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國真人秀節目《廚藝大師》?

緩慢的補完廚藝大師的番,第五季最後E姐和舞娘切(si)磋(bi)廚(da)藝(zhan),感覺都是演出來的,似乎感覺每一季都有劇組安排好了的,知友們客觀的評價下


曾經一度痴迷《廚藝大師》,追著看了兩季半,後來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原因是——假。

一開始感興趣是因為本人熱愛烹飪,所以一開始可以說是每次看得兩眼發亮、神情亢奮,無數次心癢難耐,躍躍欲試。賣點、賽制什麼的看到的人應該都明白,這裡就不贅述了。這裡只想探討一點:矛盾。

作為一檔廚藝競賽節目,它理所應當的給出了烹飪各個環節引人矚目的兩點,比如說高檔的食材,高級餐廳,特別的顧客等等。但是,深處綜藝節目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美國,它也充分調用了各種節目製作的技巧,選手形象定位鮮明,各種製造話題,各種抖包袱,各種神剪輯吊胃口,有一種甩國內節目兩條街的即視感。在這個過程中,對選手間、選手和導師間矛盾的捕捉尤其到位,其跌宕起伏不亞於一部電視劇,可是……媽蛋,我是過來看做菜的,不是過來看電視劇的。

越到後期(或者看得越多),越覺得重點已經變成了各種撕逼戰爭,甚至有種為了製造矛盾不惜犧牲公平性的感覺。作為一個連西餐都沒吃過幾次的人,最大的障礙在於我不太能評判選手的成果,所以只能仰仗各位評委(看他們羞辱選手也是樂趣之一),忘了是哪幾期,因為最後的勝負和我的預測不一致,以及評委點評等原因,讓我產生了對結果公正性的懷疑。我不能證實什麼,但是一旦埋下了懷疑的種子,整個觀看過程的愉悅性瞬間就大打折扣了。

當然,只能看不能做並因此產生的深深地挫敗感也是我放棄關注這個節目的原因。

-----------------------------------------------小尾巴--------------------------------------------------------------------

1、三個主持人的廚藝節目除了《廚藝大師》,還有《地獄廚房》、《小小廚神》

2、看過一個中國出品的兩國名廚對戰的節目,外國組配備了一個不會講英文的中國助理,想要找個高壓鍋還是什麼的比較常見的廚具都沒有,然後中國組就用液氮做冰淇淋,評委清一色中國人,然後結局就是:中國組勝。水平大抵如是。


某一次看Master Chef結尾的時候突然發現了這麼一行……disclaimer?就是在工作人員名單結束快結尾的地方一閃而過,因為一瞥之下的描述太過新奇,因此特地暫停摘錄如下:

Portions of this program not
affecting the outcome have been
edited/recreated. Decisions were made by the judges with input from producers. Some deliberations ocurred off-camera.

大體上表達了以下意思:1、這個節目為了能製造大新聞是刻意剪輯過的,剪輯後顯示的比賽結果和實際一樣,但其他結果——包括選手和評委反映出的性格特點啊品格啊——都未必和現實一致。2、這個節目里,評委是能對結果產生影響,同時,製作人雖然不會欽定勝者,但是會表達資詞,這種資詞的意見是不能忽視的。3、這個節目有內幕。但是明確告訴你有內幕了,那大概就不能叫「黑幕」了?

這個描述的新奇之處在於,居然會有真人秀節目官方說明「我們就是在演」的!這樣的disclaimer不怕引火燒身嗎?

於是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1、我們看真人秀節目的時候到底想從中獲得什麼?或者藉助其中的什麼元素得到放鬆。2、真人秀節目中「完全真實表現。沒有劇本」這點的重要性到底如何?如果沒有這點,是否就不叫真人秀了?3、是否應該以看真人秀的方式看Master Chef?

15.8.22: 或許一種理解「真人秀」的方式是,找了一群演員(有時候是明星),模擬一個真人秀劇本設置的活動的開展。這個真人秀如果是《地獄廚房》的話,可以看作放大的生活片段來欣賞,觀眾可以通過比對自己的日常(比如充滿壓力的職場生活)和吐槽來紓解壓力。這樣的話,就是完全把真人秀當電視劇之類的看待。類似地,如果是《廚藝大師》,觀眾可以帶入其中不同的角色——廚藝能手、新手、心機高於廚藝的等等不同風格的個體,然後以類似的方式解壓。這樣的話,真人秀由於有更強的代入感,還是可以與一般的drama區分開的,而真人秀的「真實表現」幾乎沒有意義。


剪輯絕對要加雞腿(反正劇組也不缺╮( ̄⊿ ̄")╭)


感覺有演的成分…

現在在演的是第七季就來說一下第七季

講道理第七季有個小哥團隊不行抗壓不行,做菜還可以。可能是個人性格的問題吧團隊賽沒人要他,有一場壓力賽直接暈倒了

我反正是很不喜歡他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能順利逃過。

還有一個胖子 Terry ,Big T,因為團隊賽老有豬隊友基本上次次都參加壓力賽,但是講道理他做的菜真是教科書級別的,壓力賽有他基本會被拿出來表揚,

然後沒進入十強…

Big T人也特別好,給人一種特別舒服的感覺

狗蛋問他你又一次參加壓力賽想不想到樓上陽台去。Big T說樓上的風景是很好,可是chef我是來這裡做菜的。

心態也好,技術也好,我當時就在想他會不會是新的master chef

然後他走了…

其實剛開始四十個人選20人的一對一比賽看著人就特別生氣,安排不合理,一開始就把兩個特別棒的安排在一起,後面還有兩個都不是很棒的比賽…一點也不友好。

還有要潛力不要實力的。

哎…


看過master chef junior,小廚師們廚藝都很厲害,也都保持著孩子的童真,三位chef也沒有那麼嚴苛,大多以鼓勵為主。

不去考慮真人秀表演的成分,畢竟或多或少有一些編排。

但是我依然覺得難過,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我常常會想,什麼樣的小朋友會站在這樣的舞台上。第一,固然熱愛烹飪和有當廚師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然而前提似乎都是都是十分優渥的家庭環境。且不說小廚師們在台上表現出的胸有成竹和自信,要對食材有足夠的了解,必須是吃過各式各樣的菜肴。而從小就嘗遍正宗的世界美食,經常出入標準化的餐廳的小朋友,大多都生活在資源文化豐富的大城市,且家中有不錯的經濟實力。

第二,master chef中所用到的部分料理工具, 要用的熟練至少家裡得有。而有些動輒幾千甚至幾萬的料理機大概不是普通家庭就能買的起的。而這些都不是光在YouTube上看看視頻就能學來的,而接觸到這些資源的都是社會上層的一小部分家庭。

這是一個關於美食的真人秀,是一個關於小朋友的夢想的真人秀,但同時也是一個讓人真真實實感受到階級差距的節目。


廚師屆的wwe


看了2-7季,應該是有劇本的,因為每一季的十強都符合如下特徵:

1 至少有一位黑人

2 至少有一位除黑人外的少數族裔(亞裔,南美等)

3 男女比例趨近1:1

4 社會底層占多數

所以啊,就當成個美食節目看就行了


看完了美版的廚藝大師,現在看澳大利亞版本的廚藝大師,沒有撕逼,和善的氛圍,評審會給很中肯的建議,好吃的菜會吃光,再就是選手水平很高,感覺澳版入圍賽菜品和美版決賽菜品差不多╮(╯▽╰)╭

總體來說,澳大利亞版本給人很真實很誠懇的感覺,但少了狗蛋的嘲諷還有點不適應

@( ̄- ̄)@


從第一季追到目前的第七季,之間還穿插著看地獄廚房,作為真人秀類型節目,製造話題懸念衝突肯定是必須的,畢竟節目需要在專業之外的娛樂性來換取收視率和收益吧,作為一個不熟悉西餐製作的人來說看的還有些躍躍欲試的想法,也會看到淚目的時候,實際看到第七季對於剪輯師製造的一些懸念,節奏變和花樣已經比較適應了,感覺最喜歡的是在第三第四兩季,尤其是盲女奪冠那季,到了第六季第七季真心感覺變化很大,調性溫和了許多,選手之間撕的沒那麼多了,來了新的糕點大師,常駐大師也少了一位,大師們自己上手多了,也許根據反饋節目本身也在調整吧,至於菜品本身有想嘗嘗的慾望,幾個經典考核的菜品一直想去餐廳試試,不過大多時候還是想去吃份身邊的家常菜就好了。


除了地獄廚房,所有前英格蘭足球硬漢GR的廚藝真人秀都追下來了(可能地獄裡面GR太凶了我受不了吧哈哈)

比起master chef,我更喜歡master chef junior。雖然有答主已經提到了這一節目也讓小孩子們意識到了階級差距,但我更想強調的是,在junior版本裡面,孩子更加真實,他們大部分還沒有面對家庭、稅務的重擔,對於烹飪也只出於頗為原始的追求與喜愛。即便賽制設定缺乏靈活性,孩子間的友誼與堅持都是真的,GR等人給他們的鼓勵也都是發自內心的。沒有髒話,沒有撕逼。上ins找一代的Troy、Alexander他們的動態,會發現即便生活軌跡不同,美食與烹飪仍舊是他們生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差不多的年齡,這麼些年來,好像大家都一塊成長了。這大概就是我看了junior版之後還會一直期待的原因。


壓力挑戰賽,一般說自己擅長做的都容易失誤。


推薦閱讀:

遼寧衛視的節目《完美告白》真實嗎?
了不起的挑戰和我們的挑戰 各自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貝爺帶著大張偉他們幾個一起冒險會不會拉低他的檔次?
感覺runningman沒有以前的好看了,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呢?
《兩天一夜》的主持人是誰?

TAG:美食 | 美劇 | 真人秀 | 廚藝 | 廚藝大師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