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吃大閘蟹的?


首先表示咋們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吃大閘蟹的?第一個答案里的蘇蟹閣小編的不靠譜之處在於這句——

大家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嗯...金文的蟹是這個樣子的,當然不排除夏代就有楷書存在,反正在小吃廣告里什麼都會發生,我還看過乾隆征討已經滅亡1500多年的匈奴時候發現了xx秘法燒排骨的故事呢= =

蘇州大學的王衛峰在《連綿詞的詞源探求》里提到過「螃蟹」為聯綿詞。「蟹」字的來源是「解」,因為蟹這種生物在一生中會不斷的脫殼再長出新殼,這一特性即為「解」。而「螃」則來源於「旁」字,因為螃蟹是橫著向兩邊側行的。因而,人們稱這種生物為「螃蟹」。後來人們為「旁解」二字分別加上表義形符「蟲」,於是寫作「螃蟹」。

說回吃來,《逸周書 王會解第五十九》里曾描述過:「且甌文蜃,其人玄貝,海陽大蟹。」說明當時就已經拿螃蟹當食物了,逸周書的成書不會晚於戰國時代,因此我們肯定的是至少中國人已經吃了2000多年螃蟹,上不封頂。

但因為是海陽進貢,又強調了螃蟹的大,所以這裡的螃蟹有可能是海蟹,未必是題主想知道的大閘蟹(中華絨螯蟹,或者說是草泥馬最大的敵人河蟹),而漢墓中出土了螃蟹則似乎能夠證明,中國人吃大閘蟹的歷史也不會少於2000年。

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就已經有介紹膏蟹的吃法作」藏蟹法「

藏蟹法:九月內,取母蟹,母蟹臍大圓,竟腹下;公蟹狹而長。得則著水中,勿令傷損及死者,一宿則腹中凈。久則吐黃,吐黃則不好。先煮薄館,館,薄餳,著活蟹於冷瓮中,一宿。煮蓼湯,和白鹽,特須極咸。待冷,瓮盛半汁,取餹中蟹內著鹽蓼汁中,便死,蓼宜少著,蓼多則爛。泥封二十日。出之,舉蟹臍,著薑末,還復臍如初。內(納)著坩瓮中,百個各一器,以前鹽蓼汁澆之,令沒。密封,勿令漏氣,便成矣。特忌風裡,風則壞而不美也。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介紹了更聳人聽聞的一種古代吃蟹法——糖蟹,見於夢溪筆談,在此不表。

最後以翻譯家包天笑的一篇《大閘蟹史考》中一段話作為結尾,就算是把我能查到的所有資料都擺在諸位面前了,信哪個不信哪個請自行判斷。

我們先在要講這大閘蟹的「閘」字究竟有何意義了?在古人文的話中,有「螃蟹」、「湖蟹」等名詞,而沒有閘蟹的名詞。有人說:「煮」字與「閘」字音相近,是方音的變遷。有人說字典上有「煠」字即是以水蒸之的解釋。有一日,在吳訥士家作蟹宴(訥士乃湖帆之父),座有張惟一先生,是崑山人,家近陽澄湖畔,始悉起原委。他說:「閘字不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這便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古人云:「一物不知,儒者之恥」,豈其然乎?

而我的個人答案是——恐怕第一次見大閘蟹的時候就已經動口了。

畢竟中華饞鬼都是這個樣子的——

------------------------------------------------------------------------------------------

參考頁面

包天笑最後之作——大閘蟹史考

聯綿詞的詞源探求--《學術交流》2010年02期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吳祺:釋「蝃蝀」


我來補充一下大閘蟹是怎麼在中國火起來的。

大閘蟹並非一直受到追捧,看這張圖就知道:1945年上海的貧困家庭靠吃大閘蟹勉強度日。

追本溯源,大閘蟹的傳播史,大致路徑是由江南至港台,轉道回內地,由南方到北方,慢慢燎原。

大閘蟹一直是江浙滬一帶流傳的地方美食。看清人筆記,凡是提到大閘蟹的一般都是江南文士。到了民國,大閘蟹開始在上流社會中流傳,那時上海成為移民城市,各路人馬聚集上海灘,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並稱「三大亨」,杜月笙特別講究做人,說人生要吃三碗面:體面、場面、情面。在秋冬設宴時必上大閘蟹,因為宴席有了這一上海特產才算得上體面。

大閘蟹名聲暴起是在香港。解放之後,眾多上海名流顯貴移居香港,大閘蟹就從尋常吃食成為思鄉之物,每到秋季,睹物思人,遙想當年勝景,已如明日黃花,唯有這大閘蟹可解相思。真格基金創始人的徐小平先生講過他小時候的故事,他家在江蘇泰興,當地的大閘蟹都是要出口台灣香港,用以換取外匯,他們小時候螃蟹五毛五一斤,吃起來管夠。當時的運輸並沒有現在發達,大閘蟹運抵香港台灣,死傷過半,自然價格上漲,又被各路名流追捧,一時間,大閘蟹成為港人眼中的尊貴食材,人人以吃蟹為貴。

至今香港市民也對大閘蟹充滿感情

這股風又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轉移到內地,首先是廣東沿海,受港台文化衝擊猛烈,在80年代之後,吃蟹這種原本的普通人的美食漸漸成為有錢人的吃食,大閘蟹於是有了階層屬性。

具體大閘蟹風潮傳播到北京,已經是90年代中後期的事情了。此時眾多江浙滬籍官員位列京官,江浙人士在朝為官,自然少不了思念家鄉吃食,念蒓鱸之思,懂得此道的人自然少不了年年以大閘蟹孝敬諸位。要知道,娛樂明星往往左右著穿衣時尚,政府官員往往決定著吃喝消費潮流,以拉菲為代表的波爾多葡萄酒在中國比勃艮第葡萄酒更為暢銷,原始原因就是領導偏好;茅台酒的股票高漲總是比得過五糧液,也是因為領導喜歡;大閘蟹也是一樣,風潮自上而下,普及民間,原本普通的大閘蟹便有了萬千講究,看產地,帶戒指,辨真偽,年年中秋一蟹風行,大街上那麼多掛著「陽澄湖」招牌的門店,一年不開張,開張抵一年,皆是如此。

後來三公消費之風剎車,大閘蟹才算完成了最終的北方普及,成為一種秋天的儀式,在這個季節如果不吃幾隻蟹,好像缺點什麼發朋友圈。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一大口美食榜(laiyidakou),

歡迎來微信找大口君吃吃喝喝!


蘇蟹閣小編告訴您:魯迅先生曾稱讚:「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狀可怕,醜陋兇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確實需要勇氣。誰是天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叫巴解,是崑山巴城人。相傳幾千年前,江河湖泊里有一種雙螯八足、形狀兇惡的甲殼蟲。不僅偷吃稻穀,還會用螯傷人,故稱之為「夾人蟲」。後來,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壯士巴解督工,夾人蟲的侵擾,嚴重妨礙著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邊掘條圍溝,圍溝里灌進沸水。夾人蟲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溝里燙死。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引人的鮮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殼掰開來,一聞香味更濃,便大著膽子咬一口,誰知味道鮮透,比什麼東西都好吃,於是被人畏的害蟲一下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大家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土城邊造了一座巴王廟。這土城就叫巴城。巴城陽澄湖大閘蟹也從此出了名。


晉朝畢卓愛吃螃蟹!他吃的應該是河蟹。漢朝也有關於螃蟹的記載,但好似是外邦進貢,可能是海產的。


大閘蟹本來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幾毛一塊一斤,算不上便宜,也不貴,普通家庭都吃的起。在80年代中後期開始大量出口香港以後,突然價格蒙漲,要40塊一斤。要知道那時普通人的月工資也就幾十塊,一百塊算高的了,40塊一斤的螃蟹普通人真的吃不起了。現在雖然還是幾十塊一斤,貴的幾百塊,普通家庭還是吃的起了,因為大家收入提高了。


至少從紅樓夢裡就知道吃大閘蟹要早於曹雪芹所處的時代。


我一個比較晚的事情,我看過一則舊報紙上的新聞:解放初期,上海赤貧家庭,天天靠吃大閘蟹度日。


推薦閱讀:

經常組飯局是怎麼一種人生體驗?
蜂蜜可以當早餐嗎?蜂蜜含糖量很高會不會造成肥胖!謝謝大家。
牛奶轉變成奶粉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會流失哪些營養物質?
蜂蜜到底有何功效,土蜂蜜是不是炒作的結果?
喝牛奶真的睡得更好嗎?

TAG:美食 | 飲食 | 文化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