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台灣閩南語的700個正字,有哪些地方可供其他漢語方言借鑒?

漢字選用原則:http://ws.moe.edu.tw/001/Upload/6/RelFile/0/1459/guantsik_960523.pdf

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700個:http://ws.moe.edu.tw/001/Upload/userfiles/file/iongji/700iongji_1031222.pdf

可能需要科學上網。


本來閩語話題不懂的我不會插嘴。看到某知名官家文化代言人在現,又情不自禁了。

且不論胎教部的方案。

説方言素不能有文字的,西漢朝寫了輶軒使者絶代語釋別國方言的揚雄應該大笑三聲。

還一個勁兒摳字眼,還偷換「傳統」「正統」的概念,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話給人一種「傳統」和「民俗」是對立的感覺,彷彿「傳統」這個詞就真提不得了。難道閩南語的書寫文本就沒有「傳統」了?比如歌仔戲的唱本不就是現成的傳統文獻嗎?歌仔冊這種東西就是又民俗又傳統了囉,往少了說一二三百年的流傳歷史總歸是有的罷,可別又雙標說不夠古。


《雷州方言本字考》注音_粵西閩語吧_百度貼吧

廣東湛江的雷州話同屬閩語,與泉州話非常接近,本字的考證可以相互補足。

粗看了一下感覺其實台灣方面也做得不是很好,不少詞值得進一步考究,有的本字我比較贊同上面那篇文章看法。


這裡有一套林寶卿的閩南方言詞典,最近看了,覺得其中的正字確定有些確實比台灣的更嚴謹。下面是下載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bWcvW6


這700字詞是「推薦用字」,是建議採用

可供借鑒的地方我以為是漢字選用原則里的:

尊重傳統習用漢字並兼顧音字系統性,推薦適用漢字。

對於沒有或已經丟失方言書寫傳統的其他漢語方言來說,如果重建一套書寫系統,我想這個原則是應該要考慮的。

考究本字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具體到這「針對臺灣閩南語用字紛歧」而推出的700推薦字詞本身,針對其選字的爭議依然是紛歧的。然而閩南語擁有文白異讀、白讀層次又多、很多本字還難以考證,且民間的方言書寫習慣又早就斷了(與粵語不同,閩台地區的年輕一代甚至可以說,連「傳統慣用」的閩南語漢字都不大認識),所以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即使是本字的考證,要方言學者之間達成意見一致,也沒有那麼容易。這700字詞可以說是台灣學者之間以及學者與民間妥協的結果,但至少算是一個參照吧。


有字可用,為我所用,便是幸事,在我看來有官方制定的正字得以推廣,遠比討論本字更有意義~


其實你們說的「代言人」就是嘴巴毒了點兒,但對方言區搞這些東西的看法沒什麼問題。

不過吐槽一點,方言的文字寄生於標準語或共同語的文字,本質上就是同一套系統,但方言加了點補丁或砍去了某些在「開發者」看來不需要的東西。類似於同屬安卓系統、小米Os與安卓本身的差別,前為枝、後為幹,在安卓工程師(士大夫)眼裡,枝除非做得非常優秀(類比方言參與共同語的形成過程)、根本不值得一看。

再類比歐洲各國文字系統的形成,其實是最古早的系統失靈,各國在同一套系統上各自升級,導致系統差異越來越大,量變促成質變,相當於重新開發了一套系統,因而也出現了「方言」擁有文字的現象。但是由於用了同一套底層語言,部分文字系統之間的表層差異看起來不大。

所以,照窩咾一個貴淆鹹魚的看法,攷本字比搞這些所謂「正字」重要得多,不然便是淪為政治工具或淫祀民俗。


在中國古代,讀書是讀聖賢書,做文章是代聖賢立言,古代讀書人都是文體家,方言俗語嚴禁入文,這種氛圍之下怎麼可能發展完備的方言用字。正統文化里沒有方言入文的位置,今日的正字運動乃是民間的獨創。

不過是民俗文化,通俗文化的檔次,就不要扯傳統文化的大旗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閩南語與官話之間一些對應詞的字序互反?
比較地道的說法,台灣人會說是克還是公克呢?
哪些閩南語歌最容易讓不懂閩南語的人感興趣?
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聲調符號是如何制定的?
閩南語中的「姑不而將」一詞應如何解釋?

TAG:方言 | 台灣話 | 閩南語 | 方言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