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笑來 9 月 19 日的知乎 Live《我的讀書經驗》?
寫了一篇總結:全文鏈接:不到1塊錢買來的李笑來老師的讀書經驗 - 向陽喬木 - 知乎專欄更新:
幾周前聽說老師要在知乎Live上分享自己的讀書經驗,於是第一時間報名,花費0.99元。首先聲明自己是李笑來老師的擁躉。
最近這一年時間跟李笑來老師學習了很多東西,理解糾正了很多混亂不清的概念,對自己的大腦「操作系統」做了一些小補丁升級。
雖然一些觀點之前聽他多次提到,但昨天分享的收穫依然頗多。
下面內容理論部分違背李笑來老師關於「分享」的概念定義,但為了整理思路,加深自己的學習理解,還是違背原則貼出來。
內容中多數是自己的轉述和再加工,可能與李笑來老師實際分享內容不一致,如果引起歧義,請諒解。
李笑來老師的讀書路徑與境界更新老師總結了自己的5個讀書階段,整體趨勢是「泛」-「精」-「泛」。
我聽起來有點像禪機里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階段沒有目的的廣泛閱讀,不挑書。
初期,讀書目的很難明確,而且也最好不要太明確。過於明確目的會讓你失去閱讀的意外驚喜。
不挑書,廣泛閱讀的好處:
- 閱讀成了和吃飯一樣的需求。
- 經常會有意外驚喜,獲取到原本不可能獲得的知識。
- 一不小心積累了足夠的「里程」。(「駕駛經驗」比「駕駛技巧」更重要)
第二階段
大量閱讀後開始挑書讀,而且從來不找人要書單,開始大量讀非虛構類書籍。
挑書的原則
- 能幫助認清現實並有助於思考未來。
- 選擇有「繁殖能力」的知識。例如一些冷知識只是信息,沒有繁殖能力。
挑書方法見:選書的基本原則
挑書的偏好
- 非虛構
- 英文原版
- 心理學
- 經濟學
- 策略學
- 腦科學
補充資料:英文原版書濃縮版網站
為什麼不找人要書單?
- 讀得書多了自然有自己的選書能力。(選出版社、選作者等)
- 向別人索要書單會降低自己的挑書能力。
第三階段
看書變少,主要讀國外的學術文獻。
學術文獻與其他讀物的區別在於作者的態度:作者專註於自己專業內容的自洽表述,讀得懂讀不懂是讀者的事。這類內容很鍛煉閱讀理解能力。
老師認為本科教育結束後應該花大部分時間讀專業學術文獻,很多說法從前沿學術文獻看是過時且坑人的,比如「學習關鍵期」理論。
在自己電腦建立電子圖書館,檢索閱讀。
大量閱讀建立了印象,在需要時候,靠關鍵字檢索查找閱讀。
關於如何搭建Epub全文檢索書庫,之前老師也寫有文章分享,方法見:如何在 MacOS Spotlight 里全文檢索 epub 書庫
第五階段40歲後又開始泛讀,閱讀目的性沒那麼強,主要希望了解真實的世界。
老師說他開始抽空閱讀網路小說《死人經》,希望了解大量讀者背後的想法。(看過,非常棒的武俠小說,推薦!)
甚至他會讀很多人不喜、不屑的咪蒙的文章。
了解真實的世界不只靠閱讀,老師也曾深入分析陌陌、快手等APP。
什麼地方都可以學到應該學到的東西。
不因一時好惡,錯過廣闊世界的精彩。
閱讀的目的
閱讀最重要的目的是改變生活,還有就是習得新的技能。
老師舉了幾個知識改變生活的例子:
- 和老婆激烈爭吵,後來閱讀研究發現是女性經期激素水平變化會人讓脾氣暴躁,使用調節激素的藥物可緩解,而且幾乎沒有副作用。
- 高中學完概率常識後對買彩票行為的感到羞愧,簡直是對智商的侮辱。
- 自己是通過閱讀學會的游泳,口頭教會羅永浩游泳。
知識並不是線性的,有難度的知識通常都是遞歸結構。比如就像一本書:第一章依賴於第五章的理解。
對於好書,隻字不差、反覆地閱讀非常重要。(非虛構書籍)
引申閱讀:閱讀只有一種,那就是精讀
沒有任何規定說書只能看一遍吧?就像一些燒腦的電影也一樣,有時需要反覆看才能看懂,比如穆赫蘭道、當太陽照常升起、低俗小說、盜夢空間、禁閉島等等。
一本書如果必要,哪怕讀不懂也要讀完。
就像迷宮中反覆行走試錯一樣,要相信大腦的成長能力。
既然閱讀最重要的目的是改變生活,那就必須要踐行用起來才可能。
關於用,李笑來為大家準備的資料和文章如下:
《人人都能用英語》
什麼是踐行?那是二十年後才可以說的事兒……
為什麼要寫在得到APP上寫《通過財富自由之路》專欄?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最有效的工具:寫作。
很多人連「隻字不差」的閱讀都做不到,更何況寫作只能一個字一個字的寫。
在寫作過程中會逼迫自己思考、主動去找資料分析和理解。要想寫得好,首先需要隻字不差地閱讀,細緻入微的思考。有寫作目標的人才會更有目標地去閱讀。寫多了甚至可以獲得「像作者一樣閱讀」的能力,有「看門道」的快感。不會寫作的人,閱讀快感也會減少,閱讀效率也會降低。
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如果能寫出來教會別人,對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非常有幫助。
查看書評
閱讀他人書評之後,可以獲得別人視角看到的作品,彌補自身視角的不足從,發現自己遺漏的地方。
甚至交流書評都可以成為提升自己社交能力的工具。
一些有意思的觀點(非原句)問:如何看待碎片化閱讀?
你見過靠撿硬幣成為富翁的嗎?每天花固定時間閱讀才是正道。本質上講:一個人的總價值基本上相當於他能夠有效集中注意力解決問題的時長再乘以那個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是這個世界所需要的。
問:閱讀一定要在安靜的地方嗎?
觀察下自然界就知道,這樣「矯情」是會被進化淘汰的,培養出在嘈雜的地方專註閱讀的能力很有競爭優勢。
問:「笑來老師,你一直說的讀書需要深入思考,但是我覺得我還不太會深入思考,也不知道如何深入思考,這應該怎麼辦?」
「深入」指不停的問自己更為深入的問題,當學會了一個知識後去反覆思考自己以前做錯了什麼,將來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推薦一本書《正確的提問》。一般來說「思考方式」就是給自己提正確的問題,並嘗試回答那個問題。
版權所有:
Live 作者:李笑來
發布時間:2016年9月21日 - 01時10分
知乎 Live鏈接:知乎 Live - 熱門問答
版權信息:Live 內容版權歸作者以及知乎所有
轉載請保留以上信息。
昨天晚上聽了李笑來的Live,有一定的收穫,但是不認同的地方也非常多。在這裡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和Live的觀點不同,我認為碎片化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李笑來先生提出了一個比喻:「你怎麼能靠期待撿硬幣成為百萬富翁呢?」我在這裡反問,那如果光靠「賣煎餅」能成為百萬富翁嗎?
我本人非常佩服李笑來,他在幾年前比特幣浪潮剛剛興起的時候就買入了大量的比特幣,到目前翻了數十倍,恐怕早已財富自由。但是在讀書上,如果說碎片化閱讀是撿硬幣,那麼空出一個小時時間閱讀在我看來也就是賣煎餅。我可以自豪地分享給大家的是,我非常珍惜碎片化的時間,並且都用來閱讀那些相對易讀的書籍,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一年裡我在地鐵上、公交車上、排隊以及其他的時間裡大約能讀完10本書。也就是說大概每天15分鐘這個水平,但是我身邊的許多人連一個月都看不了一本書。
所謂的碎片化閱讀,李笑來先生所指的大約是微信公眾號上的閱讀,但是能否從中獲得黃金,還是要看碎片的質量。如果微信公眾號的質量非常出色,你本身就可以看到嶄新的領域。比如說在某電影公眾號上推薦過美國史上最偉大電影TOP100以及英國史上最偉大電影TOP100,某些金融公眾號上有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點評與案例等等。在我看來,碎片化閱讀本身就是時間管理的一部分。
另外一點就是讀書的目的,李笑來認為讀書是為了改變生活,這我非常同意,但是他的選書方法太過於功利。無法改變生活的書,他認為至少短期難以將生活改觀的書,就索性不讀,還不如去鑽研學術文獻。李笑來先生因此還對很多名著不以為意,但我認為讀書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讀書本身能夠讓我們見識這個世界的廣闊,感受到古今中外來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命歷程,前人留下的偉大的藝術與美。僅僅如此,讀書便已經非常有意義。此外,讀書本身是一個快樂的事情。查理·芒格作為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曾經說過:「我生命中一半的快樂,是通過書籍與藝術中獲得的」。
李笑來先生還有很多見解我並不認同,比如說他採用默讀法,逐字精讀,甚至大聲朗讀。這在詩歌與學術論文閱讀中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閱讀小說中這樣的方法並不好,對於文字的記憶甚至會影響你對於全篇的理解,出現過目就忘的情況。倒不如輕鬆閱讀,試圖讓自己沉浸在作者的世界觀中。此外比如說不做讀書筆記,採用全文檢索的方法,這也值得商榷。
總的來說李笑來先生提出了幾個觀點我認為非常有助益:電子閱讀比實體閱讀要好;讀書與社交活動結合起來,尤其要注意讀下別人的書評;一本好書要反覆閱讀;學會寫作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其他觀點我自己有所保留,總的來說這場Live還算值得一聽。做了一些筆記 再加上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與大家分享
1 讀書最開始的時候不要目的性太強,漫無目的隨便讀,把閱讀當成一種習慣,當成吃飯一樣的平常事。
經濟學的問題可以在心理學找到答案,某個技術問題實際上是個經濟問題,多領域的閱讀培養跨界思考的能力,更好的解決問題。
2 選擇有知識的書,而不是只含有信息的書,單純的信息在搜索引擎上很簡單就能查到,教會你如何思考,如何掌握某種技能的書才更有用。
知識有繁殖能力,學了能創造更多的新知識。
3 拒絕碎片化的閱讀,拿出較長的時間來閱讀。
4 人的價值=認真讀書做事 解決問題的時間*這些東西被社會需要的概率
5 學術文獻更能鍛煉人的閱讀能力,盡量多讀學術文獻。
6 如果是特別有用的書,就算是不太懂也要硬著頭皮讀下去,一是鍛煉閱讀能力,二是有些書讀著不是線性的,過關斬將一步一步讀下去就行,而是讀了第三章 第四章,才能理解第一章,通過之後的內容來加深對前文的理解。
7 閱讀要學以致用,用知識來改變生活。
8培養一字不漏閱讀的能力,在寫作中閱讀,有寫作目的的閱讀更加專註和深刻。
保持輸入輸出的平衡,讀了卻不寫作就不能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內容,也不能找到內容之間的聯繫,寫作其實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以上
花了0.99元參加了這個LIVE,結果報名有點早,這段時間又沒有登錄知乎,錯過了當天的直播。所幸參加過的LIVE都可以聽重播,於是我從頭到尾地把這場LIVE重新聽了一遍。因為是利用晚上睡前的時間和早上的碎片時間,沒有做筆記。僅憑記憶,將自己聽到的內容稍作整理。
—————————————— 主題一:李笑來老師的讀書路徑 —————————————
首先,李笑來老師分享了一下自己的讀書路徑和境界更新,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階段一:泛讀。就是不挑書,拿到什麼讀什麼,甚至還讀過許多男生不屑讀的言情小說。他自己對這一階段的讀書體會是:
1、閱讀變成了吃飯一樣的需求,養成了習慣;
2、「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從莫名其妙的地方獲得了原本不可能獲得的知識;
3、一不小心就積累了足夠的歷程——駕駛經驗遠比駕駛技巧來得重要。
階段二:有選擇性地挑書。書越讀越少,自然就開始選書。在這個階段里,笑來老師更加註重「非虛構類」書籍的閱讀,比如「科學方法論」類的書籍閱讀,包括心理學、經濟學、策略論、腦科學等等;
在這個階段里,他提到了自己兩個核心的讀書價值觀:
1、他想看清現在,發現未來;
2、他想讀讀有繁殖能力的書籍;
同時,他也提到了閱讀英文原版書籍的重要性,因為中譯本「很容易失真」。李笑來老師說他趕上了好時候,就是亞馬遜開放了英文原版書的購買。
階段三:開始大量閱讀學術類文獻,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學術類文獻和通俗知識讀物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這類文獻更加註重邏輯的分析和自圓其說,作者更關心把事情寫清楚,並不在乎讀者感受,因此是更加嚴謹的思維呈現。
讀這類文獻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階段四:檢索閱讀
這個時候李笑來老師通過網上的電子書庫,和自己電腦上建立的電子圖書館,可以輕鬆地通過檢索閱讀獲取其想要使用的知識。這意味著他已經為自己構建了一個較為龐大的知識體系。
階段五:回到泛讀
40歲以後,李笑來老師再次開始什麼都看。不為別的,只為了弄清楚他想知道的東西。
這時候就有點「縱心所欲、不逾矩」的味道了。
總結起來,李笑來老師讀書的維度從泛到精,再從精到泛。從全盤接受到部分接受,再到不能接受的也想看看,經過了三個境界。這個也是他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化的過程。
以上是李笑來老師的讀書路徑。
最開始報名這個LIVE,也是想了解他是如何通過閱讀進行知識的攝取。因為我個人的讀書路徑比較小眾,小時候名著看得很少,童話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看得挺多,長大後四大名著仍然沒有看全,倒是廣泛涉獵了一些心理學、方法論的書籍。這些書籍對我的影響更多的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層面的,故事使我心中種下了個人英雄主義的理想價值觀;各種心理學、方法論使我開始用認知科學來解釋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和心理活動。
所以我很認同李笑來老師在前面的分享中總結的:讀書不挑,可能會一不小心就在某個領域積累了足夠的里程。
當然,笑來老師的閱讀路徑不可複製,只是從他的角度來看,讀書並不一定是要以純文學為基礎,這也是對我自己的一個小小安慰。
————————————————— 主題二: 閱讀目的 —————————————————
第二個主題的「閱讀目的」,李笑來老師說是為了「改變生活」。他舉了兩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他和老婆吵架,知道她正處於月經周期。他通過閱讀發現女性處於月經周期的時候身體的激素會發生變化,並導致情緒的失控。(因此老婆和他吵架並不一定是因為吵架的內容,也可能是她正處於一種身體的失控狀態。)於是李笑來老師去買了一些對人體無副作用的激素平衡類藥物,很好的解決了夫妻之間的吵架問題。這不得不說是「知識改變生活」的案例。另外,李笑來老師還提到,他通過在岸邊「口述」,教會了羅永浩(做鎚子手機的那個羅胖)游泳。而這些知識,都是他從書本中閱讀而來。
對於他對閱讀目的的理解,我也是比較認同的。從我開始「認真」地閱讀以來,獲取知識用以指導工作和生活就成了我的目標。和以前我讀網路小說不同,可能這樣的閱讀心態會顯得比較功利,但我卻覺得因為有了這樣的需求,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更加集中和專註,同時也能將讀書的興趣時間加以延長。這也是工作以後讀書的主要驅動力——提升自我。
記得之前有段時間我對提高自己寫作思維的需求十分強烈,於是我就閱讀了《金字塔原理》(明托·芭芭拉)、《批判性思維》(尼爾·布朗)、《關於散文》(賈平凹)三本書籍,從中提取了我需要的知識和技巧,結果十分顯著。在那段時間裡,雖然我的寫作技巧尚未大幅提高,但我的寫作思維確實得到很大程度的更新。結合笑來老師的分享,我認為,如果是以獲取深度的知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升級思維方式為目的而進行閱讀,那麼「認真」地帶著需求閱讀是很必要的。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J·艾德勒)中也提到了這個觀點。
—————————————— 主題三:升級自己的讀書系統 ————————————————
讀書的目的明確以後,怎麼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由此笑來老師引出了第三個主題:升級自己的閱讀系統。其實這個主題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我也為此尋找了很多方法,包括碎片化閱讀、固定時間閱讀、特定環境閱讀書,直到我發現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本系統地指導我們閱讀的方法論書籍。這本書李笑來老師並不推薦,但是我很推崇。它帶給我的啟發是,在讀書前先要明確讀書的目的和書籍的類型,再採取相對應的閱讀方法。而正是因為在之前的閱讀過程中缺乏第一步的定義,導致我的閱讀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李笑來老師分享了自己的閱讀系統,一個核心觀點是:精讀。隻字不差的閱讀,反覆地閱讀,必要的書籍不管多難也要讀完。
「精讀」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通過精讀,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深刻的知識,因為我們對於深刻知識的理解是遞歸式的,在某個特定拐點才可能出現理解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這就是我們講的開悟,而開悟就是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後突然出現的理解路徑。
第二,通過精讀,可以避免我們的思維出現過大的跳躍或者過廣的延伸,從而更好地建立有序地邏輯性的相互關聯的思維鏈接。
第三,精讀可以讓我們沉下心來,體驗那種沉浸式的閱讀感受,這其中的樂趣妙不可言。
李笑來的閱讀系統可以幫助自己不斷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同時進行深度知識的積累和疊加,最終達到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在這個主題分享中,李笑來還特意提到了「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之間的區別,閱讀的關注點應該在於「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可以說,這一章對我的觸動是最大的。好像我以前很少做過「隻字不差的閱讀」。在看書、看文章的過程中,更多的時候我都是跳讀、略讀、泛讀,囫圇吞棗看個大概內容,也很少關注細節。這樣的結果是,我的知識面變得廣泛,但僅僅是「泛」,等到我需要表達觀點或者進行長篇論證時,才發現鮮有能夠利用的東西。
因此,我意識到,在過去的閱讀過程中,我吃得東西太多,消化的太少。原因是自己吃得太快,影響了腸胃的吸收。這和我們吃飯是一個道理。
所以,「隻字不差的閱讀」是下一步我打算採用的讀書方法,李笑來老師稱之為「需要刻意練習的技能」,我認為很對。
最後,李笑來老師也提到了「寫作」對於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作用,而且寫作比閱讀本身更加鍛煉人的理解能力。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無法憑空捏造出內容,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思維方式的表達。而要把思維表達的清楚,易懂,甚至生動,本身就需要很強的思維組織能力。國外有人針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做了一個統計,自己學習僅僅可以獲得30%左右的吸收率,而教授別人可以獲得70%以上。所以,把我們的觀點表達出來給別人看,其實是一次創造和教授的過程。如果能遇到合理的反饋,那麼會更好地提升我們的表達和理解能力。
前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通過有限的精力分配使自己變得更加專業,同時又使自己能夠保持對知識的好奇,不被時代的發展歷程所淘汰?這其實涉及到兩個維度,一個是廣度,一個是深度。由於我們無法保持對外部環境的全面控制,所以從自身的優勢出發,
去把控自己能夠掌握的方向和事情,是最佳的選擇。這就需要我們從深度著手,至少保持對一到兩個領域的專業,然後再去探索其他領域。
李笑來說:所謂專業,就是提高品味和品位。這一定程度上與我之前對專業的理解一致,而我用的詞是「審美」和「認知」。一個人對於某個專業領域的審美和認知,能夠反映出他的專業程度。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和認知水平。
TIPS——問題討論:
1、碎片化閱讀是否有用?
李笑來說沒用,我想他是針對分析類閱讀來講的,而對於消遣類閱讀或者僅僅是為了獲取談資的閱讀來說,碎片化閱讀也是有用處的。
2、電子書還是紙質書?
紙質書效率低,這是李笑來的觀點,沒錯,我個人也傾向於看電子書,因為方便,且能隨時閱讀,而且筆記功能也較好,摘抄筆記也更容易。
3、看完以後記不住怎麼辦?
複述,通過把書本里的知識複述給別人,完成教授的過程,可以大大提升對書本內容的記憶和理解。這個觀點很多地方都提過,親測有效。
4、如何做筆記?
可以用讀書卡片,不過現在大多數時間我都是在電子筆記本上做筆記,寫一些讀書的簡要心得。另外,電子書可以做批註,劃線等,《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也都有介紹。
5、讀書需要安靜的環境嗎?
李笑來說自己不需要,是因為他的思維已經專註到可以抵禦嘈雜的環境。想起了偉大領袖毛主席,據說他也是喜歡拿著書去鬧市看,這也驗證了李笑來的觀點:個人思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與其價值成正比。雖然絕對了點,但說明注意力在人的成功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還是培養自己抗干擾的心態,進行環境脫敏。
以上是對李笑來9月19日LIVE核心觀點的整理,並且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從我個人對知識的攝取態度來講,我是會選擇性地挑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咀嚼、消化、吸收,道僅僅是別人為我們指出的方向,「踐行」才是真理。至於「路徑」是否正確,也只有做了才知道。
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0.99元很值,期待下一次的分享。也希望本文對閱讀愛好者有所幫助。
討厭李笑來這種總以導師面目出現的人。我觀察他的營銷定位就兩種人,低凈值人群和剛畢業的大學生。另外這個為什麼出現在我的timeline?
@LeonardoCheung 謝邀。
一周過去了,最大感受:李笑來將是我未來半年在思維上的模仿對象。
首先最近聽了幾場知乎 live,不得不說李笑來是個非常有魅力的人,他在 live 中把控的節奏非常恰當,大家的問題以及他的回答出現的時機總是那麼恰到好處。看得出他有做過準備,也許是他的講課經驗幫了忙。
他的思維方式,是我所能接觸並且理解的信息源裡面最成系統並且最能夠切實去做的。
也許這個世界上有千萬個人的讀書方法比李笑來的方法更加好,但是,對於我來說,我能接觸到的信息源裡面,個人認為就他的方法比較適合我。這太重要了,不能接觸的信息源,不能對你產生影響,所以能夠接觸的信息已經是很有緣分,況且是優質的信息源?
另外,我不能夠理解的,對於我來說也是無效的。就算馬雲給我手把手說他是怎麼創業的,我也不一定能夠學到多少東西,因為創業艱辛的歷程我還沒有體驗過。但是李笑來強調思維方式,強調基礎概念的理解,強調讀書要精讀,閱讀理解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都是我曾經努力過一段時間,而沒有堅持做好的東西,我認為他說的東西很多概念都有同感,「啊哈!」就是這樣感覺,這跟完全沒有體驗去看他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感受。
說說他的分享的渠道,
·知筆墨網站上有他所有出版的書電子版,《人人都能用英語》《和時間做朋友》等·公眾號有:新生大學,學習學習再學習·得到:《財富自由之路》專欄,名為財富自由,其實是教你思考致富·知乎 live:把握節奏討論問題很厲害,聲音還挺好聽我把這些來源的很多文章都看過了,他的思考方式是有一套系統的,並不是今天一套,明天另一套。例如羅胖,曾經關注過一段時間,發現他每次分享都似乎很厲害,但是如果按時間線匯總他的觀點,會發現有前後矛盾的地方。可能是他是一個媒體人吧,於是我後面也沒有關注了。對於我來說,他分享的東西就是茫茫麥田裡,我能找到最長的麥穗。
----------------------------------------------分割線--------------------------------------------------------
近期知乎上也有討論,李笑來,羅胖,采桐等人是否是新成功學代表?
其餘的人不夠熟悉,不多作評論,請去看看《人人都能用英語》裡面,李笑來教你如何用 word 搭建個人英語學習庫,還有他是如何使用編程統計英語辭彙頻率而寫出的托業高頻辭彙的,過程都明可以找得到。如果他是一碗雞湯,他都已經把湯放在你嘴邊了,勺子都不用了。我感覺……李先生包括一些現在時間管理類的大v說的讀書方式和選書法比較適合理工科類的,都帶著比較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文學生這樣讀書是會掛科的……
作為學生,還是挺喜歡這個live的。導圖用freemind製作的。還可以加入:https://www.zhihu.com/lives/757587093366009856
有辦法別讓這個人出現在我的timeline嗎,這個問題下的水軍清一色小學生讀後感的文風,尷尬死了。
非要說的話價格還是挺公道的——
的確一塊都不值。照稿念的痕迹好重。
另外,這次live的主要作用是給公眾賬號做宣傳。整場LIVE聽了兩遍,晚上戴耳機聽了遍,早上去圖書館,又聽了遍,並把所聽的記錄了下來,現在打開電腦,融合他的想法,談一談關於讀書這件事,注意,是讀書,不是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世界那麼大,還是遇見你》《乖,摸摸頭》這些很難成為書的東西。
在《how to read a book》這本經典里,將閱讀步驟分為系統性的略讀、分析性閱讀、主題閱讀這三個部分,典型的美式思維,而李笑來是主要是通過個人體驗,將讀書分五個過程,很有聽別人講人生故事的感覺。
第一階段,就是漫無目的的讀書,不挑書。
這點我非常有體會,我大一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在主校區的圖書館裡隨便翻書,這翻幾頁,那個翻幾頁,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很多有趣的知識。而且,你讀的越多,就越容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你將閱讀變成一種習慣,也更容易獲得有趣的知識。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定不要特別有目的性的讀書,這樣會喪失讀書那種自由的樂趣。
第二階段,是養成挑書的能力。
在自己積累到一定程度,會發現這個世界大量的信息是重複的,同樣的內容被不同的人翻來覆去寫的不停,除非你去關注不同的地方,否則再讀一遍就是浪費時間,另一方面,有些作家或者書籍的水平有限,可能在你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你讀是沒問題的,可是在你有一定積累以後,你再去讀,就無法提高你的水平了。
那麼挑書怎麼挑呢?
第一,是挑具有發展能力的知識。比如很多的冷知識,你知道就只是知道,這些知識就像倉庫里的貨物,其實沒有太大作用,而另外一些具有方法論,可以實踐性的知識,你可以不斷的進行發展補充,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這些知識就具有發展性,能夠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完善。因為讀書是為了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而不僅僅作為一個逃避的工具或者消遣方式。
當然,這個概念是相對,因為你很難區分什麼知識具有發展性,很多信息,例如廣告,碎片化文章,看起來沒有價值,不過你應該思考它們的背後是怎麼運作的,是怎麼樣個思維方式,你思考多了之後,這背後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發展性知識。
第二,挑那些讓你認清現實並思考未來的書籍。比如最近我讀的一本書《法醫學》,面對那些血淋林的插畫和對屍體冷靜細緻描述,讓我對人生產生了一種悲憫感,我發現人這一生真的是太脆弱了,死亡之後只是一坨肉,沒有任何價值,所以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放在今生去實現,不能浪費自己活著的寶貴的歲月。這些能夠讓你認清現實的書籍,會讓你對人生產生從頭到腳的一種思考,甚至可以說,當你進行了這些思考以後,你就不在是你了,而是另外一種存在。另外一方面,也是實用觀點,一個人總是沉浸在漫畫、古風與現實脫離的世界裡,其實現實世界遠遠比那些營造的世界有趣,很多時候的的沉浸,並不是你真的喜歡,而是一種逃避。所以多看那些關於現實,關於具體方法論的書籍。
第三階段,就是減少讀書量,開始閱讀學術文獻。
結合《how to read a book》,我們的目標是培養理解力的,理解力到一定層次以後,讀書會變得很簡單,很容易抓住中心思想,很容易理解。很多學術文獻和通俗讀物讀者定位是不同的,難度要大的多,如果學術文獻能夠搞定,那麼通俗讀物不會成問題。另一方面,很多學術文件里的含金量和完整性要遠遠大於一般書籍和讀物。
我以前的時候特別喜歡知乎上的東西,現在真正想研究什麼的東西的時候,往往會打開知網、萬方、維普這些網站,獲得大量的資源。而不是打開知乎。
第四階段,大量檢索閱讀,並將自己閱讀歸檔。
對於檢索閱讀,必須在前面三個階段的基礎之上才能進行,如果沒有理解力的檢索閱讀,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檢索閱讀的意義,就是在於能夠獲得大量的信息,幫助自己搭建知識體系。至於歸檔,我認為是貫穿所有的階段里的,我現在有個習慣,就是讀完的書,一定要自己電子化,自己總結,然後列印出來,放在專門的文件夾,然後原稿放在兩個不同的U盤裡。然後,其實關於電子化,可以更多一步,例如把這個思想的相關資料,包括文章、視頻、音頻、等都歸類放好,將自己有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不斷地進行擴充。
這大概就是這場LIVE我的收穫,其次,便是一些小小的竅門。
第一,就是對待書籍的態度,要有全盤接受→部分接受→再審視自己不能接受的內容的過程。全盤接受是自己沒有判斷能力,對自己不接受的東西不加審視毫無保留的批判是狹隘的表現,都是有問題的態度。現在有種很有問題的風氣,就是反向洗腦,不管什麼都認為有陰謀論,不管什麼政策都推翻,只愛毒雞湯,而且認為自己最睿智,最純潔的那個。所以,我認為要有一種聆聽不同意見看法的能力。
古語云:「兼聽則明」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堅持讀完一本書,不過過程有多麼差。這點我體會很深,如果一本晦澀的書,你讀了一半就扔了,那麼,你多半不會再讀下去。一定要堅持讀完,讀完一半和完整讀完,感覺是不一樣的。基於個人神秘經驗的話,一般就算不懂地看完,然後再讀就會莫名地看懂,所以不管怎麼樣,都要全部讀完,再進行分解。
第三,讀書是種社交。讀的書,必須要通過某種方式去產出,去實踐。不然是沒有什麼意義,寫作就是種很好的方式,講自己所讀的東西,通過文章表現出來。其次,便是教。對於我而言,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錄音,想像自己進行一場演講,全部講完,然後再保存到閱讀筆記的文件夾里,方便以後回味。所以一定要學著產出。
第四,實踐。如果讀書的時候,認同某個道理,就要停下來,想像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哪裡需要改進,接下來,我怎麼去按照那個改變去做。將知識固化在自己的生活。也許可能不會那麼成功,但是一樣的,總是需要一個過程,越難成功的事越有價值,含金量越高。必需將自己所讀,運用在生活中,才能稱為真正的讀書。
這篇文章就是我聽這次LIVE的收穫,寫完之後,覺得其實身邊也沒有多少人會和我探討這些,那麼就是自己錄下來,自己給自己講好了,總有一天會用到,當別人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時候,就是我出場的時候(笑)。
上面是開個玩笑,讀書不能太功利。然後,所有的道理,特別是個人的道理和經驗,你不需要和任何人說,我只要自己做到就可以了,那些道理如果你正確,那麼你一定會成功。而不是需要通過和別人講,來證明你的成功。
KAKA
9.20.2016
感覺李老師是非常認真地準備了這次Live,而且分享了非常多的個人讀書經驗,其中有很多對於閱讀初學者有指導意義。其中非常對我有啟發的是一下四點
- 大量廣泛閱讀非虛構類專業書籍、英文原版書籍,獲取最專業可信的第一手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才算是閱讀。閱讀微信公眾號文章等碎片化閱讀只是娛樂消遣
- 一字不落地精讀,不去追求所謂的『高效閱讀』(速度、跳讀)
- 反覆閱讀優秀或難懂書籍,閱讀困難書籍需要反覆堅持才能頓悟理解
-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生活,閱讀後多去反思如何將知識運用在生活當中
0.99元購入的Live,第二天在地鐵上聽的重播,費了我50M流量。我聽了兩遍,並且做了筆記。我覺得李笑來老師有句話非常對,只要一本書能帶給你哪怕一丁點的啟發,那麼20來塊錢的價格就值當了。同樣,把這句話甩在這裡,只要哪怕這1個小時,給你帶來一點閃光那麼也值了。
學習一個東西最忌怕的就是還沒學了,就覺得太簡單了,不想學了,肯定還有更適合自己的東西。說實話,我覺得李笑來老師做的真心好,他明確知道他的用戶想要什麼,他也真心地告訴你他的知識與經歷,希望能幫到你。他也在他的書里和演講里多次提到,每個成功學的故事都是精心編排過的。反覆強調的概率學也告訴你,有很多倖存者效應,你信了就是對你自己智商的侮辱。
很多知識的學習都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這是我收益匪淺的一句話。我真心覺得他說的很對,他用他的系統狠狠地蹂躪了我一把,粉碎了以前沒有想清楚的自以為是,明晰了概念。把自己以為自己知道但實際上不知道的知識和行家一過招就明白自己還差得遠呢。
我比較反對在讀書這回事上用20/80法則,20/80法則是事後總結的,即使你覺得你讀的書中只有20%對你有幫助,那也是建立在你讀了100%的情況下吧?就好比古塔夫塔勒布在《黑天鵝》中提到的一樣,這種事後合理性在當下你拿起這本書閱讀的時候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有真的happen了,你才Know。
這就順應了:1. 我的讀書路徑與境界更新
第一階段:什麼書都讀不要挑書,要想讀什麼就讀什麼,因為挑書是一種逐步積累的能力。飢不擇食的好處1. 閱讀變成了吃飯一樣的需求,不讀腦子就餓……2. 經常有各種意外的好運,從莫名其妙的地方讀到了原本可能不可能獲得的知識。3. 一不小心就積累了足夠的里程 —— 你要知道,駕駛經驗遠比駕駛技巧重要得多……索要書單的壞處向別人索要書單是使自己的挑書能力逐步退化直至為零的最有效方法。挑書的原則:更喜歡那些「有繁殖能力的知識」。有很多冷知識類的信息你知道以後和不知道沒有什麼區別,這些沒法讓你創造新的東西
我聽完這一段以後在思考,如果說自己像李笑來老師一樣,那我最有可能處於一個什麼層級上。很遺憾,我沒我想像地這麼屌,充其量也就徘徊在第二階段,在目前這個階段我不喜歡看非虛構類的書籍,我對知識確定性的那種需要可以用渴求來形容。因此也導致在朋友圈風靡時腦子一熱購買的《解憂雜貨鋪》、《乖,摸摸頭》這種書買回來連塑料封也沒拆的結果。
第二階段:有目的性地讀書
- 我需要認清現實並思考未來- 我更喜歡有繁殖能力的知識- 非虛夠類- 英文原版- 心理學- 經濟學- 策略學- 腦科學第三階段:讀學術類文獻學術類文獻與虛構類文章的區別是作者的態度,寫清楚是我的事,能否讀懂是你的事,所以大量閱讀學術類文獻非常考驗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http://zhibimo.com查看李笑來的 《人人都能用英語》從全盤接受,到部分接受,到不能接受的部分也多想想……第四個階段:全都看因為這個階段我們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更為重要。
我不太能確定自己未來是不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但是我覺得閱讀的目的其實很簡單——改變命運。學習是一種投入最少,能帶來最大效益的事情。我通過了學習互聯網營銷課程,學會了自我銷售,學會了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把自己sell給自己的領導。
通過閱讀《萬曆十五年》我知道了有大歷史觀這回事,也知道了明朝破滅的關鍵就是用道德代替法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實質掌握管理大全的文官階級那落後的行政能力與社會實際發展水平的不匹配。給我兩個啟發,我把它們運用在了我的工作中:①TMD為了保太平就要放棄先進生產力,越過越回去了,簡直醉了。②要用數目字式的管理方式,不然欺上瞞下推卸責任的事,靠兩張嘴是辨不清楚了。不能給他推諉,扯皮的機會。這句話讓我明白了,以前為什麼看不懂,然後把書扔了一段時間再撿起來看,裡面的道理就明白很多的原因。2. 閱讀的目的
改變生活,知識改變命運事件1:路邊抽獎——學習了概率——不可能買彩票——等同對自己智商的侮辱事件2:夫妻間吵架——生理知識——女性經期前後激素水平變動——生氣吵架——配藥——完美解決事件3:學習游泳——考看書學會的最有效方法:習得新的技能3. 升級自己的閱讀操作系統3.1. 不僅要隻字不差地讀,還要反覆地讀——非虛構類書籍25歲以後學習能力正常基本就能在一周內把小學到高中的數學教材全部學會。別總覺得「專業」這事兒是高高在上,觸不可及的 —— 事實上,只要你學習能力專業,無論什麼,其實都可以學得比較專業。一本書,只要必要,即便是讀不懂,也要讀完。有悟性的人,因為你的大腦有成長能力。大部分有難度的知識在結構上看不是線性的,而是遞歸結構的。
有些書是這樣的:想要深入理解第一章,依賴於你對後面某一章,例如第五章的深入理解……
所以只能通過反覆閱讀來讀懂的。比如:立體結構在平面上展現,三角在前或在後你一眼過去是不清楚的,那只有多次、反覆閱讀才能明晰。(小說是這樣的,拍電影也是如此。)
後面的內容有點瑣碎,我也不高興寫出來了。我寫我自己能理解能想到的東西……
終於有人敢於用行動實踐了我們曾經的夢想了: 如果13億中國人每人給我一分(塊)錢,那我就可以成為大富翁了。
最大的感受是李笑來老師依舊是當年寫《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李笑來老師,依舊是娓娓道來,不慌不忙,時不時拋出一兩句「格言」然後進行闡述。和其他答案一樣,對於他在這次分享中的大部分經驗我都表示贊同,但是對於他的有些觀點我覺得還是有些問題,例如他對碎片化閱讀的看法,對於微信和短篇文章的看法,以及他認為的正確的閱讀方法只有「精讀」一種。於是我將這次分享會的筆記共享給好友,並且對這些不完全贊同觀點進行了一番討論。 好友指出李笑來老師的這些觀點犯了「絕對性謬誤」,這種謬誤我也是有所了解的,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一個人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一個決定也沒有絕對的正與誤。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李笑來老師的這幾個觀點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碎片化閱讀一定不好嗎?花上幾分鐘的時間,通過閱讀想清楚一個小問題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呀。微信和短篇文章也有好的呀,文章不在字多,而是在於能否和讀者產生共鳴。關注過閱讀方法的人都知道,閱讀除了精讀還有泛讀,這是最起碼的兩種閱讀方式,但是李笑來老師只提精度不提泛讀。我感到更加奇怪了,本科的時候是李笑來老師在多貝網上的那套《以禮服己》公開課讓我重新以「批判式思維」認識了世界,同時在他的暢銷書《把時間當做朋友》第三版第五章《思考》中,他專門提到了常見的邏輯謬誤,我相信他不可能會在4萬多人的直播中犯下自己的暢銷書中所寫的錯誤。帶著這個疑問,我又把《把時間當做朋友》快速閱讀了一遍(幸運的是,《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他一直都是免費掛在網上自由分享的, 鏈接:知筆墨——把時間當做朋友),當看到他在第七章第二節《方法》中講到的那個故事,故事中最後的那段話是這樣的:
看到這裡,我總算能夠把對於李笑來老師在分享會上提出的那種「看似有失偏頗的觀點」背後的原因想明白了。(以下原因分析皆為個人的推測,大家看看就好)首先,李笑來老師一定清楚自己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並且更加清楚,讀書方法因人而異。但是,知乎Live分享會時間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提出將對於自己幫助最大的方法傳遞給大家,這就迫使他沒有時間去解釋其他的方法好和不好的問題,因此他選擇了直接說出自己覺得效用最大的方法,這樣節省了時間,將自己的乾貨儘可能多地講出來。其次,我在學習沃頓商學院的 Coursera 課程《市場營銷概論》時,了解到一個叫做「Choice Overload」的概念,結論就是選擇太多容易導致錯誤的選擇,也即是「選擇太多比沒有選擇更難」。恐怕,李笑來老師對於花樣繁多的「讀書方法」也是嗤之以鼻的。還是那句話,堅持比方法更重要,把時間花在區分各種方法的選擇上,不如就堅持一種方法。他只說一種方法,否定「花樣閱讀」(碎片化閱讀),堅持一種「精度」方式,恐怕也是這個原因。最後,李笑來老師作為一名「經驗傳授者」,面對的是「一群渴望了解閱讀經驗」的學習者,這可以看做一種臨時「師生關係」,我想到了《把時間當做朋友》第一版第一章中的一段話相對於堅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時候,哪怕說「方法不重要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其實也不是特別過分。更何況,所謂的「好方法」實際上是因人而異的。適合這個人的方法,放到那個人身上,很可能適得其反。換言之,適合所有人的方法很可能根本不存在。
確實去做了,那麼方法是對是錯,自然就會明了道理便是如此。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這麼長,難免有許多紕漏,歡迎大家指出。作為老師,尤其是負責任的老師,告訴學生的方法應該是有效的並且合理的。如果連負責任的老師的方法都竟然沒用且不合理,那就只能說學生運氣實在不好,竟然遇到了最不可能的情況。然而反過來,作為學生,其實只有一個有效並且合理的選擇,那就是按老師說的去做--確實去做了,並且堅持到底,那麼方法是對是錯,自然就會明了。
這種低費live真的可以推廣,準備者不用準備 特別多特別重要,畫重點標三角號都不夠的點。只需要總結自己的經驗,總結自己在某一領域的收穫。這樣大家少點補貼 多次參加。而且我們作為純消費者的學生黨,也可以多參加live。
最近李笑來老師又出了好幾個live,看了好幾個問題都問講的怎麼樣,似乎回答的人都褒貶不一,我站在好的一方,因為回答了這個問題,今天又想了想,就補充一點。
印象最深刻的是性格,來自於他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如下圖。
李老師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答曰:"功利性的問題我一概不回答!」
如此,不能更贊同!!是為我等知識分子之所為。
----------------------------------
收穫挺多的,簡單的說是兩點,願意聽這個live的應該大部分是喜歡讀書的人和願意讀書並且信奉讀書自能獲得廣闊世界的人吧
第一是從李老師的談吐中驗證了對自己過往讀書的肯定,這種肯定將參與我接下來享受讀書並且繼續努力讀書的強大動力。第二是收穫了從一位畢生致力改變生活而讀書的老師的經驗那裡學到了讀書技巧和意義,腦袋中對獲取知識本身有了一份理解。
世間有三種境界:廣泛獲取。部分獲取。不能接受也要多想想。很清晰啊————
語音或者音頻簡直有種魔力,直接對人們說出來而人們親耳傾聽的感受遠遠強於普通文字的回答,這種live確實有不一樣的價值。首先我覺得語速快但咬字情緒,條理清晰,緊扣提綱演講。
保持笑來老師一貫風格,非理性也非常直接,所分享的是他自己一直以來在做的(一直有關注他的公眾號,很多都是他一直以來的觀點)笑來老師回顧自己的讀書經驗,由泛到窄再到泛,強調讀書在於你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不是閱讀速度,要弄清楚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積累,閱讀會越來越輕鬆,讀書是要一字一句去讀的,不要跳讀,對自己有價值的書要硬著頭皮讀完,而且要反覆讀,有些影視作品也是要看好幾遍才能看得懂~讀書和選書也是個需要不斷磨鍊的能力,什麼書都讀養成閱讀習慣,也在廣泛的閱讀中收穫意外驚喜,所以不要偷懶不要假手他人索要書單。讀書也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啦。寫作是個鍛煉思維鍛煉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寫作過程中不能漏過一點細節,所以開始寫作吧,鍛煉思維鍛煉閱讀能力。
記性差,就看完書多複述吧,鍛煉表達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笑來老師也很坦誠地提到自己現在又回到了泛讀的階段,讀任何書可以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沒有了之前那麼強的目的性~
讀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變生活,舉了自己太太的例子~
他認為大學畢業之後應該能夠做到閱讀學術文獻,學術文獻裡面的知識通過學者寫作成通俗讀物傳播開來這個過程時間跨度太長,而學術文獻的作者不會在意可讀性,很鍛煉閱讀能力,其中的知識也能直接改變人們的生活,可以破除很多陳舊錯誤的認知~然後就是學到的知識要用起來才有意義,所以快快實踐吧。不過我覺得讀書學習這個過程真的很看個人悟性,所以快快行動起來~
好想知道自稱宅男的笑來老師怎麼做到足不出戶只天下事的。。。
笑來老師是其中一個讓我對「老師」重新有回信心的老師。首先,從營銷的角度來評價,這場live無疑是成功的,正如live中李笑來自己所說,12萬人的在線、收費、知識類講座,史無前例。簡單的算數,0.99*12餘萬=?之所以會成功,大部分人沖著擁有成功經驗的人的方法論而去,不少人抱著尋求捷徑的心態而去,然而,成功不是偶然,作為閱讀這種「費時費工」的事情,努力是必然,做不到比成功人士更努力必然達不到其效果,哪怕只是相對自己而言,然而又試圖在下一次類似的方法論中尋求同樣的捷徑,於是這就是這類方法論能夠不斷吸引很多聽眾達到營銷效果的原因。總結來說就是,方法論不等於實踐成效,我只管講,做是你的事兒,做不到?可以來聽我下次課。
其次,從內容的角度來評價,這場live無疑是讓大多數人失望的,至少有種被忽悠了的感覺。大多數人認為被這場live的題目蠱惑了,閱讀操作系統?感覺更像是閱讀注意事項。包括課前準備,也是只想強調其想強調的內容,其間還有同學糾結方程式的問題,也是大可不必這麼認真,了解主講人的意圖即可,所以只要了解我們想了解的內容即可,如果一味的鑽進去可能反而事倍功半。
另外,剛剛看到李老師的公眾號推送了文字整理版,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看看就好。現在的李老師是一位成功的營銷人,有想要學習的同學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就好,被營銷也是正常的嘛。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