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印度為何經濟發展的如此之快?形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促進了它發展?

經濟,印度


首先,感謝知乎朋友的邀請。這是個大問題,下面就印度的自身條件,分析印度內在的優勢和劣勢,繼而結合印度經濟的產業結構以及印度歷史因素分析印度經濟發展。

一、印度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中心,南部伸入太平洋,是亞洲、大洋洲、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印度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七位。南亞地區絕大部分自然資源都集中在印度。印度可耕地面積1.7億公頃,佔南亞可耕地面積的83%,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擁有豐富的鐵礦、鋁土礦、銅礦、鉛鋅、煤炭資源

印度的動植物資源很豐富,在農業方面,印度盛產稻穀、小麥、玉米、雜糧、小米、薯類、豆類、棉花、麻類、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煙葉、茶等,其中許多產品居世界首位。在林業方面,森林是印度的重要資源,印度森林的面積為75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3%。

值得指出的是,印度擁有7600公里的海岸線,擁有20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海洋經濟區。浩瀚的印度樣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物,礦物和能源資源。印度已於80年代後期開始對印度洋的海底礦物資源進行勘察並對礦床進行登記,對海洋資源的利用將大大彌補印度陸地資源不足的問題,並將對其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二、印度的人力資源狀況

國力的強大與人口的數量有著重要的關係,對要成為世界性的大國來說尤其如此,只有具備較多的人口才能形成巨大的消費能力,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人口過多,超過本國資源和生產力的承載能力,則成為經濟增長的限制因素。2000年印度的人口已達到10億2千萬,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6.3%,居世界第二位。就印度的人口而言,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已經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一)印度人口的自然構成

印度當前人口處於「年輕型」時期,人口的增長潛力很大。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長率達到2.1%。 這意味著印度每年要增加約2400萬人口,人口急劇膨脹。

(二)印度人口的社會構成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最大的有10個民族。這10大民族人口佔印度全國人口的96.6%,其中印度斯坦族最大,佔46.3%。由於各民族的分布以及歷史、宗教、文化等種種原因,印度的民族問題非常複雜,民族矛盾有時十分尖銳,對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印度人口中,特別需指出的是印度的表列種姓和表列部族,即所謂「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沒有權利,在農村只能當佃農、僱農,絕大部分生活在貧困線之下,沒有土在城市只能從事「不潔的工作」(如洗清掃等)。「賤民」們不能進寺廟,學校等公共場所。雖然印度地衣,憲法規定不得歧視「賤民」,並給他們以公民的權利,但實際上並沒有做到。在人口的社會構成中,和經濟關係最密切的是人口的就業比重和就業的產業構成。印度的工業化水平很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業在印度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印度存在著精英群體與低素質兩級分化的情況。教育水平整體上不能與我國相提並論。

直觀的從現象上來講。

目前印度有公立教育,但是往往條件十分簡陋,且名額很少。

很多能上得起學的人,在印度基本上算是中產家庭了。

高等教育中,目前學校中公立教育的名額往往只佔10-20%,其價格確實十分便宜。幾百塊人民幣一個學期。但是印度人人口眾多,往往這些名額是入不敷出,杯水車薪的。

目前真正在印度受到良好教育的一般都是精英階層的小孩子,印度一樣存在擇校費的費用。所以窮人家早已經蟄伏命運,不再相信中國人心中的「教育改變命運」。而且印度人在學校中,嘲笑低種姓人的現象十分猖獗。依舊把階級層次帶入到生活中。

所以窮人往往轉頭依靠宗教,希望來世可以投生在富裕的家庭。最搞笑的事例莫過於,拜神求考試結果,拜神求老婆金錢之類的願望。

至於印度精英階層始終還是相信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還是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國外念書。

三:印度內在文化

   印度和中國相鄰,卻又被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隔開,中國人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大不相同。如果我們想超越這些限制,就必須要了解中國豐富的傳統和文化。

   中國人與印度人有許多共同之處:敬重長者和權威,重視學習,熱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優越地位。而我們雙方的差別則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觀:中國人是「現世主義者」,而印度人是「來世主義者」。我們關心的是來世,因為它會支配我們現在的生活。這種觀念導致印度人對目前的生活趨向於否定和悲觀。

   中國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於在他們眼中只有「今世」,中國人願意儘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過得平和、舒適和富足。他們更願意麵對現實,做實用主義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並幻化了諸多神靈以供敬仰。敬神是出於畏懼,或想得到切實的好處(發財、陞官、得子)。印度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取悅神靈,並創造出天堂和地獄等概念及作孽和積德等觀念。

   雖然佛教試圖將許多印度教的教義傳入中國,但中國人依然不像我們這樣來看待作孽與積德。佛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都曾傳入過中國,但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仍顯得不冷不熱並帶有功利主義色彩。

   印度人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們信仰精神與靈魂。中國人卻要和精神、物質兩個世界打交道。對印度人來說,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重要,內容比形式重要,意願比表達重要。對中國人來說,形式和表達則比精神和意願更重要。

---------------------------------------------------------------------------------

介紹完印度自身的條件之後,介紹下印度的產業結構。

資料來源:根據印度統計部提供數據計算。

基於以上的分析,基本可以看出印度的優勢在於,語言上英語語種優勢,勞動力成本低廉,加上東西方時差原因白天西方可以把任務交付給印度處理之後次日得到答案,對於印度的外包有極大的幫助。印度也有一些固有的制度上的弊端,對於經濟決策不利。當然除此之外,印度人的往生論相比我國人民活著當下的理念相比缺乏優勢,我國人民更加勤勞,而印度人民由於種姓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印度經濟紅利的發揮。當然英國的殖民統治一定程度上對印度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印度教育的兩級分化也導致印度發展的兩級分化。下面引用一篇文章詳細介紹印度經濟的發展邏輯與現狀。

目前有不少人認為,印度的服務業主要靠高科技的軟體業支撐。其實,印度的服務業涵蓋的範圍很廣,從印度官方的統計口徑來看,其中最大的行業群還是批發零售、機動車及日用品修理、飯店旅館業,接下來的行業群依次為金融、中介、租賃及房地產與商務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工作、其他團體、社會和個人服務,運輸、倉儲和郵電業,公共管理與國防、社會基本保障等。也就是說,是金融業、保險業、證券業、軟體業、通信業、商務處理、批發零售、房地產、物流、諮詢、旅遊、餐飲、電影製作、高等教育、醫療衛生等許多部門共同支撐了印度的服務業;軟體業儘管發展比較快,但其產值充其量僅占服務業的十分之一。一般來說,印度的私營企業控制著大部分的批發、零售和分銷網路,政府則控制著金融服務系統。目前,印度服務業中發展較快的是旅遊、餐飲、金融、軟體、租賃、廣告、市場開發、電信和諮詢業務等。

印度在軟體工程方面有一些非常優秀、世界領先的跨國企業。據印度全國軟體和服務業企業聯合會2006年2月9日發布的報告說,印度以技術支持服務、研發和軟體製造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產值佔到印度國民經濟總值的4.8%。

印度的金融業比較發達,其銀行體系中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47000個非銀行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私營的)。此外,還有差不多100多家商業銀行,其中75%都是外資的或私營的銀行。印度的銀行經營效率較高,其壞賬率低於10%。

  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還有印度蓬勃發展的諮詢業。在印度還有很多優秀的商業諮詢服務專家和顧問機構享譽全球。印度的三大IT業巨頭塔塔諮詢(Tata)、威普羅(Wipro)和 信息系統技術公司(Infosys)都已進軍諮詢業,並在過去5年中業務量以每年30%到50%的速度增長,開始在國際舞台上與一些全球諮詢業巨頭競爭。

  據印度工業聯合會的一份報告稱,印度私立醫院技術雄厚,對於歐美人來講,同樣的醫療水平,印度醫院的收費一般僅為歐美國家的十分之一。在政府的支持下,印度的旅行社與私立醫院聯手推出了配套旅遊服務,向入境求醫的外國人提供治療、康復、休養、旅遊一條龍服務。這樣一來,大批西方求醫者的湧入既增加了醫療收入,也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

  在服務產品出口方面,據印度《孟買經濟時報》報道,2004-2005財年印度服務業出口513億美元,比2003-2004財年的249億美元增長105%,其中通訊、建築、金融、新聞機構、版稅、版權、許可證、管理等都是印度服務業出口的重點類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以「寶萊塢」為代表的電影年均產量達800多部,電影和音樂產品在全球市場上也越來越受到歡迎,不僅在南亞、西亞以及東南亞地區十分流行,而且也開始滲透到西方世界。

服務外包業迅速發展

  據介紹,目前印度已擁有佔65%的世界離岸信息服務業和46%的世界外包業。根據麥肯錫公司的一個報告,印度外包業務僱員達230萬人,產值佔印度GDP的7%,出口增長的44%。

  提起印度的服務外包業,應該首推軟體及相關服務。許多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的大多數辦公應用軟體和財務軟體都是在印度研製開發。據統計,2004-2005年度,印度信息技術及相關服務業的年產值為280億美元,軟體、信息技術服務及相關服務業佔78.7%。其中,軟體及信息技術服務佔58.6%,信息技術帶動的相關外包服務佔20.1%,同期相關行業就業人數達到104萬。預計到2008年,軟體業將佔GDP的7%,出口總額的35%。然而,印度6500家軟體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在印度整個服務業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在印度整個GDP中的比例更小。那麼印度的服務外包業還有哪些呢?這可以從印度政府出台的產業鼓勵政策中找到答案:

進入21世紀以來,為承接全球服務業的轉移,印度政府將軟體產業所享受的優惠政策擴大到其他依靠信息技術帶動的相關服務產業,政策明確規定:呼叫中心、內容開發、數據處理、地理信息系統服務、人力資源管理、保險申報處理、醫療檔案、財會服務、網站維護、工程設計等外包服務業務都可以享受免稅等優惠政策,從而推動整個服務產業的發展。應該特別指出,印度人發展這些信息技術帶動的相關服務產業是具有語言優勢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許多歐美公司為降低成本,經常把某個業務流程,例如接聽客戶電話,接收顧客電郵、傳真、信函等客戶服務外包出去,交給一些人力成本相對較低國家的企業來做。據統計,全球企業500強中已經有一半公司把自己的「客服辦公室」轉移到了印度。據資料介紹,印度目前有10萬個遠程電話服務中心(客服中心),一些國際大公司,如通用電器、微軟、戴爾、運通等,都在印度設立了這樣的中心。

  在金融領域,為了節約人員成本,許多銀行已經把受理查詢、掛失業務的服務中心搬到了印度,聘請了印度的客服人員。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銀行在孟買僱用了大批的初級分析師。德意志銀行也對從事軟體開發、銷售及IT業務的擁有10800名員工的環球技術與應用部門進行整合,儘可能將某些領域移交給其他服務商或向低薪國家如印度轉移。德勤諮詢研究所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預計,到2008年,世界排名前100家的金融公司將把100萬個後台和技術工作崗位提供給印度,這已佔到全球金融相關工作崗位的五分之一。

  印度承攬的其他服務外包業務還包括多媒體製作、網路管理、工程諮詢、醫療諮詢、法律諮詢、會計服務等,甚至還有越洋陪聊服務、通過互聯網為美國學生補習功課等等。

工業部門並非乏善可陳

  一般認為,印度的第二產業不發達。其實,印度的工業雖然佔GDP的比重不大,但目前也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居發展中國家的第四位。傳統製造行業有食品、紡織、冶金、機械、電氣以及化工,近幾年發展較快的行業有:能源、電信、電子、汽車和食品加工業。

  印度擁有鋼鐵生產所需的幾乎全部原材料,如鐵礦石、煤以及石灰石和白雲石等。此外,印度還擁有豐富的錳、硅、鉻、鎂等其他自然資源。印度的鐵礦砂出口約佔世界總額的7.8%,有足夠的條件發展鋼鐵工業,從而成為世界第九大鋼鐵生產國。

  印度鋼鐵工業的迅速發展又為機械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機械工業產值約佔工業總產值的30%,成為印度最大的工業生產部門。大部分機械能夠自給,有些可供大量出口。尤其是汽車製造業與外商合資發展迅速,國內公路上行駛的汽車90%以上是在國內生產的。

  印度獨立前已具備較好的紡織工業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服裝業(尤其注重高檔紡織品),使其成為印度最大的出口創匯產業。目前印度是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位棉花生產國,印度的紡織業以棉花為主,棉花加工佔印度紡織業原材料消耗的70%,紡織工業在印度經濟中佔有7%的份額,在工業總產值里約佔20%,直接就業人數達3500萬人,間接就業人數近1億人。紡織品的出口佔總出口額的25%。

印度的生物技術尤其是生物製藥技術處於世界前列,目前正以合資方式積極發展世界級的製藥產業,據說該產業現今擁有超過15項FDA認證和65項WHO認證,年均生產量佔世界的8.5%。由於很多醫藥產品都通過了世界通行的認證,因此可以暢銷全世界。印度擁有在發展中國家裡規模最大的製藥業,而且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是全球第14大藥物出口國,其產品向包括市場管理嚴格的美國、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等100多個國家出口,出口量佔全部生產量的38%。

  目前印度大部分工業產品能夠自給,許多產品和技術已打入國際市場。印度出口的工業產品主要有珠寶、成衣、棉紗和棉紡織品、皮革製品、農產加工品、化工產品、電子產品、運輸設備等。尤其是近十幾年來,高科技產業的崛起,有力地推動了印度傳統產業的調整和改造,製藥業和汽車配件製造業已被列入印度的三大朝陽產業,化工、電子、光學器材、電腦與軟體、儀錶、航空航天設備等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出口迅速增加。目前,印度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較高水平,紡織服裝、鋼鐵、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醫藥化工、生物技術、珠寶加工等部門在國際上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在產業國際化方面,印度有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電子通訊產業、製藥產業、食品加工業、服裝紡織業、石油化工業、電力產業等經濟活動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已實現全球化經營。印度還湧現了一批世界級企業,除了印度信息系統技術公司和維普羅公司等軟體公司而外,還包括製藥業的蘭伯西製藥(Ranbaxy)、汽車零部件業的巴夏汽車公司(BajajAuto)以及汽車裝配業的Mahindra。而所有這些公司都已經在紐約開展貿易,其中的一些公司的出口導向色彩十分鮮明。

  拉動GDP,社會消費功不可沒

  按照國民經濟支出法的核算,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由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者共同構成的,三者在GDP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稱之為投資率、消費率和凈出口貢獻率。在目前的印度,消費是GDP的主體,佔到了64%,即使在歐洲,這一比例也只有58%,日本是55%,至於我國,只有42%。印度的消費率為何如此之高?

  一般而言,發達國家的消費率要高於發展中國家,但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定必然導致低消費率,關鍵取決於工資收入水平和消費制度環境。印度消費率多年來保持世界領先,究其主要原因,首先是由於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高,勞動工資水平隨經濟發展的增長較快。儘管印度的平均工資成本低於我國,但企業高管和普通員工的收入差距不象我國那麼大,這樣就有利於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的形成。據德國赫伯羅特公司公關事務官員海姆斯估計,印度的中產階級約有2.5億人;而據印度前駐華大使、現駐巴基斯坦高級專員梅農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2005年印度已形成了大約3億人口的中產階級,這些人有固定收入,受過良好教育,有住房,也有私家車,每年還有大約2000萬人口加入這個行列。目前只有26%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其次是由於印度的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制度較為健全,政府公共消費發展相對平穩,勞動者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比較完善。目前印度教育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4%,計劃中對公共衛生投入也要增加四倍。第三是因為印度銀行放寬了對消費信貸的限制,消費貸款以相當快的速度普及,目前印度銀行的商業貸款中,有65%都是貸給私人、家庭和私營企業,只有35%貸給國有企業。這就促進了社會購買力的上升,提高了社會整體的消費水平。

  印度人也在反思其產業結構

  其實,對印度以服務業為龍頭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國外不少專家也是有疑問的,首先一個問題就是,印度是人口大國,但優先發展服務業並未能創造出預期那麼多的新的就業機會。英國《經濟學家》有文章認為,印度的服務業在其GDP中的比例超過50%,但印度的信息技術產業和電話服務中心這樣的外包服務業,在印度整個服務業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在印度整個GDP中的比例更小。印度的工業化程度遠遠落後於中國,印度能否趕超中國,取決於印度是否有能力大幅度提高儲蓄和投資,增加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以及加快工業化速度。如果企圖只靠服務業就跳過工業化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信息業為主導的後工業化經濟,恐怕會遇到不少問題。

  印度政府的智囊機構印度工業聯合會(CII)也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在過去20多年中高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外資的推動,中國通過利用外資發展製造業,充分發揮了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製造業的發展實現了中國經濟的工業化,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而印度長期引以為豪的軟體業僅佔GDP的5%,僅能容納200萬人就業。印度要吸收大量的農村人口就業,還必須發展製造業。

從國際經驗來看,第三產業的服務對象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相對落後的印度,只能通過尋求海外市場來支撐其第三產業。在印度的第三產業中,許多服務部門都承接了大量的跨國外包業務,這些外向型的經濟部門崗位有限,而且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專業訓練要求較高,因此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以農村剩餘勞動力為主體的社會就業壓力,事實上目前印度人口中60%仍滯留在農村。印度政府也認識到,無論是出於緩解就業壓力的考慮,還是為了達到出口多樣化的目標,都需要儘快提高製造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份額及其國際競爭力,沒有製造業基礎的第三產業,根本無法推動國內經濟長期全面的發展。要吸收大量的農村人口就業,必須發展加工製造業。有趣的是,目前印度開始有人思考應該如何提高第二產業的比重,降低第三產業的比重。

  客觀地說,近幾年,印度政府出於產業平衡、擴大就業等考慮,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仿效我國設立了許多經濟開發區和特區,減少了對外資進入產業和股權比例的限制,鼓勵國內外企業投資於傳統的加工製造業,提高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並於2005年9月公布了《印度製造業國家戰略》報告,鄭重宣示了向製造業進軍的決心。2006年1月訪問日本的印度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也表示,印度決定大力發展製造業。印度政府最近所吸引的外資,主要是為了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製造業,在2006年,印度吸引外資的三分之二流入製造業,而不是服務業。

印度經濟展望:

人們普遍認同,與人口老化嚴重的中國相比,人口紅利將是未來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大利好因素,當地12億人口中半數是25歲以下年輕人,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足夠勞動力。另外,自新總理莫迪上台以來,印度政府積極提升競爭力,改善基建和官僚系統運作,加上油價下跌、通脹壓力減輕,也有利營商環境,令外界看好印度前景。

  然而印度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少隱憂。以工業為例,印度擁有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工業,但青年欠缺受教育機會,未能因此受惠。製造業工序卻逐漸被機器取代,加上主要出口市場美歐的經濟仍不明朗,印度要跟中國一樣發展成「世界工廠」並不容易。

  印度電網建設落後,半數工廠每周最少停電5小時,一些勞工及商業法例已經有70年未曾修訂,這也阻礙了投資者的進入。例如聘用100人以上的工廠在縮減規模或關閉前,須先徵求政府同意,這明顯不符合現代大型企業標準,然而莫迪政府如果要修改這些過時法例,很可能會惹來勞工團體和基層選民反對,政治上困難重重。

從這幾點看來可以看出來為何印度的製造業發展阻力重重。主要因素:其一:制度,其二: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其三:大環境低迷。

以上資料經過本人整理並引用一部分論文、知乎朋友的回答以及一些其他的文章。由於水平有限,望大家多多指正,再一次感謝知乎朋友的邀請。

歡迎廣大喜歡宏觀經濟的朋友關注我們。

http://weixin.qq.com/r/g0xheb-EduIJrfsa9xmR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有兩點需要澄清,

1、印度經濟發展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除外),甚至是發達國家其實一直不慢,GDP增長率一直是以平均5%以上的速度在發展,相對來講也非常的穩定,並不像南美那般忽上忽下的,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只不過在更加了不起的中國GDP增長率面前黯然失色罷了。

印度

IND

年份 GDP 增長率(年百分比)

1980 6.735821538

1981 6.006203613

1982 3.475733241

1983 7.288892897

1984 3.820737827

1985 5.254299264

1986 4.776564173

1987 3.965355669

1988 9.627782918

1989 5.947343287

1990 5.53345457

1991 1.056831443

1992 5.482395979

1993 4.750776261

1994 6.658924053

1995 7.574491833

1996 7.549522232

1997 4.049820882

1998 6.184415827

1999 8.463070842

2000 3.975052673

2001 4.944226357

2002 3.90753399

2003 7.943994585

2004 7.848791686

2005 9.284881943

2006 9.263964759

2007 9.801360337

2008 3.890957062

2009 8.479783897

2010 10.546392

2011 6.330517554

2012 5.4

2013 6.9(修正後)

2014 7.4(修正後)

2015 8以上(預測)

2、近兩年GDP飆升跟之前GDP飆升並不一樣,相當一部分是調整修改GDP計算方法的結果。

二、至於形成的原因,最近的這次主要還是跟外部局勢有關,從14年6月份開始,石油價格狂跌三分之二以上,大宗商品緊接著一開始暴跌,這使得印度的進口能源及礦石的成本飛快的下降,給與了印度極大的利好,印度GDP的增速有所增加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不過一下子就增這麼猛還是有些疑慮罷了。

其次國內的一些因素也對於經濟發展有著相當大的利好,首先就得提一下莫迪,這個人確實不一般,他的上台會極大地帶動印度民眾發展經濟的決心,本屆政府也同樣相對於其他屆政府要往這方面用心得多。

2014年世界各國GDP排名(IMF2015年4月14日公布)

總體而言,印度的經濟發展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落後,GDP的增長速度其實也是蠻快的,到了14年GDP已經達到了2.04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十,跟2005年的中國相當,才相差不過十年而已,他真的值得我們給予重視,而不是嘲笑調侃。

————————08.16更新————————————

個人看來,5~10年內印度GDP超過義大利、巴西、法國並不被反超還是有極大可能的,超過英國應該問題也不大,不過超過德國恐怕還得多加幾年,甚至十幾年吧,至於日本想要超過他恐怕沒那麼容易,能不能超過是個問題,畢竟這幾個國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嘛。


發達國家產業轉移+人口紅利+體量小。

即使 是目前這個體量,印度主要城市的污染已經比中國高出太多了。這種速度對印度來說是不可持續的。追上天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和中國的環保局的做法相反,中國是省去十位數,印度是加上十位數。

美國通縮,要從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抽走十萬億美元的現金,你想印度那來的經濟發展。

這就是發展中國家的通病,不顧客觀規律,經濟不行的時候就讓統計局上。

中國人不適合投資,因為都是農民出身。

印度根本不具備投資的軟體和硬體,他們錯誤的認為印度會和中國一樣崛起。

根據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法律和法規,本條答案不予顯示。

(系統提示:東廠、西廠、南北南鎮撫司提醒您,文明上網,建設和諧大明:)

====================這是分割線====================

1、中印關係。

有些話,不好說。只能高喊:中印友誼萬歲。

帶著問題,讀內容。日本如何崛起?脫亞論和工業化(羊吃人)!

假如沒有脫亞論和工業化(羊吃人)的印度也能崛起,那人類史不就成了手紙裝訂冊了。

全球勢力範圍的劃分。

第一次、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是怎樣的? - 世界歷史

雅爾塔協定的時候,中共還沒有崛起,所以最後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居然被當成殖民地,沿長城劃分蘇美勢力範圍。當時的蘇美英法德意都出現了誤判,泥腿子怎麼可能上台,好吧事實就是他們都被掌摑了。

毛澤東訪問蘇聯,斯大林當然知道他是來幹什麼的,他是來挖蘇聯牆角的,掘蘇聯墳墓的,斯大林看見老毛,那個火大,總不能關起來吧,所以那個時候英國報紙說斯大林軟禁毛澤東也不是空穴來風。

最後斯大林想了一個辦法,外蒙古我已經吃下去了,是不會吐出來的,你可以北失南得,那就是和中國重新單邊劃分世界範圍。也就是所謂的亞洲革命以後就歸你們了,可惜毛澤東沒有叫斯大林簽字確認。口惠而實不至,也就是所謂的亞洲革命以後就歸你們了。毛澤東甚至試探性的進攻了印度,美國對於那種單邊會談紀要的態度,就是全力軍援,極力遏制。蘇聯對於那種非文字性的政治綱領,完全無視,公開批評中國,毛澤東的目的也很簡單啊,我就試試看。

中國為啥支持巴基斯坦?因為可以把亞洲一刀兩段,有了巴基斯坦,蘇聯就休想再染指東南半島,這個世界誰會無利盡起早。於是就有了中國在東南亞的革命輸出和朝鮮戰爭,因為中國要拓展生存空間。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原始資本積累或是生存空間,或是對內剝削,而對內剝削必然帶來社會動蕩,國家統治力就會下降,所以拓展生存空間還是最好的選擇。對於78年前後的中國,唯一的區別就是發展道路的不同。

蘇聯除了胸毛髮達以外,腦袋基本都是短路的狀態,他們無視斯大林所謂的什麼亞洲革命以後就歸你們了,把手直接伸到了金蘭灣,明顯的槍業務啊,還是那句話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毛澤東一看外蒙古沒要回來,中法戰爭也白打了,白龍島也餵了狗了,蘇聯是你先不要臉的,那就不要怪毛澤東翻書了,於是拿出一本厚黑學現學現用。

反觀美國。越戰後,美國預判到了中國的勢力範圍主張,於是退出了亞太,給中國留下了生存空間,而中國也適時的和美國建交,並迅速結盟,完成包圍蘇聯。

於是冷戰結束了。

====================這是分割線====================

2、印度的中二病。

今天印度的中二病根本治不好,印度假如要摧毀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那印度就需要戊戌變法、洋務運動、北伐、中原大戰、日本入侵、肅反、整風、土改、反右、公私合營、文革、改革開放等等,印度連一個都沒有。

假如印度是君主制,或許還能君主立憲。再或者印度是殖民地,印度或許保留一片自由思考的空間。印度今天的問題卻恰恰是民主制,誰想改印度,印度就革誰 !!!

西班牙復興時主張的是伊比利亞主義,奧斯曼崛起靠的是原教旨主義,英國的崛起靠的是無恥的私掠船和海盜文化,德國的崛起靠的是鐵血政策,法國的革命靠的是無產階級專政,日本擴張靠的是軍國主義,還有那幾個在波士頓傾倒茶葉的地痞流氓,他們哪個國家是因為民主制度而強大?民主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中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日本、俄羅斯、德意志這些後發國家一樣審視過自己的傳統文化,日本希望和歐洲人雜交,俄羅斯人要求自己的國民說法語,德意志和這個世界幹了兩架,奧斯曼土耳其甚至為了擺脫傳統,放棄了大部分領土。

-------------------------------------------分割線-------------------------------------------

首先講印度和北美、西歐、東亞的比較優勢。

假如單從印度的優勢看,那印度絕對是世界首強,可事實卻極具諷刺意味。

印度的自然和光熱資源。

中國北方一熟,南方二熟,也有農業三熟的地區,那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這也是中國經濟最繁榮開放的地區,而印度全境都有農業三熟的條件。種植業是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國民經濟的基礎,當然前提是利用好這一優勢條件。

珠三角&>長三角&>黃三角&>遼三角&>黑三角都是光熱因素決定的。

那印度農業產量一定是中國的三倍,甚至更多吧?我就呵呵。

接著講印度的交通和地理優勢。

歐洲、北美、東亞都太偏,而印度居於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上。中國要構建一路一帶,那基本上就是胡扯,因為路被東正教和原教旨主義佔領著,根本打不通,與其打通,還不如不打。而印度則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伸手即可及。根據以上條件推斷,那印度一定是世界的經濟、物流、交通、軍事和政治中心。答案是否定的。佛家語:腦洞不開。

下面開始開足馬力黑印度。

今天的印度就是49年以前的中國,誰想改革印度,印度就先改革誰。

1、印度的智力積累

梁漱溟標榜印度哲學和思想,印度有多種立文字的宗教,宗教後面不立文字的教派更是數不勝數,在中國、日本、東南亞盛行的佛教,在印度只是一種被邊緣化的宗教,這種宗教平民化的模式,導致現代化根本無法推進,一個民族、社會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還有奧斯曼帝國,曾經盛極一時,當時佔領了巴爾幹半島、北非和中東,拿著火炮打冷兵器時代的歐洲,對文化、宗教包容,用猶太人管理國家。最後狹隘民族主義和既得利益者改革這個國家,導致軍隊世襲化,最後沙俄、英吉利、法蘭西,一次次的瓜分這個國家。就是因為印度、奧斯曼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太強大,導致現代化無限期的被延遲。把中國放到英美、法德、印度、穆斯林這樣的世界文明中橫向對比研究,我個人認為,死傳統文化要比活傳統文化要好。今天我們創造的不就是明天的傳統文化?文藝復興不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批判和顛覆,所以說毛髮動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傳統文化對於社會轉型好不好,有待商榷。

2、印度的民族問題

印度的民族問題比前蘇聯還要嚴重。印度的所謂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人還不到50%,印度南部要求的獨立的聲音比想像中的要強的多,其實印度和當年蘇聯的民族問題一樣嚴重,這些民族一直都再國外建立基地和募集資金,當前上台的政黨還一味叫囂一個主義,一個民族,一個宗教,可見印度內部的民族問題之嚴重。-

題外話:要不是因為打不過你,早和你翻臉了。

3、印度的宗教問題

首先印度的宗教問題比較突出,掩蓋了他的民族問題,印度教在於守成,但穆斯林的伊斯蘭教則很具有進攻性,於是一場所謂的文明衝突在印度打的熱火朝天。-

4、印度的階級和種姓問題

印度沒有階級?最近的一次說的是印度要建中國的所謂開發區,死了24個農民,可見印度的階級矛盾問題由於我們的不關心,也被掩蓋了。-印度姓氏有貴賤之分,貴賤姓氏之間不通婚,而且這些是社會普遍接受的。而陳勝吳廣就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寧有種乎?

5、印度的邊境問題

印度自從成立那一天起,就自卑和自負並存,和周邊國家都有領土爭端,這才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問題,擴張還是發展?當然這個問題也能換個方式發問,放棄擴張?還是放棄發展?

6、印度的政治問題

中國經歷了殘酷的政治鬥爭,肅反、整風、反右、文革,最後終於把拳頭攥到了一起。而印度則不存在這樣的前提,印度民粹主義風行。文明都是野蠻交合的產物,比如說西班牙復興的伊比利亞主義、奧斯曼崛起的原教旨主義、英國無恥的海盜文化、德國的鐵血政策、法國的無產階級專政、日本的軍國主義,還有那幾個在波士頓傾倒茶葉的地痞流氓。研究世界歷史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好白菜都被豬滾過。所以說毛左雖然有歷史局限性,但社會進步還是要利用毛左野蠻的推進,等社會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就可以一腳踢開毛左。

印度和中東都是沒被豬滾過的原生態白菜。

漢代和羅馬都以公主外嫁的聯姻方式,換取國家和平;劉邦、朱元璋這些建國者都曾經血腥的屠戮自己的戰友;美國的柯林頓曾經為規避彈劾發動戰爭;尼克松為了競選派出了竊聽小分隊。就是菜市場買菜也會為分分厘厘爭來爭去,何況整個社會的利益分配。

我希望大家能把國家政治和社會倫理分開來看。

我一點都不否認我的實用主義,假如你們懂毛澤東,就會明白他心中的無政府主義、禁欲主義、實用主義、民族主義是這個社會灌輸給他的,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而你們所了解的毛澤東思想都是教條、機械、閹割過的毛澤東思想,他也有人的缺點,狂妄、偏執,但我們還是不能從感情的角度或者社會倫理的角度,再或者說舊世界的價值觀的角度去評價政治,因為政治有政治自己的評價標準。

從政治的角度講,我們假定,沒有反右,社會中反對黨的力量非常強大,等鄧小平上台,中國就立刻變成1978年的印度,過去幾十年取得的經濟成就根本不會出現,失去了強有力的政府,中國的新疆、內蒙、東北、西藏將會遵循外蒙古例,其實你們看中國歷史大部分時間這些地區都是獨立的。

從政治角度講,我假定沒有文革,也沒有政治迫害,一切都理想化的完美。那些泥腿子出身的異姓王,個個信奉山頭主義,當毛一死,彭德懷、林彪、高崗、劉伯承哪一個是吃素的?

眾所周知,從西方的羅馬到東方的秦漢,全世界的政治鬥爭都異常殘酷。武則天處死庶子們是相當不留情,除了李孝因為無子早逝外,李忠沒有留下後代就被逼自殺。李上金被逼自殺後,七個兒子在流放途上死了六個。蕭淑妃生的李素節被縊死,十三個兒子里被殺了九個。兒子孫子尚且這樣凄慘,何況不順眼、不順心、不如意的大臣,歷史不忍細讀。

而你們那種用社會倫理的標準去評價政治得失的觀點是非常幼稚、膚淺和可笑的。假如用你們的觀點和標準去評價,那就只能有孔聖人,不能有政治家,因為政治家都是搞陰謀,玩陽謀的。換言之孔聖人也是有污點的,所以那種對歷史有道德潔癖的人是不能苟活於世的。所以啊,兩隻黃鸝鳴翠柳,勸君自掛東南枝。

7、所謂的軟體優勢

印度所謂的軟體優勢不過是利用自己曾經被殖民地的身份,帶著蹩腳的英式英語,給講美式英語的加州資本家打工。

8、能源
e 工業

中國有廉價的煤炭。而印度沒有能源,或者說能源嚴重不能自己,想靠燒煤污染環境發展都很難。

9、基礎設施投入

奧巴馬的幕僚說:假如美國想復興,就要戒除房地產,發展製造業。中國的製造業發展靠的是大量基礎設施的投入,來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從而達到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而印度不存在這樣的偽命題,因為國家沒錢。

10、中國的核心競爭力------農民工

關於勞動力分布,南美、北美、非洲、歐洲、甚至日本、新加坡都是失業率居高不下,全世界缺勞動力?全世界缺的是廉價勞動力,中國的農民工,沒有五險一金,沒有福利保障,甚至沒有貧民窟可以住,過年還要買黃牛票。因為中國的農民工是兼職工人,假如你叫印度的工人也取消五險一金,取消福利保障,印度工人先不說干不幹,估計早就餓死了。

紙牌屋裡的男主角這樣評價天朝:這個邪惡的體質,壓低匯率,把他們的「工人」的「趕進」工廠,就是為了給我們生產廉價的商品,而我們還可以站在道義的制高點批判他們。

關於印度這種民主社會怎麼才能從他們的工人手中壓榨出類似於中國農民工式的超額利潤,是一個非常詭異的哲學問題。所以我也就只能呵呵了。

社會最重要的一項職能就是犧牲,社會進步就需要一些人做出犧牲,比如說埋在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的伯多祿。

改革就是與狐謀皮,文明的社會就是這樣野蠻的進步。

-------------------------------------------分割線-------------------------------------------

那種孱弱的現代化是沒有出路的,面對一個諂媚的民族,必然要用鐵與血來洗禮。

彼得大帝親自用皮鞭抽死了沙俄的太子阿歷克謝,還是他用皮鞭抽趕著俄羅斯這個落後的民族野蠻的前進。

在印度這個情景喜劇是這樣演的,阿歷克謝高舉著皮鞭,喊道:你還想抽我,我抽死你,抽死你。彼得大帝慘叫著:啊!啊!啊 !


如果你是做快遞的,底薪三千,計件5000,碰到雙十一,月入一萬,你獲得了100%的增長

如果你是程序員,月入一萬,過年的時候跟老闆軟磨硬泡,好說歹說跟你加了兩千。你才獲得了20%的增幅。

現在美國那麼大的體量還持續增長才是真可怕的,美國通過經濟危機的方式自我調節已經跨過無數坑了,中國還得走一遍老路


第一,不打仗

第二,基礎差


看到這篇文章讓我突然想起了我小的時候 那時候讀書一直中游 忽高忽低 但是我內心不服啊 我他媽的要是也花這麼多時間去學習我鐵逼比他考得好 我現在不怎麼用功學習也沒差多少嘛 然後有一次偶爾靈光一閃考了 全班前5 連老師都開始憧憬我的未來說 你看保持下去大學隨便你選 但是我他媽的自己心裡清楚啊 我沒那麼紮實的基礎 就純憑感覺考好一次而已啊 但是表面上還是要假裝很自豪 一起和爸媽yy 最後果不其然出多少功進什麼學校 以上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歷史上是否進攻過印度地區?
印度出產的什麼東西在中國賣得好?
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和,歷史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印度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
如何評價印度阿瓊2主戰坦克?

TAG:經濟 | 印度 | 經濟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