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這麼多主打交朋友拓展社交圈子的 App,是不是說明孤獨感是難以消解的?

不管是陌生人社交的陌陌,還是做熟人圈的微信,它們都是想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方便快捷,還有很多各種職場社交鄰里社交各種垂直社交。

「孤獨感」是不是難以消解的?

我們對移動社交的需求是不是剛需?

--------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誰不孤獨,歡迎關注討論。


孤獨感當然是無法消解的了,雖然承認自己孤獨就好像承認自己不受歡迎、沒朋友。但孤獨感是經過漫長的生物演化,用以增強種群競爭力的情緒反應。

我記得張小龍以前的演講和黃繼新大大在《一席》的演講裡面都有提到過孤獨感的存在意義——孤獨感是驅動個體向群體靠近的力量。如果沒有群體生活,人類這種四肢無力的動物早就在進化中被各種野獸淘汰了。這種人的本能,是層出不窮的社交App們想擊中的痛點,當然原因也不僅如此:

社交總是一個新平台最早需要完善的鏈條

在 PC-Web 時代,最早的互聯網產品形態是門戶網站和QQ。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早的產品形態是陌陌、Line等產品。不僅因為這是平台初期基礎設施產品之一,更因為這類產品非常具有規模效應,只要一家遙遙領先後,後者就算花上千倍成本都無法企及。現在移動端已經逐漸只有微信一家關係管理產品,而陌陌這樣的關係發現型產品也把其他同類型遠遠甩在後面。

社交產品的盈利模式成熟

簡單數下,我在 App Store 排行榜上看到的產品有這幾類:

  • 微信、手Q等關係管理型產品:微信、手機QQ,盈利模式就不用說了,盈利不僅嚇死人,未來的盈利能力也嚇死人。

  • 陌陌等關係發現型產品:現在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廣告、付費會員、表情等。但盈利模式還遠遠沒有挖掘夠,比如LBS上只做了一些到店通等嘗試性的功能,可能也是因為上市公司需要有節奏地提升收入、利潤。

  • 垂直陌生人社交產品:Same、抱抱、探探等,各種幫年輕人交友的產品。屬於盈利模式最弱的環節,一般依賴於付費會員等增值服務。

  • 婚戀:以阻斷通信權為賣點,就是相片資料什麼都可以給你看,想發私信就要給錢,也是非常成熟的模式。後來逐漸拓展出婚獵等服務模式。

  • 激情交友:各種美女主播、美女語音為賣點的社交平台,盈利模式主要是設計興奮點,讓用戶們互相攀比挑逗,50%的流水來自1%的高付費額玩家。

零碎的還有一些易信這種作大死產品、車友會這種垂直交友、知乎這種問答社交產品(知乎屬於 App Store 社交分類的)以及脈脈領英這種職場社交產品。

交友同時是創始人的慾望

因為創業者幾乎總是做他們熟悉以及他們了解需求的產品。所以,有時候社交產品的需求,其實是老闆想創造的需求。

這跟前面我提到的孤獨是人與生俱來的一個意思,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創始人也不例外,差別只在於,他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社交困境或者只是一些小的不便利,很可能就成為一個偉大產品的驅動力。早期的Facebook是這樣,陌陌也是。

最後,以前我覺得社交產品在發展幾年後應該逐漸成熟,產品格局基本上塵埃落定,比如在PC端就很少社交產品的變種,但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了一些變數,你發現移動端玩法要多得多,國外這幾年比較熱的有Snapchat、Tinder,國內這幾年一些小而美的社交產品突圍也十分神奇,現在看來這一塊可能會有幾年黃金時期。

因為孤獨感得不到消解,個體始終趨向群體,社交產品就始終有存在的空間,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產品,至於能不能玩好,有沒有機會再做一個現象級、平台級的產品,就看各家本事了。


首先,關於孤獨,有兩點需要強調。

第一,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不是說一個人獨處就一定會感到孤獨。有的人,一個人待著怡然自得;有的人,在人群中還是會感到孤獨。著名喜劇演員Robin Williams曾經說過, 「I used to think the worst thing in life was to end up all
alone. It』s not. The worst thing in life is to end up with people who make you
feel all alone.(我曾以為最糟糕的事情是一個人孤獨終老。其實並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是同令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第二,根據學界研究孤獨心理的權威J. T. Cacioppo et al.給出的定義,是否感到孤獨,在於你的生活中是否有meaningful relationships(有意義的關係),是否同significant others(重要的其他人)保持聯繫。Significant
others指的是那些你可以信任、會給予你人生目標、以及會同你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人。因此,並不是朋友遍天下就不會感到孤獨。真正有助於消弭孤獨感的是摯友,是可以掏心掏肺的閨蜜和鐵哥們。

第一篇探討互聯網同孤獨的關係的論文發表於1998年。Kraut
et al.在1995年到1996年間,跟蹤記錄了169名新用戶互聯網的使用狀況。分析結果顯示,使用互聯網時間越長的用戶,同家人的溝通越少、生活圈子越小,抑鬱和孤獨感卻隨之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對這些用戶來說,互聯網的主要功用就是溝通聯絡。Kraut et al.將這種現象稱之為 Internet Paradox.

但也有不少學者的除了不同的結論,認為互聯網的匿名性使得人們更願意表達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而其連接性使人們更有可能遇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因此有助於形成有意義的關係。

2001年,Kraut et al.發表的另一篇論文,對上一篇論文中用戶的三年跟蹤調查顯示,在使用互聯網三年後,一開始的抑鬱和孤獨感都消解了。而另一個在1998年到1999年對406名互聯網新用戶進行的跟蹤調查顯示,使用互聯網可以促進溝通、增強社會參與感、並有助於健康。在這項調查中,Kraut等人還對內向和外向的人分別進行了研究,基於數據提出了一個「rich gets richer」的模型:對外向的人而言,互聯網確實可以幫助他們擴大交際圈,在使用過程中,他們逐漸變得更加自信,抑鬱和孤獨感也有所降低;而對內向的人來說,則是恰恰相反。

到底使用互聯網、特別是各種社交媒體,會不會讓人感到孤獨,現在並沒有確定的說法。不同的學者、不同的調查研究方法,得出的結果都不盡相同。但不少實驗都印證了這個「rich gets richer」的模型。

於是,有學者提出,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能發揮多大作用還在於使用者,而不是an
agent of change,不是有了網路,一切都會改變。你還是那個你。

社交軟體只是改變了你同其他人聯繫的平台,並沒有改變溝通的實質。Burke對1200名facebook使用者的縱向追蹤研究顯示,facebook並不會令人們感到更加孤單。感到孤單的人,無論使不使用facebook,都會感到孤單。也就是說,offline線下的人格特性、行為模式都會對online線上的行為產生影響。互聯網不過是a new way of doing old things。

Cacioppo也認同這一說法,在一項實驗中,Cacioppo和同事研究了孤獨感同各種交流方式(facebook上聊天、聊天室、網上遊戲、交友網上和面對面)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面對面交流所佔的時間比重越高,孤獨感越弱。網上交流的時間越多,孤獨感越強。Cacioppo強調,這不是說上網讓人變得孤獨,而在於人們使用網路的方式。Marche在給Atlantic寫的文章中用的比喻很恰當:你如果使用facebook組織大家周末踢一場足球賽,這並不會使你感到孤獨;你如果周末在家上網、上facebook、刷微信,而不是去踢一場比賽,這才會使你感到孤獨。

另一項涉及234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孤獨症重症患者,在網上同別人聊天后,會感到更加孤獨。對於偶爾會感到孤獨的人,同網上交流相比,面對面交流更能疏解孤獨感。然而,現在的情況是,我們自願選擇網上交流。

因為使用互聯網、使用各種社交軟體、再到使用現在紅紅火火的O2O應用,給人的誘惑太大了。網上聊天,不會出現面對面聊天中說錯話的窘迫、尷尬的空白以及各種稀奇古怪有礙形象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所以為什麼要面對面聊天呢?使用O2O應用,訂個飯多方面,何必冒著大太陽出去吃飯,說不定在排隊的時候還得和別人吵一架。所以,我們自己做出了選擇,選擇了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而各大互聯網公司,為了綁住用戶也是無所不用其極,這種「你情我願」使得我們越來越傾向於網上溝通、越來越依賴互聯網。

Sherry
Turkle說的一句話我特別贊同: What technology wants is a symptom。正是因為孤獨感的存在,這些社交軟體才那麼有市場。不要指望陌陌或者微信或是接下來出現的什麼社交軟體能疏解孤獨感,這些軟體需要的正是你的孤獨感。因為你感到孤獨,你希望同別人建立聯繫卻又不希望被過分打擾,才會使用這些軟體。

最後,各種實驗都證明,孤獨感是可以消解的,主要是通過改變自我認知、行為習慣等方式,而絕不是通過社交軟體。

參考文獻:

Burke, M., Marlow, C., Lento, T. (2010, April). Social network
activity and social well-be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1909-1912). ACM.

Cacioppo, S., Grippo, A.
J., London, S., Goossens, L., Cacioppo, J. T. (2015). Loneliness Clinical
Import and Interventio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2),
238-249.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Kiesler, S., Mukophadhyay, T., Scherlis, W. (1998).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9), 1017.

Kraut, R., Kiesler, S.,
Boneva, B., Cummings, J., Helgeson, V., Crawford, A. (2001). 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

Hu, M. (2009). Will
online chat help alleviate mood lonelines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12(2), 219-223.

Marche, S. (2012). Is
Facebook making us lonely. The Atlantic, 2.

McKenna, K. Y., Green,
A. S., Gleason, M. E. (2002). Relation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hat』s the big attr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1), 9-31.


因為社會性這一特性就會使人類不能局限於獨立的個體中。個體是相對於社會而言。所以存在越來越多的社交場合或者是APP主打擴展人脈關係。在馬斯洛研究人的五大需求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基本,其次是社交需求,最後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社交不僅是對大腦認知的鍛煉,與此同時也是對自身理解力,概括力和推斷力的訓練。所以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社交場合,不僅為彰顯自己的個性特色,也是為了更好地鍛煉自己。而另一些人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感和孤獨感。各種社交app是互聯網衍生的產物,互聯網又是當下時代的產物,所以快又準的捕捉人的需求便不足為奇。這就是各種社交APP都在主打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的原因所在了。


貓喜歡吃魚,但貓不會游泳。

魚喜歡吃蚯蚓,可魚又不能上岸。

社會給了我們很多誘惑,卻不讓我們輕易得到。

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是孤獨的。


興於交友 衰於點贊 成於約炮 敗於代購。


在我看來,孤獨感是間歇性的。

有時候特別想傾訴,希望有很多的人來聽我說話。

有時候特別想自己呆著,巴不得把所有社交app都卸了讓我靜靜。


最開始我們做挪車,結果發現,車主挪著挪著,都社交了,於是我們做社交了,用戶的剛需。你知道深夜裡有多少春心萌動的少男少女么。


因為每個人都很孤獨。


之前做過一次關於陌生人交友的一次調查,調查針對的用戶年齡層次集中在18-30周歲。

針對交友目的這一欄,不管性別男女,大家都認為[無聊打發時間]與[認識更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這兩點最重要,在男性中,希望[親密接觸或性行為]排到了第三位!(慾望慾望慾望)

所有的網路社交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出發點,而[孤獨感]就和[自我]一樣,衍生出一系列不同的渴望,無聊、找樂子、在網路中尋找另一個自己、愛上另一個自己、抑或僅僅是性慾而已。

[孤獨感]無從談起,又難以泯滅,故名人性?


人孤不孤單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沒有社交,許多軟體的用戶粘性會下降很多。


即使有了微信陌陌點點點的一大堆 難免還是會有孤獨感

相對於很熟悉的人 陌生人帶來的新鮮感和並不需要擔心秘密被透露的特質 更容易調動起傾訴欲吧


除了工作幾乎木有自己的時間,這是不是最悲慘最多的答案?


因為軟體名比約炮二字好聽,小清新。


明知道約不到,還要去約,飛蛾撲火


隨著時代的發展,通訊越來越方便,很多事情都從線下面對面解決的方式轉化成了線上解決。刷新朋友圈所獲取的朋友生活信息比以前天天膩在一起還要全面和及時,人們已經沒有太多的理由和朋友相聚,沒有太多的機會和朋友見面。這就使得一個人的時候人們會變得特別空虛寂寞,這種寂寞來自於人與人之間本能的需要。說白了,長時間線上社交後忽然一個人才發現自己已經幾百年沒見過活人了,從而寂寞感指數倍數遞增。線上的聯繫方式往往存在著不連續性,我們剛剛還和朋友聊著天可能ta毫無預兆地就去洗澡或者干別的事情了。中間失去聯繫的這個時間段是人們社交真空階段,是人們獨處的時間段,是最寂寞的時間段,人們往往在這個時間段顯得不知所措。為了使這樣的時間段盡量減少,人們需要去擴充自己的社交關係網體量。


看了幾個回答,我說不了那麼專業的話…題主說社交軟體是不是剛需,我說不是,為什麼?剛需是什麼?是必須有,敢問題主一句,難道沒有社交平台移動軟體就不能活了么?

雖然我全家都在用微信,連我奶奶都在用微信天天發個朋友圈要我們點贊要麼就是下載個微信遊戲天天要送精力瓶,可是我依然覺得社交軟體應該是輔助的功能而不是替代社交的功能,我並不覺得我微博粉絲過千微信好友五六百,我就不孤獨了,我想說話的時候和我朋友微信語音聊一下午感覺都不如我跟他約出來坐一個小時,哪怕這一個小時只是在各自玩手機…

社交平台其實分好多種,單向的像微博我關注你你不一定要關注我,雙向的像微信,我和你聊天那咱們之間必須是好友,還有被賦予了功能性的,像陌陌大家自己都劃分標籤了吧,就不說了…可能社交最開始的目的都是為了拉近彼此的空間距離,用戶群體才是區分社交平台最大的區別,抱著什麼目的就去玩什麼軟體…所以我認為,社交平台移動軟體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口,而不是剛需的存在…

小生是知乎新人,不知道怎麼去回答問題,就這樣,有想到的再添,謝謝…


3個方面

1 人的需求

2 人的需求

3 人的需求

重要的說3


我習慣孤獨, 不喜歡與人相處。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並不是 , 打個比方來講 你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朋友 你很擅長社交 但並不能說明你就不下載app來玩 人對陌生人都有所好奇 你可能對網友高談闊論夸夸其談 卻可能對身邊朋友有所保留 它們存在的意義在於你可以做任何一個你想成為的那種人 簡單輕鬆讓你覺著 嗯 這個人看起來和我很像 這個人是我喜歡的類型 這個人看起來是我生活中接觸到的 等等。只能說明有點閑 有點想看看 有點想約 還沒到達孤獨的深度 如果一個人下載社交軟體app為了尋找soulmate排解孤獨 共賞方瓊 那我建議你還是多出去走走跳跳廣場舞 沒準一下子找到生活的樂趣所在了呢。


推薦閱讀:

有沒有用過相親交友軟體的,來談談你們的感受?
為什麼寵愛這種應用可以被 36 氪報道?
如何評價「秘密」這款應用,前景如何?
國內圖片社交 App 中誰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 Instagram?

TAG:人際交往 | 手機社交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