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部件「殳」的字讀音互相之間大多不同?

如殳、沒、投、役等。


因為沒字右邊不是殳,是上回下又。役(伇)是會意字,不是形聲字,所以讀音不一樣。


關於「沒役」兩字,王璋大神的回答里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裡補充一下「投」字。「投」字確屬形聲字,從「殳」聲,只不過由於時間太久,兩個字的語音都跑飛了。

Старостин的看法:前古典漢語(西周)投 /*do?/ 殳 /*do/,中古音(南北朝,後文同)投 /d?w/ 殳 /d?u?/。

鄭張尚芳的看法:上古音(商周時期,後文同) 投 /*do?/ 殳 /*djo/,中古音 投 /d?u/ 殳 /d??o/。

Baxter的看法:上古音(2014版)(暫缺),中古音 投 /duw/ 殳 /d?ju/。

我的看法:春秋音 投 /*d?o/ 殳 /*do/,中古音 投 /dou/ 殳 /d?uo/。

演化原因及途徑:上古「投」的韻母是 /o?/ 或者 /?o/,由於長音、咽化或者小舌化的原因,到中古裂化為 /?w/、/?u/、/uw/ 或 /ou/(聽感都差不多),然後差不多留在了原地沒動直到今天,聲母在中古之後發生了 /d/ 經 /t?/ 到 /t?/ 的變化(同時使聲調定格為陽平),於是結果為 /t?ou/(陽平)。

上古「殳」的韻母是 /o/ 或者 /jo/,由於短母音、緊母音或者帶 /j/ 的原因,影響到前面的聲母 /d/,使其變成了 /d?/ 或 /d?/(類似於英語「procedure」裡面的那個「d」的變化),同時韻母也增生了一個介音 /?/ 或 /j/ 或/以及 /u/,然後韻腹上升或被介音擠占,至宋代變為 /y/。聲母則在南北朝左右發生了 /d?/ 或 /d?/ 與 /?/ 或 /?/ 合流的變化,後來又進一步跳變為清音 /?/ 或 /?/(演化過程中唯一一處不規則),變成了 /?y/ 或 /?y/(陰平),宋代以後又發生了一些漸變,最後的結果為 /?u/(陰平)。

備註:各家公認上古 /o/ 的音值其實應該是 /?/,為了簡便才寫成 /o/。


推薦閱讀:

外國人學漢語有哪些笑話?
項羽的"項"字應該怎麼讀?hang?xiang?
「於」的繁體字是什麼?
關於古漢語語法,我的想法錯在何處?
在你心裡,最有意境的中文字或者詞語是什麼?

TAG:漢字 | 漢語 | 漢字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