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換個方法問,做善事是不是累積智慧的本錢?為什麼?


首先,

原話是四句,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很多人只看見了前面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而忽視了後面的"自凈其意",這樣一來佛的真實教導就缺了一半兒。

其次,

佛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其中的「善惡」,並不是人類道德標準的善惡。

在佛教里,對於善惡的定義是以解脫輪迴,契入涅盤,離苦得樂為根本的。

離迷向覺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第三,

「是諸佛教」——諸佛到底教了個啥,

其實就是兩件事兒,

一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個是自凈其意。

佛,兩足尊。

兩足尊不是兩個腳丫子尊,而是兩種資糧的具足圓滿和尊貴。

兩種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

換言之,就是佛教導眾生就是要圓滿自己的福德和智慧,

當自己的福德和智慧圓滿的時候,就成佛了。

第四,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里關於兩種資糧的敘述:

福德資糧者。謂由此故於今獲得隨順資具豐饒財寶。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

智慧資糧者。謂由此故成就聰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獲得隨順法教義教教授教誡。

那麼既然修行成佛就是要圓滿這兩種資糧,

那麼顯然,一切有助於圓滿資糧的事情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那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成為了學佛修行的核心和根本。

第五,

佛教的核心根本理論是緣起法。

有偈言: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知佛見就是對於因緣果報的正知正見,

只有真的深深相信一切都是因緣果報,一切都是業報現前,一切都是因果不虛的時候,

這才具有了起碼的契入佛智的基礎和條件。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自遭殃。

只有不斷的做好事,種善因,才能圓滿自己的福德智慧,才能解脫世間煩惱。

善是莊稼,惡是雜草;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要想來年收成好,今年到底種點兒啥?


先說出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出自《教誡巴帝摩卡偈》(Ovādapātimokkha gāthā),此偈是佛陀老人家在世時,於建立僧團初期,在僧團集會時,會做的「教誡」內容。所謂教誡,就是教導和勸誡。

由於早期的僧團,僧眾的品質優越,大多都是阿拉漢(arahant,即消除了所有心智煩惱之人),故而對於這些品行頗高的比庫們,佛陀不需要給予複雜的教誡,只需要以《教誡比庫巴帝摩卡偈》作為教誡內容即可。

Khantī parama? tapo titikkhā, nibbāna? parama? vadanti buddhā. Na hi pabbajito parūpaghāti, na sama?o hoti para? vihethayanto. Sabbapāpassa akara?a?,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 etam buddhāna sāsana?. Anūpavādo anūpaghāto, pātimokkhe ca sa?varo; Mattaa??utā ca bhattasmi?, panta?ca sayanāsana?. Adhicitte ca āyogo, eta? buddhāna sāsana?.

——Ovādapātimokkha gāthā

忍耐是最高苦行,諸佛說涅槃最上;惱他實非出家人,害他者不是沙門。莫作一切惡,具足於諸善;凈化其自心,此是諸佛教。不謗不惱害,護巴帝摩卡;於食知節量,居邊遠住處;致力增上心,此是諸佛教。

——《教誡巴帝摩卡偈》

再到後來,僧團發展,因為僧眾的品質下降,於是佛陀開始隨因緣而設置戒律。於是就有了如今比庫持守的 227 條巴帝摩卡戒。即從沒有具體的戒條而只需概括性地教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到「設置了詳細的 227 條巴帝摩卡戒」。

在《教誡巴帝摩卡偈》中,「一切惡」指一切的不善業。「具足」指自從出家之後直到證阿拉漢道,培育善法的生起和產生。「凈化自心」:使自己的心去除五蓋。「此是諸佛教」:一切諸佛都是這樣教導。「忍耐」:即是稱為容忍的忍耐。這是於此教法中最高、最上的苦行。「諸佛說涅槃最上」:諸佛陀、諸獨覺佛和諸隨覺者這三種覺者皆說涅槃為最上。「實非出家人」:殺害、傷害、惱害其他生命者不能稱為出家人。「不是沙門」:同樣的道理,傷害他人者也不是沙門。「不誹謗」:既不誹謗也不令誹謗。「不惱害」:既不惱害也不令惱害。「防護」:關閉。「巴帝摩卡」 (pātimokkha):最勝的戒。「知節量」:知道所需的份量。「邊遠」:遠離。「增上心」:稱為八定的增上心。 「致力」:付出努力。「此是」:這是一切諸佛的教導。

通過不誹謗而說語言的戒,通過不惱害而說身行的戒。通過「防護巴帝摩卡」而說巴帝摩卡戒以及諸根律儀。通過知節量而說活命遍凈戒以及資具依止戒。通過邊遠的住處而說適當的住所。通過增上心而說八種等至。如此,通過這些偈頌而教導三學。


您說:"做善事是不是累積智慧的本錢?為什麼?"

做善事是在累積資糧,但若想要有佛陀教的智慧,覺觀四聖諦,是唯一途徑。

最好解答您這問題的方法,就是,您自己練習四念處,練習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熟練後,練習覺觀四聖諦(苦集滅道),等到您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之後,您就開佛智慧了,就知道如何正確的修行了,就可能讓您趣向自在無煩惱的生活(您就時時的在"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不懂覺觀的人,不能真正了解因緣果,但怕受壞報應,所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讓自己不受壞報應的好方法,但由於是由外而內的,所以通常沒甚麼效果。

懂覺觀的人,時時覺觀因緣果報,知道如是因如是果,所以,自然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不用任何人提醒。這就是覺者與迷者的差別。

還不清楚的師兄,請參考末學回答的這篇及接下去相當多篇,對如何練習覺觀有較詳細的說明:

真有報應這一說嗎?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行善可以安心。做惡會心神不寧。


不是表象的善惡,而是以功德心為標準


推薦閱讀:

請用一句話概括你所了解的每本佛經的大致內容,或詳述佛經為什麼這麼多,以幫助大家了解佛經為何如此浩繁?
怎樣念誦佛號?
《壇經》並非釋迦牟尼的言論,為什麼可以稱為一部「經」?
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教理是什麼?
北京哪些寺廟接收志願者做義工?是否一定是佛教徒?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佛學 | 善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