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哭喊不去幼兒園怎麼辦?

這難道是現在小孩寬鬆生活環境讓小孩難以適應集體生活嗎?

現在幼兒教師和學校和參差不齊,日常教育當中點滴的語言對小孩影響深遠或懼怕?

家庭教育環境的溺愛讓小孩無法脫離這個懷抱?


現在,孩子每天早晨和我下一會兒棋,然後高高興興去幼兒園,幾乎成了一個規律和習慣。

我們下的是「四子棋」(五子棋的簡化版),其實也沒什麼好玩的,但確實可以調動她的情緒,只要當她又開始焦慮、低落,反覆的說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我就讓她「拿棋去」,玩一會兒就高興了……

有時我在想,這個方法是否對所有女性都是適用的(哄女朋友的也可以學學哈)。不是說要下棋,而是情緒轉移法。

也就是說,當她們煩躁、焦慮的時候,不要幫她去「分析原因」,試圖去「解決問題」,而只要幫她們「轉轉心境」,化解一下「消極情緒」就可以了……

實際上,情緒沒了問題也就沒了,而不是問題沒了情緒才會消失。因為情緒就是最大的問題,有這個「問題」在,問題永遠不會消失。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心理學規律,也是一個難點……

今早下完棋,她用棋子擺了一個「世界」(這個方法類似於心理學上的「沙盤療法」,也推薦給朋友),我讓她講擺的是什麼,她告訴我,是一個長長的橋和一艘船……

我知道「沙盤」是潛意識的投射,簡單分析了一下,簡直有點莫名的感動。

海面和船代表她的心境,搖擺不定,找不到方向(就像今早的心情),但旁邊的橋卻是穩固的,是可以引領方向的。孩子的潛意識是否在說,自己的爸爸給她迷茫的心靈,提供了一個方向和可以停靠的港灣……

有點一廂情願了(^_^),不過這種轉換心境的訓練,也確實是我作為一個「驕傲的窮爸爸」,能夠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了……

————————————————————

【原答案】

孩子只是我們的一面鏡子,當她們痛苦哭泣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臉......

依一今天早上又哭喊著不想去幼兒園了。

對於已經上大班的她來說,幼兒園似乎永遠充斥著極大的痛苦,但根據老師的反饋,她在幼兒園玩的也挺好的,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異常。

以往,由於我們早上時間很緊張,基本都是硬拉過去,或者鬧的太厲害乾脆就休息一天,讓她姥姥幫看著,但長期來看似乎都不是辦法。

今早面對她的哭鬧,我和愛人一邊化解著內心的情緒,一邊在床上耐心的問她到底不喜歡幼兒園的什麼地方,是不是有人欺負她等......

當然我們都知道,幼兒園的老師都很好,被欺負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她也確實沒說出什麼,只是反覆哭著說中午不想睡覺(平時在家的時間安排確實很隨性,沒有強制她睡覺或干過什麼),原來她是討厭機械的、強迫性的生活......

她媽媽不停的安慰她,睡覺才能長個子呀,小朋友都得睡覺啊......

而我卻在反思,我們大人又何嘗不是一樣?誰不想生活的隨性,少受控制,就連我自己也對現在的工作厭煩透頂,恨不得得一場大病逃離這個情境......

自己都這樣了,又有什麼權力要求孩子去愛上受約束的生活......

寫出《當下的力量》的托利老師曾說過,每個人都有一個痛苦之身,當出現了和形成這個痛苦之身相類似的條件時,它就會被激發出來,人生的各種痛苦就是這樣反覆發作的……

而這種痛苦之身也會傳染到對能量異常敏感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她的痛苦反映的不正是我們自己的痛苦......

不能再強化孩子的痛苦之身了,都是未來的隱患。

想到這,我決定轉變方法,一邊想著對策,一邊在心中默念著教育孩子的無上咒語:先改變自己,先改變自己......

順便提一下,最近常用的方法是早早打開電視,播放她喜歡的動畫片《小豬佩琪》),轉移她的注意力,開始確實起過作用,但今天效果明顯下降了,因為她心中不想去幼兒園的念頭太強了(她知道,即使看到喜歡的動畫片,還是得上學,中午還得被強迫睡覺)。

所以她的表現就是看一會哭一會......

這不是辦法,靠轉移注意力解決心理的疙瘩,不行......

說實話,以前也因為她說話不算數打過她,她發現是來真的,趕快改口說「去、去......」,確實挺管用的。但是這個方法,從來沒打算用第二次,因為我們絕對不想把她培養成一個屈服於暴力的人......

她媽媽上班之後,她哭的更厲害了,「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姥姥,不喜歡XX阿姨......」反正誰送她去幼兒園,她就不喜歡誰,哈。

「不要打我......」我把她摟在懷裡,輕輕的對她說,「爸爸不打你,爸爸給你講個故事吧」(我把電視的聲音關小了一些)......

然後我給她講了山裡孩子和大山對話的故事,大意是他罵大山,大山裡的孩子也回罵他,然後就越來越生氣,哭著跑回家,說山裡有個孩子罵他,後來媽媽讓她對大山說我愛你,就聽到大山裡的「孩子」也對他說我愛你,最後「兩個人」成為朋友的故事......

情節很簡單,但隨著我一聲聲的學著逐漸減弱的迴音:「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

我發現她在我懷裡抽動的頻率明顯減小了,那一刻,我覺得整個空氣都澄澈下來,我抱著她,享受了片刻的寧靜……隨後,我趁熱打鐵的問她說:「山裡到底有沒有一個『孩子』呢」?

她搖頭「沒有」。

「那個就是他自己的回聲是吧」?

「嗯」。

「但我們學到了什麼呢,外面沒有別人,我們聽到的、感受到的只是我們內心的回聲,所以,是不是應該多說......我愛你......,每天早上多說幾句:我愛老師...我愛上幼兒園,我愛XX阿姨......這樣心情是不是就變得好了......」,她聽的很認真,抽動基本停止了。

我還在繼續:「幼兒園是比家裡拘束,但這還不算什麼,以後上小學還得寫作業,還得考試,如果害怕,就什麼都不用幹了......」我發現她的身體又有些發緊。

「但是實際上真的那麼難受嗎,就像睡覺,玩玩具,其實都挺好的吧,玩就玩,睡就睡,什麼都不用想......」

我放緩語速:「其實爸爸每天也有很多不喜歡做的事情,但不喜歡也得做呀,就像大人都得工作,孩子都得學習,要是老說不喜歡做,就越來越煩,爸爸會告訴自己沒什麼大不了的,然後就一件一件都做好了......,要是老不上學,去哪裡學知識呀」

這時岳母也在一邊補充:「就是,老不上學,就成文盲了,我小時候就沒上學,現在字都不認識」。「媽也認識字」,我說。「認識的不多,銀行提款機都用不了,櫃檯還行......」,依一好像若有所思......

我看她已經完全平靜下來了,正好動畫片演著喬治的恐龍,就提議和她一起玩家裡的會走路、會下蛋的恐龍,但是好長時間沒玩了,蛋都找不到了......

那就用圍棋!

看著恐龍一邊走路一邊「下」黑色的棋子,我說這哪裡是下蛋那,這不是拉屎呢么,哈哈哈哈,倆「傻孩子」樂到不行......

我看時間也快到了,就帶著她,「高高興興的」去上幼兒園了,門口鄰居還說「今天不一樣了,往天她姥姥送,這哭……」,學校門口的老師也奇怪,「今天情緒怎麼這麼好?

然後,我也該上我的「幼兒園」了,不知為什麼,每天都有點壓抑的路程,今天卻特別的輕快。只要念頭輕輕轉變一下,生活居然可以如此舒暢.......

最後我想說,這真不是段子,這就是今早發生在我和孩子身上的故事,分享給朋友,只希望大家家庭更加和諧,生活更加幸福......

今早的收穫也讓我知道了:當我們陷入到一個困局的時候,一定要清楚,原來事情是可以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和結果的!

她燥你更急,罵一通,鬼哭狼嚎的去是一種結果(很多人家都是這樣的吧);放縱遷就,不去就不去也是一種結果(問題並沒有解決,還容易讓孩子成長為逃避形人格);各人情緒都疏解了,快快樂樂的去還是一種結果,做家長的,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每天哭喊不去幼兒園,是孩子存在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

分離焦慮最早在孩子1歲左右時就可能出現,一般可以持續到4歲左右。孩子最初與撫養者形成依戀關係,當需要離開原本熟悉的人一段距離、面對陌生情景時,就會顯得恐懼、焦躁不安。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最初與撫養者形成的依戀關係越穩固,獲得越多的安全感,就越有能力脫離撫養者。這看似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事,但卻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必然過程。

不僅上幼兒園的孩子要面臨分離焦慮。一個人的一生,就是從關係的糾纏與分離中不斷展開的。進入幼兒園,相比進入小初高更為困難,一方面是因為孩子本身年齡更小,另一方面,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脫離小家庭,嘗試接觸社會大環境。這種分離焦慮,一方面來自孩子,另一方面來自撫養者。

千萬不要以為,入園焦慮,只有孩子的事。孩子的每一次哭,都是在表達著自己,但是媽媽並沒有真正看到眼前這個焦慮的孩子,反而會有時沉浸在自己的焦慮中。

不同於憤怒、緊張、恐懼等情緒,焦慮這種情緒很難通過自我消化處理掉,而且特別容易傳染。如果父母不能處理好自己的焦慮,無法忍受與孩子的分離,那麼就會把自己的分離焦慮傳染給孩子和身邊的人。歸根結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首先需要父母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1. 入園前,做好準備一起玩遊戲或讀繪本,讓孩子知道存在離開家庭去上學的階段。可以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熟悉環境和老師。從正面引導孩子對幼兒園的興趣。
  2. 先處理孩子的焦慮情緒。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情緒,明確讓孩子知道一定還會再見到媽媽。
  3. 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鞏固和孩子的依戀關係,增強安全感。
  4. 與老師保持好關係,易於讓孩子也能更好的與老師相處。
  5. 有的小孩子平時會有捨不得離手的東西,心理學上成為「過渡客體」,是非常重要的替代母親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物品,幫助孩子逐漸學會分離。
  6. 正式告別,儀式感有助於孩子適應分離,並獲得掌控感。

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

我們或許應該多提醒自己幾次,成長就是一場場離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在一次次的分離中體驗著不舍、恐懼、擔憂、焦慮……同時也會不斷建立起一個真正獨立的自我。


大約三個月前,有個媽媽諮詢我同樣的難題,我給她編了個故事,然後這個問題輕鬆解決了。

故事是這樣的:

早晨,媽媽在刷牙,丫丫扯著媽媽的衣角,踮起腳尖瞧鏡子里的媽媽。

媽媽洗完臉去廚房做早餐去了,她在灶台邊摟著媽媽的腿不讓動。「當心,鍋里的油濺出來要燙著你,去旁邊玩吧。」媽媽蹲下來摸摸丫丫的頭,可丫丫只是搖搖頭,不願走開。

吃完早餐,媽媽收拾餐桌,又把垃圾分好類打包放出門外,一回頭準備關門,呀,差點撞到丫丫,她還在媽媽身後。媽媽笑著說:「你真像一條小尾巴,甩也甩不掉。」

媽媽整理好丫丫的小書包,一切都準備好可以出門啦。丫丫的眼睛頓時水汪汪的,她拖著媽媽的手問:「你今天可以不去上班嗎?」媽媽說:「不行呢。」丫丫又問:「我今天可以不去上學嗎?」媽媽又搖搖頭:「你為什麼不想去幼兒園呢?」丫丫哭了:「我想媽媽,我不要離開你。」媽媽抱住了她。

這真是個傷腦筋的問題啊,大人如果不上班,就會丟掉工作,不能賺錢養家,小朋友也不能隨便逃學。可是丫丫實在太依戀媽媽了。

媽媽忽然想到一個好主意,她找出小布條,飛快地用針線縫了個長長的小布袋,往裡面塞滿棉花,再用彩色筆畫上線條,它變成了一條可愛的浣熊尾巴。丫丫看著這個奇怪的東西,不知道有什麼用。

媽媽又像變魔術般找出一個小鈴鐺,縫在尾巴最後,並輕輕地吻了一下鈴鐺:「你看,媽媽把愛縫進了小尾巴,讓它跟著你去上學好嗎?如果丫丫想媽媽了,只要甩甩尾巴就能聽到鈴鐺響,那是媽媽在應你『乖乖,聽到啦』。」

哈,這很新鮮呀。丫丫乖乖地綁上尾巴,背著書包上學去。校車來了,媽媽揮手和丫丫說再見,丫丫沒有哭,摸摸小尾巴上車去了。在校車上,小朋友們看見丫丫的小尾巴,都好奇地圍過來看。

「哈,丫丫有條尾巴。」

「好奇怪呀,尾巴還會響。」

「她是一個怪物!」

可丫丫一點也不難為情,她說這是我媽媽做的尾巴,她陪我一起上學。做遊戲的時候,丫丫在操場上跑,小尾巴跟在她身後「叮鈴鈴」地甩,好像媽媽在說:「小心,別摔跤呀寶貝。」上課的時候,小尾巴藏在丫丫身後,安安靜靜地不打擾。中午睡覺的時候,丫丫把小尾巴繞過來抱在胸前,好像抱著媽媽一樣溫暖,睡得可香了。下午的時候,有個同學搶丫丫的玩具,還推了她一下,丫丫後退幾步,正想哭,尾巴上的小鈴鐺晃悠悠響了,好像媽媽在安慰她:「沒關係的寶貝,你可以玩別的玩具。」

放學前,老師說:「今天表現最好的是丫丫同學,她一下都沒有哭,很乖。」「因為,我有媽媽的小尾巴。」丫丫得意地笑了。

從那天起,其他小朋友也學丫丫,學校里的小尾巴多了起來。大家都開開心心上幼兒園,不哭不鬧,就像有媽媽陪在身邊一樣。

過了好些天,下起一陣大雨,丫丫的尾巴被淋濕了,還沾上了泥巴。「也許,我們可以把小尾巴卸下來了,它需要洗澡。」媽媽說。「好吧。」丫丫同意了。後來,她似乎忘了小尾巴這回事,因為上幼兒園是件很開心的事,沒有媽媽陪,還有老師和很多小夥伴。不知道其他小朋友們還要不要系著小尾巴呢?

--------------------------

你可能猜到了,講完故事後,這個媽媽真的給孩子做了一個小尾巴,孩子覺得很有安全感。

還有一個媽媽,讓孩子找一件最喜歡的玩具,孩子選了一個小娃娃,媽媽輕輕吻了一下娃娃,並讓孩子帶去幼兒園,孩子那天沒有哭,感覺媽媽一直在陪伴她。

這麼小的孩子,不建議講大道理,會給他心理壓力。他不想上幼兒園,肯定有情緒或者未被滿足的需求,先理解他,再用愛擁抱他,給他力量。這是我的觀點,也是創編這個故事的初衷。

以上故事已發布在公眾號「小桃子童話」,不知不覺已經給孩子們寫了那麼多小故事,哈哈。


作為一個小時候從幼兒園成功逃出來的熊孩子,建議注意觀察孩子。


1、分離焦慮期一定要過好。我很幸運在孩子出生後了解了這方面的知識。頂著壓力陪伴孩子到3周歲多。(我們這邊一般2周歲多就送孩子去幼兒園了)。

2、起初幾天,每天送孩子上學的時候,總會告訴孩子,爸爸很愛你,但你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沒辦法陪在你身邊,老師會代替我去愛你的,你有什麼事,去找老師,他會幫你解決的(很幸運,公立幼兒園的老師很好,雖沒有特殊照顧過我家孩子,但做到了公平,秩序。)

3、送過去第四天的時候,孩子一進去,就坐在椅子上玩玩具。老師讓我趕緊走,不用打say bye了,(老師怕孩子留戀家長,不能讓家長走)我照做了。然後第二天,孩子不肯去幼兒園了。我跟他道歉了,並且在家裡做了幾分鐘的思想工作。他就開開心心的去了。從那天以後,到現在讀大班,每次走之前,都會跟他說再見。一個擁抱,一個親吻。


我們這裡下午四點幼兒園開放,我在小孩上幼兒園前一個月,每天帶孩子去玩,孩子知道那裡好玩,以後的事就好辦了。

不要和孩子講道理,下命令,學學那些拐賣兒童的,用吃和玩利誘。

本人反對拐賣兒童,真的。反對。


先表明我的態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幾乎所有的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所以,切不可因為他們在剛上幼兒園的初期這樣的表現,而採取一些措施幫助他逃避去幼兒園,相反應該是積極的幫助他去適應幼兒園,因為這是一個孩子從家庭關注的焦點的階段到開始進入獨立,獨立探究世界的新階段,這樣的適應是適合他的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大黑牛 的回答所說,入園不僅僅是孩子的一個適應的過程,同時也還是家長的一個適應過程。

家長和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離別焦慮,家長尤其是監護者會覺得失去的生活的重心。而對於小孩子來說,一方面,和最親近的人分開,有這個離別焦慮,所以他會拉著你的衣服,哭著喊著不要去幼兒園,另一方面,幼兒園的陌生環境讓他焦慮,他不知道如何適應。

對於以上情況,我想表達的是:

第一,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幾乎每個小孩都會經歷,這是孩子開始學會獨立,和探索世界的一個正常過程。

第二,這個反應因人而異,主要和孩子的脾氣有關,與該段時間孩子的情緒,或身體狀況,心情,環境等也有一定的關係。

第三,和孩子分享你的情緒。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通過分享你的情緒的,講出來比他自己不知道怎麼表達,而是一味的大哭大鬧有幫助的多。

第四,及時的撤退。當你把孩子「安穩」的送到幼兒園的老師那邊時候,要及時的撤退,而不是又在周圍環繞,避免孩子因為看到你又產生焦慮的情緒。當你和你的小孩說了goodbye的時候,那你就及時的離開。

如果你還是不放心,也許你再過個10分鐘,給老師打個電話,一般情況下,他們應該都是在原來的玩耍了。

以上。

另推薦你看一個公開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早期兒童教育


從經驗而談,基本上所有不愛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家長不願意真正放手。

你的心疼是由於缺少對幼兒園對老師的信任,害怕孩子在幼兒園不但得不到適當的教育,反而會使其遭受不良影響。但是提主,既然您已經決定了要送孩子去,您就必須去信任,不但要與幼兒園老師多溝通,還要與孩子多交流,達到有事必知,有錯必糾的效果。

你的言行很有可能已經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已經直接影響到了孩子對幼兒園的看法,您會讓孩子覺得「連大人都覺得不安全不快樂的地方,為什麼要我去」 ,而表現出極大的不安全感。

因此 只有您先卸下包袱,才能讓孩子從新建立對幼兒園的喜愛感。您可以在平時無意間的提起您自己曾經在幼兒園的種種歡樂的過往,或是告訴孩子您曾在幼兒園交到了許多朋友,您的老師對您有多大的幫助並且很想念她……每次送院您都要開心並且積極的告訴孩子你會準時去接她,再開心地離開,把該說的說完,其他的不要多說,不要一直停留著不走,態度要堅決,不要局促不定。最終目的都是要展示給孩子看,你覺得幼兒園很棒,她也會很安全很快樂。


幼兒園就是解放父母的地方,對小孩的弊大於利,沒有哪個小孩真正願意去幼兒園的。


孩子哭喊不上幼兒園,首先考慮幼兒園的老師教育模式是否讓孩子難受或不適應。排除這個因素,則和孩子的分離焦慮有關,也和家長前期引導有關。

我女兒兩歲半上幼兒園,第一天就適應良好,我分享一下我的處理方法。首先,日常玩的時候不要隨時去關注孩子,孩子專註玩的時候,離開她身邊去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呼喚的時候及時回應,讓孩子建立分離時的安全感。然後,打算讓孩子上幼兒園的前幾個月,就要像孩子灌輸理念,比如幼兒園都有什麼玩具,有小朋友,老師會帶著做遊戲,如何如何的好玩,讓小朋友產生想去幼兒園的憧憬,等她自己提出想上幼兒園的時候,拒絕她,告訴她她年紀太小,還不能上,等長到多大才能去。讓她期待。快要到上幼兒園的時候,像孩子描述幼兒園的生活方式,比如早上起床洗漱好就到幼兒園,小寶貝就愉快的和媽媽拜拜,媽媽就上班咯,小寶貝上幼兒園。

小寶貝跟老師進去玩,然後什麼時候會喝牛奶,什麼時候會戶外活動,什麼時候吃午飯,睡午覺...到了什麼時候,媽媽就回來接小朋友,小朋友就開開心心給老師再見,跟媽媽回家咯。如果有小朋友哭鼻子,想找媽媽,小寶貝就幫助老師安慰他,告訴他媽媽下班就會來接喲。很快就又能見到媽媽了。

於是孩子第一天去,全園都在哭,她自己一點也不意外,也不被影響,自己領了早餐就坐著吃起來,吃完了就開始幫老師安慰小朋友,最後,下午接的時候都玩得不願意回家。

對付小朋友得有套路。


分離焦慮症嘛天底下哪個孩子不都這樣?你小時後沒有過?帶個他熟悉的東西去幼兒園。玩具,你的衣服啊之類的,幼兒園老師知道怎麼處理。


針對那些已經上了幼兒園,即將結束暑期生活的寶寶,家長可以採取不同的對策:

「樂不思蜀」型

原因:由於假期一些孩子跟著大人外出遊玩,在家休息時間比在幼兒園時少,比較勞累,因此導致身體上的不適應。孩子還會由於過度留戀假期生活的愉快而不願接受約束自己的幼兒園生活。

建議:首先要調整孩子的心態。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出遊的話題或看出遊時拍的照片,讓孩子懂得假期已過去,應去幼兒園了。然後開要注意多加口頭提醒。

比如多跟孩子講講幼兒園的事情,幫助孩子回憶在幼兒園的高興事和趣事:被老師表揚幾次、得到多少小紅花、有什麼好玩的玩具等,還可跟孩子一起做跟幼兒園相似的親子遊戲活動,避免孩子沉浸在假期的喜悅中而排斥幼兒園。

耍賴抵抗性型

原因:假期打亂了以往的生活節奏。如假期中的暴飲暴食、營養搭配不均,使孩子的各個器官超負荷運作,引發腸胃功能紊亂,或者是因為家長在周末只顧著帶孩子參加各種社區活動,而忽略了跟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節奏的銜接。

建議:注意調整假期作息時間。如果是周末,爭取按照幼兒園的作息規律帶寶寶生活。如果是長假,那麼臨近開學前,一定要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逐漸跟在園作息時間接近乃至吻合。父母在開學後還要讓孩子重新做到起居有序,同時保證營養的均衡。

家庭依賴型

原因:長假使孩子產生了惰性,當要回幼兒園,他心理上本能地產生恐懼,精神無法集中。長時間放假,他們相對缺少約束,身邊都是熟悉的親人,飲食起居樣樣照顧得妥妥帖帖,幾乎沒有什麼壓力,而回到幼兒園卻要遵守紀律,依照規定上課、睡覺、完成任務,優越感一下子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體感,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獨立完成。

建議:首先不能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通通包辦,在幼兒園的自理習慣回家以後要繼續保持,要讓孩子覺得不管在哪這些事情都要自己做。還不能放鬆對孩子生活技能的訓練。

如果孩子吃飯慢,就在家多訓練其吃飯技能,或者讓孩子少食多添,每次只盛半碗飯,孩子很快吃完,就會覺得有成就感,而不至於因怕慢而影響回園情緒。還要重視語言上的鼓勵,如「相信你一定行的,很快就能跟上其他小朋友」,避免「怎麼這麼慢哪」等埋怨話語,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很能幹,上幼兒園很快樂。

開學後家長的引導和協助:

●首先及時和老師溝通孩子的性格特點,讓老師了解孩子,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機會去鍛煉;

●每天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多描述幼兒園的事情,尤其是和小朋友交往的信息;

●送寶寶入園時,要記得和寶寶說聲「再見」,最好再加上一句會在說好的時間內來接寶寶的承諾,例如「媽媽到了下班時間很快就來接你了。」之類的話語,讓寶寶形成一種有形期待緩解他的分離焦慮,也是寶寶對媽媽產生信任的基石。要注意的是,在和寶寶道別時千萬不要再說上一長串「媽媽會非常想念你」之類的話語,這會加深寶寶的焦慮情緒。

●接送孩子的時候,讓孩子多和同伴小朋友接觸,為他們創造交往的機會和情境;

●周末的時候一定多帶孩子出來和更多的小朋友交往,也可以邀請小朋友到自己家裡玩,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與小朋友們相處的樂趣,他也會逐漸把這種相處的快樂遷移到幼兒園中,從而喜歡上幼兒園的班集體活動。

歡迎關注愛寶寶,一個可愛的親子諮詢平台~


「他不是不想上學,他只是很想跟媽媽在一起!」

------有次送仔仔去幼稚園的路上,我們看到一個不肯上學在哭鬧的孩子,於是我說「他是不是不乖不想上學呀?」 然後我那可愛體諒的寶寶如上回答。


寫個我自己小時候不去幼兒園的原因,我沒映像了,是我媽告訴我的。我開始去幼兒園一段時間後天天夜裡睡不老實,天天哭,後來我媽不放心偷偷去幼兒園看,發現我被幼兒園的老師打,可能也沒怎麼打,就是凶小孩,小孩嚇著了。後來換了一家幼兒園就好多了。


為何孩子會焦慮?

對於孩子來說,上幼兒園就是長時間離開了自己最熟悉的人熟悉的空間,他要面對陌生的人和環境,所以孩子感受到了強烈的不安與害怕,他會本能的想這地方是否安全,從而產生了恐懼。

怎麼減少焦慮感?

  • 提前熟悉環境

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下是沒有安全感的,家長可以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進行參觀熟悉環境,並讓孩子在其中玩耍一兩個小時。

尤其要向孩子解釋,這裡將成為他長期來學習玩耍的地方,然後和孩子約定, 「你在幼兒園裡乖乖吃完晚餐,媽媽(爸爸)就來接你了」,用他能理解的方式排除他的焦慮感。

  • 給予積極的暗示

用正能量的語言影響孩子,例如「我家寶寶長大了,終於可以去幼兒園了!」「今天吃完一整碗飯,這樣的乖寶寶,幼兒園的老師可喜歡你了」語言的激勵會讓孩子不再抵觸幼兒園,只會讓他覺得那裡是個能獲得表揚的地方。

  • 不要難捨難分,拒絕不辭而別

入園的第一天到來,縱使做好萬全準備,看到其他孩子焦慮,自己的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這時家長就應該做到勇敢的堅定的離開。

有些家長「再見」說了一遍又一遍,總不忍心離去,再抱一抱,再親一親。而又有些家長,給孩子說「你去跟小朋友玩,媽媽上廁所,媽媽不走。」結果把孩子騙進幼兒園。

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會讓孩子失去對親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 持之以恆才能更好學習

孩子入園第一個月是關鍵,可別讓孩子的眼淚讓你妥協。孩子一哭就不去幼兒園,反反覆復,送送停停。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很難融入集體,不堅持入園的孩子會錯過很多課,對遊戲規則和學習都不熟悉,往往會成為「局外人」。

  • 信任老師也是給孩子信心

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飯、生病沒人照顧、被老師「修理」……確實,新生入園階段,老師很難做到對每個孩子都面面俱到。但作為家長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並盡量調整心態,不要輕易打退堂鼓。既然來了,就選擇相信,家長的信任感也會傳遞給孩子。

內容來源:又到入園時,寶寶的焦慮症怎麼破?


哭喊不去幼兒園不一定是孩子的問題,也可能是老師的問題,多跟其他家長交流下。我小時候剛去幼兒園也一直哭,那時還不記事兒,我媽從別的家長那兒了解到我在的班老師對孩子不好,找熟人給我換了個班,然後就再沒哭過。


分離焦慮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在家長啊。

推薦答主持續關注《愛的魔方》

我不是軟廣,這套紀錄片是我的所有本科老師們一起做的,真的非常有啟發。


我孩子的幼兒園在開學前曾請了個老園長給新生家長開了個會。

這是我目前為止參加過的最具價值的家長會,一生從事幼兒教育的老園長用大量的事例和細膩準確的心理剖析給家長上了一堂課,尤其是關於入園焦慮與分離的分析和對策。

孩子在入園後的表現幾乎和她所描述過的行為發展特點完全吻合,於是我人後翻書人前實踐,一招招化解了許多麻煩。

孩子為什麼要哭?

不得不離開安全舒適的環境,去到一個充滿陌生人的環境里呆一整天,孩子心中充滿了焦慮、恐懼與不確定,這是人類乃至動物類的固然習性。

她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去幼兒園,不確定幼兒園是不是和家裡一樣好玩,不知道幼兒園一天當中要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吃什麼,甚至不確定媽媽晚上會來接她回家。

她害怕改變。然而,她不會表達,所以她哭了,一次又一次。

恐懼源於不了解。

入園前半年左右,家長和孩子都主動地、適當地預熱即將開始的幼兒園生活。用讀繪本、參觀學校、準備書包和衣服被子、和較大的幼兒園小朋友玩耍聊天的形式增進了解,消除隔閡,將孩子的情緒帶入準備階段。

不過分解讀變化,不迴避事實,不渲染不確定性,更加不能有意無意地將幼兒園生活與懲罰和恐嚇相聯繫。要知道,在入園之前,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是尚未形成的,只有在她體會到了分離的痛苦與不適後才會將幼兒園和恐懼聯繫在一起。

孩子會哭多久?

因人而異。

有同事的孩子由始至終對幼兒園的感情比父母還深,放假時怏怏不樂恨不能背上書包去校門口走幾步才暢快。

老園長說,一般分兩類:一類在一開始哭得天崩地裂慘絕人寰,反而適應得快,不出兩個星期就不再哭了。另一類細水長流型,一開始沒什麼反應,說不上開心也說不上不開心,一周過後開始慢慢哭出來,這類基本上會反反覆復時重時輕地哭上一個月,好不容易適應一點了,放個國慶假回來又打回原形,一切重來,有的甚至哭到第一學期結束。

老天偏愛我,我家的屬於第二類孩子,她的第一學期基本每天都哭,翻出她小班時的照片,她總是一臉落寞若即若離地側坐著,似剛落座,又像就要走。

我問她,幼兒園有什麼不好,讓你不想去幼兒園?

在給了很多這樣那樣的理由後,她說了個有改善可能性的:我不喜歡在學校睡午覺,我想坐著,老師讓我躺下,我不想躺下。

溝通過後,老師理解了她為什麼不肯躺下,就允許她一個人坐在床上玩。兩個星期過去,她終於肯躺下睡一會了。有一次,她一不小心睡著了,老師還拍下她睡著的照片給我看。直到中班下學期,她才順應了這個程序,把午睡當成幼兒園生活中一個正常的環節去面對。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孩子是轉變的核心動力,也離不開幼兒園老師的容忍與配合。最重要的一點,她對幼兒園的抵觸和抗拒始終是被家人和老師所接受的,沒有人因為她不喜歡上學而嘲笑她、批評她、排斥她甚至孤立她。

只有孩子會焦慮嗎?

當然不。

家長有時比孩子更恐懼,更不確定,怕她哭,怕她吃不好,怕她睡不著,怕她不肯融入,怕她不吭聲,怕她被欺負。

這種情緒在家庭成員之間傳遞發酵,有時忍不住便當著孩子的面討論起來,噼里啪啦叮鈴咣啷。孩子支楞著耳朵將情緒悉數收入,然後用3歲孩子的邏輯與思維將焦慮進一步發酵膨大。

首先,在能力範圍內儘可能選擇各項條件最適合的幼兒園。距離、校車、場地規模大小、師資和評價都是考慮的因素,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為了滿足自己最看重的要求,有時不得不放棄一些次重要的要素,這是必須的。

然後,和老師作必要的溝通,將孩子的性格、行為特點及特殊要求及早地告訴老師,有助於老師幫助孩子儘快、儘可能順利地適應幼兒園。

其次,相信孩子能適應這個變化。他們看起來弱小稚嫩,其實有時候比我們想像中堅強。家長淡定,孩子才能安心。

怎樣處理告別時哭鬧?

不要反覆擁抱!

不要反覆告別!

不要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依依不捨不肯離去!

正確的方式是,送往幼兒園的路上說點和幼兒園無關的內容,輕鬆有趣的,如果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不願開口,那就讓她安靜一會,別去問「你想什麼呀?」「你不開心嗎?」這樣的問題,她正愁找不到突破口,一個問題就能讓她的眼淚如泄洪一般不可收拾。到了校門口,將孩子交給老師,果斷地告別離開。

孩子會哭,會大叫媽媽,會試圖掙開老師的手,如果這時回頭,孩子會哭得更劇烈,因為她從我的表情和姿勢中讀到了不舍與討價還價的可能性。事實上,只要我消失在她視野里,很快她就投入了晨練中,不再流眼淚。

這個方法屢試不爽,在最初實施時,我自認為心太軟不能達到「輕鬆果斷」的標準,C爸替我完成得很好。老園長也這樣說,第一個月,媽媽和奶奶、外婆最好不要去送孩子,讓相對情感上粗線條一些的男性家長去送,孩子的情緒會平復得更快一些。

我的信念是:信任孩子,信任老師,信任自己。磨合期過後,孩子展現出來的變化會讓你驚訝,集體生活對頭腦的啟發和激蕩是前所未有的。做好該做的準備,學會放手,放飛從這裡開始!

關鍵詞:

入園前~適當地預熱,增進了解,消除恐懼

當他不想上幼兒園時~接受孩子的抗拒,接納他的小脾氣

家長的表現~淡定成熟

如何告別~輕鬆果斷

本文版權為「隊長白話」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搜索「隊長白話」一起探討帶孩子技巧和方法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961751

我覺得這個問題下回答的很詳細。


子每天哭喊不去幼兒園,是孩子存在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

分離焦慮最早在孩子1歲左右時就可能出現,一般可以持續到4歲左右。孩子最初與撫養者形成依戀關係,當需要離開原本熟悉的人一段距離、面對陌生情景時,就會顯得恐懼、焦躁不安。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最初與撫養者形成的依戀關係越穩固,獲得越多的安全感,就越有能力脫離撫養者。這看似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事,但卻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必然過程。

不僅上幼兒園的孩子要面臨分離焦慮。一個人的一生,就是從關係的糾纏與分離中不斷展開的。進入幼兒園,相比進入小初高更為困難,一方面是因為孩子本身年齡更小,另一方面,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脫離小家庭,嘗試接觸社會大環境。這種分離焦慮,一方面來自孩子,另一方面來自撫養者。

千萬不要以為,入園焦慮,只有孩子的事。孩子的每一次哭,都是在表達著自己,但是媽媽並沒有真正看到眼前這個焦慮的孩子,反而會有時沉浸在自己的焦慮中。

不同於憤怒、緊張、恐懼等情緒,焦慮這種情緒很難通過自我消化處理掉,而且特別容易傳染。如果父母不能處理好自己的焦慮,無法忍受與孩子的分離,那麼就會把自己的分離焦慮傳染給孩子和身邊的人。歸根結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首先需要父母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1. 入園前,做好準備一起玩遊戲或讀繪本,讓孩子知道存在離開家庭去上學的階段。可以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熟悉環境和老師。從正面引導孩子對幼兒園的興趣。
  2. 先處理孩子的焦慮情緒。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情緒,明確讓孩子知道一定還會再見到媽媽。
  3. 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鞏固和孩子的依戀關係,增強安全感。
  4. 與老師保持好關係,易於讓孩子也能更好的與老師相處。
  5. 有的小孩子平時會有捨不得離手的東西,心理學上成為「過渡客體」,是非常重要的替代母親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物品,幫助孩子逐漸學會分離。
  6. 正式告別,儀式感有助於孩子適應分離,並獲得掌控感。

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

我們或許應該多提醒自己幾次,成長就是一場場離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在一次次的分離中體驗著不舍、恐懼、擔憂、焦慮……同時也會不斷建立起一個真正獨立的自我。


推薦閱讀:

在家上學在流行,那上幼兒園,還是不上幼兒園呢?
老人經常逗兩歲小孩下跪才給糖吃,我說服不了老人,老人也不同意我自己帶。我要怎麼教孩子才好?
怎樣結合中國的幼兒教育看待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三歲多孩子膽小怎麼辦?
如何解決兩個孩子爭搶玩具的問題?

TAG:兒童教育 | 孩子 | 幼兒教育 | 家庭教育 | 幼兒園 |