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的本質是什麼?

中國酒文化可能博大精深,但我現在只想知道酒桌上互相勸酒是為什麼?明明有些人覺酒是一種非常難喝的飲料,為什麼還要互相灌呢?想要一個深刻一些的答案,謝謝!


本質是等級秩序。

敬酒與勸酒文化都是在不斷地確定自己的身份與位置,上級勸酒下級,既是施展權威。

下級不喝就是對權威的挑戰,這種不服從會讓高位者覺得失去了掌控感,覺得"沒面子"。

下級向上級敬酒則是確認自己的從屬地位,一般要多喝兩杯才能體現對方地位比自己高,而上級則可回敬可不回敬。行為並不是平等的。

逼酒從來都只有長輩逼晚輩,上級逼下級,甲方逼乙方,飲下的酒精越多,權勢越小,地位越低。

@朱進野 點出了這一現象背後的本質:既存等級秩序的崩潰。也正因此我們才需要這麼多的活動不斷地鞏固自身的身份認同。這本身反映了人對於等級秩序的渴望。

革命帶來的平等主義風氣和重建等級秩序的需要之間產生了矛盾,最終在渾沌之中孕育出了當代的酒桌文化。

===========================

大家把表哥踩下去了,吼開森?(☆_☆)


匿名用戶說是等級秩序,說得不錯。

不過受過社科訓練的都應該知道那是錯的。

與其說是等級秩序,不如說是等級秩序崩解後,人們的想像與模仿。

勸酒,確認面子和權利地位,否則會沒面子,受挑戰。沒錯,但是,你見過哪個等級秩序明確的社會裡每天需要那麼頻繁那麼辛苦地維持面子的嗎?

這就是有趣的地方。

現代酒文化來自改革開放後的物資豐富,也來自改革開放後的等級秩序若有若無。

這才是獨步全球之處。


只是北方擴散出來的燒酒文化。民國以前不上檯面,不足以代表中國。

所謂同甘共苦,側重的是苦。勸酒本質是測試你能不能一起吃苦,「夠不夠意思」。這是非常要不得的江湖氣,實為移風易俗之優先對象。


社交媒介吧。

有一篇唐學鵬的文章(沒找到),指出中國的酒類似於「投名狀」,酒場上的醉態都漏出來,大家都互相秀個醜態,就是自己人了,加深交流好辦事。

---------------9.17更新-----------

啊啊啊,我找到唐大的文章了:《中國酒文化的自虐性》——唐學鵬

引述如下:

中國社會長期是層級社會,是沒有個人主義傳統的,個人必須社區化或者官僚科層化生存。對於底層人來說,他們需要某種身體上的受損付出以獲得信任,而對於高層來說,他們顧忌的是面子,但願意用自己的「出醜」來獲得信任。那麼酒桌的酒精文化則完美地滿足了這兩點,酒精既可以傷害人的軀體,同時醉酒也容易出醜,酒精是一個完美的「統籌物」。在當下中國,軍隊是最嚴格的等級化組織,而商場官場則是科層化社會,乙方有求於甲方,下級獻媚於下級。而在酒桌文化之後,中國人是厭惡喝酒的,他們大部分不願意將酒精延續到家庭餐桌。

中國酒文化的自虐性

-----------更新一下-----

之前看肥肥貓還是誰,說這事服從性測試,一樓高票也是這麼說的。會看我引用的文章,差別有2點:

1.喝酒這事可能是服從性測試,也可能是出醜獲得信任的投名狀,在於被勸酒的人是否主動,當然,我想多數人是被動的

2.我引用的文章,同時也指出,醉酒是高層放下面子的好機會,這個比服從性測試的觀點來說,又多了雙向的意味


酒桌文化是中國社會傳統尊卑倫理規則在飯桌上的展現,由於包含了很多強迫性的行為規則(所有人在喝酒這件事本身上都是輸的),已經進入下降通道,未來逐漸式微。

喜歡喝酒,自由的喝酒,和朋友一起喝酒才是真正的酒文化。


知乎真會玩,連勸酒都能說出這麼多道道來。

等級高和有面子的人需要勸酒?這就是基本禮節好吧。

吃飯的時候,拿什麼開口說話,當然是來,走一杯。然後開始說事嘮嗑。直接就開口說話,不覺得突兀么?就算是下級對上級,領導在這兒你打不打招呼,你打招呼怎麼開口呢?只要你舉起酒杯領導就懂了,慣例而已,不然誰知道你傻不愣登站在那兒幹啥的。再說,不勸酒能怎麼辦?難不成說:來,給你夾塊紅燒肉?

這跟走在路上打聽事之前先找根煙一個道理,這只是個信號啊!


我給這裡所有說喝酒好的答案都點了反對,請不要怪我

酒文化的本質是地位確認,權高者合理傷害下屬。

你見過科員逼著局長喝酒的嗎?


酒的本質是一種嗜好品,在世界全球化中對摧毀非洲、美洲殖民地傳統社會,建立起殖民地式的文化中卓有貢獻。最早的酒很珍貴,因為要消耗糧食,在文明之初的中國社會中必然是要用來祭祀的。然而中國人的祭祀觀念是被祭祀者享受祭物如味道、顏色等無形的價值,儀式結束之後有形的價值就可以被參與祭祀的人所分享,酒在其中,可以起到構建共同體的交際作用。

嗜好品屬於那種為社會所有階層共同接受的文化標誌,所以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飲酒方式:底層人民可以在小酒館裡享受低端白酒和便宜的啤酒;中產階級除了高端一些的白酒和啤酒之外,還可以在酒吧里宴饗外國酒、調製酒;權貴則在會所里啜飲高級葡萄酒、天價的白蘭地等等——這大抵是階級酒文化。

共享嗜好品可以快速的形成共同體共識,通俗一點就是「能迅速的讓大家熟識」,而這正是政務、商務交際的需求——「快速而有效率」——人們無需深入理解交際對象,反正一起喝酒就能展開話題,並可以繼續為目的深入交談。那麼能讓大家在一起飲酒時共同遵守的規則、價值觀也就必然會流行開來——這就是儀式酒文化。我相信題主的問題,其真實目的就是想發掘這種酒文化。進來社會節奏加快,人們之間的情感亦然,兩性交際同樣也追求快速而有效率,所以才有酒吧、夜店等場所。

那麼回到具體「人」的角度,這種酒文化又是什麼呢?古代有個叫淳于髡的人,精闢的總結了作為個體的酒文化。姑且錄《史記·滑稽列傳》原文如下:

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旁,御使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
髡帣韝鞠[月巹],侍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
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 ,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 ,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


三個代表哥的答案言簡意賅:社交。

這絕對正確,但總覺得還能補充點什麼?…

仔細一想是因為:這個答案很準確地指向了酒文化的屬性,但是沒有涉及特性。就是說任何概念的解釋都有兩部分:屬性+特性。蘋果的本質是什麼?蘋果是水果。準確無誤!但是什麼樣的水果呢?人們難免會有進一步探究心理。

關於特性,答案中被認可最多的是:酒文化是等級秩序的確認和強化。

緊隨其後的觀點大相徑庭:酒文化是等級秩序崩潰後的一種模仿。也得到眾多贊同。

把這些一綜合分析我得出的結論:

酒桌上是等級秩序的確認嗎?從開始喝酒時各種規矩各種范來說,確實是這麼回事?但是酒過三巡感覺就開始鬆散了,結果上並沒有加強的感覺。

這麼看來,酒局開局確實是等級確認,但是這應該是酒文化附屬於餐桌文化的一種結果,而不是酒文化本身的特性。

就是說,如果不喝酒只吃飯,吃飯開始的排座次點菜等等規矩還是一樣的,這確實是確認和強化身份等級的社交方式,而酒局從屬於飲食文化還未展開其社交功能時也是從屬於這種表現,但是不是它的特質。

比如一家人吃年夜飯,在一個傳統的家庭中,一家之主可能會喝點小酒,但是他不會熱衷於和家人一起飲酒,更不會敬酒勸酒,如果家長去和家人喝酒反而更像一種去等級身份的模糊化表現。

從這個角度上說,酒文化本質上應該是縱向消解等級秩序、橫向融合身份隔膜的社交方式。

如果為了強化身份等級會什麼熱衷吃飯喝酒?開個會舉行個儀式活動什麼的不是更利於強化么?那為什麼要吃飯?因為吃飯可以喝酒,而酒是融合劑。

酒本身的特質就是能軟化人的理性框架,激發人的感性能量。而人的理性積澱固話到社會整體層面,就化身為身份和等級,就是說社會屬性中的各類條條框框規規矩矩,其實都是人類理性對現實的反應的固化,人類的身份等級區分是人類理性的結果。

那麼酒就可以相應地去消解這些社交壁壘,消解度和酒精攝入量成正比,和攝入方式直接相關。

所以,有經驗的酒道中人,他們可以熟練利用酒精開道如同一艘破冰船去展開探索之旅。而高位者如果主動飲酒勸酒就是他試圖拉近距離的姿態,低位者借著強化高位者地位的借口敬酒其實反而是在削減地位差。酒局上經常出現的葷段子、政治笑話更是體現了這種對原有理性秩序的消解。

但是這種消解也是有技巧的,你來我往,九淺一深,各種試探和互動。對各類試探的反應能體現一個人的社交經驗和對跨越社交壁壘的敏感性和控制力,別人勸酒你太不喝了是二逼,一來就喝是傻逼,這個分寸平衡還要看環境對象,很難掌握駕馭,在酒局中人看來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這個能力不單單是情商和智商,還是社交經驗的體現,所以他們在這種平衡中如衝浪漂流般找尋著探索的快感和找尋極限的刺激。

局外人不解其趣就覺得這有嘛意義?拿身體開玩笑?真是惡趣味!惡趣味么?愛好者看來,酒局就是一個搏擊場,平常不能耍的拳腳這裡坑蒙拐騙都可以用上,打完收工一笑泯恩仇;這裡又是個大戲院,喜怒哀樂半真半假,臉上一抹一覺醒來不對賬。我等情商太低的人看得懂也玩不轉。

那有人問了,沒飯局之前人們也喝酒啊!對了,這樣看就更明顯了,比如原始部落少數民族,他們沒條件人五人六開一桌怎麼操弄酒文化?那就開舞會跳舞唄!圍堆篝火就可以嗨起來,縱向地位差不明顯,消解橫向身份差也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賽落賽!

說到跳舞就可以收尾了,從這裡還可以找出酒文化和舞會的共通點,他們的表現方式都是一種調戲嘛。跳舞是異性之間的適度調情,酒可以成為同性之間尤其是男性之間的適度調戲。

我先總結下我的觀點:酒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消解身份壁壘的社交互動,這種壁壘既包括縱向的地位差,也包括橫向的疏離感,這種互動表達方式為一種相互的調戲。

簡而言之,節操掃地的說頭是:酒文化是人類一種融合性的調戲文化。

~~~~~~~~

一個長長的尾巴。

這問題關注已久,酒文化的概念也甚為寬泛,歷史上的不論是高雅別趣的曲水流觴,還是市井喧囂的猜拳行令這些都離我們太遠,就說如今林林總總的酒局,我其中情結也說來話長。

話說若干年前,自己畢業後在一個公司的辦公室蹲了兩年後,還是充滿迷茫地回到了家鄉的縣城。不用多久自然會和以前的朋友(絕大多數是中學同學)聯繫上了。

我從小就內向,和陌生人和異性相處還有點社交恐懼症的意思,步入社會很吃力主要就是人際交往不太活絡,熟人之中人際關係好得很,但是如果去和不太熟的人打交道就很不適應場面話,不會講客套這類的套路,當年尤其如此。

我還記得和我初中時最好的一哥們見面時的情景,他已經在社會上摸爬得八面玲瓏,隨便和誰交往那親密得他鄉遇故知那感覺(我並不排斥,相反內心還挺羨慕這種人的)。

和他偶遇後,他然後還叫來了另一位初中同學,不介紹我都一下記不起了,從部隊專業回來不久,長得心寬體胖,紅光滿面那種,一看就是酒精考驗的戰士。為了表達好做區分,我後面叫他戰士哥,戰士哥還帶著一個妹子,嬌小玲瓏偏蘿莉型。

本來就是偶遇然後一頓便飯,我也知道自然少不了一點小酒。換我現在我肯定知道我這菜鳥碰上了這兩位,一碰酒自然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但是那時候我純潔的毫無這種意識…

那之前我只和大學同學時不時喝酒吹牛逼,大家都是一路貨色,量只有那麼多,而且所謂敬酒也是隨便扯兩下,不喝就不喝,自己看著辦,醉了的一般就是自己想醉或者少數一兩個缺乏自控的傢伙,沒見識過灌酒的。

這次我才第一次見識了什麼叫勸酒了,首先你要有一個活絡哥這樣的人暖場,加上一個戰士哥這種量高的人捧嗝,一唱一和氣氛起來了就進入他們的套路和節奏了,當你一進去就發現你實在很難拒絕,每次你拒絕都有一種傷自尊的感覺。

我知道我的酒量也就三四兩,硬剛能到半斤量,再超出就屬於不可控制的範圍了,所以到了半斤的檻上死活不喝了,開啟了從前和大學那幫貨色一起喝的免疫模式,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造型就能進入無敵狀態:「哥們,你是兄弟就再陪我喝這一口!是男人就端起杯子來!你是兄弟么?」「不是。」「靠,說這種話…是男人么?」「我不是男人。」「靠,你狠…」對方基本就沒戲了,故事也就結束了。

但是,這次我面對的是兩隻老麻雀。他們不會這麼直喇喇地出招,他們不會只知道趁熱打鐵這種套路,他們還會控制節奏。

好吧,你不喝了,夠了,哥們看的出你儘力了,也知道你坦率的個性,沒那麼多彎彎繞。然後,不談喝酒的事了,又是各種往事唏噓,從長計議,說到後面看起來真是深情滿滿,甚至眼見淚光(真是這麼神奇)。情緒夠了起身說,今天真是緣分偶遇,好久沒這麼痛快地直抒心意了,也不早了咱們散了吧,來把剩下的這點點幹了!

情到濃時腦子遲,一想想最後散場了最後一點點面子還是保住吧,喝了就閃!於是豪情壯一口悶了。

當你喝完之後,說散了吧。這時戰士哥就發話了:慢著,我覺得…扒拉扒拉一大通總而言之,現在怎麼能散呢?各種理由留住,留住一個人可比勸進一杯酒容易多了。

那時候我才發現自己羊入虎穴了。這時我只能做最後的掙扎,管他嗎什麼面子不面子,倒了更沒面子!

有用嗎?沒用。

別忘了,還有一位蘿莉妹沒有出手,她一直楚楚動人地在一邊笑看風雲,她出場時我知道,我完了。

我本來就不善言辭,對妹子說幾句就臉紅的人,更是一個不會拒絕的人,一個推銷電話都要推半個小時,她就是壓倒我最後一根稻草了。

果不其然,我都不記得她是怎麼勸的,反正我無言以對,自認倒霉決定喝一口了。我知道反正躲不過,任栽吧,這一口沒栽,反正要栽的,就痛快點吧。這是一個絕望的囚徒終於防線崩潰化身破罐子的一聲脆響。

自然,我第一次大醉了。

扯了大半天這個屁事是因為它很有戲劇性嗎?不是恰恰因為這事很稀鬆平常…是因為我很悲壯嗎?更不是,這情景下我更像一個傻逼…但是我為什麼說這個?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碰到的酒局中最具典型純粹的勸酒組合:組織後衛玲瓏哥,強力中鋒戰士哥,再加外線冷射手補刀妹。經典的三角進攻配合組合!我這隻雞很榮幸地享受了牛刀待遇。

那麼我說這個就能回答題主這麼大的問題么?當然不能,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

喝完補刀蘿莉妹敬的那一杯後,我知道時間不多了,為了最後的榮耀我決定去買單,最後相對體面地趴下。於是我掙扎著去把賬結了,回到桌上,我說我實在不行了,我真的醉了,你們再多喝幾杯,我要休息下…於是趴在桌子上了。好在我喝醉了既不是文醉成話癆,也不是武醉成武松,還是純真本色:沉默,想睡覺。那是時候肢體已經難以控制,但是感官極為敏銳,思維清晰,觸覺視覺聽覺都有种放大的感覺,尤其是聽覺異常清晰,所以異常清晰地聽到了他們的對話,話音都伴著回聲:

玲瓏哥:唉…喝不得喝這麼多幹嘛?

戰士哥:就是啊,我還以為他能喝多少呢…

頃刻間一股怨憤之氣湧上心頭: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

這時傳來補刀妹嬌脆的聲音:對哦,他為什麼要喝哦?…

她真心的不解,我也真心地不解,嘔吐感都一下沒了,只差吐血半斤。心中只有一個聲音:我為什麼要這麼喝酒?…

這樣我暫時抑制了嘔吐感,能他們開車把我送回家我都沒吐,但是一到家也無力去管他們了,只撲衛生間吐了了天昏地暗,不知道過了多久爬起來沖了個澡爬到床上去的時候,我身心俱疲反而全然放鬆,思想也猛然提升到形而上的境界:人類為什麼要喝酒?

這個聲音在腦子裡迴響,然後…然後我就睡著了。

故事結束。

這裡對題主有幫助嗎?我想絲毫沒有,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多麼想從題主問題的答案中恍然大悟。娃哈哈哈哈…


本質是社交啊。


看過日本一個關於二里頭文明的紀錄片。所謂二里頭文明,很有可能是商代早期或者甚至是傳說中的夏代的重要都城,那個時候君主會把諸侯召集起來賜酒,以展示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所以酒作為禮器一開始就和權力分配掛鉤的。我比較同意排名第一的回答。

大象公會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它認為從人種上看,山東人並不比其他地區能喝,但是大家都覺得山東人能喝,是因為山東是受皇權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尊卑觀念最重,對禮教規律也最重視。推廣開來,大家普遍認為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大概也是因為權力多寡的原因。

不過在現代市場經濟上,酒文化對商業還是蠻有幫助的。因為制度的缺陷,對產權的保護和對契約的執行都不容樂觀,因此需要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去彌補正式制度的不足,而酒文化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可以說極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

前段時間東莞被幹掉,我心想完了。這玩意可不只是尋歡作樂的地方,帶政府人員,帶客戶過來玩一圈,事兒就成了。現在缺少了一個重要的降低交易成本的渠道,不知道對當地工商業造成什麼影響。。。

利益相關:山東人,酒量奇差,嚴重影響工作和社交。


中國古代酒文化有兩種,一種是官員之間的酒文化,以敬為主,二是百姓的飲酒文化,百姓的飲酒文化跟現在很不同,幾乎是反著來的,就是酒桌上找盡各種借口來喝酒,比如行酒令,作詩,贏了的人才能喝一杯,因為喝酒在以前社會,對於普通百姓 來說等於使用奢侈品,現在的飲酒文化是改革開放後形成的,因為剛剛改革開放時,酒依然是奢侈品,為了辦事,拿出來請人是很正常的,現在酒要多少有多少,喝多又有害,所以人們覺得不爽了,但這習慣是從窮的時候過來的,也沒辦法。跟古代文化其實沒多大關係。

其實其他國家窮的時候也是這樣,毛子以前為了搶一瓶酒,就能弄死對方,澳洲過去一箱酒就能換百萬畝土地,如果一定說中國酒文化的本質是什麼,那就是從窮變富的這個過程中的反映在酒中的現象


朋友親戚之間虐和自虐

業務關係不夠,只好用酒聯繫

上下級管理,溝通不好,只好用酒溝通

是一種比較低級的文化


關於中國人為什麼互相灌酒(白酒),還有為何互相敬煙,有一個假說(請注意「假說」二字)。

一、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會敬煙?

大象公會

「無論歐美國家還是同一文化圈的港台,都沒有互相敬煙習慣。國外能看到分煙的場合是戰場。」

「今天中國人喜歡散煙的習慣,也許正是來自當年中共的內部習慣——不但1949年後大批軍人復轉成為地方幹部,可直接將此習慣傳入地方,而且中國社會此後也經歷了一個從組織到文化上不斷軍營化的過程。」

以上文字引自大象公會的文章,若要看全文,請大家去關注大象公會。

二、中國當代酒文化的來歷

驕傲的陳毓秀

貴國的酒文化可能是被黨軍帶壞的,在此之前的達官貴人之間喝的是黃酒,白酒是下等人喝的,而且也沒有這種拚命灌酒的習慣,講究的快然微醺,醉乎山水之間。說這種死勁勸酒對方不暈倒不罷休是優良傳統的人,基本上都是土鱉自我作古,感覺極其良好。

——————————————————————————

再次強調,以上文字是引用他人的,而且是「假說」,而不是定論。我特別希望有研究社會史的人來考證一下。如果沒有專業的研究者,也請海外(港台澳馬來西亞。。。)華人來講一講你家鄉的華人社區的煙酒文化是不是與中國大陸一樣。

懇請社會史研究者,廣大海外華人同胞發言。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哦呵呵。

答主喜歡喝酒。

僅限於自己在家獨酌,或幾個好友熱鬧一下。

不灌酒,不強求。

開心了可以喝很多,朋友的酒也可以幫著喝。

氣場不合的人,一杯都不會多碰。

喝酒就是喝開心的。

如果當工作任務,摻了別的心思。

那還有什麼樂趣?


我覺得題主說的這種情況,並不算是酒文化。

我雖然喜歡酒,但一點都不喜歡酒席上的勸酒、斗酒。

和朋友一起喝酒,不用勸,自己能喝多少喝多少,甚至喝到最後搶酒喝。自己自斟自飲也可以喝得很嗨。

但在那種打酒官司的場合,我會盡量不喝、少喝。

我認為的酒文化,應該是和酒本身相關的文化,比如釀酒。對中國來說,就是黃酒、白酒的技術傳承,各種釀造技術。還有國外的紅酒、烈酒、啤酒,都有各自的釀造文化,你了解之後會發現非常有趣。

另外就是飲用時的周邊文化,比如酒器、酒肴。

當然,還有與之有關的一些歷史。

唯獨勸酒不算文化,如果非說是的話,也是劣等的文化,沒什麼值得驕傲的。

--------------------------------------

題主還提到,很多人覺得酒是一種難喝的飲料。確實,下面很多人的回答,也認為酒很難喝(但自己認為難喝沒關係,為什麼要反對別人認為酒好喝呢?難道口味必須以你們為標準?)。題主不明白的是,他們明明認為很難喝,為什麼還互相灌?那隻能說明他們都是傻叉,還很壞——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強行讓別人去做,這和那些自己不喜歡酒也不許別人喜歡的人性質差不了多少。我認為酒是好東西,所以我從來捨不得拿酒去灌別人,自己還沒喝夠呢。

--------------------------------------------

至於題主所謂的中國酒文化的本質——偽文化、looser的文化、壞人的文化。


酒在中國早期社會是給部落里的老人喝的,個人推測是其可以減輕古代老年人的痛苦,相當於止痛藥,而且產量低,不可能都喝。

後來成為祭祀用品,再後來,就成了王公貴族享樂用品,最著名的比如酒池肉林。

後來燒刀子等高度酒的發明(工藝生產率提高),和糧食產量的提高使得酒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酒作為最普通的大眾消費品,其基本作用不必多說都能想到。然而酒到了今天,可以被看做一種鑰匙,打開話題的鑰匙,有品味的談酒文化找到共同話題,覺得沒必要的,喝酒買醉找知己,甚至……月拋……

可以說酒類以其大眾消費品的身份聯繫了全體社會成員,增強了社會凝聚力,當然,喝酒鬧事的不算⊙▽⊙。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分析城市的一個本質因素,即集聚效應,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這個名詞。在鄙人看來,人類的一切行為可以有兩個基本出發點,生存(今天即勞動,繁衍等),另一個是集聚(演講,喝酒,聊天,麻將等社交活動,電視劇,電影,藝術品都算在內),從宏觀上講,一切集聚規模的擴大,都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和創新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城市是國民經濟發動機的原因,這裡的集聚效應最強。

酒在這個宏觀集聚效應里是一個催化劑,類似的催化劑還有很多,比如知乎,但是酒更能引起人類的共同情感,因為它在我們的基因里存在了太久太久,而知乎等等事物是那麼的年輕,我這裡就不再贅述我對人類惰性的觀察了……

好吧,總而言之,酒是促成人類集聚效應工具的一種,嗯,就這些(⊙_⊙),貌似我說了半天也沒回答什麼是中國酒文化的本質,好心酸……覺得自己好無知……

這樣:中國酒文化的本質即具有中國人文、自然,生產工藝發展特色的人類集聚效應(社交)催化劑,我偷懶了╮(╯▽╰)╭


拼酒並非酒文化本質。

仔細想想大家為什麼拼酒呢,

應該是潛意識把喝酒當作是一種壞事。

古代小說一結義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好事壞事都一起做了,就是真兄弟。

曾幾何時我不太懂,為什麼真兄弟一定要「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piao過昌」

既然是關係好為什麼要piao呀?

一方面法治社會很多不讓做的事,潛意識裡叛逆的思維會比較想去做普世價值或者道德標準不允許的事情

另一方面類似於互相掌握了對方犯錯誤的細節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契約

想一想我們喝醉時都會做些什麼吧!

也許是我見識淺薄

好一點的是直接休息

壞一點無非就是洗浴中心、ktv、尋釁滋事以及各種「難以忘懷」的有趣的醜態!

這種「醜態」實際屬於個人隱私和秘密一類。事後回憶起來,你會說「xxx上次喝多之後,xxxxxx」。說出來大家一笑,這種醜態百出的事情會讓大家覺得,哎他喝多了原來是這個樣子,我都不知道誒

一個人,你知道關於他的別人所不知道的,會被認為是和他關係好的一種體現。

甚至有的人主動喝多求醉以自然醜態獻媚


地位!

從座位如何分配,到誰給誰倒酒。從敬酒的主動程度,到被敬酒的頻度。從碰杯時的高低,到划拳時的次序。無不體現著長幼尊卑,高低貴賤。

哪怕是看似平等的同學聚會,一旁的服務員仍能看出一群人中誰的地位最高。

什麼?你是問酒吧夜店的雞尾酒文化啊?不好意思……我不知道。


這是我畢業那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在半年後受不了而選擇出來的原因之一。所有人都知道喝酒太多不好,傷胃傷肝,但所有人都得喝,因為那是規矩。人在規矩面前大多習慣遵守和服從,若是好規矩,當然是好事;若是不好的規矩,反而成了惡性放縱。我相信平等觀念的普及一定會對這種文化加以矯正,讓它成為一種健康的、持久的人類文明。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喝酒?
為什麼人類喜歡喝酒?
中國酒的發展簡史大致是怎樣的?
白酒的價格?
市面常見白酒品牌中有真正的純糧酒嗎?

TAG: | 中國文化 | 文化 | 社會學 | 酒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