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雜誌行業從業人員變動頻繁?


幾種情況吧:

1、創刊時拉來N多大牌,大牌們各自有自己的思路,磨合期一過,雜誌氣質一穩定,思路不一致的,走了。

2、投資人看到做雜誌有前途,就找到所謂業內大牌來操盤,結果遇人不淑,對方可能是個好記者,卻不是好主編。折騰兩年,收益無望,散了。

3、業內大牌忽悠投資人可在某領域創辦個短平快雜誌,然後用新聞理想忽悠一批年輕人,做了兩年,收益無望,散了。

4、雜誌做起來了,內容負責人覺得可以和投資人分享效益。談不攏,拉隊伍另建山頭了。

5、雜誌做起來了,采編/經營隊伍被競刊看中,許以高薪或職位,挖了。

6、雜誌做起來了,部分采編/經營人員跟不上雜誌發展,被淘汰了。

7、雜誌做起來了,老人疲了,新人上不去,導致逆淘汰。

8、雜誌沒做起來,投資人不停變更思路,每一次變化,便是人員的大洗牌。

還有更多其他情況,就不一一描述了。

梳理中國雜誌的市場化進程,可以看到,第一批職業主編/職業廣告人大概在2000年左右形成,以三聯/中國新聞周刊為典範。

第二波大概在2003-2005年,基本受第一波的成功鼓勵下創辦的,以原創為主。此時,雜誌市場來了兩批黑馬:《第一財經周刊》、《看天下》,這是兩個徹底以讀者為中心的雜誌,其帶來的衝擊,在三五年後,才被傳統雜誌人察覺。

之後幾年,是胡舒立帶隊出走,GQ中文版進入中國。市場化、資本化、國際化是這一時段的關鍵詞。

到了2012年,《壹讀》出生了,這也是個標誌性事件。其關鍵詞是:數字化。它的新媒體板塊第一次和雜誌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在這裡,我要厚著臉皮說句,2011年《南方能源觀察》的創辦也是個小小的標誌:專業化。

短短十幾年,很多雜誌職業化、市場化還沒學會,資本化、數字化、專業化的時代就到來了。你說,人員能不變動劇烈嗎?

這的的確確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


推薦閱讀:

重度拖延症患者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從象牙塔到十字街頭,職場在怎樣改變你的性格?
做單這本書對初入職場的菜鳥有什麼導向?
在銀行工作了幾年,想跳槽,有什麼好的選擇嗎?
回顧近 3 年的職場生活,工作給你帶來了哪些變化?

TAG:雜誌 | 記者 | 編輯 | 職場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