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高效地每天學習十小時以上?
今天是國慶放假的第一天, 上午,我歡樂的開始了一天的學習。
為了避免,疲勞,我定期的短暫休息,下午還有20分鐘的騎單車時間。到晚上9點,共計有效學習時間7.5小時。最後半小時實在是效率低下、感覺疲勞了。到11點睡覺,理論上還有2個小時,但我感覺戰力不夠了。我想知道,如何能像學霸一樣每天有戰力的學習十小時,甚至12小時。
真正的學霸是不會以學習時間長短來評估自己學習的量和努力程度的。
覺得自己每天花大量時間去學習,成績就能比肩學霸,這是一個偽學霸經常陷入的誤區。人是有惰性的,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自己的學習效率會逐步降低,因此時間不是一個好的參考系。我在高一時就夙興夜寐地學,結果沒學到點上,成天想著辦法充滿學習時間了,好似很努力,實則沒意義。後來採用了新的參考指標,效率瞬間提高。
關於糾正偽學霸誤區的原文:怎樣從學渣逆襲成為學霸?記住這一句話:
不要用時間長短來要求自己,要用任務數量來要求自己。自己在考試之前,或者學習一個新章節之前,要為自己制定一個計劃,其中包括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比如應該做的題數,改錯的次數,背的單詞遍數,預習的章數,複習的章數,總結的章數,問多少問題等等。具體數量是多少,可以根據距離考試或章節結束所剩的天數進行逆推。先寫出總量,比如三遍真題,五遍背詞,兩本數學題冊,十章古詩之類的,然後計算出平均每天需要完成多少量,有了這個量,每天就按照這個量來執行,不管花的時間多還是少。
這個量要保證完成。如果碰巧遇上了簡單的部分,花的時間少,那就到此為止,不要做今天計劃以外的東西,其他的時間用來答疑,琢磨琢磨沒搞明白的知識點都可以。切忌「一口吃一個胖子」,妄圖一天做後面幾天的任務。
如果碰巧內容很難,比如數學沒聽懂,複習看不懂,題不會做;或者單詞全不認識,背不下去等等,那就想盡辦法解決問題,上網查資料,問同學,吃飯的時候背單詞,擠出時間來執行自己計劃的任務,硬著頭皮也要完成。
這樣的話,你每天花的時間是不定的,可能有的時候6小時,有的時候10小時,但是你完成的任務是肯定達到預期的,因為任務數量,相比於時間標尺,是絕對更利於評測你的努力程度的。
想看電影,沒問題,記得把任務完成
想玩遊戲,沒問題,記得把任務完成
想騎單車,沒問題,記得把任務完成想談戀愛,沒問題,記得把任務完成每個人分配自己時間的方式都不同,你可以埋頭苦讀,你也可以去玩去瘋,高考狀元也談戀愛,哈佛學生也開派對,但是他們從來不誤了活兒。因此到了最後考試,檢查成果的時候,由於自己始終按部就班,完成的任務總量達到要求,甚至在人之上,那就不會掉鏈子。相比之下,每天坐在書桌前埋頭十個小時,卻一直翻來覆去地念叨著一頁單詞,盲目地掃著書本,卻一個字沒往腦子裡去,看到別人玩的嗨,就隨口來一句「你們可真是閑啊」,結果自己學習效率奇低的人,那不叫好學,那叫耽誤時光。
幾位答主說的都很對,興趣是學習的關鍵,興趣可以提高你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深度,可以縮短你的學習時間,如果你想比學霸更高一個台階成為學神的話,那麼你就想辦法提高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和同學競爭也好,提高應用也好,自己出題也好,這裡不再贅述。但總而言之:
每天必須知道自己需要完成什麼,然後硬著頭皮幹活兒去。
-----------------------------------------------------------------------------------------------------
希望轉載該答案的任何個人或機構註明來源和作者昵稱,若用於商業用途,請與我聯繫,謝謝。若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你能保持百米的速度跑馬拉松嗎?
其實我就是大家口中說的典型學霸。每天高效學習十小時堅持一個月其實還行。不過等你到第二個月,十小時堪憂。到第三個月勉強維持九小時。而且,第三個月時每天會很疲勞。整個人就像根用力過猛的彈簧。……高效學習不在於時間,而在於效率。老生常談了。在我眼中,靠著學習時間累積優勢超越別人的人不是學霸。頂多叫勤奮。不拉仇恨,一些女生成績好完全靠時間。學習是一件藝術。這句話,我在初二時和別人裝逼。
Now,近十年過去了,我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意。
謝自己邀
三個月前知乎讓我立的flag,今天也算總結一下。任務已經在8月22日首次達成,到9月4日達成習慣。高二學生。上課時間於周一至周五每天平均為5.5小時,走讀。數據統計使用的是愛今天app任務目標:延長自身學習耐力最長時間,提高效率。
成果:至10月13日,基本可以保持每天10.9個小時的高效學習,最長時間是9月6日,達到15.4小時,8月22日後,除去4次意外(學校校外研究報告和社會實踐以及自己跑出去浪)最短時間10月5日的8.7小時。以下為體驗、經驗、總結的正文。
首先明確下來:高效學習是本計劃的核心目標。由於本人極其散漫的自一年級至初二的學習風格,在施行本計劃之前,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不能超過6小時,這對我計劃好的科研生涯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我決定利用科學的手段使自己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目標。
MIT對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我搜集了MIT學生的日誌等,總結出他們在每周的平均工作時間區間在80-90小時。但高中生沒有必要搞到那種程度,削減時間到70小時以上,日均10小時。我總結了一些我自身的習慣優勢和劣勢:對飲食要求簡單,閱讀速度極高,善於自主學習和規劃,對學習有格外充足的耐心,對睡眠時間的要求在6小時以上,無需午休;同時注意力渙散,手懶不愛動筆,有輕微抑鬱症導致情緒不穩定,極易分心。
我開始利用手機記錄自己高效學習的時間,發現總是集中在下午到凌晨。同時,我發現我在面對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時會完全失去自控力。
我用了一種啟動儀式來加深我做使我分心的那些事的成本,方法如下:
於一頭腦清醒的日子,用一張A4紙,以正楷寫下三個你絕對禁止去做的事情,並把它限期。然後簽字畫押。不要小瞧啟動儀式,至少對我來說,這玩意似乎一種立法,你會從內心深處去排斥違反它的衝動。於是動不動在小說、電影等事物上消耗掉的8個多小時,我至少可以安靜地坐在桌子前,然後等待我狀態來臨的時候。這裡有一個使自己從「不想去做」的狀態轉移到「想去做」的方法:禁止掉所有你想去做的旁騖,只是讓自己坐在書桌前。一般來說,無聊的寂寞難耐會使這段時間不長於5分鐘。
於是可以開始訓練了,對於我這種散漫成性的人,首先要練坐得住的功夫。
強迫自己在一天中在書桌前坐著——哪怕是毫無效率也沒有關係——足夠12個小時,至少我是這麼做的,反正我也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這看似毫無效率的時間如此浪費掉是極為必要的,對我來說,這是在補小學初中不像更多孩子那樣老老實實循規滔距的課。
大約在二十天之後,我發現我能很輕易地坐著了,不會有從胃裡燒起來一把焦躁難耐的火的感覺,也不會老是想離開。在這時候,我能做到有7個小時左右的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了。
然後就是注意力集中的訓練了。必須聲明的是:注意力不可能連續地集中,當然我知道知乎天才多,也許有人能到那個份上,但那不是我。有一個很好的方式來測出你的最長期:選一項你覺得很有趣的,必須在桌子前坐著才能幹的事,掐秒錶,然後專註地做它,直到你有想把它摔在地上踩的時候。我選擇玩我唯一感興趣的遊戲《文明5》,掐時間,到4小時25分時,我再也無法容忍看電腦屏幕上愚蠢的單位四處遊走了。
之後,我每次都設定4個小時的連續時間作為一個周期,這之後可以去休息一個小時。這樣到8月中旬,我的注意力漸漸地能夠長時間、連續地集中。
但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當四個小時的最後時,我雀躍著試圖「起來嗨」的內心會阻止我看完甚至一道題目,同時也限制我閱讀的速度,大概在十天前我發現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技巧:用彈鋼琴的方式擊打桌面,每敲一下讀一個字,這樣雖然比起默讀不知道慢到哪裡去了,但是還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在做題時,讀題快也不過10秒,慢也不過一分,其實沒多大差別,而且,越專業的東西似乎是需要讀的比較慢的。
就在剛才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猜想:對一個獨立的人來說,他的天賦決定到他做一件事達到一個程度的時間,在一個難度層面上,這個時間是不變的。具體來說,你之前拉下的功課必須要一步一步補起來,才能使你的能力達到預期。特例是存在的,但不一般。用我自己的一個例子來說,作為理科生,我高一從未在文科下過功夫,但是歷史成績從不下未分班前的前5。現在想來該是小時候文史知識積累的時間彌補了高中學習一部分必要的時間投入。由此推想,理科應當也符合這樣的描述吧。
就這樣吧。來,跟我一起念:斷網斷網斷網!
1.根據自身的狀態來分布學習的內容,不要和自己過不去。2.在計劃學習時間內必定有一部分時間被浪費掉。假設你計劃一天學習5個小時,那麼這5個小時也不可能是完全被高效利用的。必定有一些時間處於低效率時段。3.需要一個精神動力。 綜上,換個角度思考,你不如規定每天的任務量,而不特意追求學習時間。
番茄工作法,設置番茄時間45分鐘,強制自己每天完成15個。
我這是從九月15號左右開始的,大致平均每天10個,一般完成12個每天,最多一次一天15個。
對於我來說完成15個非常吃力,因為這45分鐘要求你除了工作什麼也不能做,不能打電話,不能上廁所,不能上網。
每天運動,身體要好。身體不好,高效不了多久。合理安排時間。比如早上早起看書7點佳,6點到7點可以跑步散步。學累了休息10分鐘,看看風景做做舒展動作。經常注意自己學習是否高效,有沒有欺騙自己,功利追求速度。最後早睡11:00之前。如果充分利用之間,沒有導致身體太疲憊情況下,因為不得已的原因,比如突發事件,朋友電話,沒達到10h,可以試圖提高效率彌補10h能達到的學習程度。畢竟10h不是目的,目的是學的好學得妙
學習時間並不重要,學習成果才是目標。不要把時間和成果掛鉤,它們沒有線性關係。用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和規劃來做事才是最明智的。你的問題肯定不是想問怎樣加長學習時間,你的問題是怎樣能得到更多的學習成果。
題主你好,同是考研狗。
今天上自習的時間大概是十個半小時,如果加上回宿舍背單詞的時間大概是十一個小時,應該有資格答這個問題。
首先問題主兩個問題:
在你看來,學習的目標是為了每天湊夠十小時,還是為了完成當日目標?為什麼學習的時間一定要那麼長?先睡了,明晚再來。
-----------------------一連拖了好幾天了,今天趁中午更新一下。
首先第一個問題,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學習永遠不是為了湊時間。如果說上課像上班,那麼學習就像創業:上班可以早九晚六打卡簽到,但是創業追求的是成功。
「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太宗如是說。
但是學習和創業有點不同:首先顯而易見的短板是,為了考試的學習是有期限的;而相應的好處在於,考試範圍相當明確;也就是說,我們只需要在期限內熟練掌握目標內容,考試過關即可。
因此題主如果看破第一個問題,就又有一個問題接踵而至:我們到底要學多久才能「掌握目標內容」?或者說,期限是死的,而我們該如何爭分奪秒,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學習的時間一定要那麼長?或者說,為什麼學習的效果一定要以巨量的時間為代價?
心理學上講,問題解決的手段有一種叫做「目標—手段分析」,指從最終要解決的目標入手,先尋找次一級的目標,再想解決的辦法。反映到學習上,就是把試題考點分解為各章內容,各章內容再畫重點強化識記、把試題劃分為各種類型,分別訓練應試技巧等,不一而足。但是這並不以超量的時間為基礎:時間只是學好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至於學習策略什麼的,其他答主的回答已經非常好了;而且一個學習策略之所以有效不是因為它多麼先進,而是因為堅決的貫徹執行。
但到此為止,題主仍然有個隱藏的問題:即使在策略完備、目標明確的前提下,我們仍然需要大量的時間完成計劃,然而我們做不到,又該怎麼辦?
睡個午覺,有空再來……(不敢說明天來了怕明天又忘了關鍵在於尋找練習點,也就是熟悉的知識和不太理解的知識的交界處。根據《一萬小時成功理論》,各個領域的大師們每天都要投入大量時間練習或維持技能。如果練習全新內容,最多只能兩個小時,如果是比熟悉略高一點難度的,可四小時。如果複習舊有熟悉內容,可八小時。越熟練內容,可承受的時間越多。
所以,最好調整新舊內容時間比例,比如,全新內容2小時,半熟內容4小時,純熟內容複習4小時。除了學習,沒有別的事。在干任何事情的時候,我都期待著趕緊回圖書館,因為還有很多書沒看,我怕來不及。
一、方法論:假設題主是一隻DDL相對緊迫的考研狗,且非大牛不能在短時間內打通任督二脈,你的學習計劃應當是:
- 遍歷真題(大部分考試都有往年題庫),知道考試範圍及其重點,不是各種參考書上知識點的羅列,而是通過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本人專用的重點知識樹(是有邏輯的)
- 根據自己及參考書上的重點題,文科類項目先求答案是什麼,再求為什麼,因為大部分文科題不需要理解,只需要記憶知識點(主觀題除外而且就中國人來說,主觀題=有模板=客觀題);理科類項目先求為什麼,再求是什麼,因為大部分理科題不需要記憶,只需要知道邏輯點(醫科類除外)
- 將整理出的知識點或邏輯點歸類,修改1中整理的知識樹,把考點的框架畫出來
- 將2.3.中的重點再遍歷一遍確保絕大多數都能做對,文科記對,理科推對
- 掃掃手上有的參考書,把邊角料記一下,不用細看,如果有時間請放在重點題上(因為已經假設題主時間緊迫且非學神,只要1234做好了,那5稍微看看考試成績一般在80%這個level)
- 客觀環境:手機能放多遠放多遠;電腦能斷網就斷網;有耳塞帶耳塞沒耳塞帶耳機等等等等,創造一個你覺得舒適且有利於學習的環境。比如我可以正襟危坐地在書桌上看書,也可以在床上拿個靠枕快速學習掉一小個板塊的內容,兩種方法的前提都是手機丟的遠遠的+光線不錯+手能夠到的範圍內只有一本書一支筆沒有其他干擾源
- 主觀環境:你真的想學習&>你覺得自己應該學習&>你不得不學習&>你一點都不想學習。題主的狀態要保持在2.3之間,1這種狀態根本不需要方法論,4這種狀態有神一樣的方法論都沒用
2.評價方法
- 學習計劃的制定是根據考點來的,所以評估今天是否高效應該用考點來衡量,而不是單一的時間維度。制定計劃的時候不應該說「我明天要完成1-40題」,而應該看啊我今天要完成XX這個點的學習,有關這個點的題目有1,5,14,33,47,56,57,80,早上做40以內的有關題,下午做餘下的,如果今天完成了這個點,那麼今天就可以定義為高效的一天
3.計劃反饋及修正
- 如果一天完成後時間小於10個小時(但不要少太多),可以暗示自己今天9小時就完成了10小時的工作量,效率真高,再鄙視一下無腦刷題的學霸居然還在學習,本宮可以回去洗香香展望明天了
- 如果一天完成後時間大於10個小時或者計劃沒有完成,那要看看是因為這個知識點比較難搞,還是自己貪心了制定了太多的點要完成
- 每天的工作量要略小於工作時間能完成的量,這樣每天完成計劃的時候發現多了那麼點時間,會覺得自己萌萌噠O(∩_∩)O
- 高中數學老師一句話:如果你在考場上看見別人哼哧哼哧地狂算一道難題,你確不知何從下筆,不要怕,人家特么的只是在瞎算。考研、生活,同理。
非學霸,但是在年輕一點的時候我可以做到每天比較高效率集中精神的學習或者工作8個小時,還差兩個小時。
我感覺我能堅持的一個原因是有些事情我挺想做的,而且確實有些事情對我來說挺重要的,不做不可。然後說好聽點我比較單純,說不好聽點,就是比較傻,在學習的時候不會想太多考試考的好不好有沒有獎學金之類的,就只是看書覺得弄懂一些東西滿有樂趣也滿有成就感的。
現在真是老了,感覺集中精神2個小時都覺得累了...看到這個問題 我覺得應該貼下這個鏈接。How Bad Do You Want It--你究竟有多想成功[中英雙語字幕]其實你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努力 如果對於付出和獲取 心裡很清晰了 就不要在意是多少小時在學習你的高效不在於時間 而在學習的狀態上
不是抓緊每一分鐘學習,而是抓住學習的每一分鐘。
對我而言,要有學習的興趣,最重要的,沒有手機。現在白天能主動發短息打電話給我的人除了我男朋友,就只有快遞了。所以我索性不帶手機去自習室,驚奇的發現沒有手機我居然能如此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而且想要繼續學習下去的慾望如此強烈。而之後當我知道要有快遞拿或者要接特定電話所以帶手機去自習室的時候,動不動就解鎖,動不動就玩開心消消樂!我以前也覺得手機帶去自習室關機就行了嘛,事實證明我太高估我的自制力了。或者是帶手機不帶移動電源,那沒電了也就怎麼都不能玩了,我發現我又高估我自己了,因為當手機沒有電的時候簡直坐立難安巴不得立馬回寢室,把手機接上電源的那一刻世界都亮了!
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我可以。我覺得還蠻爽的。
高三時,周日我是一口氣刷3套蘇浙理綜的(不展開了)。到了大學,更爽了。我覺得我是這樣過來的。基礎:
我建議去coursera上看一下learning how to learn這門課,有了一些學習的細節和結構性的認知後不妨像我這樣想:進階:
拋掉「我要學多少小時」「我要學多少」「我要達到多少效率」等等「我要」吧,然後睜大雙眼盡量去發現學習的樂趣,各種奇妙,各種美和爽,你會發現不知不覺就10個小時了,而且效率用開始的目標來衡量,也許沒有完成但會多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怎麼說還是蠻高效的。一步兩步興趣就出來了。其實苦海和樂海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的,這先靠運氣再靠實力。最後,如果實在有什麼任務必須要完成的話,建議放在自己的quit time前,也就是最後去做,效率特別高,也提高了你以後趕ddl的能力。最後留個坑,我freshman也在探索階段。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好的國外名校公開課推薦?
※數論中群的概念是怎麼提出來的?群中的規則又象徵著什麼?為何有這樣的規則?
※覺得自己讀書讀傻了,思維不活躍,甚至有時候都喪失了提問的能力,唯一覺得自己做的好的就是考試,怎麼破?
※大學本科出國是否一定要名校?
※零基礎學習素描一個月,能學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