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閱讀《說文解字》?
其實我比較小白,只是比較感興趣,剛接觸這個,行家勿噴
原文:編號:1 一部 一 yi1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於悉切
編號:2 一部 元 yuan2 始也。從一從兀。 愚袁切編號:3 一部 天 tian1 顚也。至高無上,從一、大。 他前切
編號:4 一部 丕 pi1 大也。從一不聲。 敷悲切首先,這個從某某某是什麼意思?我能理解個大概,但還是希望得到精確的解釋其次,某某切是什麼意思?最後,從一不聲,這個是在說他的讀音?
這涉及《說文》的體例。一般今本《說文》的釋文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按照順序來):
- 列小篆字形
- 釋義
- 析形
- 凡A之屬皆從A(部首字特有的釋文)
- 兩徐注(徐鉉、徐鍇兩兄弟的注釋)
- 注音(使用反切表示讀音,這是五代-北宋時期的兩徐兄弟後加的,原本《說文》沒有)
- 列古文、籀文等說文重文的字形
其中除了5.和6.之外,其他部分理論上都是原本《說文》就有的。
筆者以大徐本《說文》試舉三例(圖版見下文):
「一」的釋文中: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於悉切。弌,古文一。
元,始也。從一從兀。●徐鍇曰:「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愚袁切。
禎,祥也。從示貞聲。陟盈切。
-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是「釋義」部分
- 「凡一之屬皆從一。」是「部首字特有的套話」
- 「於悉切。」是兩徐加的反切讀音
- 「弌,古文一。」是附於「一」字之後的戰國「古文」
因為「一」字不可拆分,所以沒有「析形」部分。
「元」的釋文中:
- 「始也。」是「釋義」部分
- 「從一從兀。」是「析形」部分
- 「●徐鍇曰:「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是「兩徐注」
- 「愚袁切。」是兩徐加的反切讀音
「禎」的釋文中:
- 「祥也。」是「釋義」部分
- 「從示貞聲。」是「析形」部分
- 「陟盈切。」是兩徐加的反切讀音
對於形聲字,一般用「從AB聲」的格式,表示這個形聲字以A為形旁,以B為聲旁。如上頭的「從示貞聲」表示「禎」的形旁是「示」,聲旁是「貞」。
另外還有一種「形聲兼會意字」,即許慎認為某個部件既參與該字的表音(作為聲旁),又參與該字的表義(作為形旁),如「吏,從一從史,史亦聲。」※※※※※※※※※※※※※※※※※※※※※※※至於題主說的「某某切」(AB切)的話,是五代-北宋時期的兩徐兄弟利用反切的方法給這個字注音(其中大徐本的反切主要來自孫愐的《唐韻》,小徐本的反切來自朱翱)。據 @gm zeng 補充反切上字A用來提供被注音字的聲母反切下字B用來提供被注音字的韻母和聲調「冬」讀作「都宗切」。
dōng d(ū)+(z)ōng(此處為了簡化說解,同時便於初學者理解,所以筆者使用了漢語拼音。事實上漢語語音的歷時演變比較複雜,而且漢語拼音也並不能用來描述中古音。)看完下面這篇,基本上就能暢通無阻的閱讀《說文解字》啦╰( ̄▽ ̄)╭不過,畢竟是本字書,還是要用起來~(??????) ?~~~~~~~~~~~~~~~~~~~~~~~~~~~~~~~~~~先回答題主第二問。現世通行的《說文解字》都為宋代徐鉉校訂的版本,徐鉉在許慎的基礎上增加了《唐韻》反切讀音,也就是題主提到的「於悉切」,「愚袁切」等,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取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拼成了該字的讀音,這在許慎的原書中是沒有的。~~~~~~~~~~~~~~~~~~~~~~~~~~~~~~~~~~~
(1)「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指示標記構件就像一個小箭頭,指向自己所表達的方向或部分)
最後一個字是「亦」,本義是「腋」,用旁邊的兩撇指向腋下來表示「腋」這個字。
(2)「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直接將物體畫出來)
(3)「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由形符和聲符構成,形符與意義有關,聲符與讀音有關)
(4)「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兩個或多個象形構件拼起來表達意義)
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jí)兵。故止戈為武。」
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
(5)「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兩者互相解釋)
考:老也。從老省,丂(kǎo)聲。
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言鬚髮變白也。
(6)「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借用文字系統中本已存在的書寫單位來表達一個另外的意思,假借字的字形與假借義之間沒有聯繫,是單純用來憑音寄義的符號)
令:發號也。從亼(jí)卪(jié)。
長:久遠也。從兀從。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亾(wáng)聲。
~~~~~~~~~~~~~~~~~~~~~~~~~~~~~~~~~~~~~《說文解字》釋字順序每字先訓釋字義,再分析字形,最後標示讀音(如有);部首字在注音之後另加「凡某之屬皆屬某」;引證或重文(如有)列於最後。題主說的這幾個字就很典型。 ~~~~~~~~~~~~~~~~~~~~~~~~~~~~~~~~~《說文解字》釋字體例解釋字義的體例就不多說了,重點是解釋字形及字音的體例,這也是題主的一三問。1. 釋形所採用的體例
(1)解說象形字字形的體例一般為「象形」、「象……」、「象……之形」。
匚:受物之器。象形。(匚部)
永:長也。象水巠理之長。(永部)
牙: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牙部)
(2)解說指事字時直接標註「指事」。
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丄部)
丅:底也。指事。(丅部)
(3)解說會意字的體例一般是「從……」。
焱:火華也。從三火。(焱部)
友: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又部)
P.S. 當某一構件的寫法有所省略時,以「省」註明。
脃(cuì):小耎(ruǎn)易斷也。從肉,從絕省。(肉部)
P.P.S. 當某個構件除了表義也表音時,以「亦聲」註明。
墨:書墨也。從土,從黑,黑亦聲。(土部)
(4)解說形聲字的體例一般是「從……,……聲」。表義構件若寫法有所簡省,以「省」標註;表音構件若寫法有所簡省,以「省聲」標註。
李:果也。從木,子聲。(木部)
缺:器破也。從缶,決省聲。(缶部)
2. 釋音所採用的體例
表音構件用「……聲」、「……省聲」的體例標示;若表義構件同時表音,則注以「……亦聲」。有的採用直音法標音(「讀若」、「讀與/若……同」)。
踴:跳也。從足,甬聲。(足部)
炭:燒木餘也。從火,岸省聲。(火部)
莠:禾粟下生莠。從艸,秀聲。讀若酋。(艸部)
娣:女弟也。從女,從弟,弟亦聲。(女部)
~~~~~~~~~~~~~~~~~~~~~~~~~~~~~~
最後想說的是《說文解字》這本書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六書的定義、文字的歸部收存等都有值得商榷之處,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對漢字字義的解釋也是不可盡信的,有些字的釋義未能很好遵循「專釋本義」這一原則,如:將「揆」誤釋為「葵」(揆:葵也。從手,癸(guǐ)聲。),還有由於缺乏甲骨文、金文等更早時期的文字材料,對有些字形的掌握不夠準確,字形發展中的訛變等現象更是會讓漢字字義脫離本義。書是好書,只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無文學或文字學基礎的童鞋,請繞開這個天坑。有文學或文字學基礎的童鞋,聽個故事。黃侃大師的某個弟子回憶當初從師學藝時的第一課:先生扔給他一部白本說文解字(無句讀),「拿去句讀,完了交上來。」他半年時間廢寢忘食句讀完畢。交作業那天,先生再扔給他一部白本說文解字,「拿去句讀,完了交上來。」他一個月內句讀完畢。交作業那天,先生再扔給他一部白本說文解字,「拿去句讀,完了交上來。」他一星期搞定,顛顛兒跑去找先生,「還讀嗎?」先生說:「夠使了。」致敬皓首窮經的文化傳承者,侵刪。
舉個例子
一部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個是對這個字的解釋)。凡一之屬皆從一(有凡什麼之屬皆從什麼是說這個字是一個部首字)
於悉切(這個是注音,用的是反切法,於yu悉xi,第一個字取首字母y第二個字取尾字母i,組成yi,音調和後面的字母一樣。)
從一不聲,一是形符,不是聲符,形聲字。額……看了問題。
搞得我不知道說你什麼好 先去了解什麼叫六書,什麼叫反切……這些基本知識掌握了,你自然就能看懂了。讀說文前先看《說文解字·敘》好不好?說文解字,好書啊~~~每每測字,都會搜索說文解字上面對這個字的看法。還要看這個的演變過程。說文解字嘛~~~首先看其文,然後解其字。也就是說一物自有一乾坤。字有字的語境,人有人的處境。此時此刻此人,他有他的前因,他就會有他的後果。雖然說文解字 是工具書,但是他和爾雅,毛詩正義,都是說字的,但是吧~~~ 都要知道象法,才能知道他真正的意思。字形 就是象成之字。所以字就是象的濃縮。字義呢~~ 象自有其義。古人多以性定義,萬物沒有命則有性。當然還有音~音怎麼來的呢? 這個我還沒有 悟到,所以我也不知道。但是按照字的聲部來說,聲部一般都具有性的一大半,所以音也根據性來的。
推薦閱讀:
※漢語的聲調在歌唱的時候是如何與歌曲的聲調耦合的?
※阿房宮的古音「ē páng」為什麼能流傳下來?
※北京話-東北話的這個特徵是否跟滿語有關?
※作為一個對外漢語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什麼獨特見解呢?
※「有」作為偏旁,為什麼有時會讀作「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