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故宮現在感覺很破舊?
4月份去了一趟故宮,很難想像這是皇權中心皇帝居所,因為實在是太破了。。坤寧宮裡的陳列也遠不如想像中奢華,是因為年代久遠還是那個時代的生活水平限制呢?另外,我記得故宮一直在整修,08年去時太和殿也在修葺,但是這次去發現掉漆,木材開裂好嚴重啊。。為什麼故宮不好好修一下呢。。
1.故宮現在的面貌,是由文物保護理念決定的。如果按照風格性修復的理念來指導,故宮會按照各部分歷史上最輝煌的樣子,甚至加入一些浪漫主義的誇張來修復,那就會給觀眾一個「嶄新」的體驗;如果按照歷史性修復的理念來指導,按照修復前最近歷史時期的樣子來修復,那就會給觀眾一個「破敗」的體驗。如果把這兩種現象當做一個線段兩頭的極端,所有的修復工作都在這個兩個極端之間。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具體到個體,其體驗也是多元化的,一種具體的情境,有些人就會感覺到「嶄新」,有些人就會感覺到「破敗」。
2.具體到坤寧宮,朱家溍先生寫過《坤寧宮原狀陳列的布置》一文闡述過坤寧宮復原陳列的思路。東暖閣基於《故宮點查報告》第二冊(坤寧宮部分),依照帝後大婚合巹的裝飾做了一定的改動,並且交代「這個陳設形式可以上溯到乾隆時代,不過我們所能找到的檔案依據,最早只能及於道光而已。」明間的原狀陳列,:一為表現白天無所活動的狀況,一即表現各種祭神禮節中之一種,現在陳列的屬於後一種。在各種祭神禮中從所掌握的物品來考慮以表現每日朝夕祭為宜,但朝夕二祭不能同時進行,所以只表現朝祭。而夕祭神位平時就在北炕上,陳設的物品也可以同時存在。
文末朱家溍指出:「我們從一切能夠找到的可靠史料中選擇適當的內容,把原地點歷史上積累下的室內陳設面貌,重新復原了。」說明了復原的具體原則。我們可以梳理出其中的基本原則,即基於一個典型的歷史場景陳設復原,如果還有其他次級典型場景,則用折衷主義的方式盡量都表現出來,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將宮殿的歷史信息傳播出去,但是缺點是並不十分嚴格的遵守真實性。
此外,就是部分坤寧宮的裝飾陳設沒能保存下來,現在也不好大量使用複製品來展出,不然效果還能好一些。
3.綜上,坤寧宮的復原,沒有採取過於浪漫主義的手法,是在信息傳播、原真性和感官體驗上趨於折衷的手法。今人以為不奢華,是因為無法從當時的角度來看待故宮。太和殿掉漆,木材開裂不是大問題,進行一次常規養護就可以解決,如果不影響建築整體安全甚至可以營造出一定的歷史感。故宮一直在修,而且目前故宮博物院在古建維護方面的工作,總體而言是不錯的。
看了前面三位答主提供的答案,發現還都沒有說到要點上,也沒說對,看來還是有具體說一說的必要。簡單總結了幾點,如下:一、
題主的原話里提到了「坤寧宮裡的陳設遠不如想像中奢華」。因為故宮內宮殿建築群有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政治用途。坤寧宮作為內廷三大殿里的最後一組,內部陳設不奢華,那就對了。建於明代永樂的北京故宮,是體現中國封建集權社會和儒教理學「君臣父子、家國同構」意識體系的最典型建築實體。雖然清代對故宮內許多建築做了修改重建,但中軸線建築基本格局不變。故宮內中軸線上,以乾清門—天街為界,是「國」和「家」的區分線——太和門內的太和、中和、保和殿是前三大殿,是重大國事、朝會、典禮的舉行場所,是「國」的體現;乾清門內的乾清、交泰、坤寧為後三大殿,才是皇帝的日常工作生活區域,屬於內廷、後宮的範疇,相當於皇帝的「家」,外人不能進入。
不過呢,皇帝屬於SOHO一族,他是可以在家辦公的——乾清門和乾清宮,是平時皇帝上朝臨政的主要場所,後面的交泰、坤寧宮,則發揮著存放玉璽、皇后接受朝臣拜賀、皇帝大婚、祭祀等作用。我們可以把故宮中軸線上的後宮三大殿做如此理解:在皇帝的「家」里,乾清、交泰、坤寧宮就相當於客廳,是平時招待親友,邀請客人上門,以及讓下屬來家裡彙報工作的場所,因此,這部分是皇帝「家」里私密性要求最低,開放性最高的地方。
要點在這裡:中國明清集權社會最高統治者強調的理念是「中庸」,而任何王朝,都以「勤儉樸實」的處世思想去勸導全天下子民。這種治國馭民的政治理念,一定要在故宮內曝光率最高的中軸線前、後三大殿里體現出來。中軸線前、後三大殿的建築格局與內部裝潢陳設,最重要的看點是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與政治上的威壓。諸如明黃色代表皇權的琉璃瓦,以仙人開路、龍鳳打頭行什結尾的「十全」脊獸,雲龍階石等等,都是凸顯「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氣勢。因此當初故宮修建時,中軸線建築區的設計語言,主要是體現皇權、禮法、尊卑秩序,而不是鋪張奢華。具體到坤寧宮殿而言,在清代,是薩滿祭祀和皇帝大婚的婚房,是體現原始宗教信仰與政治功能(皇帝大婚都是政治婚姻,不可能考慮單純的愛情),所以這兩件事,前一件事是作為統治民族的滿族的民族習慣,後一件事則是普天下的慶典,都是公眾大事,而不是皇帝個人的私事了。二、故宮中軸線建築群宮殿內都是日常陳設。
我們現在去故宮看到的宮殿內的陳設,尤其是中軸線建築群內部,都是日常陳設,不是慶典活動的陳設。這恐怕是包括題主在內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的一點。題主現在看到的坤寧宮內陳設不奢華,哪怕坐上時間機器,穿越回清代,看到的坤寧宮內照樣不奢華。
但這不代表故宮裡沒寶貝~說到各種異寶奇珍,天下有誰家藏的寶貝,能有皇帝家的多?誰敢大聲說自己「富比皇家」啊,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別看皇帝自己整天教育天下的老百姓要勤儉持家,但是在明清兩代,玩物喪志、生活鋪張奢靡的皇帝可真不少,再加上大臣和外國的進貢,那宮裡的寶貝實在太多了。但是,出於防盜、防火、減少損耗等方面的考慮,這些寶貝不會都擺在明面上,而是長時間封裝保存,只有遇到重大慶典,到了該用的上他們的時候,再取出來布置到舉行典禮的宮殿內。比如說皇帝登基、大婚這兩大慶典,正常情況下,當皇帝期間也就舉行一次(如果皇帝在登基前就已經成婚,連大婚慶典都免了)。那麼為慶典所需要的鑾駕、鹵薄、吉器、彩物等,平時是常年裝箱保存,不會整天掛在大殿里讓人看的。
故宮內許多建築,特別是中軸線建築,使用機會極少。比如說太和殿,只是在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時,皇帝在這裡接受百官朝賀;另外,遇到新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等重大典禮時才使用。在太和殿前大廣場的兩邊,分別有東側的體仁閣和西側的弘義館,依照清代《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體仁閣存放儀仗、旗纛、衣甲,龍蟒緞匹、妝閃片金;弘義館存放金銀器皿、珠玉、珊瑚、瑪瑙琥珀、貂狐豹等高級皮裘、蟒袍朝服等等。在與太和殿平行的中左門、中右門兩側的鞍房,也作為庫房使用,存放華蓋、鞍輦、茶葉、人蔘、絨纓、香紙、顏料、銅、錫、瓷器等物。
同樣在《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對這些貴重器物的使用,都有明確的管理條例,如「皇上、皇后筵宴所用金銀玉器皿,由銀庫預備,用畢,仍由該庫收存」……您去故宮遊玩,太和殿是半開放的(大門打開,但不許入內,可以往裡拍攝),但是收藏寶貝的體仁閣、弘義館和東西鞍房,從不對遊人開放。現在故宮博物院內收藏的文物,絕大多數也是常年入庫保存,而宮殿內的陳設,都是最簡單的日常陳設。以太和殿為代表的前三大殿如此,後三大殿也如此。這就正應了一句俗話: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三、
樓主還說了一句話,「故宮一直在修」,但細心的他還是發現「太和殿掉漆,木材都開裂了」。我依然還是五個字:這太正常了。這恰恰就是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再高級、再名貴的木材,也害怕「火潮蟲蟻」這四大天敵。換句話說,相比於鋼筋混凝土,木料特別嬌貴,木結構建築的維護即麻煩、還不省心、還費錢。故宮建築的養護,有兩個原則:1、「糟了就修,修完還糟」,保持長期、頻繁的維護,是常態;2、「修舊如舊」,這是古建維修的基本態度。其實,既然題主說到了「破」和「舊」這兩種感覺,那太和殿還不算是代表,最有代表性的是皇極殿,位於故宮的東北部,就是乾隆為自己養老歸政修的那組建築群里的核心建築。四、
咱再來看看題主這句話——「因為年代久遠還是那個時代的生活水平限制呢」正確答案和年代沒關係,也和生活水平沒關係。即便是在傳統農業社會的明清,作為皇帝,他的富有程度也能保證享受到很高端奢華的生活條件。故宮內肯定也有大量珍貴寶物、裝飾品、高級皮裘、西洋鐘錶等,擺在宮殿內顯眼處,但通常都是私密地域和日常活動地域。有兩點,古代的皇帝和現代人的收藏觀、個人愛好秉性是一致的:1、自己喜歡的好東西與貴重器物,輕易不拿出來示人;2、一定要放在離自己日常活動最近的地方,方便隨時拿起來把玩、欣賞(哪怕就是死了,最好也要放棺材裡一起埋入地宮;盜墓賊挖皇陵,一定要開棺取寶,因為死人身上和身邊的寶貝一定是他生前最喜歡的、最貴重的)。
因此,故宮內的東、西六宮,養心殿和皇極殿—養性殿—樂壽堂建築群,才是內部陳設最奢華的地方。
A、東、西六宮住就是嬪妃,是皇帝的內眷,這些地方的陳設肯定是即華麗精細,還要具備生活氣息,並從其內部陳設程度,體現出某位嬪妃的地位與受寵程度;B、在清代雍正之前,明清皇帝通常是把乾清宮的暖閣作為日常辦公、起居場所,但是從雍正開始,改為乾清宮西側的養心殿了。養心殿的建築格局明顯不如乾清宮(在康熙時,這裡作為造辦處),但是雍正看中這裡,從此成為皇帝的日常起居場所,內部裝潢和陳設就大大提高了。尤其是養心殿的西暖閣「勤政親賢殿」,是雍正乾隆日常辦公之地,最西側的「三希堂」是乾隆的書房。取「三希」這個名字,是因為這裡藏著三件絕世珍寶——《快雪帖》、《中秋帖》和《伯遠帖》。乾隆對書畫情有獨鍾,是個古董字畫玉器等文玩方面的玩家、收藏家,所以這三件寶物放在他平時起居的地方,方便他隨時取出來品鑒。「……內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今又得王珣《伯遠帖》,皆稀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而養心殿的東暖閣,則在晚清同治、光緒時期特別重要——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裡面的陳設自然不甘怠慢的。C、皇極殿—養性殿—樂壽堂建築群,這是乾隆為自己養老歸正修建的,就不用再多解釋了吧~所以說,遊客逛故宮,最好提前做下功課,做到有的放矢,不要在該看大格局的地方看小細節,真的在小細節特別值得看的地方又沒注意~~
當然了,養心殿現在就在維修中,不開放,這個不能賴包括題主在內的遊客。五、補充點額外的故宮裡的寶貝,從明清開始,就是收藏的多,封裝的多,擺出來的少。有幾點原因。1、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很多奇珍異寶作為稀缺資源,屬於用一點就少一點,一旦磕了碰了、燒了丟了,花多少錢都買不到;2、使用率不高,就如登基、大婚慶典上的鑾儀、祭器等,使用的頻率實在不高,尤其是康熙、乾隆這種在位當了60年的皇帝,這麼長時間就用一次;但是這種東西很少見,本身價值不菲,如果擺在明處,毀損或失竊的風險就很大;3、防火、防盜
作為木結構建築,幾百年來,故宮失火不計其數。永樂年間,皇宮剛建好不久,奉天殿(太和殿前身)就被雷劈中失火燒毀了,宮殿內的陳設自然也都一起倒霉,朱棣為此還自責過。另外,故宮丟東西是常事,光是在清代,宮裡的太監和侍衛護軍監守自盜、臨時入宮辦差的蘇拉順手牽羊的案子就特別多。到了現在,防盜也是讓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最頭疼的問題。90年代初期,某「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來華訪問,我國以很隆重的禮節接待,故宮特別開放看了一些區域讓這位外國政要參觀,並在特設開放區域宮殿內布置了一批館藏珍寶。沒想到,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貼身保鏢,居然一路參觀一路偷,專門拿那些諸如玉器、寶石、小鐘錶之類的小擺件。最後被忍無可忍的工作人員截住。並不是故宮所有的地方都是這樣,有機會可以看看建福宮花園啊~
【圖片來自網路】為什麼這麼新?因為這個建築群基本上是21世紀重建的,你說能不新么……十月剛聽了單院的報告,目前故宮博物院主要做三件事,第一是拆除了建國後的違建,把被遮掩的古建築展現出來;第二是養心殿的修復與開放式參觀的計劃;第三是清除柏油路面,以「金磚」鋪面。如果還有一個那就是疏浚金水河和筒子河。當然「文物醫院」的工作對於傳承古董修復技術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人員們做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一名歷史學工作者,看到他們的成就我覺得我很慚愧,謝謝他們!
我們的文物保護原則是修舊如舊,保護原貌為主。不像日本,修舊如新,全都重建,定期翻新。
房屋太久沒人居住,就沒有人氣,沒有生氣,就會變得破敗感覺死氣沉沉。即使是皇宮大概也同理吧
那種舊舊的樣子就那樣立在那裡有點兒不敢大聲講話?((?⊥?))?
這個與當時的年代和生活水平的限制是有關係的,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80後,我們小的時候家裡面都是電風扇,沒有空調,夏天你有現在這樣燥熱難耐嗎?我沒有。現在我們的車也多,空調外掛機,生產生活各種釋放熱量,所以特別熱你,故宮也是一樣…當初的生活水平下,這種設施已經是中國之最了,你進入故宮的部分宮殿,你會覺得自然很涼快,都是木質結構,很舒服…我去了幾次故宮,也覺得很破舊,覺得妃嬪的畫像很醜,但是如果你看中國建國紀錄片,你會發現當時的女人和現在的也沒法比,這就是社會發展…至於題主說的翻修,翻修是有工程安排的,也要有預算,不可能一下修完,而且故宮維修是對文物的修復,不是我們房子刷油漆簡簡單單的就能完成的。
【太和中和保和的顏色明顯更鮮艷】
【乾清坤寧交泰那個明顯比較古樸】
去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乾清宮可以的,最喜歡乾清宮那個古樸的風格】而太和殿等明顯是整體的弄過至於裡頭的傢具陳列物件等明顯是受當時物質條件的限制,是時代的限制。也不能天天做一桌滿漢全席擺在那裡
古代中國的生活基本都是那樣樣子的,又沒有電視機等各種物件,你去頤和園,圓明園看到的也是這種。
●你明顯拿現代生活來跟他們比了!
●你有那麼高的期望明顯是因為影視劇,但是那些都是修圖、構圖出來的,而你的眼睛又不自帶PS功能。
●你明顯忘了明朝清朝的性質:那是一個小農經濟佔主體的地主階級統治的國家。【在我眼裡,故宮那些陳列擺設就是地主家裡應該的樣子,你可能會說皇帝不是一般地主。但他們再講究又能怎麼去講究?無非就是吃、穿,各種人力或自然打造的稀奇物件。】
●你可能忘了紅樓夢或魯迅筆下以及革命文學影視里近代我們批判的封建制度腐朽沒落的景象
●【可能二十年前的影視更對古代才更為還原,現在的影視那都是一種當代人解讀的古代史!】【你去看看那時候的影視里,建築、畫面、生活、古代又是什麼樣子……】
●就是今天【那北京不也是霧蒙蒙的嗎?】【但是你看到的圖片是多麼藍天白雲啊?】
淘寶上賣的衣服,你真拿到手也發現真難看,但是圖片上至少還是吸引了你。●你對古代可能像的過於美好了,甚至你想穿越過去。但是你真的忘了我們曾經為什麼那麼極力批判過他們現在宣傳古代不過是因為一種需要,各種各樣的需要結合在了一起:民族復興的,維護社會統治的,文化塑造的,文化產業的……想看新的故宮去橫店啊
你的感覺沒錯
本來就很破舊了,六百零一年的時間能不破舊嗎
剛聽完單院長的演講:遺產保護修復,需要先研究透徹,才能開始著手修復,沒有研究好,沒有熟練的工匠,修復保護那就是一種破壞。寧願讓它保持原樣等待研究、技術成熟再去修復,也比急功近利破壞原有的歷史建築好。
推薦你去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看完你就能知道為什麼了。還有12月16號《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版就上映了。
當然不比21世紀仿建的金碧輝煌了
原來李鵬總理說,修舊如舊;後來朱鎔基總理說,修舊如故。這大概是文物修復的兩個方向吧
豪華的都沒開啊,你去看看乾隆花園的符望閣和倦勤齋,那內檐裝修,嘖嘖
故宮的水缸原來都是貼金的,被日本人扒走了天安門就很新啊,然而誰知道它是個拆掉重建假古董呢,原來沒這麼高中國古代也不興那種bling bling的范兒
禮,與其奢也,寧儉。
現代國人世面見得多了,而且普遍更崇尚金碧輝煌閃瞎眼那種「華麗」,當然覺得故宮破舊。我父母都是搞中文的高知,1990年代末去法國義大利玩了一個月,回來就覺得故宮又破又暗,跟歐洲那些巴洛克式、新古典式的建築裝潢沒法比。另外改革開放之後,貌似只有午門和三大殿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其他宮殿房屋的掉瓦、掉漆、破損等現象確實很明顯。
哈哈哈,題主,真巧,我也是4月份去了一次故宮。
那個破敗的景象,真是慘不忍睹。
我還在想,皇宮居然是這麼破爛的地方,給我住都不想住。可以想像,那地方,冬天冷,夏天熱,怎麼住得舒服嘛?
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覺得,那地方感覺很陰森。想一想,先不說明清兩朝有多少皇帝死在那地方,那些妃啊嬪啊,還有那些太監宮女以及被皇帝咔嚓掉的人,有多少是死在那地方的。推薦閱讀:
※究竟有哪些文物被從北京故宮帶到台灣了?
※法國有什麼鎮國神器嗎?
※如何評價蘇州博物館新館?
※如何評價圓明園「獸首」的價值?
※為什麼去故宮看不到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