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打成一片後,如何破除我執,參看歷代祖師的公案都是在特定因緣下,有沒有具體的方法?


記得以前有人說禪宗是破壞佛教破壞次第的,呵呵。禪宗不但不是破壞者,禪宗是最上的佛教。

首先,所謂「打成一片」是什麼?

禪宗在內的所有心性法門有個門檻,就是認出心的本來面目。認出心的本面,所有的修行才算是正式起步。但是對於剛認出的人來說,必須兢兢業業保護不令丟失,慢慢會穩固,這個稱謂「保任」,一方面要保護,一方面要放任。可是即便在白天基本可以不丟失了,在睡著的時候還是容易丟失。再來到睡著的時候也可以不丟失了的時候,在清醒和睡著中間的一剎那也還會丟失。所謂打成一片,就是在這三個時刻基本都不會丟失了,先在坐上護持,慢慢可以坐下也不會丟,這個很難,所以香林禪師說「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

我們看歷代的公案里,大多數是祖師們在某個時刻認出心的本面來的記錄,認出心的本面很重要,同時方法有很多,因為這個東西就藏在現前的一念心下面,一點都不遠。從任意一種根識做媒介都有機會認出心的本面來,有祖師目睹桃花開悟,這個是從眼根入道。有祖師聽擊珠開悟,這是從耳根入道。有祖師觀心開悟,這是從意根入道。禪宗講叫「就路還家」嘛。那為什麼看起來好像「沒有方法」呢?因為禪宗是一個「無招勝有招」的極特殊案例。它不把這些所有的方式做成後人可模仿的模式,而是依靠一代代已經開悟的人來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給弟子一一點撥。所謂一千七百則公案,都是從不同角度來點撥這個東西,其實是一個套路的。

但是從佛教史看,從宋開始,這樣的宗師已經很少了,一方面自己要悟道,一方面還要很懂怎麼點撥學生,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禪師即便悟道了,也不一定就會點撥學生的,這個靠「手眼」。而這樣具手眼的宗匠少了,所以,開始慢慢形成了一些套路。比如「話頭禪」、「默照禪」,當然也包括另外的一些方法。

但是,禪宗是更喜歡遮詮的,所以不太會把這些講的詳詳細細明明白白,更喜歡引導學人自己去探索,不講很多。所以給人的感覺是禪宗無法可入。或者雖然講,但總是隔著點什麼。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後世確實懂這個的人也已經越來越少了,所以講不出,或者胡說,這個也是確實有的。相比之下,藏傳的心性法門喜歡錶詮,正面的講解要更多,也有很豐富的方法來一步步細緻引導出來。只是漢藏用的方法有一些差異。只不過在實踐上,我個人認為藏傳的次第引導要更符合現在這個年代的大多數人。但其實,兩者講的完全是一個東西嘛。

如果一個人認出心的本來面目,並且安住於其上的話,就根本不必刻意再破除我,而是會像彌勒菩薩的《辨中邊論》里講的一樣,因為包括我、我所在內的所有能所二元都是真如之上幻起的一個幻象,而安住在真如之上的時候,二元會自然消泯。那麼在不安住的時候好像有那麼一個「我」,但在安住的時候,這個「我」其實本來就沒有。「有我」只是一個幻覺。插個題外話,中觀、唯識也都是這個大原則,只是下手的方法彼此之間存在一些差異。

當然安住之前,得先認識心的本來面目,這是所有心性法門的第一步,當然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因為如果沒有認出的話,也就根本無從安住,這一切也就根本無從談起了。


這四段話,其中的邏輯表達有些含糊,在沒有理清問題到底在問什麼,或問題有沒有「問題」的情況下,一般我都不會草率的進行回答。

雖然我日常生活中看起來很散漫,但修行這回事,我對待任何人的態度都是盡量在我能力之內給予適合對方的最優解。不然多數時候我會選擇沉默。

回到問題,我們重新排列順序:

1,在參看歷代祖師的公案都是在特定因緣下(開悟的)

2,開悟後(有沒有破除我執OR如何破除我執)

3,有沒有具體的方法?

4,功夫打成一片後(是什麼境界)

一,關於第一點,我想提提一個人,趙州從諗禪師。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

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趙州和尚說:老僧我年輕的時候到處行腳參訪善知識的時候,一天之中除了早上和中午吃飯喝粥動過心思,其他時時處處做功夫都沒有落下過,如果不是這樣子,離明心見性遠著啊!

所以說,所謂特定因緣,如果沒有之前做功夫的底子在,就不可能觸機竅開,應聲銷妄,一念頓悟的。

二和三,開悟後是什麼樣子?開悟後應該怎樣做功夫?

六祖壇經中記載: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惠明得到六祖的直指後,便在剎那間悟見了自己的靈覺之性。品味一會後,偷心不死又問道:除了上面所說的密語密意以外,還更有什麼秘密的修持、含意嗎?惠能說:和你說的,就不是秘密。你若勤懇返照自心,息緣保任,所有的秘密寶藏盡在你心中。

現代學禪的人,總以為禪宗除了自性以外還有其他密傳。也是難怪後人要在六祖壇經中特地詳述了六祖與惠明的這一段對話,也難為了船子和尚為了徒弟那猶疑的一回首而翻船自盡。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教人明心見性,由此悟入,自知此心本來圓成,不由修得,於此置功。回頭看其他法門,皆為渡河方便之舟,緣何偷心不死,妄圖抱殘守缺耶?

若真是悟者,必然會自知,其實並沒有破除事相上的我執,這樣的修行人只是破除了「見地上的疑惑」,並且非常清楚的明白什麼叫作「無我」,也真正的明白日後應該如何的做功夫。

這也是五祖印可惠能時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四,功夫打成一片後是什麼境界?

做功夫有悟前與悟後的分別,悟前功夫念念存疑,悟後功夫步步穩當。

細分的話,悟前做功夫基本不可能真正的「打成一片」,但也有極少人能做到,比如上面說的趙州和尚,還有現代已故的廣欽老和尚,怎麼才算打成一片呢?廣欽老和尚修的是念佛法門,念了幾十年,才證入了「念佛三昧」:

據他三十年後對一位外國來參訪者說:有一次我隨大眾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隨著木魚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手結定印,邊走邊念,突然一頓,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在大殿地面上盤繞,然後冉冉地迴旋上升起來。當時沒有感到什麼寺廟的建築和人事物,只有源源不斷的念佛聲音,由上至下一直繞轉,盡虛空遍法界儘是阿彌陀佛的聖號。當時自己也不曉得有沒有在行香,也不曉得是在哪裡,光是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的引磐聲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回到寮房,我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行住坐卧,上殿過堂全融於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聲中。鳥語花香,風吹草動,都在念佛聲中,長達三個月之久。

我一位朋友在學佛的時候也曾經進入過類似的「大悲咒三昧」,白天黑夜,連睡眠夢中都是大悲咒音,整個身心都像要融入大悲咒中似的。這其實並沒有多麼殊勝的地方,如果執著於其中沒能走出來,就跟心理學上的「幻聽」折磨沒有區別了,或許差別在於,一個是享受融入境界,一個是被境界所纏擾。

然而,這些境界依然不是悟道。至於廣欽老和尚是羅漢還是菩薩那就見仁見智了,我也沒有什麼資格去評價。但是我們做功夫,連一天一夜都不能連續不斷的做下去過,說悟道證道是不是太遠了點兒?對於別個大德還要指點江山什麼的,就只能顯示自己的無知與傲慢罷了。

我們可以說得道的標準就是「打成一片」,時時處處白日夜裡,「覺性」都無斷絕昏昧,只是這功夫不是強行做出來的,而是悟後自然而然保任長成的。

第四點我查了下資料,發現新浪博客上的釋禪心師傅講得已經很透徹且有意思極了,就摘錄在下面:

以前香林禪師給雲門禪師做了十八年的侍者,他開悟時有點遲,但功夫做得很紮實,他親近雲門禪師身邊做侍者,雲門文偃禪師經常喊他:「遠侍者!」才一應聲,大師馬上問:「是什麼?」這樣一呼一應很多年,那麼香林呢,也跟我們一樣,在禪師呼他、問他的時候,常常也弄一弄精魂、呈一呈見解,但是「終不相契」,見解和道理再多,都是虛妄神識用事,和明心見性是兩碼事。

這位香林禪師,禪宗歷史上非常出名的,後來終於悟道,自性本面的大門終於被雲門大師硬是這樣給呼開了!悟道後又隨侍了師父雲門禪師三年,之後回到了四川,他本來就是四川人的,回去後主持了都江堰青城山下的香林禪院,在都江堰弘揚禪法四十年,最後預知時至,要走之前寫了個帖子給成都交好的知府大人,說「老僧要行腳去了!」於是知府率領一些官吏前往寺院,要給禪師送行,當時有一位通判很不高興地說:「這個老和尚莫不是瘋狂了。八十歲了還能行腳去哪裡?」

知府大人回了他一句話:「大善知識,去住自由!」結果到了寺院,香林禪師安詳地坐在蒲團之上,對所有人說了一句禪門中千古流傳的名言:「老僧四十年,方才打成一片!」話音一落,就圓寂了。

四十年才打成一片是什麼意思呢?光是明心見性了還不行!剛剛悟道的人,無始以來的習氣影子還在,高峰原妙禪師就講:參禪到了「虛空粉碎、大海枯竭,透頂透底,內外澄澈」以及「具無礙辯、橫說豎說」的境地,哪怕你把綿密的功夫做到日夜一如、醒夢一如,也敢保老兄你還沒有徹悟在,還是「眼中著屑」呢!

所以做參禪質疑的功夫,要做到翻天覆地、離巢越窟,疑情重加猛勵,要把疑情逼到絕地,不要讓疑情有半點落腳休歇的機會,最後翻身一擲,「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時什麼土塊泥巴,統統成佛!假如不尷不尬,就像蛇吞蛤蟆一樣不進不出,那就不知要等到哪個驢年馬月去了。

那麼剛剛頓悟本性的人,離這個境地還差得很遠,雖然曉得本性天真就是那麼回事,儘管心裡頭明白本來沒有一個實法可言,「修」和「不修」是兩頭的話,但是八識深處呢、生命底層還有久遠以來的偏執和習氣並沒有全部根除,所以從徹底剿絕習氣、凈除妄想習氣影子方面來講,還須要念念不離地做隨順自心的護持功夫,就怕得少為足,墮在光影門頭的人。以香林禪師這樣的師承和根器,打成一片尚須要四十年的時間。又比如我們的根本上師阿松丹巴大堪布,他開悟後閉關修持,三十年不解腰帶躺到床上去睡覺,十三年後才把功夫做到日夜一如,那麼我們這些人呢?我們三年、三個月、甚至三個星期、三天的日夜功夫都沒做過,看了幾十百把本佛書,然後歪著腦袋想了想是什麼意思,幾十年的光陰也就剎那混過去了,然後說自己大徹大悟了,那不得了嘛,看來我們這些人個個都是大祖師、大菩薩再來的人,有可能嗎?

微聊之二十七:色、空辨義與參禪用功談:老僧四十年打成一片

最後謝 @史俊師兄邀。


1、你有沒有在做功夫?如果沒有,這問題回答起來就如畫餅。能充饑么?

2、如果你有做功夫,那麼顯然現在還沒成片。

3、做功夫是凈念,如何破除我執,這是妄念。

4、如果凈念成片了,這個妄念又怎麼能生起來。

問題的本身往往就是答案。只是問的人沒弄懂其中的關係,攪成一鍋粥端上來了。

功夫打成一片後,也就破除了我執!

所謂功夫成片,是一個個」無我的凈念「成片,無我的凈念都從成片了。還從哪兒來個我執呢?

所謂歷代祖師公案,多是臨門最後一腳,捅破最後一層窗戶紙。

猶如六祖砍柴的時候,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功夫其實早有了。

只不過聽客棧里的人念了一句」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明白了無所住到底是怎麼一碼子事兒而已。

一頓飯吃10個饅頭,終歸不是第十個饅頭的最後一口起的唯一作用。

都是一口口吃下去,一步步修上來。

每個成就者都有一個公案,南公的誦金剛經、虛雲長老的杯子落地,永嘉大師的一宿覺……

只要功夫到了,定慧到了,自然會有各種五花八門的因緣來接引。

功夫成片好比吃十個饅頭,丟下筷子說我吃飽了好比祖師對機接引。我們該把更多的精力拿來吃饅頭,而不是扔筷子……

沒有筷子,也不耽誤我們吃飽喝足。

扔遍了天下的筷子,也只能等著餓死鬼投胎……


功夫打成一片之後,必然破除我執。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如果你真的功夫一片,我執自除,不需要額外用個功去除它。而你的我執一除,必然就看得懂歷代祖師的公案,哪還需要什麼特定的因緣,完全不必。

另外說明一下,「功夫打成一片」就是說把禪修帶進日常生活,如果你沒有把禪修帶進日常生活,還談不到「功夫打成一片」。

修行不是在座上,修行是在座下,座上修行是為了把座上的功夫應用到座下,只在那裡枯坐,千年萬年也是成不了的,就算是非常精進,證得了空性,也不過剛入佛門而已,談不到什麼成就,還是要在生活中磨練應用,守住了「空」就變成了沉寂守空,那是另一重顛倒迷惑。


先開悟,再保持你悟到的『『這個』』,一直保持,直到你死。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這是我等的通病啊!


你先能到功夫打成一片再說,到時自然會有善知識指引。

不要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題主所問的這種情況,應該是通過先斷念頭禪定的路子來開悟吧,那這個外緣是真的需要恰到好處,難度有點高。

那麼到了這個地方怎樣才能進一步證入如來藏呢?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恰到好處的外緣,比如驢叫、竹響等等,這些東西能夠打破此時那種禪定的心一境性,使他立刻由大死變成了大活,證入如來藏。另一種方法就是觀心,一定是觀心,而不是觀念頭,具體來說就是與如來藏的大悲心相應,用觀「無我」的觀法讓自己住於大悲心,不要管念頭,就讓它自生自滅,你完全住於深深的大慈悲里。就這樣,你便很順利很自然地證入如來藏。

作為在家人來說,很難像出家人那樣,有大把大把的時間耗費在禪定上,要注意揀擇方法。

兩者都會因為外緣打破開悟,前者的問題在於要經過禪定,難度很高,後者只需要欲界定的定力,詳情看一下頓悟入道要門論。 禪宗:《頓悟入道要門論》解析(1)

另外再發一篇相關的文章。

突然的外因,往往會打破心的所住,比如你正處於靜中,突然聽到一聲驢叫,你會一下子心慌心跳,立刻進入心的散亂中;比如你正在做白日夢,想入非非,突然一條惡狗撲向你,你會一下子愣在那裡,進入靜中,無法反應。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心住在那種狀態,那麼突然的外因只能打破你此時心的所住,而絕對不會打破你的心根本沒住的境界。這是極其關鍵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入定勢思維狀態(禪定)之前,我們的思維狀態總是被外因打破;在進入定勢思維狀態(禪定)後,我們的心總是被內因打破;這是二者顯著的區別。

我們的心為什麼總是追逐不停?總是難以遏制?這是因為「我執」的原因,執著力總是和第一個念頭「我」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我執」。只有破了這個「我執」,我們才能回歸思維根本狀態(如來藏)。

而要破「我執」,就必須首先讓心住於「我執」,因為外因只能破思維當時住的境界,而絕對不可能破它沒住的境界。在思維的衍生狀態,只有在本體思維狀態,我們的心才是住於「我執」,也就是住于思維本體的;在思維衍生狀態中的其他狀態,我們的思維總是住於「我所執」。「我執」和「我所執」差別非常大,這一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不然就會被「破我所執」當做了「破我執」:

比如有的人在身體的覺受還沒有消失之前,在還處於意的相續性狀態時,因為外因突然到來,而使自己一下子處於大地平沉的靜中,他就誤認為自己回歸思維根本狀態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誤呢?因為這時候也沒有念頭,當他從這種靜中出來時,他會感到明顯的念頭升起。這其實根本不是回歸了思維的根本狀態。因為此前他是住於身體的覺受,或者住於其他境界,也就是說他是住於「我所執」的,因此這時候的外因僅僅只能打破他的「我所執」,而絕對不可能打破「我執」,因為外因只能打破心所住的境界,而絕對不可能打破心沒有住的境界。這時最關鍵的。

因為只有在住於本體思維狀態的時候,我們才是住於「我執」的,因此只有在這個思維狀態,我們才有打破「我執」的可能。同樣是聽到驢叫,在這裡你將因此而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而當你住在思維的其他狀態,即使你聽到了豬馬牛羊狗同時叫,你也不可能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因為外因絕對不可能打破心所沒住的境界。千百年來,無數次重複的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方法有兩種:

觀心,人們往往理解為觀念頭,也就是注意念頭的產生,不迎不隨,使自己處於那種無念的清明狀態,這其實不是觀心,而是止心。在佛教「止觀」學裡,止的目的是為了得定,觀的目的是為了生慧,這就是「止以得定,觀以生慧」。因此從結果來看,人們平常的觀心其實是止心,只能得到無念清明的心一境性禪定狀態,而不會生慧。那麼觀心究竟是什麼呢?妄心本無,故不需要觀,因此只能是觀真心。而真心其實是無觀的,因為真心是一種自在狀態,不攀緣,不可能自觀自。因此,只能是用妄心來培養自己的大悲心(相似),借假修真,借假證真,從而與真正的大悲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相應,從而證入如來藏。也就是說,真正的觀心是時刻讓自己處於一種深深地悲心狀態,用大悲心去衣食住行、行住坐卧,用大悲心去待人接物,隨時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大悲心上,而不是所緣境上。因此,時刻檢查自己是不是處於大悲心狀態才是真正的觀心,因為大悲心能生慧,這就是「觀以生慧」。

一個人如果真正證入如來藏,他會發現,其實證入如來藏非常簡單,根本不需要那樣辛苦地去坐,只要有恰到好處的合適的凌厲的教學手段,就可以讓你一下子證入如來藏,這就是祖師禪的偉大之處。

由此可見,今天禪宗的參話頭,觀「念佛的是誰」,其實根本不是原汁原味的禪宗,而是按部就班的如來禪,走的是因定生慧的道路。這也是今天禪宗師資力量缺乏所導致的。

禪宗的大德,往往會用獅吼棒喝等手段讓你一下子斷掉思維的相續和分別執著,從而證入如來藏,很顯然這是在「破妄」。

而佛陀在《心地觀經》告訴我們的「觀心」法門,是在「立真」。

一破一立,讓不同根基的學子從不同的途徑證入如來藏,最後達到「真不立,妄本空」、「不斷妄想不求真」的任運騰騰。

以上均摘自清涼月老師的博客匯總。

本體佛學_新浪博客 本體佛學_新浪博客


禪宗說由門入者不是家珍。

不過,禪宗有什麼大不了的,不是離了禪宗就沒佛法了。

如果你功夫已經成片,不妨回頭從世尊對他的聲聞弟子的教法里找個入處。


所以說啊,要隨緣,樓上匿名用戶說的很好,執著破除我執,也是我執啊


含元殿里,不問長安。


功夫打成一片後,還需要特意去破除我執?


法空無相無願為自性、法自性無、法無性為性的故事 大般若經 樹喻品 非異世俗別有勝義 世俗真如即是勝義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初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摩訶薩何所思惟?」   佛言:「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恆正思惟一切智智。」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一切智智以何為性?何所緣?何增上?何行相?何為相?」   佛告善現:「一切智智無性為性,無相、無因、無所警覺、無生現故。又汝所問『一切智智何所緣?何增上?何行相?何為相?』者,善現,一切智智無性為所緣,正念為增上,寂靜為行相,以法界為相。」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為但一切智智無性為性?為色、受、想、行、識亦無性為性?為眼處乃至意處亦無性為性?為色處乃至法處亦無性為性?為眼界乃至意界亦無性為性?為色界乃至法界亦無性為性?為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亦無性為性?為眼觸乃至意觸亦無性為性?為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無性為性?為地界乃至識界亦無性為性?為因緣乃至增上緣亦無性為性?為無明乃至老死亦無性為性?為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性為性?為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無性為性?為真如乃至不思議界亦無性為性?為苦、集、滅、道聖諦亦無性為性?為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亦無性為性?為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無性為性?為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亦無性為性?為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亦無性為性?為凈觀地乃至如來地亦無性為性?為極喜地乃至法雲地亦無性為性?為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亦無性為性?為五眼、六神通亦無性為性?為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無性為性?為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亦無性為性?為無忘失法、恆住舍性亦無性為性?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無性為性?為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亦無性為性?為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無性為性?為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無性為性?為有為界亦無性為性?為無為界亦無性為性?」   佛告善現:「非但一切智智無性為性,色、受、想、行、識亦無性為性,如是乃至有為界、無為界亦無性為性。」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緣一切智智無性為性?色、受、想、行、識亦無性為性?如是乃至有為界、無為界亦無性為性?」

佛告善現:「一切智智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此法無性為性;色、受、想、行、識亦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此法無性為性;如是乃至有為界、無為界亦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此法無性為性。」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緣一切智智自性無?色、受、想、行、識亦自性無?如是乃至有為界、無為界亦自性無?」

佛告善現:「一切智智無和合自性故,若法無和合自性,此法則以無性為性;色、受、想、行、識亦無和合自性故,若法無和合自性,此法則以無性為性;如是乃至有為界、無為界亦無和合自性故,若法無和合自性,此法則以無性為性。善現,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訶薩應知一切法皆無性為性。複次,善現,一切法皆以空為自性,無相為自性,無願為自性。善現,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訶薩應知一切法皆無性為性。複次,善現,一切法皆以真如為自性,實際為自性,法界為自性。善現,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訶薩應知一切法皆無性為性。」

壽善現復白佛言:「若一切法皆無性者,初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摩訶薩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住苦、集、滅、道聖諦,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八解脫乃至十遍處,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菩薩摩訶薩地,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五眼、六神通,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無忘失法、恆住舍性,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成就何等方便善巧,能行一切智智,成熟有情、嚴凈佛土?」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成就最勝方便善巧,雖知一切法皆無性為性,而常精勤成熟有情、嚴凈佛土;雖常精勤成熟有情、嚴凈佛土,而恆通達一切有情及諸佛土,無不皆以無性為性。善現,是菩薩摩訶薩雖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學菩提道,而知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及菩提道無不皆以無性為性,如是乃至雖行一切智智學菩提道,而知一切智智及菩提道無不皆以無性為性。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學菩提道,廣說乃至如是修行一切智智學菩提道,若未成就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無忘失法、恆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及余無量無邊佛法,皆名學菩提道未得圓滿。若學此道已得圓滿,由一剎那相應般若,便能證得一切智智。爾時,一切微細煩惱習氣相續皆永不生名無餘斷,得名為佛;復以無障清凈佛眼,遍觀十方三世等法尚不得無,況當得有?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多,信解一切法皆無性為性。善現,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最勝方便善巧,謂行般若波羅蜜多觀一切法,尚不得無,況當得有?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於此布施施者、受者、施物、施果及菩提心,尚不見無,況當見有?如是乃至證得一切智智時,於一切智智若能證者、若所證得、若由此證得、若證得時處,尚不見無,況當見有?所以者何?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常作是念:『諸法皆以無性為性。如是無性,非佛所作、非菩薩作、非獨覺作、非聲聞作、亦非余作,以一切法皆無作者,作者離故。』」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豈不諸法諸法性離?」   佛告善現:「實爾,諸法諸法性離。」

善現復問:「若一切法離法性者,云何離法能知離法若有若無?世尊,有法不應能知無法,無法不應能知有法,有法不應能知有法,無法不應能知無法。世尊,如是一切法皆無知為性,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於諸法中種種顯示,謂色、受、想、行、識若有若無,眼處乃至意處若有若無,色處乃至法處若有若無,眼界乃至意界若有若無,色界乃至法界若有若無,眼識界乃至意識界若有若無,眼觸乃至意觸若有若無,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若無,地界乃至識界若有若無,因緣乃至增上緣若有若無,無明乃至老死若有若無,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有若無,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有若無,真如乃至不思議界若有若無,苦、集、滅、道聖諦若有若無,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若有若無,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若有若無,八解脫乃至十遍處若有若無,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若有若無,凈觀地乃至如來地若有若無,極喜地乃至法雲地若有若無,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若有若無,五眼、六神通若有若無,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有若無,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若有若無,無忘失法、恆住舍性若有若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若無,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若有若無,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有若無,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有若無,一切智智若有若無,有為界、無為界若有若無?」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隨世俗故,顯示諸法若有若無,不隨勝義。」   善現復問:「世俗、勝義為有異不?」   佛告善現:「非異世俗別有勝義。所以者何?世俗真如即是勝義,諸有情類顛倒妄執,於此真如不知不見;諸菩薩摩訶薩為益彼故,隨世俗相顯示諸法若有若無,非隨勝義。複次,善現,無量有情於蘊等法起實有想或實無想,不達諸法非有非無;諸菩薩摩訶薩為益彼故,顯示蘊等若有若無,令諸有情因斯了達蘊等諸法非有非無,非欲令執實有無相。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勤精進,離有無執,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與君共勉


果真功夫成片,這問題都不需要多問了。

連這個破,都別去想。

乾脆都拉倒的好。


看楞嚴經


圓覺經: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推薦閱讀:

佛教的禪宗對男女關係有何見解?
若說佛法被後人誤解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後人因對佛法的誤解而過分形式化它了,過分分類化了?
為什麼六道輪迴的眾生不能保有前世的記憶?
讀般若密心經有什麼好處?或者什麼用處
佛法修學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技能訓練?

TAG: | 佛教 | 禪宗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