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牌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的時候,如何來實現傳統手工藝的產品傳承以及創新?

青年設計師越來越奔放自由的思想,越來越追求自己的生活理念,想要樹立自己的獨立品牌的背景,如何能在這種思潮下很好的實現設計師與傳統工藝的良好結合。間接的實現傳統工藝的創新和傳承。


今天寫了一篇文章,剛好對應這個問題。以下。

給設計以靈魂讀書筆記

出版社的朋友給我郵寄了幾本精緻的書,先讀完了這本,給設計以靈魂。有趣的書,描述了作者喜多俊之對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結合的感悟。

在從深圳到南京的飛機上,把讀完的書又翻了幾遍,做了摘要,晚上請德國客戶吃飯,很少喝酒的我喝了大半杯啤酒,半夜3點竟然默默地醒了,安靜的夜,正好有靈感來寫這篇讀書筆記。

書名: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

作者:喜多俊之

書里描寫了作者對日本傳統工藝的思考,並延展開來談如何給設計以靈魂,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幾個案例,例如岐阜縣美濃的和紙、石川縣輪島的漆器、福井縣鯖江的眼鏡與時鐘等,生動真實的案例講述了作者把傳統工藝的精華融入當代設計的巧思,讓我也思考了很多有趣的點。中國歷史悠久,傳統工藝豐盛,現在也是處於漸漸走遠的感覺,看了這位日本設計師的故事,也讓我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創新有了一些淺淺的見解和思考。

全書較為簡潔,讀起來幾個小時就能讀完並找到樂趣,以下是一些摘要的點,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1,傳統工藝的精華

「未來設計源於傳統工藝。」

「當今的工業設計品,除了需要技術之外,還要能為設計注入靈魂,需要源於百姓生活與傳統工藝的感性。」

「材料與技巧、並且加上使用者的各種點子,這些東西經過長期積累,發展成為器物。但是想一想,倘若全部去除這些要素時,剩下的會是什麼呢?剩下的就是造物者的信念,以及灌注於作品的靈魂。」

「我發現就算使用相同材料製作,關鍵在於是否抱持『給造物以靈魂』的精神所做出的物品,價值就將完全不同。」

其實電子時代的發展也就短短這麼些年,我們的傳統工藝沉澱與積累是更豐盛的。但是隨著快時代的來臨,似乎大家都有一些忽略傳統工藝的精華了。的確,也許這與現在工業化、物質需求盛有關係,但是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還是保留著對傳統工藝的記憶和熱愛。所以未來設計的來源,一些來自新時代的技術創新,一些可以來自對傳統工藝精華部分的重新思考,或者把新技術與傳統工藝結合起來,這些都能給設計師帶來靈感。

作者對給設計以靈魂的構思,與我們設計師做界面設計是一樣的。飽含感情和靈魂的設計作品,更能觸動用戶的心,更能持久。讓用戶感動的作品,建立深厚的情感綁定,就是來自設計的靈魂賦予,這是咱們設計師應該時刻記得的。

2,設計師的價值

「傳統工藝不叫藝術,因為它們總是有某個程度,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的生活用品或產業,如果只是一味懷疑,或是製作一廂情願認為很美的器物,將不會持久。」

「不僅是設計,還必須重視將成品通過宣傳、流通渠道與銷售,確實傳遞到使用者手上的組織,否則將無法進步。」

非常精彩的兩個點。第一個點,和我之前寫產品設計需要關注的點一致,一個產品設計一定是能解決問題、帶來價值的,純粹的美在產品設計中不能持久,功能永遠是美的基礎。

設計師的價值,是帶來實用和美觀的產品設計。

第二個點講述了作者對傳統工藝創新的綜合理解。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某個緯度思考,已經是老觀念了,現在是信息爆炸社會,人太容易分心,或者太忙於追求物質欲而沒有精力去尋找生活中真實的美好,所以,把優質的傳統工藝通過創新、整合、宣傳等全周期方式推送給用戶,才會讓傳統工藝得到延續、豐富、再度風靡。

3,可成長的設計

「現在,全球的潮流都走向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長久以來,日本所孕育的是生態文化。比方說,物品用的愈久,表面被手磨得越光亮,顏色也愈穩定、質感也更好的這種想法,相較於現在的『用完即丟的方便性』,生態文化可以說是比較正向而且具有未來性的。」

這個描述讓我一下想到:

好的設計可以成長,陪伴,不會輕易被丟棄。

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界面設計,大家也許都有過愛不釋手的感覺。一個產品能讓用戶愛惜,而不是僅僅使用,證明這個產品的準備度足夠充分,精細度讓人讚歎。

設計是可以成長的,一次一次更好,越用越好。

設計是可以陪伴的,一年一年進步,越用越愛。

我想起來的第一個例子,就是蘋果的產品。一直記得2007年在西雅圖工作,拿到第一份工資,就跑去商場買了iPhone,從商店出來,到回家,到做飯,到上班,iPhone基本就一直在我手裡,陪著我生活。

好的產品設計就該如此。

4,開拓國際市場

「在日常生活中的節慶場合使用的漆器等,在日本國內市場已經呈現停滯狀態。那麼,放眼全球、走出去找市場不也是一種方法嗎?建立品牌並開拓日本與全球的市場,這才是今後地方產業應該努力的方向吧?這是我推動活化地方產業與傳統工藝活動40年來,持續嘗試所得到的結論。」

作者40年來所得的經驗,我覺得也同樣適用於中國的傳統工藝。走向世界,面臨更大的市場和用戶群體,這也是設計師的大挑戰。

書中案例很多,我記錄幾個有趣的。

第一個案例是,岐阜縣美濃的和紙。

在手抄和紙逐漸衰退,機械抄紙盛行的年代,作者在拜訪手抄和紙匠師後,決定做一些什麼。

「在我拜訪古田氏之後,重新感覺到在地方特有的氣候風俗,所培養的技術與物品里,其實飽含著前人們的智慧。那些匠師之魂、手作之心絕對不容許流失,也不可以只保存在博物館裡。我和古田師傅說『我們來用傳統和紙做些什麼吧』。」

然後作者靈活運用匠師的技術,透光與皺褶,設計了好組裝又好搬運的創意照明器具,TAKO。

雖然TAKO並沒有符合當時日本的市場需求,卻在海外得到了榮譽和發展。

「發表像風箏一樣的照明『TAKO』開始,在米蘭的百貨公司及家飾裝潢館中都有陳設,且博得好評。至今40年來,仍持續銷售當中。」

作者描述,雖然這個作品帶來的義大利的訂單並沒有大量帶動美濃地區的振興,但是也給匠師們帶來了新的工作量和希望。作者經歷了這次設計後,也決定把活化地方產業作為他一生的事業。

好巧,今天在南京的金鷹國際吃飯的時候,看到了一個燈具的設計,是竹席么,好有趣。

第二個案例是,石川縣輪島的漆器。

這個案例給我印象最深的點,就是設計師完全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來設計產品。

作者認為,「技術的部分就交給工房或者匠師,我則思考在現代或『不久之後的未來生活』中,如何運用漆器。」

「思考碗蓋的種類,揣摩品嘗食物前一刻的心情與感受,將其反應在設計中,而想出三種蓋子的頂端握把。一種是用手可以如同老鷹抓獵物取蓋子的設計;另一種則是蓋子反過來當碟子使用的設計;還有符合一般打開湯碗的方式,以大拇指和食指就能輕輕打開的形狀。讓人們在進食之際,能一邊想著『裡面究竟是什麼湯?』那種充滿期待的感覺。」

如果做產品設計的設計師,能產出讓用戶每次看到產品迭代更新,都能驚喜並保持期待,那麼這個設計師是非常棒的。

我覺得作者所描述的設計碗蓋的過程,是設計真正樂趣的樣子。

後面還有一些案例,不一一描述,看看圖,都蠻有趣的。

福井縣鯖江的眼鏡與時鐘

神奈川縣小田原的拼木工藝(是湘北那個縣嘛!灌籃高手!)

佐賀縣有田的瓷器

最後,記錄全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

第二名,

「工夫和時間,絕對省不得。」

設計師都體會過,產品節奏快壓力大的時候我們也會趕活。但是我們要時時刻刻都記得,工夫和時間,絕對省不得。

第一名,

「當心靈豐足的時候,都會產生出品質好的物品。」

心靈富足,心情平和,自然,是設計師應該具有的品質。精品,來自於此。

謝謝閱讀!

thanks,

yoyo


先說結論:傳統工藝沒法創新,也沒法走奢侈品的道路,趁傳承人還在趕緊改建博物館吧,用免費參觀吸引貪便宜的客流,讓他們吃手工高成本的大虧!

2016年8月11日更新

看了樓上答案,說傳統手工藝為代表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的體現,這必須加上「過去」兩個字。

一個地區的生產工藝先進程度,即使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情況下,在不同領域也存在先進落後之別的。最先進者未經實用尚在科學研發,次先進者在軍用,工業用次之,奢侈發燒用再次之,民用更次之,再次者在教育教學用。

實在無用之落後工藝或者文化形式,因群體文化的形成和變更相對於技術更新的遲滯性,存在於文化娛樂(電影遊戲電視劇等)、博物館、兒童玩具(歷史是人類的幼年期)上,用於丟失文化故鄉(快速更新掉的落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懷念和兒童寓教於樂。

所以除了下文提到的博物館,還可以做電影電視的拍攝道具供應,遊戲的物品概念設定,兒童玩具生產和銷售。或者把這一堆功能都集中在博物館裡。

————原答案分割線————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傳統工藝是在機械化電氣化等工業化潮流和時代變化需求變化下被落下淘汰的手工作坊,其面臨失傳,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大工業生產有其創造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傳統手藝人也還要吃飯過活。有關部門一看能解決就業維持穩定,就急忙幫襯它,要它傳承創新,可終究是小作坊手藝,傳承了就不可能做大,需求就那麼點兒,分攤到單一產品上的房屋人力宣傳成本居高不下,談何做強?

因此如果還做產品,他們的銷售路線,要麼走奢侈品的上層路線滿足統治階層威儀的需求,要麼走非主流的中層路線滿足中層跟別人不一樣的需求。

政治上層不要想啦,除了反腐倡廉,還有三個代表。我們的執政黨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豈能使用看上去就有舊時代威權形象並且生產力嚴重落後的傳統產品?

工商上層也不要想啦,沒了雅賄,人自己掙得錢可沒心思往這堆邊角料上浪費。

中層也不要想啦,您再傳承創新,某寶大工業生產低成本同款,中層可會精打細算啦。

所以傳統工藝產品也就定製銷售給文化上層了,還得是其中比較傳統的,這又削了一半人。

銷路不廣需求有限,想傳承創新就只有升格做藝術、做行業內培訓和賣體驗了,然而中上層早已厭倦了跟團游參觀手工作坊,就只有利用文化上層的影響力,把文化遺產傳承人包裝成藝術家,讓以前的手工藝過時技術變成藝術。本來的吹糖人說成是糖藝、打架的把式說成是武藝、縫衣服的針線活說成是布藝,藤條編筐說成是編藝,等等不一而足請自行套用。為行業內提供培訓服務,以展示生產生活的原本形態,同時對外做體驗式旅遊,讓收入微薄的中下層在玩樂中分攤傳統工藝的高昂成本,也讓他們了解到其他行業的原本形態,順帶接受匠心、求道的洗腦,不要老想著升官發財。

說到這,你發現了吧,這就是個博物館,只不過是有產業的活博物館,提供教育參觀體驗服務,出售手工紀念品。

傳統工藝,該走進博物館就走進博物館吧,那才是它該去的地方。

最後悲嘆下可憐的中下層,做著最無聊重複的工作,掙的呵呵的錢,旅個游還要被傳統工藝忽悠著體面逼格分攤高額成本,在被忽悠和被洗腦的循環中走完這一生,可悲啊。但總比舊社會餓死強多嘍,感恩吧~


中國擁有非常多傳統手工藝品,並不是所有傳統手工藝都能展現出同等的價值。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手工藝品都能原模原樣地進入到市場環境,被認可,被傳承,被創新。

出於保存人類記憶也好,出於保護文化多樣性也好,出於豐富文化藝術產品基因庫也好,這些傳統手工藝品如果能留存下來,能形成品牌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多數不是一件壞事,但至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一、 具有文化價值

比如陶制、泥制、面制玩具,通常取材於市井生活,表現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或是來自於民間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這些出自民間匠人之手的作品,未必每一件都非常細緻精巧,但每一件都是民間文化的縮影。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們有被挖掘、提煉的文化內核。

二、 具有工藝價值

中國有一些非常精湛的傳統工藝,在雕刻、織錦、刺繡、冶鍛、瓷器等各個方面都有體現。這些工藝圍繞著製作,從選材、用料、用色、溫度、時長……等等,每個環節、每個細節都十分考究,最後呈現出美輪美奐的作品。這一類工藝是人類智慧的驕傲,後人理應仔細學習、傳承。

三、 具有情感價值

還有一些傳統工藝,它們存在的意義是讓我們的生活有溫度。比如奶奶輩們納的鞋墊、縫製的被褥,小時候玩的布頭沙包,街頭「砰」一聲炸開的爆米花,這些不好用「精湛」還是「素樸」來形容,也未必上升到一個區域的文化內核那種高度,但它們是與我們共同存在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的集體回憶。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些工藝是我們不捨得忘卻的記念。

如上,傳統工藝得體現出一些價值,才能被人們發自內心地認可——這是進行傳承的基礎。當然,也必然存在一些工藝是幾種價值皆有的,以上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分類。

而創新——社會是在不斷改變的,設計師們也在改變。相比幾十年前,大家受到的藝術教育,秉持的藝術理念可能已經大大不同,生活環境與市場也已經大有不同,創新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

關鍵在於,這些優秀的設計師會被某個傳統工藝當中的哪一點所打動。只要有被打動的地方,堅持這個本質不要抹煞,其它的,都可以用自己的視角、方式重新整合、呈現出來。比如說,設計師想要呈現的是小時候玩沙包的記憶,未必非得用小時候的碎布頭粗糙地縫製一個沙包丟進市場——完全可以用更美的布料,更細緻的針腳做出更可愛的沙包。如果設計師覺得瓷器的細膩、光感是最動人的,那就堅持使用最好的土,最合適的溫度,線條最流暢的器型,最合心意的色彩……這些環節一點都不要妥協。但功能可以創新,過去沒有腕錶,所以不存在瓷片錶帶這種產品,但現在可以嘗試做,過去也沒有手機,不存在瓷製手機殼這種產品,但現在也可以嘗試做(都是舉例而已,不要對這些產品較真哈)。任何一種工藝,設計師能堅持一個本質、做好一個本質就很夠了。

至於原題里說的「品牌觀念是否會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帶來一些刺激和啟發」,只能說,有價值的傳統手工藝是形成品牌的基礎。如果一名優秀的設計師真的將眼光投向傳統手工藝,真的能在工藝中找到打動自己的地方,而且能夠從中持續獲得靈感,最終形成被市場所認可的產品,當然會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創新帶來刺激和啟發——至少他們以自己的設計才能、藝術才能與獨特的眼光,在流變的社會中激活了一門也許正在沉睡的手藝。


建議題主可以看一個wx公眾號 【一條】,會有一些傳統手工藝的東西再推廣銷售,可以參考其中一些商家的做法。

----------------------------傳統手工藝產品傳承以及創新?

首先我覺得之所以是傳統手工藝第一點就是因為效率低和過程繁瑣,當然這和產品最後的美觀和精美沒有半毛錢關係。現在我們生活的大環境里人人都在討論機械化,流水線,互聯網+之類的辭彙,究其根本就是因為這些代表了效率也是大勢所趨,那麼相比之下傳統手工藝就不可能成為主流產品,註定就是小眾玩家的收藏品。

傳統手工藝的產品傳承下去很簡單,堅持就是了,可如果沒有客流和欣賞者遲早也因為資金問題而結束。那麼我認為這裡需要討論的就是如何把傳統手工藝產品推廣到市面上,讓人接受並且持續的受到關注。

這裡插個我自己的小故事,我父親是做燭台和風燈生產的(不知道是什麼的話可以去tmall上找柔軟時光看下),曾近有一次和他討論過如何才能將我們的產品更多的讓人接受去習慣性的消費,或者說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增加收入。燭台這些產品其實和傳統手工藝品一樣都不是必需消費品,消費者只有在低價或者特殊情況下比如情人節才會進行購買,那麼培養消費者習慣或者說激發他們的消費興趣就是我們的關鍵所在。會到傳統手工藝品來說,不論是低價走量還是培養習慣都不是什麼有可能的事情,那麼這時候就會發現激發消費者的消費衝動就是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這個時候我父親又提出了一點【定製化】,既然已經是小眾產品了,那乾脆做到極致,給客戶定製尺寸顏色和設計風格,增加銷售價格,一旦客戶發現定製的妙處之後他們就會不斷的有需求,也同時給自己帶來了高額的利潤。當然暫且不提定製化對燭台來說可不可行,但是對於傳統工藝來說我覺得是絕對可行,在小幅度增加製作難度的同時大幅度增加了客戶的忠臣度。既然剛才說到了消費衝動這個事情,也簡單的說說看我自己的看法好了。我不清楚題主具體指的是什麼傳統手工藝品,但是消費衝動這事無非就是觸及消費者內心,價格也好,設計也好,實用也罷,只要擊到消費者痛點就算完成任務。例子不多說,題主看看身邊朋友買的一些你不理解為什麼買的東西,再問問他們為什麼買就能明白了。對了,一個30s的小視頻遠比30張圖片能更好的展示產品和戳痛點。

說到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簡單的三個字「不可能」,畢竟創新和傳統生來就是反義詞。但是傳統手工藝不只是簡單的一種技巧和做法,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設計語言,那麼把這種設計語言帶入到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材料中就是我們所能做的。我前段時間參觀了在墨爾本的一個設計師展會,其中運用了很多我們傳統的設計風格,卻又加入了性冷淡 極簡實用的風格,不得不說最終的成品嘆為觀止。

大概就是這樣了,希望能夠幫助題主理解。


傳統手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大類, 體現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質,濃縮該地區歷史和文化的變遷,表達群體與其所處環境的共同作用。本質是一個民族或區域群體的生產生活方式的體現。它以人為載體而存在,藉助聲音、形象和技藝的表現方式,並以口傳心授作為傳承鏈而得以延續,是
「活」 的文化。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則是藉助當今的數字技術,探索對這種
「活」 的文化的數字化構建,是一個文化流程的構建。傳統手工藝品只是傳統手工藝物化的結果,文化流程的最後輸出,簡單的以「產品」來論傳統手工藝,忽視了傳統手工藝的最根本內涵。運用數字交互技術等數字化的方式對技藝過程的設計模擬及最後手工藝的數字產品輸出,是傳統手工藝品在數字環境下的傳承與創新。


我們在談論傳統手藝的匠心時,

多少人真正清楚,這些老藝人是如何生活的?

我們在倡導老手藝的傳承時,

多少人真正知道,這些新工匠到底會繼承些什麼?

? 匠心不缺包裝者,缺的是記錄者

談到匠心,很多人,都比那些堅守傳統的老藝人更能侃侃而談。

這世上不缺能侃侃而談的嘴,所以,穀雨默默拿起攝像機,用鏡頭去還原每一個老藝人的故事。

了解傳統手藝的最好方式,就是去老藝人的生活里看一看。手藝已經長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在他們的舉手投足間,你可以了解這門手藝的過去,在他的嬉笑怒罵中,你能感知這門手藝的命運。

和這些老藝人接觸久了,你也會慢慢明白「那一點堅持」的重要。所以,在同行眼中有點「誇張」的Red數字高清攝影機,穀雨沒敢換過;在經歷每一次山體滑坡、迷路後,穀雨沒敢放棄過拍攝行程……

從2015年12月開始,1年多的時間,30多個人的團隊,從浙江、湖南到福建,穀雨用鏡頭記錄了150多位老藝人的故事。這其中,有隻會重複強調「關鍵就是加鹽」的常山貢面傳人,也有沒能趕上拍攝就故去的景寧大漈陶老藝人。

一門傳統手藝,會改變一個老藝人一生的活法,而所謂的匠心,就活在老藝人的一張張手心裡,打磨出不一樣的人生故事。

穀雨用時間去記錄這些老手藝和老藝人,把其他的,交給時間。

情懷不一定能被堅持,那就讓堅持成為一種情懷。

? 在不明白要繼承什麼之前,不說傳承

在倡導「傳統手藝再生」的年代,有多少設計師真正清楚,老藝人到底在堅持些什麼?

傳承,關鍵的不是形式的改變或保留,而是人和人之間的理解,是手藝背後,那點關於「精氣神」的默契。

在老藝人和新工匠之間,到底存在多少理解?

有多少人在舉起「民藝復興」的大旗後,雙腳從沒踩進過老手藝的土壤里;有多少人在忙著給當代工藝加幾樣所謂「傳統」的添加劑後,就匆匆去討好消費市場。

穀雨清楚一件事,那些不能讓老藝人點頭的再生設計,很快也會被生活識破。

所以,在談及傳承之前,老藝人和新工匠之間,需要一座理解的橋樑。穀雨,就是這座橋樑。

這些靠時間沉澱下來的手藝,也只有靠時間才能傳承下去。

哪怕只是對一門傳統手藝的初步學習,也需要不少時間,所以,穀雨只把鏡頭對準那些準備好了新工匠。

這些有故事的新工匠和他們的作品,將不定期在穀雨平台上亮相,不定期,是因為這一切都勉強不來。

人的火候到了,設計的滋味才會足,作品與生活的故事才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 一切都是人的故事,說故事的卻是手藝

穀雨是一雙眼,讓我們看見,活在老藝人嬉笑怒罵里的傳統手藝;

穀雨是一雙手,讓我們重新觸摸,新工匠們斷舍離後的傳統之美;

知人才能識物,在穀雨,結識一個有趣的人,收穫一件有料的物。

一門手藝,就是一種活法。


基本的框框都是可以採用的


可以看看這篇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UyNjg3Mw==mid=214013851idx=1sn=bdd89740bad5a25138cf33ef53642e9cscene=23srcid=0927KOjSAOaQSEYe1MTdV6fs#rdADUIN=446087371ADSESSION=1443366140ADTAG=CLIENT.QQ.5431_.0ADPUBNO=26510


物以知為貴,所以,要傳承,如果一個點不夠分量,那麼就需要一段長長的歷史,所以,傳承肯定是必由之路。品牌在資訊異常發達的今天,是越來越重要啦。一度人們以為新媒體、新電商會弱化品牌戰略,其實不然,那是人們沒有理解與發現品牌真正的源起是生活,而不是傳播,傳播是第二性的。

芒格|

芒格老師的創業課

2017年12月13日


我們也是做手工的,但也要生存,皆不易


快節奏的生活吞噬了你我,我很佩服能靜下來的那些手工匠人。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不僅是手工藝人更重要的是社會對它的重視 ,日本的匠人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比如一村一品這樣的一個例子。傳承人也是很重要的。需要一個好的環境 需要得到國家的支持 現在來說傳統手工藝也已經被很多人關注了。


《頂尖方案》一個專門邀請設計師和手藝人共同創作新作品的平台,他們是想通過設計師創意的設計與手藝人精湛的技藝相結合,創作出符合現代審美的新作品,讓傳統手藝回歸我們的日常生活,從而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手藝。 個人覺得很有意義,感興趣的話可以了解一下《頂尖方案》。


不需要特意做什麼啊,你真的有水平,做得真的好,一定會有人欣賞得到發展的。

Or,只是你自以為是。


題主的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今年高考的一個作文題目


別把錢放第一位


推薦閱讀:

如何挑選紅木傢具?

TAG:品牌 | 產品 | 傳統手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