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國和日本相比,會覺得韓國的歷史和文化都很乾癟呢?

看動漫影視等可以看出日本有很多自己獨特的風俗和節日,還有很多漂亮的仿唐建築,但是韓國就沒覺得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節日,看他們古代的建築、衣著等都沒什麼特點,並且老是來搶我們的節日和文化,感覺他們好像沒什麼歷史積澱似的?


韓國的歷史文化,並不是沒有深度,但所有有深度的部分幾乎都是「小中華」的那一面

比如韓國的漢語文學一直到19世紀產量都多於韓語文學,這在日本是完全沒有的

日本從9世紀開始就是日語文學為主

所以,相比於中國日本,韓國的本土文化,確實雅不起來又俗不下去,

這個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韓國的地緣位置+體量,沒有辦法去讓他積累出本土文化深度

韓國的文化從古至今,做了這幾次整容

A、8世紀人名漢化—地名漢化,漢字失去結合口語的機會

B、15世紀之後儒教化,佛教和民間信仰遭到排擠

C、因為A,20世紀韓文最終拼音化

D、因為B,20世紀韓國走向基督化

很明顯,韓國的文化結構,使得一旦中華衰落,韓國可以在幾十年內從一個

鄙視拼音文+禁止基督教 的國家,轉變成一個擁抱拼音文+基督教的國家

因為韓國沒有本地口語的漢字訓讀,也沒有本地神佛的頑固抵抗

歌謠,日本8世紀的《萬葉集》、10世紀的《古今和歌集》已經有5600首和歌,同期中國唐朝的唐詩有5萬多首(《全唐詩》);而韓國在15世紀前只留下了25首本土詩歌,大多數的詩歌是模仿唐詩。

白話文,日本汲取唐傳奇的養分,9世紀發展出物語文學,13世紀已經通過藝人傳唱積累出《平家物語》這樣優秀的英雄傳奇;中國11世紀諸宮調興起,13世紀雜劇走向巔峰,藝人之中最火的題材在14世紀誕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英雄巨著;韓國大多數是模仿唐傳奇的漢語文言小說。

漢語的「回洄迴徊」「蒙朦濛矇」,日語的「上げ、挙げ、揚げ」,體現出了表意字的美學,這種美學穿越時空,為兩國創造了很多文白雙璧的優秀作品;這一個世界,韓語從來就沒有進入過

反過來,相比於韓國整容主義,中國日本的自然主義還體現在粗俗原始的地名,

除了中國南方有一大堆「屎」的地名外,還有:

中國:大屁股山(丹東、鐵嶺、吉林),大屁股溝(撫順、鞍山、牡丹江),

日本:大尻村(岩手、千葉、岐阜),大尻平村(愛知),大尻川(栃木),大尻沼(群馬)

中國還有各種 光屁股~、光腚~、擦屁股~、蹲屁股~、扭腚~;日本還有各種 裸~(光屁股)、尻擦~(蹭屁股~)、~ヶ尻(~個屁股)、尻毛(屁股毛)

這種地名在韓國,是根本不可能找到的

大概能想到的是這些。


其實還有個客觀原因:韓國在進入二十世紀後,前半段在殖民統治之下,後半段中有一半處于軍閥獨斷政權之下,文化藝術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真正發展的時間很短很短

古代朝鮮其實在瓷器等工藝品、還有活字印刷術上一直比日本快半拍,光是對金屬活字的掌握就甩開日本幾個世紀。但是日本在江戶幕府時期由於武士掌權,推重實學,在吸收西學、市政規劃管理、推廣教育、發展工商業上搶在了中國大陸和朝鮮前面。(1850年,江戶地區的適齡人員入學率過了70%,而同期英國主要工業城市的入學率才20%多一點,沙俄首都莫斯科的就學率也就20%)

日本的爵士樂發展水平不錯,是吧?那是因為爵士樂進入在明治時期,發展壯大在大正時期(第一批成熟的爵士音樂家就是那一時期出道),1942-1945年被禁止了三年半,二戰後爵士樂在日本內化為一種半本土音樂,尤其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產階級的崛起拉動了爵士樂的消費市場,爵士樂在日本的歷史其實比演歌都長,演歌中有許多歌曲的曲目是「XX布魯斯」,就是日本本土化的爵士歌曲,由日本人自己創作,糅合了本土民歌的一些調式。

日本的平面設計水平不低,是吧?你知道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有廣告競投標和比稿了嗎?1930年代初期日本的大百貨公司已經有廣告企劃和美工部門了。

日本電影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佳作,是吧?可是大正末期昭和初期,日本影壇一樣出現過各路資本「圈快錢、出爛片」的淘金狂潮,而且審核異常嚴格---日本當時是警方直接參加電影審查;有一批電影人站出來,通過發表宣言等方式跟這些因素較勁,同時不斷探索適合本民族的電影語言。到了戰後民主改造,電影人身上的枷鎖被打開,此前積累的創作力一下子全部釋放,日本電影就發展起來了。

韓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還被在舊日軍陸軍士官學校出身的朴正熙管制著,女孩子穿裙子稍短一點都算犯罪,跟某些以一神宗教治國的國家沒什麼大區別。全斗煥1979年上台到現在這三十多年,韓國曆來的文化政策,儘管偶爾有點反覆,但大體上是沿著在內容上「無為而治」在產業上「支持鼓勵」的路子前進的,所以發展的很快。但是之前的底子特別不好。就好像一個本來底子很差的學生,經過一番惡補,現在考試能拿到八九十分了,但總是能透出根底不牢的毛病來。


更多的是對韓國這個歷來的屬國的無視吧。

其實韓國歷史還是有很多可以發掘的。
相比於日本戰國的打來打去,李氏朝鮮有近三百年的精彩黨爭。士林勛舊,東西南北,老少骨肉,大小清濁……N桌麻將,不亦樂乎~
豐太閣入侵,還在玩黨爭,李舜臣戰功卓著,難逃黨爭暗箭,陣亡在最後一戰,也是保全了名節,不然,多半難逃黨爭,糊裡糊塗捲入謀反也難說。
熬到大萌藥丸,大清入關,黨爭還在上演。
一直到了乾隆晚年,安東金氏權臣崛起,黨爭終於謝幕。
黨爭往往還和王室的繼承,後宮王妃世子冊立廢除,甚至廢黜昏君等事件有機結合。

其實是韓國人自己不爭氣,三百年黨爭可以寫出N部官場小說,宮斗小說,刻畫出一個個成功的官僚奮鬥傾軋的人生軌跡。外面應付大明大清,上面有國王,倭亂胡擾,和各種同事邊鬥爭邊一起工作,有理有利有節……

可惜了這樣豐富的歷史題材,就醬紫被無視。對於今天的全世界來說,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教育大家如何在職場官場拉幫結派,搞權力鬥爭,如果多拍些韓劇,配上細緻的人物思想鬥爭,肯定風靡全球,誰家不玩窩裡斗?!

劇本咱家都已經想好了,西人黨的某青年才俊愛上了南人黨某大佬的女兒,雙方父母嚴厲反對,大北派某大佬的心機女也暗戀男主,從中作梗,男主女主私奔……blabla……最終感動了雙方父母,西人黨和南人黨也暫時放下矛盾,一起聯手搞垮了邪惡殘暴的大北派。結局就是一邊大北派的眾大佬被賜死,一邊男主和女主喜結連理,心機女出家為尼~

還可以開發宮斗遊戲,仿照大富翁模式,以當上領議政,把對手統統趕下台或者把女兒搞成王妃,把外孫搞成世子為勝利條件~期間可以隨機觸發劇情~

要文斗不要武鬥!


文化這個東西,要深入研究,那深了去了,窮盡一生也未必能有多深刻的了解

可要感知某個文化是高深還是淺顯,卻也是很直觀的事情。用一般的遊客的眼光就能感知一二。

比如當你步入凡爾賽的鏡廳,看到盧浮宮內的名畫,讀著大仲馬,莫泊桑的作品,甚至一口一句 Bonjour來裝文藝青年時,法國文化的深厚與華美已經被你充分感知到了。 (可以去tripadviser里比較一下韓國那所謂的風景和文化)

法國如此,俄國如此,中國,日本,印度亦是如此,可韓國呢,不能說韓國文化沒有自己獨特的風景,韓劇,韓影,韓服。可耐何相比之下實在是太單薄了。

文化就像冰山,水平面以上的部分能夠讓人一眼感受到恢宏的氣勢,得益於水平面以下長期的積攢。中國和日本就是如此,而韓國,屬於自己的文化相對就比較單薄,水下雖然也有些基礎,可奈何規模有限,露出水面的東西乏善可陳。

至於原因嘛,個人認為就兩點

第一,自唐朝以來,朝鮮就在政治經濟上處於中華朝貢體系的影響之內,千年以來一直是天朝最親之藩屬,在文化上被中華文化深刻的影響甚至主導著。比如文字,我個人認為,沒有屬於自己的長期發展並使用的語言文字體系的文化,很難有太大的影響力。韓文就是如此。雖然諺文早在15世紀就已經創製,可受正統思想和事大主義思想影響的朝鮮統治階層對此卻嗤之以鼻,堅持使用原汁原味的漢字與文言文,這就造成了韓國民間文學生命力的匱乏,能用文字表述的全是官樣文章,而真正屬於韓國民族自己的市井文化卻成了無本之木。而諺文真正得以推廣,已經是日治時期,甚至是朝鮮戰爭以後。歷史沒有給韓國太多的時間和空間,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語言文化,卻又迅速的在近代被推入現代化的潮流中。而推廣諺文幾十年後,韓國人發現很多科技,法律等領域內的名詞,書寫格式根本無法脫離漢文體系,更別說本國重要的史書典籍如《李朝實錄》《經國大典》包括民族英雄李舜臣的《亂中日記》,都需要專門翻譯成韓文才能被韓國大眾所了解,而一個接受過一些文言文訓練的中國高中生卻能毫不費力的通讀原版。

相比之下,日本雖然歷史上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雖然也時不時參與到中華朝貢體系的活動中來,可在遣唐使終結之後,日本就一直徘徊在中華文明之外,而走上了相對獨立的發展道路。這1000多年,給了日本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吸收中華文化,並逐步演化出自己獨特的日本文化。看看日本在文學領域的成就就知道了。其他的如建築,思想,藝術等等都是如此。在此基礎上,日本在步入現代化時,又在吸收西洋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的發展了很多符合潮流的和制漢語,並反過來影響中國(這個不多說了吧。幹部,主義,衛生,義務這些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詞都是如此)

第二,如果僅僅是先天不足倒也罷了,偏偏朝鮮半島歷史上遭遇的國際性的大規模戰亂太多,各種珍貴文物遭遇的都是毀滅性的破壞。朝鮮這個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必然要與周邊的強權發生激烈的摩擦,衝突甚至戰爭。遠的唐代與百濟新羅之戰就不說了。光是400年前的壬辰倭亂就把包括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等重要的王家宮殿,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化遺產毀於一旦,後來歷經日治時代日本文化的強勢侵入(比如,高宗時代好不容易復建的景福宮後來被日本人拆得所剩無幾,還在宮內建起了總督署)。接著又是席捲整個半島的朝鮮戰爭,而朝鮮半島又是面積狹小之地,文化名勝的分布又非常集中。往往一次全國性的動亂就能把幾乎所有文化遺迹付之一炬(說起來,整個半島,能算的上歷史文化名城的就只有首爾,平壤和開城。偏偏在朝鮮戰爭時期這三座城市不是飽受轟炸就是長期處於拉鋸之中,這三座城市)

相比之下,日本要幸運多了,雖然歷史上幕府更迭頻繁,藩國林立又相互征伐,可那個時代的戰爭規模都很小,就像不少網友說的就是村長械鬥的級別,況且還都是內戰,對日本本土文化的破壞並不大。日本本土迄今唯一一次(元寇那一次根本沒有深入本土)大規模捲入國際性戰爭的就是太平洋戰爭,而美軍也只是對重點工業城市進行大規模轟炸,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如京都,奈良,並未因為戰爭而遭到什麼嚴重破壞。

而中國本土歷史上雖然也是屢遭外辱,最近一次的抗日戰爭更是把戰火燒遍半個國土,可畢竟體量在那裡擺著,自我修復能力還是很強的

所有說,韓國的歷史文化先天不足不說,留存至今的還殘缺不全,與日本相比,你當然會感覺很乾癟。

---------------------------------------------------------------------------------------------------

上面是回答,下面閑扯一下韓國的歷史文化有多乾癟。

隨手再舉幾個例子吧

拿古建來說,韓國基本上沒有一座放在國際上有名氣的古代建築。(別以為這不重要,文化不是虛無的東西,是要有實實在在的物件作為依託的

目前韓國幾乎唯一一座比較有氣勢,能代表國家形象的古建造就剩景福宮了,而現在的景福宮,所剩的建築面積還不及歷史上的30% (全盛時期的景福宮面積曾經達到紫禁城的3/4.只是限於禮制規定,主要建築不會做的太高大雄偉)

注意,這張照片里幾乎就是景福宮現存的所有建築(加上前幾年復建的光化門)

其他有兩處比較有代表性的完整古代建築,就剩華城和南漢山城了。

而前幾年首爾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韓國的一號國寶文物,被譽為韓國國家象徵,歷經數次大規模戰亂奇蹟般倖存至今的崇禮門(即老漢城的南大門),卻在08年被人為縱火焚毀。當年看到著火的慘烈景象,很多韓國人都是當街跪地痛哭

城樓被徹底焚毀的崇禮門,直到2013年方被修復完畢

日本就不用說了,光一個京都就能碾壓之。光是那座穩坐世界最大單體木製建築的東大寺金堂就能讓韓國人艷羨不已。所有但從文化體驗上來說,日韓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京都的古建築群

中國就更不用說了,光北京的故宮就夠震撼的了。

--------------------------------------------------------------------------------------------

除了建築外,韓國歷史上書畫作品毀壞的也相當嚴重。以人物畫像為例

日本光一個現存至今的《天子摂関御影》就把好幾代天皇和公家形象完整的保存了下來。而且其他我們耳熟能詳的風雲人物,比如豐臣秀吉,織田信長等都能找到原版畫像

中國也不例外,雖然歷史上帝王公卿的畫像也毀壞不少,但留存至今的也有相當規模。遠的有歷代帝王像,而從宋代開始,除元代缺失較多外,到明清幾乎所有帝王的御真都完整的保存在博物館裡,使我們今人還能一睹那些歷史人物的真正相貌。

找不到合適的圖了,拿這些湊合下吧

而韓國就慘痛多了,歷史上毀滅性的戰亂幾乎毀掉了所有歷代國王的御真。遠的新羅時代就不敢提了。高麗王朝歷代國王的御真已經全部被毀。最後一代王朝李朝的國王就只有中宗(大長今伺候的那個主),英祖(思悼他那個狠心的爹),純祖,哲宗,和高宗(明成皇后她老公)的御真留存至今(其實也包括太祖李成桂,但現存的那幅是同治年間繪製的)。而其中純組的御真也只是被保存了一小半,其他部分被燒了

是這個樣子,根本認不出長啥樣。

也就是說,自統一新羅開始1300餘年,歷朝歷代韓國的國王,就只有中宗,英祖,哲宗,高宗。外加一個只有照片無畫像的末代國王純宗,形象是比較清晰的。

而這其中,哲宗的畫像也被毀了一半,但面部尚比較清晰

而中宗也只保留了他登基前的畫像

只有英祖和高宗保留了完整的國王冠服御真

這就是逼死自己親兒子的英祖

難能可貴的是,英祖還保留有他年輕登基前的畫像,雖然也是部分被燒

而高宗的畫像最多,剛開始國王,後來稱帝時做御真時,照片都差不多普及了

不小心遺漏了李朝開國之君太祖李成桂的御真,但太祖的御真也是到了同治11年(1872年)繪製的,原非時人所繪。不過也算是古物吧(韓國第317號國寶)

這些大概就是韓國歷史文化現狀的一個縮影

---------------------------------------------------------------------------------------

不過必須要強調的是,雖然韓國歷史與文化顯得乾癟,但可能正因為歷史上破壞太嚴重,其對本國文化的保護意識相當強。

這是景福宮光化門外,著傳統武服的衛兵換崗儀式,每日例行,去看過的人應該印象很深,從服飾,旗幟到動作,都復原的很細緻

再看看前年莫迪來西安訪問時,西安在老城區舉行的所謂入城式,一股濃烈的影樓風

再看看日常的表演

去年默克爾來瀋陽訪問的時候,瀋陽故宮安排的文化儀式

清朝其實可以做的很細緻很漂亮的,但真不是這種影樓風(好歹也是代表了瀋陽的國際文化形象,搞成這樣實在是。。。。)

差別很清楚了,韓國雖然乾癟,但其文化保護和宣傳意識很強烈同時做的也很用心。

反倒是中國,可能是因為家大業大,有時候反而顯得很漫不經心。


嘛...有評論問韓國「自卑」 「矛盾心態」如何體現,我定義的文化的深度又如何量化...
從「去漢字化」和「端午節被申遺」其實就可以體會到一些矛盾的心態...另外看看韓國電影吧...很多電影精彩就精彩在對人性黑暗面的刻畫揭露...(當然表現溫情的也很棒就是啦!)仇恨、自卑是韓國電影非常善於刻畫的...
至於文化的量化...我只能說我給出文化定義的意圖主要是想反駁純貼目錄的行為...如果你一定不得非要量化...那我給出幾點好了...從古至今有原創性並受到客觀好評的哲學書目、文學作品、食品、建築、科技、草藥、神話典籍...諾貝爾文學獎的數目、奧斯卡獎數目....(想到再補...)

----------分割線,以下為原答案-----------

實名反對@忠遼愛宋郭藥師
所謂甩出一堆目錄的回答。
在我的認識中,文化的深度指的是一個民族的人生哲學、對世界的認識程度、精神生活的豐富程度。私認為這是韓國所欠缺的。韓國有的只是身為小國,強烈自卑又強烈希望在世界有一席之地的矛盾心態,但這樣的心態不是以深邃的文化為根基的。

韓國歷史的悠久我不否認。史學能讓我們認識史實,我也很珍重這門學問。然而許多關於人物傳記、歷史史實的目錄,並不能證明韓國的文化不是「乾癟的」。反而可能說明這文化如果一株枯木,並無繁盛的文化生活,有的只是存在過的痕迹罷了。(然而我指出該答主應該總結出韓國文化深層次精神會更有說服力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他惱羞成怒,覺得我沒權利建議他,與他討論,進而刪除了我的評論。不是很懂他的心態。原評論貼圖如下)


一些答案說韓國一直是殖民地、不是對手,我不能說錯,但是與本題無關,還能看出來這些回答者的回答主觀意識太強烈了,好像是只是為了嘲諷韓國扯兩句。

-------

我認為韓國歷史並不幹癟,當然也可以說和日本一樣沒那麼乾癟。

歷史並不是只限於近百餘年,可以說十九世紀以前,日本是向朝鮮半島學習的,不過在此之後,相比日本,韓國文化的確可以說是乏善可陳。

我覺得日本人很擅長製造標籤,各種祭禮、動漫人物、櫻花等等讓你一看到就能想起日本。韓國或許是沒有實力,也或許是由於飽受戰亂後先發展經濟而沒有精力去做這些事。並且,由於藩屬國的關係,韓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很相近,但日本文化並不是,這可能也是題主覺得韓國文化使人印象不深、無特色的原因。

文化產物相近,加上韓國人急於證明自己國家實力不俗的性格,也可能是很多人認為韓國剽竊了中國文化的原因。


實際上在清代中國人眼中,韓國形象是很好的,清朝凡是關於外國的書籍,韓國必然排第一,日本則是在很遠之後,清朝的皇清職供圖中,只有朝鮮人被稱為「民人」,而其他所有外國人包括日本人都被稱為「夷人」,滿洲二貝勒阿敏甚至認為漢城王宮可與紫禁城相提並論,民間還有大量以朝鮮《春香傳》改編的戲劇評書。日本?誰知道那是哪裡?


-

韓國的物產和人口比起中日貧乏得可以,一向窮國就拿不出什麼可以誇耀的東西。而且朝鮮士大夫歷來尚儉樸,鄙夷那些華麗的服裝和壯美的建築,於是就難以留下可以讓外人讚嘆華美的東西。

高麗和朝鮮流傳下來的民俗、寶物和建築都被戰爭、殖民統治和軍政府狂蠻推進現代化而破壞了七七八八。現在留存的多是七八十年代挽救回來的。

-


因為南韓國和北朝鮮去漢字化了,現在的朝鮮文字實際上是拼音,產生時間不長,且是不入流的文字。漢字是朝鮮的貴族和知識分子身份的象徵,即使是貴族,也不是人人都認識漢字的。就像原來的中國,識文斷字是受人尊敬的。所以朝鮮的知識分子和貴族們寫作啊,記載歷史啊都是使用漢字。朝鮮的文化是以漢字為載體傳承的。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認識漢字,這也是為什麼出現「」廣擴土大王『』,「xxx是韓國的原因」,現在的年輕人看不懂漢字的史書啊。當時在去漢字化的時候韓國很多學者是反對的(日本學者是嘲笑的),說會丟失文化。但是政治家不管啊。所以現在,我去韓國的同學家作客,問她家一個小菜是不是海里的,她還要問她媽媽。因為她只知道發音啊。就像「西紅柿」,我們知道是西邊來的,如果是『xihongshi』,我們不知道是『西』還是『希』還是『嘻』......。但是另一個比較有文化的同學,她知道她的名字的中文。其實就算是現在,有身份地位的人也都寫自己的中文名字。大韓民國,他們都會寫「大韓民國」。


中國:「我們有武將」

日本:「我們有武士」

韓國:「……」

中國:「我們有俠客」

日本:「我們有忍者」

韓國:「……」

中國:「我們古代闊」

日本:「我們現代闊」

韓國:「……」


我很遺憾,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下一個客觀有理的回答都沒有,既不懂朝鮮半島和日本歷史上的文化,也不了解歷史上中朝日之間的往來。覺得現今的韓國歷史文化乾癟倒無可厚非,但題目追加描述卻講在歷史上屬於儒家文化圈的朝鮮半島的古代建築沒什麼特點,我只能說圖樣。朝鮮半島是歷史上中國對日輸出技術、文化的紐帶,若說朝鮮半島的歷史、文化乾癟,建築無甚特色,那隻能是自欺欺人了。


主要是一個保留了「漢字」,一個沒保留「漢字」。看似只是一個「漢字」的問題,但導致一個後果,後人看不懂前人用「漢字」記錄的歷史。藝術創作看似天馬行空,但都是有文化根源的,就算編故事,東方國家,也很難編出像矮人、侏儒這樣的種族,甚至連區分都不容易。而西方也很難編出什麼像狐狸精(九尾狐),齊天大聖什麼的。這就是文字在文化傳承,與藝術創造中的重要作用。韓國也並不是沒文化,韓國電影,尤其是近幾年的電影還是很好的,像什麼《辯護人》、《國際市場》還是很有現代文化的。之前的文化電影,最早到世宗大王,再之前就少有精品了,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前面的歷史是用「漢字」記錄的,大部分民眾看不懂了。看都看不懂,又怎麼在它的基礎上再創作呢?但韓國的現代流行娛樂還是很厲害的,風靡全世界哈!

看了下面多數回答,我還是覺得應該再加段文字。不要盲目自大!不要盲目自大!不要盲目自大!重要的事說三遍。文化這東西不僅有傳承,還有再創作的問題,對歷史文化的再創作是為了讓新一代更好的傳承歷史文化。而對歷史文化傳播最普世,傳播最廣泛的方法,就是對歷史文化藝術加工,通過電影,電視,向年輕人普及,吸引他們眼球,讓他們感興趣。從電影電視工業上來說,我們與日本,韓國還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還不小,不要盲目認為我們有文化,就老子天下第一,人類每一代人都在為未來創造歷史和文化,盲目自大,看不見差距,會讓我們,贏了昨天,輸了今天和明天。拿電影來說,近年來我國電影,少有精品,我個人覺得可以拿出手的電影可能有《1942》,國際巨星好像有成龍,日本韓國在這方面比我們牛很多哈!想想吧!日本連漫畫人物,都能做到風靡全世界!我們硬是把活生生人推不成國際巨星,更不要說娛樂明星了,亞洲那是韓國人的天下。


唉,我真心覺得,沒什麼別的,就是國力還不行。

要說歷史長度,美國比韓國短多了。

說穿了,還是韓國發達的時間不長,而且很快被中國超越了。文化輸出主要做了一些當代流行的東西,古代挖掘不夠。(大長今是為數不多的優秀案例)。

加上中國以前畢竟是韓國的宗主國,多少有點殖民主的自我優越感……

攤手。


高麗這個稱呼真的很適合朝鮮半島

因為他們永遠給人的感覺就是

負責貌美如花就好

古代他們唯一的存在感就是

被我大中華各朝代公主在選君簿上 「高麗王子」

屬於帥的代名詞吧

日本就很有趣了

很會自我娛樂的民族吧

地方不大

他們那時候的食物真的是少之又少 而且髒亂差

但很會玩 做的精緻 也要吃的精緻

文化也是 自我修飾


因為在文化轉型的時候做的太徹底了,也由於這個太徹底,導致文化方面出現斷層,就出現這種情況……

我就先說幾個中日兩國傳統文化共同擁有的元素:茶道、佛教、漢字。這幾樣在韓國文化有多少呢,恐怕也很少了吧。肯定有人有疑問,既然中日兩國都有,那夾在中間的朝鮮半島也應該有啊,咋就沒啥存在感了呢?那就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被撇開一邊了……


可能是因為很早就被秦國滅了吧。


一,自身歷史文化的豐富程度不同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與中國大陸文明隔海相望。日本既容易受到中國大陸文明的影響,又有保持獨特性的先天優勢。中國各個朝代在日本都有影響,且日本沒有頻繁的改朝換代,因此保留的了大量中國各朝代已經消失的文化

朝鮮半島則長期處於中國的直接統治下,或作為附屬國存在。由於地利的因素,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直接受到中國的影響。朝鮮半島跟隨宗主國也經歷了各種朝代更迭。朝鮮半島的歷史文化大部分停留在中國的明朝時期。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同步性,相似性更高

二,對自身歷史文化的研究態度不同

日本和韓國的歷史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本國與中國的關係。

日本對歷史的態度:不認輸。

日本從來不避諱中國歷史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也從來不去掩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敬仰。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著作來自日本學者。

韓國對歷史的態度:編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歷史文化的研究只要是真實的,不管好的壞的,都是有價值的。韓國的歷史研究就不再說什麼了。不是乾癟,而是搞笑。


除了中國,哪個國家在日本面前不是文化和歷史乾癟的?

西方哪個國家的文史底蘊超越日本了你倒是說說吧!


韓國本來就沒什麼文化積澱。

韓國從建立開始到現在,都一直是「殖民地」或者「屬國」,只不過換了無數個爹罷了。

把韓國建立起到現在的爹國里的皇帝加起來,估計可以把青瓦台堆滿。

我這可不是開玩笑。

從殷商開始,中國當了朝鮮三千多年爹,然後日本,美國,一茬又一茬。

這皇帝總統首相加起來沒有一千,也有五百。


因為相似所以容易忽略,因為差異所以更為明顯。

古代朝鮮學中國學的最像最,完全的繼承了明清儒家思想那一套,以至於現在的中國人看韓國歷史跟文化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歷史跟文化,以至於日本人看韓國的歷史跟文化都覺得那是人家中國的歷史跟文化。 相比較韓國,日本除了受中國文化影響外還發展出了自己的那一套政治體系及文化,這種文化跟中國文化差別比較大,所以會覺得日本更有自己的文明一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源氏公子對末摘花的感情?
日本人經常上什麼網站?
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哪些你第一眼就喜歡上的日本姓氏?
日本神社都有哪些種類?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文化 | 韓國 | 韓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