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音樂的好壞有沒有一套客觀、完整、通用的體系?

很多人都認為審美是主觀的。

那麼評價音樂(或其他藝術形式)的好壞,有沒有一套客觀、完整、通用的體系呢?


有啊有啊,當然有啊。

審美各執一詞,但技術是騙不了人的。客觀的部分就在這塊。

能用到什麼程度的和聲,什麼構思的曲式結構,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反映在作品裡的。所以貝多芬公認最高成就就是第九交響曲,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確實音樂史上這個體系就是在不斷摩擦中改良和變化的,這也是很有意思的部分。

關於孫志貴老師說的音樂人之間撕逼的事情的確是存在的,但是那不過是90分和95分的區別,只是情緒上顯得激烈一點而已,莫當真。如果這時候冒出一個60分甚至30分的,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把矛頭轉向30分的……畢竟還有那麼多及格線都沒到的人呢。

山根銀治再怎麼批武滿徹,你問他滌愫老師和武滿徹哪個好,他總不會蠢到說滌愫老師更好吧。


當然有啊,藝術就是規律的極致美,藝術家合理運用技術就會產生這種規律的極致美,這種規律是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存在的,任何人對藝術品的主觀感受都是ta能感受到多少這種規律的直接體現,ta感受到的越多,就越能分辨出好壞,反之就說不出好壞~~

審美的確是主觀的,但審美體現的是這個人的感受規律的水平,而不是ta能分辨出好壞的水平,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檢查視力,視力好的人能看清下排很小的那行,視力不好的就只能看到最上排最大的那個,但你無論看得清還是看不清,那幾行標誌都是清楚滴印在燈箱上的,並不是它印得不清楚才導致你看不清楚,你的審美就代表你的視力,標誌的清晰程度就代表藝術家的技術,大多數情況是藝術家技術很好,而評價的人卻都是近視眼~~

想看清楚就得需要一副眼鏡,既然藝術規律是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存在,那麼這副眼鏡可能是近視鏡,也可能是遠視鏡,對應的就是各個規律的理論,掌握了這些理論,自然就看清了~~


在問此問題前,其實可以想想這個問題:評價文學有沒有一套客觀的體系?有,可以從用詞,用句,結構,修辭,主題等等方面去考慮。

那麼同理,音樂肯定也有。和聲進行就是音樂上的用詞,旋律的動機發展就是用句,織體安排和配器就是修辭,曲式結構就相當於文學結構一樣。所以,音樂本身就是語言性的東西,既然文學可以有客觀的評論為啥音樂不可以?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文字人人都懂,所以更容易分辨,而音樂則不是這樣。作曲當然需要技術,不然那些震撼的,夢幻的感覺,又是怎麼來的呢?至於審美,因人而異,就好像你看不懂名著,但不能說名著是垃圾。一個道理


技術上的評價,有。

其他方面的評價,某些時候也有,比如對於配樂來講,音畫配合等,對於商業作品來講,銷量、傳唱度等。

綜合性的評價,技術為主,其他方面酌情考慮。個人感情也佔一部分。對於有足夠音樂素養的人來說,每個人作出的評價會有差別,但不會差太遠。


外行都是說沒有的


音樂就是用經過從自發到自覺的階段、不斷優化完善而達到客觀完整通用層次的體系創造出來的。就算沒有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人,也是不自覺運用了可以被定義的並在一個相對固定的領域內通用的標準的,那麼你覺得評判音樂有沒有客觀完整通用的標準?

音樂是藝術類里門檻最低的,同時也是門檻最高的。

說門檻最低,三歲孩子就會唱歌、演奏樂器甚至自發地創作並且像模像樣。

說門檻最高,舉個例子。地球人都知道我國的老幹部無所不能,退居二線後可以零起步而很快活躍在各個藝術領域,詩詞、書法、國畫、合唱、京劇,但是有一項是死也不碰滴——作曲

如果沒有一個客觀完整通用的標準在那裡卡著並且卡了快三百年了,那麼無數阿貓阿狗都會冒出來來搞創作並且振振有詞「藝術標準是主觀的」。

當然也有人試圖當新標準制定者,比如勛伯格,可惜他壯志未酬。再比如凱奇,可惜他的行為藝術家身份大過作曲家身份


審美是主觀的,但是很多東西是有相對硬性的技術指標的

所以說肯定是存在一套評價體系的

只不過包括我在內的大眾並不在意這套體系······


只能說大體上有,但是道可道非常道,很多東西你想要用精確的語言去定義,想用有限的體系去框住它的時候,是註定會失敗的,所以這個意義上講音樂甚至藝術總體上是沒有這種體系的,或者說你想出一套體系就會出現一個反例過來打臉。。尤其藝術是一種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東西。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審美範圍,在這個範圍內的藝術你會去信,超出這個範圍了就不買帳了,甚至覺得人家是騙子,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說,藝術家都是成功的騙子。所謂的技法不過是以前大騙子的一些成功經驗的總結,但是隔三差五總會跳出來一個新騙術騙到人的。你也許可以評價一個人使用技法的純熟,但這個跟評價音樂本身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吧。唯技術論在知乎上很流行,因為知乎的受眾比較擅長和習慣理性思考,但是藝術畢竟也有很大的感性成分在,而且感性一般都是先於理性的。


沒有,美是主觀和客觀的是歷史上一直有的爭論,但總體的趨勢趨向於美是主觀的。樓上不少高贊答主說的只是作曲技術上的審美,而不是聽覺上的審美。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藝術是沒有高雅低俗,沒有貴賤的。

放屁!自己low還不然別人比他懂的人才會說這種話。


雖然我是門外漢,但是也感覺不能什麼都用一句「主觀」來對付掉吧,搞得跟玄學一樣

事實上在流行音樂範疇,如果你只從它是工業產品的角度看的話,我想反而容易做出評價。因為工業產品要出廠,還是有它的質量體系吧

這歌手唱歌好不好(修音修得怎樣)、樂手演奏水平、混音混得好聽不好聽這些,總有高低的分別在吧


沒有。

任何一個體系都是建立在特定的音樂美學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山根銀治一個聽德國音樂長大的,根本欣賞不了武滿徹初次公開的(飽受法國印象派音樂影響的)鋼琴作曲,直接在東京新聞上面嗆說這作品「算不上音樂(音楽以前である)」。

這倒是將武滿徹給刺激得不輕,但武滿徹在七年後評價自己當時寫給早坂文雄的安魂交響:

「《レクイエム》を書いていたころの私は、それが音になって、他人に聞かれようなどとは思いもしなかった。私には私が表現することだけで十分だった。そしてそれは生きることと、純粋に一致していた。作曲を職業としたその日から、屈辱に耐えねば、1人の個として、この全體を生きるときに感じる屈辱、齟齬。そのことに人間として、生の本當の意味がある。」

我的翻譯:

「我在寫這《安魂曲》的時候,沒曾想過請人來聽聽看。我只管我自己的表現就已經足夠了。這和『活下去』這種事情完全一致。自從身為職業作曲的那一天起,倘若沒能經受住他人的恥笑的話,對我一人而言,便是只要活著就能體會到的恥辱與不服。這對人類而言,就是生存的意義。」

有這麼些人覺得自己評價音樂好壞是一件滿有成就感的事情,但這種事情的存在本身就夠可悲。

至於 Airs 的觀點,其實是表述失誤:音樂不分好壞,但大家能夠直接聽到的音頻製品分。

# EOF.


我又來說難聽的大實話了,衡量標準有,說了外行也聽不太懂,只能說在座各位的耳朵,全部是被資本家們控制的,因為流通成本越低越賺錢,想了解更好的、更複雜的、或者想要對你以往喜歡的歌,更喜歡或者突然變噁心的話,建議去學習一門樂器,並精力有限的話,選擇主攻樂理副攻演奏,並且深度了解爵士和聲體系(並非爵士樂,現代音樂幾乎全部採用這套體系),力所能及的攻讀馬克列文的the jazz theory book。

題外話,如果每個人都欣賞複雜和聲,複雜旋律,並且複雜中還套用模進、替代等手法,而且去聽現場音樂現場即興演奏,全球的數字音樂公司基本活不了幾家了,全轉型吧。


有!

我聽過中央音樂學院的周海宏老師的音樂鑒賞課。周老師有很高的美學和哲學素養,他關於這個問題提出了很明確的指標。

周老師先是提到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這個說法,問大家贊不贊同。大家似乎比較贊同。緊接著周老師放了兩對(確實是兩「對」,一對分別是是一個學生和周廣仁教授的演奏作品,還有一對我忘了= =),放完以後問大家哪個作品更優秀,大家的選擇出奇一致。

這就說明了除了個性化的偏好之外,大眾的審美其實也存在一些普適的標準。為了解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們暗覺他是對的)和特殊情況下大眾審美一致性的矛盾,周老師提出了以下幾項指標:

1、有沒有低級錯誤

是豐富還是單調

細節處理如何

是否流暢自然

這頁還有個錯詞(囧)——矯揉造作。

是否新穎

是否滿足了你所勾起的觀眾的期待

是否有表現力

總的來說就是這樣:

這是周老師總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傾向,也是一個音樂好壞的判斷指標。

於是,「蘿蔔白菜說」和大眾審美一致性的矛盾就被解決了:在滿足一些比較基本的要求時,才會出現「各有所愛」的情形,否則大眾的審美傾向比較趨於一致化(對絕大多數。不排除某些人實在愛好特殊)。

也就是說,一般來講,在「公共審美區間」之內,才會出現「個人偏好」的問題。關於這個,周老師已經有很恰當的比喻,我就乾脆拾人牙慧了——有的人喜歡泡30℃的澡,有的人喜歡泡42℃的澡,這就是「特殊性」;但是沒有人願意在70℃的水裡或者在0℃的冰水裡泡上幾個小時,這就是「普遍性」。

以上(侵刪)。

P.S.周老師講課幽默風趣,深入淺出,強烈推薦大家有條件的上網找一找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老師的網課看一看。


中國歷史上 明朝出現八股文 代表科舉制度走向衰落 八股文就是有了固定的格式


存在即合理

音樂最基本的評論標準是自己覺得好不好聽

但這個取決於你自己啊

體系,很多都是人云亦云或者應試教育

自己覺得好聽,能引起你的共鳴,就是好音樂



審美是主觀的 而控制力是客觀存在的。比方說 我覺得這個音符應該重彈 你覺得應該輕彈,這是見仁見智的,因人而異的。但是如果我覺得應該重彈 而我自己彈的時候卻不重,這就是控制力不足了。

一般而言 符合多數人審美的,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好音樂。比方大多數人認為這個音應該重彈 你卻輕彈了,那麼就沒法引起大家的共鳴,就可惜了。

審美上雖然允許劍走偏鋒,允許有新的理念,新的技術,但是這和觀眾有密切關係:好的藝術,要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觀眾喜愛的才是好的,合乎場合的才是好的。比方說:江南style,用作廣場舞伴奏是極好的,但卻不適合用作新聞聯播的配樂。

好的音樂不必有複雜的結構,不必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但必須有它的聽眾。

不同的聽眾 審美偏好是不同的,因此喜歡的曲子 喜歡的演奏也是不同的,所以說審美帶有主觀性,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好的音樂 需要通過演奏者的控制力,來貼合聽眾的喜好。

其他的藝術形式 也如是一樣


光說流行音樂的話,作詞作曲編曲錄音混音這些步驟的品質總能分辨的吧...老手和小白的作品總能分出好壞吧,不過如果都是高水平的情況下,想要評價好壞可能就更需要評價者自己的水平了...


謝邀,個人感覺沒有。

我們平時習慣用「好聽」和「不好聽」來評價音樂,可能只是它不符合我們聽歌的愛好。

人對音樂的愛好不盡相同,並不是像審美一樣,大家的審美幾乎都差不多。有人喜歡安靜的純音,也有人喜歡喧囂的搖滾。

另外,人在不同心境下喜歡的音樂也是不同的。各類音樂的風格差異是巨大的,共同點實則不多。一個人如果做不到對各種類型的音樂風格都了如指掌,很難做出客觀的評價。

比如一首鋼琴曲—偏愛鋼琴曲的人對這首曲子的評價會偏高,而其他人並不了解這類曲子,都無法做出客觀的評價。

這種事情,還是讓上帝來做吧。


這個目前來說的話是沒有的,也很難實現

因為正如題主所說:音樂帶給人的感受是主觀的


藝術這個東西本身就是虛無縹緲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

只要不瞎跟風,每個人都是好的評論者。


推薦閱讀:

鋼琴基礎學習階段拜厄重要嗎?
學作曲的人畢業後都怎麼樣了?
有不會彈鋼琴的作曲家嗎?
醫學臨床五年制專業 現大四 感覺自己對醫學類沒有興趣 鋼琴業餘十級 現在想轉學鋼琴類專業還來得及嗎?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鋼琴表演專業究竟如何呢?

TAG:音樂 | 音樂學院 | 藝考 | 和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