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加強與台灣青年的交流往來,有助於增進台灣青年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么?

那些來大陸交流參觀工作過的台灣青年,有多少因此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剛好畢業論文和這個題目有點關係,手上有數據...就來試著回答一下好了~

(啊...所以我的畢業論文多少還是有點價值的么(≧▽≦)

以下就從我掌握到的數據出發,通過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情感、對兩岸交流速度的看法、自我身份認同三個角度來回答。

1.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情感

  • 總體而言,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情感是複雜而矛盾的。

1.1 一方面,台灣民眾認為:台灣最應該和中國大陸親近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交流協會(2013)

1.2 另一方面,台灣民眾相當不喜歡中國大陸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交流協會(2013)

總結一下就是:

  • 台灣民眾可能是出於想要發展經濟、傳承文化、語言相通等因素,而認為台灣與大陸應該緊密交流;
  • 上述中的「應該」並不意味著對大陸的喜歡或認可。

2.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速度的看法

資料來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統計資料(2014)

這張圖非常直觀地反應了從民國91年(2002)2月~民國103年(2014)3月,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速度的看法。

大家可以特別注意以下幾個點:

  • 整體而言,覺得兩岸交流速度是「剛剛好」的占多數
  • 民國93年(2004)~民國97年(2008)初,覺得交流速度「太慢」的比例整體高於「太快」
  • 分水嶺出現在民國97年(2008)3月:認為交流速度「太快」的大幅上升,同時認為「太慢」的大幅下降。是時,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同志當選總統。
  • 2008年之後,認為交流速度「太快」的比例基本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遠遠多於「太慢」
  • 民國103年(2014)3月,「太快」的比例略有下滑。該月,太陽花運動爆發。

(至於還能分析出其他什麼結論,歡迎大家看圖說故事咯~(∩_∩)

3.台灣民眾的自我身份認同

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2014)

還是提幾個節點好了:

  • 1996年之後,台灣民眾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開始顯著下滑,同時對「台灣人」的認同感大幅提升。該年,台灣第一次舉行公民直選總統,李登輝上台並推行一系列本土化政策。

  • 2000~2007年,對「台灣人」的認同感開始趨近「兩者都是」,並保持著相對的穩定。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並連任8年,民進黨對兩岸交流持抗拒姿態。
  • 2008年開始,台灣民眾對「台灣人」的身份認同持續走高,並保持著好像再也無法回頭的趨勢....如你們所知,這段期間小馬哥上台了,兩岸交流密切了,自由行開放了,大陸交換生學位生滿台灣蹦躂了,結果....

所以我的結論是:

大陸與台灣不往來,會降低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

但是,大陸加強與台灣的交流往來,並不會增進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

歡迎指教~~~(≧▽≦)/~~~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4)。民眾對兩岸交流速度的看法。取自:

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432510134356.gif

[2] 政治大學選舉研宄中心(2014)。資料庫: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取自:

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TaiwanChineseID.htm

[3] 蔣海明(2013)。中國國民黨在野時期兩岸交流策略及影響之分析(2000-2008)(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取自:

http://ir.lib.pccu.edu.tw/ir/bitstream/987654321/25200/2/fb130912144704.pdf

[4] Interchange Association. Japan. (2012). A Research on Taiwanese Public
Attitude toward Japan. Taipei: Interchange Association, Japan (IAJ).


交流總是好事,台灣對大陸學生還是多有刻板印象,通過與交換生的交流,確實會有部分大陸學生會讓他們感覺耳目一新。

但是另一部分恐怕就跟他們印象中的大陸學生差不多。

去領略過一次王敏感詞先生辦的兩岸學生統獨辯論,在音量上大陸學生碾壓了台灣學生,但是在邏輯上顯然被完爆。當然這本來就是力量不均衡的較量,參與辯論的大陸方多是熱血的理工科交換生,而台灣是以陳X廷領先的一干人文社科學院的小文痞。大陸當然也有社會政治學科的同學來交換,但又少有那一腔熱血。至於來讀研的學位生,心裡暗想:你們待四個月拍拍屁股走了,老子還要考慮身家性命呢。。。

除了沿海的少數院校,兩岸大學氛圍的差異恐怕比兩岸社會氛圍的差距還大得多,權力機關對大學的控制從未放鬆而且有越抓越緊的趨勢。一個在北京上海崑山工作的台灣人可能逐漸認可了國內大城市的環境,但是一個去大陸交流一個月到半年的台灣學生多半會先被嚇著。

btw.以前lab有個女生大學時就去北大交流,我問她最突出的感受是什麼,她說是北京地鐵她永遠都擠不上去。

還遇到一位女生暑假去地處西北某高校即我的母校交流。人生中第一次去公共浴室洗澡,而且還是沒有隔間的。

——————————————————————————

要說台灣青年有沒有一點中國人的認同感,多少還是有點的。

我以前答案里寫過,台灣學生在表格里填寫國籍一欄十有八九寫的是台灣而不是中華民國,這應該是他們對身份認同感最直接的表現。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也能留意到他們的話語里有時候也會流露出「我們中國人」的意味,當然他們說的「我們」並不一定包括你我。

生活在台灣還是很難擺脫各種「中國」的影子。比如我們上個月參加的專業年會叫做「中國化學學會年會」,顧名思義是由「中國化學會」主辦的。除此之外,台灣還有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中國工程師學會等等還在活躍的學術組織。長期在這種熏陶下是不是還挺糾結的。

除了學會之外,台灣還有數所以「中國」命名的大學,如: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這個有歧義)

另外日常生活中也還是逃不開的,比如開車去加油有時候會看到

雖然大部分的牌子已經改成「中油」了。

看報紙的話,會有

另外還有中國廣播公司、中國人壽、中國鋼鐵公司這些讓人糾結的存在。

這是中文的情況,如果是寫英文的話,那一些以「中華」命名的會被譯成China,如China Airline。再比如Mandarin這個詞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候很少用到,還是會以Chinese表示國語,而已Taiwanese表示台語。

這就是經歷過十多年「去中國化」的台灣社會的現實,因為畢竟有太多歷史淵源,想徹底剝離開是很難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中國」符號存在於現今的台灣語境中還是有點突兀的。可以想見今後這些「中國」字眼會越來越少出現在台灣人的視野里。


謝謝學弟邀我。樓上有那麼多學長,不勝惶恐。

首先且容我把題目釐清:大陸加強與台灣青年的交流往來,有助於增進台灣青年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么?

NO.1:「中國人」這個概念,中國人≠PRC公民,這個是必須分開的。那麼對於台灣人而言,無須多談什麼民國中國,能承認九二共識(雖然很模糊),不台獨,就足夠了。

NO.2:「與台灣青年的交流往來」這個概念很廣泛,大的來說,有台灣同學赴大陸旅遊、交流學習、實習,陸生赴台留學或者交流,以及陸客接觸到的台灣青年等等。

還蠻巧的,我既在台灣念大學,又做過台生赴陸實習的志願者,所以還算能回答這道題目吧。

我認為是可以促進認同感的,但是效果並不好。

70年代以來,台灣本土意識和公民意識就不斷在強化。從經國先生去世之後,李登輝和陳水扁上台後一系列政策更是讓台灣對大陸在文化上離心,代表作就是去中國化教育。所以解嚴後和經歷了去中國化教育後出生長大的台灣青年往往都缺失了祖輩的大中國意識,將台灣和中國割裂開來。我曾經很作死地和幾個台灣的好朋友談兩岸問題,最統派的意見都只是不獨不統不武,更不用說堅持台灣共和國類似的意見了。所以說,我認為台灣年輕人的統一意願,只能在政治書上看看,相對主流和有影響力的是林飛帆陳為廷的那一派,相對激進和泛綠。

為什麼呢?

台灣同學大多會跟你講歷史,比如說荷蘭清朝日本的性質都是殖民,國民黨敗退來台的性質也是殖民。要麼跟你就講政治,哦這個太敏感了我門口有水表。理由很多,但我覺得核心的就只有一條——台灣的命運應該由台灣兩千兩百萬同胞決定。

決定的因素是什麼,很簡單——生活品質。

很多大陸人對於台灣惡意滿滿,整天講些什麼經濟倒退民粹頻繁,其實並不是。我相信,稍微深入接觸過台灣和台灣人的人們都會感覺到,台灣人的生活,真的很安逸。講個數據吧,按照IMF 13年的數據,台灣的GDP排名在25位左右,人均GDP則在37位左右,看看大陸呢,81位。11年的皿煮指數,台灣是第35位,屬部分皿煮的前列,中國是100多少來著,咳咳不說了。

我想就這麼最簡單的一比較,就可以部分了解了。而且台灣的社會已經趨於穩定,慢慢地形似日本了,很多年輕人也不圖什麼出人頭地,賺自己的工資,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這裡就涉及到台灣年青一代的所謂世代正義,以後再說。)那麼請大家試想,如果大多數個人都只想安安穩穩的了此一生,為什麼要統一呢?保持現狀,大陸福利照給,經濟也平平穩穩絕無大起大落,政治結構和規則在不斷優化,公民權利也逐漸全面,醫療等各福利都很不錯,這不就是他們最希望的結果嗎?

一旦統一,由此引起的風波不斷,自身權利不穩(咳咳),兩相對比,孰優孰劣呢?理性人都會做出利己的決定的,在利益面前,對於大多數人,從來都不存在什麼統一的共同願景。

所以,是利益和理性造就了現在的主流——心懷本土意識,但希望政府不統不獨不武,如果可以,如此狀況的期限,他們肯定希望是一萬年。

那麼回到題目。

台灣對於大陸的妖魔化,是從49年就開始的,雖然兩岸關係不斷緩和之後這樣的聲音逐漸小了下來,但是絕對不容忽視。各位陸生想必在FB都有看過各種子虛烏有的大陸黑歷史,在三月學運那一波刷屏時更是。。。某學長是本科第一批陸生,到台灣之後連續被問「中國有汽車嗎?」「現在你們那兒賣的最好的是不是還是毛語錄?」等等不勝枚舉。在他們心裡,貼在大陸上的幾個標籤,至今也沒有撕掉。

所以讓台灣青年看看大陸,接觸一些大陸學生,能夠部分重塑對大陸的印象,自然很好。如果能更進一步深入了解大陸,了解統一,更多能保持以一種客觀的心態,則是功德無量了。

這樣,至少能讓部分的台灣青年覺得,自己是個中國人,並不是什麼太差的認同。就想西德人不必再強調自己是屬於德國中的西德一樣。

但也僅限於此了。

因為,決定性因素在於利己,而不是在於國族認同。

等到什麼時候,很多台灣人覺得,做個大陸人,也是很幸福的事,也能生活地很安穩很舒服,也不再會侵犯自己的權益,所謂的統才可能真正被考慮,那麼國族意識,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一環罷了。


絕大多數台灣青年不會否認是中國人,但這是一個民族概念不是國籍概念;絕大多數台灣青年都沒了家國情懷,不會認為自己的根在大陸。

日據(或者日治?)的半個世紀里,台灣的文化,習俗,教育都深受日本影響,45年日本戰敗還台灣給民國政府,接著就是二二八,所以老一輩的具有家國情懷的人去世之後,在日據時代之後出生的台灣人民,是沒有這種民族認同感的。

正如那首歌所唱,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回到正題來說,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有著同樣的語言,文字,歷史(當然有一小部分的表述主謂語要反過來),兩者都是民族意義上的中國人,或者炎黃子孫;但國籍上來說,台灣人還是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或者中華民國人,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人。


基本沒有因此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這是教育的原因,你要知道改變自己一個固有的思想是很苦痛的,參考喬峰就知道了。

台灣同學來的話短期交流比較多,和他們聊天,有個妹子說,想不到你們和我們關心的差不多哎,感覺很窩心(暖心的意思)。

他們還覺得我們像北韓一樣呢呵呵。

其實我覺得和台灣年輕人在一起比較放鬆,我的意思就是,比和大陸同學在一起更讓我愉快。因為和大陸同學在一起有種莫名的競爭氛圍,而且我身邊的大陸同學優秀者實在太多了,他們的所有觀點都普遍比台灣的同學更加成熟,台灣的同學怎麼說呢……真的有點,幼稚。不過我喜歡這種性格倒是真的。

他們稱呼這邊為中國,好像理所當然。不必反駁,也無所謂他們認不認同,你們說了又不算,不如一起談談愛好什麼的。

都是年輕人哪來那麼多傲慢與偏見。


沒有幫助。

開始交流之後最大的感想是「原來我們是如此不同」。


從小受宣傳教育耳濡目染成長起來的人,最大的問題之一,不是強調「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而是偏執的認為「台灣人也應該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從未考慮過台灣人自己的歷史、文化、制度和感受。

這也是今天香港台灣越來越離心離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貼一個台灣媒體人宮鈴老師的圖。


謝邀。

痾,基於前幾名回答的答主都舉出數據及事例,十分強大,因此我只稍稍講講我看到的,若不認同,大可一笑了之。

為何我認為沒效果?我舉一個例子。

我最近參加過一些營隊,除了民間NGO辦的以外,也有政府辦的一些交流營隊,加上對自己身邊的朋友的觀察,我覺得恐怕沒效果。

我參加過的,有一個行政院舉辦的大陸政策青年營,當中也有一些的大陸學生在(不過不多,據說有專門為他們辦的別個營隊),主要是講講政府的一些大陸政策甚麼的,算是政府想要了解青年,而三天的營期也安排了一些玩樂的時間,吃得住的都不錯,而且不用錢(事先繳的保證金會退回),但去參加的,大概一半是不滿政府的(我發現大家都會知道營隊資訊),另一半沒感覺或支持政府,而且沒感覺的還有一部分會被不滿政府的吸引。

因此,去大陸交流的營隊,恐怕也會如此。

至於在那邊工作的,我有一些朋友是台商的子女,結果去年之後和父母越來越不合,去營隊時也有一些台商子女不喜歡大陸的環境,覺得做生意沒保障。(但是也是有台商壓榨別人的吧,詳細我沒問,只是有聽到這樣的言論)

所以辦這樣的交流活動,我其實有些想勸別辦了...浪費錢....


只能增加他們對大陸的了解,而無助於增加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

他們大多數從出生就被教育自己是台灣人,再加上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去中國化宣傳,台灣這一代年輕人絕大多數是沒有可能有中國認同感的。

台灣媒體的畸形發展以及媒體人的娛樂化和嘩眾取寵在這起了很大負面作用,幾十年如一日地抹黑和扭曲對大陸的報道,長時間再這樣媒體環境下生活的台灣年輕人對大陸刻板印象是無法通過簡單的增加交流改變的。能讓他們知道大陸人不是隨地大小便,也吃得起茶葉蛋就不錯了。

和大多數其他事情一樣,不要企圖能想要改變他人固有的想法,真的很難。增加了解已經很不錯了。

另外借題發揮一下,大陸年輕人遇到台灣人如果有強烈親切感湧上心頭,請適度壓制,不然只有兩個結果,一是被利用,另外一個是被當sb.

=====補充一下======

我不是想說大陸好或者台灣好。我想表達的是家國情懷是需要傳承的,一旦出現斷層,像現在台灣一樣,就回不去了。


台灣:我有民主自由

大陸:.....

台灣:我有完整的中華文化傳承

大陸:.....

台灣:我社會福利好、政府服務人民

大陸:.....

台灣:我們的法律真實有效

大陸:.....

台灣:我們的護照好用

大陸:.....

大陸:我們都是中國人

或許是,然後呢?

大陸基本不會因台灣而變,要不,讓台灣也特色特色?

這是病,得治。


這個怎麼這麼問呢?

台灣政府的全稱是中華民國,

大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家都是中國人,只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已。

題主這麼問就好像台灣更改了國名一樣。


海峽兩岸交流的目的和效果不應該是統戰。

事實上,台灣人的文化及意識雖然來源於中華文化,卻在本土意識、不同政治制度的推動下早已和大陸漸行漸遠(當然包括TG自己起的反作用),不過比日本、韓國更貼近一些。

兩岸交流的效果應該是彼此了解、和平相處。在可預見的條件下創造和平發展的條件,避免由於不可控原因進入戰爭,這是大陸(RPC)迫切需要的,也是台灣(ROC)迫切需要的。

而任何企圖以文化交流為手段地統戰都是耍流氓。 試想一下,韓國、日本傳統文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那麼古代韓國人和日本人會有"中國人的認同感"嗎?美國和英國本是同根生,為什麼還有美國獨立戰爭?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能夠憑藉嘴皮子磨回來幾座小城池的,都成了千古名人,台灣以及台灣人心是不可能忽悠回來的,無論政黨還是百姓,他們現在過得還挺小確幸。我們很多縣都在爭取成為市,市都在爭取成為直轄市、特區,台灣怎麼會願意自降"身價"呢?台灣經濟雖然停滯不前,人均收入還是我們的好幾倍,又何至於渴望成為"中國人"呢?

所以,遇到台灣朋友,不要把教科書那一套搬出來,因為那理論本身就是自帶政治立場的(實踐檢驗那不是真理)。我們只是大時代裡面的小人物,把酒言歡,真真切切地尊重對方,把對方當做朋友真心對待就好了。

至於排名第一的公知言論,查德一看,真有一種大陸人快活不下去的錯覺。台灣瞬間變身成一個民主、繁榮、法制、高福利的理想社會,我想玩笑自嘲還可以,實事求是則太過於牽強,畢竟我們還是能翻牆的。

幾十年前,中國窮、科技落後、文盲數以億計,那時候常有西方人將華人與狗並舉,也有"憤青"在脖子上掛塊中國人的牌子遊街抗議。時過境遷,現在又有人嘲諷中國霧霾,中國人素質低,公民與政府地位失衡,無非是先行者嘲笑後進者,滿足一下可憐的虛榮心而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交流另一個目的就是學習借鑒,港台真的有很多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從文化到產業,從民間團體到政府管理,從環境保護到創新意識,這些希望公知們可以多加研究分析,指路燈誰不會,請告訴我們如何建路燈。Talk is cheap,show us the scheme.

至於統一問題,或許只能借鑒秦國收復河東河西的策略,時機未到強國為先。以口舌之利、金錢之利、文化交流收復台灣,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正相反~


由於在學校的一個涉外的社團,接觸了很多台灣同學。就我接觸的台灣年輕人來看,對中國人這個身份人同的人,沒有!真的是沒有,據說這種認同感只存在於是外省人的年輕人的父母那輩。我們這輩人即使是外省人,絕大部分也不認同中國人這個身份。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

那我們能改變他們的認同感么?我認為不能。

我覺得兩岸的交流不能局限在我們交流過,認同身份這麼重要的觀念就可以改變,這是從小接受的文化和教育不斷影響而來的。我們所能做的這是改變他們對於大陸的刻板印象,讓兩岸的人能夠了解彼此的真實情況,不管未來是分是合,我們能夠對這個概念是一致的看,而不是巨大的分歧。對於這代年輕人的認同感,我們就不用想太多了。

而且照現在的形勢平穩發展下去,台灣和大陸是早晚要走到一起的。這代台灣人的想法人和他們的父母不一樣,他們的下一代,下下代跟他們自己也不會一樣。所以眼光放長遠,君子要靠自己的德行讓他們自己來臣服,而不是一項情願。

其實,大部分台灣人都很友好,很愛玩,玩玩鬧鬧交個朋友就好,何必想那麼多


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作用

因為身份的原因,讀大學這幾年跟著台聯接觸了很多台灣的青年朋友

印象很深的是大二那年在一個剛結束大陸之行的台灣女生的facebook 上看她的遊記

其中有這麼一句話

"人生中第一次出國了,暑假期間去了中國"

下面評論的朋友們也不覺得哪裡有問題,不過對於他們來說也許這句話確實沒有問題

畢竟

在台北101大廈的觀景台聽語音導遊的時候,話筒里傳出的清晰聲音是"您現在所處的位置是首都台北的.........."

當時跟隨行的朋友討論了下這個問題,他笑稱也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里的中國,對我們來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他們來說是中華民國吧


首先不應該是讓台灣人對中國人這個身份有認同感,而是先讓大陸人對中國這個國家有認同感吧。


不太可能。土生土長的大陸人都有多少不想要中國人身份了,人家幹嗎非要認同中國。


成家立業後的兒女不會再回到父母膝下,仰其鼻息了。捆綁起來倒不如給他自由的命運。


⊙﹏⊙

「朝鮮加強與韓國青年的交流往來,有助於增進韓國青年的朝鮮人身份認同感嗎?」


會增加對大陸人的了解,但是基本不會增加自身的中國人認同感。


推薦閱讀:

台灣腔為什麼這麼好聽?
台灣自由行,預期行程14天,怎樣選擇食宿性價比最高?大概需要準備多少錢?
1955 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屬於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上的 2.8 萬餘名居民(後來被稱為「大陳義胞」)全部撤退到台灣,從大陳島撤退的大陳義胞為什麼如此忠於國軍,願意隨之去到台灣?
怎樣看待極端反中的太陽花學運女神劉喬安在微博公開配五星紅旗圖表態支持一個中國?
如何學習繁體字,有沒有繁體字的書推薦的?

TAG:政治 | 台灣 | 中國 | 兩岸關係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