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體(宋體、明朝體)是如何產生的?

印刷體「言」、「戸」(戶、戶)起筆作橫,爲何碑帖中起筆仍作點?


謝不邀。

這道題涉及漢字印刷體與手寫體的區別。

上頭作點的「言」和「戶」,是以楷書、行書爲代表的手寫體字形。

上頭作橫的「言」和「戸」,是以宋代、明代刻本印刷字體爲代表的印刷體字形。

至於他們是怎麼產生的,請聽趙某人細細道來。

首先我們研究漢字的,必須弄淸楚兩個概念——書體和漢字。

前者(書體)是書法裏頭的概念,是指同一個漢字由不同的手書所形成的書寫風格。

後者(漢字)是文字學概念,是指有其獨立的字音、字形(主要看構字部件及其佈局)、字義的文字,竝且區別於其他字。

簡單來說,漢字是一個抽象的稱謂,表達的是由構字部件組成的含有獨立音形義的文字;而書體則是漢字字形的具體表現形式,同一個漢字可以寫成不同的書體,但是仍然認定爲同一個字(在文字學意義上)。

(引用自簡化字 - 漢字 - 知乎專欄)如上圖所示,這裡所列出來的都是「請」字的不同書體,但是表示的都是「請」這個字。

@波斯基曰:

我們甚至可以認為「說」、「説」、「說」是同一個字的不同書體寫法,是同一個字的三種不同書寫風格,是同一個字的三種不同字形風格;但從字形、字構的角度看,這就是同一個字。

其說甚是。

做一個簡單的類比:

漢字 ? 水(抽象的物質概念)

書體 ? 水(具體存在形式,如水蒸汽、液態水、冰等)

筆者這裡之所以強調書體和漢字的區別,主要是爲了後文敘述方便。

因爲「印刷體『言』、『戸』(戶、戶)起筆作橫,爲何碑帖中起筆仍作點?」這個問題,是書體風格笵圍內的問題,其用字完全相同(沒有到漢字層面,漢字層面應該會討論該用「門」還是「戶」,該用「言」還是該用「口」)。

※※※※※※※※※※※※※※※※※※※※※※※※※※※※

接下來上正文(對,剛才只是楔子)。

我們知道,漢字自漢魏以來,就開始進入今文字階段(以隸書、楷書爲代表,區別於甲金文、小篆等古文字),至今沒有發生新的演變。

但是漢字的書體風格卻一直在發生變化。從魏晉的行書,到大唐的楷書,再到大宋的刻書體,最後是現在的電腦字型,漢字書體風格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書體年表》(局部):書體年表 | 文悅字型(原 TypeLand))

產生這種變革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書寫載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目前的攷古資料來看,漢字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種載體形式,如簡牘、獸骨龜甲、鐘鼎器、陶器、貨幣、璽印、石碑等。

其對應的文字就是簡牘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貨幣文字、璽印文字(篆體)、石刻文。

這裡我們需要著重注意,以上文字只是載體的不同,時間上竝沒有先後順序,也不可說誰產生了誰。例如甲骨文和金文就差不多是同一個時期的文字,而且金文用於銘刻鼎器等正式場合,其字形要比同時期占卜所用的甲骨文更加正式。

當然,目前的金文大多是周朝的,而甲骨文則是以殷墟甲骨著稱。所以人們普遍以爲甲骨文和金文存在先後次序。其實商代也有金文(如最出名的後母戊鼎/司母戊鼎,爲商王祖庚或祖甲爲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上面的文字就是商代金文),而周代也有甲骨文出土(如周原甲骨)。

同一個時期的漢字,表現在不同載體上,其書體風格會有差別。

如金文的「日」字,一般是圓形的,比較忠實地反映了太陽的樣子。

而更早的殷商甲骨文,「日」字卻是方形的,反而沒那麼象形。

爲什麼呢?書寫載體不同。

因爲鼎器銘文實際上是在陶笵上加工的,之後再灌注成鼎器,所以上面的銘文可以毫無拘束(更接近當時人們的實際書寫字形)。

而甲骨文則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刻寫十分困難,所以往往以直劃居多。所以還不要到千年後「化曲爲直」的隸書,早在殷商先民的甲骨卜辭中,「日」就寫成了方方正正的字形。

可以說,每種書寫載體都有其獨特之処,也都曾對漢字的書體風格產生過不同的影響。

而在宋代成爲主流載體形式的彫版印刷、活字印刷,則是促使印刷體(宋體/明朝體)[1]這一新的書體風格產生的根本原因。它不僅決定著印刷體的總體風格,而且也影響了印刷體的筆畫特徵。

不同於用毛筆在紙上寫字,人們在木板上面刻字時,要受到木板的硬度、紋理以及刻字工具鋒利程度的影響,對楷書筆畫的實現難度比較大。因此在新的書寫載體的影響下,新的書體(印刷體)便逐漸從書法體中分化出來,形成了獨特的書體風格。這種書體的總體風格是:橫平豎直、縱向略長、筆畫瘦硬。刻書體橫平豎直,看起來比較規笵;縱向略長,與縱向的行格線達成了和諧;筆畫瘦硬,更能體現刀鋒的剛健。

我們可以對比同時期的宋明刻本印刷字形與法帖手寫字形,總結出下列特徵:就筆畫類型而言,彫版刻寫的難易程度從小到大依次是:直畫(橫、豎)、折畫(含橫鉤、豎鉤)、斜畫(撇、捺、提)、點畫。

1. 直畫

直畫是最容易寫的,因爲在彫刻時垂直方向最好用力,而且是順著木板的紋理來的。橫畫和豎畫都可以通過轉動印版來使之成爲垂直方向。

這種純直畫的字形如上圖的「申」字。

2. 折畫

折畫在刻寫時是通過兩筆完成的。這樣就可以処理爲直畫+直畫(或斜畫)兩筆完成,難度就降低了。

如「食」字左下角的豎鉤,拆成豎+提兩筆完成,這是印刷體的主要風格特徵。

「山」的第二筆豎折,手寫時本來應該是一筆完成的,彫刻中也拆成豎+橫兩筆完成。

「幺」族字的筆畫算是印刷體最顯著的特徵。注意「幺」的折筆,在彫刻時処理成了撇+點。

3. 斜畫

斜畫的難度比較髙,因爲既不能擺放成垂直方向進行彫刻,又不能順著木板紋理彫刻。所以彫刻者一般會減少斜畫的使用,將一些斜畫処理成直畫。

如「笑」字下頭的「夭」第一筆本是「丿」,這裡被処理成了橫畫。

又如「甜」左邊的「舌」第一筆本是「丿」,這裡被処理成了橫畫。

4. 點畫

點畫的難度是最髙的,它除了因爲是斜置的所以有斜畫的難度之外,其下方還呈圓形,用刀很難処理。(因爲刀刻比較鋒利,比較適合狹長的筆畫。)所以點畫一般也被処理成了短橫或者短豎。

「高」上頭的點作短豎。

「丹」中間的點作短豎。

「雷」的「雨」頭裡面的四點均作短橫。

還有問題描述中提到的「戶」和「言」,其起筆也是短橫。

他們同時期的楷書應該寫成這樣。

綜上,印刷體(宋體/明朝體)作爲一種在宋代因彫版印刷而產生,竝在明代發揚光大的新的書體風格,其筆畫細節的風格特點是跟彫版、刀具息息相關的。所以印刷體與同時期的手寫體在筆畫細節方面的區別相當大(就像筆者在最前頭擧的甲骨文、金文中「日」字的例子一樣)。但是我們還是認定他們爲同一個字(爲什麼?同一個漢字的不同書體風格,表現的還是同一個漢字)。

—————————————————————————————

[1]:這裡需要注意一下,一提到印刷體,人們腦子裏頭總是想起宋體、楷體、倣宋體等字型。在淸代以及淸代以前,「印刷體」這個名稱專指宋體/明朝體或者其變體,即用於印刷的字形,因爲只有他們才是真正起源於印刷的字體。而楷書、隸書等則是對書法體的摹刻,其書體風格沒有發生本質變化,仍屬於書法書體(手寫體)笵疇。

參攷文獻:

1. 李寶通.簡牘學教程.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07.(甲骨文的冊字能說明商朝已有簡冊么?)

2. 厲兵主編,漢字字形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09月第1版,196頁,《雕版印刷對印刷體的影響》


舊字形宋體的有些特點,比如直線化、垂直化,當然是槧刻技術的需要,但有些特點,比如程式字腳的方向、筆畫的處理這些可能更多是一種對其所來源的歐體楷書的路徑依賴。

明前期出版業的習慣還是和宋元一樣,模仿寫體的,並且主要流行的是元代以來的趙(孟頫)和顏(真卿)風格的字體。

明早期風格。經廠本《貞觀政要》

到明中期,具體說是正德到嘉靖這期間,因為蘇州作為文化和商業中心的地位,由這裡的文人帶動了一股仿習宋刻本的風尚,一變而將刊印字體恢復為南宋浙刊(即南宋杭州為中心的出版業,南宋有三大出版中心,兩浙臨安、四川眉州、福建建陽)慣用的歐(陽詢)體字,這個傳統變化是與嘉靖-萬曆間的民間大繁榮同步的,很快這種「宋朝體」就被書商進一步風格化,逐漸在萬曆定型成比較典型的「硬體字」,徹底脫離歐體寫體的風格,然而其中異於明代楷書習慣的筆法也固化成為宋體舊字形的特點。

明嘉靖本《嵇中散集》,雖然方整,尚未脫寫體規模

明萬曆嘉興藏,比較成熟的膚廓體

這種完全脫離手寫的字體因為脫胎於宋版,因此仍被匠人稱作「宋體」,文人則不一定喜歡這種風格,當時有人斥之為「膚廓字樣」,膚廓是膚淺而形式化的意思,除去其中的褒貶,不失為一個形象的名字,如同初出的sans-serif被叫做grotesque一樣。

------------------------------------------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種字體的筆畫細節來源。

這是歐陽詢本人的《九成宮醴泉銘》。注意其中宮、涼所從京、視的示部、信所從言中起筆點,維、編的糸部,戶、編的戶部,改中己的提劃斷開。都與宋體舊字形一致。當然,這些特點在歐陽詢書法中不一定完全一貫,比如糸部下方也有從點的,起筆點劃也並未完全橫豎化,但這些特點在他人的書法中恐怕更加不易尋得。

然後看一下南宋寧宗本《廣韻》所用字體(可以回上面對比一下跟嘉靖本字體的傳承關係):

宋代字體還沒有垂直化的跡象,但是相比手寫體已經明顯偏「硬」,帶有更多程式化特點。橫細豎粗的絕對化開始出現,並且橫劃不論大小都帶有書法中原本長劃才有的筆鋒。言、立、字、食中的構件上方的點都橫豎化。露頭的長捺也全部帶有一個小橫起筆(這種起筆在書法中通常在卧捺中才出現),成為舊字形宋體中捺筆起筆的點的來源。

歐體結體嚴謹,其一些特點契合印刷體的需求,在刊刻實踐中被放大,似乎也有一種歷史的進程助力。不過我們也不能忘了,南宋浙、蜀、建三大印刷中心的字體各有所宗,當時模仿顏體、柳體的出版物並不少(比如欣喜堂「龍爪體」所復刻的原本就是顏體風格的),而且也自有其筆畫程式化發展。如果搭上明中後期市井大繁榮這班車的不是宋朝浙刊書體,而是顏/柳/趙體被拉直,我們現在的印刷字體會是什麼樣子呢?主要參考:黃永年《古籍版本學》


舌字本來起筆是一橫,因為舌字由乾和口組成,和省事沒有關係,另外說話的「話」字右邊不是舌字,篆書中由上為氏,下為口,隸變時寫成舌,與舌頭的舌相近,後世混之,以為一字。


推薦閱讀:

「無」字被簡化成「無」,但是「舞」字為什麼沒有改變?
梵文除了以下主要的四種字體外,還有其他的么?
為什麼現在漢字中沒有圓圈「〇」結構的偏旁?
你最喜歡語文教科書里的哪篇文章?或者哪個人物,哪句話?

TAG:漢字 | 文字 | 宋體 | 文字學 | 舊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