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和雞湯區別?
並沒有輕蔑的意思,只是真的不懂,兩者對心靈有慰藉,但對改變現狀還是乏力的,所以說兩者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提的是對的!
一、雞湯是什麼?
雞湯就是成功學,對人了無幫助,但人自覺還是很有幫助。就好像老外研究瑜伽健身往往得出這麼個結果:練習瑜伽對人的身體沒有什麼幫助甚至可能有害,但是絕大部分瑜伽健身練習者都覺得練習瑜伽很有效果。但這只是個類比,並不是說學瑜伽鍛煉就是雞湯,另外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言瑜伽,是指那些健身會所中的瑜伽。這雞湯呢,舉個例子來說,就好像沒有佛法基礎知識的人去看禪宗公案,看的滿頭霧水,卻若有所得,對公案中各種不合理不合常規的都腦補了種種自以為很有幫助的解釋,自我感覺修行大進——而這背後,其實是顛倒夢想,其實毫無幫助。
雞湯往往有個特點,就是既沒有來龍也沒有去脈。就是說,這一碗雞湯端上來,既沒有對問題來源的合理分析,也沒有給出解決的辦法,往往就是鐵嘴直斷,讓你自己去腦補——毫無可操作性。二、佛教的核心是什麼?
是滅苦!徹底滅苦的方法是什麼?是證悟無為法——涅槃。怎麼樣能夠證悟?佛陀留下了三十七道品,次第去修行就行。佛教里許多看上去玄妙的論述,其實都是在描述無為法,無為法這個概念我這裡不展開,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我的一些回答(整理整理佛教類的回答 - 天涯醬缸 - 知乎專欄),我專門把有關無為法的部分回答歸結在一起了的。要指出的是,沒有佛法的基礎知識,就容易把佛法學成雞湯。三、為什麼會把佛法學成雞湯?在中國把佛法學成雞湯的大有人在,其根本原因不是別的就是缺乏一些佛法的基礎知識。比如我在一個問題里看到一位知友這麼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經》
我的自信,我的智慧,我的全部能量,都不來自於外界的色相,而是本自具足,本自圓滿的。故此,沒有什麼可以激勵我,沒有什麼可以誘惑我,沒有什麼可以打敗我,沒有什麼可以使我高興或者痛苦,是謂「如如不動」。
這位知友就是把描述無為法的言語當成了有為法內的勵志雞湯了。
實則因為無為法無我,所以無我觀是佛教最普遍的原則,把描述無為法的言語理解成「我」怎麼怎麼樣,怎麼怎麼樣「我」的言語,當然是謬之千里了。但這位知友應該不是佛教徒,所以讀成雞湯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好,但一旦讀成雞湯,就和佛法無關了。如果能有對無為法概念的基礎知識,怎麼會去這麼解讀呢?所以把佛法學成雞湯是因為缺乏佛法基礎知識造成的。四、佛法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有些高僧說佛陀所說之法不出四諦,所謂苦集滅道。苦:看透這世間的本質是苦的,這是佛法的出發點,因為苦所以要擺脫苦,佛教謂之出離。集:苦的原因,為什麼會苦?簡單說就是無常無我,而凡夫以無常為恆常以無我為有我,正好顛倒,所以苦延綿不斷。這是佛教對苦的研究,以此為基礎才能找出擺脫苦的辦法。
滅:涅槃、無為法。有為法範疇內的一切都不是恆常的,只有找到恆常的那個,才是出路。什麼是恆常的?只有無為法。無為法超越了二元對立的概念,不能用存在或者不存在這種二元對立的概念去解釋,你既不可以說無為法存在也不可以說無為法不存在,惟其如此,它才能是永恆的。而這永恆才是佛教徒所追尋的目標,所以滅諦就是學佛的目標。
道:到達滅諦(涅槃)的道路、方法。光明白道理是沒辦法涅槃的。要想達到終極目標,必須通過修行,而佛陀留下了三十七道品就是通向涅槃的操作手冊,一步一步非常詳細。
所以你看佛法是什麼?佛法是一整套世界觀和方法論。所謂世界觀,就是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本質,從這個本質出發,應該確立什麼樣的終極追求目標。所謂方法論就是在終極目標確立以後,該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去實踐最後達到目標。從這個角度說,佛法的理論和方法是自洽的。作為佛教徒我無意於說服非佛教信徒去信仰佛法,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佛法是有來龍去脈的,佛法是有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實踐方法的,對於想要滅苦的人,佛法不僅有詳細的分析,而且有成系統的方法供你實踐、讓你達到目標。這就是佛法和雞湯的區別。佛學:你的苦惱來自你沒有看透眾生的苦集滅道
雞湯:你的苦惱來自你不夠努力
佛法是種轉化貪嗔痴為道用的實戰體系,你有所體悟時,自己做碗雞湯很容易。要看到實踐部分,然後去實踐才能有體會吧。
佛學大多無雞湯味,恰恰如高數、物化,時常打人臉。你看到的大抵是真雞湯,只是不良商販給它貼了個「佛學」的假標籤。
雞湯里說:空不是沒有,空孕育著一切的可能。
佛教也說:空不是沒有,空孕育著一切的可能。但是佛教還說:而這一切的可能,也還是空。雞湯會讓人虛胖,佛法會讓人有力量。虛胖後體質下降。力量強大則不可思議。
雞湯,往往是一些人生經驗的分享,或者大道理的灌輸,容易成為缺少實踐的空理論;
而佛學,是一門開智慧的學問,講究信受奉行,也可以說成是知行合一,理論聯繫實際。
佛學可以從類似雞湯的東西開始修起的,但是不能忘了最終目的是開智慧,而雞湯,只是雞湯,對於餓著的人很有誘惑,對於喝過的人缺少誘惑,對於喝多了的人甚至會起反作用。
大家都是茫茫業海中沉沉浮浮的可憐眾生,何曾真正做了自己的主,諸如堅定,自制力強,有毅力等等美好的品格,從雞湯中不易獲得,佛法中卻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對苦的認知和警醒,是獲得智慧的非常重要的前提,苦中作樂卻茫然不覺,一日彈指而過,而一生亦如是。到頭來,只剩下無盡的遺憾。真正的佛法一定是建立在 脫離輪迴 之上!
禪宗有一句話說「途中即家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要明心見性,見到了本來人(自性、佛性),就可以從性起修,就個人的修行來講,可說已經踏上了路,這一條路是直往家鄉的路,只要往這一條路前進不退,終有一天會到家。因為不像以前,還沒有見性,所以還須摸索,還在走種種的叉路,繞種種的圈。
這是禪家所講的,不過,它是屬於難行道!
即使明心見性,但是要把那顆貪瞋痴、污濁雜亂、猿猴的心安住在所證悟的佛性上,安住於清凈、無念、沒有貪瞋痴、不起情緒,不起妄想雜念、不起執著的境界,對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凡夫來說,那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一定還會繼續輪迴。唯有凈土法門,只要踏上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條願力白道不退轉,可說已經是「到家」了,如同箭已離弦,無返回之勢。
為什麼呢?這是從因來說果的。——雖然我們還在因地,還是六道輪迴中人道的眾生,但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了,可說已經「到家」了;而且這個「到家」是今生今世必定到達的,來生一定不會再有輪迴。所以可以說,我們這個法門是「途中就是家」,這是從因地來講果地。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八大宗派當中,只有凈土宗才有這樣的特色,其他的法門都沒有這樣的特色。
為什麼?
因為其他法門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去降伏、斷除煩惱,去解脫自己的輪迴,所謂「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痴」,這個首先要先見道,進一步才能修道。所以靠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困難的。
說困難,這還是相對容易來講的,其實他不只是困難而已,是不可能。凈土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有什麼力量?
——我們只有業力,只有造業往三惡道鑽的力量,沒有解脫輪迴的力量,沒有成佛的力量。
可是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把他修行的功德融入六字名號,同時把這句名號送給我們,讓我們因為念佛能夠現生消業障,臨終往生極樂不再輪迴;到極樂世界就能佛性顯現,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就同樣具足,跟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唯有凈土法門是我們能擁有的,當然這完全是靠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累生累劫所修的功德,菩薩六度萬行的功能,都融攝在名號當中送給我們,可說阿彌陀佛的發願、修行、證果,都是為了我們;所以阿彌陀佛的發願等同是我們的發願,因為他是為我們而發的;阿彌陀佛的殊勝修行也等同是我們的殊勝修行,因為他是為我們而修的;阿彌陀佛所證的無量光壽功德、功能,也等同是我們的證果,因為他是為我們而成的。就好像父親的事業將來是要給二代繼承,父親所有的財產都登記在他寶貝孤兒的名分上,所以父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
可是,世間上的父親只是一世,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真正的父親,因為他永恆的跟隨著我們,而且功德十劫以前都已經登記在我們的名分上,我們或者因為不知道,或者因為懷疑而走種種的叉路,還在外面流浪,不曉得回家繼承,流浪、流浪、流浪,流浪到現在已經十劫了。十劫之後的今天才透過種種因緣恍然領悟我們有一個真正的老爸就是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故鄉倚門遙望,金手長垂,等我們已經十劫了。可是我們卻是現在才知道,這真是讓我們匍匐大地,痛哭流涕,一方面是感動,一方面是懺悔。
一個人如果對阿彌陀佛能有這樣的認知,可說已經不是娑婆世界輪迴的眾生,以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因為這樣的眾生永遠都是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保護當中,就像我們佛堂對聯所寫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也唯有凈土宗這個法門是不斷除煩惱、沒有見道悟性,可是可以預先獲得涅槃的功德——而且是現生、這一世就圓滿了這樣的功德。
因此凈土宗的特色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另一個特色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還沒斷除煩惱就已獲得涅槃成份,而且這一輩子就能夠獲得。因為他是容易的,是我們做得來,為什麼?因為這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回施。
我們學佛,那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要成佛。
成佛不是一個觀念性,也不是嘴巴說「我是佛」就是佛了,不是這樣,是要有實際的「行」。
我們屬於北傳佛教,也就是大乘。大乘有八個宗派,凈土宗是其中之一。除了凈土宗之外,其他幾個宗派也都是因為要使修學者學佛成佛而創立的,可是那些都是難行道。
成佛首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具體的內容。
什麼是具體的內容呢?
一般來講就是「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定要發這四弘誓願。總的來講,四弘誓願就涵蓋了菩提心的內容。發菩提心之後必須要實踐,怎麼樣實踐才能夠度眾生?怎麼樣實踐才能斷自己的煩惱,斷眾生的煩惱?這就是講實際的修行了。
實際的修行內容,以大乘來講的話就是三學四攝六度,這是總的、概括性的,那細節的話還有很多。譬如布施,布施的內涵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還有內施、外施,做這些要符合布施波羅蜜的話,要三輪體空……。可是,類似這些,我們都只是嘴巴講一講,頭腦理解,是一種學問性,實際上我們是做不到的。所以,學佛的終極目標——成佛,希望就只有凈土法門。所謂念佛成佛,念佛即是涅槃門。
學佛的目的有分「近程」跟「遠程」。「近程」就是要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解脫生死輪迴,「遠程」才是成佛廣度眾生,這是就一般法門來講的。
一般的法門(通途法門)要先破見惑、思惑,接著破塵沙惑,之後才進入成佛的開始。也就是要破一品無明才能證一分法性,所謂「無明分分破,法性分分證」。無明共有四十一品,從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品,進入十地的初地到七地,然後進入八地才算是不退轉;最後才進入十地,又進入一生補處的等覺,之後才可以證到佛的果位,這是從階位上來講的。
以時間來講,從初住到十迴向要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七地進入八地到等覺又要一大阿僧祇劫,因此有一句話說「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福跟修慧,福慧是從果來講的,因是修六度萬行。可是這些都是很困難的,不要說斷思惑,或者降伏見惑,單單要降伏我們的心而入定,起碼未到地定我們都做不到,何況要降伏見惑,進而斷見惑、思惑,那是不可能的。
以通途法門來講,必須要能夠達到近期目標——斷除生死輪迴,才往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邁進。因此唯有凈土法門是一體圓滿的,只要信佛、念佛,三界六道的輪迴可說預先斷了;遙遠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佛果也預先已經得到了——這個預先得到是還沒有正式全盤的得到。
什麼時候是正式全盤的被兌現和得到呢?
要等娑婆世界的果報盡,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完全得到。也就是說,不論七十歲、八十歲或九十歲,我們娑婆世界的肉體死了,阿彌陀佛就把我們的神識接到極樂世界,當下花開見佛,佛性當下顯現,那個時候輪迴也沒有了,四十一品的無明也統統破除不存在了。
在娑婆世界,無明對我們來講很真實,可是到了極樂世界才曉得,唉呀,什麼叫無明?
無明是虛假的,沒有一個「無明」的體。就好像作夢,夢中的境遇不管苦或樂,是真的或假的?假的。但這是對醒著的人而言,對於還沒有醒來的人,夢中的境界永遠都是真的,苦就是苦,樂就是樂,真實的不得了。
我們現在是在六道輪迴的大夢當中,不過,幸好這輩子我們遇到了這個法門,所以這個夢很短,而且是淺夢,不是深夢;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他的夢很沉,而且不曉得什麼時候能夠醒過來。
學佛的目的近程是要脫離輪迴,遠程是成就佛道,而成就佛道的目的是要廣度眾生。尤其凈土法門是大乘的法門,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就說凈土法門是:
「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上衍」就是大乘,凈土法門是最高級的大乘,是大乘的登峰造極,沒有一個法門比凈土法門更超越。
「不退之風航」,論初地不退或一生補處不退來說,只有凈土法門能最快速達到不退轉,如順風揚帆。因為凈土法門是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只要你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願生阿彌陀佛的凈土,現在就已經讓阿彌陀佛的光明抱住了,攝取不舍嘛!「攝」就是東西被掌握在手中,舍不掉了,逃不了了,已執持在阿彌陀佛的手掌當中了。
佛的光明就是佛的本身,佛的全體。離開光明沒有佛,離開佛也不是佛的光明。
那阿彌陀佛的光明在哪裡?——在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光明,離開這一句名號沒有阿彌陀佛的光明,離開這一句名號也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救度十方眾生,如果把名號拿掉的話,阿彌陀佛怎麼救度十方眾生呢?就不可能了;我們也沒辦法跟阿彌陀佛聯繫上了。所以,名號等同是我們跟阿彌陀佛聯繫的黃金紐帶。
念佛的人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在阿彌陀佛的懷抱當中,因為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的光明,念佛人怎麼可能離開阿彌陀佛的光明呢?逃也逃不掉。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遍滿整個宇宙虛空,我們怎麼可能離開宇宙虛空呢?我們不論東西南北往哪裡跑,都在他的光明當中,都在他的領域,都沒有離開他的地盤。這是就念佛人來講的。所以,念佛人如果了解這一點的話,就會覺得非常的可貴。
《阿彌陀經》裡面就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因為光明無量,所以阿彌陀佛叫作「無量光」。
「照十方國」,阿彌陀佛的光明沒有邊際,十方世界、十方國土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裡面,所以阿彌陀佛又叫「無邊光」。
而且阿彌陀佛的光明不受任何的障礙——有形的障礙、無形的障礙,眾生煩惱業障的障礙,天魔外道冤家債主,都不可能受這些障礙,所以阿彌陀佛也叫作「無礙光」。
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絕對性的,不可能有其他諸佛光明可以和他對比的,所以阿彌陀佛也叫作「無對光」。阿彌陀佛的光明熾盛無比,也是絕對性的,是十方諸佛的光明不能夠比的,所以阿彌陀佛也叫作「炎王光」。
那阿彌陀佛這些光明的功能在哪裡呢?在於要攝取我們,消我們貪瞋痴的罪業。凡夫都有貪,所以有貪的罪業,阿彌陀佛的光明能夠消除我們貪慾的罪業,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也叫作「清凈光」。因為清凈光的功能能消除我們種種貪的罪業,使得我們等同是一個無貪、持戒清凈的人。
阿彌陀佛的光明能消我們瞋恨的罪業,我們從出生到現在,都會比較、計較,會不平、不滿,會起情緒、發脾氣,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瞋就好像一把火,燃燒功德之林,我們瞋的罪業可說很大。阿彌陀佛的光明能夠消除我們瞋恚的罪業,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也叫作「歡喜光」。
再來,我們都有愚痴,愚痴就是無明,不明真理,不辨事理,不知就會貪就會瞋,任何的善啊、惡啊都做得出來——對我們來講當然是惡多善少。像這種愚痴的罪業是根本的、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的光明也能夠幫我們消除,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又叫作「智慧光」。
所以,在阿彌陀佛光明的照耀攝取當中,我們貪瞋痴的罪業都能夠消滅。貪瞋痴就是三毒,是所有罪業的根,相較於這三毒,其他起心動念言語行為的惡業就好像枝末一樣。阿彌陀佛是從根本上來消除我們的罪業,將來臨終的時候輕易的攝取我們到極樂世界。這就是阿彌陀佛光明的功能、作用。
念佛的人如果能理解這些道理,走在念佛的白道上就會只進不退;否則的話,雖然念佛,心中難免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會導致進進退退,甚至就會離開凈土之道,學習別的法門去了。
為什麼?
因為他認為往生不容易。既然認為往生不容易,不如先學別的法門,內容更多、更豐富;或者認為學佛要發菩提心,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道哪有那麼容易,應該是生生世世,一世一世又一世的修行才可以,因此也就從凈土法門退轉了。這樣就危險了。
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人人將來幾乎都會墮落三惡道。
下輩子誰敢保證他能再得人身?不能保證的。
即使這輩子檢討之後,確實功德善事非常大,修行非常深厚堅固,下輩子肯定做人沒有問題。可是,下下輩子、下下下輩子呢?
佛陀現身在娑婆世界,目的是要我們這輩子就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佛陀講的根本核心教理是什麼呢?就是「四聖諦」。
「四聖諦」是大小乘共同的,佛陀所說的法門都離不開「四聖諦」,「四聖諦」可以說是所有佛法的根本。
佛法這一棵大樹不管再怎麼大、怎麼繁茂,都離不開「根」,也就是「四聖諦」。「四聖諦」首先講什麼?講「苦諦」。釋迦牟尼佛講苦不是要我們悲觀,或者學佛就是要存著一顆痛苦的心,過著貧苦、簡陋的生活,當然修行人本就該安貧樂道,謀道不謀食,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苦是指一種現象,一種客觀性事實,所以說「苦諦」。「諦」是真理的意思,也就是說人生觀。
人生是什麼?人生是苦。
為什麼說人生是苦呢?苦是真理,是真實的存在,凡是生而存在的,六道中不管是人道的眾生或天道的眾生,乃至三惡道的眾生,他的本質都是苦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這樣講呢?
難道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苦的嗎?有的人一輩子身體都健康無病,而且夫妻恩愛沒有吵架,兒女也都恭敬孝順,事業也可說是一帆風順,對這樣一個人來講,可說是功成名就富貴嚴身,所以他應該感受不到苦——其實還是苦。
釋迦牟尼佛講「苦」是普遍性的,是長久性的;也就是說,現在都幸福美滿,可是死了一定會去輪迴,輪迴的本身就是苦的,何況老病死、愛別離,這些都是存在的。身體一輩子健康,青春永駐,且不說這是極少數,何況即使這樣,還是會面臨生老病死的「死」之愛別離的苦。又或許他很豁達,不以為愛別離是一種苦,但是面對輪迴,永遠無盡的輪迴沒有解脫,豈不就是苦了?何況人生本來就是無常的,不可能這一輩子一切美滿,或生生世世都能夠當人,都一切美滿,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說,愈是智慧高的人,對於苦的了解與體會愈是敏感;愈是愚鈍的人,他則是麻木,不能感受到苦的存在。所以釋迦牟尼佛也說,了解苦、知道苦是不容易的。
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講「苦」,生、老、病、死 四種苦,加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就是「八苦」;再加上死了之後不是一了百了,也不是永遠都能當人,是墮入六道輪迴中,而且往往是三惡道多。釋迦牟尼佛已經證悟了,他把這個現象,客觀的、存在的,而我們不知道的來告訴我們,預先讓我們防範而尋求解決之道。釋迦牟尼佛講「苦集滅道」的目的就是在這裡。而不是用苦來嚇唬我們,要我們過悲觀痛苦的生活,不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佛講「苦」,其實目的就是要「樂」,希望我們「離苦得樂」,所以他一步一步有順序的說明,告訴我們之所以「苦」的原因是什麼?是「集」。「集」就是召感,也就是說,由於有貪瞋痴所以會召感,而產生輪迴之苦。要離苦,必須要將苦的因——貪瞋痴斷除,這樣的話就能夠離苦得樂。那種境界是什麼境界呢?就是「滅」的境界,就是涅槃,是不生不死,身心永遠處在一種安靜、祥和、愉悅,而且是安樂自在的狀態,也就是離開輪迴,不在六道;也不會有貪瞋痴而起種種煩惱、分別、妄想執著,這就是「滅」的境界。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有苦的現象,可是苦的現象是虛假的,有一個真實的叫作「滅」——涅槃的境界,那才是我們應該要追求、擁有的,那才是我們的本來人;我們應該要回歸本來人,離開這個苦,進入安樂。而要離開苦進入安樂,必須斷「集」,斷除煩惱;而斷除煩惱的方法就是「道」,道就是方法。方法有「難行道」,有「易行道」。
什麼是難行道?什麼是易行道?
佛法有大乘和小乘,小乘是屬於難行道;大乘有八大宗派,除了凈土法門之外,其他的也都是難行道。可以說,除了易行道的凈土法門之外,所有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都是難行道。
佛陀講「苦集滅道」有其甚深的含意。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離苦、斷集、證滅,因此我們必須要依照佛法修道。
「道」,以難行道的內容來講,小乘就是三十七道品;大乘各宗各派都有其修行的方法。易行道就是凈土法門,方法很簡單,只要信佛,肯願生極樂世界,有嘴巴肯念佛,這樣就讓阿彌陀佛救到了,就已經走在易行道上了。
易行道的特色就是「平生業成」。平生還活在地球上,肉體還沒有死,或者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但不管幾年,現在已經是往生成就,往生的功德擁有,已經獲得遠離生死輪迴的功能了,所以可說已經等同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就好像考上學校,而且學費也繳了,雖然還沒有開始上課,但已經是那所學府的學生了。當然,用世間的現象來比喻不太恰當,因為世間無常,可是凈土法門是阿彌陀佛所攝持,不會無常變化。所以,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那離苦得樂一定有他的方法,不是嘴巴說我是佛,我知道眾生都有佛性,這樣就離苦了。學佛如果不是著眼在離苦得樂,不是著眼在脫離輪迴,成就佛道,廣度眾生,這樣佛法講得再多,法會做得再龐大、熱鬧,可以說都已離開佛法的本質,甚至可以說那不是佛法,只是相似的佛法。
為什麼?
釋迦牟尼佛講人生是苦,可是弘法者卻沒有強調,讓有心學佛者認識;釋迦牟尼佛講有一個斷除苦的方法,可是弘法者也沒有強調,提出這樣的方法——這樣,所弘揚的是佛法嗎?
釋迦牟尼佛說我們都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是安樂自在的,是充滿慈悲跟智慧的,我們要去獲得與證悟,那方法是什麼?弘法者一定要講出一套理論和方法。如果佛法講的很多、很龐大、很磅礡,可是解脫成佛的理論、步驟、方法沒有提出來,或者是模模糊糊的話,那都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是建立在脫離生死輪迴之上的,是以解脫生死輪迴為出發點的,如果這一些都沒有強調的話,可說都不是佛法,都只是熱鬧,或是屬社會性或倫理道德的范籌而已,還沒有進入佛法的領域。
佛法有他的特色,有他跟社會上或傳統倫理道德不一樣的、特別的地方,這個特別的地方也就是剛剛講的「苦」。就是因為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所以才是苦;
如果說沒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人死了就沒有了,那也就無所謂苦不苦了;或者人死了沒有六道輪迴,還會再當人,而且能一輩子健康無病,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那也無所謂苦不苦——但事實不是這樣。
事實是怎麼樣呢?——法界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而且人身難得。即使能生在天界——生在天上是不容易的,欲界天,至少要有下品十善的功德;色界天、無色界天,還要再加上這一輩子禪定功高。只是,目前在這個地球上,能夠有禪定功夫將來生在色界天的,大概沒有幾個;七十幾億的人口,將來能生在欲界天的,也非常的少。
釋迦牟尼佛就說過,所有眾生能夠生而為人的,數量有多少?他說就好像指甲上的土,沒能生而為人的,像大地的土。又形容說,一切眾生能夠學佛的數量就好像指甲上的土,不能夠學佛解脫的,好像大地的土。
以我們來講,我們是屬於「大地的土」還是「指甲上的土」呢?是指甲上的土。
是很稀有難得的。
佛教界瀰漫的是趕熱鬧的多,講理論性的多,講一般文化、學術的多,真正著眼在下輩子解脫的少之又少——但,這才是佛陀所說的「指甲上的土」。即使能夠生在色界無色界天,還是離不開六道輪迴,還是離不開三惡道,甚至離不開地獄。所以釋迦牟尼佛《涅槃經》就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
也就是說,十善圓滿,禪定功高,生在色界、無色天,但是天界還是有壽命啊,雖然以人的眼光來看壽命很長,但壽命一到就墮落,因為那種境界是純粹享受的,不是修行的。所以說「命終還墮三惡道」。
《地藏經》就說:「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天人「五衰相現」亦即天壽盡了,天壽一盡往往都是墮在三惡道的,能夠上升色界、無色界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沒有修那些功德;而且欲界天也不是修行的境界,是享受天福天樂的。所以天壽盡了,要再生而為人,往往是很少的,大多在三惡道。這是一個事實。
談論佛法一定要把這些關鍵提出來,就好像醫生,醫生看我們的身體有癌症,可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所以醫生提出警告,本來我們的身體是可以完全健康的,可是由於生活不正常、飲食不正常,所以導致種種的病,又加上情緒,使得狀況更嚴重。醫生告訴我們有這個病,然後告訴我們有藥方;如果醫生沒有告訴我們身上有病,反而說:「沒事、沒關係、沒什麼病、這個無妨。」等到癌症時間一到,爆發了,就已經來不及了。釋迦牟尼佛說人生是苦,也是同樣的意思。
佛陀告訴我們,眾生都有貪瞋痴,都還沒有離開輪迴;我們應該要自覺這樣的事實,進而去預防、解決。
如果講佛法完全不提這樣的事實,就好像皮膚上有一顆毒瘡,可是我們不僅沒有正視它,反而用一塊很漂亮的布將它覆蓋起來,從外貌看來,很莊嚴,一切平常。但這是欺騙自己、掩蓋事實。等到毒瘡爆發,就無葯可醫了。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要等到臨終地獄現前才想到後生大事,那就來不及了。要利用現在身體還健康,意識還明了的時候,了解我們都有輪迴的癌症,有貪瞋痴的癌症,這個癌症不是我們自己能治得了的,要靠阿彌陀佛這位大醫王,要靠這句六字名號的阿伽陀葯,它是萬病總持,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的。
釋迦牟尼佛講「苦」,就是要告訴我們確實存在這樣客觀的事實,你要去知道,因為我已經知道了;你要去斷除,因為我已經斷除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三轉四諦法門,是有次第性的。
我們學佛,一定要曉得佛法的起步從哪裡?出發點從哪裡?
出發點是從要斷除每一個人的輪迴之苦為出發點的,所以四聖諦把 【苦】 擺在前面。
因為對我們來講,什麼是大事?了苦、斷苦、解決生死之苦,這個才是大事。
為什麼?
死的時候,恩愛的丈夫、太太能夠代替我們去死嗎?孝順的兒女能夠代替我們去死嗎?連陪伴都不可能了。所以佛陀說,人生有同伴嗎?人生是孤獨的。生來的時候是孤獨,死的時候也是孤獨,所謂「孤魂獨逝」。現在雖然有同伴,但是內心還是孤獨的,你能夠把內心的真心話告訴人家嗎?所以生孤獨、死孤獨,生存的現在也是孤獨的。
只有阿彌陀佛陪伴我們,我們就不孤獨了;只有我們踏上阿彌陀佛的白道,就平安幸福了;只有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我們,我們這一輩子可說無憂無慮了。因為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已經斷除了。
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就是告訴我們有一件「苦」的大事,要我們以斷除輪迴之苦作為人生的目的、修行的目的、學佛的目的。
這樣推究起來,只要是人都有一件大事——生死輪迴的大事;只要是人都有一個目的——斷除生死輪迴的目的。也唯有這樣的生活,生活才有意義;也唯有這樣的人生,人生才有價值。這是就人來講的。
其實不只是人,一切眾生都有這輪迴的大事,只是說唯有生而為人才能夠聽聞佛法,才能夠依教奉行,才具備解脫的條件。以三惡道的眾生來說,他們苦得不得了,很愚痴,他們怎麼能夠聞佛法?怎麼能夠依教來奉行、修行呢?不可能。所以佛法就先著眼在人道的眾生。
不過,阿彌陀佛這個救度的法門,不只是人,三惡道的眾生也容易解脫。為什麼呢?譬如對已經去世的親人,或者是曾經流胎、墮胎的嬰兒,即使在地獄,我們為他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到地獄,把我們的親人、祖先或者子孫救到極樂世界。
家裡的寵物貓、寵物狗也一樣,平常就讓它們聽這一句佛號,將來也會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它們阿賴耶識的種子已成為一個金剛不壞,而且是強而有力的增上緣的種子。所以動物要往生極樂世界,解脫生死輪迴也很容易。
可是,如果離開凈土法門,那什麼都不容易。人也不容易,何況三惡道的呢?
所以我們要曉得,人生有個大事——生死輪迴;人生有個目的——斷除生死輪迴。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否則再怎樣的榮華富貴的生活,都是不具意義的。不具人的意義,等同失去人格;失去人格,跟飛禽走獸有什麼兩樣呢?因為這輩子不曉得大事目的,悠悠忽忽過日子,下輩子披毛戴角來還這輩子所吃的,或者墮落地獄、餓鬼來償還殺人或者是欠債、殺動物的種種業債。豈不是失去人格嗎?
要斷除輪迴的這一大事必須要學佛,因為唯有佛——釋迦牟尼佛將苦的大事跟我們宣說,讓我們領會,然後告訴我們要修行。修行有小乘,有大乘,大乘當中有八宗,當中有難行道,有易行道,唯有遇到易行道念佛的法門,才不辜負我們這輩子生而為人,同時信佛學佛的目的。
所以我們不是為了學佛而學佛,為了出家而出家,為了參加法會,做佛教種種的活動,不是的。一切的一切都往這個目標在前進,沒有往這個目的前進的都不是學佛,即使現出家相也不是真正的學佛,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阿彌陀佛的光明作用,概括來講有兩種:
一種是攝取的光明,一種是調熟的光明。
攝取的光明是針對信佛念佛的人來講,他永遠跟阿彌陀的光明在一起,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都保護他,平生保護他,臨終接引他,這是攝取光明。
另一種是調熟的光明。就是這個人未來有因緣可以信佛念佛,但是現在機緣還沒有到,阿彌陀佛也預先在作動作,逐漸的在引導他,引導他能夠遇到這個法門,能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個叫調熟光明。好像樹上的水果,成熟變黃了就會自動掉下來,但在還沒有變黃之前,太陽的光明就會調熟這個水果,讓他由青轉黃。青轉黃的過程,叫作調熟。
以上的內容,如果早已接觸這個法門的人必定能夠肯定;如果是第一次聽到的,或許會覺得怎麼跟以前聽到的有些不一樣,甚至是天差地別,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有人會有這種感覺。其實,細細去思惟,一定會對我剛剛所講的肯定。為什麼?因為我所講的是佛法最基本的本質。
希望大家平常有事無事就是念佛。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把念佛養成一種習慣性,讓自己不論何時、何處、何事,行住坐卧時處諸緣都念佛。
習慣如何養成?要常常去溫習才能習慣;一旦習慣之後,即使不溫習,因為已經習慣了,就會自自然然的,時不時,動不動的就會念佛,所謂習久成性。養成習慣從什麼時候開始呢?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也就是說早上一睡醒,什麼事情不做,先念佛,什麼事情不想,先想佛。可以坐在自己的床鋪,或安靜不受干擾的地方,靜坐念佛。念佛就是老實念佛,不要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又要觀想佛像,或觀想蓮花,或觀想極樂世界,或思惟佛的慈悲願力內涵……統統不要,念佛就是專念這句名號;靜坐念佛就是心中靜靜的默念這一句名號這樣就可以了。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沒有什麼雜念。這樣就會感覺很舒暢,而且很容易養成習慣。
當然,我們凡夫的心本質就是妄想雜念,再怎樣的用各種方法來調我們的心,都還是會有妄想雜念,即使早上起來靜坐念佛也會有妄想雜念,那怎麼辦呢?就用「十念記數」。
為什麼說「靜坐」念佛呢?「靜坐」的目的是為了身體不動搖,能夠四平八穩,因為身體動的時候,心也會跟著動,比較不會那麼寂靜,所以就用「靜坐」來讓它寂靜的念佛。由其早上剛醒,心是最明靜的,就維持這個明靜的心靈與氣氛,不要破壞它、動亂它。
也因此,一個人臨終的時候也是盡量不動他,身一動心就不能明靜,就不能在正念上。如果以一般法門來說的話,就會影響他下輩子,若以我們這個法門來講,是不受那個障礙,只是還是盡量保持不動他的身體。
因此,靜坐念佛也是一樣,主要讓身體舒適,四平八穩。一句話:雞湯也是佛學的一部分。
一切法皆是佛法。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真正的佛法修行是很苦的,講究降服本心,日日修習。哪有什麼雞湯。光說不練的,當然不是雞湯也會變成雞湯。
部分佛學是雞湯,例如x雲法師,和微信微博上各種佛學小故事。且毒性遠大於普通雞湯。普通雞湯也就打打雞血,多來幾次就分辨出來了。而網傳佛教的各類雞湯文能把好好的正常人弄成修道病患者。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雞湯也好,佛學也罷能堅持執行必定有所獲益。中士聞道,若存若亡。聽了覺得有理但卻不能堅持執行,雞湯就只是雞湯,無法變成營養吸收,佛學就只是裝13,無法離苦得樂。下士聞道,大笑之。題主有此一問,說明題主屬中士。
區別是雞湯還多少有一些正能量。
佛學,背後是一套嚴整的哲學思想體系,志在解決一個超越生死的終極問題。雞湯,努力就能成功。
雞湯的目的是讓你感動,讓你自覺「品格」提升,似乎明白了什麼人生的大道理(然並卵);佛學的目的是讓你開慧,讓你更加謙遜平和,以致有大智慧。
從佛經(及大多數宗教經典)中都可以找到雞湯的素材。然而純粹的佛經大多卻並不適合作為雞湯,也不是雞湯。從雞湯里也很難找到有資格作為佛學的東西。雞湯是用。佛是妙用。雞湯不管飽,是灌大肚,給你整上陣了,死活他不管你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妙。佛是燉雞,他管你飽,管你死活,為什麼呢?因為它有妙。雞湯是正能量。佛怎麼能說是正能量?那是相當的正能量了。學習佛法是更好的適應社會,不是脫離社會,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希望的,不是絕望的,那是相當的正能量了。世間有三種幸福。第一種幸福,是得到是幸福。得不到就不幸福。第二種幸福是高人指路是幸福。第三種幸福,是在我不如意的情況下,我還能想的開是幸福。人,十,有八九不如意。雞湯做不到第三種幸福。佛能做到第三種幸福。想做到第三種幸福。做人必須有底線。第一敬佛之前先敬父母。第二,不能違反國家法律。第三,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能傷害別人。一天有底線很容易,一個月有底線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有底線。做到了,你就有福得了,有功德了。做到了學佛很容易,做不到就免談了。是門檻兒。人在做,天在看,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佛教:證菩提,度蒼生。雞湯:喝了這碗雞湯你就成佛了……
一個猜想。佛學可能是雞肉。
其實吧,佛教中的禪宗就挺雞湯的。禪宗完全就是「頓悟」,可能一個完全不識字的人一步登天莫名其妙的就成佛了(比如六祖慧能),禪宗還不喜歡寫經書,講究用心靈去感受,言傳身教,教學質量無法保證,一群大和尚往地上一坐,就開始扯蛋。釋迦摩尼拿出一朵花問弟子:「你們看見了什麼?」弟子們都懵逼了,心想:「一朵花啊,能看見什麼?大千世界?」有個聰明的弟子,對著釋迦摩尼微微一笑點點頭,佛祖非常開心,讚賞他已經悟道成佛!仔細想想這個禪宗故事其實挺鬼畜的,跟我們看過很多爛俗的雞湯洗腦文一個套路,超乎情理之外,讓你有種說不出來的牛逼感,可佛祖手上哪朵花到底是什麼?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答案,等於說佛祖問了道開放性作文題,自己想去吧!雞湯文就是這樣,好像什麼都說了,仔細一回味,其實什麼都沒說。更要命的是禪宗還教導人民要忍耐現世的痛苦,巴不得每個人都是董存瑞,隨時為了千萬人的解放拿起炸藥把自己炸成碎片,怎麼樣忍耐現世的痛苦呢?多冥想,多悟道!赤裸裸的精神鴉片,雞湯套路。
任何真知如果不用於實踐,都會淪為所謂「雞湯」,雞湯用好了也是真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推薦閱讀:
※學佛需要避開偽經嗎?如何鑒別偽經?
※學佛會不會越學越孤僻?
※假學佛的人一般都是怎樣的?
※何為佛法?學佛到底真正學什麼?
※吃素與學佛有必然的聯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