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和潮汕地區是不是消費一類高火的岩茶,比如水仙 大紅袍,還有熟香的鐵觀音?

有許多水仙 大紅袍是直接在閩南潮汕地區製作,而且這類茶都走足火或高火風格。這類茶追求的品味和武夷岩茶有什麼區別? 比如廈門海堤和閩北岩茶風格迥異。還有在潮汕地區的平常飲茶中岩茶究竟佔了多大分量?


1、題主說許多水仙、大紅袍是直接在閩南、潮汕地區製作,我想應該沒有,閩北的茶青拉到閩南或潮汕製作,還沒到目的地,估計路上就已經發酵完了,無法做青。但如果是毛茶或焙一道火的茶倒是正常的,很多福建籍茶商或本地茶商會從廠里大批量收購焙一道火的茶做批發和零售,而毛茶相對還是少一點,一般都是直接在產地的精製廠進行色選,焙一道火後才出貨。

2、閩南或潮汕地區確實喝足火茶的茶客比較多,不過也是看地區的,就我所知,閩南的雲霄、詔安、漳浦一帶輕、中火茶銷得比較好,尤其是冬茶。而潮州、汕頭市區喝單叢多,也有岩茶。足火岩茶的受眾是偏下面的市縣區,如潮陽,潮南。所以不能說整個閩南或潮汕地區都偏好足火茶,這兩年單叢在潮陽、潮南等地也越來越多人品飲,而鐵觀音依然是一路下滑,焙火的鐵觀音,本地人叫熟茶,老一輩喜歡喝。

3、這類茶(火功高的茶)追求的品味是什麼,很簡單,要濃郁,要醇厚。我在潮陽,所以只講這邊的情況。

品種方面,總體以水仙居多,近幾年也有小品種茶出現。火功以足火焙為主,其次是中火、輕火。這裡想很認真的說明一點,足火焙不全是為了掩蓋缺陷,更多的是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偏好。同樣一款茶,輕焙和足火焙,本地人肯定是更多選擇足火焙的風格,因為他們會覺得輕火茶雖然香,但不夠有味,不厚重,沒喉底。為了掩蓋缺點一說確實也有,但稍微懂點制茶工藝的人都知道,做青的質量怎麼樣,會直接影響到後期焙火後的品質,差的茶,有雜味的茶,苦澀水重的茶,即便焙重火也一樣苦澀水,有些甚至焙空了,或許會滑口一些,但有香無味。焙茶也不是隨便把火溫加高就能把缺點焙走,茶葉焙得怎麼樣,都表現在「水」里。再好的茶,焙不透,水也是不平穩的,簡單講就是粗糙,不夠順滑,有雜味。而便宜茶,能焙清楚,無雜味,純凈,說明焙茶有本事。

海堤的風格也是迎合本地人的喜好,包括其他品牌銷售在潮汕地區的產品,都是足火為主。海堤的那款紅罐大紅袍算是比較經典的茶了,能銷這麼多年,並被大家認可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款紅罐是拼配大紅袍,懂的人應該能喝出主要拼的是什麼茶。前些天中糧公司有兩個業務員來我這推銷海堤的新產品,其中有一款就叫「潮陽一號」,焙足火,主要銷售區域在汕頭地區。

還有一點,與其他地區喝茶習慣有個比較大的不同是「投茶量」,其他地區喝茶沖泡量一般都在8克左右,潮汕地區的岩茶包裝單泡是12.5克,一斤剛好40小包,有的是10克,50小包,要是拿8克包裝的茶給他們喝,會覺得茶味不夠有力,不知道的還以為茶不耐泡,認為茶品質不行。比如幔亭公司就有專門為閩南和潮汕地區出一款單泡為12.5克的包裝款。其他品牌比較多的是一斤或半斤鐵罐散裝,這也是為了讓不同口味的人方便投茶,喜歡喝濃點,就多投放些茶,我見過最濃的投放15克,小清新口味的喝了估計要皺眉頭。

由於本地人對茶葉需求大,茶葉的消費價格一般不會太高,算是平價,不過各家庭不同,購茶的檔次也會有區別。每個人對茶葉檔次價格的認知不同,這裡也沒法說個標準,只能講低價不等於低質,不同價位段都有它性價比,如果你要拿一百一斤的跟一千一斤的茶相比,那沒說話。也不要說什麼沒有一千以上就別想喝到好喝的岩茶之類的話,講真,這話建議最好是不要在茶商面前說,不然坑的只會是你,也最好別跟身邊剛喝茶的新手朋友講這些,會把對方帶偏的。火功高的茶不一定就是便宜、低檔茶偏多。價格低也有中、輕火,同樣不苦不澀,工藝好的。

低價的基礎原因是山場,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水仙,種在你家茶山,跟種在別人家茶山對比,你家的山場好,青葉成本自然高一點,這就影響到了零售價格。而質量,就要看各家的做茶水平了,但即便是低山低價的茶青,也不會因為青葉價格低,就隨便製作,價格低的茶,外觀、滋味、香氣都做得清清楚楚的很多,大家都想把茶葉做好,以質取勝。山場與山場之間的區別,除了價格,其中有個比較明顯的不同是,好一點的山場,茶底也會更厚實些,茶味喝起來不會顯得單薄,這個一對比就知道,畢竟價格也擺在這。而價高、質高的茶也有消費人群,本地的一些土豪老闆們還是很好這口的。不要忘了,價格的事也分地域,以前有朋友開玩笑說,全中國就潮汕地區賣茶最便宜了,同樣的茶,在潮汕賣一百,在外地或許就是兩三百。還是那句話,不要光看價格,要看性價比,不同檔次都有好茶在。

潮汕地區的水仙、「大紅袍」這些來源主要是閩北,這裡頭又可以細分武夷茶和武夷周邊地區(建甌、建陽等地)的茶,俗稱外山茶。不要因為價格低就認定是外山茶,武夷山境內的高山茶價格也不高,潮汕本地人消費得起。更何況,建甌有些鄉鎮的山場出來的茶葉真不比武夷高山茶差,比較有名的是一個叫「玉山鎮」的地方,武夷山很多茶廠老闆每年春茶季會組隊去玉山收茶,而且還得早早的去,守在廠里,不然晚了就會給別人搶走,然後拉回武夷山就當武夷茶賣了,這事不厚道,但從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對玉山茶品質的認可。還有矮腳烏龍原產地是建甌東峰鎮,武夷正岩山場的矮腳烏龍再好,都沒有原產的那個山場味。

由於閩北地區的茶葉青葉不斷上漲,也就難免出現外地仿製茶的情況,鐵觀音做成條索狀、漳州平和白芽奇蘭充當水仙、「大紅袍」賣的也不是奇怪事了。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本地家家戶戶喝茶,但要認真來講,你讓他們喝工藝、喝山場、喝樹齡什麼的,能喝得出來的真不多,對茶的認識也不深,所以外界會有一種誤以為本地人個個都很懂茶的樣子,但畢竟也是常年喝茶的,好和差多少還是能喝出點來的。高手也有,在這邊從事茶葉生意這些年,也會碰到確實是真懂喝的,其中有一個客人給我印象最深,他的水平可以說已經不是茶客水平了。

以上希望能給題主帶來參考幫助。


在我的了解範圍內,潮汕地區只產兩種茶,一種是單叢,另一種是炒茶。單叢出自潮州市,炒茶出自揭陽市。

潮汕三市有潮州、汕頭、揭陽。汕頭對於岩茶一類還是蠻喜歡,揭陽普寧那一帶還是喜歡喝炒茶。潮州只對單叢有感,其它茶品的消費量不知道有沒有佔到萬分之一沒。

單叢近些年開始主導潮汕市場的茶飲品趨勢。不過汕頭揭陽那邊還是蠻多樣化,岩茶鐵觀音普洱通吃,感覺就是綠茶沒有市場而已~~~~~

哦,炒茶也屬綠茶,好吧=。=


謝@zhaodaear 邀請。

20來年前,在閩南和梅州及潮汕部分地區有流行過一陣產自梅州、漳州和安溪一帶產的梅占、奇蘭和黃丹八仙。都是走香氣馥郁的路數。潮州本地的單叢茶(當時以饒平嶺頭地區的單叢為佳,順帶提一句,現在大名鼎鼎的單叢茶標杆產區潮安縣鳳凰鎮,早年也是屬於饒平縣的)和安溪的濃香(傳統製法)鐵觀音還賣不起價,大概一斤就只能賣到10-50元。後來清香鐵觀音的加工技術得到北方茶友的廣泛擁護,於是清香鐵觀音風光一時無兩,非常火爆,導致大家一說起鐵觀音,就覺得是那種帶著青草味到的輕發酵+輕焙火的茶。

事實上,在粵東地區,無論是梅州/潮州單叢茶還是揭陽炒茶,走得一直都是半發酵,中偏重焙火的路線。如果茶葉香氣較好,那就焙火輕一些以激發茶湯香氣。如果制茶時恰逢雨天,那就發酵時重一點,焙火時也重一點,以去水份過多帶來的的酸澀味。個別單叢會有中低溫超長時間焙火,風味和武夷山岩茶接近,一般是存著把茶葉藏為老茶的打算。

題主聊到把福建的茶葉運到潮汕地區來製作,我也曾碰過幾次,也幫福建的同行焙過茶葉。原因可能和你想像的不一樣,只是因為恰好福建當地的茶葉廠活兒太多來不及做,或者潮汕地區的加工費便宜少許,順便運過來製作好就在當地售賣。通常茶青採好後都必須及時在當地製作,會運到外地的往往茶葉本身檔次很低。

此外各對喝茶的口味偏好不一而足。潮汕地區多老茶鬼,嗜茶如命。經濟條件較差的就會要求茶湯濃厚(滋味重),茶鹼和咖啡因含量高(解茶癮),烤火要重(去澀味)。經濟條件好的會要求茶樹海拔要高(有山韻),茶樹樹齡要高(回甘強勁,甜度好),茶葉做工更是精益求精(香氣要有,口感要順滑鮮爽)。

所以結論是,有一部分低檔茶,由於缺陷明顯,所以需要用重焙火的工藝來掩蓋。反倒真正的好茶,焙火永遠是恰好(中度或中偏輕),以追求茶湯的層次感和多變性。

個人觀點,請多指教。


閩南包括泉州,廈門,漳州。泉州一般喝安溪鐵觀音,其他茶比較少。廈門老一代的人,喝海堤牌炭焙鐵觀音、炭焙烏龍茶一枝春等,年輕人喝鐵觀音和武夷岩茶的比較多。漳州和廈門差不多。潮汕不是太了解,有去過一次潮州,早上在路邊攤吃的粿條,吃完粿條,攤主就拿出一泡鳳凰單樅直接在路邊泡茶,請我們喝茶,潮州人真的是太熱情了。


福建漳州雲霄,詔安這幾個地方都是喝高火的水仙,肉桂。我就是喜歡喝你們哪裡的岩茶才讓微信里賣外公手工大紅袍的騙了


我是潮州的,我們那裡喝單叢比較多,其他的我不太了解


就我個人所知的,焙茶火工加重,有幾個意思。

一是口感上的偏好,比如某個地區的人習慣喝比較足火的茶。

潮汕地區,舊時常見的茶葉,多是鐵觀音(原先的工藝都是濃香,還很少有清香型)、揭陽炒茶、單樅,和局部小山區自家的稱為土山茶的,等等。這些茶,都是茶勁比較足,或者叫湯水口味比較重的茶種,俗稱一杯頂三天。潮汕人喝鐵觀音,一泡茶多數是十克以上,跟他說三五七克,根本喝不來。這其中與飲食習慣有一定關係,還有一部分地域的關係。像潮汕這樣,地理位置靠邊的地方,任何一種新文化的進入,都比較麻煩(估計又會有人說潮汕的排外文化了)。至於大紅袍、普洱、紅茶和綠茶等等其他茶種,進入潮汕地區,時間比較晚了。

二是茶種的原因。像傳統的大紅袍、單樅和鐵觀音一類的茶,火工都是相對較重的。這些茶種的清香型,都出現的比較晚。一般來說,茶性較寒的茶,居多會以中高火處理,以火的特性來平衡茶葉的寒性。另外,香型豐富的茶種,為了突出其特性,一般火不會很重。

三是茶質的原因。品質好的茶葉,量少而精,小火慢燉,認真地處理,會使茶葉顯示出其本身獨特的質感,不管處理的師傅偏好哪種口味,都會以前麵條標準為前提。因此,這類茶葉,火候再大,也不會滿嘴火味,燒壞了喉嚨和嘴巴。

相反,品質一般的茶葉,由於各種原因,氣味雜,口感咸澀,湯色混濁,如以高火伺候,火的特性會多少掩蓋茶葉本身不好的東西。潮汕地區茶葉消費量大,但品質比較普通,「百姓茶」尤為平價,因此多數為火重的茶,並不奇怪。

四是喝茶人群的自然選擇。喜歡喝茶,或者說嗜茶者,多為年長者。年長者對食物的口感分辨能力,不如年輕人的細膩,通常喜歡口味相對重的食物,而且茶齡又長,喜歡喝高火、濃香、茶勁霸道的茶,也很正常。我身邊的朋友,就算是年紀不大,但茶齡超過10年的,都喜歡厚實的茶感,對香型的偏好,倒是次要。

總而言之,各種類型的人,喜歡各種類型的茶,是諸多因素造成的,很正常,我認為也沒什麼可比性,適口為珍這四個字不知道被說了多少遍了。而題主說到的,大紅袍在潮汕地區所佔的分量,就我自己而言,還沒在潮汕地區喝到過真正適口的岩茶,也幾乎沒見過真正意義上的純場內茶,就是這個分量。


是的,一般來說低價低質,沒有岩茶應有的岩骨花香


推薦閱讀:

什麼是白桃烏龍茶?
鐵觀音跟本山毛蟹黃金桂怎麼分辨?
烏龍茶和熟普洱,哪個更適合女士喝?

TAG:大紅袍 | 烏龍茶 | 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