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瓶塞為什麼要用軟木塞?
1、軟木塞平靜,有彈性,保證密封性,適宜紅酒靜處,且有一定的透氣性,紅酒在瓶中發酵過程中保持一定的呼吸。2、紅酒裝瓶儲存時,需要平放,這時紅酒會浸過軟木塞,有效防止酒體受到污染。3、好的軟木塞(如法國波爾多紅酒主要進口西班牙的木塞)不宜變質,不會生鏽,不會變味。
紅酒為什麼要用軟木塞,主要的原因除了各位的回答之外,一半的因素要去葡萄酒歷史中尋找。葡萄酒(無論紅白),在貯存過程中容易氧化,加速衰老過程失去風味。這個問題很早就被釀酒業發現並重視,但是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從古希臘開始,各種封瓶材料五花八門,蠟封,鉛封,甚至浸油的布團(還是法國發明的)。
軟木塞在其出現的年代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打塞時的壓縮和回彈近乎完美,有氣孔可以保證葡萄酒有呼吸和自然陳化,外觀也不錯,於是被長期使用後,幾乎和葡萄酒本身獲得了一樣的地位,作為一種文化被繼承下來,和開瓶的各種刀具一起組成了品酒時莊嚴的儀式感。
毫無疑問頂級的軟木塞到現在依然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問題在於葡萄酒的產量如此巨大,軟木的生產絕對無法滿足,於是各種名為軟木塞其實是充數的產品成為主流,比如聚合塞(使用軟木顆粒壓制粘合成型),貼片塞(在聚合塞的兩端貼上完整的軟木片以改善視覺效果)或者填補塞(皮孔溝壑過大的次品軟木塞,以填補劑填補抹白),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大部分中低檔葡萄酒,很多使用的是這一類塞子。這類產品以低廉的價格滿足了文化和歷史感,但是對葡萄酒本身並無益處。
在以上的答案中,有一些小小的誤解,比如使用軟木塞的葡萄酒需平放,這個和單寧毫無關係,原因的軟木長期放置容易干縮失去彈性,影響密封性能,接觸酒體可以保持水分。說防止污染就更不靠譜了,葡萄酒污染的最大來源之一就是瓶塞污染(cork taint),或者叫木塞味,這是軟木空隙中的真菌引起的,80年代曾經非常嚴重。這也是一些酒客習慣在開瓶後聞下瓶塞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聞香,直接去聞杯中酒就好了。
另外法國也並沒有法律規定必須用軟木塞,大約20%的法國酒用各種聚乙烯塞或者金屬螺旋蓋。五大酒庄也在內部使用,只是顧忌產品形象不向外銷售而已。作為專業紅酒裝X范,我們不僅要學會聞香識女人,還要學會觀塞識紅酒哦!
一瓶葡萄酒彷彿內秀的女子,處處暗示她的訊息,從外表看她的瓶形、酒標、木塞,內在的酒液則以她的顏色、芬芳和滋味示人,喜歡探索她的人總能獲取到因為懂得欣賞而帶來的樂趣。那我們就從封存葡萄酒的軟木塞說起。
最早的葡萄酒也無所謂品質好差,只不過是葡萄釀造的酒而已。記得在歐洲的老電影里經常看見葡萄酒是一桶桶的交易的,人們喝葡萄酒就像我們在青島的小店鋪經常看到的從桶里放散啤酒那般。後來發明了玻璃瓶,用來封瓶口的是軟得可以塞進瓶口的碎羊皮、碎布、乾草,然後在上邊封上火漆。
發明軟木塞的是法國唐培里儂修士(Dom Perignon),他的名字至今還是名貴的香檳名稱。軟木塞的材料是橡樹皮,這種樹皮很厚,而且是有彈性的,割了一層以後,過幾年新皮又長出來可以繼續割了。軟木塞通常用模具壓出來。
整木塞和碎木塞的區別
一般來講,如果一瓶葡萄酒採用整木來做木塞,它應該是有點品質的葡萄酒,因為整木軟木塞帶有很小的氣孔,而好一些的葡萄酒在瓶內成熟還是需要微量的氧氣的,這種微透氣的軟木有助於葡萄酒的呼吸。如果是用碎木組合起來的軟木塞,一般是普通的葡萄酒,買來後要儘快喝掉的。最近幾年出現了用細末粘合起來的軟木塞,這種塞子的好處是不容易漏酒,適合於酒的長途運輸,一般用於普通和中檔的葡萄酒。這些話不一定適合於所有的酒,但卻是常理。
木塞長短的不同之處
經常喝酒的人會發現,有的塞子長,有的塞子短。這種長塞子往往比常規的塞子長出四分之一。塞子長的通常來講是好酒,而且都為整木的軟木塞,這種酒最起碼具有五年以上的陳年潛力,如果提前喝是一定需要醒酒的。因為長的木塞一定是比短的要貴的,長時間瓶陳,酒液會往木塞里滲透的,長的封存就更加的保險,這種長塞子酒以傳統產酒國歐洲的為主。而不需要陳年多長時間就可以喝的,就沒必要花更多的成本使用長木塞了。
通過酒液在木塞的位置判斷酒質
如果是瓶陳了三到四年的酒,酒液到木塞的四分之一,哪怕到三分之一也算正常,如何看瓶陳,有的酒廠的瓶帽上有生產日期,如果沒有,看酒標上的年份。可以陳年三到四年的紅葡萄酒,一般會在橡木桶內放一到兩年後裝瓶。如果是存了八年到十年以上而酒液到木塞的二分之一,也不算酒就變壞了。當然滲透到木塞比例越小的老酒越是問題不大。如果見到酒液都滲透到瓶口的木塞了,一般是木塞滲漏了,酒很有可能就壞了。
葡萄酒的存放是需要酒液和木塞接觸的,所以放葡萄酒都為平放、倒放和傾斜的放,就是不能讓瓶子直立起來放。如果開瓶後發現木塞是乾的,接觸酒的那面沒有酒液,這酒肯定是直立著放的,基本上可以判斷酒氧化了,因為軟木塞是透氣的,如果沒有酒液將木塞的一面泡濕了脹開,木塞就會幹縮,導致更多的空氣進來使酒氧化變壞。還有一個辦法判斷,就是打開塞子後,捏捏塞子接觸酒的部分,感覺塞子是不是有正常泡在酒液裡帶來的那種彈性;如果很硬,捏不動,也說明酒液長時間沒和木塞接觸,90%可能壞了。至於是不是需要聞木塞,我覺得這是故弄玄虛的,聞木塞不如聞酒來得直接和明顯。
別看軟木塞不起眼,但是如果沒有軟木塞的使用,可能我們至今還喝不到世界各地如此豐富多彩的葡萄酒,真是應該感謝那位發明軟木塞的法國教士。
軟木賽是歷史的遺迹,因為陳酒的時候,需要一個低溫,陰暗,潮濕,沒有陽光,乾淨,無雜味的地方,所以地窖是最佳的地點。如果沒有,酒就容易變質。
橡膠塞解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因為它的質地比軟木賽更大,密封的更好,所以氧氣不會進入,這是為什麼酒要躺的放,因為酒總是和木賽接觸,使其不會幹,因為軟木賽一乾的話,它就會縮小,空氣就進來了,酒就完蛋了。而橡膠塞就不會。你可以豎著放。第二,橡膠塞的隔溫比較好,因為如果溫度開始變化的話,酒也就開始呼吸了。第三,橡膠塞結識,不怕害蟲咬壞。第四,橡膠塞的成本低,能夠降低成本!
原裝原瓶進口回來的紅酒,橡木塞在運輸途中可能造成滲漏,但是橡膠塞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紅酒為什麼要選用軟木塞封口呢?原因是軟木塞具有柔軟且彈性較強的特點,它有許多細密的小孔,當用它封緊瓶頸後,軟木經與酒液接觸就膨脹起來,塞緊了瓶頸的空隙,阻止酒液滲漏
同時酒液還可以通過軟木塞自身的微孔接觸微量的空氣,達到呼吸和發育的目的
在裝瓶後繼續完成其成熟過程。另外,軟木塞的成分浸泡到酒里,也會增加酒的結構感
高檔紅酒用天然軟木塞是橡木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讓瓶內的紅酒通過橡木塞與外界空氣進行緩慢的呼吸,同時在溫度、濕度恆定的保存環境下,橡木塞內的單寧又會對紅酒進行緩慢的催熟在葡萄酒剛誕生時橡木就被用作瓶塞了。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人有時候用橡木來塞住葡萄酒壺,在他們的帶領之下,羅馬人也開始使用橡木作為瓶塞,還用火漆封口。
然而軟木塞在那個年代還沒有成為主流。那時最常見的用來作為葡萄酒壺和酒罐的瓶塞是用火漆或者石膏,並在葡萄酒表層滴上橄欖油(來減少酒與氧氣的接觸)。而在中世紀時,軟木塞很顯然被完全的捨棄。那時的油畫描述的都是用纏扭布或皮革來塞上葡萄酒壺或酒瓶的,有時會加上蠟來確保密封嚴實。 直到17世紀中葉軟木塞才和葡萄酒瓶真正地聯繫在一起。當時,作為另一個選擇,毛玻璃瓶塞也不時地出現,以便能適合不同的瓶頸,這種瓶塞使用了很長時間。直到1825年,這些玻璃塞還依然是瓶塞的選擇。最後,這些玻璃塞終於被捨棄掉,因為如果要把這些瓶蓋取出,除了把瓶子打爛之外幾乎別無它法。在軟木塞作為實用的瓶蓋被廣泛使用前,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要找到一種能很容易鑽入橡木並能把軟木塞取出來的工具。首次提到類似的開瓶器具是在1681年,它被形容為「一條用來把軟木塞從瓶子里拽出來的鋼蠕蟲」。這個手動工具當時在50年前就已經被用於把子彈和軟填料從槍支中取出來。一開始被稱為瓶子鑽,直到1720年才被正式稱為開瓶器。軟木塞的來源
「Quercus軟木」是那些只生長在某些地中海西部地區的一種生長緩慢、終年常綠橡木的植物學名稱。這種樹需要大量的陽光,還需要低降雨量和稍高濕潤度的完美結合,它的樹皮質量和厚度根據生長地方的特定環境條件而顯不同。 因為有樹皮這個綿軟的保護層及特別是對火的絕緣,橡木才得以不斷的生長。許多樹因為失去樹皮而死去,因為樹皮能把必需的能量——樹液輸送到整棵樹。這種軟橡木有兩層樹皮。內層的樹皮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每年新樹皮生長的基礎。當老樹皮向外長並死去後,新樹皮就擔負起繼續生長的重任。外層死的樹皮可以剝去,這樣不會傷到樹木,但要小心不要刺入有生命力的內層樹皮。 直到樹齡達到25年時才能對樹進行第一次收穫。這次收穫的橡木在大小和密度上都很不規則,因此不適合用作葡萄酒瓶塞,通常會被用來做地板或良好的絕緣材料。9年後,可以對樹再次進行收穫,但這次收穫的橡木仍不夠好來用作瓶塞。直到第三次收穫—這時樹齡已達52年了。此時樹木的大小規格和密度才能使其成為合適的葡萄酒瓶塞材料。一棵橡木一生中通常可有13-18次有用的收穫。 藉助一把鋒利的斧頭就可以用手把軟橡木剝下來,這些樹皮隨後會被堆疊起來進行風化。那些被剝了樹皮的樹會被小心的標上記號和數字,這樣以後的收穫者就可以知道哪棵樹可以再次進行收穫了。 一旦被運到葡萄牙的工廠進行加工,這些橡木會被再次堆疊起來進行風乾長達3個月。適當的濕度對橡木的彈性和可壓縮性至關重要。風乾後,這些軟木會被放入沸水中浸泡90分鐘,一是為了消毒,二是為了讓其彎曲的形狀變平整。隨後,軟木還要放置3到4周讓其達到理想的濕度。接著這些材料會被一條條的擺放整齊,然後按照瓶子的大小和需要的形狀在上面打出木塞。在這個打孔的過程中,需要打孔者非常的專註投入才能打出最高質量的產品。之後,再打磨木塞的頭部和軀體,使所有木塞都有一致的長度和直徑。需要注意的是樹皮的厚度決定著木塞的直徑,而不是樹皮的長度,因此樹的年輪像是被縱向地植入木塞中。接著會對木塞進行清洗並吹乾,大部分會被用氯或過氧化氫漂白,這樣不但能消毒,還能把剩餘的雜質去掉。也有一些是不用漂白的,這取決於葡萄酒廠的需求。木塞會按質量分等級,也會打上葡萄酒廠的名字。最後,在木塞的表面噴或塗上硅樹脂、石蠟或樹脂,這是為了容易塞入瓶口,也可提高對玻璃瓶的密封度。然後,用塑料袋包裝好就可以發貨了更多葡萄酒知識可以關注公眾號:KPwine一瓶酒若染上不好的瓶塞味是很可惜的,那是一種酒帶有點塵味、聞起來不清晰、好似被一層霧霧的紗罩著的感覺。嚴重的時候,可以讓整瓶酒都染上濕霉的怪味,這時只有倒掉的份兒。所以說一瓶好酒絕對需要品質好的軟木塞來守門。
打從古希臘、埃及時代開始,軟木塞就是最好的封瓶材質,之後羅馬人也用它來封塞酒的容器;後來葡萄牙與西班牙一帶地區,軟木塞逐漸不再被使用。一直等到17世紀,酒農門次逐重新回過頭來以軟木塞來封瓶。軟木塞的原理來自橡木的樹皮,長生的橡樹可以火上一兩個世紀,不過種植後要等上25年才能開始收割樹皮。第一次收割的樹皮被稱為「處女軟木」,儘管名字誘人,但前兩次採收的樹皮品質較差還不能拿來制瓶塞,所以只能轉作其他用途,要等到第三次收割以後才能達到製作瓶塞的理想條件。葡萄牙官方規定,一棵橡木樹收割樹皮後,相隔九年才能再次採收,因此,壽命一兩百歲的橡樹事實上僅能有十五六次的收成。 采割樹皮我們乘著卡車,一路顛簸地開進偌大的橡木林區里。穿著短衫的採伐工人兩三人為一組,其中一人爬上斜掛在樹榦上的梯子,拿著重得離譜的斧頭,朝著成熟的樹皮砍下區,其他的組員則在下面幫忙撕扯樹皮。砍得深度要恰到好處,太淺樹皮扯不下來,太深則會傷害到主幹,看起來原始的斧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看起來簡單的動作是無數經驗的累積。採收後,工人們會在赭紅色的內干皮上做上年份記號,如此便知道何時才能再回到同一棵樹上采割。橡樹並不像外表看起來那樣強健,會遭遇相當多的病蟲害問題,所以當一棵樹受到病蟲害的攻擊就得趕快將它搬開,以免傳染。另外,如同所有的森林一樣,橡樹林十分怕火。然後橡樹皮廠的老闆最擔心的並不是上述的天然災害,而是不請自來的「染上君子」,所以得派保安在樹皮堆旁日夜看守! 製作木塞採收後的樹皮不能馬上拿來做軟木塞,而要先在戶外經過最少六個月的風吹,日晒,雨打,使樹皮中的單寧被雨水沖刷、單寧的苦味被真菌類分解。晒乾後的樹皮再用沸水煮60~90分鐘殺菌——我們站在旁邊觀看時聞到的竟然是一股烤番薯的香味。之後按厚度分類晒乾切割成長條,送進模器切割出軟木塞,而高品質的軟木塞則是由有經驗的師傅手工一個個鑽出來的。切割好的軟木塞,經篩選後再經熱氣烘乾一夜,磨光表面,裁定長短,然後用白水加雙氧水洗凈殺菌——洗的時間越長,木塞酒越白。之後再烘乾,第二次用計算機少秒品質再分類,放一晚,讓軟木塞里外都晾乾,這樣才算大功告成。 品質一個好的軟木塞最重要的是要有彈性、延展性和壓縮性,其次才是外表。乾淨平滑沒有斑點或凹洞的優質軟木塞,有時甚至可以賣到一歐元一個。因此,從一個小小的軟木塞可以評斷出一瓶酒的身價,因為,沒有酒農敢拿劣質的瓶塞來跟自己的好酒開玩笑!感染瓶塞味的葡萄酒其實百分比不低,約7%左右,因此,有不少酒庄開始採用旋轉瓶蓋,尤其是那些不需陳年、適合早飲的白酒,這到底是不是明智之舉,各界專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而好酒是否能在瓶蓋後陳年,我想時間自然會是最好的證明,不過少了「波」的一聲的開瓶快感,倒真的讓許多「飲君子」們覺得少了些喝葡萄酒的樂趣。
(以上內容摘選自《法國人的酒窩》p12-p13。)
首先,軟木極其穩定,被紅酒浸泡長時間不腐爛。第二,軟木中含有單寧酸,對人體有益,同時可以提高紅酒的口感。這就是為什麼好的酒窖都把紅酒平放或者倒著放,就是為了讓酒跟軟木塞接觸。
不一定,還有複合塞,高分子合成塞,螺旋蓋 等等很多種啊。
傳統、環保、高端、有檔次
推薦閱讀:
※3000塊如何做到買5瓶白酒5瓶紅酒和一箱啤酒?
※「喝自釀葡萄酒等於慢性自殺」是真的嗎?
※你第一次醉酒的原因是什麼?
※張裕的紅酒的品質與國外紅酒相比是什麼等級?
※如何保證能買到真的葡萄酒?
TAG:紅葡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