里的一些自稱經濟學家但是從未發表過經濟學論文的嘉賓)。

回到第二個問題:如何縮小這種傳播領域的經濟知識和學界經濟知識的差距?我認為短時間內無法縮小,而且縮小的成本太大。普通人如果想完全理解學術界的經濟學,他需要去學習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經濟學家的語言(數學)。鑒於不是所有人都能耐著性子去啃拓補學和實分析的書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去逼著所有人花費幾年生命去試圖理解經濟學的模型和理論。而且如果經濟學已經淪落到普通人都能無障礙理解的程度,那我們還花錢培養博士幹嘛=.=。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更好的,是強迫經濟學家和意見領袖在媒體上發表自己見解時,多提供更完整的論述和引用,這樣我們對這些觀點心存懷疑時,我們可以訴諸理性和邏輯而不是僅僅無意義的扣帽子和人身攻擊。從這一點來說,媒體目前充斥著大量偽經濟學家,顯然是不合格的。目前要做的,首先就要剔除這些只會扣帽子的偽經濟學家,大家憑藉真才實學,亮出自己的數據,分析和reference,所有人訴諸理性,唯有如此,才能讓真正的經濟學走向大眾。


我今天的回答,不僅僅針對經濟學,還針對很多難以進入流通領域的文化和知識,比如科學,比如衰落的的傳統文化形式。

比如為什麼羅輯思維的結論完全不符合自然科學事實還是有人替他說話? - 心理學、媒體上的「經濟學」和學界的經濟學差異在哪兒? - 經濟學常識之類的問題,反映的都是一個現象,大量專業的知識和文化形式,無法流入文化市場,而成了行業內的孤芳自賞。

比如我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對現有經濟學基礎提出了一些質疑:經濟學數學化的利弊都有什麼?如何看待經濟學不斷數學化的趨勢? - 李明雨的回答

而馬上有人跳出來咬我,說我不專業,不讀書。其實,專業有專業的價值,像我這樣的質疑,即使提的是很弱智的問題,即使我在我專欄里寫的文章一點學術價值都沒有,但是,並不代表,他沒有意義,甚至有很大的意義。

還有大量傳統作家,看著網路文學搞得大紅大紫,就開始發表一些「網路文學沒有美學價值」等類似言論,整個文字里都透露著一股酸味。儘管如此,網路文學照樣吃香喝辣。

為什麼?

首先,因為我們的作品傳播力強!

為什麼財經類的評論能夠養活一大幫子記者和媒體人,其實很多財經媒體人和評論員的專業素質不一定高。如果非得確保評論的專業性,直接拉幾個博士去做就行了,但不行,為什麼?

你看看知乎里很多的財經領域的回答就知道了,的確專業,理解深刻,但是,但是,就是沒幾個贊,因為大家都看不懂……

為什麼邏輯思維出現了一些知識性的錯誤,還可以這麼火?因為它的傳播性夠強大,正不正確,觀眾其實關注得並不多。他們更多的是從自己品味來欣賞作品,正確與否,不關心,只要好看、好玩、有意思就行!

京劇等傳統藝術難以迎合現代人的口味,那些生澀的知識也是。現代人讀書、娛樂,要的是滿足自己品味的有趣。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總統大選,一個三觀不正的特朗普,在各方人馬不看好的情況下,能夠在共和黨殺出一條血路。

其次,文化這東西,本就面向市場,是要向消費者收費的。沒人買單,就衰落,很多人付費,就興盛。無論是學術和藝術,都一樣。

藝術的收費無非就是出售藝術標準、藝術產品來賺取利潤,但市場不信你的標準,不喜歡你的產品,那你的藝術,也就衰落了。

學術收費更無恥,舉個例子,我們改革,更多是將西方的理念移植到我國的實踐之中,但一旦要用西方的學術成果,國家就得設立了一行三會、統計局等符合西方現代化理念的政府機構,以及西方統計制度等運作模式。雖然有些東西雖然也有很多問題,但你用了,你就得付費。

像我們傳統的政治體制,也就是沒有人願意為它付費,便成了歷史。還有像一些現在都無法超越的傳統工藝,也是因為缺乏社會的買單,逐漸被丟失在歷史角落裡。

最後,大家心裡的文化權威,不一定最好。

權威意味著阻礙了發展,而發展才是一個社會的動力。傳統文化權威經典,但傳統文化不能轉化為現代人能夠接受的東西,難以讓別人買單,那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缺乏市場,也不能推動社會進步。

知識也一樣,其實知識性的評論是一種很好的形式。但總有些學術權威的維護者,為了維護某種學術的尊嚴,拒絕它們被公眾質疑。但本質上而言,質疑才有助於學術進步發展,讓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讓更多人買單,擴大影響力。

文化本是平等,都是為了滿足需求,你供給再多「經典」,人們看不懂,不明白,都是白搭。

京劇、冷門學問之類的文化形式,一方面要通過評論,培育社會對它美學價值的欣賞,另一方面,還得放下身段,轉變形式,讓市場接受。這才是出路,但目前來看,做得都不太好。

做得好的案例,比如財經領域,開放大量評論,其實加強了公眾對於經濟學的關注和理解,促進了經濟學發展。

還有邏輯思維。邏輯思維很有意思,算是開了傳播知識文化的新模式,不求正確權威,不求滿足傳統標準,但求滿足現代人趣味。不過,後續得有人跟進才行。

所以,奔跑吧,兄弟!普及知識文化,有很多機會的!那是一個還未廣泛開拓的文化市場,有希望,有前景哦!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lishuozhuanlan(李說專欄),為年輕人提供正能量!


沒啥區別。學界的經濟學也是胡吹,不見得就比媒體的經濟學高多少


這兩者似乎在現實中沒有區別。如果有的話,也僅僅是學術界的說法有很多名詞和理論。

基本上,大家所了解到的國內的經濟學家們都是一些娛樂明星們般的存在,要麼言之無物,要麼媚俗,要麼危言聳聽。他們本身沒有什麼像樣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中國合格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

雖然理論上經濟學是能夠正確的傳遞給大眾。但是非常困難,因為大眾都很浮躁,都自以為是,都心有成見。


媒體的經濟學受制於該國政府的政策及導向,學術界的經濟學相對客觀,但比較毀三觀。

媒體經濟學是給大眾一個解釋,學界更偏向于歸納規律。

媒體鼓吹政府對市場調控,學界主張自由市場。


數學系的高等數學和工科生的數學三的區別。


推薦閱讀:

是什麼造就了中國國產醫療設備落後?
日本經濟發展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有什麼借鑒?
廣東省的發展嚴重不平衡,貧富分化嚴重,粵北、粵東、粵西直接被忽視,這在中國沿海地區應該很少見的吧?
如何看待神戶制鋼造假的主要產品是由中國生產?
2016 年全國房價會呈什麼趨勢?

TAG:經濟 | 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 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