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以色列年輕歷史學家寫的書,有看過的嗎?給個評價?
個人是十分推薦的。是一本觀點新穎、思維宏觀、融會貫通的人類歷史書籍。
並無特別生理優勢的人類如何在進化中戰勝其他動物?人類如何通過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進步到今天的世界。而發展到今天,人類真的變得快樂和幸福了嗎?作者用輕鬆幽默的筆法表達了自己新穎的觀點:人類是基於想像構建的秩序不斷進步的。附上自己製作的讀書筆記思維導圖,請點擊看大圖。一本很好的科普書籍。裡面一些知識是科學界已經普及的常識,但是大眾還停留在過去,所以覺得格外新奇和震撼。比如,人類的兄弟姐妹們的消亡。人類不僅僅是自相殘殺,在之前,他首先幹掉了在生態位上互相競爭的,相差極小的人科物種。就如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一段時間裡面,即位的皇帝殺死自己的所有兄弟,並且以法律來規定如此,消滅帝位繼承權的爭議。人類踩在屍山血海裡面登頂,成為這個星球上唯一的超級文明物種。而這一切,只不過是偶然。是的,我們朝這麼一條路衝刺,完全是偶然。從來就沒有什麼目的,人類只是每個方向都碰碰運氣,然後在不斷累積的優勢之下,一個不起眼的種子長成了參天大樹。
再次舉例,類似於搞傳銷的人,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哪個下線會是條金象腿。
大大的贊,好久沒看到一本如此爽快的書了,根本停不下來。歸功於兩點,首先,作者寫得好,其次,譯者譯的好。尤其是書里有很多地方提到了中國相關的史實,讓人無比親切,竟讓人產生了一種是國內作品的錯覺,當看到這是作者在各個不同地區版本刻意為之後,對這位明年才滿四十歲的才俊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之後,面對這部偉大、飄逸、靈動以及最重要的——全開宇宙視角的作品,我這個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再普通不過的「智人」,深感震撼,好像被啟迪之錘一下子砸開了凝固的認知,反射著作者璀璨思維光芒的靈感碎片蔓灑在混沌的腦海暗夜中,似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
作者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了無情的解構,不得不讓人開始對人生的意義、人類地球統治者的法理地位和應然狀態有了深深的疑惑,迫切想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縱觀本書,作者的思維更像是在進行哲學探討,而不是史學論述,目的在於啟發每一位讀者對人類的各種相關展開自己的思考。
他把人類拉下神壇,還原成了頗具暴發戶心態自卑又狂妄的巨猿。「早期石器最常見的一種用途,就是把骨頭敲開,人類才能吃到裡面的骨髓……最早的人類專長就是從骨頭裡取出骨髓。骨髓有什麼特別的?」答案是處於獅子、鬣狗和豺等食肉動物劣勢地位的原始人,最終只剩下骨頭可以吃,必須想法設法「敲骨吸髓」,達到效能最大化,多麼慘淡。然而人類突然在10萬年前登上食物鏈的頂峰,這種大跳躍,破壞了生態界自然演化的制衡規律,造成的結果是「在過去,居於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總是威風凜凜、霸氣十足,數百萬年的統治,讓它們充滿自信。但相比之下,智人就像是個香蕉共和國的獨裁者。我們在不久之前,還是大草原上的小可憐,整天充滿恐懼和焦慮,但這也讓人類更加殘酷和危險。人類歷史上眾多的災難,不論是生靈塗炭的戰亂還是生態遭逢的浩劫,其實都是源自這場過於倉促的地位跳躍。」這段描寫從超然的時間與空間視角審視了人類的整體心態,躍然紙上,生動傳神,令人印象深刻。
人類征服了世界,與之伴隨的是從石器時代就開始的物種大滅絕,是像工業化農業一樣的殘忍供養體系,是人類自身之間因為一些毫無意義的偏見和無知帶來的永無止境的迫害和衝突……自由市場的貪婪、殖民奴役的殘暴、帝國擴張的血腥、消費揮霍的無度、性別歧視的荒誕,以及圍繞這些而服務的科學研究等等,在作者諷刺而犀利的語言中,一起造就了直到今天的只能用「歷史從無正義」來形容的人類歷史。掩卷沉思,難道人類非凡的天賦(「只有智人能夠表達關於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的煞有其事。」這種接受「虛構」、交流「虛構」、繼而發展「虛構」的本領使人類最終可以講述宏大的故事,升華共同的信念,從而賦予了人類前所未有的能力,即為「大量陌生人之間的合作。」以及「社會行為的快速創新。」)最終真的只是創造出了一個任何宗教信仰都不會承認的「有且只有一個真神,而且是位惡神。」這不正是作者心中人類迄今為止所作所為的真切投影么。
並且,如今已經擁有了造物主神力的人類,看起來只差一步就會徹底毀滅自己。「弗蘭肯斯坦如今正坐在吉爾伽美什肩上企圖滅絕智人。」作者冷峻而豐富的想像,描繪了這一可怕的圖景。吉爾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詩,關於蘇美爾三大英雄之一的《吉爾迦美什史詩》的主人公,他力尋長生不老但最終遭遇失敗,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類很快將在一定程度上打敗死亡,保持在正常自然狀態下的「長生不老」,但是現有的政治、文化、經濟條件下,這一看似造福人類的巨大進步可能帶來的會是巨大的災難:只有少部分人會獲益,打破了生理和心理最後平衡點後的社會構建,以及是否會人造出最終超越人類、毀滅人類的「超人」物種,都是作者擔憂的可怕圖景。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作者的警語,聲聲在耳。
然而,作者還是啟示了一條路:追尋幸福的真意,就有希望。「現代科學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就讓它比所有先前的知識體系更具活力、更有彈性,也更有求知慾。這一點大幅提升了人類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能力,以及創造新科技的能力。然而,這也給人類帶來祖先多半無須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就現在這個體系而言,我們假設自己並非無所不知,現有的知識也並未定案,但這也同樣適用於那些讓數百萬人得以有效合作的虛構故事。」於是乎,文化發展也有很大的可能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越來越多的承認現有體系的無知,從而構建更加包容、溫和和多元的新文化,不僅是人類族群內的,甚至重新定義整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終形成飛躍的正義觀、幸福觀,使得人類心智成熟水平達到一個全新高度,最終形成一個「不受任何特定國家或族群管轄的環保當道的」全球帝國,繼而實現大同,共知天命。
這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明轉型,充滿未知,也許是漸進式的,也許是爆髮式的,但不論怎樣發生,都將徹底改變全人類的命運,話題說到這裡,深度和廣度超越了我這等凡夫俗子可以討論的範圍,便不再深談,相信每位讀者都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給人人以超凡視角來重新審視人類的歷史,展望人類的未來,就是作者的希望吧。很慶幸能讀到這本奇書,也很激動可能會親身經歷作者展望的偉大變革,心懷謙卑,靜候未來。
還行,可以一看。
我本來打算從中找一點出題的素材,結果,這本書治好了我的購物癖【這……就是一本科普。作為一個低學歷的智障,我也不知道該把它具體劃分到哪個學科(狹義的,謝謝)……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非要比較,在同類型中,比乾貨,不如《全球通史》;比趣味,不如《萬物簡史》。稱之為「神作」,未免過譽。這本書里提到的大部分東西,人文社科領域的大牛們早就提過了。而某些所謂「腦洞大開」的觀點,也需要時間的驗證。但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還是值得一看的。畢竟我們需要常識。——一個非專業人士實事求是的回答。我習慣看書的過程中把乾貨用筆划出,最終不超過20處。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說的不都是常識嗎?
《人類簡史》這本書作為暢銷書很成功,但並非一本典型的好書。赫拉利作為牛津大學的歷史學博士,歷史系教授和歷史學家,卻沒有在書中體現他作為學者的嚴密的邏輯推演和紮實的證據,僅僅描述幾個自己想像的事例,就匆忙得出一些驚人的結論。越是驚人的結論就越需要有驚人的證據和嚴密的推演,但他卻是集中精力於提煉觀點的新奇感,然後東拉西扯的湊幾個支持自己觀點事例就完事了。
在觀點推演這方面,人類簡史非常粗暴,隨便舉幾個列子就得出結論。這方面自私的基因作者就做的很好。在舉例時道金斯就會強調,他講的事例不是證據,而是幫助讀者理解他的觀點用的。因為證據必須歸納得來,孤例不證。拿孤例或者幾個例子來推理觀點必然得出錯誤的結果。你有這樣的幾個例子,別人肯定可以舉出相反的例子,那你的觀點怎麼站的住腳。反過來說,如果你想把事例作為證據,那你必須說明你已窮舉了所有你能接觸的事例,並做了歸納,而且已經考慮了所有可能的反例,否則這個事例就不構成推理的依據和證據。在這方面人類簡史就是一個災難。觀點只能基於人類當前認知已公認的原理的進一步推導,或者基於所有已知事例的窮舉歸納,而不是事例本身。
其實書裡面的主要觀點也不是驚世駭俗,就是新瓶裝老酒,有些甚至完全是裝了一些已經被現代思想淘汰的老舊想法,沉渣泛濫而已。比如帝國的好處這部分,寫的不就是帝國主義美化侵略的一套說辭嗎?農業社會大騙局,這部分不是儒家的言必稱堯舜禹湯,三皇五帝,原始社會好嗎?這樣的陳詞濫調在居然在西方還有市場。
他在古老觀念的基礎上,再添點現代的人類體質演化適合原始社會,不適合農業和現代之類的佐料,以及群體的進步個體悲劇等等,完全無視人類數量、健康、壽命、生活質量的長足進步。人類進化的體質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現在環境變化快於進化速度了這是事實。但是人類的文明、教育、醫療、科技的高速發展和進化一樣,很大部分目標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加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生活方法。進化和科技都只是手段,我們可以通過科技補充進化的不足,殊途同歸。從現代人類生存質量的改善結果看,作者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你作為個體要的是這樣的體質:自己活不到40歲,生n個也養不大幾個,無法擺脫猛獸的襲擊的原始生活?
如果成心想比較農業社會和原始社會個體生活滿意度的話,嚴謹點可以去了解一下亞馬遜森林和非洲部分地區里的原始部族的生活相關文獻,再和其他地方的初期農業社會做一個比較。看看存不存在他想像的誰比誰更慘。不能全靠空想啊。
很多人提到比爾蓋茨推薦此書,但推薦看不代表他同意作者觀點,我們看比爾蓋茨的怎麼說的。比爾蓋茨說:「雖然我對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難以苟同,尤其是哈拉瑞聲稱人類在進入農耕時代之前更加優秀,但我還是建議對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感興趣的人讀一讀這本書。」蓋茨其實說的很清楚了,建議大家按批判的方式讀,而不是推崇他的觀點。
最後必須說一下,有抓人眼球的新奇觀點很重要,哪怕只是乍看新奇。即使觀點很不成熟,漏洞錯誤百出,也比沒有觀點,或者只重複別人的認知好。支持作者探索人類認知邊界的嘗試。
值得重點推薦的好書,分享下我的書評:
如果只讀一本歷史類的書,我會推薦這本,可以說它顛覆了所有人類簡史類的文章。作者的視野太開闊了,從最初的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到發展為智人,靠虛構的故事形成組織規模性合作,站上食物鏈的頂端,經歷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最後智人物種或將升級為神,書中內容包羅萬象,涉獵面極廣,融合金錢、帝國、宗教,以及作者獨特的視角剖析,僅一篇書評實在難以概全,僅點評自己印象最深的幾條脈絡做些概述評論,當是拋磚引玉了。
1、認知革命——人類發展為智人
在認知革命前,人類還只是生活在亞非大陸,靠採集為生,那時人類也只是眾多動物的一種,處於食物鏈的中間位置,沒什麼特別。認知革命後,智人得到新的技術、組織能力,眼界提升,站上食物鏈的頂端,人類活動範圍大幅擴展,每到一個地區,便造成大量物種的滅絕,對全世界所有的大型動物來說,這場「人類洪水」最後唯一的倖存者可能只剩下人類自己還有可作為盤中佳肴的家禽走獸。
2、想像構建秩序,形成規模性合作
你一定不願意承認,人類從原始的家族部落為單位發展到現在國家、全球化合作、無區域概念的宗教等依靠的僅是人類的想像,不管距離多遠是否認識只要我們都相信著共同想像的故事,就可以合作,會講故事這是智人與與其他物種最本質的區別,也是人類站上食物鏈頂端的根本。因為這些想像的故事,陌生人之間開始大規模合作,在宗教領域或許我們最容易理解,因為我們共同相信上帝、天堂、地域,所以形成了宗教,但實際上,即使是現代公司、國家、金錢都是我們虛構和想像出來的故事,只要大家都相信故事就成功了。即使是平等、自由、民主等基本原則也不過是想像的規則罷了。
那麼人類為何要編織這麼多故事,因為這樣才能形成規模性協作,這樣才能推動整個GDP的增長, 人類看起來都比以前富足了,現在5年10年GDP翻一番,那時候幾萬年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才發明某種方式提高一下總產出,但經濟總產出以及人均總產出都大幅提高的同時,單看具體到個人的幸福感恐怕這些數據還是很值得懷疑的,就像農業革命後人類馴化了小麥物質開始富足糧食囤積不必擔心挨餓,可是人類放棄的卻是多樣化的生活,多樣化的飲食結構、自由遷移等,現在人類只能在小麥地附近長期定居,究竟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呢?再比如說資本主義帝國崛起時,大批非洲人被作為奴隸在蔗園冒酷暑做苦工,原因竟只是為了讓某些貴族可以吃到廉價的蔗糖,運送販賣奴隸也確實讓這些公司賺的盆滿缽滿,但對這些非洲奴隸而言,日子早已是退化的不只十萬八千里。你也許會說,現在的文明進步了嘛,我們相信自由、民主、平等。是的,國家為了提高GDP也是提倡各種相應的文化觀念,由以前的享樂主義到後來的資本要運作起來才能創造價值提倡資本盈利後不是消費而是去投資賺取更多的收益,浪費可恥是一種文化,我們會發現中產階級雖然看似還算有錢,但終日忙碌不得閑。而現在呢,國家是不是在大力倡導提前消費,對經濟做貢獻,旅遊被大力支持,借貸消費更是一種時尚,這些都足以證明文化、秩序並非客觀存在,只不過是想像出來的罷了。
3、歷史的方向:金錢、帝國、宗教的融合統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縱觀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分久必合才是不變的趨勢,包括現在全球一體化的出現。
商人、征服者、宗教先知是最先跳出「我們」和「他們」的區域性圈子區分的,於商人而言,全球就是一個大市場,只要有利益在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潛在客戶;於徵服者而言,全球都可以成為一個大的帝國,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屬民;於宗教而言,全球就該只有我們一個真理,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潛在信徒,世界一家的概念也在逐漸的形成。
金錢是有史以來人類發明的最成功的故事,所有人都相信這個故事沒有人會懷疑,即使對方是仇敵,你也不會因為他是敵人而不收他的金錢。金錢讓物物交換變的可以規模化度量化,市場、商業網路得以規模擴張,資本加速增值,經濟得以發展。但金錢卻也是有著黑暗無比的一面,隨著金錢向各個領域的滲透,金錢可能會衝垮社會、宗教、國家鑄成的大壩, 造就巨大而無情的市場。比如,以前的社群、鄰里概念深入人心,現在只要他們沒有金錢,信任便不復存在了,親兄弟明算賬也開始被接受,各種因金錢而導致的不信任開始升級。用作者的話來說「我們用金錢來促進與陌生人的合作,但又害怕這會破壞人類的價值和親密的關係。一方面我們想打破那些限制金錢和商業流動的大壩,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斷築起新的大壩,希望保護社會、宗教和環境免受市場力量的奴役」。而帝國和宗教制定宣傳的種種約束,使得金錢的肆意得以收斂,而同時宗教也是帝國維持牢固統一的重要工具,三者融合而又相互制約共同推動著歷史的車輪前進。
4、人類末日:智人物種的升級再思考
如果說農業革命改變了近40億年來物種的自然演化,那麼科技革命則是徹底改變了自然演化的事實, 新的物種被創造出來。
在農業革命後,人類會創造條件讓符合人類利益的物種得以保護為人類服務享用。比如人們希望雞長的又肥跑的又慢,這樣人們才更好抓來吃,於是人們開始將肥母雞與慢公雞交配,產生了又肥又慢的雞,逐步飼養起來改變了雞的自然演化規律,但即使這樣,人類並沒有改造新的物種整體來說雖然打破了部分物種結構分布但依然是符合自然規律。但科技革命後,新的物種被創造,比如在2000年的時候,一位巴西生物藝術家,將熒光水母的DNA植入兔子的胚胎,最後得到了一隻綠色熒光兔。人類像是具備了神一般的力量,能夠創造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生物,目前這種神一般的力量還在發酵,人類將蠕蟲基因植入豬的身上,以此讓豬的脂肪酸更加健康;將北極魚的基因植入土豆,以此讓土豆更耐寒等等,人類還克隆出兔子,未來甚至可能會克隆出人類,比如人類就再考慮在人的體內植入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再現。而這一切創造的腳步不會停下,即使會受到道德的質疑,因為我們總有著讓所有人無法反駁的理由: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基因學克隆出組織為了治療疾病,人類的平均壽命的確在延長,不可否認,未來可能會出現長生不老的方法,比如將人的思想植入機器得以延續,智人通過「智慧設計」引導智人未來的走向,但那是否代表著另一物種的出現呢,就像電影中的生化人一樣,這些生化人或將成為世界新的主人,智人升級為神的那一天,或也代表著智人物種的滅亡。
看懂人生,你需要提高一個維度微思考
看懂人生是一件難事,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並不清楚人生以前是什麼樣子。以致於大部分人理解人生的方式都是喝「雞湯」,而不願花時間去挖掘各種「雞湯」背後的價值來源究竟是什麼。這樣的傾向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們今天閱讀的大部分東西都是「滿足大家偏好」的「雞湯」文章,鮮有對「事實」的描述。不過最近的一本暢銷書《人類簡史》卻能夠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認識人生中那些空穴來風般的概念,如價值、意義、責任、信仰、道德、規則、理想等的前世今生。本篇微思考算是對《人類簡史》的一個高度濃縮總結+個人心得體會,相信讀過之後你會恍然大悟:真沒想到,人生原來如此啊!
原文解讀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框架的世界中。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時時充斥著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價值、意義、責任、信仰和道德,以致於我們經常會陷入迷茫、搞不清楚人生究竟該是什麼樣子。尤其是當不同的種族、宗教、國家在這些方面相互衝突時,各種辯論和爭吵鋪天蓋地時,我們更是無所適從、充滿矛盾。
面對極度混沌,人們往往寧可去喝碗雞湯也不願去探索真相,而這也恰恰是大部分文章在做的事情 —— 灌雞湯:一碗雞湯失效之後再去換一碗,因為雞湯本來就受制於某個或者某幾個價值框架,根本無法長期有效。但價值背後是什麼?生命的動機是什麼?人生的真相又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的難度和下面這個案例描述的情境類似:
比如我們要向一個被囚禁於金錢萬能觀念的傢伙解釋對孩子付出的感情,暫時稱這傢伙為小A好了。小A認為世上的一切都能拿金錢來衡量。我們說:「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無法出售的。」小A:「這麼說它就是不值錢的嘍?」我們:「不,不是不值錢,它比一切事物都要昂貴!」小A:「啊哈!那它就是很貴嘍!就像跑車一樣,只不過比那個還貴。」我們:「不,不是這樣的。它既不是不值錢,也沒有很昂貴。」小A:「好吧,也就是說它既值錢又不值錢。」「不!」「它既不值錢又昂貴?」
我們該怎麼向小A解釋這個問題呢?小A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被具有束縛力的、焦慮的意識所困住了。如果他想明白我們的想法,就必須向前跨出一大步,躍到新的意識模式和生活方式中。只有小A能跨出這一步,他才會活得更好、並看到一個更美麗的世界。這時舊式的生活方式才會顯得陰暗而片面。
同樣,想要理解人生,我們就要上一個維度。什麼維度呢?至少是歷史維度,也就是人是怎麼走到今天的。這就好像要想明白今天的股市,就必須明白股市是怎樣走到今天的,甚至回溯到股市鼻祖英美的股份制發展史上去。最近,有一本風靡全球的書《人類簡史》恰恰給了我們解讀人類的角度,下面我就把從書中獲得的幾點靈感和大家分享:
人類語言的最獨特功能就在於描述和傳達不存在的事物,從而虛構出各種概念,以實現無數陌生人間的合作按照《人類簡史》所說,今天的人類主要來源於遠古類人動物的一個支系,叫「智人」。智人和其他動物比起來,最開始並沒什麼特殊的地方,甚至是偏弱的,靠採集為生。不過不知是怎樣的基因突變,智人發明了自己獨特的語言。之所以說獨特只在於一點:那就是智人的語言可以把不存在的東西講得煞有其事、繪聲繪色。本來,個體誕生的背後就只是盲目的演化過程,而沒有任何目的,但經過了智人不斷地虛構和潤色,一方面,「由想像所構建的秩序」得以迅速建立,正如書中所描述的一樣,
不管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還是秦朝和古羅馬的帝國,支持它們的社會規範既不是人類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際的交流關係,而是他們都相信著共同的虛構故事。
另一方面,由此所憑空衍生出來的各種概念,如價值、意義、責任、信仰、道德、規則等對於人類起到了巨大的重塑作用,以至於當我們今天生活其中時,會認為那些是自然和必然而結果,而非想像出來的產品,比如:
我們之所以能和完全陌生的人踢球賽,是因為大家都學過同樣一套的足球規則。這些規則全部都是想像出來的,不過只要大家都同意,還是能玩兒得十分開心。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像是王國、教會或貿易網路等較大的規模,只有一項重要區別:複雜程度不同。
這些概念的強大遠遠超出我們自己的想像,甚至可以說完全左右著我們每天絕大多數的生活意識,比如:
古埃及的法老王會把自己所有財富拿來建造金字塔,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而不會有人想要去巴比倫血拚或者去腓尼基滑雪。現代人之所以要花費大把銀子到國外度假,正是因為他們真正相信了浪漫的消費主義神話。
這時你可能會問,智人這種虛構故事和概念的才能有什麼意義呢?可以說是意義重大,那就是能夠糾集數量龐大但相互陌生的智人,共同合作以抵禦自然界的各種威脅。我們要知道,雖然智人屬於群居動物,但和其他體積相當或者更大的群居動物一樣,每個部落的成員數量是有限的,超過一定的數量,受限於相互的認知局限,就會帶來群體合作的巨大困難。但虛構和想像卻能團結數量可觀的智人,成為食物鏈的統治者。
直到今天,情況依然如此。國家這樣的龐然大物就需要民族主義、國家理想和法律法規的支撐,大中型企業也需要企業文化和管理規範的建立。在《人類簡史》一書中,作者就巧妙的拿智人和蜜蜂做了有意思的對比:
在蜜蜂的DNA里,已經為各種角色設定好了行為模式,因此蜜蜂也就不需要什麼律師,因為不會有蜜蜂打算違反什麼蜂巢憲法,認為清潔蜂不該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但智人中卻總是發生這類事情,因為智人的社會秩序通過想像建構,維持秩序所需要的關鍵信息無法單純靠DNA複製就傳給後代,需要通過各種努力,才能維持種種法律、習俗、秩序、禮儀,否則社會秩序很快就會崩潰。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做過各種偶然決定、創造過各種易用發明,但結果往往出乎意料、甚至事與願違
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農業革命,也就是智人從採集而轉向耕種。這種情況最開始純屬偶然,但結果卻影響深遠,那就是「穀物最終馴化了智人」。這時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是「智人馴化了穀物」呢?請往下看。
早期的智人作為一種靠採集為生的雜食動物本來並不依賴單一種類的食物,就算是某種食物來源斷絕了,影響也不會太大。但一個偶然的、持續時間較久的優良氣候帶來了維持許久的穀物豐年,於是智人在那段時間裡不必流動採集其它食物也能夠吃飽。也就是在那段時間裡,智人的生活方式陸續地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1) 飲食習慣變化,人口迅速增加
智人開始從雜食走向依賴少數食品,如小麥或其他穀物以及與以前相比少得多的肉類。持續不斷的豐年為智人帶來了無需勞動也可以自給自足的長期「幸福生活」,於是大家不再四處遊走去收集食物,而是定居下來享受恩賜。正是因為生活的穩定和穀物的充足,智人的數量開始迅速增加,因為一方面不再顛沛流離的生活有利於母親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哺育下一代上;另一方面,幼兒最開始的成長也不必完全依賴母親的奶水,而是可以靠吃穀物做成的稀飯為繼。但也帶來了兩個對於智人影響深遠的問題:第一,飲食結構的變化使得智人已經無法記起之前的生活方式,於是穀物從最開始的食物之一變成了被智人無比依賴的少數食物;第二,人口的迅速增加造成了現有穀物的不足,於是智人便開始考慮從純粹的採集而向主動耕種過渡。而上述兩點不大起眼的變化卻引起了智人社會結構的天翻地覆,接下來我們往下看。
(2) 土地至關重要,開放的村莊開始變為封閉的社會
隨著龐大的智人數量對於穀物依賴性的越發增強,再加上豐年的漸漸結束,智人不得不正式開啟了農耕時代。過去,如果採集者的部落遇到比較強的對手,只要撤退搬家就能解決,畢竟智人那時並不依賴某種食物,也不是定居生活。但已經轉變為農民的智人則完全不同。如果遇到強敵,撤退就代表著放棄田地、房屋和存糧。再加上穀物的生長對於土地、氣候都有要求,於是保護肥沃的土地就變得頗為迫切。最開始,大家可能各自建造從籬笆到圍牆的各種障礙物以避免他人或其他動物的入侵。可到了後來,最為有效的方法變了部落設立特定的機構專門來保護大家的土地,而這正是後來「警察」、「軍隊」等暴力機構的前身。只不過,後來需要保護的東西從土地又延伸到了更為廣泛的其他私有財產上面,於是「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一個全新的虛擬概念,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同時,各種防禦障礙物的建立使智人成了遠比過去更以自我為中心的生物,與「自己家」緊密相連,但與周遭其他物種划出界限。
(3) 為未來服務,階級的雛形開始呈現
作為採集者的智人是不管未來的,因為他們大多現采現吃,不管是保存食物、累積食物還是做其他長期規劃,都會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並不容易做到。他們雖然看起來輾轉,但卻不用花太多心思考慮下周或下個月的事,自然也省下了許多不必要的憂慮。但變成了農民的智人則不同。由於穀物的耕種受到土地、氣候等影響巨大,農民不僅時時刻刻要想著未來,甚至幾乎可以說是為未來服務的,而這種「深謀遠慮」正是人類「智慧」的基礎。同時,為了抵禦充滿巨大不確定的氣候因素,農民不得不存儲食物以備不時之需。於是,剩餘財產帶來了貿易和貧富差距;基於共同防範外族入侵而徵收的多餘糧食,養活了政治、戰爭、藝術和哲學,也建立起了宮殿、堡壘、紀念碑和廟宇,一個我們熟悉的人類社會的階級雛形開始呈現出來。
其實,這種偶然的決定、發明帶來難以預料結果的情況在今天依然在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比如作者在書中描述到:
奢侈品史上常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後會成為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等到習慣了某種奢侈品,就開始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接著就是一種依賴。最後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沒有這種奢侈品了。我們有許多本該會讓生活輕鬆省時又如意的發明,像是洗衣機、吸塵器、洗碗機、電話、手機、計算機、電子郵件等等...但我們的生活真的更輕鬆了嗎?在傳統的信件時代,我們通常只有最重要、不得不聯絡的事才會寫信...每月來來去去的信頂多就是幾封,也不會有人急於立刻回復。但在今天,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封電子郵件,而且所有人都希望你立刻響應。我們以為自己省下了時間;然而,我們其實是把生活的步調加速成過去的十倍快。
與採集時的智人相比,我們很難說今天的境況究竟是更好還是更壞
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自然會把採集時代智人的生活環境想像成人間地獄,各種疾病、猛獸、自然災害,想想都覺得毛骨悚然。但實際情形呢?可能遠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糟糕,就好像一旦我們適應了一種新的生活或娛樂方式,就幾乎想不出來沒有它們的時候我們是怎麼過的,而把新的方式視為理所當然。比如沒有智能手機的時候,我們是怎麼打發無聊時光的呢?
我們當然不能說採集時期的智人擁有多麼浪漫、美好的田園生活,但至少也糟不到哪裡去。比如就整體而言,現今人類所知遠超過遠古人類。但在個人層面上,遠古的採集者則是有史以來最具備多樣知識和技能的人類。他們有時會碰上老虎和蛇沒錯,但卻不用擔心車禍或工業污染。他們也極少飢餓和營養不良,因為有多樣化的飲食可供他們享用。個體的疾病確實非常致命,但卻很少碰到傳染病問題,因為農業和工業社會的傳染病(像是天花、麻疹、肺結核)多半來自家禽家畜,但那時除了狗之外,到處流動採集的智人並不會蓄養這些動物。並且智人的聚居規模小,又經常流動,這幾乎斷絕了大範圍傳染病流行的溫床。就算是那時的工作方式,也要比今天輕鬆很多,正如下面作者所描述的:
如果是個採集者,可能是在大約早上8點離開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莖、抓抓青蛙,偶爾還得躲避一下老虎。但等到中午過後,他們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接下來還有大把時間可以聊聊八卦、講講故事、跟孩子玩,或者就是放鬆放鬆。
看完上述文字,有什麼感觸嗎?相信會有很多。但有一點在於,人類無論多麼虔誠,大部分人還是會推崇自己地位的獨特性和生物優勢,覺得人類承擔著小到捍衛自己和家人、大到獻身國家,甚至再大到保護地球責任,但事實又如何呢?其實,我們犯了一個認知上的巨大錯誤,那就是:太拿自己當回事了。放平心態、虛心謙遜才能回歸本我、理解人生甚至生命:我們與其他動物相比並不超群出眾;我們不是地球天生的統治者;人類的地位和責任只代表了某種巧合,而不是指向真正的聰明和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訪問微思考官方網站 http://vthink.org(或者 微思考.com),或掃碼關注微思考公眾號(也可搜索公眾號「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http://weixin.qq.com/r/e0kTCzLEi2-0rXZo9xxp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作者的博學多才讓我膜拜,上到原始人,近到2014,從人類的發展歷程來折射出人類膨脹著想一統世界的野心。人類進化中增加了腦容量,讓人類比其他動物具有了思考的能力,然後人類又可以借用大腦來在一個區域內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當然,人類發明的文字更是可以通過文字來表述自己的一生的坎坷和對後人的告誡。從原始採集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革命社會,人類一步步從小到1,2個人的集體,進化成一個帝國,最後演變成一個國家,進而形成自己的法律和政策,人類告別了動蕩不安,但是也不得不屈服於強大的社會壓力,活著就必須拚命的讓自己不被社會拋棄,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從此也過著工蜂似的生活,當然也會有蜂王坐享其成,芸芸眾生中蜂王又有幾何。
獻上我的思維導圖:
下載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eSILWUu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ojrI0IfEIdpercOz92_w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就是本營銷做的不錯的中學生科普文,即沒新意又沒深度,還不嚴謹隨便舉點,類似的書哪有把金錢單獨列出一章講的,金錢只不過是流通貨幣,商品經濟才是本質,隨便哪本馬克思理論的小冊子ABC啥的講的都比這透徹,至於銀行金融投資,那不就是經濟學的產物嗎?不該屬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影響嗎?難道生物學醫學物理學是科學,經濟學不是嗎?說農業階段的人不如採集階段的幸福,就算這觀點是真的,能不能拜託作者邏輯上論證下啊,至少解釋下為什麼採集階段的人類不會人口快速增長,並且這些因素還不影響幸福感啊作者把文化政治宗教藝術民族國家統統一股腦劃入了所謂虛構的故事這個範圍,好像我們這群愚民都被蒙蔽了雙眼,問題是去掉這些虛的我們只剩下生物學裡存在的意義了 :打炮生孩子最後幾章徹底就是過時科幻文的大雜燴,居然還出現了人類可能不死的觀點,我敢說不死的肯定不是人類,那為啥會出現在人類簡史這本書里類似的地方還好多實在懶得想,這麼本破書居然能讓你們腦洞大開,你們的腦子得有多嫩啊
一步以色列年輕作家寫的書,最近非常熱門,得到了包括比爾蓋茲,埃隆·馬斯克等人的推薦,從宏大的視角來看歷史,非常值得一讀,再讀,從買書到現在,花了3天時間,斷斷續續讀完了,幾個發現,幾個感悟
分享幾個顛覆了我原本觀念的觀念:
- 人類不是在工業革命開始後,才開始破壞地球生態的,如果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在認知革命後,人類對於自然界的破壞不亞於工業革命後的數百年時間
- 認知革命,也就是語言的出現,可以虛構一些不存在的事物和概念,這導致了人類大規模合作的開始,宗教,民族主義,資本主義,金錢,帝國,這些都是概念中的東西,卻在人類歷史上是能夠讓大多數人相信,並且對歷史造成了重大影響的概念
- 科學革命,隨著對於生物學和人工智慧的深入研究,造成的結果意義相當重大,這種結果不僅僅要放在短短7萬年人類的歷史中來看,要放在40億年的生物進化史中來看,
- 生物科學可以對我們自己的基因進行編輯,可能造出比自己優秀1000倍的物種,新物種和現有人類的區別要比人類和黑猩猩的區別還要大,人可能可以造神,人正在造神
- 人工智慧的研究是從另外一個方向,對比生物學來說,是從肉體上改造,直接編程,但是人工智慧是從智能上,從智力上直接在網路世界中造出非人的,甚至非碳基的生命形式
- 要學會跳出現有的模式,從更高層次去看問題
- 《人類簡史》的思維模式,從11萬年前的認知革命,到1萬年前的人類革命,再到200年前的科學革命,打破了教科書上我們習慣的階級鬥爭的形式,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也顛覆了我們習慣了的《上下5000年》,我們以為5000年就是全部的歷史,以為已經站在泰山之巔來看歷史,結果,還是可以從更高的角度,比如衛星的視角來看歷史。
- 推廣開去,人類歷史,社會歷史,可以用更大的視角來研究,對於其他的內容,也可以從更大規模的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對於生活中的問題,也應該可以學會跳出牛角尖,跳出既有的思維模式,從更高的層次去思考
- 現有的正面的積極的概念,也有負面的部分,同意,任何負面的東西也會有積極的一面。
- 農業並沒有給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只是讓更多人用更糟糕的方式活下去。
- 帝國主意不僅僅帶來的是征服,殺戮,也帶來了更先進的管理方式,文化,
- 科學不僅僅可以救人,跟多的時候,資助科學研究是為了更好的殺人
- 工業革命會導致資源匱乏,導致生態災難,鋼鐵,煤炭,石油,雨林,海洋漁業資源,但是這是在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也讓更多的資源和材料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鈾,鋁,鈦,太陽能,風能),並且讓我們更好的去利用
- 世界在變化,而且變化的越來越快,我們要更努力才能跟上這個年代
- 從智人出現到認知革命,花了百萬年,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花了10萬年,從農業革命打到科技革命花了1萬年,從科技革命到現在信息革命,又過去了200年,世界變化的越來越快
- 要不斷學習不斷跟上這個時代,在我們的父輩,30年的生活可能沒有太大變化,同一個單位,住在同一個城市,但是我們這一代,一定會換多份工作,換居住地,換不同行業,學習不同的知識,並且更努力的去獲得我們想要的。
因為孩子媽要女兒讀,所以跟著讀了,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的東西,不都是幾十年前歷史生物科普書籍中都有的內容嗎,怎麼炒紅起來的?可能是寫作方式和語言的原因吧。
如果喜歡這本書的話,推薦閱讀《上帝擲骰子嗎》。單從它近期的火熱程度便可以看出它至少是本能吸引人讀下去的作品。
作為一本歷史科普書籍,它成功讓很多原本對歷史漠不關心的人重新萌發認識了解歷史的興趣,或者說它打破了人們對於歷史書固有的呆板無聊印象,這不正是一本科普書籍的最大榮光嗎。
此外,《人類簡史》一書言之有物,全篇都是圍繞「講故事」這一能力給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上帶來的各種影響展開論述(除了末尾亂開腦洞)。另外,尤瓦爾經常在句子段落間進行時空穿梭,通過對比古今,讀者能更直觀的代入到歷史中,更能理解當時人的所思所想。像當年明月就喜歡在《明朝那些事兒》里將古今官職代換、貨值代換,便是如此。
但,豆瓣評分9.1明顯虛高了。連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都才8.3分,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都才9.0,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都才8.5分。可想而知,那些歷史愛好者在面對一眾將《人類簡史》捧上神壇的小白,難免多少有些怨氣。
另外,書中有些觀點其實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農業革命的成因,《全球通史》里寫的就是人口壓力,低水平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漫長時間裡也促使人類住滿了除全南極洲外的各個大洲,簡單直白。反觀《人類簡史》,將成因歸於全球變暖引起野生小麥的蓬勃生長,然後人類在此期間不經意間學會了種植小麥。然而史前時期的人類是在與現代原始人相仿的環境下獲得有關動植物的知識的,也就是說他們早就知道怎麼種小麥、如何放牧了,但定居帶來的人糞、垃圾以及其他壞處讓他們選擇了不斷搬遷的狩獵生活。
但是,一個普通的讀者需要關心這些嗎?了解了農業革命大概在距今1萬年到2千年就很了不起了好吧。所以,作為一本歷史科普書,它是非常優秀的,但大家不應盲目將書中知識奉為圭臬。
所以,讀完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激發你對歷史的探索。讀歷史,最好讀三遍的,第一遍知道作者在講什麼,第二遍認識作者敘述思路和核心觀點,第三遍得結合講述同時期的其他書相互參照。再多讀的話,我覺得沒必要,一來浪費時間,二來我一個小白,沒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追求。
以前看了1/4扔了,架不住反覆推薦,現在又看到1/4,又想扔,但這次看完吧。先說說當前感受,看完再決定是否補充。
如果說《槍炮病菌與鋼鐵》討好了黑人,那麼《人類簡史》討好了黑人,女人和同性戀。這種書不大賣沒天理,這種書不好評如潮沒天理啊。
依我看,99%的人無法抵禦書中的觀點,剩下1%的人中,90%的人不敢說我不同意。
作為暢銷書非常成功,作為智慧書,這本書的錯誤太多,依我看是故意的。
補充1:每個譯本都針對讀者所在國給出該國的歷史典故,這是討好的第四個大群體讀了一本《人類簡史》,讀完之後,腦洞被開到了天際,寫個讀後感,推薦大家讀(注意是以色列作家寫的那本)。
在遠古時代,人類有六個品種,如今稱霸全球的我們,只是當初的六個品種之一—智人。智人是如何戰勝其它品種,成為地球上的霸主?成為霸主之後的智人,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未來,智人又會何去何從呢?這幾個問題,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有人說,讀書的意義,不在於逃離現實,而是製造一種和現實的距離,然後隔著這段距離再去看現實。
不過呢,有時候距離太遠了,難免就有種人生如夢的恍惚感。看完《人間簡史》這本書,就很有這樣的感觸。
就像元曲里寫的那樣。
我識破這紅塵戰白蟻,都做了一枕夢黃粱。
豆瓣上有人評論,這不是對人類發展史的鳥瞰,而是衛瞰,站在衛星上看人類。
在書中,幾十萬年的人類發展,就好像是一場自娛自樂,所有的意義,都是人類自己虛構出來的,我們所自認為的幸福,快樂,進步,文明統統經不起推敲。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根本上是一種無法自洽的自相矛盾。
於是,人類的發展史,在書中變成了一次跨越了幾十萬年的遊戲。
當然了,會有人察覺到這一切的虛妄,這種人有時我們稱之為先知,可是,為了擺脫這種虛妄,我們又做了什麼呢?答案是,我們創造了更大的虛妄。
某宗教,覺著沉迷於肉慾是虛妄,於是其創造了上帝,然後以上帝的名義去懲戒那些活在虛妄中的人們,可是如今,上帝又被證明是虛妄,最起碼,被賦予人格的那種上帝肯定是虛妄的,而且是更大的虛妄。
靠虛妄來擺脫虛妄,似乎是我們跳不出的圈。真理的意義,不是在於其真,而是在於我們相信,相信的人越多,凝聚的力量就越大,人類的力量就越強。
如今我們相信的東西,又如何去保證它們會不會再被證明是虛妄。
一個問題!我們能找到一個辦法,證明自己不是機器人么?如何證明,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感知到的世界,不是被機器模擬出來的呢?能證明么?
看了《人類簡史》這本書之後,會懷疑一切。
可是,懷疑有什麼用呢?懷疑就不用去面對我大天朝坑到不能再坑的房價。去面對辦公室里的爾虞我詐。
人生如斯,到底該不該認真呢?
該認真么?這不過就是一場遊戲啊。
可是又該不認真么?除了這場遊戲,我們還有其它的什麼東西么?
可是又覺得,思想上走這麼個來回,能夠破除一些迷障。
既然曾經沉迷於遊戲,又有什麼理由不能沉迷於人生呢?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生,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人類簡史是扎克伯格強烈推薦的書目。全書的敘述沒有枯燥的學術用語,而是講述了作者分別對人類歷史進程中的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獨特觀點。對每個問題的闡述,作者都不乏振聾發聵的鮮明觀點。
一、認知革命最早的人類是從大約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祖先是一種更早的猿屬「Australopithecus」(南方古猿)。大約200萬年前,這些遠古人類有一部分離開了東非,到達北非、歐洲和亞洲的廣大地帶。我們的祖先智人也從東非擴張到阿拉伯半島,並且很快席捲整個歐亞大陸。
早起人類遷徙圖為什麼說人類都是早產兒?人類隨著進化,開始直立行走。但是直立行走的方式需要讓臀部變窄,於是女性的產道寬度受限。如果早點兒生產,嬰兒的頭部還比較小,母親就更有機會渡過難關,未來也可能再生下更多孩子。所以,和那些生下來就能跑的小馬比起來,進化使得人類的嬰兒都成了早產兒。因此,剛出生的嬰兒還未發育成熟,需要更長時間的照顧,而獨自一人的母親很難完成這項任務。要養活一個小孩,得靠整個部落共同的努力。於是,演化也就偏好能夠形成強大社會關係的種族。所以,直立行走對人類形成更加強大的社會團體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什麼智人最後勝出了?隨著智人的遷徙,聰明的智人逐步取代了當地的其他人種: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此時智人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不僅在基因序和身體特徵方面已大為不同,甚至在認知和社會能力方面也相去甚遠。兩種學說解釋為什麼最後只剩下了我們這一種人類:1)智人在與其他人類進行資源競爭的過程中,採用暴力衝突、種族滅絕的方法將其他人類消滅;2)智人與其他人類進行雜交混血,最後就剩下全部是混血兒的我們。
事實上,智人在智力和體力上與尼安德特人相比,並不佔優勢。在大約7萬年前,智人彷彿脫胎換骨。智人發明了船、油燈、弓箭,甚至還出現了藝術品。而火的使用早已經爐火純情了。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這些前所未有的重要成就,是因為智人在距今7萬到3萬年前,其認知能力有了革命性的發展。
為什麼智人的語言是最好的語言?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內部連接方式,讓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智人的語言並不是世界上的第一種語言,而且其他物種的語言也能表達生存必須的信息。但是,人類的語言最為靈活,並發展成了一種八卦的工具。智人主要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社會合作是我們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關鍵。人類語言的最偉大之處,不是表達哪裡有什麼食物,或者哪裡來了什麼樣的天敵。能夠「討論虛構的事物」才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
智人有了八卦的能力,於是部落規模變得更大,也更穩定。然而藉由八卦來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體大約是150人。人類成功的真正秘密就在於虛構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識的人,只要同樣相信某個故事,就能共同合作。文中舉了股份制公司的例子,股份制並不是真正存在的實體,而是人類共同相信的一個故事。有了這個故事,即使是很多不認識的人也可以進行合作。有的人負責買入股票進行投資,有的人負責管理公司運營,有的人在車間生產,而他們彼此並不認識。這才使得人類最後創造出了有數萬居民的城市、有上億人口的帝國。
為什麼人類基因沒有明顯的進步,而人類社會卻能飛速發展?其他物種的進步需要自身基因的改變才能實現,也就是說技能的增加基本依賴於先天的本領。而人類在在認知革命之後,其基因和環境都沒什麼改變,但智人還是能夠迅速改變行為,並將新的行為方式傳給下一代。這是因為,智人發明出了許許多多的想像現實,發展出許許多多的行為模式,而這正是所謂「文化」的主要成分。最顯著的證據就是,即使是一些社會精英並不生育後代,我們的社會仍然在進步。所以,人的進步靠的不是基因的改變,而是人類的文化傳承。
原始社會真的很幸福嗎?在認知革命完成後,當時大部分的人都是活在小部落里,每個部落小則數十人,最大不過數百人,而且所有成員都是人類,並有少量的家禽家畜。智人部落的飲食都是見機行事,有什麼吃什麼。他們會采野果、追兔子,還會獵野牛和長毛象。因此,當時的智人需要對所在地了如指掌,會比現代人更深、更廣也更多樣。整體而言,原始人比起後來的農夫、工人或上班族,他們的生活似乎更舒適,也更有意義。從現代人苦逼的生活我們可想而知。
在3萬年前,採集者可能是在大約早上8點離開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莖、抓抓青蛙,偶爾還得躲一下老虎。但等到中午過後,他們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接下來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聊聊八卦、講講故事,跟孩子玩,或者就是放鬆放鬆。當時他們也不用擔心車禍或工業污染。而原始人靠著採集就已經能得到充分的營養,秘訣就在於多樣化的飲食,比起現代人只吃大米和蔬菜來說,原始人的食物更有營養。而且,採集者不依賴單一種類的食物,就算某種食物來源斷絕了,影響也不會太大。而現代人還要應對糧食饑荒的問題。採集者也比較少碰到傳染病的問題,因為當時人少地稀。
在認知革命之後,智人得到新的技術、組織能力,能夠走出亞非大陸,前往外面的世界。而這給當地的生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如當時澳大利亞有一種巨型地懶,幾乎實在人類登陸澳大利亞後很短的時間內就完全滅絕。經過人類的這次大遷徙,全世界的物種完全洗牌。對所有的大型動物來說,這場人類洪水的唯一倖存者可能只剩下人類自己,還有其他登上諾亞方舟但只作為人類盤中佳肴的家禽家畜。
二、農業革命這一切在大約1萬年前全然改觀,人類開始投入幾乎全部的心力,忙著播種、澆水、除草、牧羊,以為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水果、穀物和肉類。這就是一場關於人類生活方式的革命:農業革命。
古埃及農耕圖人類真的是被小麥奴役了嗎?農業革命發生在中東、中國和中美洲,而不是澳大利亞、阿拉斯加,主要原因是容易被馴化的植物只生長在這些特定的地區。人類自認為很聰明,解開了大自然的秘密,能夠馴化綿羊、種植小麥。然而,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鬆的生活,反而讓農民過著比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人口數量爆炸,產生了一群養尊處優的精英分子。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採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
如果用小麥的角度來看農業革命這件事,小麥在極端的時間內就從一種普通的雜草傳遍了世界各地。從進化的角度看,小麥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小麥的秘訣就在於操縱智人、為其所用。從種植小麥開始,人類從早到晚只忙這件事就已經焦頭爛額。小麥不喜歡石頭,人類就只得把田地里的石頭撿乾淨搬出去,搞得腰酸背痛。小麥不喜歡與其他植物分享水和養分,人類就要除草。小麥渴了,人類就要澆灌。而人類身體適合爬果樹、追瞪羚,並不適應田間勞作,因而出現了椎間盤突出、關節炎和疝氣。講真,人類是被小麥奴役了。
為了收割自己辛勤耕種的小麥,人類就必須駐紮下來,形成永久的村落,隨之人口迅速增長,就更加依賴於小麥這種食物。從此,人類再也離不開小麥了,再也不可能從農業生活退回到採集生活。奢侈品史上常有這樣的情況(如小麥對於原始人來說就是一種奢侈品),原本的奢侈品最後會成為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等到習慣某種奢侈品,就開始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接著就是一種依賴。最後,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沒有這種奢侈品了。就此看來,人類將不斷的被一代又一代的奢侈品所奴役。
另一反面,農業革命對於家禽家畜來說卻像是一場災難。雖然在被人類馴化之後,雞、牛、豬、羊的物種數量大規模增長,並擴張到全世界。從DNA拷貝數的角度,他們的進化是成功的。但是為了把牛、馬、驢、駱駝訓練成聽話的動物,就必須打破它們的天性和社會連接,抑制它們的侵略。於是人類發明了牢籠、皮鞭、閹割等殘忍手段對付這些動物。你可以想像一下現代養豬場和奶牛場里動物們的悲慘生活。
一般來說,採集者不會花太多心思考慮下周或下個月的事,但農民卻會想像預測著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這時人類就不得不思考關於未來的問題。
虛構的故事是怎麼支撐著整個帝國?人類社會是怎麼從村落形成城鎮,最後成為都市和王國的呢?靠著虛構的故事讓幾百萬互不相識的人每天合作。例如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秦朝和古羅馬的帝國,都只是「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文中舉例,《漢謨拉比法典》這個虛構的秩序就是幾十萬古巴比倫人的合作手冊。這部法典彙集各種律法和判例,希望將漢謨拉比塑造為一個正義國王的榜樣,作為更一致的法律體系基礎,並且教育後世子孫何為正義,正義的國王又該如何行事。
這樣,整個社會的穩定協作就完全依賴於大家共同認可的虛構的故事。而事實上這個虛構的秩序可能並不公平或完全正確。和漢謨拉比法典一樣,如人權,神等都是人類虛構的故事。伏爾泰就曾說:「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神,但可別告訴我的僕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人類靠著對這種秩序的教化(如暴力保障等),對外的宣稱這些秩序千真萬確,有了很多的真正堅信秩序的信徒。於是整個社會便可以按照虛構的秩序所規定的方式運行。不管是基督宗教、民主還是資本主義,都只是由想像所建構出來的秩序。
有三種原因使得人類不會發現組織自己生活的種種秩序僅僅是想像:1)想像建構的秩序深深與真實的世界結合;2)想像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慾望;3)想像建構的秩序存在於人和人之間思想的連接。
人類是怎麼解決腦容量有限的問題的?因為智人的社會秩序是通過想像建構,維持秩序所需的關鍵信息無法靠DNA複製傳給後代,需要通過各種努力,才能維持種種法律、習俗,否則社會秩序很快就會崩潰。而讓一個帝國運作需要產生大量的信息。而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個很好的儲存設備:容量有限,人死亡後存儲的信息就會隨之消息,只習慣儲存很具象的實物和事件,而對抽象的邏輯與數字並不擅長。人類解決這一問題的發明就是文字和數字。
最開始人類的文字僅僅用於記錄稅收等賬目。後來發明的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開始用於頒布法令,記錄複雜的官僚制度。最後完整表意的文字發展並傳播之後,才用於寫詩和編史等。最後形成的是文字的檢索方法。隨著文字數量越來越多,快速檢索和管理文字就需要專業的文書和會計人員。而管理文字的方式逐漸改變了人類思維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過去的自由連接、整體思考,已經轉變為分割思考、官僚層級制度。
人類想像的秩序中包含太多的歧視實際上,上面所說的人類想像的秩序既不中立也不公平,總把人劃分成並不存在的分類,排出上下等級。例如《漢謨拉比法典》就將社會分成上等人、平民和奴隸。美國《獨立宣言》,儘管把人人生而平等喊得震天響,其實還是把人分成了上下等級,區分了男性和女性,區分了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而那些站在層級制度頂端的既得利益者,自然要拚命維護這樣的不公平秩序。而他們也比社會底層的人更能獲得權力和資源,使得這樣的秩序更加穩固。這樣的惡性循環在美洲的黑人歧視中體現的很明顯,參見下圖。
文中還對男女性別的區分與歧視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由於並沒有很強的理由支持作者的觀點,這裡僅作羅列。對男人的社會地位高於女性的原因有如下幾種解釋:男人更強壯、男人更具有侵略性、父權基因理論。
關於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等內容,會在下一篇文章中更新,敬請期待!
未完待續。。。。關注我,有更多「幫你讀系列」文章持續更新。
繼上篇文章,本文闡述關於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的觀點。
一、人類的融合統一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規模變得更大、更複雜,而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為細緻完整,也就是文化越趨於豐富。雖然每種文化都有代表性的信仰、規範和價值,但會不斷流動改變。
既然這些是人類自己想像創造出的秩序,內部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矛盾。文化一直想弭平這些矛盾,因此就會促成改變。例如,中世紀無法解決騎士精神和基督教的矛盾,現代社會也無法解決自由和平等的衝突。像這樣的矛盾,本來就是每個人類文化無法避免的,甚至還可以說是文化的引擎,為人類帶來創意、提供動力。人類歷史有一個整體的大方向嗎?幾千年來,我們看到各種小規模的文化逐漸融入較大、較複雜的文明中,於是世界上的大型文化數量逐漸減少,但規模及複雜程度遠勝昨日。從幾千年的跨度來看,歷史趨勢就是走向分久必合。至於基督教分裂或蒙古帝國崩潰的例子,就像是歷史大道上的小小顛簸罷了。
近300年間,巨大的亞非世界吞噬了所有其他世界。也就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全球的文化開始融為統一的整體,有共同的法律體系、科學體系。然而,全球文化雖然單一,卻非同質。例如,伊朗和美國雖然針鋒相對、劍拔弩張,但他們講的都是民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國際權利以及核物理學這套語言。這就是近300年間的歷史大趨勢:人類趨於全球化。作者在這個章節主要討論討論貨幣、帝國和宗教是如何傳播,又如何建立起全球一家的基礎。
農業革命一開始,大多數人的生活形態仍然是小而緊密的自給自足的經濟體,靠的就是互相幫忙,再加上一點點與外界的以物易物交易。等到城市和王國興起,人口稠密的城市開始能夠養活專業工作者,人們有更多的需求進行產品交換。以物易物凸顯出很多局限性,包括很難準確判斷商品的價值,交換來的物品自己不一定需要、且不易保存。
於是,人類發明了錢的概念。注意,錢只是一種想法上的革新而已。不論任何物品,只要是人類願意使用、能夠有系統地代表其他物品的價值,作為物品或服務交換之用,就可以說是符合了錢的概念。例如,在監獄和戰俘營里,常常是用香煙來當作錢;有了計算機之後,大多數的錢只是銀行卡或是支付寶里的電子數字而已。
「信任」正是所有金錢形式最基本的原料,只有人們相信金錢具有他所標記的價值,金錢才能進行流通和交易。而有印記的硬幣能夠在眾多錢的材料中勝出,是因為他具有兩大優點:第一,硬幣上直接標記了其價值;第二,硬幣上的印記代表著某些政治權力,來維繫這種信任。
到了現代晚期,全世界已經形成單一的貨幣區,起初用黃金和白銀,後來再轉變成少數幾種有公信力的貨幣,如英鎊和美元。現代金錢制度具有兩項基本原則:萬物可換、萬眾相信。出現了跨國家、跨文化的貨幣區之後,終於奠定整個亞非世界統一的基礎,最後讓全球都成了單一經濟和政治領域。
為什麼全世界不約而同的使用黃金作為金錢?中國人、印度人、穆斯林和西班牙人分屬不同文化,為什麼大家都同樣相信黃金有價?為什麼不是西班牙人相信黃金,印度人相信貝殼,中國人相信絲綢?這是因為,在貿易連接兩個區域的時候,只要是能夠運送的貨品,就會受到供需力量的影響,讓價格達到平衡。假設印度與地中海地區首次開始貿易的時候,黃金對印度人來說一文不值,而在地中海卻價值高昂。往來於印度和地中海之間的商人,開始注意到黃金的價差,於是在印度便宜購入黃金,再回到地中海高價出售。於是,印度市場上的黃金需求暴增,價格跟著水漲船高。與此同時,在地中海黃金供給大量增加,價格因此下降。不用多久,黃金在印度和地中海的價格就相去無幾。正因為地中海人相信黃金有價,印度人也開始跟著相信。就算黃金對印度人來說仍然沒有實際用途,光是因為地中海人重視黃金,就足以讓印度人跟著重視起來。
帝國真的不好嗎?農業社會發展成熟後,人類假想的秩序中的一種重要政治秩序就是帝國。作者給出了帝國的定義:帝國必須統治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獨立的領土。疆域可以靈活調整,而且可以幾乎無限擴張。現在人們對帝國的質疑主要來源於兩方面:1. 帝國征服許多不同的民族,統治起來一定難有效率;2. 就算能夠有效統治,這種做法也不道德,因為帝國正是造成各種毀滅和剝削的邪惡引擎。
而事實上,在過去的2500年間,帝國政體其實非常穩定,多半時候要打倒反叛軍根本不成問題。帝國之所以會傾覆,通常都是因為有外部侵略或是內部統治精英的內鬥。而某個帝國崩潰了,並不代表屬民就能獨立。反而是每在帝國瓦解或遭到驅逐之後,就會由新的帝國取而代之繼續統治。的確,要維繫大帝國的統治,通常需要殘忍的屠殺和鎮壓。帝國也不是完全有害無益。帝國四處征服、掠奪財富之後,不只是拿來養活軍隊、興建堡壘,同時也贊助了哲學、藝術、司法和公益。現在人類之所以有許多文化成就,常常背後靠的就是剝削戰敗者。今天大多數人說話、思考和做夢的時候,用的都是過去曾拿刀對著我們祖先的征服者的語言。
帝國的擴張使得許多小文化合併到少數大文化,實現了帝國內統一的文字、統一度量衡,而且通常帝國所傳播的文化理念很少只來自那一小群的統治精英。例如,清朝統治中國之後,仍然以漢文化為主流文化,並沒有強制漢人使用滿族的文字和文化。事實上,很多帝國的統治思想是「統治全世界,為所有人類福祉而努力」。
現代歐洲人以「傳播卓越西方文化」的幌子征服了全球,而且他們傳播得如此成功,讓數十億人都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全世界的人都開始相信人權和民族自決的原則,也接受了西方的意識形態。畢竟,幾乎所有帝國都是建立在鮮血之上,並且通過壓制和戰爭來維持權力。然而,現今的文化又有大多數都是帝國的遺緒。如果帝國從定義上就是個壞東西,那我們又成了什麼?
隨著現代全球化發展今天,世界政治基本上仍是各行其政,但國家的獨立性正在迅速消失。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行使真正獨立的經濟政策,任意發動戰爭,甚至連國家內政也無法完全獨立決定。對於全球市場的陰謀,各個國家也只能逐步開放,逐漸面對全球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干擾,還得面對全球輿論的監督和國際司法的干涉。全球經濟、文化的融合,使得我們正在形成一個全球帝國。
帝國的循環神真的可以幫我們嗎?在金錢和帝國之外,宗教正是第三種讓人類統一的力量。
宗教的重要性就在於讓人類假想的社會秩序有了超人類的合法性。宗教是「一種人類規範及價值觀的系統,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1. 宗教認為世界有一種超人類的秩序,而且並非出於人類的想像;2. 以這種超人類的秩序為基礎,宗教會發展出具有約束力的規範和價值觀。
農業革命最初的宗教意義,只是讓動植物從與人類平等的生物,變成了人類的所有物。宗教逐步發展,從泛神論到多神論,最後發展為一神論。多神論與一神論所爭辯的矛盾,在於多神論認為主宰世界的最高權力不帶有任何私心或偏見,對於人類各種世俗的慾望、擔心和憂慮毫不在意。因此,要向這個最高權力祈求戰爭勝利、健康或下雨,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意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後來,某些多神論者開始對自己信仰的某位神靈越來越虔誠,也慢慢遠離了基本的多神論概念,開始相信只有那位神靈是唯一的神,相信他是宇宙的最高權柄。但同一時間,他們還是認為神有私心和偏見,讓人類可以和神談談條件。於是,在這樣形成的一神論宗教里,信徒就能夠直接祈求宇宙至高無上的權力來幫忙治病或是打贏一場戰爭。
大多數的宗教都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徵:相信的都是神靈或是其他超自然對象。然而,世界宗教史並不只是神的歷史。有些新型宗教信仰包括印度的耆那教和佛教,中國的道教和儒教,以及地中海的犬儒主義和享樂主義,共同的特徵就是崇拜的並非神祇。這些人文主義宗教,重點就是對人的崇拜,或者講得更明確,是對智人的崇拜。人文主義的基本信念,就是認為智人是獨特的、神聖的,從本質上就與其他所有現代動物有所不同。
二、科學革命在過去的500年間,人類社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越來越相信可以靠著投資科學研究提升人類的能力。人類也越來越願意將資源投入到科學。這一個變革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知識簡單的量變到質變,而是人類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這與之前的宗教假設:世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經為人或為神所知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科學研究是不能離開穩定的宗教、社會和國家秩序帶來的投資。所以,對於那些動搖了宗教和社會的「虛構的故事」的科學研究,科學界也只能做出讓步。畢竟,科學還是得倚靠著種種宗教和意識形態信仰,才能取得經費,並將研究正當化。於是,只能靠著兩種不科學的方法:1. 雖然採用科學理論,但必須違反一般科學做法:宣稱這就是絕對的真理。納粹就是採用這種方式,聲稱他們的種族政策是來自生物事實的推論。2. 不要採取科學方法,而訴諸「非科學的絕對真理」。這一直是自由人文主義的策略。
科學革命後人類的研究就開始從簡單的實驗觀察,發展為一切科學全部用數學模型來研究。關於文中對科學發展所帶來很牛X的科學成果,這裡並不在贅述,大家都了解很多了。
科學真的與資本主義和帝國聯姻了嗎?科學開始和帝國主義聯姻是從大航海開始的。英國皇家學會為了驗證哥白尼的日心說,需要在盡量遠的角落觀察金星凌日現象。於是,派出庫克船長帶著八位多學科的科學家前往塔希提島,觀察這一次金星凌日現象,並前往一些太平洋島嶼,抵達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次遠航有很大的科學意義,如發現了敗血症的預防方法。更可怕的成果是,許多庫克「發現」的島嶼,他都聲稱從此歸英國所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澳大利亞。在庫克遠征後的一世紀間,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最肥沃的土地都被歐洲移民掠奪強佔,開始了英國的殖民帝國。庫克的船隊既是是有武力保護的科學遠征隊,又是有幾個科學家隨行的武力遠征軍。而歐洲之所以可以成為殖民統治的大帝國,正式由於其依賴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的聯姻。
現代科學為什麼青睞於歐洲呢?現代科學雖然原本專屬於歐洲。為什麼現代科學選中了在歐洲發揚光大呢?這裡真正的關鍵因素在於,不管是想尋找植物的植物學家還是想尋找殖民地的海軍軍官,都有一種共同的心態:承認無知。歐洲帝國主義和先前的所有帝國完全不同。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都認為自己已經了解了整個世界,「征服世界」只是為了要利用及傳播他們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相較之下,歐洲帝國主義之所以要前往遙遠的彼岸,除了為了新領土,也是為了新知識。對知識的追尋和對領土的追尋成了歐洲人的渴望。特別是對地圖上那些空白,沒有到達的土地的強烈好奇心,促使著歐洲探險船隊繞過了非洲、深入了美洲,越過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世界各地建起了基地和殖民地的網路。這是全球性帝國的真正首次登場,也首次出現了全球性的貿易網路。歐洲帝國遠征改變了世界的歷史:原本一些獨立的民族和文化各自發展,現在則成了單一的人類社會進程。
對未來的信任才是資本主義的根基嗎?不論是建立帝國還是推廣科學,都需要金錢的幫助。而「信任」就是世上絕大多數金錢的唯一後盾。在現代以前,人類只相信現實存在的東西才有價值。人類在這種困境里困了幾千年,經濟凍結、無力成長。一直要到現代,基於對未來的信任,我們才發展出一套新的系統,才終於有辦法跳出這個困境。在這項新系統中,人類發展出「信用」這種金錢概念,代表著目前還不存在、只存在於想像中的貨品。正是「信用」的概念,讓我們能夠預支未來、打造現在。而信用理論的基本假設,就是未來的資源肯定遠遠超過目前的資源;只要我們使用未來的收入來投資當下,就會帶來許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機。只要是相信「進步」的人,就會相信各種地理髮現、科技發明,能夠提升人類生產、貿易和財富的總量。
過去,在中國等亞洲國家,人們一直以來認為商人的富有時對其他的剝削和掠奪,因為有的人富有了,有的人就會變得貧窮。而歐洲情況就有所不同,人類有著對未來的信任,相信人們不僅可以同時享受這份變大的大餅,而且正因為我這塊變大了,你那塊也會跟著變大。相信經濟發展可以使餅變大,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在歐洲飛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人類真的有用不完的能源和原料嗎?經濟成長還需要有能源、原料,但能源和原料有限,如果用光了,是不是整個系統就要崩潰?事實上,人類擔憂的問題早已經被工業革命解決。已動力燃料為例,人們從最早開始使用的木材燃料發展為煤炭燃料。當人們擔心煤炭資源快要用完時,人類又開發了石油資源,進而開發出了可以說儲量無窮的核資源。
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夠駕馭並轉換符合我們所需的知識。如果與太陽任何一天放射出的能量相比,全球所有化石燃料所儲存的能源簡直是微不足道。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種種能源和原料,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價格低廉。結果就是人類的生產力有了爆炸性的發展。就此,科學革命和社會革命已經把我們帶到了現代社會。
現代人類真的更快樂了嗎?在過去的500年間,我們見證了一連串令人驚嘆的革命。地球在生態和歷史上都已經整合成一個單一的領域。經濟呈現指數增長,今日人類所享有的財富在過去只有可能出現在童話里。而科學和工業革命也帶給我們超人類的力量,以及幾乎可以說無限的能源。不僅社會秩序完全改變,政治、日常生活和人類心理也徹底改觀。然而,我們真的比過去更快樂了嗎?
一種觀點認為人的能力和幸福之間正好是負相關。權力使人腐化,人類有了越來越多的能力之後,創造出來的是個冷漠的機器世界,並不符合人類實際的需求。人類的演化,是讓我們的思想和身體符合狩獵採集生活。因此,無論是轉型成農業還是後來再轉型到工業,都是讓我們墮入不自然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無法完全實現基因中固有的傾向和本能,也就不可能滿足我們最深切的渴望。就算是中產階級,過著舒適的生活,生活中卻再也沒有什麼比得上狩獵採集者獵到長毛象那種興奮和純粹的快樂。每次出現新發明,只是讓我們與伊甸園又離得更遠。
作者在文中花大量篇幅嘗試定義快樂,也分析了快樂的生理原因。作者更願意相信,快樂很可能只是讓個人對意義的錯覺和現行的集體錯覺達成同步而已。只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邊的人的想法達成一致,我就能說服自己、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而且也能從這個信念中得到快樂。
這也正是這本書內容豐富的地方,不僅涉及了歷史、社會、政治、還包括科技、心理、生物,甚至是哲學的思考。
智人末日?現代科學的生物工程可以改造基因,可以克隆生命,甚至有可能讓讓尼安德特人再現。人類基因工程,甚至有可能開發出超人類。人工智慧等新的計算機科學創造了新的「生命」:計算機程序、計算機病毒。當以上這些新的「生命」融入到人類社會中,智人終結的一天已經不遠。新一代的主宰不僅體形、體態不同,連認知和情感世界也有極大差異。也就是說,未來的人類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智人了。
現在,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類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不負責。我們讓自己變成了神,而唯一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則,我們也不用對任何人負責。正因如此,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
很久沒讀書,越來越覺得自己想法淺薄,言辭無味,自己沒故事,也不會講故事。但在2016年的尾巴上,我遇到一本有趣的故事,講的就是你、我從猴子走向上帝的的故事。
這個故事叫《人類簡史》。
這是一本很會講故事的書,以色列70後年輕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新作,以400頁紙的篇幅,生動講述從遠古人類到現代文明7萬年間的變遷。出版後,很快風靡世界,被翻譯成近30種文字,長期佔據多個國家暢銷書排行榜,比爾·蓋茨等一大票名人都推薦過這本書。
我幾乎從不看史書,偶然從書架撿起《人類簡史》這本書,沒想到被一下子抓住了,花了兩三天時間,一口氣看完,酣暢淋漓。閱讀中無數次被新鮮的觀點激蕩,自己也有無數想法冒出來,常常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剛讀完就想寫一篇書評,但寫了又刪,連廢了三篇稿子。最終,我必須坦率承認我的無知,缺乏整體品評這部著作的能力。這篇「偽書評」,我只想跟你分享閱讀這本「人類故事」中觀念的震動,記錄碎片化的所思所感,期待能對你也有所觸動。
你和黑猩猩的區別:講故事
《時間簡史》認為人類並不是萬物之靈,長期只縮在食物鏈的中下層生活。距今7萬至3萬年間,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使智人獲得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使人類能夠編造並相信共同的虛構故事。正是虛構故事(或者學術語言叫「社會建構」或「想像的現實」)讓人類得以實現大規模合作,快速調整社會行為,進入社會演化的快車道,從而迅速登上食物鏈頂端並創造出複雜的文明。
虛構故事的能量巨大。金錢、有限公司、股票、互聯網、民族、國家等都是偉大的虛構故事。比如十幾億網民,對支付寶擔保交易的故事建立了共同的信任,世界各地的陌生人不需謀面,點點滑鼠就能完成交易,2016年阿里巴巴宣布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經濟體,網上淘寶、線下支付等已經深刻影響了實體經濟,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掌握講故事的權力
現代媒體的高度發達,讓虛構故事的影響範圍和效率指數級增長。
我是學新聞傳播的,對這一點感受深刻:傳播即權力,掌握社會話語權的人,才擁有按自身利益講述故事的資格,所以像2016年土耳其政變一樣,多數政變者都試圖搶在第一時間佔領主流媒體;而成王敗寇,戰勝者才有資格撰寫歷史,講述有利於自己統治的意識形態故事。
自媒體時代,講故事的權力被分散了,草根群體趁著網路技術的東風,獲得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聲渠道,傳統的傳播權力格局遭受巨大衝擊,政府、傳統媒體講故事的影響力下降。本次美國大選96%的傳統媒體反對川普,但底層民眾通過Facebook、twitter等網路自媒體發出了完全不同的聲音,最終川普在媒體一片唱衰中當選總統。
在中國,李叫獸、咪蒙、吳曉波、邏輯思維等,抓住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發展紅利期,堅持內容創業,密集的又大聲的講故事,迅速圈粉,成為意見領袖、大V。數百萬粉絲,就是數百萬個講述自己故事的機會。大V們利用為粉絲講故事的權力,發軟文、投廣告,或者通過事件營銷、內容電商、粉絲經濟、線上整合營銷等實現內容變現。內容創業的路能夠長遠的走下去,我保持謹慎的態度,但自媒體對人群的影響力已經被多次證明。
對個人來說,我們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機會虛構出一個大範圍影響社會的故事。但在生活中,不妨把講故事的能力狹義理解,將講故事(storytelling)當作必須修鍊的基本能力。往小里說,講好故事,或者說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融洽關係,贏得信任,塑造品牌,獲取融資、人脈、機會,用願景激發團隊共同想像,為成長插上翅膀……往大了看,就像丹麥作家愛莎克?迪內森說的:「一個人就是一段故事。」( 「To be a person is to have a story to tell.」)你人生的每一步、每一次選擇都在編織自己的故事。
歷史從無正義
《人類簡史》中作者直言:「歷史從無正義」,「複雜的人類社會似乎就是需要這些由想像建構出來的階級制度和歧視。……還沒有任何一個大型人類社會能夠真正免除歧視」,享有真正的「公平公正」。
在歷史發展中,世界地理大發現的突破,背後有殘酷的販賣黑奴、種族屠殺和貪婪的殖民;技術進步也無法保證平等,互聯網技術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而英劇《黑鏡》給你生動展現了它帶來的可怕效應;生物技術發達,器官定製、壽命極大延長都可期待,但窮人依然無法享受。文明演化,並不是天然朝著有利於人類福祉的方向,它更加隨機,並且伴隨著痛苦。
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歷史書。它不只把視野放在叱吒風雲的王侯將相身上,還思考人類個體的幸福快樂。作者提供了「快樂來自內心」、「追尋生命意義」和佛家的「無欲無求」的幾種思路,但我們對追求幸福快樂所知仍然不多。至於我自己,是個自私的俗人,歷史雖然殘酷,二八定律幾乎處處存在,在80%的陣營里掙扎著的我,但仍想追求追求生命的意義,實現塵世的幸福,哪怕像作者所說:「所謂的快樂,很可能只是讓個人對意義的錯覺和現行的集體錯覺達成同步。」
如何獲得這種「塵世的幸福」?現代社會變動不休,社會秩序充滿了活動和可塑性。「資金、勞動力和信息構成一股無比強大的潮流,翻轉並形塑著現在的世界,國家本身的疆域和意見已經逐漸失勢。我們眼下正在形成的全球帝國,並不受任何特定的國家或族群所管轄。」 我猜測像尤瓦爾?赫拉利一樣,拉升觀察視野,思考人類發展大勢,選擇站在資金、人才、技術流向的地方,幾率也許更大。比如在擇業時,盡量選擇機會豐富的國家,選擇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哪怕霧霾和堵車籠罩每一天。
坦誠無知,是成長的起點
人類簡史,這是個太龐大的課題。作者橫跨了生物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數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講述人類社會7萬年間複雜的文明故事。從各個學科的專家角度看,也許尤瓦爾·赫拉利的故事,太過簡明,對硬科學的簡單運用未必準確。但至少從傳播學角度,他嫻熟的徵引多學科的知識,以自己的價值觀重新講述了人類歷史。
而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感嘆自己的無知。
當然,這不是壞事,正像作者所說,「真正讓科學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承認無知之後,還希望能獲取新知,並且將知識運用起來變成新能力或新技術,這是現代技術在短短几百年飛速發展的原因所在,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保持開放,持續學習,轉化為技能,加速成長。
這篇書評如果對你有一絲觸動,希望能帶動你也翻開這本書,讀幾頁試試看,開卷有益。
對我個人來說,這本書將是導向更多閱讀思考的起點。
首先,我計劃多讀一些競爭性生存的書籍,比如《自私的基因》、《槍炮、病菌與鋼鐵》、《冰河世紀》、《達爾文的盲點》、《盲眼鐘錶匠》,我想了解下,在自然界、在人類歷史中,面對整體性的競爭格局變化,哪些人、哪些行為會躲過危機,贏得生存機會。因為我無知又恐慌,中國經濟環境下行,一二線城市飆升的房價,就業市場不景氣,不少人說經濟危機隨時可能到來,而我一無所長,希望通過閱讀能想清楚自己該如何發展,向何處紮根。
其次,我2017年書單還包括《國富論》、《滾雪球》、《窮查理寶典》等,之前我一直以文科生自居,心安理得的保持對經濟金融的無知,但《人類簡史》為我展示了金錢跨越國境、宗教改造人類社會的能力,資本主義已經成為全球發展的價值觀、方法論,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及個人能獨立其外。是時候忘記自己的專業,放棄給自己的限制,培養終身學習習慣,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實現家庭資產利益最大化,努力讓我和家人在現行社會秩序中活的好一點。
一本書的好壞不在於該書的言論觀點如何,而在於它是否對你產生了幫助。
舉個例子來說,一本說辭很無厘頭的假想論的書,看起來天花亂墜你就能說他不切實際毫無用處么?
如果是一個即將放棄生命的人看了這本書,發現對於生活的追求對於夢想的奢望還是很美好的,還是有意義的所以選擇活下來,那這本書可能就比很多暢銷書卻沒救人命的書更有價值了。
所以一本書的好壞在於對別人的幫助,而受眾群體越是廣大其價值在普世價值觀中也就越大。
很多人會說書中所言許多觀點已是常識,那這句話是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來的常識呢?
對於絕大部分人依然信奉著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人是從猿類進化而來的說辭,把混種繁衍與替代理論的科普提及是不是就更加具有社會推動意義了?
書中觀點不做贅述了,該書對於我的價值在於,思考一個問題時,會更加的考究一件事物的本質起源,以此作為根基再去了解相應的理論,並預測未來的發展。
這一行為與認知上的改變,將是對未來受益無窮的。
希望各位看官在看書的時候,也能究其書本對於個人來尋找有用的價值,而非總在片面的談論書中的觀點亦或陳詞,那既不能顯得自己博學多識,也不會對別人有所貢獻。
不通過貶低別人來彰顯自己的優越,這本身也是一種美德。
含金量有限,但是是一本不錯的科普讀物。從他對思想創造物的辛辣筆調可以看出他的虛無主義。若有閑暇時間,可以看一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本書遠遠沒有出版社吹噓的那麼神。
這本書表面是唯物史觀,內核是唯心史觀這本書常常孤立、靜止、片面的看待問題,在分析問題時想給讀者提供新視角,自己卻沒法完全駕馭這種視角舉個例子,關於父權社會產生的假說,作者的觀點比較幼稚,《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對該問題有精彩的論述,可以完美解決作者的質疑不過這本書中有不少新穎的觀點,能對人有一定的啟發
推薦閱讀:
※哪本書可以塑造價值觀?
※學習產業經濟學,有哪些推薦的入門書籍?
※零基礎自學素描哪本書入門比較好?
※有哪些類似於《S》、《紅書》這樣的奇書?
※【如何在短時間內學會設計?設計的思維和通用技巧是什麼?】設計構成和圖案設計有哪些比較好的書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