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般情況下從事軟體工作比硬體待遇高?

我們學校學軟體的學生本科畢業簽的工作工資普遍6k+,而我們搞硬體的的只有在北上廣深才能拿到這個水平的工資,一般都是3k-4k。當初入學的時候我們的成績比他們高很多啊,不是很理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個人以為硬體入門門檻較高以至於學不好更學不精,而軟體相對於硬體來說入門門檻低且世界上很多五百強企業都是網路公司,軟體相關人才市場更不飽和,不知是否如此?


硬體集成化,功能大多數通過代碼的方式實現。需要tuning的硬體有越來越少的趨勢。

很多行業應用中硬體的架構、方案整體設計都由晶元原廠打包提供,原廠在推出方案的時候自己都當過一遍小白鼠了,大坑幾乎不敢有(有的話自己也會虧得一塌糊塗)。導致下游廠商工程師產品設計就是COPY為主,硬體失去了設計的核心地位。在一些「」邊緣化「」的領域耕作(但並不是說「」邊緣化「」的領域不重要)。

晶元原廠的硬體工程師有很厲害的角色,但是也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在晶元系統設計、演算法系統工程師、軟體系統設計面前,硬體系統設計還是顯得底子薄了點。記得有個項目需要保持在較差時鐘條件下的GPS指標,硬體的人(包括當時最屌的硬體系統工程師)瞎搞一通,提出的方案回過頭看來就是從自己那個扁平的知識領域裡面瞎組合。結果演算法組的系統工程師一來,從理論上就否決了原來由硬體主導的思路,提出客戶提的需求理論上就達不到,同時給出了現有條件下最好的解決方案,然後碼農們就工程實現,電工們就在旁邊當盆栽。

行業的技術趨勢擺在那裡,原有硬體工程師還操著以往的思維、工作模式、知識體系路只會越走越窄。個人一點愚見,覺得硬體相對來講往系統設計方面走會好一些,因為什麼都要摸。還有就是從項目管理等方向發展,原因還是因為什麼都要摸。


百個硬體工程師,3到5年,設計,測試,流片,不允許硬體bug產品上市。產品每個利潤在百美元左右,部分產品稍高,用戶大概每個產品使用3年,3年內很少再入同款硬體。

幾十個軟體工程師加音樂,美工等,數個月,設計手游,允許bug上線。產品免費下載,單個用戶月氪金可達數百美元,而且持續收入,用戶堅持氪金。

把得到的利潤除去各種管理營銷開資,剩下多少拿來發工資的話,是比較簡單的數學問題了。快農曆新年了,拿到利是之後大家是換顯卡還是氪Ssr


需求量的問題,硬體工程師不需要那麼多初級崗位,缺的都是多年經驗的那種,而軟體行業越是初級崗位反而需求量越大。說實話,硬體工程師比軟體工程師吃經驗多得多,剛畢業的學生感覺都派不上什麼大用場,起碼培養個五年十年才能充分發揮價值。而軟體工程師三五個月,最長半年一年的就是戰鬥力了。

再深究一點的話,軟體開發周期短、成本低,互聯網時代一個產品三個月上線撐個一兩年就挺好的了,做壞了大不了推倒重來,所以可以接受經驗不太足的當苦力頂上去;硬體不管是晶元還是電路板,一批做廢了是巨大損失,不光損失錢,還有時間在裡面。除非是專門做FPGA這樣的可編程器件的,否則肯定希望用穩妥一點的人吧。

做硬體的公司我就去過一家,幫了一個星期的忙,純粹個人看法。


核心技術被ic和軟體瓜分了,智能硬體設備的技術含量越來越低。當然對於大型設備,另說。


因為過去100年的趨勢是,模擬電路逐漸數字電路化,數字電路逐漸軟體化


因為硬體需要解決的問題相對來說少。一方面,對兩種人才市場需求的差異是公認的,而市場需求正是待解答問題數量的反應。另一方面,硬體已經放棄了不少問題領域。比如個人計算機的性能問題,在 2003 年以前大部分是通過硬體來解決的(史稱對軟體工程師的「free lunch」)。但是到了 03 年之後,硬體只做多核、核間通信,而調度的策略大部分留給了軟體來解決。


看了很多人的答案,覺得還是有些方面沒有被提到。竊以為,之所以現在軟體工程師待遇更好,有以下幾個方面:

1)軟體公司的盈(賺)利(錢)模式和硬體有本質區別。現在最賺錢的軟體公司,比如國外的FLAG (Facebook, Linkedin, Amazon, Google)中的FLG,國內的BAT (Baidu, Alibaba, Tencent)中的BT,他們其實說白了都是靠廣告投放掙錢。即使是很多創業公司,絞盡腦汁增加(活躍)用戶數,其實也是為了可以拉來更多的廣告。而硬體公司,對不起,沒有啥硬體公司擁有廣而告知的渠道。相反,他們還得依賴傳統廣告傳播途徑(電視、平面)以及互聯網來推銷自己的產品。因此,軟體行業有著更廣大的盈利空間。

2)硬體公司的門檻過高。你可能聽說過無數個軟體初創公司,但是硬體初創公司你聽過幾個?軟體公司能夠利用幾十到幾百台電腦而快速開發出軟體,只要抓住一兩個idea來贏得客戶,可能就能大獲成功。硬體公司開發的硬體,對不起,你得首先保證能用,而「能用」這個門檻就很高。拋開研發和驗證的人力物力成本,光一次流片的費用很多小公司就望塵莫及了。

3)摩爾定律的必然。摩爾定律決定了一個晶元中集成的晶體管成指數增長。如果按照晶體管數量/晶元價錢來衡量,那毫無疑問晶體管便宜了許多,既然晶體管都便宜了,原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於硬體資源的限制),現在都不是問題了,那就沒有必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創新。看看現在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已經基本拿不出新東西了。沒有創新,就沒有技術優勢,所有公司的產品就會同質化,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沒得賺。

4)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個只是個人猜測,現在的現象是很多硬體工程師都轉行去搞軟體了。就像30年前很多人都轉去學硬體一樣。在學校里,硬體現在也不是那麼熱門了。那麼,也許過上20年,當硬體人才緊缺,而軟體人才過飽和時,硬體工程師的待遇又會迎來一個轉機。(希望這不是本人的yy,畢竟俺也是搞硬體的)


時代決定的,時代背景決定了行業的前景與生態環境,門檻高低不是決定性因素。



因為硬體是第二產業,而軟體是第三產業。

同理,軟體中做compiler、os這類跟第二產業相似的infrastructure工作的待遇也並不高。


根本原因是軟體比硬體毛利率高多了,而且成本結構中人力成本(也就是程序猿的工資)佔了絕大比例。你隨便查下哪個軟體公司的財務都能看出,同理,互聯網公司員工為什麼待遇好,毛利9X%,你說工資能不高嗎,還有金融行業甚至壟斷行業待遇也好。行業利潤水平才是決定工資待遇的首要因素,而不是人力資源供需關係。行業利潤其實也受供需影響,不過是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供需。凡是賣知識技能的,待遇都比賣苦力的高,這個其實是因為競爭門檻影響的供應因素,供需關係又決定利潤水平。

軟體的特性決定銷售1百套跟1萬套,成本只會微幅增加並不會成比例增長。從投入產出比看,軟體產品開發投入,要麼失敗,投資全數虧損,要麼成功,一本萬利。風投為什麼敢大範圍砸錢,只要成功一家就是幾百倍的回報。硬體公司就做不到那麼高的毛利率,硬體的成本跟產量級別幾乎同比提高,要提高硬體利潤主要方向靠壓縮製造成本,包括硬體開發人員的,當然硬體里負責軟體部分的又相對不錯。硬體里也有個別品牌強勢,或是獨家名器,也能保持較高的毛利率。像蘋果手機能賣那個價,有那個利潤,其實也是因為人家有那個軟體系統、生態(此生態非彼生態)。


所以體現出經濟學的重要性了:

輕資產行業的邊際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假如你是一個搬磚的,你的搬磚能力是有極限的,加任務就要加人。

而假如你是一個上課的,加一個人聽課,你創並不需要加人上課。

做硬體,就是搬磚,做2萬個硬體,就要比1萬個硬體多一倍的原材料,這是硬性成本。

做軟體,就是上課,我做一遍,2萬個客戶比1萬個客戶並不會增加什麼成本。

所以輕資產行業,收入和成本並不是線性成本,用戶越多,利潤率也越高


做功率方面的硬體開發,談談我身邊。

成本:軟體是軟成本,一台電腦+相關軟體版權費+公司電費+員工工資+模擬器。

硬體是硬成本,一台電腦+相關軟體版權費+公司電費+員工工資+N多測試儀器+製版費+物料費+貼片費。

同樣的研發成本,軟體的工資高或許和這有關吧。

聊聊其他的。

研發錯誤代價:軟體出小錯,改代碼,重試,改代碼,重試(時間成本)。。。。。

軟體出大錯,炸機,把鍋甩給硬體。。。

硬體出小錯,炸機,修板子,炸機,修板子。。。。

硬體出大錯,炸機,分析,重新打樣(時間損失+經濟損失),重新上電,炸機。。。

研發周期:這裡談談一個小案子,在沒有技術門檻,不出錯,高效推進的情況下

軟體立項(一天)--寫流程(三天)--代碼(三天)--跑代碼(三天) 10天

硬體立項(一天)--些流程(三天)--原理圖(兩天)--LAYOUT(三天)--寫BOM(三天)--等PCB,等物料(7天)-貼片(7天)-測試(2天) 34天

有些偏題了,再次羨慕軟體工程師們,同時期待自己早日由量變轉向質變


題主的描述中,如果軟體只是6,7k這個範圍內,那應該是你遇到的特例,不是普遍現象。

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軟體比硬體好找工作。

之所以這樣說,因為你了解到的軟體薪資的公司,可能比你了解到的硬體薪資的公司,要好上一點。

比如說同一個公司,例如中興華為這種,普遍情況下,軟體和硬體的起薪肯定不會差一倍的。

但是軟體工作的職位數量應該遠遠多於硬體。

所以如果說應屆生,一個軟體去了百度,一個硬體去了一個初創小公司,那差三倍五倍也是有可能的。

接下來我再用下面一段話來回答題主的心裡不平衡:

假設十年之後,做軟體的可能會被新技術逼得活不下去了,同樣年限的硬體已經至少混成了小神,升職加薪跳槽被搶就變得稀鬆平常了。

那難道硬體技術不會發展嗎?當然也會,你看那批最早模擬量玩的好的,現在難道數字量會玩得不溜嗎?大不了硬體越變越小,速度越來越快,集成度越來越高而已,原理還都是基本的,你的經驗就是實實在在的。

然後知乎上就會有下面的問題:

為什麼十年的老軟體薪酬干不過十年的老硬體?


現在物件網發展緩慢一個大原因就是硬體人才和嵌入式人才的匱乏。 一堆純軟體的對物聯網的理解在雲里霧裡,卻沒幾個能把根基打進地底的。

(圖侵刪)

電路設計(231%)

微控制器編程(225%)

AUTOCAD(216%)

機器學習(199%)

安全基礎設施(194%)

大數據(183%)

電子工程(159%)

安全工程師(124%)

NODE.JS(86%)

GPS開發(68%)


你看到的是低端市場,不管軟體硬體把某方面做到極致要年薪百萬都沒問題,多說一句靠工資是賺不到錢的。


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價格是供求關係決定的。

軟體勞動力價格高,說明在當前市場上,勞動力供給比你們硬體少,或者說勞動力需求比你們大,因此供求平衡時價位比你們高。

這符合當前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現狀。


軟體的可複製性,成本幾乎為零。硬體,哪怕是做晶元的,晶圓 封裝,這些成本都不低,何況,更多的時候是賺不了多少錢。軟體 互聯網 發展都比硬體的好。


當初搞硬體的比軟體要貴,畢竟硬體開發設備價格昂貴,制一次版也不便宜,時間成本也高。

後來搞數字電路的比軟體開發的便宜,因為廠家提供各種樣例、軟體包、設計工具也越來越智能化。連邏輯分析儀都有白菜價了。所以數字電路研發相對簡單(跑通,好賴另說)。

模擬電路還是比軟體貴,尤其是大功率射頻的。不知道這兩年什麼行情了。


薪資和門檻、難度肯定有關係,它反映了「供」;但更重要的是「需」,即工作創造的價值,做的事情能為多少人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推薦閱讀:

有沒有大學自學嵌入式系統成功的?
軟體轉行去做醫療器械軟體,怎麼樣?
嵌入式開發,從開發板到產品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不是說嵌入式系統的人才大量缺口嗎,為什麼它的工資水平也不是很高?
現在工業上還用51嗎?哪些重要項目里用了51系列的單片機?

TAG:軟體 | 操作系統 | Android開發 | 硬體 | 嵌入式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