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要發動太平洋戰爭?
歷史
轉自波蘭球吧
從日俄戰爭之後,美國就被海軍部視為其主要假象戰爭對象,以整備舊日本海軍力量。
但真正使得舊日本帝國做出對美開戰的決策實際要到1940年的世界戰局開始。
北進還是南進一直是困擾舊日本帝國戰略方向上的問題。
問題核心在於戰略資源的獲取。
39年之前的諾門坎之戰和蘇德互補侵犯條約使得舊日本帝國意識到北進的困難。
而1940年1月26日廢棄的《日美通商條約》,使得日本可以意識與美方資源獲取的不穩定(條約之後兩國的貿易並沒有取消,但石油和鋼鐵今後只能通過私人企業之手)。而中國方面對蔣介石政權的一系列拉攏政策和戰事的膠著態勢使得國內資源耗用巨大。7月27日大本營以及政府聯繫會議文書:《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
在第二條,解決南方問題的前兩條案如下:一、以對德、意、蘇政策為重點,特別要迅速加強同德、意的政治上的團結,大力調整對蘇關係。
二、對於美國,保持公正的主張和嚴謹的態度。因帝國推行必要措施而必然引起迫不得已的關係惡化,固然在所不辭,但應經常注意其動向,採取避免由我方主動增加摩擦的方針。
在這個 決議的《必要說明》
還有誤判:關於第三條
如果各方面情況允許,南方問題希望迅速解決。但行使武力和處理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國事變之間關係甚為重大,不可將兩者分開考慮,因此,本條將對兩者關係作出規定。 行使武力時,必須對內外各方面形勢,特別是對中國事變的處理情況、歐洲形勢、尤其是和德、意、蘇的合作狀況、美國對我的動向以及我方的戰爭準備等各項,加以充分考慮。如果對英行使武力,則對美開戰勢將不可避免,因此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作好對美作戰的充分準備。
大本營陸海軍部認為,即令德國不在英國本土登陸,德國的勝利也是毫無疑問的,這勢必導致世界勢力範圍的變革,因而也是日本南進的機會。
大概就是這樣,南進成為戰略上可行之為,而同時北方則是尋求 日蘇同盟。。。。
爭奪南方資源是真,但開始的時候:陸軍統帥部開始了對南方地區用兵要地的實地調查、軍事情報的搜集和作戰計劃的研究等頂工作。把戰爭對手確定為荷蘭一國,還是確定為有著不可分關係的英荷兩國,是個重大問題。當時陸海軍統帥部之間,雖然共同對作戰計劃一再進行了研究,但無論是陸軍或海軍都還很少認真考慮到以美國為戰爭對手。
還可以理清以下內容:
1,與蘇結交來開採庫頁島石油的嘗試2,《對南方措施綱要》海軍部確立英荷、英美不可分論有空補充以我現在的水平回答這個問題似乎力有不逮。
只能說把多方收集的資料做一個簡單的歸納,主要從下面四個方面來總結(個人覺得第3條應該是諸多因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條):1.之前的歷史背景2.當時的國際形勢3.日本畸形的軍政體系(這個問題很好的回答了到底是誰主張發動太平洋戰爭的)4.日本國內的媒體鼓吹及國民性
歷史背景
1.日清戰爭和對馬海戰的勝利膨脹了他們的自信心和野心。2.生產力發展但國內資源的匱乏決定了對外擴張(侵略)的方針國際形勢
1.關東軍在東三省(東三省已成為日本的既得利益)(與蘇聯的利益衝突)2.本應速戰速決的中國侵略戰爭變成了耗人耗資耗時間的持久戰3.英美(中)同盟的確立(美國人要小日本把東三省這塊已經吃下去的肥肉再嘔出來,在小日本看來這實在是欺人太甚,他們在支那投入了那麼多人力物力,再吐出來,他們不是成了白忙乎的大傻瓜了咩)4.美國的制裁(經濟和石油,石油最致命,沒石油戰爭還搞毛啊)(東南亞也是石油產地,當時都在美英兩國的控制下)日本的軍政體系
這個問題要說起來費老大勁啊,先佔坑來日再填吧
1.軍事不「服務」於政治,而是具有自主權的獨立勢力(這個要扒起來要從天皇,幕府,武士說起。。。)2.日本陸軍下克上的傳統3.日本陸軍和海軍的關係4.陸軍當權派的智商問題(請大家盡情鄙視東條英機等人,其實海陸軍裡面只有有點智商的都不同意在當時發動太平洋戰爭,比如「東三省」事件的策劃者石原莞爾,又比如山本五十六。。)媒體鼓吹和國民性這個是很次要的問題。發動前美國已經對日本實行石油和鋼材禁運了,要麼答應美國的條件退出滿洲,要麼拿世界第三大艦隊賭一把,你是日本你怎麼選?對了選之前自己好好想想犬養毅是怎麼死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提出這麼一個假設,如果不是日本先發動太平洋戰爭,美國會不會打日本。根據戰後解密的材料,答案是肯定的。日本在開戰之前,美國就聯合英國一些國家開始經濟制裁日本,以及計劃孤立日本本島,集齊艦隊決戰,這些都是有完整的計劃,南雲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的航母艦隊就在附近游弋,艦隊司令的命令就是看到日軍就直接開火。
太平洋戰爭的起點珍珠港之戰,日本內閣海軍陸軍意見分歧很大,陸軍就已經預測到要麼先發制人要麼一步步衰弱戰敗,不如奮力一搏。
這是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博弈,不是單純的個人之間的較量,戰爭不可避免,無非是誰打第一槍而已也是被逼急了。如果不發動太平洋戰爭,西方國家對日本的各種資源禁運,讓日本在中國都撐不下去了,所以為了保住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拚死賭一把。要是沒有太平洋戰爭,日本在中國也撐不下去了遲早要退出。
日本轟炸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是否是一個愚蠢的決策?
是的。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敗是必然。日本武士道文化遠遠落後於歐美的基督教文化。
這就是東亞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最大區別。
過去的日本,對滿清宣戰沒有遇到無限戰爭,對沙俄宣戰沒有遇到無限戰爭,918沒有遇到無限戰爭,諾門坎沒有遇到無限戰爭,所以日本人發動戰爭上癮了。但這次不一樣,日本先後遇到了蔣介石和羅斯福,所以他們傻逼了,做出了外人看來萬分愚蠢的決策。
分析透徹,有對比,特別是對蔣的分析很準確,當年蔣介石確實沒退路,投降日本蔣介石必死,他只有打到底。而汪精衛想撈油水,包全自己,也只落得漢奸下場。美國二戰初期是在撈戰爭的利潤,後期因為要壓制日本,才進行物質禁運,可惜日本不懂美國的文化與實用主義立場,作為暴發戶,他試圖用新的戰爭解決中日的僵持,意圖日本的長期和平,就有了珍珠島的愚蠢。可見,戰爭最終是文化的較量。
應該說,中國人用巨大的犧牲,用堅決不投降換取屈辱的和平,逼迫日本不得不發動太平洋戰爭,試圖在外圍的包抄解決中國問題。中國也用自己的頑強抵抗,等待美國國內政治力量的轉換,這一點宋美齡等留美派的作用十分巨大,宋美齡等留美派是真正的懂得美國文化。而日本由於基督教文化十分薄弱,日本的留美派的聲音十分微弱,所以日本傳統的武士道文化才會佔有決策層的絕大多數,以戰爭贏得最後的和平,就是日本傳統的武士道文化的邏輯。
東亞文化的天人合一,必然導致日本人以為自己可以戰勝地球的一切種族。
西方文化鄙視天人合一,是地球一切種族都有平等的存在權,美國民眾在珍珠港事件前夕,民眾情緒是堅定的孤立於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之外,因為在戰爭沒有真正打到美國本土時候,美國民眾是自我的謙遜的立場高於所謂的正義立場。
一旦戰爭打到家門口了,美國人就會奮起反擊,美國人的戰爭爆發力是日本人所無法估量的。
二戰的珍珠港事件是一例子。
911事件以及伊拉克戰爭是一例子。
可惜,東亞文化圈的精英分子往往不懂歐美文化。東亞文化以為歐美的文化的謙卑為軟弱膽小。
日本轟炸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這一個愚蠢的決策,還會重複的上演。
很簡單,最主要就是婆羅洲的石油,沒這個,整個戰爭機器要停下來,如果不南下,就必須屈服美國,中國也白打了,斷斷不能忍…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分析的很透徹了,但是有些日吹前一陣在我另一個回答里固執的認為日本當時並沒有陷入資源缺乏狀態,並且表示之和中、英、荷等宣戰的情況下「毫無損耗」,而鋼鐵石油對日本並沒有產生什麼限制。於是在我給他分析了日本在正常工業生產下都不可能沒有資源消耗,戰爭狀態自然更是消耗不少之後,他又倔強的表示我必須把日軍在大陸的人數損失吹成440萬,否則他不服。這讓我充分的認識到,理解這個問題,關鍵在於要釐清日本當時究竟陷入到了什麼困境中,你不站在日本的立場上你永遠也不知道日本為何才做出了這種選擇。
當然這據我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已經過去了兩三年,後面已經有很多戰友補充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仔細看了看十分中肯,而且除了資源問題,各種地緣政治、日本軍政體制和國內輿論的分析,甚至當時的日本資料原文,我也無需再做贅述。看到這,要是日吹還能鼓吹他的資源無用論、日軍無消耗,那我就沒啥說的了。
其實有的人不是認識不到這些問題,只是從他們的言語中能看出濃濃的對於校長抗日貢獻的否定:讓我吹440萬無非就是認為日軍的損失都在太平洋,沒有這些損耗何至於失敗。而日吹的有一些摺疊言論更是令人髮指,我在這裡祝你平安。
但這不是這個問題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於你日本不先把美國打趴下,美國這個小賤人會老老實實的看著你越做越大,解決了資源問題,還傷害著自己的利益嗎?這一點從別人的回答里也能找到美國的文件。其實這些問題我原答案都有,不過有的時候激動會蒙蔽雙眼。
我在這裡再歪個樓,寫點關於資源的問題。軍事專家們所謂的「外行看戰略,內行看補給」,其實說的有點意思,但是這割裂了兩者的關係,反而會招致「外行」們進一步的嘲諷。後勤其實確實是十分核心的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是維持戰略的,甚至是決定戰略的。而我們鍵盤俠們其實只是在做空白的推演,補給問題你不身臨其境是無法理解的,所以專家們才有這麼一說,但其實嚴謹點來說戰略里應該是包含著後勤問題的。而這句不太貼切的話會招致鍵盤俠們會舉出現代戰爭的例子加以駁斥,鐵血上其實就有一篇這樣的文章,指出很多現代戰爭並沒有受到補給的嚴重影響,補給沒有成為限制戰略實施的瓶頸,因此無法以此做出戰略的預測。但本質上這是沒有認清新形勢與二戰時的區別,新形勢下現代戰爭中補給的問題發生了新的改變,比如運輸設備的升級,運輸途徑的多樣,存儲方式的優化,存儲空間的節約。而新形勢下的現代戰爭一般並沒有空前的規模,而上述的新運輸變化導致補給的「帶寬」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但是相對較小的規模、手術刀樣的戰爭並未觸及補給「帶寬」的上線,所以後勤問題就被隱藏了起來,讓他看起來沒有那麼重要。而二戰時的大規模戰爭恰恰相反,補給瓶頸成為了扼殺各國戰略意圖的核心,所以才有希特勒的那句:「我的將軍們都不懂戰略(戰時經濟)」,除了他自己石樂志,很多進攻調整都是基於此。
推薦閱讀:
※二戰中美軍海航為什麼艦載戰鬥機掛載遠高於大多數陸航戰鬥機?
※舊日本海軍對航母的發展有沒有貢獻?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工處於什麼水平?
※二戰中有哪些豬隊友的戰役?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敢在中途島和日軍決戰?
TAG:太平洋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