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學術界的論戰是什麼體驗?

遠有歷史上 學術界有哪些知名的爭吵?,近有各學術期刊上來來回回相互反駁的論文。參與到這樣的論戰中是什麼體驗?


我所經歷的事情不值一提,實際上根本就是毫無爭論,只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已。

當年讀博的時候,在我所研究的那個狹窄且令人生厭的領域裡,有一個印度哥們不停地在PRD上灌水。他們所做的事情,簡單說就是計算一些常見粒子物理過程,並考慮到一些量子引力「效應」,得到修正的計算結果並和原結果進行比較。 拿 e^{-}e^{+}
ightarrowmu^{-}mu^{+} 這個散射過程來說,他們的方法如下:

1,首先寫出費曼振幅 : M=M ^{(0)}+M^{(1)} , 其中 M ^{(0)} 是標準模型振幅, M ^{(1)} 是它的「量子引力」一階修正。

2,然後把振幅平方,求散射截面: M ^{2}=M ^{(0)2}+2M ^{(0)}M ^{(1)}+M ^{(1)2}

注意 M ^{(1)} 是一階修正,它平方一下就是二階的 。奇怪的是在計算裡面,一階修正竟然抵消掉了。

於是,此人聲稱自己計算的這個物理過程只有二階修正,並且他很勤奮很聰明地得到了二階修正的散射截面。

且慢!!

因為計算中有平方,正確的方法難道不是應該先把散射振幅展開到二階嗎?即

M=M ^{(0)}+M^{(1)}+M^{(2)}

然後在平方得到

M ^{2}=M ^{(0)2}+2M ^{(0)}M ^{(1)}+M ^{(1)2}+2M ^{(0)}M ^{(2)}+...

這才是完整的直到二階修正好嗎!!!

於是本著科學家嚴謹的精神,我重新計算。結果發現: 納尼?二階修正也被抵消了,根本不存在!

為什麼會這樣?我陷入了沉思。。。然後恍然大唔。 原來,根本不需要微擾展開,散射振幅完全可以寫成嚴格的形式,應該是這樣

M=M^{(0)}e^{i	heta}

取膜平方後「修正」後的結果應該和標準模型無偏離才對。。。。

於是,在我的某一篇論文中,我指出了印度小哥的錯誤。。。

然餓, 這不能阻止他們繼續用錯誤的方法繼續灌水,只他們的文章再也沒有在PRD上發表。。。。

他們的論文中也完全不引用我在這個領域做的幾個工作,儘管是高度相關的文章,我給他們發郵件也收不到回復。換句話說,就是被無視了。。。。

不過我現在早已換了方向,也就無所謂了。


謝邀。先攪個渾水,放一個很多人聽說過的。圖轉自Facebook。

然後,說個正經的小爭論。我們領域裡面研究光分解反應動態學。其中我們中的一半人會研究vector correlation。我也不知道中文叫啥,就叫向量相互作用吧。就是通過分解產物角動量和速度矢量與躍遷偶極矩相對角度來分析反應機理。全世界可能只有幾十個組關心這個話題。。。

這裡面有一些數學方法。在最近20年來,Zare大牛和他的希臘學生開發了一套數學符號和公式用來分析這種向量相互作用。此外一些老一點用多普勒方法研究同一個課題的人們(包括我導師的博後導師)使用了Dixon開發的另一套數學處理方法。

於是現在我們這個小領域就分成了兩派,一排支持Zare大爺,一派支持老Dixon。然後我就見識到了兩派互相嫌棄,Zare大爺派的說Dixon大爺的東西不是量子力學的,不完善。我導師說Zare大爺的那一套不夠直觀不好用。然後兩派人在這個話題上就經常互相嫌棄。

然後,我的博士論文的一部分內容是推導一些公式來應用Dixon大爺的那一套東西。這個工作偏偏需要參考Zare大爺那套。於是我就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聯繫Zare大爺的希臘學生(現在好歹也是教授了)。

後來那個希臘教授回了我一封長信。仔細給我解釋了我的疑問。當然,結尾不忘了再教育我:你用那套Dixon的東西是沒意義的。。。

我當時在想,是回復老師您開心就好,還是回謝謝。。。

後來我的公式成功發表(額當然審稿人肯定沒有找Zare大爺那一派的)。然後某天導師轉給我一封郵件,國內某對得起知乎教育平均線的學校的老師想讓我們分享一下我的公式的具體應用。看來,這場爭論跳坑的人在增長。。。我們這一派並沒有被壓倒。

但是其實,兩派人仍然是好朋友。我和導師各有一本Zare大爺親筆簽名的《角動量》。這就是一個純粹的學術爭議。


我分享一次seminar會議上的經歷,一次吃瓜群眾的經歷 。

那是一次歐盟項目中期進展彙報討論會,會上邀請了參與項目的各個課題組,來自歐洲各國名校。彙報人主要是具體幹活的博士生(我也是其中一位),大教授們則坐下下面點評博士生們的研究內容。當其中一位博士生S在做報告時,教授們開始不安分了。首先是一位教授P1打斷S的演講,針對ppt中一個方程的某個參數的物理意義,直接向S提問。當然這種直接打斷的方式是允許的,大家都是這麼做。令人吃驚的是博士生S,不僅英語表達不好(口語真是不咋地!),而且自己不理解該參數的意義,想稀里糊塗的應付過去。教授P1繼續換種方式提問,明顯是看到了S不理解,想給個台階下。但是S沒有領會到教授的意思,繼續按照自己的思路解釋,關鍵是越解釋越糊塗,我聽的也是「蒙圈」??。這時,教授P1不高興了,開始批評起來,大概意思是說:「如果不理解基本的物理含義,我擔心你的結果不準確」。博士生S緊張起來了,看了看自己的導師教授P2(內心在求救啊)。這時,教授P1繼續問該課題的意義。結果由於太緊張,博士生S斷斷續續地說出課題意義,自然效果不好,這讓教授P1更加「惱火」,於是直接否定了該課題的重要性。

好戲來了,博士生S的導師P2上場論戰了。直接對著教授P1對話,先是幫S解釋方程的意義,又是強調課題進展順利,預計會產生很好的結果,對xx有意義等等。但是P1教授不領情,強調說應該讓學生要非常理解且要自己說,否則失去指導意義,再次強調課題對意義不是很明確。激烈爭論了3回合。現場氣氛太尷尬,博士生S也就沒再繼續演講下去,我估計這時的博士生S想死的心都有了...

學術激烈討論甚至紅臉,歷史上很多了。如果你是一位學生,是否從以上例子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體驗就是看知乎高票都是渣渣。外表看著爽快,細看到處都是邏輯漏洞+無根據引用+玩弄數據

我都先不談辯論的技巧


「海森堡呢最近發表了一個報告。」——玻爾

「沒聽說過。」——愛因斯坦


要麼對要麼錯,真相只有一個。有人把答案交給時間,有人把答案留給歷史,作為醫生,我更喜歡屍檢。


沒有經歷過,還不夠格。

不過前一段時間看過法國研究員索安的《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譯者在書尾附錄了索安去世後,日本的福井文雅和法國的戴路德以及美國的柏夷關於此書的論戰,堪稱經典,有興趣的可以找來讀讀,網上有pdf版。日本學者的國際交流還有民族文化自信,都在這場論戰中有深刻的體現。


在一個力學相關的會議上碰過一次,場面略尷尬,因為一些學術界人士說話直,一個美籍華人當場給一個俄羅斯人下不來台,認為他做的東西是垃圾


瀉藥。

我參與的最高級的論戰,就是中學數學競賽了。

所以知乎的邀請機制和演算法,至少應該是邀請碩士以上學歷吧。

即便博士,也談不上學術論戰啊。

必須正教授以上才能被邀請了。

這演算法真是太愚蠢了。


謝邀。

突然想到一個很久以前的故事,侵權刪。

昨天晚上我為了增加學識,誤加入一個博士群里。見到有一個人提問:一滴水從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體下來,砸到人會不會砸傷?或砸死?
群里一下就熱鬧起來,各種公式,各種假設,各種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討論,足足討論了近一個小時。
這時,我默默的問了一句:你們沒有淋過雨嗎???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靜......
然後,然後我就被踢出群了。

嗯對,你猜的沒錯,在討論論文的時候我每次都是被踢出群的存在。


推薦閱讀:

Science 和 Nature 雜誌的論文審核制度是怎樣的?
如何系統地學習科研寫作?
中外學術界都有哪些基本的制度、流程和手段,來預防和處理研究中的不可重複和數據造假?
怎樣看待方舟子和他主持的新語絲對中國科研發展的利弊?
如何優雅地學習線性代數?

TAG:科研 | 學術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