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文字是歷史的必然還是秦始皇自己的天才?
12-31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禮記。中庸》(作者子思活躍於秦一天下前兩百年)1980年四川省青川縣發掘了一處戰國時期的土坑墓葬群,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兩件木牘。其中一件木牘,有三行墨書文字,字跡尚清晰可辨。書體是屬於初起的隸書。據考證,書寫時間為戰國時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比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 年)早88年。(隸書早於秦一天下)東漢人許慎作的《說文解字》中,收羅了六國與秦寫法不同字,稱之為「古文」,總共400 個多一些,只佔總字數(8717)不到5 %,也就是說95 %以上的字,七國是一致的。這400多個古文中,有兩種寫法的有36個,有三種寫法的只有6個。沒有一個字有6種寫法的。在這些古文中,有不少字只是比小篆增減幾筆或變動一下偏旁位置,有些字只是偏旁不同,而這些不同的偏旁大多讀音相同或相近,或者含義相同或相近,稍作分析,也是不難讀懂的,真正差距很大,難以辯認是是極少數。 (六國文字的差距被後世誇大了)
1975年發掘的湖北雲夢的一座民間墓,據考證,墓主死於始皇30年,即(公元前217年),那時「書同文」的政策已實施4年,而墓中留存的簡上文字卻仍舊是隸書。(秦國推行小篆沒什麼效果)
中國文字,字甲骨文——金文——大篆——隸書一脈相承,並無「統一」的需要。那秦統一文字指的是什麼呢?
在秦朝,中國文字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我認為,當時中國主要有兩種字體,一種是『高級』的複雜尊貴型字體。這種字體主要在政府上層使用,還保持著一些商周時期文字具有神聖性的觀念。正如我們在青銅器,結盟文書,碑文銘刻這些比較重要場合的考古證據中發現的那樣,他們故意使用比較複雜和古老的字型,就象今天使用印章的做法,來象徵政府不同於普通人群的權威。由於政治的分裂,各國的高級文字可能在字型和風格上有較大的區別,就象每個人的印章都希望有個人風格一樣,但基本上都應該屬於篆體。這種字體的使用範圍顯然比較狹窄。
還有一種是被上層人士認為『低級』的簡易通俗型文字,即早期隸書,它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學在官府』的情況被打破,為了適應文字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還有方便交流而在民間逐漸發展起來的。這種文字交流和使用的範圍更廣,更頻繁,在各國之間,隸書的區別應該並不大。 秦大力強調和宣傳的是他們用自己發明的小篆,統一和消滅了各國的『高級』文字。在當時,這是政治統一的非常重要的象徵。在古代史家心目中記述這件事的時候,他們看重的也應該是這種政治象徵作用,他們幾乎不可能有我們現代人所想像的那種統一不同種類文字,以深謀遠慮的加強內部交流,防止文化分裂的想法。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覺得有這種需要。這些都是我們現代人強加的。秦的小篆的使用範圍,以考古資料來看,同樣是非常狹窄的。主要是在那些最重要的政府公文和最高級的場合(如碑刻)中使用。甚至在秦朝政府里,那些級別不高的中下層官吏也是用隸書來工作的。不僅是因為小篆不方便,會降低行政效率,而且我想,如果有人級別不夠而使用小篆,在當時的觀念中實際上就是冒犯了上級的特權,甚至有可能被治罪。
要靠秦始皇的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漢奸?溥儀、汪兆銘、鄭孝胥等人和孫中山、袁世凱有何根本區別
※劉備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誰更強?似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過於誇大了孔明的能力。?
※英國人是如何評價貞德的?
※如何評價 李贄這個人?
※為什麼歷史上總有一些經常失敗的人,最後卻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